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空风水排盘: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9:03

 

三、(江西省六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知识:有才华的人
B.而身不免于幽絷          幽絷:囚禁        
C.或能讥评孝章            讥: 讥讽
D.欲公崇笃斯义也          笃:深厚 



【参考答案】 D 【解析】“笃”为动词“尊崇”,“推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人困于孙氏                     B.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虽大风浪不能使之鸣也
     C.①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D. ①因表不悉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参考答案】 A
【解析】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一个“虽”是连词,表转折,虽然;后一个“虽”也是连词,表让步,即使。C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也是介词,通过。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组是(   )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②(其人)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③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             ④友道可弘矣
⑤或能讥评孝章                   ⑥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选D。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象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末孔融的祖父就不会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所称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的贤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来。



【参考答案】选B。
【解析】“吾祖”是指孔子,读书人的祖师。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3)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参考答案】(1) 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参考答案】(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参考答案】(3) 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参考译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末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末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凭借这封信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四、(山东省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进,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宫。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
    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隋”。
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参考答案】选A。
【解析】应解释为“中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乃令张仪佯去秦




【参考答案】选B。
【解析】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参考答案】选C。
【解析】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    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    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参考答案】选D。
【解析】“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1)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
【参考答案】(2)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
【参考译文】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五、(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白太宗鞫之      鞫:审问
    B.秦王益不喜          益:渐渐
    C.微时遇异书          微:年幼
   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    董:督察




【参考答案】选C
【解析】微:地位低贱、卑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    )
    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       悉更新制,建都务
    B.畀以兵食之重寄           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C.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     时人称其宽厚
   D.各振举其职焉             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参考答案】选B
【解析】A“悉更新制,建都务”是治理措施,并非业绩;C.“时人称其宽厚”是评价其品行;D.“各振举其职焉”是这几位臣子自己的表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答案】选C
【解析】不是“这些郡吏犯了罪”,是因侮辱张平的事被定罪;“想方设法赦免他们”也不是事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2)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3)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




【参考答案】(1)张平强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
【参考答案】(2)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那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
【参考答案】(3)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吧。
【参考译文】张平,是青州临朐人,20岁时寄居在单州,依附刺史罗金山。罗金山调任滁州。委任张平为马步都虞侯。太宗做京兆尹时,把张平安置在家里办事。等到秦王廷美兼任贵州府职务时,张平又被任命为亲吏。以后几年,有人上告张平藏匿府中的钱物,秦王报告太宗审问了他,没有证据。秦王渐渐地不喜欢他了,于是让他离开了。太宗怜悯他并没有犯罪,把他托付给徐帅高继冲,继冲任命他做了镇将。张平感叹说:“我的命运虽然不顺,但以后未必没有福分。”
      太宗做了皇帝后,征召张平补任右班殿直,监管秦、陇的木材交易。张平全部更换了新的制度。设立都务,计算水陆运输费用,在春秋两季的时候连接大型竹筏,把木材从渭河运抵黄河,经过砥柱山汇集到京城。一年之间,上等的木材像山一样堆积起来了。太宗嘉奖他的功劳,升任他为供奉官,监理阳平都的木材事务,还兼管造船场。原来的官员造好船只后,因为河流湍急凶悍,为防备船只漂失,每只船要调派三户人守护,每年有几千户人家被役使。
    张平就挖池引水,把船系在池中,不用再调用民力了。有一个叫阳拔华的盗贼,在关辅—带活动,祸害许多年了。朝廷命内侍率领数州的兵力讨伐,没有消灭。张平派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张平改任崇仪副使,依旧兼任原职。任职总共九年,计算下来节省官钱八十万缗。
    张平喜欢史传,地位卑徽的时候,如果找到奇特的书籍,就整天玩味,有时候脱下衣服去换书。等到显贵时,收集了几千卷书。在彭门的时候,有几个侮辱张平的郡史,后来全都获罪发配到京窑做苦工。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那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张平把他们召来府第,为他们设宴安慰他们,说:“你们不幸啊.突然遭遇这种祸患,千万不要把原来的事情放在心上。”还拿钱送给他们,并且告诚从式好好地对待他们。没多久,这些人就得到赦免回到原来的地方,当时的人称赞张平宽恕厚道。
    (作者)议论:太宗还没有显要的时候,身边必然耍寻求忠厚能干的人才。等到即位后,提拔原来身边有功的人,陈从信、张平等六人,都被充分的任用.还把军需这样重要的托付全交给他们,因而每个人都振作努力于自己的工作,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啊。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吧。陈从信进献的歪门邪道,用方术欺骗迷惑皇上。还是跟皇上近侍常有的态度差不多的啊!

六、(河南省许昌市201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伯颜,蒙古入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责以城降。诸将请点视其仓库军籍,遣官镇抚,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来言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令人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乙未,军次蔡店。丁酉,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兵不得进。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伯颜乘虚兵进汉口,大捷。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希贤固请,与之。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
      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毕事还朝,归装惟衣被而已,未尝言功也。大德八年,卒,追封淮安王,谥忠武。
    (选自《元史•列传十四》,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      敕:下令,命令
    B.谕诸将不得入城                  谕:告诫
    C.诸曹白事,有难决者              曹:同辈
   D.潜刻期而去                      刻:约定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曹:部门,官署。诸曹:各部门、各官署。
9.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的一组是(   )
    ①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②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
    ③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
④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⑤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
    ⑥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   
A.②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⑥




【参考答案】选A
【解析】①是由于伯颜的外貌和语言很特别而获得世祖的欣赏④写伯颜的勇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伯颜长相魁梧,英勇善战,深略善断,因而世祖很欣赏他,并下令将右丞相的妹妹许配给他。
B.伯颜身先士卒,当军队渡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充满豪情地勉励大家,然后穿好盔甲,自己作为前导,带领军队渡过了河。
C.伯颜为人清廉,能严格约束部下,所以攻占复州后,当诸将请求派人接管时,他没有同意,并且明确宣布,诸将不得入城。  
D.选文在文字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他的军功武略,略写他谦恭廉洁忠诚的人品,人物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参考答案】选D
【解析】A.英勇善战、深略善断是伯颜受到世祖欣赏并重用之后显示出来的才能。B.伯颜不是身先士卒,而是果断地指挥军队。C.“因为伯颜清廉才下令众将不得人城”,文中无此因果内容。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
    ②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
  ③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



