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中奖新闻网易:解放企业人的心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07:07

  解放企业人的心灵

  第一部分

  将本书献给我的老娘--一个心灵解放者母亲如大地,恩泽浩无穷;万物赖以生,五谷藉此丰。

  解放企业人的心灵序孤独、温情,而又深刻的玄想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中国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王巍又看到王育琨的一本新作:《解放企业人的心灵》。

  再次被邀请为之写序,不免踟蹰,心头颇有负担。长期以来,育琨始终以任正非、柳传志、马云、李焜耀、乔布斯、稻盛和夫、盛田昭夫、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李健熙等企业巨头的操行来品评商界众生的日常举止,更以约翰·奈斯比特、托马斯·弗里德曼、马克·赫德、理查德·道金斯和乔治·索罗斯等观念领袖的视野来扫描本土企业的风格心态,如此差距,高下立辨,我等俗辈,焉能多言?

  然则相识二十年,共同经历世事变迁,都在文人、商人等多重角色中游移跳跃,彼此声气相投,天各一方的谋生却在步入知天命的时段又结为山友,渐行渐近,此等缘分,如何无语!此刻,我等几位山友正在拉美的安第斯山脉攀缘而上,远离喧嚣人世,集体感受着孤独和玄想--那种也许是高原反应导致的莫名兴奋和思维不靠谱。

  这便是我读育琨文字的感受--玄想!孤独、温情,而又深刻的玄想。

  今年十月,我们八位山友结伴去西藏的墨脱穿越十日。脱离了各自的职业环境,放下了种种社会角色的包装,返璞归真,本性再现,这是山友的盛典,也是滋润内心焦渴的聚会。每个队友的风格、气质、心性和魅力等都会在不经意中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在我眼里,育琨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也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任何社会里,正态分布都是主流。在我们的文化中却有强烈的潜意识道德评价,将分布在两侧的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物视为古怪和乖张,即便这个地界的许多人物最后成为马克思、爱因斯坦或盖茨。中国社会变革的动荡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领袖,也会造就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特立独行的视野和玄想将有更大的机会使育琨成为我们的期待。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急剧的,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是畸形的,儒家文化与市场精神的博弈同样是嚣张的。育琨进入了堂吉珂德式纯净的单独,把那没有因果的、不可估量的东西汇成火焰,照耀和圈点中国企业成长的张力。由此,他变得苛刻、挑剔和清流。士大夫的情结始终支配着思考事件和臧否人物的视野。他在孤独地玄想。

  变革时代的立场坐标是躁动的、反复无常的。是非标准早已被利害原则取代,统一的规则更是在与时俱进中衍生为多元体系,情感与性格开始支配商界领袖的行为。育琨最早以抽丝剥茧的笔调展示这种突变的迷茫,而不是敷衍。他变得细腻、体察和拖沓。文学家的天性不时渗透在评论世事和把握人物的立场之中。他在温情地玄想。

  中国商界的创造激情和阴谋家气质无可否认地源于传统文化基因和无序的时代环境。育琨长期倾注最大热情以苛求的方式讴歌企业家群体,同时也不失尖刻地抨击同一群体的阴暗心态。让成功人士不免沮丧,让失败人士更加愤懑。他在深刻地玄想。

  我们需要孤独来检点自己,需要温情来宽慰自己,我们更需要深刻来警示自己。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玄想,但必须是深刻的。这正是育琨的出类拔萃之处。

  老娘--一个心灵解放者

  母亲如大地,能量大无穷;

  万物赖以生,五谷赖以丰。

  一年前的今天,老娘过世的噩耗撕碎了我的心。可能还不止如此。我顿感天昏地暗,生命霎时失去了意义。在这熙熙攘攘的尘世中,老娘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每当我累了、郁闷了、心躁了、开怀了、喜悦了,都会给老娘打电话,可着劲儿喊一声:"老娘,想你呀!"电话那边就会传来爽朗的笑声,"老儿子来了"。老娘晚年耳聋,除了"老娘"这声标志性的呼喊外,她很少能听清其他的话。我就听她说。老娘依然嗓音洪亮,语气还是那么爽快,抑扬有致,很有乐感,总能给我传来源源不断的喜悦和温暖。她说够了,最后总是加上一句:"好了,就这么着吧。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呀?回家来看我呀!"

  每次跟老娘通电话后,我的心智就会清爽起来。老娘走了,我心灵的家园没了,我成了孤儿。一如老舍所言,"失去了慈母的爱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

  娘出生于1920年农历正月初八。21岁结婚,生育了我们兄妹6人。我最小,是"老儿子",大哥比我大16岁。上个世纪 50~60年代,山东农村很苦。父亲在离家很远的一个供销社上班,一个月仅有8块钱。娘一个小脚女人,用她并不强壮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白天跟年轻人一样去下地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常常还要去粉碎粮食或弹棉花(或许正是机器的轰鸣声损害了她的耳朵)。据说,老娘生我的那天,白天还下地干了一天农活,半夜里把我生下来,第二天又下地干活了。

  哥哥姐姐都上了学,娘没有时间看管我,2岁多就放手让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到街上玩。我家街门的门洞里,有块大理石,我玩困了就趴在上面睡一会儿。有时我也会捡一些落在街上的柴草,抱回家烧火用。有时候还能捡到1分钱、1毛钱,或是5毛钱。那时娘脸上会露出欣喜的笑容:老儿子也能填补家用了。

  爹每月从供销社回家一两次。早晨爹还没下炕,娘就把香喷喷的两个荷包蛋装在碗里端到爹的炕头。估计那是娘一过门就从奶奶身上传承下来的习惯。鸡蛋当时很金贵,我们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一点。我跟二哥很馋,每逢爹吃荷包蛋的时候,就会趴在炕上,馋猫似的眼巴巴地瞅着鸡蛋一点点落入爹的嘴里。爹也疼我们,会分给我们吃。娘要是看到了,就坚决不许。我跟二哥从小就发誓:将来要当爹,当爹能吃荷包蛋。

  娘压弯了自己的腰,却挺直了儿女们的脊梁。她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喜欢看孩子们学习。每逢晚上,儿女们只要说看书,她就会让点上那能照亮儿女前途的煤油灯。1961年大哥考进了南开大学,1963年大姐考进了鞍山钢铁学院。在我们村许多人家,孩子只有两三个,他们中很多人却读不完中学,就要回家干活挣工分。娘没有这么短视。她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

  "车到山前必有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诞生。人们的许多恐惧和挫折,都是想象出来的。对挫折的恐惧,很容易使一个人陷入琐碎的事物中。给挫折盛开的自由,让它们充分展现。在挫折开花结果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就迸发了,生命的火焰也就燃烧起来了。老娘这份面对挫折和危难的达观,使许多饱学之士汗颜。

  富者拥有过多,因而碌碌无为。家境贫寒,使娘身上的潜能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她常年忘我地劳作,从不吐露一个"苦"字,大嗓门说话,爽朗地大笑,以她独特的方式相夫教子。或许由于她心灵的纯净,超强的劳作并没有损害她的健康,晚年除了腿脚不利索,身体还一直很硬朗,面容红润祥和。她坚持每天早晨三点多钟起床做气功,打扫前后院,然后自己做饭,从不肯让别人伺候。娘小时候缠脚落下了鸡眼病根,致使每每需要去公共浴池找专业技师修脚。她周身皮肤白嫩透亮,成了老家公共浴池的一道独特风景。她走的那天,村里有500多人来送行。

  一个山东乡下不识字的小脚女人,怎么能有如此的大能和造化?我一直在考问,在求解。直到去年"十一"在徒步穿越西藏墨脱原始森林的行程中,我才有所领悟。那次我们一行8人,我负责独自在前边开路,给了我长时间单独思考的机会。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处处悬壶直挂的瀑布、静静的河床、清新的空气、沉静的山谷,构成西藏空灵纯净的世界。当那些要成为什么的欲望开始停歇时,老娘每天晚上都能如约而至。一种圆融的感觉,沁透了我的心脾。此前,无论在山东或北京的家里,还是出差在外,老娘一直不肯到我梦里。

  在墨脱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几个人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树下堆积着厚厚一层脱落的树皮和落叶。它们曾经是新鲜的、嫩绿的,后来黄了,落在了地下,似乎和这棵大树没有关系了。但实际上,它们却都依偎在树下,化成尘埃后,还在义无反顾地反哺大树。那些参天大树,正是传承了母体的基因,汲取了天地精华以及落叶和树皮的营养,才生机盎然,身姿挺拔。伟岸与尘埃交替,落叶、脱落的树皮与勃勃生长着的大树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或许,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老娘的那股大能,不是从文明教化过的心智中产生的,而是发源于她的大爱。爱就是单纯、干净、无我。她的心智从来没有去提醒她,哪里是能量的极限,哪些可以驾驭,哪些会危及健康。一如那些郁郁葱葱以万年计的原始森林,娘没有自己,没有任何心智能够去局限她的能量。一旦专注于当下需要做的事情,她圆融的大能便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老娘有一颗被无我的爱充分解放了的心灵。那是她那股大能的本源。顿悟到这一层,哀痛的心悄然消失,娘常驻我的心灵。我知道我们已经融为一体,我知道我们将一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一种爱的力量开始在我身上汇集,一种清新的视野正在形成,一种圆融意识正在展开。

  一切有形者,经这里塑造;一切无形者,在这里形成。

  单纯、本真、空性、无我、大爱,这样一些意念开始充盈了我的心田,左右了我的心智。我不可思议地触摸到了稻盛和夫当年发现智慧之井的喜悦。稻盛和夫从小学、高中到大学一路磕磕绊绊,在三流医学大学毕业,又阴差阳错地在快要倒闭的陶瓷工厂找到了工作。面对糟糕的环境,学非所长的职业,稻盛和夫却做出了若干领先世界的发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使他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之称之为'智慧之井'的地方,无意间人们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创造力。"

  看到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历经种种曲折,义无反顾地奔涌向前,不由得生出许多联想。人生就是一条小溪,哗哗流着向前涌入大江大海。保持一颗童真的心,也就是像小溪那样清新、机警和柔软,没有过去的重负压肩,也没有挑选一处避静港湾的冲动,显示着无限的能量。我分明听到老娘在说:无我的悲悯心是无限能量的富矿,而单纯质朴的心灵就是开启这个富矿的金钥匙。

  日前,与奈斯比特夫妇聊天,分享老娘的故事。他们很受感动。奈斯比特说:这样的母亲在别的国度少有,关于她的故事,一些大片商和书商会很感兴趣。

  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中国企业和企业人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们的企业人多数还被各种各样的牢笼和恐惧拘押着,人们经常希望有一些指点迷津的秘笈,或者某个权威人士能告诉自己该怎么做。可是,绝无可能。我们一定会回过头来自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全然觉知一刻接一刻的真问题,关注当下的力量,才会挣脱锁链,释放自己的无限潜能。

  未来的世界只有两种公司不会被淘汰,一种是具有科学心的公司,另一种是真正具有悲悯心的公司。而能够创立长青基业的公司,则必须是真正具有悲悯心。当一个公司形成了一种由悲悯心滋生的意识时,这个公司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才会有无穷的竞争力,并藉此建立长青基业。

  我确信一如西藏的原始森林和滔滔不绝的雅鲁藏布江,老娘身上的那股大能,是绵延了亿万年能量的显现,可以传递给我,可以传递给你,也可以传递给中国企业。

  王育琨2008年5月10日

  最初的与最终的自由

  当爱挥手召唤你们时,跟随着她,尽管她的道路艰难而险峻。当她展翅拥抱你们时,依顺着她,尽管她羽翼中的利刃会伤害你们。当她对你们说话时,要相信她,尽管她的声音会击碎你们的梦,像狂风尽扫院中的花瓣。爱虽可以为你们加冕,也能将你们钉上十字架。她虽可以助你们成长,也能将你们削砍剪刈。

