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彩视软件:中外儿童阅读情况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39:58

中外儿童阅读情况浅析


  • 发送给朋友
  • 可打印版式


  处身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纷繁庞杂的信息更替,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但为每个人提供了最大的生存保障,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为完美人生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阅读是孩子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关资料也证明,早慧儿童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较早开始阅读的孩子,智力发展迅速、阅读兴趣和能力高,知道的东西多,个性发展较好,在学习上容易成功,比较容易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也更容易为社会创造财富。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建设高度相关。

中国的儿童阅读问题多多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包括不识字者)中所占比例]与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都低于50%,分别为42.2%和48.7%,这是6年来广义的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文化部领导也曾披露,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角钱,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相去甚远。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仅排名第68位,是以色列的1/50,日本的1/40,美国的1/30。这与我们国家经济腾飞,人民收入不断增长,公民识字率不断攀升、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的总体背景形成了鲜明反差。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少儿出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我国的573家出版社中,有130家出版社设有专门的儿童读物编辑室,2005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9583种。根据来自开卷图书市场的数据,少儿类图书市场的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其他类别的图书,但很遗憾,适合儿童读的书还是非常少的,尤其是低幼阶段的读物,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图书的主题过于单一、无趣,仍然集中在对一些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童话的包装。此外,儿童图书多以精装豪华版形式出现,抬高了图书的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部分家庭主动购书的热情。

  另一方面,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虽然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儿童的成长教育,调查显示,家长支持鼓励孩子阅读的比例超过80%。但是在家庭教育中,83%的家长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阅读和考试,与家长的功利性联系太过紧密,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阅读的乐趣。此外,家长缺乏时间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比例也不足20%,超过65%的孩子需要自己阅读。许多中国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和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这种状况与目前大城市的家庭结构也不无关系。

  首先,大多数中国妈妈负担很重,根据2006年由《父母必读》杂志社实施的一项名为“中国母亲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对于工作与家庭,39.5%的妈妈得不到丈夫支持;47%的妈妈表示对于养育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2.9%的妈妈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还有20%的妈妈担心因生育宝宝影响工作。在一个母亲缺乏幸福感的时代,她们没时间,同时也很难做到充满愉悦地与孩子亲子共读。至于近来相继出现的 “独生妈妈”“独生爸爸”,据测算,到2035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比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将超过七成。这一部分“独生父母”对于养儿育女基本上准备不足,他们对孩子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照顾都缺乏经验,整个社会体制也缺乏对此类父母的阅读指点。

  此外,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北京市两代户家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实际上北京家庭的典型情况是,由于年轻父母生活压力大,既要供房,又要供孩子的教育,他们必须两人工作,根本没有闲暇时间照顾孩子,所以这些一代户家庭中都有一位或两位隐性的老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助他们照顾孩子,有的老人为第三代服务的时间,可能会从出生一直延续到大学。考虑到老人自身的教育素质,第三代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都令人堪忧。

西方社会注重推进儿童阅读

 

   特别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阅读时,就更容易深切体会和宝宝一起读书的紧迫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在美国和英国的幼儿园,阅读占到课程的80%以上。每天晚上睡前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习惯。西方国家儿童读物出版机构、社区、家庭、教育机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传媒的多方参与,构成了良好的儿童阅读促进机制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阅读是今日美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崇尚阅读已成为美国人的生活习惯。研究证明,在美国,图书馆越大的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越高,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远比其他国家多,这与美国人的阅读能力密不可分。
促进儿童阅读向来是美国的国家工程,无论前任总统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美国每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除了各项阅读措施,政府更是不断以推动立法的形式,将美国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同时成立国际阅读协会(IRA)及全美阅读小组等专业机构从事儿童阅读的相关促进工作。

  美国的研究显示,学童在三年级结束前,如果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未来在学习其他各种学科时,也都会碰到困难。2001年,布什提出“一个都不能少” (No Child left behind)中小学教育法案,将“阅读优先”(Reading First)作为政策主轴,提拨50亿美元的经费,还特别补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各届美国教育部长都把暑假当作推广阅读风气的黄金时间。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熏陶中,美国家长更是格外看重孩子们的阅读,无论开车还是旅行,他们会随时带上孩子要阅读的图书,可谓是分秒必争,这种习惯也的确成为父母引领孩子们品尝阅读快乐的关键。

  1996年4月,在美国影响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运动登陆英国后,很快向全国蔓延。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是英国阅读年,教育部长提出“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的口号。阅读年结束后,原本到处可见的阅读年标语“读我”(Read Me)摇身变为“继续读下去”(Read On),接受政府委托的阅读运动组织持续推广阅读,各种不拘形式、活泼、富创意的民间阅读活动也陆续出笼。此外,英国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提前在3月举行,单单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就已经超过1000项,小朋友还可以得到一些教育机构和书店发放的购书代用券,凭借这种代用券,他们可以到图书日成员店换购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

  在日本,1960年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发起“亲子读书运动”,要求父母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钟的书,这个运动带动了“家庭文库”(家庭式图书馆)的发展,也扭转了当时日本儿童把漫画当成“主食”的情势。由退休教师组成的“课题图书评选会”以推荐好书、带动学校读书风气为主旨,制订图书选择标准,出版刊物,对日本儿童读物市场影响很大,造成儿童读物的多样化。1988年,一位千叶县的老师发起“晨间阅读运动”,每天早上上课前,师生们利用10分钟静静的看书,不写心得,也不考试,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和负担,让一天有个好的开始。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拨款充实学校图书,在儿童阅读年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从婴幼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日本从英国移植了“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说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2001年底,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日本政府投入650亿日元,敦促各级学校、社区和地方政府加紧脚步,改善下一代的读书环境。

 

中国的家长和宝宝还需努力

  通过如上对比,笔者认为,即使无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必然未来,单从“学不可以已,读不可以止”的基本角度来看,中国的爸爸妈妈也应该着力培养宝宝的读书习惯。大的环境暂且不提,先从自己家的书桌开始,给宝宝点一盏读书的明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