【参考答案】(1)就叫来一个壮士,背着铠甲兵器,骑马在前面引路,然后(自己亲自)指挥部队全部涉水过了这个湖泊。
  【参考答案】(2)出使的人靠的是语言能力而不是靠随从武士,随从武士多,只能使出使的事情受到牵累。
【参考答案】(3)正好有盗窃内府银钱的人(被抓住),宰执认为盗贼是希望(逢新王登基)将大赦天下而故意偷盗,想杀掉他。
【文言文翻译】伯颜,是蒙古八邻部落的人,在西域长大。至元初,旭烈兀派他进宫禀报公务,世祖看到他长得魁梧,听到他说话声音洪亮、激昂,就对他说:“你虽然不是诸侯王臣,还是希望你能够留在我身边侍奉我。”后来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他提出的谋略常常比那些那些朝官高明,世祖更加认为他是贤能的人,下令把中书右丞相安童的妹妹许配给他做妻子,并说:“你做伯颜的妻子,是不会辱没(愧对)你的家族的。”至元二年七月,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各部门的官员向他禀报事务,碰到有难于解决的,他往往会在不急不忙中用一二句话就决断了。大家都很佩服地说:“真正的了不起的宰相啊。”
     甲戌,与阿术在襄阳会师后,就分兵三路一齐继续南下进兵。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率领军队从中路沿着汉江直奔郢州。万户武秀做先锋,部队遇到了一个湖泊,正好下大雨涨水,没有船,不能从湖中过去。伯颜说:“我们将要横渡大江南下,竟然会怕这个小小的湖泊吗?”就叫来一个壮士,背着铠甲兵器,骑马在前面引路,然后自己亲自指挥部队全部涉水过了这个湖泊。癸巳,部队驻扎在盐山,距离郢州城二十里。郢州在汉水的北面,是用石头筑构的城,宋人又在汉水中横拉铁绳,抵挡战舰过江,还在水中密密地插了很多桩木。伯颜打算率部队从藤湖乘船过汉江。诸将请求说:“郢州是我军南下进兵的咽喉要地,如果不攻取,担心会成为我们的后患。”伯颜说:“行军打仗时,什么是紧急的,什么是不紧急的,我是很清楚的。一味的攻取城池,是下策啊。大军一旦出动,难道目标仅仅是为了攻取一座城池吗?”于是就舍弃攻打郢州,顺流而下。伯颜亲自负责殿后,随从将士不超过百人。十月戊午,部队在大泽中行进,郢州将领赵文义、范兴率领二千骑兵来偷袭,伯颜还来不及穿上铠甲,急忙率领部队迎头攻击他们。亲手杀死了文义,捉拿到范兴后也杀了。
      丙戌,驻扎在复州,知州翟贵把城池献给伯颜来投降。诸将要求清点查看仓库和军队名册,派遣官员镇守并安抚百姓,伯颜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并晓谕众将领不得进城,违反军令者按照军法论处。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过来询问渡江的时间,伯颜没有回答。第二天又来,伯颜又没有回答,于是阿术亲自前来,伯颜说:“渡江南下这是重大的军机,皇上把它交给我们两个人,可以让其他人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吗?”于是暗中约定时间才离开。乙未,军队驻扎在菜店。丁酉,他前往汉口观察敌人的防务情况。宋朝淮西制置使夏贵等,用万艘战舰。分别据守要害之处,伯颜的军队不能越过敌军的防务而前进。于是就指挥军队围攻汉阳的宋军,并扬言说要由汉阳渡江南下,夏责听到这个消息后果然调遣军队支援汉阳。伯颜于是乘汉口防守空虚而发兵进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人奉命出使宋朝,向伯颜请求派兵自卫。伯颜说:“出使的人靠的是语言能力而不是靠随从武士,随从武士多,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情受到牵累。”希贤坚决请求,最后答应给他派兵护卫。世祖驾崩,伯颜掌管百官,听命于朝廷,正好有盗窃内府银钱的人被抓住,宰执认为盗贼是希望逢新王登基将大赦天下而故意偷盗,所以想杀掉他。伯颜说:“什么时候没有盗贼呢?现在根据谁的命令来杀掉他们?“大家都佩服他有见识。
      伯颜有很深的谋略善于决断,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宋朝,就好像是率领一个人一样。众将领对待他像对待神明一样。伐宋事情完成后回朝,他的行装仅仅是一些衣服被子而已,也从来不夸口言说自己的功劳。死于大德八年,追封为淮安王,谥号忠武。

七、(山东省寿光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监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  “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  “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  '法不致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  '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  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当讫     断:推断



【参考答案】选D
【解析】判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阅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参考答案】选A
【解析】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
①遂赐以兰陵公王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  岂畏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参考答案】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确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电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参考答案】选C
【解析】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参考答案】选(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参考答案】选(2)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的处以严酷的刑罚。    
【参考答案】选(3)人都苦于不能白己察觉毛病,你刚未讲时,我自认为所仿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才知道)我的过失己足以令人吃惊。   
【参考泽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 “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足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 “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 “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买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  “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  '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固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诛。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子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己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找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的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发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土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 “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白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八、(安徽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奇:感到惊奇。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兑现、实现。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      策:驱赶。




【参考答案】选D
【解析】“策”是“计策、计谋”义的动用,当“制定某计划”讲。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故为成言书以遗宰相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且曰:“韩、范、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C.始见知于欧阳公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              