  --纪伯伦《先知》

  当我们做书本的学生时,总是感觉到头脑被这样或那样的东西束缚着;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读鲜活的生命时,却间或窥见一系列智慧的灵光,从天而泻,自心冉升,常读常新。

  海滩赤子初始的喜悦与世界级企业家最终的智慧交融,让我们得以窥见创造的秘密:一种简单、纯洁、自由、无我的大爱,使得他们一刻接一刻地把握现实,从而得以发起一次次的从已知到未知的运动。

  真实无法被积累,也不会被毁灭。我们在周遭欢乐、压抑或冷酷的每一个思想、每一种关系、每一句话、每一个姿势、每一次微笑和泪水中发现真实。"真实"大多数转瞬即逝,少数却历久弥新。

  真实无法被积累,也不会被毁灭。

  20年的时间,抹掉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和大人物,也抹掉了跟国内外一流商业领袖和大师晤对时智慧碰撞的火花,甚至消融了先知们曾经令人振聋发聩的箴言,可是丝毫没有消减一个小男孩在夏日午后海滩上给我留下的印记。当我做书本的学生时,总是感觉到头脑被这样或那样的东西束缚着;而当我静下心来品读海滩赤子玩耍的一个多小时,却间或窥见一缕缕智慧的灵光,从天而泻,自心冉升,常读常新。

  海滩赤子的率真、好奇与喜悦

  正午。海滩。阳光。

  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在尽情地嬉戏。随着海潮的进退,他奔跑着、忙碌着。努力用脚把潮头蹬回去,努力用沙子把潮水淹没,努力用拳头把潮浪击退……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伴随着他灿烂的大笑。一会儿他被冲倒,打个滚、转个身,又直面大海,做出挑战的模样。一个小妹妹在玩球,他扑上去,没得到,又转过身对着海潮开仗、大笑。欢乐满溢,他希望与人分享,便朝周边的小孩或大人身上甩沙子。我感受到他的好意,也把沙子甩到他身上,他回头开心大笑,再甩,再笑,没有任何不快与怨气。妈妈想给他穿上衣服,他挣脱,好不容易穿好了,三下五除二就被他甩掉了,海水卷着沙子冲进他的泳裤里,他干脆脱下裤子,将小身子毫无保留地融进自然。一会儿挑战、一会儿搏斗、一会儿嬉戏、一会儿大笑,整整一个多小时,开心的主题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万物皆放射出天真烂漫的气息。

  海滩赤子在海滩上来回奔跑时那种精气神的充分释放所产生的震撼,让我这个有几分阅历的人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甘甜的喜悦。

  喜悦之王的降临

  一种狂喜,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跟万物没有隔阂;一种丰盈的精神力,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借海滩赤子显现出来。他完全顺着自己的喜爱,尽情地去玩耍、去喜悦!一种现实社会少见的天真、自在与圆满,在他那里呈现出无限的空间。赤子对自己"喜悦"的彻底释放,显现出一种超越了生命力和体力的更高贵的精神力。喜悦,可谓是好奇心与虚荣心之王。

  率真的天性,在海滩赤子那里自然呈现,没有一丝隔阂和障碍,但是对我们这些有阅历的人来说却很难。我们历经沧桑,作为代价,我们对天性喜悦的感觉迟钝起来。看到那些背负重压的成功人士,不苟言笑,自己吃力地端着,就会生出一丝怜悯。他们习惯了被敬仰的威严和一个眼神企图抓住本质的深沉,却丢失了生命的歌韵,忘记了当初正是那种率真的天性,使他们伸展开自己,开拓疆野。

  人们远距离观察,或是只截取几个横断面,往往会被商业领袖面对电视镜头或是重大事件拍板那一刻的果断所误导,会认为那是领袖人物非凡的洞察力和意志力在起作用。而真正使他们出类拔萃的,正是海边赤子身上所显示的那一种对喜悦的释放,是一种充分的自由。

  商业一旦走上创造惊奇和喜悦的轨道,便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我们从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广阔的见地。

  海滩赤子初始的喜悦与世界级企业家最终的喜悦交融,使我们得以洞见喜悦之王的魅力。"喜悦"之王君临天下,好奇心才能够引导我们到处管闲事,虚荣心才能够禁止我们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商业一旦走上创造惊奇和喜悦的轨道,便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我们从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广阔的见地。

  全然的倾听者

  海滩赤子是一个不带成见的全然的倾听者。他一刻接一刻地倾听着海浪、海风、玩球的女孩、甩沙子的我以及撞击他的每一个刺激。他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每一个冲拳、每一个踢腿、每一个转身的情绪和能量。一份摆脱了欲求紧张后的自由和放松,没有思想,没有噪音,一种内在的毫无强迫的宁静和一种切入真实的注意力,让他有了欣喜、欢乐、了解、拥抱的瞬间。

  倾听最容易,也最难。嗷嗷待哺的婴儿最先学会了这门技能,在全然的倾听中成长壮大。可是,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我们的倾听能力却渐渐迟钝起来。我们是带着生命中的各种不同的见识来倾听的。看上去是在倾听,实际上总是带着先入之见,我们的各种思想、结论和成见的屏障在顽强地阻隔,在演化成各式各样的筛子,只放进那些认同我们固有观点的东西,以致全然的倾听成为一门人们最难掌握的艺术。我们很难领会其中蕴涵着的优美和广泛的了解。

  商业最重要的是倾听。当2004年杰克·韦尔奇在中国作巡回演讲时,一名中国白领,痛哭流涕。她激动地说:"我们基层管理者有非常多的好想法,但很多人甚至想都不敢想把它们讲出来。为什么我们的老板就不能走近我们,听听我们的心声,听听我们的好建议呢!"韦尔奇很理解这位女性情绪化的表达。他在经营GE 20多年的商业生涯中,不计其数地做着"深潜",到一线去倾听客户和员工的声音。汤姆·彼得斯更断言:"美国公司的头号问题,是老板不知道去倾听客户和一线员工的声音。"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

  我们的企业家和高管团队,还没有学会倾听。全然的倾听就是放下各种各样的欲求和紧张,倾听我们的谈判对手,倾听我们现场的对话人,倾听我们的团队、员工、客户、合伙人、股东以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因为我们自身时时刻刻活跃着太多的欲求,以及达成或达不成欲求的紧张。我们缺乏一种内在的宁静。只有在这样的警觉而又被动的状态中,才能听见超越语言判断的内容。

  一个人只有在全然的倾听状态中,才能够听出话语的歌韵。

  我们缺乏一份从欲求的紧张中摆脱出来的自由和放松的注意力,我们一直想要赢或者去征服,我们无法企及彻底放松和达成内在的宁静。一个人只有在全然的倾听状态中,才能够听出话语的歌韵。

  全然的敏感

  海滩赤子一直处于毫无理由的激情之中,对浪花,对海浪,对沙子,对所有他能够触及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高度的敏感性。周围的一切都是可以去敲打和尝试的。他一直在摸索、探询、突破中,一直在寻找、了解、触摸并拥抱那超越了感觉和思想的美丽。一种全然的敏感,不是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绪,而是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感知和体验。智慧是伴随着敏感和观察而来的。

  成长的代价之一就是激情衰减。激情不断被经验、见识、教训、习惯等所侵蚀,已经越来越不成样子了。我们很难像海滩赤子这样没有动机就可以进入激情火焰之中,我们无法保持对真实的高强度关注和全然的敏感。

  我们每个人都对特定事物有着高强度的敏感性。比如对伤痛、悲惨、贫穷、发财和腐败的敏感。但是我们却往往会丢失对一棵树、一只鸟的美丽的敏感,对蓝天白云和夜晚星空的敏感。一个人若只保留处于对财富或权力的激情之中,就会产生深刻的矛盾和冲突,这往往会使他陷入莫名的紧张,甚至患上抑郁症。这是生命变得空虚而肤浅的一个信号,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悲哀起来。对自然纯粹的激情,是一个人走出紧张和结束悲哀的法宝。

  对自然纯粹的激情,是一个人走出紧张和结束悲哀的法宝。

  这种毫无理由的激情,不是可以从市场上买得到的东西。它不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常常与多愁善感、老不正经或是不成熟的可笑等画上等号。因为它的存在,无疑会削减我们对财富和权力的关注强度,甚至有可能成为摧毁一切虚假的火焰。我们尽一生所能建立起来的财富和权力,也有可能因为真诚的复归而毁于一旦。

  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讲诚信的韦尔奇,在退休以后才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坏消息,那就是坦诚精神虽然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但要给任何一个组织灌输这种精神,都是一项艰难而费时的工作。因为你要同人类的本性作斗争,同公司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战斗。而且,如果有个人真在公司中以普及坦诚精神为己任,那么这个人会很快成为打横炮的"刺儿头",会很快失去在组织中的位置。韦尔奇至今也没搞明白,坦诚精神的普及,需要的正是海滩赤子这样的纯洁心灵和毫无理由的激情火焰。

  唯有全然的敏感,才能带来智慧。

  内在的与外在的自由

  中外古今名家纷纷给出了无穷尽的自由解读。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曾为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然而,诚如阿克顿所说,那些淹没在主义和信仰后面的自由,"都对自由本身漠然置之"。对我来说,真切体会自由境界,却是在反复品味海滩赤子无拘无束的一个多小时玩耍中实现的。赤子无虑亦无忧,展示了一种很强的融合能力。所有的正向反向刺激,都被他自然地演化成喜悦。

  在孩童时,人类自由自在。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有了定力,有了执著,也就慢慢地把自己圈起来而与辽阔隔断。一旦激情有了一种理由,就有了执著,就是悲哀的开端。我们已经不知道如何面对真实了。我们不知道如何不带偏见地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越来越丧失了这种能力,因为我们想要从问题得到一个结果,我们想要一个答案,我们期待一个结局。或者我们试图根据自己的快乐或痛苦去解释那个现实,或者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如何处理问题的答案。深刻的矛盾是:挑战总是全新的,可是我们的反应却总是旧的。

  一旦激情有了一种理由,就有了执著,就是悲哀的开端。

  当人们进入成熟期,达到一定的境界,回过头来看,孩童最初的自由,又成了人们着力追求的。那种一刻接一刻的觉知,不积累任何先入为主的经验和判断,也不带有任何既定的模式;那种一刻接一刻的最初的自由,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智慧顶峰状态所能达到的最终的自由。

  当赤子的妈妈,硬要给他多穿一件外衣时,我不由得担心起来,怕那件衣服会窒息那个孩童烂漫的天性。令我快慰的是,阳光下的赤子不仅没有接受,还索性把短裤和背心快速脱了下来,甩到一边,赤条条地在海滩上撒欢!他完全沉浸在环境之中,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三心二意。他身上有一种自然而可贵的东西。

  他没有一种"必须"和"不可以",不受我们惯常的强迫,他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就发生了,创造着理解。这不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头脑,这是天真丰富的头脑,未曾有过经验划痕,摆脱了时间限制。它不是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的奴隶,而是当下的主人。这时,它进入了一种创造性的空间,一种自由境界。

  自由是纯粹的觉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回报与惩罚的恐惧。

  这种自由境界,是许多人向往却始终懵懵懂懂的境界。通常,我们的行动是基于知识的,而知识是基于时间的,所以人或多或少总是过去的奴隶。与时间和过去分不开的思想,永远是有局限的。因此我们生活在无休止的冲突与挣扎中。我们很少有超越时间的洞见。海滩赤子没有这样的冲突和挣扎,在他那里,自由是纯粹的觉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回报与惩罚的恐惧。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常常面临没有选择的境地。但是他却能把强加给他的每一件小事当做生命的全部去全神贯注地投入。他做绕杠旋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条件和影响时,他几乎上不去杠,经过长期锻炼最多只能做38个。可是当他忘记了数字,忘记了黑压压的人群时,奇迹发生了,他一下子绕杠333个。这是个他根本无法想象的数字。他没有很高的军人荣誉感,也不知道责任感的崇高,却因此得以窥见潜能的无穷性。同样,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之所以有无穷尽的创造,正是因为他们保持着海滩赤子般的自由境界。

