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80%人常用解锁:人参:中国瑰宝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00:49

人参:中国瑰宝之一

  编辑:肖燕  时间:2011年10月18日 

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物种概况

濒危物种。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是“东北三宝”之一,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以山西五加科“上党参”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西部等地的人参早已绝灭。目前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因此,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

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严禁采挖,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近来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引种。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生境分布

多生长在北纬40~45度之间,1月平均温度-23~5℃,7月平均温度20~26℃,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年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150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郁闭度0.7~0.8。人参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地理分布: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雾灵山、都山)、山西、湖北。

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寒冷、湿润气候,忌强光直射,抗寒力强。种子可阴干贮藏,种胚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特性;前者要求20-10℃变温,后者需要2-4℃低温,需时各为3-4个月,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对土壤要求严格,宜在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腐殖质壤土栽培,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为主。催芽,将1份种子混掺3份河沙,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雾土壤表面,提高出苗率。随即装入催芽箱中,置于室内或室外适当场所催芽,注意经常检查翻倒,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播种,吉林抚松常于6月下旬播干籽(上年采收干藏种子),移栽,春栽或秋栽。春栽于4月中、下旬、宜于越冬芽萌发前栽完;秋栽于10月中、下旬,宜于土壤封冻前栽完。随起,随栽,一般按行株距(15-30)cm×(6-12)cm,平栽或斜栽,覆土5-9cm。搭棚分全荫棚、又透棚、单透棚或双透大棚等荫棚种类,可根据气候、土质及地势条件选择。

田间管理

畦面覆盖,出苗后,盖碎稻草或半腐熟落叶,松土除草,一般每年进行3-5次,防止土壤板结,消除杂草病株,培土扶苗。追肥,开沟根侧施有机肥。疏花摘蕾,留种田,开花初期疏掉1/3-1/2花序中部花蕾;生产田,开花前全部摘蕾。越冬防寒,封冻前畦面培土或覆盖落叶,厚5-15cm。参畦四财或风口处搭设防风障,以防冻害。

注意事项

整地下种后,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出苗后,松土除草消除杂草病株,培土追肥,疏花摘蕾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

1、从植物学上人参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一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2.从中药炮制学上和功效上而言,人参可以分为:生晒参 红参 野山参 西洋参

3.从人参的产地来分,人参可以分为:吉林人参,朝鲜人参(又名:高丽参,别直参),以及西洋参。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白参(糖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浸糖汁中,然后晒干。

白参(糖参)的功效: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红参的功效:温补。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药材来源

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播种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习称“籽海”。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干,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功效:温补。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功效:性温和。

产地

(1)野山参:产量稀少,主要在长白山区以及小兴安岭地区偶尔发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有发现。

(2)林下参、园参:我国吉林主产;辽宁的桓仁、新宾、凤城、铁岭、抚顺等地也产;黑龙江的铁力、伊春、东宁、牡丹江等地也产。[1]

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 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药材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μm。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干溶剂,加水0.5mk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三个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一个黄色和两个橙色荧光斑点。

野山参鉴别

野山参生长于山地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之中,主要生长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目前的野山参十分稀少,按照年份和大小,野山参价格差别很大,贵的野山参一支可卖到几万元。在购买野山参时需仔细辨别。

(1)须:长条须,老而韧,清疏而长,其上缀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之谓"珍珠点"。色白而嫩脆(俗称水须)者,则不是纯野山参。

(2)芦:芦较长,分为二节芦、三节芦、线芦、雁脖芦。 。

(3)皮:老皮,黄褐色,质地紧密有光泽。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山参。

(4)纹:在毛根上端肩膀头处,有细密而深的螺丝状横纹。横纹粗糙,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山参。

(5)体:系指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