D.因公以识韩、富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参考答案】选B
【解析】而且。A.把/来,用来。C.表被动/在。D.经由、通过/依靠、凭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本文是通过叙述自己与范公生平未识的遗憾来表达对范公的敬仰之情,通过想当范公学生的说法抒发对范公的崇拜之情,通过赞扬范公的功绩,说明范公之诗文是由于他“有德”。C项不妥。受人之托十三年后才完成,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参考答案】(1)(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了解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了解呢?
【参考答案】选(2)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四儿子(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文言文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身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啊。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是人中之杰。”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
    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呜呼!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您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敬爱您,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您我唯独不认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您的文章中,而自挂名于您门下读书人的未尾,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从政后才学习的。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他的话。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
    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到被任用为将领,拔擢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九、(福建省莆田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新唐书》)
【注】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
C.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
D.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    致:交还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捐是“抛弃”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敬则家世代因孝义而得到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并得到唐高宗的赏识,但因有人毁谤他,所以当时只当了个小官。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因此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身为右补阙的朱敬则当时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行而从。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武后执政之初朱敬则还没担任右补阙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
②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参考答案】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
【参考答案】②(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
【参考译文】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十、(江西省玉山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已。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9.下列各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多:扩充
 B.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已            已:死亡
 C.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      堪:忍受
 D.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投:接近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承担  承受  匹配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伏而垂泣                   处小而禽大
 B.此其本志有限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君既若见录
 D.且以分损谤议                         且庸人尚羞之



【参考答案】选C 
【解析】 A修饰,转折;B,我  C被,我;D姑且;况且
11.请选出不能说明曹操是一个风流倜傥、雄才大略之人,又有一些居高临下、踌躇满志之气的一项(   )
 A.奉国威灵,仗钺征伐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
 B.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C.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D.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参考答案】选C 
【解析】表现曹操忠君之心
12.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曹操为退还三县封邑所写的一篇“令”,解剖自己,抒写心迹,表明抱负,气概豪迈,苍劲悲凉,造语质朴自然,内容充实真挚,请峻通晓,简约严明。
B.曹操年纪轻轻时,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人清楚了解他。
C.曹操兴兵讨伐董卓、招募兵士时常常自我克制,不想多招,但后来事实是兵多了意气骄盛,与强敌抗争,重新引起祸端。
D.文章以齐恒、晋文和周公自励自况,历叙古人行事,写乐毅不忍图燕,蒙恬自知必死而守义,非常感人。




【参考答案】选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恒、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②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③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
【参考答案】参照译文画线处
【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象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十一、(山东省枣庄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赵憙慕其志                 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谢:推辞
 C.雉方将雏                       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参考答案】选C
【解析】“雏”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孵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②亲瞿然而起
 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②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 ②故不以刚直为称。
 D.①郡中赙曾无所受,乃归服丧 ②掾史涕泣共留之,享长乃惭悔




【参考答案】选D
【解析】连词,于是,就。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介词,“被”;动词,担任。C介词,“用”;副词,“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参考答案】选C
【解析】 ①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②是说鲁恭体谅弟弟。④是说鲁恭性谦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参考答案】选D
【解析】“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②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
   ③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





【参考答案】①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参考答案】②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
【参考答案】③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
【文言文翻译】鲁恭字仲康,挟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喷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亳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被举荐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嘉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古。掾史们
    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问,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乌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乌?”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剐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十二、(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届高三复习教学质检(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姚僧垣传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时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吴?”
    后为太祖征。
    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忻然,请受方术。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建德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宣政元年,高祖行幸云阳,遂寝疾。乃诏僧垣赴行在所。内史柳昂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如何?”对曰:“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  
     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常从容谓僧垣曰:“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册命之日,又赐以金带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僧垣宿直侍。帝谓随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
                                                          (节选自《周书•姚僧垣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此候疾        候:侍候。
B.高祖亲戎东讨           戎:统率军队。
C.至尊贬膳日久        贬:减少。
D.臣曲荷殊私        私:偏爱




【参考答案】选A
【解析】候:诊察,诊治
9.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姚僧垣医术高妙的一组是(   )
1、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             2、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3、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                4、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   
5、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              6、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
        A.135    B.146    C.236    D.245



【参考答案】选C
【解析】 ①⑤均为间接表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僧垣医术高超,为葛修华治疗痼疾时非常细心,全面了解病人的症状,记录病情变化,使得梁武帝赞叹有加。
B.高祖东征时身患疾病,姚僧垣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详细的治疗方案,然后对症下药,很快把高祖的病全都治好了。
C.宣帝先前曾患心痛病,经姚僧垣治疗得以痊愈。宣帝非常感激,后来给他赐爵封地,使他拥有子孙相传的基业。
D.姚僧垣一生侍奉几代帝王,能够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并且还很谨慎,在宫中应对得体,深得信任,屡屡升迁。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错误,应为“根据军情需要”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
(2)“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