  爱是一个圆融的整体

  海滩赤子没有"成为"的目标,便有了一种普爱。那种发自纯洁心灵的,对了解真实和做事本身的爱,一刻接一刻地恒新着。爱使他所有的理性、情感、情绪和诉求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他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他不是从已知到已知,而是不断从已知到未知。一种赤子的普爱,让他一刻接一刻地去发现真实,去发现自我,去发现喜悦,去了解好奇,去实现他的创造激情。

  海滩赤子心中没有围墙、没有立足点、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他完全随着生命在动,无时无刻不在推进、探索、爆发,他的心一直在创造。当下的每一个发生,都是狂喜的由头,都是创造的载体。创造就是破坏,创造就是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的新生,无时无刻不在的死亡。创造即是破坏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各种防御和安全系统,创造就是那些既定的东西的死亡。这是一种强健的本能,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由境界。阅历、习惯、定见和教条,都在千方百计地阻止我们这些成人进入那样的醉景,以致我们对统领创造的赤子普爱已经全然陌生。

  刺激我们溯本求源的,与其说是事物的大小,毋宁说是事物的新奇性与我们全然敏感的爱。

  这个孩童自在、强健,尽可能地保持着内心向每一个刺激开放,成为将褊狭的个人与辽阔连接起来的基本通道。他没有抵触心理,精神饱满地去迎接每一个刺激。眼睛看惯的东西,我们会习以为常,不会再感到惊奇,已经麻木了。刺激我们溯本求源的,与其说是事物的大小,毋宁说是事物的新奇性与我们全然敏感的爱。我们浑然不知,这种麻木正是人生三大本能--好奇心、虚荣心和喜悦的缺失与湮灭。

  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小男孩来说,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可以敲打的。与当下每一个新发生接触的能力,是一个人创造能力最终的来源。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基本态度,一种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论。

  商业领袖的自由境界

  英雄是自由的,而旁观的庸众,却往往要循着自己的思维给心目中的英雄加上许多框框和道道,甚至修成一座座金身,百毒不侵。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厄运。山姆·沃尔顿常常被一些权威人士定格为一个战略管理者,即制定一个长期战略然后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的典范。对此山姆的小儿子吉姆·沃尔顿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时常窃笑那些把父亲看做伟大战略家的作者们。他们认为,父亲能凭直觉制定复杂周详的计划,并一丝不苟地执行。其实父亲的事业是在不断改变计划中繁荣起来的,对他来说,没有一项决策是不能更改的。"

  这就是山姆!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象所欺骗,而是牢记着时间的作用,时刻警醒着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在碰到挫折、遭遇阻力时,并不按着原来的计划一竿子捅到底。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欢迎和搜索着不同的声音,及时修改自己的判断和意见,不讲面子。"这事我错了""我还真没这样想过,你再说说看""原来这样,好啊!那就这么办""以前没想那么多"。当别人还在为事情怎么可能是这样而错愕时,他却已经绝尘前行了。

  山姆毫无负担。什么前人的经验、行业规矩、通行准则、个人资历、关系网络、权威视野等等一切都左右不了他,唯有现实的问题能引导他追求一个又一个方法和一个又一个更新的自我。山姆像一个赤子,没有支撑着过去事物的庞大而且沉重的负担,乐于否定自己接受新的启示。

  一如山姆·沃尔顿,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个当今最具创造力的商业领袖,显示了同样的秉性。

  《财富》杂志英文版2007年年底评出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25位世界领袖。其中有企业家,也有政治家,还有科技泰斗。位居25位世界领袖榜首的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赤子一般澄明心灵的人。

  乔布斯深知自己,也知世人。惊奇是人类的瑰宝。商业对乔布斯来说,不是金钱,不是规模,而是刻骨铭心地创造"小物件"。一如海滩赤子追求着他的喜悦,醉心于创造"小物件"的乔布斯不能自已,巨大创造力在不懈的追求中被充分释放出来。当巨头们聚在一起创立标准的时候,乔布斯则躲在一隅醉心研究他的"小物件"。

  当人们深信伟力的时候,往往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即"死亡"。苹果的用户最清楚,苹果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最快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左右乔布斯的生死观:一个产品一旦定型,就是死亡,必然要被新的产品取代。在乔布斯那里,每一天都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每一个成型的产品都是"死掉"的产品,必须有新的"物件"来取代。

  他拥有了一种对"死亡"和"创新"的纯真。这种纯真来自他对死亡的彻悟。从17岁,他就很认真地思考死亡,直到十几年前那场虚张声势的癌症,让乔布斯对死亡有了更为通明的认识,他能够以一种轻松和自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否定苹果业已成型的新产品和新做法,成为"苹果生命中最好的发明"。

  无论是对童稚的精灵还是对成功的企业家,喜悦既是精气神的自然展现,也是一种高超的自由境界,还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指示器。

  无论是对童稚的精灵还是对成功的企业家,喜悦既是精气神的自然展现,也是一种高超的自由境界,还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指示器。无论是二十多岁的高燃、李想,三十多岁的沈南鹏和黄光裕,还是在四五十岁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和杨元庆,甚至在七八十岁的沃伦·巴菲特和雷石东,当我们看到开怀的大笑和喜悦的眼泪,时不时地在他们脸上浮现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的事业做出更大的期许。

  商业一旦走上创造惊奇和喜悦的轨道,便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我们把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为广阔的视野,进入创造的自由境界。

  不要判决你不会被判决的。这个福音箴言不仅可以应用于我们同别人打交道,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同我们自己打交道。知识是一个符号的东西,而且一再是通向智慧、一刻接一刻发现自我的障碍。一个已经达到智慧宁静的头脑会了解存在,会了解去爱什么。爱就是它自己的永恒;它就是实在,最高级的东西,不可估量的东西。

  --奥尔德斯·赫胥黎凡是可以削弱和贬低心灵的东西,都足以破坏心灵处理从最小到最大的一切事情的能力,使它大小事情都做不成。假如有人只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则我们可以相信:他将逐渐丧失生产物质财富的才能,最后总有一天跟兽类一样,对物质财富既无鉴别能力又不会使物质财富的生产发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心智是个浩瀚无边的东西,它不是宇宙中的一点,它就是整个宇宙。要想探究这整个宇宙,需要不得了的能量,比所有的火箭还要巨大的能量。

  --克里希纳穆提《爱的觉醒》发现智慧之井,释放无穷睿智发现智慧之井,释放无穷睿智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中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应该称作"智慧之井"的地方。在无意间,我们将智慧之井中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或者创造力,从而收获到成功的果实。

  --稻盛和夫《活法》在世界上、在中国,所有人和所有企业都在寻找财富、成功和创造力背后隐藏着的某种奥秘、某种领悟,希望它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伟大的事业。这种追寻通常都是源于对某种与常识相悖的现象的反思。

  商业史上有趣的悖理现象

  商业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一部分人嗟叹,让大多数人情绪高涨:在做企业这个行当,最有钱的人、最有背景的人、最能干的人、最聪明的人、最勤奋的人、笨而勤奋的人,往往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取得很大成功的总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没有成功的人士因为这个悖理现象的存在而有了希望。

  本来资金、知识、勤劳、聪明、人脉是创业的基础性条件,可是纵览创业史,那些成功创业的人士,他们多数起步时既没有多少钱、没有名牌高校学历,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甚至也缺乏超常的能力。老一辈企业家,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等,新一辈企业家,如马云、江南春、史玉柱、南存辉、李书福、李彦宏、沈南鹏、郭广昌、黄光裕等,抑或80后的一批企业家,如李想、茅侃侃、高燃等,当初他们的家境都相当一般,他们的资质和背景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之处,但他们却出类拔萃,成为中国的脊梁和骄傲。

  本来企业积累的资本、人才、软件、硬件是一个企业继续创造辉煌的基础,可是纵览企业史,那些积累丰厚的企业却日渐式微,那些原本无中生有的小企业却朝气蓬勃。当我们看到亨利·福特创立的通用汽车百年后连年亏损,当我们看到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创立的索尼,拥有创新雄厚的基础,却被一流最具创新力公司甩出了很远,不由得增添了几分惆怅。相反,一大批小公司如Google、阿里巴巴、巨人则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直逼行业大哥大。

  那些积累丰厚的大企业,为什么日渐式微?通常理解成为基础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助推更大的成功?那些看上去式微的人物和企业,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没钱、没人脉、没有太多知识,如何能成功创业?被资金、模式困扰的中小企业,究竟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郎咸平倾向于抓住本质

  如果让知名学者郎咸平出面解释商业史中的悖理现象,他会很容易抓住"本质"。本质是一个最终的真理。从一个固定终点的"本质"看世界,也就是拿着理想中的战略对头、模式奏效和商业逻辑清晰来对比现实,郎咸平很容易看到危机和不经济,也很容易推崇战略和模式制胜。

  从一刻接一刻的"本真"看世界,到处是新发生和新机遇,出路在于摈弃成见,觉知当下新发生的整体力量。

  可是,在商场、在人与人的交易中,"本质"是一刻接一刻地变化着的。企求从庞大的已知,通过逻辑推演,找到代表真理的"本质",注定没法触及商业真实。本质天性烂漫,一刻接一刻改变着行头和内涵。做企业重要的是专注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从一刻接一刻的"本真"看世界,到处是新发生和新机遇,出路在于摈弃成见,觉知当下新发生的整体力量。

  冯仑看到了真实

  企业家冯仑也观察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20年前他是学者,从1991年他们几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至今已经在商海里畅游了15年。他现在看问题,有学者善于归纳问题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出于企业人的切实感受。他们的小公司当初有9个股东,后来1人退出成了8个股东,再后来又有6个被抓起来,还有1个逃跑了,只有他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背景、资质平平的人"活"了下来了。冯仑对许多问题都有独特的感受。

  为什么最能干的人没有"活"下来?冯仑解释说:有"背景"的人,一旦"背景"倒了,就危险了,等于竖起了一排排的敌人;太能干的人也容易夭折,自以为是,不能与人合作,超强的能力使他们沦落;在市场、法制不成熟的环境下,若方向不对,越勤奋越惨。冯仑给出的"药方"是真心好学:一是常常反省自己,二是学先进、傍大款。

  跟郎咸平不一样,冯仑的出发点是冷冰冰的现实。复杂的理论有可能扭曲一个人的判断,切身的感受却可以让判断落地。但是,冯仑的观察还不解渴。他说出了那些看上去的强势有可能沦为现实中的弱势,但是却没有说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从弱小到强大的真实。做企业毕竟不是从已知到已知,而是从已知到未知。或许跟他从事的行业有关,在他的解释中难觅创造力的踪影。我们知道,创造力是弱小胜强势的关键,也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关键所在。一如罗丹所说,不要去模仿前人,要学会辨别那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的至爱与人格的忠诚。有了它你就可以跳出因袭的樊笼,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

  石滋宜看重现实的观念

  人长一岁,心静一分。蜚声国际管理界的管理大师石滋宜,是管理界的人睿。从经营一线抽身而出,石滋宜看到了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本来的真实。石滋宜认为,无论是对企业人还是对企业,最大挑战不是市场,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人的观念。

