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1512九宫格答案:09第八届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70(16~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1:25

09第八届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70(16~20)

(2009-07-31 13:56:04)转载 标签:

西库

竹匣

衣帛

中学生阅读

程名振

齐国

分类: 当代学生古诗文阅读专辑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6~20)

16.得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一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楯、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注释】

    说明:“行人”的另一种解释——

    行人:古代官名,掌管朝觐聘问。

    选自(在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韩非子全译》张觉译注本)

    【译文】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坚固的大小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打不到地方,击鼓命令战士进攻,然而战士却不冲上去。简子扔了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困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话:只有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的,战士没有会疲困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用的是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登上君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自己只管喜欢美女,于是秦国人肆意入侵,距离晋国的都城绛只有十七里,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得到邺地;城濮的战争中,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只有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的,战士没有会疲困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命令战士进攻,战士乘势响应,打了个大胜仗。简子说:“我与其得到一千辆兵车,还不如听到行人烛过的一番话啊。”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吾之士数弊也

    (2)献公没

    (3)淫衍暴乱

    (4)去绛十七里

    (5)鼓之,而士乘之

    2.行人烛过,能够说一番话让赵简子改过,可见其论辩是很有说服力的。请分析烛过“一言”的论辩特色。

    3.赵简子“鼓之而士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理解赵简子所说的“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参考答案】

    1.(1)通“敝”,疲惫    (2)通“殁”,死    (3)满溢,盛多

      (4)距离(大赛的答案为“割去”,似不妥。)(5)乘势、追逐

    2.首先针锋相对,是君王不能用民,而不是民有不足;其次,用本国自古而来的例子,说服力强;再次正反对比论证,气势逼人。

    3.是赵简子自己没有身先士卒,没有用身教鼓舞士气。

    4.精良的军事装备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如何让用人。是烛过“一言”让赵简子省悟,身先士卒远胜于优良装备。

 

17.北郭骚

(选自《吕氏春秋》第十二卷《士节》)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履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④见晏子曰:“窃说⑤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⑥。”晏子使人分仓粟府⑦金而遗之,辞⑧金受粟。

    【注释】

    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fǔ  wǎng):捕兽的网。③萉(fěi)履:古代的一种鞋。④踵门:走到门上。踵,脚后跟。名词作动词。⑤说:通“悦”,佩服。⑥所以养母者:用以奉养母亲的东西,这里指粮食。⑦府:国家储藏财物的地方。⑧辞:谢绝.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①,出奔②,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③,曰:“夫子将焉适④?”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注释】

    ①见疑于齐君:被齐君猜忌。见,表被动。②出奔:旨逃到外国避难。③沐浴:洗发洗身。北郭骚沐浴而出,以示恭敬有礼。④焉适:到哪里去。适,到……去。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及亲者,身伉①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②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③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④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⑤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⑥

    【注释】

    ①伉:当,承担。②白:这里是洗清冤诬的意思。③奉笥:奉,通“捧”。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④侵,这里是被动用法。⑤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①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①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结捕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还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非常佩服您的道义。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

    晏子走了,北郭子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佩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如果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国都的郊外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①辞金受粟

         ②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2)①踵门见晏子

         ②今晏子见疑

         ③方见国之必侵

    (3)吾说晏子之义

    (4)养及亲者,身伉其难

    (5)吾将以身死白之

    (6)乘驲而自追晏子

    (7)及之国郊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2)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3.为什么说“此北郭子为国故死”?

    4.晏子为什么两次感叹“不知士甚矣”?

 

 

    【参考答案】

    1.(1)拒绝,谢绝/辞别  (2)拜访/被/看见  (3)通“悦”,佩服 

      (4)对等,匹敌    (5)使……清楚    (6)登上,骑上   (7)野外

    2.(1)我私下里非常佩服您的道义。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

      (2)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3.北郭子佩服晏子的高义,因为晏子能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忠君志国。然而晏子因为被景公怀疑不得不出亡,这对国家对百姓是不利的。北郭子为了国家、百姓,选择了以死来表明晏子清白的方式。

    4.第一次当晏子与北郭子辞别,他没料到北郭子只一句“夫子勉之矣!”似乎很冷淡,这让晏子感慨:一、自己出亡不应该吗?二、他感到越来越不理解这些士人了。在得知“北郭子已死白己”后,他又很感慨:他怀疑自己的出亡是不是错了,因为结果让北郭子死了,于心不忍;所以他感慨自己太不了解这些士人了——他们为晏子为国家可以死,让他震惊。

 

 

18.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③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名振谢曰:“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④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毎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⑤,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衞将军。