【参考答案】(1)先前为他治(看)病的各位医生,都断言(说)已经不可救治。僧垣后到,他说:“难治是难治,最终应当不会死。
【参考答案】(2)“我承受皇恩已经很厚重,想尽全力效劳(心思就在于尽心效力)。只恐怕能力有限(不够)不能及(达到),怎敢不尽心而为。”皇帝点头称是。
【参考译文】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时兼任殿中医师之职。当时葛修华患病多时,各种医卜星相之术都不能治得好,梁武帝就让姚僧垣去看他。姚僧垣回来后,具体全面地叙述他的症状,并且记录了病情轻重变化的情况。梁武帝感叹说:“僧垣用心仔细严谨,竟然到这种地步,用这样的态度诊治疾病,什么病治不了呢?”
    后来姚僧垣被周太祖征召。
    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感染风寒,精神错乱,对任何事情无所知觉。先前为他看病的各位医生都断言已经不可救治。僧垣后到,他说:“难治是难治,最终应当不会死。如果把病单独(专一)交给我治,我将为他治病。”他的家人欣然从命,请他授予治病的处方、办法。僧垣为他调制汤散,治好了他的病。
    建德四年,高祖亲自统帅军队向东讨伐(北齐),到河阴患病。不能说话,眼睑垂下盖住眼睛,又不能向上看;一脚抽缩,不能行走。僧垣认为五脏均病,不可同时治疗。带兵打仗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语言,于是开方用药,皇帝得以开口说话;然后又治眼睛,眼疾消除;最后治脚,脚也痊愈。等到到了华州,皇帝已恢复健康。宣政元年,高祖出行到达云阳,竟然卧病在床,于是召僧垣赴云阳。内史柳昂私下问:“高祖饭食减少时间长了,脉象怎么样?”僧垣回答:“(高祖)是天子,上承天意,或许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凡人百姓那样,无人不死。”不久高祖驾崩。
    宣帝当初在东宫时,长苦于心痛,于是命僧垣予以治疗,其病很快痊愈。为此宣帝非常高兴。等到他即位,对僧垣礼遇更为隆重。曾经很随意地对僧垣说;“曾听先帝称您为姚公,有这事儿吗?”僧垣答:“承君王特别偏爱,但确实如圣上所说。”皇帝说:“此为尊尚老人之称,不是尊贵的爵位封号。我应为您赐爵封地,成为子孙永远相传的基业。”于是封他为长寿县公,封地一千户。下达册封命令之时,又赏赐他金带和衣服等物品。
      大象二年,姚僧垣任太医下大夫。不久皇帝患病,到了病危的程度。姚僧垣夜里也值班侍奉皇帝。宣帝对随公说:“我的生命现在只有委托他。”僧垣知道宣帝病重垂危,不可能完全康复。就回答说:“我承受皇恩已经很厚重,想尽全力效劳。只恐怕能力有限不能及,怎敢不尽心而为。”皇帝点头称是。到静帝即位僧垣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开皇初年,他进爵为北绛郡公。三年,姚僧垣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十三、(云南省2010届高考复习模拟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进至安次、小广阳,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诸将皆引而随之,故遂破贼,穷追至平谷、浚靡而还。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鄃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到金城,与羌战,斩首六百级。又战于洛都谷,为羌所败,死者千余人。羌乃率众引出塞,武复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马武传》,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欲以图躬,不克    克:成功
    B.驽怯无方略          驽:驽钝
    C.受诏将妻子就国      国:诸侯的封地
   D.西羌寇陇右          寇:贼寇




【参考答案】选D 
【解析】寇:侵扰。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马武“忠勇”的一组是    (    )
    ①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    ②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 

③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    ④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 

⑤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⑥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干六百人,余皆降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参考答案】选A 
【解析】③是说马武受处分;⑤是说皇帝纵容马武。其余各句均体现了他的忠勇,故选A。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
    (2)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
    (3)覆军杀将,朝廷患之。




【参考答案】(1)光武帝更加赞许他的心意,因此马武跟随光武击讨群贼。
(2)(马武)经常醉后在御座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
(3)(西羌)消灭全部汉朝军队杀死汉将,朝廷以之为患。
【参考译文】马武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人。年轻时为避仇,客居在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阳三老在郡界起兵,马武前往跟从起义,后进入绿林军,就与汉军汇合。更始帝即位,任命马武为侍郎。(后来马武)与光武帝一起打败了王寻等人,被封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一起攻打王郎。
    等到光武帝攻占邯郸,摆酒举行丰盛宴会,请谢躬及马武等人,乘机要在宴席除掉谢躬,没有成功。图谋作罢,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随口对马武说:“我得到了渔阳、上谷的突击骑兵,想让将军你统率他们,怎么样?”马武说:“我愚笨怯懦,没有谋略。”光武帝说:“将军长久统率部队,熟悉军事,岂能与我这个文笔小吏相同!”马武从此归心光武帝。
    等到谢躬被诛死,马武驰奔到射犬投降,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犒劳诸将,马武就起身斟酒于前,光武帝以此为快事。又让马武率领旧部屯守邺城,马武叩头辞谢说不愿去,光武帝更加赞许他的心意,因此马武跟随光武帝击讨群贼。光武帝攻打尤来、五幡等反贼,在慎水战败,马武独自殿后,返身冲进敌阵,因此贼军不得迫近赶上。进军到安次、小广阳,马武常为先锋,力战在前,诸将都跟随他,因此击溃了贼军,一直追到平谷、浚靡才返回。
    光武帝即位,任命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并封他为山都侯。建武十三年,增赐马武封邑,改封为郇侯。马武率军在北屯攻下曲阳,防御匈奴。  囚犯杀军吏罪,受诏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削减食邑五百户,定封为杨虚侯,因此被留京师,担任奉朝请。
    光武帝日后与功臣诸侯聚在一起叙谈,随口说:“各位卿家如果不逢遇时机受封,自认为爵禄能到哪里?”马武说:“臣下凭武勇,可以当守尉督捕盗贼。”光武帝笑着说: “你不去当盗贼就已经是万幸了,靠自己的本事当亭长,还是可以的。”马武生性嗜酒,豁达敢言,经常醉后在御座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没有什么避讳和顾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纵他,以这作为笑乐之事。
显宗初年,西羌侵扰攻打陇右,消灭全部汉朝军队杀死汉将,朝廷以之为患,又拜马武为捕虏将军,聚合四万人出击。到金城,与西羌交战,斩敌六百人。又与西羌战于洛都谷,被西羌打败,死了一千多人。西羌就率部众引兵出塞,马武又追击到东、西邯,大败西羌,斩敌四千六百人,俘获一千六百人,其余都投降逃散。马武整顿军队班师还京,增加食邑七百户,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一千八百户。永平四年,马武去世。

 

十四、(重庆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盍往归焉               盍:何不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通“扣”,拉住
C.左右欲兵之             兵:施刑,杀害
D.我安适归矣             适:刚才



【参考答案】选D
【解析】适:往、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B.遂饿死于首阳山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 及饿且死,作歌                   彼且奚适也?