  无论是对企业人还是对企业,最大挑战不是市场,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人的观念。

  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企业不断长大,可以让一个人永葆创造力。过去成功的方法,不一定就适用于今天和未来。企业和企业人都需要不断地变,如果不变,就很容易达到上限。人们太习惯相信看得见的东西,企业愿意花大钱在高科技的设备投资上,却不愿意花时间或少许的金钱在概念研发和观念更新上。而观念更新、创新习惯以及创新文化的形成,正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石滋宜没有像冯仑那样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更没有像郎咸平那样迷恋于一个固定终点的本质,石滋宜有着对现实更深一层的觉知。他抓住了一刻接一刻的本真。但是,石滋宜的解答,还是不解渴。他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观念,以及如何获得那样的观念,才能使我们与众不同。他的解释还没有让我们对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有一个圆融的认知和把握。

  稻盛和夫发现了"宇宙之谜"

  "不问聪明人要问过来人。"一手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从技术员做起,熟练掌握了一个公司由小到大的所有运转细节,对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领悟颇深。他生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没有显赫的背景,自己不聪明,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大学专业是有机化学。费尽周折,最后才在一家濒临倒闭的电磁厂找到一份工作。电磁厂缺乏工作氛围,人人想着罢工和离开,稻盛和夫初来乍到也没有经验,还缺少进行理论性试验的精密设备。可最后,他居然搞出了领先世界的发明!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回顾说,发明既非偶然,也非他天才所致,而是他忘情地、疯狂地、全神贯注地工作,不断冥思苦想,终于撞见了"智慧之井"。他认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称为"智慧之井"的地方,无意间人们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创造力。稻盛和夫头脑中时常闪现过创造性的灵感,遭遇创造性的瞬间,因此使得既无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设备和经验的稻盛和夫,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发明。

  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终于他在实践中摸索出通达智慧之井的道路:

  发现智慧之井=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所拥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拥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虽然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稻盛和夫充满真情地说:"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解放中国企业人心灵的十个心智

  解放中国企业人心灵的十个心智读企业家的自传,特别解渴。稻盛和夫发现的智慧之井,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本书的最初成因。京瓷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山田君,在媒体上看到我研究稻盛和夫的系列文章,深感诧异。他问我:"中国企业界和管理专家几乎都转向了欧美大企业,为什么你对稻盛和夫情有独钟呢?"我笑笑回答说,因为稻盛和夫摸索出的一整套做法和价值,可以解放中国企业人的心灵。

  一如炼金术士在寻找金子的过程中,发现了火药、医药,甚至大自然的规律,在企业人通过劳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内在真正的财富:灵感、思维与精神明辨力。

  一如炼金术士在寻找金子的过程中,发现了火药、医药,甚至大自然的规律,在企业人通过劳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内在真正的财富:灵感、思维与精神明辨力。与企业家进行年深月久的晤对,对企业史进行冷静全然的觉察,使得我这个有着十几年经历的企业人,得以窥见稻盛和夫发现的智慧之井。为启迪企业人,开挖智慧之井,释放无限睿智,特归结出解放企业人心灵的十个心智:心智一:了解恐惧,接受真实,认识自己;心智二:自觉,我是一切的根源;心智三:求索人,就可以求索长青基业;心智四:成见是最难战胜的敌人;心智五:宽恕,创造有意义的未来;心智六:谦卑,不以自己的现有能力来框定未来;心智七:专注,做企业就是做细节;心智八:整体人:人人需要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心智九:发现本真,择人任势;心智十:敬天爱人,带着爱去做事和做企业。

  第二部分

  心智一:了解恐惧,接受真实,认识自己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始。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了解恐惧的本质和结构,才能在心理上终止恐惧。

  我们的恐惧太多了。我们恐惧死亡、恐惧黑暗、恐惧失业、恐惧危险、恐惧匮乏、恐惧没人爱、恐惧孤独、恐惧不成功、恐惧孩子不成材,等等。当人有了某种需求,而还没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手段和技能时,恐惧就产生了。太想成为什么,太想拥有什么,太想保住什么,而现实又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困难,人就不可能排除恐惧。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的心理活动状态,是情绪的一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必要的恐惧和敬畏,使一个人处于被动的警醒状态,是一个人生存很必要的东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松下幸之助发明了危机经营,比尔·盖茨持有微软还有18个月就会破产的警惕,安迪·格罗夫更断言"惶者生存"。

  恐惧带来黑暗,黑暗带来迟钝和误读,误读带来行为的扭曲。

  然而,当恐惧由生理和意识上的恐惧进一步传导而形成内心深处的恐惧时,恐惧就会成为一个人行为或者生活的主宰力量,就会使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出现很大的偏差。恐惧带来黑暗,黑暗带来迟钝和误读,误读带来行为的扭曲。而且,深深的恐惧摧毁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丑恶起来。

  企业家多恐惧

  人们在没有多少财富或清贫的时候,多有一种达观,财富只是被当做通往幸福的工具。

  人们在没有多少财富或清贫的时候,多有一种达观,财富只是被当做通往幸福的工具。可是一旦积累起相当规模的财富,先前面对财富的轻松消失了,一种巨大的恐惧感却深深统摄了富人们的内心。人们没有像原本期望的那样成为财富的主人,反而成了财富的奴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成功企业家身上。他们曾经影响了数不胜数的事件,荣誉、秘籍、成功、果断、进取等光环加身,让他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同时也落下了置身于人群中的孤独与落寞。在公众眼里无所不能的企业家,内心深处便生成了令人窒息的紧张与焦虑。他们寝食难安,对人性的恶有着百倍的恐惧。"制度就是对人的不信任",就是企业家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箴言。在职业生涯中一直信奉"不用聪明人"的堤义明可以说是一直被"恐惧"所奴役并且最终被击败的日本前首富。

  最聪明的人,反而在普通人没有困难的地方无影无踪了。一直谨记中国荀子"性本恶"之告诫,严承父亲"不交朋友"之遗训的堤义明,接掌西武集团40年,把西武集团发展成为一个经营铁道、连锁饭店、百货商场、消闲设施,购买了日本1/6的土地,拥有了一流职业棒球团队的企业王国。他孤独决断,历经惊涛骇浪,躲过层层劫难,甚至那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未伤到他。可是2005年3月3日,堤义明却因高管举报其虚报母公司持股比例而被捕入狱。

  没有人了解真实的堤义明。父亲"不交朋友"的遗训和中国先哲荀子"性本恶"的教义,把堤义明武装成一个商人中的哲人。他把人性恶作为了管理公司的基点,对任何人都处于深深的猜疑之中。他对人性猜疑的专注,终于培养起了不忠诚的团队。一生用尽心机提防着阴谋,最后却偏偏在习以为常、自作聪明的套路中折戟,最终败在了内部人性的诡诈上。

  一如孤独无援的堤义明,企业家不会像常人那样可以随意向人诉说苦闷,从而得以化解掉一层层危险。企业家面对任何苦闷和无奈时,只有自己消化,很少有人可以为之缓解或分担。久而久之,一种巨大的不安全感袭来,形成他们怀疑一切人的心理机制。他们没有倾诉对象,甚至佛或上帝也不与他们同在,所有的难题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化解。于是,他们或日夜由生猛的保镖护卫,或一味将繁杂的业务缠于一身,或进入不知为谁忙乱的债滚债的泥沼,或干脆就患上抑郁症,陷入了深深的生存危机……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称,近20年中,我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上了自杀之路。至于非正常死亡的数目,更为惊人。

  商业只有在关系中开拓道路。而正是如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关系,却成了企业家们恐惧的根源。

  商业只有在关系中开拓道路。而正是如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关系,却成了企业家们恐惧的根源,这是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延续下来的古老的恐惧。以至于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宗教,借人们对地狱之火的恐惧,把人们拉回到了最基本的人道价值上来。

  恐惧统摄了宗庆后与达能,使他们不敢面对真实

  当1987年的一个校办工厂,被宗庆后办成了一个规模企业后,恐惧开始袭向了宗庆后。他怕巨大的财产不再姓宗,于是引进达能,为的是转换国企经理人的身份实现MBO。个人股份落到了实处,并没有丝毫减轻他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所以把自己一家人都转换了国籍。这种不安全感同时弥漫在公司经营上。娃哈哈系几个主体一套班子,董事长与总经理他一个人做,而且不设副总经理。合资公司的经理全部由宗庆后一个人委任。内部职工持有的股份,也没有明确的协议,而是由宗庆后最后确定。宗庆后见惯了背叛与阴谋,他已经预测到公司大的波折和起伏,他只能相信自己,他不能不牢牢地掌握控制权。宗庆后是被一种内在恐惧统摄或拘押的典型。

  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也统摄了达能。1996年,达能明知中国法规不允许外资对民族商标取得控制权地位,还要与娃哈哈签下"阴阳合同"。借帮宗庆后MBO过桥之机,无偿取得娃哈哈商标使用权。自此也埋下了达能恐惧的种子。合资以来,达能接受宗庆后的一系列苛刻条件,比如,董事长总经理一个人当,不干涉经营事务,公司只能设宗庆后一个总经理,不设副总经理,以保证宗庆后的绝对权威,达能派出的技术员与销售策划师也被赶出了合资公司。可是,眼瞅着该往"钱柜子"装的钱滚滚流进了非合资企业,达能不干了。资本噬血的本性,使得达能孤注一掷。为博取公众舆论的支持和对宗庆后施加压力,不惜大揭宗的一系列隐私,包括在美国起诉宗氏离岸公司,并冻结其全部资产,撕开宗庆后一直标榜的为民族品牌和正义而战的全副武装。

  韦尔奇早就发现,"缺乏诚信是商业最卑劣的秘密"。

  韦尔奇早就发现,"缺乏诚信是商业最卑劣的秘密"。达能与宗庆后都曾经是这个不诚信秘密的一个部分。十几年的文字、言论和行动,都摆在那里。同流合污了十几年,翻身借揭对方的短,而证明自己本来没有的长,有点掩耳盗铃的滑稽。这幕滑稽戏,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相矛盾、扭曲、向不同方向拉扯的贪婪,造成了怎样的痛苦、混乱、焦虑和肆无忌惮。在与欲望无休止的战争中,双方已经把商业冲动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已经面目全非。

  攫取更大利益的欲望就在那里,不停地看着、等待着、驱使着当事人。可是当事人却偏偏任意地曲解它、塑造它、控制它、操纵它、压抑它。它一会儿被打扮成"民族品牌和正义",一会儿又被装扮成国际"商业价值和市场规则",唯独没有人还原它的本真。他们一个想借此合同控制娃哈哈商标,另一个想借此转变身份。双方都实现了目标,可惜在后期分账中发生了分歧,于是诉诸法律,相互揭短,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合同背后的阴谋与那种统摄双方的根深蒂固的恐惧。双方已经失去了商人的本真,断然宣布超越了商业利益而去寻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真实不管你承认与否都要按其自身的逻辑来开辟道路。如果当初达能和宗庆后能够按一下暂停按钮,认清真实,绝对不会开展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都是因为恐惧让双方各自乱了方寸。

  恐惧使人们由主人沦为奴隶

  恐惧使人们由主人沦为奴隶。唐太宗李世民一次点评隋文帝的恐惧,意味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问近臣萧裕如何评价隋文帝。萧裕说,隋文帝励精图治成就了一番霸业,可惜生性多疑,对人太过苛刻,以致没有一批能臣所用。李世民笑笑说,萧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汉以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帝王,隋朝是封建制集大成者,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此外,隋朝还存有38万册古书,是盛唐所不能匹敌的。《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唐朝是隋朝的延续,因为唐朝的国家体制都是照搬隋朝的。就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没有达到隋朝一统后的版图。

