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摄影名字:文化2010,神话及其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01:54

文化2010,神话及其未来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28   版次:TM02   版名:南方评论 2010回顾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02
作者:陆镜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基于文化的新的国家认同感和新的国民身份感正在被建构,这的确需要神话,需要传奇和故事,需要透过大量公共事件来构造共同记忆,最终形成普遍共识。在各种宏大论述和微小叙事的博弈之间,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被塑造,但问题是:谁在塑造?正被塑造的主流文化价值究竟会对中国社会起到何种作用?

    基于文化的新的国家认同感和新的国民身份感正在被建构,这的确需要神话,需要传奇和故事,需要透过大量公共事件来构造共同记忆,最终形成普遍共识。在各种宏大论述和微小叙事的博弈之间,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被塑造,但问题是:谁在塑造?正被塑造的主流文化价值究竟会对中国社会起到何种作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10,注定是要进入历史了。

    并不是每一个年份都值得历史学家浓墨重彩地提上一笔。(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人类漫长却又平淡,或属过渡性的时段里,刚刚结束的这一年已在散发它的光芒,一些以耀眼弥散绚烂辉煌的方式,而另一些,以默默渗透突破夜幕的方式。

    11月27日,广州亚运会胜利闭幕。一个月后,12月27日,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于世界面前重塑中华形象以来,华夏大地所启动的重大国家形象和文化宣示活动,随着世博和亚运的落幕,在2010年年尾暂时告以段落。这是历史性的节点,种种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

    这几乎是一个文化史上注定会大书特书的年份。文化与软实力的重要性在奥运之后再一次成功激发了狂热的国家荣誉感,而不止一位华人在国际上所获得的重大奖项,例如丘成桐收获代表全球数学终身成就奖的2010沃尔夫数学奖,则在个体的层面上暗暗激励着国人的斗志、勇气和对未来的进步想象。

    在这个年末,中国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票房神话。《让子弹飞》成了最热话题,11天时间票房过了令人乍舌的4亿元人民币。“我就是要站着,还把钱给挣了!”中国最聪明的男人姜文和一个被他亲切地称为“山西富二代”的年轻投资人一起,就这样,站着,将久违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硬汉形象以商业的方式,销售给了大多还习惯于坐着的观众。然而另一条新闻在悄悄提醒人们,神话不止于电影,12月26日,在湖南韶山,数万人点燃香火以自发的方式庆祝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者毛泽东117岁的诞辰,他们中,有人选择的姿势是,跪着。

    这是一个争先恐后创造神话的年份。年初电影《孔子》热映,以商业片的模式将孔子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老人,而在这个年末,一众研究儒家且多数著名的学者联名,对曲阜作为儒家圣地修建基督教堂提出异议。他们一直的心愿是将儒家宗教化,他们要把孔子从人中之“圣”变身为超验的“神”,他们说,儒教救中国。彼时,全球孔子学院院长大会在北京落幕不久。人们也还记得,9月28日孔子诞辰那一天,四位著名的新儒家曾发出倡议,呼吁将那一日定为中国的尊师日。“尊师”是世俗的情感,这和“造神”迥然相异,但在急切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那里,它们在2010年的结合天衣无缝。

    2010神话运动之外,另一种乐观的声音在呼唤“中国文艺复兴”的到来。这些渴望中国进步,崇尚自由的知识界人士的主要立足点,是网络,特别是微博等社交网络,以及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所体现出来的新鲜感和叛逆性。他们封2010为“微博元年”,他们寄希望于新技术与新人类所带来的新变化,寄希望于个体的进一步解放与“人性的触底反弹”,他们说微动力带来的微革命,会造成“人文的崛起,即爱和善、宽容与仁慈的崛起”,最终,他们勇敢地宣称这是一个“全面围观”的时代,而“围观终将改变中国”。

    就这样,在经历了长久的经济崛起,以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G D P第二的经济强国之后,各种形式的“文化崛起”在2010年“厚积薄发”突然全面开花。显然,基于文化的新的国家认同感和新的国民身份感正在被建构,这的确需要神话,需要传奇和故事,需要透过大量公共事件来构造共同记忆,最终形成普遍共识。在各种宏大论述和微小叙事的博弈之间,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被塑造,问题是:谁在塑造?正被塑造的主流文化价值究竟会对中国社会起到何种作用?是继续稳定现有的社会与文化结构,还是在为进步的可能性打开足够的想象空间?

    谁在建构?