【参考答案】选D
【解析】A若:至于;好像。B于:在;表被动。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后者为顺承关系。D将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参考答案】选C
【解析】“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②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





【参考答案】(1) 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2)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没有人了解他们啊。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十五、(甘肃省皋兰一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          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                    诚善:诚实善良



【参考答案】选D
【解析】诚善:诚,的确,确实;善,好,对。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排除①④⑥,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乐天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参考答案】选B
【解析】“遭到世人的责怪”错,世人只是觉得韩琦可比伊尹,对他羡慕乐天不能理解,没有责怪之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3)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参考答案】选(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或: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
(2)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3)人臣竭尽力量为君做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么能够预先忧虑事情不能成功,就停止下来不去尽力做呢?
【文言文译文】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只是将寄托情趣在与白乐天相同的爱好中。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十六、(河北省唐山一中09-10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洁身徇节,常人为之          徇节:为保全节操而死
B. 命百官总己,以君到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 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    绍:陈述
D. 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衅:祸乱




【参考答案】选C
【解析】“绍”在文中是 “继承”的意思。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惧听断之不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 须歆必起,乃还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参考答案】选D  
【解析】A助词/动词B测度语气副词/反诘语气副词C才/就D均为介词“对”
10. 华歆的上疏称为《止战疏》下列对其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依托险要的地势尚可自保,当前应该收揽民心,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B.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讨伐放在第二位,不能本末倒置。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对当朝的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既是出于对民众的关怀爱护,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生产力,从而保证国家的强大繁荣,为以后统一国家做准备。
D.华歆认为统一中国的大业当然要完成,但是欲速则不达,需要静待时机。这个观点跟魏明帝以至《出师表》中诸葛亮对战争形势看法还存在较大分歧。





【参考答案】选D
【解析】魏明帝在看《止战疏》时,也感慨道:“两位先祖(指曹操、曹丕)为消灭西蜀、东吴两个政权毕生操劳,尚且没有收复,我哪敢说自己比先祖的才能高,就一定能使他们灭亡吗?”显然,这一对君臣对战争形势判断是一致的。
11.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
⑵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参考答案】⑴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才偶尔一用。 ⑵祖父、父亲两人为消灭他们毕生操劳,尚且不能平定。我怎敢夸耀自己(比先祖的才能高),认为自己一定能灭亡他们呢!
【参考译文】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郡高唐县人。曹操证讨孙权时,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建立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任魏王时,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曹丕代汉称帝后,改任相国为司徒。
    黄初年间,曹丕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后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令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来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特别叮咛缪袭:“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亲临许昌(阅兵以壮行色)。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者,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景、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魏明帝(看过《止战疏》后)派人告诉华歆说:“对您能深思熟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朕非常佩服,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祖父、父亲两人生前一直为消灭他们而不辞劳苦,也没有平定。朕岂敢以为自己比祖辈能行,吹嘘必然能踏平他们!军事将领们认为,不把二贼一一消灭,是无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检阅军队窥察时机准备出兵。(但是)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罢战的先例,就是借鉴,朕以非常谨恭的心情,决不会忘记您的劝戒。”适在此时,秋雨连锦,魏明帝下诏令曹真退军。太和五年华歆亡故,皇帝追赠为敬侯,儿子华表袭其爵位。

 

十七、(山东省济宁一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反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日:“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日:“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日:“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日:“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日:“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日:“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日:“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日:“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参考答案】选B
【解析】道,方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      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参考答案】选A.
【解析】连词,表修饰B.因,介词,趁机:介词,经由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并列,就。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选A
【解析】⑨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参考答案】选A
【解析】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参考答案】(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文言文译文】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问,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十八、(山东省沂南一中2010届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9.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适:恰好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参考答案】选D
【解析】贷:宽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贫无以为养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          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吾尝跂而望矣




【参考答案】选A
【解析】 A.没有用来……的办法;B.给/结交;C.这样/但是;D.表并列/表修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参考答案】选A
【解析】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的,而不是主动认罪的。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参考答案】(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2)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参考译文】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薛奎说:“不仅是臣下应该做到善始善终。”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问的史事来回让,皇上同意他的话。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2010年1月更新
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孤,鞠于外家              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指责




【参考答案】选C
【解析】先:……之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参考答案】选  B
【解析】A、而: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因:趁着、趁机;C、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把/因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参考答案】选A
【解析】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C、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7.翻译。
(1)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2)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参考答案】(1)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
(2)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
【参考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幼年丧父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奋厉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戚纶,戚纶很器重他。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政绩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宗道:“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后乘辇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待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则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子何来得那么迟,该找个什么的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二、(广东省2010届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5.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随便,轻易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道:规律,道理




【参考答案】选C
【解析】A、不得志 ,不显贵  B、轻视   D、叙述, 宣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余船以次俱进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志岂易量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参考答案】选A
【解析】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 ;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7. 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B.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 买臣见弃于其妻




【参考答案】选D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8.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 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 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参考答案】选C
【解析】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9.翻译。
(1)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2)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三、(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去官                      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                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      见:被         




【参考答案】选A
【解析】忧:(父母的)丧事
6.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             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        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                   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突出他的廉洁  ③纪律严明  ⑥热爱读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参考答案】选B
【解析】“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无中生有。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参考答案】(1) 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
(2) 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
(3) 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
【参考译文】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调任为扶风太守,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作乱,杨公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事件平定后,调为武宁太守。在武宁郡担任太守七年,财产很少,百姓安定。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部队,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记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中州都要效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号是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杨公则为人宽厚慈爱,在家日常生活淳厚和睦,对待自己的侄子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财都委托给他。生性好学,即使在军中,他仍然手不释卷,士大夫因此称赞他。

 

四、(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遗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
    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鸦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高祖)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注】①煚:音jiǒng。    ②恧(音nǜ),惭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煚勒兵御之           勒:统率
B.坐事下狱             坐:因为……犯罪
C.购之甚急             购:购买
D.朝廷以煚晓习故事     故事:旧例;旧的典章制度



【参考答案】选C
【解析】“购”是“悬赏捉拿”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 ①遂逾狱而走 ②泉涓涓而始流
C. ①盗者愧恧,过于重刑 ②而耻学于师
D. ①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 ②惠文、武、昭囊,蒙故业,因遗策