  李世民对隋文帝的评价,却很独到:"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就是说,隋文帝对人性悟得太透彻,知道人心叵测,千奇百怪。他是通过篡夺了女婿的皇位而建立了隋朝,难免有人觊觎他的皇位。于是他谁也不能信任。他居高临下,看到的到处是不负责任的讳过与贪婪的钻营。他把自己放在了什么都懂的位置上,不得不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哪怕是一天处理十件事,判断对了五件,也是不小的成就,可是拿错了的判断下去就是滔天恶浪。上台之始不见得有多么正大光明,硬是要给人以果断明快的印象,必得乾纲独断,而内力不逮,只能是刚愎自用。日久,旁边的人也不多言,只拣喜欢听的说,故此也没有什么高招。表面上能与大臣们对谈,实际上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后被妻儿所弑。

  李世民认为,隋文帝的智慧和能力远远超过他。同样有十件事出来,隋文帝的远见卓识,一下子就能拍对六件,而李世民则只能拍对两件。所不同的是,李世民虽然只对两件事有准确的判断,但是他可以把自己判断不清的事,交给他信任的大臣去议论或争论,他在一边坐山观虎斗,支持论据最充分的一方。这样,十件事可能全对。而隋文帝却没有这样幸运,他没有可信赖的大臣去争议。他判断错了的那四件事,就没有了更正的机会,贯彻下去就是灾难。

  把李世民对隋文帝的这个评价,抹去一些特定的词汇,放到今天的企业家族群中去,可谓准确地反映了当今企业家的心态。造成隋文帝悲剧的原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人性深深的恐惧和无与伦比的能力,使他不能相信也看不上任何一个人,最终使自己沦为自己的奴隶。

  深深地了解自己,才是摆脱被恐惧奴役的路径

  当代大儒梁漱溟曾经给出了摆脱被恐惧奴役的药方。他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于受制于他自己。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大师的话朴实,也很深刻,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恐惧。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于受制于他自己。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

  中国企业家创业之初,专注使他们精力充沛、目光敏锐、善于捕捉机遇。专注是一切能量的精髓所在。专注意味着将一个人的心智、心肠、心理的能量用于一件事情,用这种能量面对那件事情,知觉那个事情。可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选择机会的增多,他们却忘记了专注是他们能力的根本所在。把专注过程中的一些副产品,比如经验、概念、模式、个人英雄主义等等当做了能力本身。要呼唤"心明"这位"主人"出来当家做主,聪明才会变成"睿智"。通常企业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做了自己能力的奴隶。

  初步的成功可以靠个人能力,但持续的成功必须靠人格凝聚的团队。

  初步的成功可以靠个人能力,但持续的成功必须靠人格凝聚的团队。多数企业家对自己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却不懂得驾驭他人和他的团队。到处充斥着的背叛与不经济,使得企业家不得不把一切运作统揽于一身。短期的压强可以奏效,长期的超常支出,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他们也想实现转化,苦于没有可信赖的人交接。他们太有才了,很容易看出别人的荒唐和不尽心。跟随身边打拼多年的人都显露出不可信的品质,他们怎么去相信只是看着他的功名利禄来的人呢?

  在这些企业家看来,把他们从"主人"驱赶为"奴隶"的,是缺乏诚信的社会。而在我看来,所以沦为奴隶,是他们缺乏自知的一种结果。是他们错把真实过程的副产品当做了成功的秘密,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欺骗了他们自己。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始,也是恐惧的结束。

  恐惧不会被免除或抗拒。无论怎样的抗拒,都无法免除恐惧。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了解恐惧的整个本质和结构,才能在心理上终止恐惧。了解恐惧和学习恐惧,意指学懂恐惧,注视恐惧,直接与恐惧接触。

  学习恐惧之为恐惧,是现在之事,新鲜之事。如果我要学习,只有我的心是新鲜的、新颖的,才有可能。这是我们的困难所在。因为我们总是用联想、记忆、经验、意外来面对恐惧。所有这一切都妨碍我们用新鲜的眼光看恐惧,学习恐惧。

  我们时常被那些已有的经验和套路所左右,面对真实的存在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就已经被我们给判决了。

  我们时常被那些已有的经验和套路所左右,面对真实的存在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就已经被我们给判决了。判决那些我们不会被判决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像呼吸那么自然。这样我们就无法达到自知。

  自知就是在与周边关系中觉察你当下的情绪和能量,就是了解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情绪、每一种感觉、每一个关系,而不是超越真实去寻找那个灵魂深处的革命,去寻找那个至高的理想或者大我。脱离开真实,并不存在那个大我。只有在人际关系之镜中觉知自己时,才产生自知。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种不被歪曲的特殊关系之镜中看到自己,并且用全部注意力来观察这面镜子,实事求是地看清真实存在,他也就从形形色色的制约中摆脱出来了。不作解释,没有谴责,不作论证,如其所是的一刻接一刻地觉知真实,无疑就是智慧的开始。

  自知是没有终点的--你无法达到一种成功,你无法达到一个结论,这是一条无尽的河流,当一个人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他就会找到安宁。"一种内心富有创造性的空",就会被发现和体验。没有方向,没有框框,没有成见,没有执著,没有概念。那里只有欢乐,只有惊喜,只有对真实一刻接一刻地体察或觉察。这样一种状态,就是空的状态。没有成见,也就没有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左右他的行为,他就不是过去的奴隶,而是当下的主人。这种超越时间的洞见,带来一种深刻的变化。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做自己的主人,只因为我们还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与恐惧。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做自己的主人,只因为我们还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与恐惧。

  心智二:自觉,我是一切的根源

  所有令人或难堪或兴奋的景象,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唯有"反求诸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原动力。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认为,人们的心灵通常是受着有形和无形的制约,宗教、制度、传统、意识形态、腐败、暴行、知识、技能等等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形成扭曲的因素。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静心。静心就是清空所有过往,才能使心灵变得非常敏锐。一个摆脱奴役的心灵,会调动耳朵、鼻子、手掌、胳膊、腿、第六感觉以及周身的每一个器官来觉知当下的发生和力量。在那种全然的敏感状态中,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的一生,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你应"、"我要"、"我是"。在孩童时期,我们通过依赖享受幸福;在青少年时,我们通过追求自己的愿望而实现价值;在成年时,我们则通过把我们幸福状态宣布为"我是"而体味喜悦。有些人"我是"来得比较迟。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脱离"你应",有些人一直处于"我要"的状态,有些人则很早就开始了"我是"的征程,在他们那里,"我是一切的根源"。

  人们习惯于"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之类的说法,可是毛泽东19岁时的一首《咏蛙》诗则一反常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青蛙作为主人的状态: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青蛙像一只老虎一样威风八面地蹲坐在池塘旁边,一会儿闭起眼睛来养精神,一会儿又环顾四周,不怒而威。春天有了雨水,青蛙总是最先欢快地开叫,使得它的叫声就代表了春天的来临。从中我们看出,青蛙并不是故弄玄虚,学老虎蹲坐唬人。而是有一种判断在其中:春天来了先开叫。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年轻的毛泽东,当时进入湖南省第一师范,沉浸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中,他历经蹉跎,善于做出独立判断,成为学生们的主心骨,并能够把为社会的改造与中国之未来而兴奋莫名的追求,宣布为作为主人的状态。

  创业家的"我是"

  做企业是从已知到未知。特别需要少年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我是"。2004年2月号的《时代》杂志,将一位酷酷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搬上封面,被作为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2007年7月8日《泰晤士报》以被"圈养的一代"(1977年~1999年出生)这个词语,来形容80后是太过依赖、缺乏独立的一代。也有人以此来言状当今的中国少年。

  只要你想,世界都在你的面前;只要你有足够的商业敏锐,你就能捕捉到他人无法企及的商机;只要你开放,所有的办法都会向你涌来;只要你意志力强,就没有人比你走得更远!

  然而,100多年前的恰同学少年今犹在。一代80后的创业者,已经走上中国的商业舞台。在被互联网夷平了的新大陆上,80后的一代,借着广泛的接触和庞大信息量的处理,早日进入了独立判断的"我是"状态,势头甚至盖过了70后、60后、50后成了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只要你想,世界都在你的面前;只要你有足够的商业敏锐,你就能捕捉到他人无法企及的商机;只要你开放,所有的办法都会向你涌来;只要你意志力强,就没有人比你走得更远!他们中的李想对世界宣称:"互联网就是为我而生!"这个宣言,很有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

  李想:1981年生,河北人,高中时,给《计算机世界》等报刊撰稿,1998年做个人网站,1999年高中毕业。一台电脑、一个人、一根上网线就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当时吃住在家里,每个月的花费就是几百块的上网费,可头一年就进账10万。2000年注册PCPOP并开始运营。2005年,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现在领导着150人的团队,身价已经过亿。

  李想和他的团队一直恪守着李想定律:如果做一件事情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200%的回报。李想把观察自己变成了本能,习惯于跳出处理事务的细节看事情。年轻的他说话却充满沧桑:"所有的错我都犯过,所有的困难我都遇到过。但是,我都很好地解决了,而且我也掌握了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自己就提升了。"从早期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后来坚持目标的责任心,李想发现做企业家是最有意义的创造"我是"。

  如果做一件事情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200%的回报。

  李想来自一个开明和幸福的家庭。这让他在高中时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起了计算机和BBS,而当他决定不上大学而选择创业的时候,家庭也支持了他。他的爸爸妈妈可能不是太成功,没有想到要以自己的规格打造孩子的前程;也可能不是很清贫,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所有的发财梦想。他们施与了李想很重要的素质--独立。很多情况就是这样,美德不是产生于温室,也不生根于干枯的沙漠与寒冷的峰顶。

  同是1981年出生的高燃,湖南益阳人,清华大学新闻系本科,2004年创业失利,2005年2月,高燃又找到当年的同学邓迪,两人合伙创立了Mysee。12个月后融进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6年10月,高燃离开了Mysee。2007年伊始,高燃又创立了海川传媒并迅速获得1000万融资。创业的挫折甚至失败,没有丝毫打击他继续前行的"霸蛮"和舍我其谁的执著和勇气。湖南人的"霸蛮"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新近在一次论坛上,当主持人说风险投资一般都看创业者的投资报告书的好坏,他直接说,错!投资者更看好的是以前失败的经历!在失败和挫折中更新改造着自己,不断形成新的判断,铸造新的见地,创立新的"我是"。创业是一种综合自我的实现。在创业中,高燃体会着"我是"。

  在创业的"我是"过程中,高燃的判断力跟着提升。他不满足一己的进步。他组织80后创业者俱乐部,建立圈子定期聚会交流。那些有着强烈"我是"感的年轻人,要集中起来相互得益于头脑风暴。但他不满足于这个圈子。他历经努力终于报考了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师资并不见得是他最满意的,但是那里的学员人脉是他最喜欢的。他喜欢没有距离地跟高手交流。高燃的判断力在创业与交流互动中增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或许,李想与高燃在起步时抱定的目标并不是太远大,可能只想赚几千元上万元。但是他们的视野在不断开阔,他们的事业在不断拓展,他们的目标也在不断成长。在创业的实践中,他们意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

  毫不恐惧直面最坏的结果

  创业相对容易,从零起步,而且有一个吸引人的未来在召唤。可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危机和挑战。在诸事不如意的可怕时刻,勇敢选择坚持的人,构成了成功企业家的群体。只有那些想到会死会出现最坏的结果而毫不恐惧的人,才会表现出完全真正的自信。一如蒙田所说,"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与强制"。

  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与强制。

  企业家,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曾经影响了数不胜数的事件,他们艰难攀登上了众人向往的无限风光的峰顶,一般人感觉他们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他们自己体会的却是孤独与落寞。他们还没来得及陶醉喜悦,旋即被那里冰刀一样的寒冷、稀薄的空气、不见底的悬崖等窘境所迫,于是便想走下山来。可是,他们却找不到插足的地方。而且,他们原来上山时住过的客栈此时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

