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美元资产:心性论述摘要——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19:19

心性论述摘要——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2008-12-17 12:46:10)转载 标签:

佛教

佛法

佛学

佛教论坛

密宗

密法

大圆满

杂谈

分类: 直指人心

心性与现象——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俱生心性即是法身,俱生现象即是法身光。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解释说:
*所谓的“俱生心性即是法身”,就是指那“心的本性”或者说“心的本体”;
*所谓的“俱生现象即是法身之光”,就是指由此(俱生心性)而现起的纷纷扬扬的心念(以及林林总总的外显现象)它们两者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就像太阳及其光芒、旃檀及其香气之间的关系一样。
对于以上义理,有三个能够证悟的方法,也有三个应该实修的方法。证此义理的三个方法是:
1、 应该证悟(俱生心性)显现为缤纷万象;
2、 应该确认那显为缤纷万象的“俱生现象”,实际上并不超出“俱生 心性”“什么也不是”的义涵;
3、 应该确认(这些义涵)不二、不能用言语表达。
应该(对“俱生心性”)衬修的三个方法是
1、 最初阶段,应该用过离“努力修成”(的刻意造作之心)而使身心坦荡宽松;
2、 中间阶段,应该无所犹疑,而使此心不加更改造作地鲜活放下;
3、 最后阶段,就将修持过和中所呈现出的所有感受,都确认为“无生”。

简论心性——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所谓的“心性”,也就是所谓的“安乐而无所变迁、相续不断、(遍)一切时(的状态)”。
1、 所谓的“无所变迁”,就是说因为“心性”不成其为某种颜色和形状(等有为和合的质碍之物),所以是无所变迁的;
2、 所谓的“相续不断”,是说“明知”是相续不断的;
3、 所谓的“遍一切时”,是说因为心性不是时有时无,而是不生不灭的,所是是(遍)一切时的呀!

散论心性——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福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秘密真言”教法与“波罗密多”教法,二者的道理其实是一致的。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解释说:(譬如)若以秘密真言教法的术语来说,称为“心性的本来面目”,而若以般若波罗密多的教法的术语来说则叫做“自性清净界”。叫做“中道”、或者叫做“般若波罗密多”罢了。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有不依靠秘密真言教法而成佛的方法”这种观点。
下自“皈依”、“共通律仪”等等,上至最高层次的“光明禅定”的修法,假设某人不懂得将所有这些教法,都一览无余地作为是修行人身心过程中所必备的一串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假如他不懂得按这样的道次第进行实修的话)那要知道,由于这人所修的这种“道”,并不是全面而完备的,因而此人也还不能算是真正了解“法”的行者。如果尚未如此了解,那么纵然些人续部论典学富五车,但是因为(他所掌握的成佛)教授并不完备,所以,他的修之道也还是不会全面的。由此可见,“饱学密续论典”与“教授无不完备”(二者不偏不倚,相互并重),的确是极其重要的呀!
无论是显是密,所有这些教法又该如何实修呢?那那就是要凭“见”、“修”、“行”等的论述,无上恩师密勒日巴尊者是这样点拔我的:
确知见故自应自心,若于心外他处觅见解,则由如力士寻宝,是否卫法师?
确知修故不除沉掉过,修行若除昏沉散掉过,则如白昼举灯,是否卫法师?
确知行故不取亦不舍,行事若有取舍与冀忧,则如蜜蜂投网,是否卫法师?
确知密誓当置于正见,如若另求无稽之密誓,则如上求泉眼,是否卫法师?
确知果故自应观自心,若欲他处求得无得果,则如蛤蟆冲天,是否卫法师?
确知上师故应问自心,若于心外另寻他上师,则如自弃其心,是否卫法师?
是故一切显有轮涅法,无不摄于自心,是否卫法师?
当心中确切地生起了这样的“见”、“修”、“行”后,在修习“本元心”的时候,如果说先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再修“光明”的话,那么这其实就是像某人抛掉了他自已的本性,而装模作样地学起了或贤或愚或贵或贱的其他的的模样一般了,因为是丢失了自已的本性,所以用这种做法是带不来什么益处的呀!要知道,这个人的真实性情,其实就是他的(未经刻意更改的)原有的本性,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同样道理,所谓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已的心,而心的本性就是“未经更改(的本元状况)”,详细点儿说“心的本性”其实就是
*既不刻意于要“明”,也不刻意于“非明”,既不刻意于“善”,也不刻意于“不善”,“既不刻意于要“悟”,也不刻意于“未悟”;“心的本性”不刻意于“心念”、“明知”、等任何一方面,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有时)我们又称它为“本面目”啊!
心的本性是空性、的的本性是光明、心的本性是无念,心的本性又叫做“平常心”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本性岂不成了“无记”了吗?
*因为心的本性,既不刻意于“善”,也不刻意“不善”,心的本性,它不刻意于(二元对立的)任何一个方面,所以正好是无记的呀!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对于心的这种法尔如此的本性,若已如实地证知了,要知道,那就是所谓的“光明”啊!
“未经更改(的原本状况)”就叫做“平常心”
如果刻意于善与不善,明与非明,就是有所“更改”了。波罗密多教法中的“远离一多”等等宗义宗见,也都只叫“心意造作之空”罢了(而非本然的空性)倘若业已证知了这咱“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么由心所执取的所有外境,也就都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本自解脱”了。(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
将外显的现象确认为心而在未经更改的状态中放下此心,由于这种状态具有“光明而不散乱”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如灯”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无可认定”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如空法性”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清净而澄澈”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犹如无染的明镜”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相续不断”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犹如江河”
假如我们业已如此地证悟到外显的现象就是心(的变现),并进一步地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那么,所有的外显之境就都会呈现出“犹如梦幻”等等特质了;假如真的证到了这种情形,那么,就是在自已的身心中播下了“无漏”的种子了,所谓“无漏律仪”的本性,自然是在这种情形上安立的,而“初地的功德”,也是藉此情形而获得的。
如果有人心怀疑虑,自忖: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见初地证悟的特征呢?
*其实这是因为,按照秘密真言都法的宗见,由于认为可以在一生一世圆满(成佛的)功德,所以从“资粮道”到初地的“见道”间的所有修道次第,都是可以化零为整、摄而为一来修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便便的大腹,收口于小小的嘴巴一样提纲挈领。