【参考答案】选A
【解析】A,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译为“来”。B①“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②“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C①“于”是表示比较的介词;②“于”是引出对象的介词,D①“因”是表示凭借的介词;②“因”是动词,意思是“沿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煚孝顺父母,又非常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C.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D.赵煚治民,胸襟宽广,勇于自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参考答案】选A
【解析】因果关系分析不够准确,原文并未说他“精通知识”,只是“略涉书史”。主要原因应为“深沉有器局,
略涉书史”。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2)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参考答案】(1)因为小人的谗言,赵煚的功劳没有被朝廷记录,只是被授予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务。
(2)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
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
【参考译文】赵煚(音jiǒng),字贤通,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至孝。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砍伐他父亲墓中的树,赵煚号叫恸哭,把这个盗树者送交官府。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周(后周)太祖把他引荐为相府参军事。闵帝继位(受禅),调任陕州刺史。当时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高大的城墙以防御陈国侵袭,然而这时连下了数十天大雨,城墙塌陷的距离长达百余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欲袭击安蜀。大家都议论着认为赵煚应该修城墙,赵煚说:“不然,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遣使游说引诱江外生蛮攻打武阳,令乘虚攻打他们所居之地,获其南乡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便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起义,赵煚带领士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俘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
    不久跟随上柱国于翼带数万士兵,从三鸦道攻打陈国,攻克陈国十九城然后回来。因为小人的谗言,赵煚的功劳没有被朝廷记录,只是被授予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务。赵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和睦,徵后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在狱里,自知罪重,遂越狱而逃。帝大怒,悬赏捉拿,非常急迫。赵煚上密奏说:“徵自认为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向北逃向匈奴,则向南投奔吴越。徵虽然愚陋,但世面见的够多了,若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徵因此而获免,赵煚却没告诉他。等到高祖继位的时候(践阼),赵煚拜相州刺史。朝廷因为煚知晓古今之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都跑来,争着为他祈祷,可见他如此得民心。曾经有人盗赵煚田中蒿草,被小吏抓住。赵煚说曰:“这是因为刺史(就是说他自己)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你有什么罪呢。”安慰宽谕地送他回家,令人装上一车蒿草赐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人民,都是这样做的。赵煚于开皇十九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五、(内蒙古赤峰市2009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耶律隆运,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使匡嗣之子也。统和十九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赐姓耶律;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     
    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亭,甚有声。寻复代父守南京①,时人荣之。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②详稳③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隆运登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
    景宗疾大渐,与耶律钭轸俱受顾命,立梁王为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益宠任之。统和元年,兼政事令。四年,宋遣曹彬、米信将十万众来侵,隆运从太后出师败之,加守司空,封楚国公。师还,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国政。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六年,太后观击鞠,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命立斩之。诏率师伐宋、围沙堆,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封楚王。九年,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④,可遣北院宣慰使赵智戒谕,从之。
    十二年六月,奏三京诸鞫狱⑤官吏,多因请托,曲加宽贷,或妄行掠,乞行禁止。上可其奏。又表请任贤去邪,太后喜曰:“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优加赐赉。会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薨,诏隆运兼之。久之,拜大丞相,进王齐;总二枢府事。以南京、平州岁不登,奏免百姓农器钱,及请平诸郡商贾价,并从之。
从伐高丽还,得末疾,帝与后临视医药。薨,年七十一。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    (《辽史•耶律隆运传》有删改)
[注]①南京:辽设立五京,以今北京为南京。②五院:辽代皇室的一个官署名。③详稳:辽代皇后家族的最高指挥官。④囊窠:口袋。此处指中饱私囊。⑤鞫狱:审查案件。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侍景宗,以谨饬闻     以:凭借                
B.贵族因为囊橐           因:趁机  
C.以南京、平州岁不登       登:丰收
D.胡里室突隆运坠马         突:突然




【参考答案】选  D
9.下列句子分别表明耶律隆运“有智略,明治体”的一组是(   )
①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 

 ②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甚有声。  

③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   

④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    

⑤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   

⑥奏免百姓农器钱,及请平诸郡商贾价。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参考答案】选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耶律隆运原名韩德让,其父韩匡嗣。因为功勋卓著,在统和年间赐姓耶律,两次赐名,并且成为辽代皇族成员。
B.耶律隆运很有政治才能,两次代父镇守南京,都受到了世人的赞誉。而且军事才干突出,多次随太后出征,都是获胜而还。
C.耶律隆运很关心百姓生活,在和室昉共同执政时,提出为山西四州减轻赋税的奏议;在总枢府事时,为南京、平州百姓奏请免除了“农器钱”。
D.耶律隆运的官职一再升迁,除了个人在军事上建立的功业,在治理国家时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外,还与太后的信任有很大关系,这也说明太后是个知人善任的领导者。




【参考答案】选B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复代父守南京,时人荣之。
⑵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





【参考答案】(1)不久又代替父亲镇守南京,当时的人们都把他(任自己所在地的地方官)当作荣耀的事。
(2)他上奏疏说山西四个州多次遭受战争,再加上年成不好,应当减轻赋税来使流亡的百姓聚拢来,(朝廷
或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参考译文】耶律隆运,本来姓韩,名字叫德让,是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的儿子。在统和十九年,被赐名字德昌;统和二十二年,被赐予国姓耶律;统和二十八年,再赐予名字隆运。他持重(稳重)宽厚有智谋韬略,明了治国的关键、根本,喜欢建功立业。
    侍奉景宗时,凭(自已)办事谨慎周到而闻名,(景宗)加封他做东头承奉官。代替自己的父亲韩匡嗣做上京留守,代理京城的政务,非常有名望。不久又代替父亲镇守南京,当时的人们都把他(任自己所在地的地方官)当作荣耀的事。宋国军队攻下辽河以东的地区,侵犯燕地(东北方的土地)。五院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溃败。回到南京,宋国军队包围了南京城,招降、武力威胁很紧急,人们都迟疑不决。耶律隆运登上城墙,(和士兵一起)日夜守卫。(后来)增援的部队到了,(宋国的)包围圈才散去。等到在高粱河的战斗中,宋国军队溃败逃走时,耶律隆运(在半路)截击,再次击溃宋军。
    景宗的疾病加剧,郡律隆运和耶律斜轸一起接受遗命,立粱王为皇帝,(景宗)皇后为皇太后,行使皇帝权力。耶律隆运,总领宫廷宿卫事务,太后更加宠爱他。统和元年,兼任政事令。统和四年,宋国派遣曹彬、米信率领十万大军来侵犯辽国,耶律隆运跟随太后出兵击败了宋军,加封守司空,封为楚国公。部队回到京城,隆运和北府军宰相室昉一同主持国家政务。他上奏疏说山西四个州多次遭受战争,再加上年成不好,理当减轻赋税来使流亡的百姓聚拢来,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统和六年,太后观看马球比秦,胡里室冲撞隆运,让他掉下马来,太后下令立刻斩了胡里室。皇帝下令率领部队攻打宋国,包围沙堆,宋军趁着夜色来袭击辽军,隆运严整军队等待敌人,(把宋军)击败,让他们逃走了,(因此)被封为楚王。统和九年,又上奏疏说燕地的人怀奸藏诈,如果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那些显贵的家族会趁机作出中饱私囊的事(囤积粮食),可以派遣北院宣慰使赵智去告诫他们,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统和十二年六月,上奏指出三京(上、中、南)那些负责审查案件的官吏,大多经由别人请求或托关系,偷偷地(对犯人)宽恕、赦免,或者随便的拷打,请求禁止这些不法行径。皇上允许了他的奏疏。又上表章,请求任用贤能去除奸佞,太后高兴的说:“举贤荐能的人辅助国家政务,这才真是大臣的职责啊。”赏赐更加优厚。恰赶上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死了,朝廷下令隆运兼任。过了一段时间,任命为大丞相,举荐了王齐,总管二院枢府事务。因为南京、平州的年成没丰收,上奏免除百姓应缴纳的农器钱,和请求平抑各郡县商贾们商品的价钱,朝廷都采纳了。
    跟随(皇帝)攻打高丽回来后,脚上有了病,皇帝与太后亲自近前探视医药。死时,享年七十一。迫赠尚书令,溢号文忠,官府给予丧葬的器具,在乾陵旁边设置庙宇。
六、(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                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                    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          多:赞美