  他们也是常人。在公众眼里无所不能的企业家,内心深处便生成了令人窒息的紧张与焦虑,使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终生面对挫折、恐惧或永远无法克服的缺陷。在那诸事不如意的可怕时刻,有些人急流勇退,选择了放弃和消沉;有些人远走他乡,选择了逃避做一个无意义的愚公;有些人甚至不给家庭和世人留下一字片语,而贸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更多的人拒绝让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为情绪所操控,勇敢选择了从悲痛、内疚以及愤怒等诸多情绪中复原,坚持从失败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负重前行的动力。

  直面死亡使史蒂夫·乔布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妈妈。一对工薪夫妇收养了乔布斯。被弃养的烙印,深深地触动了乔布斯的灵魂深处,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17岁那年,记不得什么书上的一段话对他产生了致命的诱惑:"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乔布斯被震慑了并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都扪心自问: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这件事真值得我去为它投放激情吗?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

  在这样不懈的追问中,乔布斯很早就得以逃脱了人生的一个最大无知。现代网络社会信息量极其丰富,同时也使人们陷入极大的忙乱之中不得解脱。人们往往只知外求,不知内求。一个人,不能观察自己,认知自己,就无法自觉,当然更无法知道自己的能量和智慧。于是,人们常常会深陷琐事无法自拔,会很苦闷,会感觉孤独和冷漠,会莫名其妙地恐惧,会埋下头去哭泣,会怨天尤人,会拜倒在强权或权威面前,会陷入无奈、无助、无聊的噩梦状态,甚至会得抑郁症。

  在痛苦和理想的交融中产生伟大

  人类历史长河显示了一个简单而深远的史实:一个没有经历痛苦的人注定与伟大无缘。

  甘地早年曾经踌躇满志。他认为法律能够解决绵延不绝的纷争,然而当他从伦敦牛津大学毕业回到印度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在法庭实践中他发现,由于有多重心理障碍,使他在法庭上结结巴巴,没法自如地表达自己。他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孟买。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在南非的一家穆斯林公司当律师,使他欣喜若狂。可是没想到,在去南非的路上,尽管他买的是头等车厢的贵宾票,可还是被赶了出来;又因为不愿意放弃公共马车上的座位而惨遭痛打;在路上随时遭遇警察一顿无来由的拳脚。终于到达南非,那里的印度人没有选举权,不能拥有自己的房屋,不能在晚上随意外出,不能在公共道路上行走。印度人的困境,与日俱增地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为了社会底层的公正待遇和印度人的自由而奋斗。人民的痛楚甚至让他忘却了一己的心理障碍,而无畏地走在了为人民奋斗的最前列,最后成为印度人最杰出的领袖。

  人生目标不是衍生于理想或者痛苦的某一个,而是源于这两者的较量达到奇妙的平衡。

  人生目标不是衍生于理想或者痛苦的某一个,而是源于这两者的较量达到奇妙的平衡。假如甘地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没有经历那些痛苦,他也许不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进而改变历史;假如不是对公开演讲感到极度恐惧,进而迫使他另谋生路,甘地也许已经在从事一份安稳的律师工作。

  甘地决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办理案子:不使用正常的法律诉讼程序,而是努力争取仲裁。一方面他会力助胜诉方追要更多一点的补偿,另一方面又努力避免败诉一方倾家荡产。这种尊重对立双方的做法,是他内心深处"共赢"的理想,这也成为以后甘地"非暴力抵抗"和捍卫真理观的基本理念。

  在数百件案子中,甘地坚持达成庭外和解,而不是争取压倒性胜利。他找到了一种实现昔日对法律的理想方式,而他的灵感则来自于亲身体验到的种族歧视之苦。痛苦和理想的交融生成了伟大的力量,使他经受住了牢狱之灾、罢工以及社会冲突,终生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公正待遇和印度的自由而战。

  这些成功人士显露出一种自由而果敢的品质:我是一切的根源。

  第三部分

  心智三:求索人,就可以求索长青基业

  凡是战略、策略,强调的都是专注人的心智;

  凡是执行、勇敢,强调的都是坚持专注人的心智。

  人性大课堂隐藏着所有商业的秘密

  一个12岁的男孩,没钱读书了,就到舅舅的小杂货铺里帮工。在舅舅迎来送往的应酬中,他一点点品味来人的身份、爱好、关系、性格等等。渐渐地,他品味人上了瘾,以至于一个生人走过,他很快就能够抓住这个人的主要特点和心理特征。在琢磨人的过程中,他逐渐琢磨出了商业的味道。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学徒工成了华人首富,他就是李嘉诚。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需要彻底地获得尊重。一种根深蒂固的谦和,为他赚得了不少好名声。他的生意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如日中天的势头,跟他善于琢磨人、卡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李嘉诚向我们展示了,每个观察求索人性的人,都可以掌握商业秘密。

  每个观察求索人性的人,都可以掌握商业秘密。

  一个美国人,学龄前就起得很早挤牛奶,七八岁时就开始给订户送报纸杂志,还卖过每份赚5分钱的杂志。从读高中起,他就靠自己赚钱买衣服了。进大学后,身兼数职,全部自给自足。他梦想做个保险推销人,为此必须攻读金融研究生,可是左右盘算,自己的钱怎么也不够所需要的开支,只好放弃,他就在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从开张那一天起,"为客户节约每一个铜板"就变成了小杂货铺的铺规。他的宗旨是,顾客不可能在其他商店发现更便宜的价格。这个人就是山姆·沃尔顿,雄踞世界500强首位的沃尔玛的创始人。

  沃尔玛成功后,各式各样的经验总结天花乱坠。山姆·沃尔顿的总结却别具一格:他很庆幸自己起步时没有钱,也没有太多的人脉网络,只能靠将心比心去体验周围邻居的喜好和家计预算。"为顾客节约每一个铜板",可能起初一瞥,没有什么惊人的东西藏匿其间,而山姆·沃尔顿则坚信,这就是商业的根本。

  在入世与出世中来回跳跃的史蒂夫·乔布斯,对人性可谓至察而又通明。他深知自己,也知客户。他们不会热衷购买平台,也不购买战略,只购买自己所醉心的产品。于是,乔布斯的战略很简单,只要聚焦于制造客户喜欢的好产品,回报自然随之而来。专注于"小物件",正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灵魂。比尔·盖茨新近这样评价乔布斯:"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消费者想用的产品。乔布斯似乎总能够了解行业下一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味和高雅。"

  抓住了客户的心智,也就抓住了行业的本质和未来。

  抓住了客户的心智,也就抓住了行业的本质和未来。很少有公司能做出像苹果那样品质优良的产品,为什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设计等部门往往会以"做不来"为由,进行缩水处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铁腕领导者将"No"变成"Yes"。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术、超越了理性、超越了现实的直觉判断力。无论是苹果的技术员还是合作伙伴,当场理解和认同乔布斯要求的并不多,但很多人承认,乔布斯的压力让他们做出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成果。天赋和意志力完美结合,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使得乔布斯这个不懂技术的人,却能够成为苹果技术创新的灵魂。

  韦尔奇宣布了一条商业上的坏消息

  人性的巨大价值在杰克·韦尔奇那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他的著作《赢》,被同是经营大师的沃伦·巴菲特美誉为"有了《赢》,再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当年韦尔奇以800万美元的版税出版自传时,曾经宣告,他这一生不再写书。可是2004年6月21日~24日,韦尔奇到中国巡讲,成为改变他本意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个一直把市场玩弄于掌心的经营大师,那回却尝到了被市场魔方扭曲与变形的可怕。一开始他就被商业炒作笼罩着,每一个花了大价钱的中国人,都不满足于听一个简单的故事和日常的哲理,尤其是那些花了更大价钱得以登台跟韦尔奇对话的人,他们精心准备了"秀",没法静下心来倾听一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对扑面而来的无数问题,韦尔奇以不变应万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强调着他视若珍宝的那些常识。他固执地与中国的听众分享这些构成美国商人传统精神最简单、最本源的一些东西:强烈的使命感、切实的价值观、正直坦诚、活力曲线、对每个人的尊重等等。韦尔奇发现他的许多商业概念被人们严重曲解了。曲解已经严重到这样的程度,他不得不重新写一本书来诠释他的商业理念。于是他于2005年推出了《赢》。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发言权和尊严,而且应当得到。

  韦尔奇最为推崇的是第一部分--"有关的基础"。被韦尔奇界定为"有关的基础"的,是四个基本原则:认识到强烈的使命感和切实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在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绝对需要保持坦诚的态度;发挥业绩甄别的力量,建立精英化的组织;让每个人都得到发言权和尊严。在韦尔奇看来,能够把他的有管理基础的前三个原则(使命感与价值观、坦诚精神以及区别考评制度)都能贯穿起来的是他的这样一个信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发言权和尊严,而且应当得到。"对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韦尔奇却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出新的意蕴。

  "坦诚"这个词,韦尔奇在GE足足讲了20多年,退休以后他宣告:"缺乏坦诚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这是何等惊世骇俗!一切都包含在这句话中了。韦尔奇发现,比一般性的欺诈更为让人不安的是,人们不愿意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孩童起,人们就开始学得世故起来了,开始习惯于如何掩饰不好的消息,在令人尴尬的场面面前装得若无其事。缺乏坦诚是一种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的做法。因为实话实说,很容易使人们为真相感到愤怒、痛苦、糊涂、悲伤或憎恨,而平息这些混乱,却是一件可怕、艰难和费时费力的事情。康德认为,人们往往容易掉入掩盖敷衍的陷阱,也是因为大家都缺乏远见。久而久之,那将毁灭彼此的诚信,而且也将由此把整个社会都腐蚀掉。韦尔奇的结论是,缺乏坦诚也会腐蚀公司的事业。

  我们曾经礼赞海滩赤子展现出来的那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狂喜,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一种丰盈的精神力,一种跟万物没有隔阂的自由境界。然而,现实中,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我们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成长过程中烙印于内心深处的许多无形制约。我们需要积蓄一股强力突围!

  求索邻居的心智助山姆·沃尔顿缔造了沃尔玛帝国

  沃尔玛是当今最成功的商业帝国之一。连续20年一直雄踞世界500强前茅。2007年又以3500多亿美元的收入,再次登顶。有关沃尔玛的经验总结充斥在商业书刊中,可是,当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反思自己为什么成功时,说出的话让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到:"要是我们有充足的资金,或者要是我们成为一家大公司的子公司--这是我曾经想这样做的,我们也许甚至不会打算在小城镇开设商店,结果就会失去在这些小城镇获得的商业机会。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巨大教益是,在美国的小城镇里存在着许多许多的商业机会,它比任何人包括我本人所想象的要多得多。"

  是的,小镇上起家的山姆,他的顾客是具体生动的,他们珍视每一个铜板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小镇街角杂货店的要义是能敏锐捕捉周边人群的些微需要差异,并且下力气为顾客节省每一个铜板。确实,在起步阶段,如果有过多的资金、过多的机会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跳过扎实的一步步的积累,而直接进入投机取巧的较量中。很少有成功的企业家从这样的角度总结成功。看来,山姆·沃尔顿的故事,依然埋藏着启迪当今商业人士的宝藏。

  从沃尔玛商店开张那一天起,山姆就明确必须始终保持沃尔玛的价格比任何一家商店的价格都低的原则。几十年如一日,沃尔玛维系着很强的自尊:所有商品都要实行廉价销售,不能有另外的店出售比沃尔玛更低价的商品。当顾客想到沃尔玛商店,他们就会想到低廉的价格和信誉保证。他们可以确信,他们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现更便宜的价格。沃尔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这种想法,沃尔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天天低价",这种思维,现在成为沃尔玛公司经营哲学的基础。

  史玉柱的魔道在于吃透了中国人的人性

  史玉柱变得谦卑起来,他知道那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会欺骗他,他必须清除成见,必须专注于现实,必须一刻接一刻地把握真实。

