谎话比真话伤害大论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施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5:00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关于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巩固我市前一段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培养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合理锻炼、养护身体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三、实施内容

  小学阶段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点选择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两大层面实施。

  (一)行为习惯:

  ⑴举止文明的习惯;⑵诚实守信的习惯;⑶尊重他人的习惯;⑷守时惜时的习惯;⑸尊敬父母的习惯;⑹勤俭节约的习惯;⑺规则做事的习惯;⑻勤于动手的习惯;⑼锻炼身体的习惯;⑽讲究卫生的习惯;⑾关心社会、热爱集体的习惯;⑿明辨是非、自律自持的习惯;⒀自信、自省、自我完善的习惯;⒂勤奋好学、乐观坚毅的习惯。

  (二)学习习惯:

  ⑴预习的习惯;⑵复习的习惯;⑶审题的习惯;⑷动笔读书的习惯;⑸独立思考的习惯;⑹敢于质疑的习惯;⑺大胆发言的习惯;⑻认真倾听的习惯;⑼搜集信息的习惯;⑽使用工具书的习惯;⑾按时认真做作业的习惯;⑿归纳、总结的习惯;⒀细致观察的习惯;⒁虚心求教的习惯;⒂阅读积累的习惯;⒃善于提问的习惯;(17)规范书写的习惯;(18)检查修改的习惯;(19)动手操作的习惯;(20)与人合作的习惯。

  四、保证措施:

  按照“低起点、细要求、强训练、常评价、勤引导”的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责任与义务。要做到两个落实,抓住三个途径,掌握八种方法,认真做好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

  (一)两项落实:

  1、组织机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成立学生良好习惯培养领导小组,设专人负责。

  2、制度和责任落实。要制定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层,每个人,做到职责分明,人尽其责。

  (二)三个途径:

  1、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抓手。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建立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制度,有计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德育活动结合起来。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习惯养成家长评价表》等手段,细化习惯,及时反馈家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跟踪培养。积极开展“亲子共成长”等系列活动,营造家庭养成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三)八种方法

  1、认知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以“知”为基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对知的检验,知行统一才能化为血肉、成为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我们要坚持以班队活动、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以 “校园广播站”、“校园厨窗”、“班级板报”等为信息窗口,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专题讲座、活动明理、游戏歌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主要习惯训练点,强化学生的认知。

  2、细化要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对社会生活涉足的范围,分别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列出“习惯养成教育细则”,将这些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班规、班讯等作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培养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更是教师教学与研究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方面的校本教材。

  3、强化训练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各校要制定《学校、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活动常规》,逐项落实到位。

  4、营造氛围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体,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育实践者,学校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育人氛围。要力争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一道美丽的育人风景,都能有育人的效果。运用“习惯讨论”、“习惯评价”、“评选良好习惯养成标兵”、“良好习惯培养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5、榜样示范。

  借助于榜样形象、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受到教育。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作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

  6、反思自律

  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让自觉自律成为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为“镜”,每日思考、对比、反思,回顾所行所言;另一方面以他人为“镜”,对照班上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现“内省”、“躬行”。

  7、合力攻坚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习惯、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构建了家校培训网络。全体教师、家长合力攻坚,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懈地努力奋斗。

  8、评价引领

  依据《规范》、《守则》、《细则》等要求,对学生的行为给以一定的甄别、褒贬,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抑制自身消极的方面,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为了激励学生坚持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教师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在学期末可评选出先进班集体和个人。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有足够的方法和耐心,坚持“有效方法+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使他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