【参考答案】选C
【解析】稍:逐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  /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选B
【解析】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对于”。B项,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连词“却”。
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
⑤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参考答案】选C
【解析】①是交代李自良跟从能元皓的事,没有体现战略眼光。⑤是叙述李自良遵循法规,不对人施以暴戾的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定安禄山叛乱时,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征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右卫率。
B.薛兼训死后,李自良做了鲍防的牙将。焦伯瑜因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与回鹘作战失败。
C.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深受元帅马燧的信任。在多年的征战中,他辅助马燧成就了许多功名。
D.德宗非常欣赏李自良,想用他代替马燧的职务,李自良以长时间做马燧下属的理由诚恳地拒绝了。




【参考答案】选B
【解析】元帅鲍防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焦伯瑜的失败。
13.翻译下列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参考答案】(1)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关键词:固、一、齐)
(2)项伯于是在夜晚跑到沛公军中,偷偷约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他。(关键词:夜、之、具,介宾短语后置)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李自良,是兖州泗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后来跟从袁傪讨伐袁晁、陈庄两个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从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代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恰巧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他们。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和他们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保垒,派兵驻守在那,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到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会狼狈不堪。目前,设置两座堡垒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 鲍防没有听从,督促焦伯瑜、杜荣国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遭遇。焦伯瑜、杜荣国大败而归,李自良因为这件事逐渐出了名。
    马燧代替鲍防为帅,上奏朝廷任命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兼任军候。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向东讨伐;李自良经常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等到在河中讨李怀光的时候,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所建立的功名,大都是由于李自良辅助的结果。
    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罢免了马燧的兵权,德宗想用李自良代替马燧。李自良用长久侍奉马燧的理由诚恳推辞,不想代替马燧做军帅,受到舆论的赞美,于是任为右龙武大将军。德宗因为河东接近胡戎,挑选合适的人选任节帅很困难,第二天,李自良前来谢恩,皇上对他说:“你为马燧保存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是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当天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所九年,因为简约勤俭恪守职责,军民悦服。李自良虽然是军人出身,行动都遵循法规,一般不对人施以暴戾。十一年五月,死在军中,时年六十三岁,皇上感到非常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为左仆射,赐给丧葬布帛米粟等物。

 

七、(河南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直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蒋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参考答案】选C
【解析】“夺”是“耽误” 的意思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是“刚直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 ③ ⑤ ⑥       B.② ③ ④ ⑤
C.① ② ④ ⑤       D.② ④ ⑤ ⑥




【参考答案】选B
【解析】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皇上对他的赏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齐王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太祖、明帝、齐王等数位人主手下任职,提出恳切建议,深受器重。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2)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参考答案】(1)蒋济于是秘密禀报(报告、向……汇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马上)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2)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仅仅)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详细、具体)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报告、向……汇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马上)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仅仅)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详细、具体)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八、(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次:驻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                  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参考答案】选A
【解析】 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参考答案】选C
【解析】“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参考答案】(1)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参考译文】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丈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竞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也带着诏书去召见汉五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九、(安徽省两地三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元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夫人新丰道,“此走邯郸道也。”使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①,蕠②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①纻(zhù)絮斮(zhuó)陈:将纻絮填塞于棺椁之间。②蕠(rú):粘著。
10.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
 B.文帝免冠谢曰                    谢:谢罪、道歉
 C.释之案律盗宗宙服御物者为奏      案:查究
 D.乃许廷尉当                      当:判决




【参考答案】选C
【解析】案:同“按”,按照。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直言劝谏或执法不阿的一组是(   )
 ①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②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③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
 ④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⑤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
 ⑥法如是足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参考答案】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任官初期并不得志,任骑郎十年,不得升职,所以想辞官归家。
B.上至太子下至盗贼,只要违法,张释之都依法处置,执法公正,表现了他正直无私的性格。
C.在霸陵,张释之与文帝对棺椁的看法有明显的不同,文帝最后还是接受了张释之的观点。
D.张释之执法如山,刚正不阿,这表明文帝是一位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开明皇帝。