    2010年7月,国新办开始启动国家形象纪录片计划。舆论的热议拉近了政府公关行为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这是世博、亚运的宏大叙述之外,以更微观的形态传播国家价值与关怀的广告产品。并不意外的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等社会底层形象被吸纳。

    在将会被历史所铭记的2010年,类似的事件不止这一桩。11月10日,网络流行语“给力”成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欣喜与好评迅即传遍了网络。网民和媒体照例发自内心地给予了普遍的赞誉,这是“党的喉舌”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官方主流媒体积极接受网络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人们大多忽略了“给力”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实际内容。这个标题的重点在于“文化强省”而非“给力”,前者的重要性且以引号做了强调。如果人们细读这篇介绍江苏2010年文化建设巨大成就的文章,将会感受得到,在这一年里,政府引导下的“文化建设”,的确在以横扫一切的速度迅猛扩张。

    大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当然是江苏“文化强省”的一个亮点,然而包括《非诚勿扰》在内的诸多相亲节目引发收视狂潮不久,随即接到广电部门的整饬令,近乎于当头一棒。——这一事实从另一角度帮助人们认清了主流文化建构者的主体究竟是谁。

    这一年年末的另一个传奇同样与“农民工”有关。10月份因为翻唱汪峰《春天里》而走红网络的“旭日阳刚”,在12月末被确定要登上2011年央视春晚。两个有着强健肌肉的北方汉子与其说是农民工,不如说也是期待靠音乐打一片天下的“流浪歌手”和“北漂”。舆论没有用“北漂”而选择了“农民工”作为他们的标签。标签反映的是关怀的立场取向,如果“北漂”多少带一点浪漫色彩,“农民工”则彻底代表着绝望与无助,于是当春晚这个中国最主流最吸金的集体文化秀决定吸纳他们时,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被传奇性地代表,并再一次被象征性地关怀。

    2010年央视春晚的广告收入6.5亿元,这相当于广告收入排名第二的湖南卫视全年广告额的1/3,而它的成本不过1000万元。不但吸金而且吸纳农民工的春晚显示出,主流文化和资本力量在这个时代的结合是多么的亲密无间,他们在吸金的同时,并不忘记在最柔弱的人性本能处给全国观众带来一丝略显伤感的痛感,但那更是自上而下拥抱式的鼓励与温暖。

    细心的人们也会发现,这一年里,来自官方的社会关怀哪怕多那么一点点,都会立即招致铺天盖地的赞誉,这是人民在真诚而朴素地向国家释放善意,是新的国家认同感在凝聚民意,更是主流文化已经可以成功转化社会矛盾、软化社会情绪的典型表现。然而“给力事件”提醒人们,因为一些表态和吸纳,便相信某类亚文化例如网络文化、农民工文化能够进入主流并最终影响主流,其实恰恰是忘记了主流文化原本就具有强大的吸纳和消解能力。——— 何况时下的中国,“主流”的这种能力正在不断地增强,而国人一向乐于“被吸纳”,并惯于以此为荣。

    2010年,资本力量推动文化建构最醒目的产业不是《非诚勿扰》和央视春晚代表的电视,是电影。电影再也不是前些年那个怨声载道的夕阳产业了,在影片数量猛增的同时,几部大片的票房神话宣示了作为娱乐工业的电影重新成为大众文化建构的重要角色。对于投资人来说,动辄几天过亿元的收入使得电影的投资收益比似乎远远超过了挖煤,房地产或者股市,他们需要留心的,只是选对有号召力的导演和明星,以及在故事中把握时代的主流情绪和价值以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入场。(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剑雨》讲述的是倦了争战渴望平凡人生活的“成功者”意识形态,它赢了口碑但输了票房,正在努力奋斗中的中国人似乎并不买账。《山楂树之恋》回顾了苦难年代“最纯洁”的人性,观众纷纷为那个时代的爱情啜泣,仿佛这一曲挽歌唱罢,“纯洁”便自此离去成为绝响。《唐山大地震》以催泪弹的方式使得对上一代人的宽容和感恩成为主题,这正是时代一直在呼唤的主流价值。《让子弹飞》的革命浪漫主义虽然引发了各种索隐,但现实的政治和社会投射终究不过是一场银幕上的梦,今天的社会主流人群不需要革命,只需要浪漫。

    倒是《通天帝国》透过狄仁杰的口讲出了一个顺从者与时俱进的政治心得:既然当今天子的治理还不错,大多数人的日子安逸康乐,那么即便她是一个篡权者,即便她亦在行大恶,她的执政合法性也可以完全不成为问题。她的那些恶可以淡淡地忽略,因为那不过是些政治应有的残酷细节。

    走出影院,有人抱怨,但更多的是欢畅。纵然电影里有太多的植入广告,纵然商业力量正步步渗透所谓文化正彻底成为消费。———神话在诞生,盛世在到来,在权力和资本合力塑造的主流价值观里,这是一种被面带微笑的幸福感所笼罩的解脱与放松,为什么不呢?难道这不正是“爱和善、宽容与仁慈的崛起”?

    何处是希望?