    【注释】①勉:鼓励,勉励。②失:失礼。③鄙:见识浅陋。④心思:心想。⑤失:差错。⑥拜:以礼授官。

    【译文】

    (贞观十八年)皇上(唐太宗)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把他召来问他用兵的方法策略,赞赏他才思敏捷,慰劳并鼓励他,说:“你有将帅和宰相的才能,我将要重用你。” 程名振失礼没有下跪谢恩,皇上假装发怒责备他,来看他会怎么做。说:“你这个山东(崤山以东)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敢在我的身边说话粗陋,而且还不拜谢!”  程名振请罪说:“我本是见识短浅的臣子,不曾亲自接受皇帝的问话,刚才正在思索怎么应答,所以忘了谢恩。。所以忘记拜谢。” 程名振言谈举止显得很自如,回答越来越明白有条理。  皇上于是感叹说:“房玄龄在我的身边二十多年,每次见到我斥责别人,脸色惶恐不能自主。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当日就授以程名振右骁卫将军的官职。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嘉其才敏,劳勉之

    (2)名振谢曰

    (3)适方心思所对

    (4)毎见朕谴责余人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2)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3.重用人才,当然要考察。唐太宗是怎样考察程名振的呢?

 

 

    【参考答案】

    1.(1)赞赏  敏捷  慰问  (2)请罪  (3)回答  (4)每次

    2.(1)你这个山东见识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

    (2)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

    3.唐太宗除了了解程名振善于用兵之外,还进行廷试,考察他的军事方略,考察他是否思维敏捷。不仅如此,他还对程名振“失不拜谢”,装着发怒,给他压力,发现他处变不惊的气质与才识。在此基础上才给以重用。

 

19.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曰。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xì)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参考译文】

    季文子担任宣公、成公的国相,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仲孙它进谏说:“您是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您的妾不穿丝绸制的衣服,马不吃粮食,人们一定会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并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文子说:“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我看老百姓,那些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父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道德荣显作为国家的光荣,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作为国家光荣的。”

    文子把这一切告诉孟献子,献子把他禁闭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它的妾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马饲料也只用杂草。文子听说了这些,说:“有过错却能改正的人,这是百姓中高尚的品德。”让他担任上大夫一职。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乃非相人者乎

    (3)人之父兄食粗衣恶

    (4)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5)衣不过七升之布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2)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3)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3.本文讲了两件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如果国人都“食粗衣恶”,那么季文子就可以有“衣帛之妾”、“食粟之马”吗?


    【参考答案】

    1.(1)当相国  (2)恐怕  (3)粗陋的  (4)有了过错  (4)超过

    2.(1)您是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您的妾不穿丝绸制的衣服,马不吃粮食,人们一定会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并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

    (2)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我看老百姓,那些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父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

    (3)有过错却能改正的人,这是百姓中高尚的品德。

    3.以道德高尚荣显作为国家的光华,而不是奢侈享受;有了过错就要改正,才是高尚的人。

    4.核心是“以德荣”,不追求奢华;是想到百姓疾苦,而不是个人享受。

 

20.齐甄彬得金奉还西库

    齐有甄(zhēn)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⑤不记录。檀越⑥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⑦也。”辄以金之半仰酬⑧,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⑨,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选自宋·庞元英《谈薮》)

    【注释】

    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遽(jù):匆忙。⑥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⑦未之有:未有之。⑧酬:答谢。⑨为郫令:担任郫县的县令。郫(pí):县名,在四川省。⑩太祖:指齐太祖萧道成。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他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阅读训练】

    1.与“近有人以金质钱”中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委质于狄之鼓

    B.黒质而白章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质明,避哨竹林中

    E.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参照“上诫以廉慎”的结构,“以手巾裹之”可以改为“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2)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

    4.解释下面各句中“拾遗”的意义。

    (1)期年之后,道不拾遗

    (2)取楚若拾遗

    (3)《本草纲目拾遗》

    (4)杜拾遗杜工部

    5.从“慎独”的角度评价齐甄彬得品质。

 

    【参考答案】

    1. A(B.质地/C.人质/ D.天亮时/E.通“鑕”,古代刑具。杀人用的砧板。)

    2.裹之以手巾

    3.(1)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按:《大赛》中的答案为:(道人)就把金子的一半恭敬地送给他作为报答,到他那里去了十多次,齐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2)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按:《大赛》中的答案为:虽然我在五月的热天仍然只能穿着过冬的羊皮袄背着柴,难道我就能做拾别人东西的人吗?)

    4.(1)拾别人丢失的东西 

      (2)轻易可取  

      (3)补缺失不全的东西

      (4)唐代官职名   

    5.一人独处,最见为人品德。齐甄彬赎回麻苎,可见其贫穷,麻苎中有他人遗金,在别人不知的情况下,不贪,坚决送回,不受不义之财。可见他独善其身的品格。一旦当官,自然能廉洁为国为民。

谁有第五届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的翻译 哪里有第五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啊??? 哪里有第五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啊??? 哪里有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的全部译文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跪求<<第5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的36-37还有40-49篇的文言文翻译 寻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一至第七篇的翻译及答案,大哥大姐们,拿来救命的阿 《当代学生》的《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的翻译 急寻!第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试卷 哪里有第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的答案 谁有《第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谁有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谁有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翻译 第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D组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译文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的答案 第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的译文 第五届中学生故事文阅读大赛专辑的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答案 第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C,D组答案 第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答案 平安杯第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