【参考答案】选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2)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参考答案】选(1)于是张释之谈起秦汉时期的事情,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失去天下和汉朝兴盛的原因。
(2)假使那里没有可贪求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十、(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谤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出知建昌县。           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参考答案】选C
【解析】知,任……知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参考答案】选D
【解析】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参考答案】选A
【解析】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参考答案】(1)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
(2)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责们。包拯命工式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勤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十一、(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B.侍郎衣冠之选             衣冠:衣着,穿戴。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参考答案】选B  【解析】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参考答案】选C
【解析】A项中前一个“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项中前一个“而” 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后一个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可译为“同,跟”。D项中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参考答案】选B
【解析】找出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曰”“然”“然后”“此”,在这类词语的前后断句。理清词语搭配,划定领管范围,如“怀”的领管范围是“之道”“之文”。了解古人行文习惯,如对仗、对举、互文,确定断句范围,“侍郎”对应“学士”。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参考答案】选A
【解析】礼部尚书是贺知章死后,肃宗追赠的,他生前不曾担任过。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⑵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⑶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参考答案】⑴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注意“谭”“风流”“鄙”的解释。)
⑵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的时候就不再拒绝。(注意“具”“研”“惬”的解释。)
⑶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注意“属辞”“可观”“刊”“饬”的解释。)
【参考译文】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和姑表兄弟陆象先交好亲善。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
   (唐武则天时代)证圣初年,贺知章考中进士,破格录取群类科,接连多次升迁后担任太常博士。(开元中)兵部尚书张说是丽正殿的修书使,上表推荐贺知章、徐坚、赵冬曦等进入丽正殿书院,一起修撰《六典》等书,多年没有什么成效。开元十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日之间,两次谢恩(两次得到皇上的恩宠)。宰相源乾曜和张说谈论说:“贺公身兼双重使命的荣耀,足够看出他所受的恩宠;然而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唐玄宗亲自称赞赏赐他,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充任侍读。
    申王死,皇上下诏选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任礼部尚书的贺知章奉召挑选,选取和舍弃有失公平,那些落选的承荫子弟在他家门口大声地吵闹、诉说,贺知章的手下无法制止,贺知章就登梯子,爬上墙头探出脑袋来解决问题,人们都嘲笑他。因为这件事转调到工部。肃宗担任太子时,贺知章升迁为太子宾客,授予秘书监,左补阙薛令之兼任侍读。当时东宫的官员多年来没有得到升迁,薛令之就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诗中埋怨俸禄微薄,没有得到升迁,皇上(唐玄宗)看见了,就写了“听凭你自己的安置”。薛令之于是辞官,步行回到自己的家乡。
    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常在平民聚居地游戏玩乐,自称“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满足的时候就不再拒绝,然而只是在纸上写十几个字,世人把它视作珍宝流传。
      天宝初年,因为生病,他梦中游历帝居(天帝的宫殿),几天才醒来,于是向皇上请求回到家乡当道士,皇上下诏同意他的请求,贺知章把家宅改名为“千秋观”,居住在那里。他又请求皇上赐周宫湖几顷水面作为放生池,皇上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的一角。他辞官回家时,玄宗写诗送他,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后又升迁他的儿子曾子做会稽郡司马,赏赐他绯鱼,让他侍养。死时八十六岁。肃宗乾元初年,贺知章因为是皇上的旧臣,追赠为礼部尚书。

2009年联考题    史传类
一、(2009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宫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与推戴功           以致天下之士
B.吾其缁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求忠臣必于孝子       亦将有感于斯文
D.而辟河南巡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考答案】选B
【解析】两个“其”,都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A项两个“以”,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顺接连词。C项两个“于”,第一个介词,从;第二个介词,对。D项两个“而”,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递进。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以智“不屈”的一组是  (    )
①以智怀血疏讼冤             ②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
③变姓名,卖药市中           ④固称疾,屡诏不起
⑤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       ⑥惟所择,以智趋右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选C
【解析】①只是为父申冤的举动;②方以智为崇祯帝尽忠的表现;⑤只能说明方以智作抉择时两难的心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参考答案】选D
【解析】是清帅最后听任方以智做和尚。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



【参考答案】(1)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
(2)(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他父亲),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
【参考译文】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亲方孔炤,明朝时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带着血写的奏疏上诉申冤,(他的父亲)才得以释放。方以智,崇祯庚辰进士,被授予检讨之职。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京师(被李自成军队)攻陷,方以智到殡宫痛哭,到东华门,被抓捕施加酷刑,两根髁骨骨头都露出来了,他始终不屈。
    李自成军队溃败,方以智向南逃亡,正赶上马、阮乱政,(马士英、阮大铖)报复旧怨想杀他,方以智于是流落岭外。他曾写过一篇文章,上陈述祖上之德,下表白自己隐居之志。更改姓名,在集市上卖药。桂王在肇庆登基,(方以智)因为参与拥戴(桂王)有功,被提拔为右中允。扈王驾临梧州,(方以智)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官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很快被罢免宰相之职。后来多次被征召,他坚决借病推托,不出来为官。他曾经说:“我若回朝廷任职,就辜负了君;若出游又辜负了父母,我还是披缁为僧吧?”
    后来到了平乐,他被(清兵)抓住。清帅想劝降他,左手拿着官服,右手拿着白晃晃的刀子,要他选择是(为官还是就刑),以智走向右边(选择死),清帅对他更加礼敬,听任他做和尚。(方以智)改名为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先前)方以智还在金陵高座寺闭门打坐时,友人钱澄之也客居金陵,遇到一位原先在中宫为官、现出家为僧的熟人,(那僧人向钱澄之)问起以智,澄之反问:“你难道早先认识他吗?”(那人)说:“不是。(我)过去陪侍先皇,有一次朝罢,皇上忽然叹息道:'求忠臣一定要从孝子当中找!’像这样说了两次。我跪着问什么缘故,皇上说:'早上听讲经,有个讲官的父亲在河南做巡抚,因为失职获罪被判杀头,那讲官(照样)薰衣,衣着、举止如同平常。像这样不孝,能成为忠臣吗?(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他父亲),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说完后再次叹息,(后来)很快释放了方孔炤,征召他做河南巡抚,外廷也知道这个缘故吗?”钱澄之把这些话转述给方以智,方以智匍匐在地痛哭失声。
    方以智天资禀赋卓异聪颖,十五岁时,经、子、史书上的文章大体上都能背诵。他涉猎广泛,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乐、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类(的学问),考查它们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目的意图。著述有几十万字,(如今)只有《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