  与阿里巴巴的马云只做对人类有益的生意不同,史玉柱选择了备受争议的保健品和网游作为他重出江湖的跳板。这是两个不需要大资金而需要大量智力投入的行当。善于学习、善于更新自己的他不缺智慧。这些年他似乎成了商界的神射手。脑白金一炮打响,带来了滚滚现金流,让他有机会瞄准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股权投资,还获得了网游《征途》投资的资本。一般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有着谨慎乐观的态度,不会轻易被套,可是巨人网络在美国上市,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被深深套牢。巨人网络2007年11月1日刚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价曾一度突破了20?46美元。可是20天后的11月21号,股价跌到了10?10美元,2007年12月20日进一步跌到谷底9?50美元,2008年1月11日股价收市12?61美元。

  股市起伏有它的节奏。但是史玉柱既赚了中国人的钱,又套牢了理性的美国投资者,他控股的巨人网络持有68亿元现金在账,手中还持有账面现值超过120亿元的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股,不能不说是一个商业上的奇迹。虽然史玉柱的网络游戏因涉嫌"毒害青少年"而备受争议,但是在日、韩、美、欧网游业的围追堵截之中,却为中国网游产业的崛起探索了新的路径,从中甚至可以归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真经。

  日前在兰州与当地一位企业家常贵交流,得悉他最服气的一线企业家不是王石,不是张瑞敏,不是柳传志,甚至也不是任正非,而是备受争议的史玉柱。

  ◎痴迷毛泽东,发现商业帝国的根据地

  一般人在失败面前通常会陷入郁闷和深深的责难中。责难别人,责难自己,责难所有的熟人和陌生人。在这种痛彻心扉的责难中,有些人倒下了,撑不住了,垮了,选择了自杀或是遁入空门。而少数人却能看到,灾难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型的天赐良机。上天告诉你先前的路不通了,需要抛弃成见或经验,以全新的视角来透视今天的现实。史玉柱就是少数这样的哲人。

  灾难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型的天赐良机。上天告诉你先前的路不通了,需要抛弃成见或经验,以全新的视角来透视今天的现实。

  10年前"巨人大厦"倾塌,3000多家媒体的狂批乱轰,以及内部的一场场批判会,被史玉柱看成是他得以东山再起的资本。他说,这10来年我一直在吃那一次巨亏的老本。

  史玉柱崇拜毛泽东。"现在我到书店买两种书,一是基因的书,再就是毛主席的书。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深层次上的问题是一样的。"史玉柱的低潮期是在阅读和体味毛泽东中度过的。毛泽东当年不出国,坚持在国内发展的战略设计深深吸引了他。他掌握了农民的心思,确定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用毛泽东的视野看今天,史玉柱看到了比留洋更为紧迫的任务:了解农民,了解农村市场。他更看重在全球化还没有波及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巨人大厦的倾塌,让史玉柱看到了把事业建立在心思变化太快的城市人身上是多么大的风险。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农村。那里有着一切事业的基础。当李东生用了5年因为"洋插队"而导致效益滑坡被评为最差老板的时候,史玉柱则用了5年,一举成为最为瞩目的当红企业家。

  ◎校正靶心,盯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

  最早在江苏省江阴市推广的脑白金产品具有象征意义。起初还没有产品,史玉柱就带上策划和那个很漂亮的包装盒去当地农村一户一户地推荐。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多是些老太太、老大爷。史玉柱就拉个板凳坐下来跟他们拉家常。村里人很有戒心,无论怎么说都打动不了他们。于是,他就换了一个说法,把脑白金的各项功能详细描述,老大爷、老大妈们听得津津有味。史玉柱看到,即使这些平时不在乎饮食营养的群体,其实在深层意识中,对于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也有着特别强烈的要求。但让他们自己掏钱出来买,还是有障碍。他们不会把钱花在不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上,却期望能够收到这样的礼物,还有点难以启齿。老人们兴奋地叙说着儿女们回乡带的各种礼物,多数都是家里没见过的,如果儿女们在外面通过电视、报纸知道你们这些延年益寿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享福了。

  跟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们聊天,一下子撞开了史玉柱的思维。于是"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便持续在主流媒体上轰炸,让那些在外务工人员时时刻刻收集到这样的信息。结果脑白金成了他们回乡的首选礼品。脑白金的收益,很快让史玉柱还上了巨人大厦的欠款,而且还拥有了投资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财力,投资银行又使他获得了今日超过百亿元的市值,同时为他奠定了进入网游业的坚实基础,使他拥有了一个打造新巨人上市的准备。

  ◎人性至察,终成《征途》研发的领军人物

  2004年10月,盛大公司的一批研发人员走出来寻找投资,史玉柱连忙投入2000万元网罗这批人才,开发起一款名为《征途》的游戏。为了开发这款游戏,史玉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投资人,而且是一个研发的领军人物。

  对他来说,没有经验是他从事所有创业的资本。他不需要经验,他只需要把自己与繁华的世界隔离开来,专注于网游研发。他的方式很奇特,就是找玩家聊天。据说,史玉柱坚持在过程中与600个玩家聊天,每人至少两小时。按两小时计算,600个人,就是1200个小时。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本可以找十几个人聊聊天就行了,其他凭借想象,也可以有个八九不离十。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把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闪光点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有无人匹敌的竞争力。

  史玉柱不这样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把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闪光点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有无人匹敌的竞争力。跟人聊天很容易,尤其是目的性不强的聊天,很可能是难得的消遣,可是真要抱定目标去与新新人类聊120天而不生出厌倦来,史玉柱怕是第一人了。

  在1200多个小时的聊天过程中,他一个个洞悉了从事网游的乐趣、激情、义愤、郁闷、心跳、欢畅、紧张、算计、张狂、好奇、窃喜、嫉妒、悔恨、无奈、宣泄、控制、霸气、说一不二、依剑昆仑、饮马天河的干云豪气等等。所有这些复杂的甚至对立的情绪,他先前还没有体验过,甚至连想象都不可能,现在他却了如指掌。给所有这些情绪一种载体,一种释放机制,正是《征途》最吸引人的地方。史玉柱这个40多岁的成熟男性,平心静气地进入青年的情怀。对人性的这种把握和定力,是史玉柱主导的《征途》不同于任何一个网游的根本所在。

  人都有惰性。如果领军人物不能身先士卒一刻接一刻地提出新的问题,单凭做一份工的技术人员,不会一个接一个地去攀援那无尽头的山峰。那是一份工,而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对史玉柱来说,这就不同了。对完美的追求,是他的生命。在迟疑不决的时候,需要领军人物的一个"是"或"不是",坚定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修炼市场感觉

  2006年12月份,史玉柱被评为中国互联网新锐人物。而2007年12月份,史玉柱已经傲视群雄,处于互联网领头羊的位置。他自己说,那是一种市场感觉,使他与众不同。

  一般人会把网游定义为城市市场,而史玉柱却偏偏把它定义为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市场。他在全国设立了1800个推广办事处,一年之间将推广队伍扩充到2000人。2000多人的推广队伍穿行于农村网吧。农村网吧土气,是被人忽视的角落,有商家上门免费送张贴画,网吧老板们乐呵呵地接过《征途》游戏海报,在网吧显眼处张贴。史玉柱还给这些农村网吧定期"包机"--将网吧内所有机器全部包下来只允许玩《征途》游戏。全国5万个网吧同时参加活动,一个月的费用上百万。农村网吧上座率低,包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史玉柱还推出了网吧分享卖《征途》点卡的10%的折扣,几大措施下去,一下子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史玉柱没有忘记他的玩家,打出了"给玩家发工资"的广告。只要玩家每月在线超过120小时,就有可能拿到价值100元的"全额工资"。工资是以虚拟货币的方式发出,但玩家可以通过与其他玩家的交易而获得现金。以上网两元钱1小时计算,120小时要240元。100元的工资一说,纯然是个钓进更多现金的诱饵。

  史玉柱傲视群雄的市场感觉,说穿了就是一种潜入价值链相关者心智中的技能和辛苦。史玉柱不像大多数老板那样忙于去各种论坛上和EMBA班去学习,也不习惯于跟政府要员和名商大贾私密聚会,更没有许多老板打高尔夫的雅兴,剩下大把时间,他都用在了客服上。他声言,自己每天就是在住房、汽车、办公室三点一线间走动。

  "我现在很闲,基本没什么事情。每天大概有10个小时做客服,很喜欢做。"史玉柱说。他喜欢帮助游戏玩家解决碰到的问题,那也是《征途》能够一刻接一刻地更新的原动力。玩家每分钟遇到的问题,都是游戏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老板冲在第一线,跟老板听汇报来决策,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

  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不是技术,不是战略,不是模式,不是体制,而是忽视了客户的心智。

  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不是技术,不是战略,不是模式,不是体制,而是忽视了客户的心智。通过一天十几小时做客服,史玉柱真正掌握了业务的核心,掌握了客户的心智。如果陈天桥或是被他高价聘请的唐俊能够一天做十几个小时的客服而不是忙于走穴赶秀,或许也就没有史玉柱的机会了。

  因为史玉柱对客户心智的专注与投入,他的巨人帝国终于重新有了规模和生气。在日本、韩国和美国等网游列强的夹击下,史玉柱杀出一条血路,从商业运作上看,是成功的。

  史玉柱吃透了中国人的人性,也引发了空前的争议。那些沉迷于网游而耽误了功课和前程的孩子,那些因为要置办高级配置铤而走险去偷去抢的少年,那些因孩子沉迷网游而伤心失意的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把罪恶归结到史玉柱的身上。史玉柱是商界的奇才,但他缺乏一种对世人的悲悯之心,缺乏为国人甚至全人类服务的爱心,就凭这一点,他永远落后于马云,落后于柳传志,落后于张瑞敏。

  围绕着史玉柱的争议很多。我关于史玉柱的文章一发表,一天之内天涯网、搜狐网就有了4万多的点击量,100多个有信息量的评论。其中一位《征途》玩家的评论,特别值得关注:

  "我是《征途》游戏的玩家,玩了一年多了。我最大的感受是,史玉柱纯粹是一切向钱看,什么道德、良心、伦理类的东西在他身上和他的游戏上绝对表现不出来。玩过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每天有数不清的人在骂他,骂他骗钱,骂他鼓励青少年杀人,游戏中还故意设置恶意整人道具。《征途》游戏害了多少青少年,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数不清的。我只能说史玉柱是个纯粹的商人,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他就算挣了钱又怎么样?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但中国其他网络游戏商,却总是有人称赞,这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掌握客户心智是一个锐利的武器。而悲悯心与对人类福祉的关怀,无疑是更为基本的一种推动力。史玉柱与中国企业家当警醒。

  缔造长青基业的上帝之手

  每一个个案中都蕴涵着普遍的真理。

  2007中国CEO年会于2007年11月3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这个论坛不同于其他论坛的地方是,邀请到美国的两位大师:《定位》作者杰里·特劳特与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与500多位中国中小企业家对话。大师对商业的洞察与中小企业家在实践摸索中的困惑碰撞到一起,形成了一场场很有意义的对话和一个个精彩的亮点。比如,陈明哲评论企业家徐凤云的两个"凡是"就很醒目。

  凡是战略、策略,强调的都是专注;凡是执行、勇敢,强调的都是坚持。

  徐凤云是锐丰音响器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在论坛上细说,锐丰音响如何在与国际大公司竞标北京奥运场馆鸟巢音响设备供货商中胜出的案例。陈明哲点评说:"凡是战略、策略,强调的都是专注;凡是执行、勇敢,强调的都是坚持。"陈明哲概括的两个"凡是",有着普遍的意义。

  杰里·特劳特好像是在跟本科生上课,反复强调最基本的原理,"战略就是在客户的心智中建立你的认知"。简单的见地、明晰的逻辑、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激发起中小企业家的浓厚兴趣。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俞尧昌直接向特劳特请教,"如何建立长青基业",大师还是重复着"看你是否能在客户心里建立长久认知"。大师的答疑直接拨动了我的心弦。