    2010的神话运动,不能被忘记的是李一。当这个年轻道长被戳穿神仙的外衣时,道教的形象再一次裹上了谜团,他原本期望透过一些诡谲甚至荒谬的养生之术重建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灵。而正在那个时候,湖南省制定了毛泽东像的地方标准,理由是由于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毛泽东纪念像的质量参差不齐,常引起游客投诉。

    在其他的很多社会里,信仰常常是构建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但在这一年里,中国式信仰的表现照例不如人愿。在权力和资本合力构建的文化图腾宣扬消费主义的高歌猛进时,信仰并没有能将国人从那危险的边缘拉回一寸。

    试图造神的不止李一,还有儒家。如果道家的系统里,确实存在超验的神,那么儒家则没有。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便孔子经过千年历代皇帝的“封圣”,他也从未远离凡世而飞到未知的空间成为造物主,他是人,与我们唯一不同的是,他是体现了人类道德和思想最美好那一面的圣人,他并没有创造世界,他以及他的思想只是我们的世俗榜样。

 

    如果杜维明先生发出倡议呼吁定9月28日为孔子尊师日的行动,体现了儒者积极参与社会主流价值构建的建设性方向,那么2010年年末一众学者抗议曲阜距离孔庙3公里处修建教堂的做法则彻底让时下所谓新儒家的真实面貌模糊不清:没有人可以清晰地知道,在公民道德亟需重建的今日,这些力图将孔子“从圣变神”的儒者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与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相比,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左翼和右翼在这一年里都显得灰头土脸。无论对错,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在一次次地积极行动,试图令自己的主张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具影响力的一分子,即便一些持国家主义立场的知识分子,也经过精心选择而投身于“依附进而行动”的洪流,而左翼和右翼,在文化建构的潮流里几乎毫无建树,他们几乎还没有参与竞争就被主动边缘化了。

    左翼知识分子在沉默中抱团抗议所谓来自右翼的攻击,在联合了国际力量的集体取暖中,他们失去了最好的建立良性文化机制的机会,他们本可以如自己往常所宣示的那样更具勇气和自我批判精神,可他们没有。而同样得到国际力量莫大鼓舞的右翼,无论是面对左翼还是别的,他们虽经历了历史性的兴奋并流下了动情的泪水,却已经习惯于说,寒冬已至。———按照惯常的历史逻辑,在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建构的过程中,他们本该都是其中最理性也最有韧性的力量。(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10年3月的汪晖事件以及随后引出的朱学勤事件的后果,是左与右的两伤。这是历史性的事件,但迄今为止未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结果公布则证明,知识分子精英中的那些佼佼者其实并没有足够清晰和确定的历史责任感。一个以国际串联进行道德担保并以起诉诽谤进行法律威胁,最终消弭了事件,而另一个虽发下自证清白的勇敢誓言并递交有关部门进行事实认定,但半年过去,音信全无。已经没有人在继续等待答案了,那似乎太傻,本是社会文化与价值建设中最可能引领风潮的那部分知识人,就以这样含混而模糊的方式选择了他们的时代担当。

    有望于将正在固化的结构和价值撕开一条口子的希望之光似乎都在不能言说的地下,或者在虚拟的网上。2010年里,一批崇尚自由的公共人士不断透过媒体和网络强调这样一个判断:“围观改变中国”,他们由此认为中国式文艺复兴正在到来。是的,围观即是力量,在主流价值与公民意识建构的过程中,哪怕是围观性质的参与都弥足珍贵。当公开渠道的启蒙话语已经成为人人熟悉的老生常谈却缺乏行动与实践,当时代的车轮已经把我们所有的阶层都变成了战战兢兢的弱者生存,那么最有效也最安全的社会动员方式,只能是微博这类新的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拟性围观”。

    然而,当人们努力地将围观纳入主流社会心理并作社会动员时,必须警惕的是,在主流力量拥有强大的吸纳和消解能力的背景下,它距离犬儒主义的距离并不遥远。徐贲先生曾这样谈论中国当前的犬儒主义大流行:“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没有人知道,围观在多大程度上正变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行动力量,也没有人知道围观是否正在成为主流价值“自我合理化”的另一个托辞。

    释放希望的人们另一个支撑点是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认为年轻人代表了未来,他们的精神符号是2010年终于出版了《独唱团》却又很快宣布自此停刊的韩寒。的确,年轻人永远是未来,中国一左一右两位伟大的文化人物,鲁迅和胡适,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混乱残暴的时代里所相信的,也是青年人,纵然各色的青年一次又一次欺骗他们,利用他们,但他们对青年人的态度至死不悔——— 然而,时下作为他们精神传人的左与右都必须揣摩:那究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还是对当下的绝望?

    微博代表的虚拟网络和正处在选择期的青年们,不是时代命悬一线的另外两个救世主。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期待“人性的触底反弹”即便不是为自身的无力感寻找安慰,也是困顿于无法进一步思想和行动而产生的自我激励。有志于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因而正义的社会的人们必须了解: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历史的流变中,那些刻意营造的巨大喧嚣终将湮没。尘归尘,土归土,那些蕴含着真正动力的事件则一定会被铭记,并不断地被岁月反刍。未来的进步依赖的,不是等待和张望,不是束手盼望下一代人和可能的新局面,是更坦荡、自信和勇敢地面对,是求诸己身的理性,和更智慧的突围。

    收拾心情,2011莫再彷徨!

    南都评论记者 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