心法————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现象”与“法身”不异,这就如同麝香及其气味,旃檀及其香气,水和冰,“黄色的金子”与“金子的黄色”,“白色的海螺”与“海螺的白色”之间关系一般。同样道理,我们也应(通过实修来)试着使“现象”与“法身”变得无所不同。
基于上述缘故,因此:
就像力士的宝珠本在自腹中自具足,穷汉的宝库本在自家中本自具足一样,“法身之果”,也是本在自心中本自具足的啊!
若能反观自心,即是“见”
若将诸法证悟为心,即是“证悟”;
对于所证司的义理,通过修习而使之形成习惯(的过程),即是“修”
若体验了(心的)“本体”,即是“体验”
在此体验的状态中相续不断,即是“行”
真实地证到(心的)“本体即是“果”
向人宣说此果(并开示证得此果的方法)即是“事业”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依靠“见”来升起“证悟”
凭借“修”来护持“体验”
通过“果”,再来成就利人的“事业”啊!

有时要在(心的)“本体”上顿然而修。
有时则先需用心模拟(心的本体),依此模拟,而后再作“止住修”呀!
由“顿然修”而得法身
由“止住修”而得“双运身”。
假如抛弃“业果”,那么,我们就会走向恶道。
由于远离了“悲心”,那么,我们则会流于声闻。

而那些具备菩提心的人对自心展开渐次与顿然的实修则是极端重要的呀!

到家的感觉——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所谓修行,就)是(要保持)鲜活、本真、与宽松。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解释说:
一、 就“鲜活”这个角度来说,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胸怀从容坦荡,轻松自在;
2、 在气息方面,不要有意地控制,而是自然地放下;
3、 不令心识有所依靠。
二、 就“本真”这个角度来说,又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使心识回到本处(而非流浪于外)
2、 应把这些(本由法身所)发出的、显现为各种征相的尘境,(再重新)确认为法身
3、 在这种境界之中,不应荡动散乱。
三、 就“宽松”这个角度而言,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注意:
1、 在行、住、作、卧四威仪中,(心境)应该无所差异;
2、 (在四威仪中),都不应离(禅定专修时的心境)体验;
3、 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尘境的时候,应该(不随境转而)宽松安然地放下。

本来面目——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所谓的“本来面目”,他的意思窨是说什么呢?

它是说――(本来面目)不具备任何的依靠、不在任何地方间断、不堕入任何一个方面、没有任何的寄托、也无法用任何的譬喻来进行模拟、用任何的解说也落不到它的点子上(这样一些特征)。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解释说:

1.所谓的“不具备任何的依靠”是说:(“本来面目”的)“了知性”(识),是不依靠任何东西的。打个比方说,它就像“夹替高匿”这种鸟一样;

2.所谓的“不在任何地方间断”是说“本来面目”是没有任何的“冀忧”与“破立”的;

3.所谓的“不堕入任何一个方面”是说“本来面目”是不堕于“断常之边”的;

4.所谓的“没有任何的寄托”是说“本来面目”是没有愿欲希求的;

5.所谓的“无法用任何的譬喻来进行模拟”是说:“本来面目”是远离所有(主观)认定的;

6.所谓的“用任何的解说也落不到点子上”是说“本来面目”是超出所有言诠解说的呀!

安心法门——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上师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应该如何觅心?

就是要不见“形状”、“颜色”等任何(有实有相)的特征。

或许有人会问,既是如此,那么,又何以“见”心呢?

要知道,“不见任何东西本身”,就是最殊胜的“见”,也就是“无见见中胜”。

另外“不见”本身即为“(胜)见”这种说法,是出自极端深奥的教典。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得见“无见之见”之后,又该如何安心呢?

应该像远离了所有障翳遮蔽的无云长空一般安心;又该像远离了波涛动荡的水平如镜的圣湖一般安心;还该像无离了一切明暗变化的明灯一般安心。

假设业已如此证悟了其中的真义,那么,我们也就会了解到:并没有一个佛果可“得”;同时,我们也就不会再产生担心堕入轮回的忧虑了(“上不冀佛果,下不怖轮回”)。因为这时已经证到了“平等性”,没有了想要得到什么的期冀,所以,我们也就不会再作(踏破铁鞋,骑驴找驴般的)寻寻觅觅了呀!

为什么此时不会再期冀在有为造作中获得佛果(“上不冀佛果”)了呢?

这是因为:如此证悟心性的这种状态本身,就是“法身”,所以除此之外,也就不会再希求和期冀其他什么了;之所以“不再担心堕入轮回”(下不怖轮回),这是因为此时已了解法身与轮回不二,因此,自然没就没有什么忧虑可言了;

之所以“在平等性中,不再寻寻觅觅”,这是因为,证悟法身之后,对于其它的事物,就再也没有什么好希求的了。

这些是无上恩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教导,就算佛陀再来,恐怕也不会讲出比这更殊胜的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