  十几年做企业的经验和研究,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求索人,就可以求索世界"。特劳特直接丰富了我的认知。在接下来由我主持的"国际竞争新路径"主旨论坛上,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说:"大师就是大师。中小企业家有福了。大师特劳特今天在这里宣示了建立长青基业的上帝之手:求索客户的心智,求索员工的心智,就可以求索长青基业。"

  在被互联网夷平了的新大陆,那些有着非凡见地的大师,纷纷对人性和心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推出新著《Mindset》,他确信,"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坚称,现在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大前研一做了一个重要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实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产业界。"

  大师们的视角,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出版《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之后,也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把重点放在人性的观察与分析上?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成为一流企业家?企业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归根结底所依靠的是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于是,当与会者格兰仕的副总裁俞尧昌向大师请教"中国公司如何打造长青基业"时,我就借用主持人的便利,对这个话题作了概括。商业,始终来源于人性;求索人,就可以求索世界;求索人(包括客户、员工、合伙人、股东、竞争伙伴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心智认知,就掌握了长青基业的金钥匙。在世界级大师与中国中小企业家的对话中,我们得出了非常宝贵的认知:

  商业,始终来源于人性;求索人,就可以求索世界;求索人的心智认知,就掌握了长青基业的金钥匙。

  凡是战略、策略,强调的都是专注人的心智;凡是执行、勇敢,强调的都是坚持专注人的心智。求索人的心智,就可以求索长青基业。

  心智四:成见是最难战胜的敌人

  2500年前,赫拉克利特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通常没有人在意这句话的恒久意味。

  《盔甲骑士》被誉为当代最震撼心灵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坚毅勇敢的骑士,他铲除恶龙、拯救危困中的公主,备受世人推崇,为此,国王赏赐他一套闪亮的盔甲。这套盔甲是用一种非常稀有和太阳一样闪亮的金属制成的。久而久之,骑士非常喜欢穿上盔甲,他渐渐习惯了人们的诧异与赞扬,习惯了盔甲带来的力量与安全感,习惯了盔甲所散发的神秘与光芒,习惯了盔甲塑造的另一个自我,却没有注意到盔甲已开始生锈,他已经深陷生命的危机而不能自拔。于是,他不得不踏上了寻求脱掉盔甲的活命之路。

  "骑士的盔甲"也因此成为禁锢人们自由身心的一切面具与枷锁的代名词。

  最难战胜的敌人是成见。骑士的难题,与每个人的命运何其相似!随着岁月的递进,每个人都有了阅历和学识,有了判断,有了逻辑。在年轻时乘虚而入的一些东西,如梦幻、遐想、谬见等,正在被逐个清理出门户。可是,伴随判断力的提升,对新鲜事物的排斥力也跟着提升。

  有一个使一个人越陷越深的机制:一个人一旦在次要的问题上牺牲了自己理智的良心,他就不愿意轻易放弃它,他总希望用进一步的投入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一如在亏损之后急于投入资金以求赚回。

  卡尔·波普在自传《无穷的探索》中,曾描述过一个危机强化的机制,揭示了"成见"可怕的另一面:"有一个使一个人越陷越深的机制:一个人一旦在次要的问题上牺牲了自己理智的良心,他就不愿意轻易放弃它,他总希望用进一步的投入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一如在亏损之后急于投入资金以求赚回。"波普的结论令人震撼。因为那是源自每个人都能感触到的深刻的人性。

  没有一种观念是绝对正确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人,任何一种错误,都有着强化自己的本能,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上千条理由确定它的正确。一旦选定了,当事人就会寻找相关有力的佐证,而忽视那些不利的事件。特别是当事情过去以后,人们往往只把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拎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挡住人们视野的"筛子":证明当事人自己正确成为首要目标,符合设定目标的就能穿过"筛子",不符合目标的,无论多么确凿也总能找到阻隔它的"筛网"。尤其当公司政治插手其间时,这个挡住视野的"筛子"威力就越发强劲。

  2500年前,赫拉克利特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通常没有人在意这句话的恒久意味。在处理具体事务中,人们往往把辽阔圈起来,深陷在已知的狭窄小径上。世上还有1000条没有被人走过的路,还有1000座神秘岛,还有1000种潜能,还有1000种丰裕和可能……这些道理,或许谁都能够理解,可是要在实践中笃行,却不是简单的事!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始终有着一种警醒。他们能够在有所成就的季节,进入一种赫拉克利特的自觉的状态,放下归零。

  拉里·埃里森丢掉"内置的帽子"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说:"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我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埃里森像个超人,把他由上天得到的启示抛向他的庸众,不管他们是不是能够接受。欢呼也罢,耻笑也罢,冷漠也罢,那不关埃里森的事。他在召唤一种商人精神。那些能够被唤起的,就是他的同志;那些麻木的,就是他的工仔。

  常有这样的情况:学得越多,"内置"的帽子越大,看什么事情都不会有新鲜的第一眼了,而只会在那些陈旧框框中反复考量。他们已经挪不动、甩不开那些框框了。"内置"的帽子就是他们的"死穴"!人们被诸多语言真理禁锢住了。过量的知识或过量的历史,集结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必然形成重负。这个重负必将窒息青年最强的本能,如热情、反抗、忘我和想象力,再也不允许人无历史、无成见地去感觉,去行事。

  商人的本能绝对不是一种可以通过书本、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也不是在历经挫折中所得到的经验与判断,而是那种破除成见的勇气和精神。

  成见是一个粗暴而阴险的老师。它悄悄在我们身上建立起权威,起初温和而谦恭,时间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终露出凶悍而专制的面目。我们通常没有自由,甚至也不敢抬头看它一眼。在所有事情上,成见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商人的本能绝对不是一种可以通过书本、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也不是在历经挫折中所得到的经验与判断,而是那种破除成见的勇气和精神。捕捉、发现、利用利润机会的那种直觉、那种敏感、那种天赋,是没有人可以教授的。这恐怕是埃里森发表那篇"最不可思议的演讲"的真正动因。

  反向思维推筑索罗斯的金融帝国

  拉里不是唯一对那顶"内置的帽子"提出质疑的人。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安迪·格罗夫、比尔·盖茨、山姆·沃尔顿以及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都持有同样的看法。索罗斯早年师从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大师波普,深受其开放社会的理念所影响,与一般实用主义投资家不一样,他是用一种有着深刻哲学思想背景和理念,并结合自己气质和志趣的方式,来认识社会、经济和金融市场并进行操作的。因而在较深刻的层次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而波普关于人的认知的可错性,就是他思维的出发点。

  索罗斯把那顶"内置的帽子",归结为人们的偏见,它们往往又会集成为诸多理论的假说、约定俗成的规则,甚至难以动摇的体制。这些偏见的集成缺乏对人类认知可错性的意觉,也缺乏对认知作用和参与作用互相干预的了解。索罗斯赚钱的奥秘恰恰在于其反向思维,发现市场与制度缺陷,并自觉利用这些缺陷赚钱。索罗斯认为,对放任市场的盲目信仰,是建基于市场机制趋向均衡实现最优配置这项假设,而这个假设从来就没有兑现过。这顶"内置的帽子",正是市场的根本缺陷所在,也是全球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所在。

  人类对事情的认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天生就容易出错。索罗斯相信使他与众不同的最大能力,就是他能很快地察觉过错。能做到这一点,势必拥有较为敏锐的心智及高人一等的勇气。当然,找错误对索罗斯来说,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且像呼吸一样自然。他清楚,只要知道大众和他自己的缺点所在,他就能乐观地领导市场。索罗斯常与实际操盘人就投资问题做检讨及辩论。他的问题又专业又刁钻,一直到再也没有问下去的必要了,一直到把大众与他自己的弱点都找得差不离了,才放心进行投资。

  抹掉永远正确的光环,扔掉"内置的帽子",使得拉里·埃里森与乔治·索罗斯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远见卓识与果断魄力的结合,而常常表现为目光短浅与一根筋到底的融合。

  大胆怀疑既成的东西开启分众传媒

  江南春对拉里·埃里森"内置的帽子"与索罗斯的反向思维可能体味最深。他大学四年只认真听了朱大可的一堂课,那一堂课就颠覆了他所有的认知。那天,朱大可仔细分析世间有关屈原自杀的误传。他从对屈原诗的详解和当时历史事件的考量中,得出了一个震撼江南春的结论:屈原被追杀并且被包在麻袋里沉入江底,而不是通常说的自杀。了解真相的百姓,以包粽子投入江中这个习俗,纪念诗人屈原。流传几千年的历史典故,都可能是误传,还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可以听从的真理呢?每每想到这一层,江南春就生出一股莫名的烦恼和畏惧。他开始与索罗斯一样,想什么问题都喜欢反着来。

  人们一般晚上看电视,电视好节目黄金时间扎堆。于是广告商便花大价钱往晚上的黄金时间的好节目上挤。而观众则不理会广告的价钱,每到广告处就急着换台或休息。江南春看出了门道。在黄金时间拿商业广告去与好节目博弈,大众广告很少有胜算。而白天人们在等候和乘坐电梯时,却有大把无聊时间不知怎么打发。这时针对办公室白领推出特选广告,应该最能捕获人。这样,一个在办公楼里电视屏幕的分众传媒创意产生了。江南春先说动厂家赞助电视,制作简单内容进写字楼,再打动风险投资进入规模运作,最后上市普惠全球投资者,分众传媒商业帝国便从无到有大规模发展起来了。

  从大众的习惯反思,推出全新的商业创意,或许是后来江南春自己的演绎。企业家喜欢展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面,其实大多是事后诸葛亮。至少移动电视屏幕这种形式早几年就在国际机场广为流行了。当然,江南春究竟是从何处捕获的点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分众传媒的移动电视,的确是在大众媒体"成见"的铜墙铁壁里冲杀出来的一股力量。

  史蒂夫·乔布斯勇敢跟着自己的心意和直觉走

  要在"成见"中突围,并不容易。因为每到不如意或艰难的时刻,多数人心中总有一股杂音在嗡嗡作响,企图淹没你来自心底的呼声。尤其是当你提出计划去做你热爱的事情时,周边友好的或不友好的声浪会汇集在一起,劝你"赶快放弃,别做傻事"。这时,没有一点对你所热爱事情的坚定信念,没有你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炙热追求,是不可能突围的。过来人史蒂夫·乔布斯说:"要真正做到心满意足,唯一的方式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要从事伟大的工作,唯一的方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要真正做到心满意足,唯一的方式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要从事伟大的工作,唯一的方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一如拉里·埃里森倾听内心的呼喊退学创业,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上了半年大学就感觉到了生命的虚耗,于是勇敢选择了退学。或许,惧怕把养父母毕生的积蓄花光,是他决定从一流大学退学的因素,但乔布斯更喜欢把退学当成跟着自己感觉走的结果。

  那是一种生命自觉,把乔布斯从无意义的课堂里拉了出来。后来他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一起创立了苹果公司,当时他的伟大理想是在每张桌子上都摆上一台电脑。但是现在个人电脑中的95%却不是苹果电脑,而且比尔·盖茨领导的微软在电脑的普及上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苹果公司,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却一直保持着一股冲锋势头,不断发起个人电脑领域的革命。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浪费生命。不要坠入教条的巢穴,不要让其他人的噪音淹没了你自己的心声。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跟着你的心意和直觉走,它们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一个人不论过去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困苦,打破头脑中既有的成见是他最困难、最必要和最宝贵的成就之一。这就是强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了: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至关重要的事,并激情洋溢地投入其中。他们会完全甩掉个性的包袱,扫清前进的障碍,为理想而活着,也从理想中汲取新的力量。他们一旦投身其中,便涌上了一股强烈的电流,使得他们活得充盈精彩而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