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今日福彩3d焰舞字谜:给国企看病 “国民合作”是否会是新模式-5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8:11:25

给国企看病 “国民合作”是否会是新模式

2011-07-15 15:03 中国周刊 


国企营板的一些弊端被民企日钢革除,本是好事,却变得敏感起来。图/CFP

6月6日,端午节。

中午,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出现在营口一家酒店里。

在这里等待的,还有四家媒体。他们期待着“杜老板能露面”。

杜双华的确露面了,拿着一个二两的杯子,白酒倒上一半,和每家媒体的记者一气而干,连干四杯,客气地说,“这么多年都一直关注着,也没给你们广告费。这酒,就顶了吧。”

这是他第一次正面面对媒体。

当天,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杜双华和他的团队到了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一个上午后的洽谈结果,双方的一致口径是:签定了相关协议,日钢将对其做“诊断”。

这意味着,双方接下来可能展开托管合作。

这将是这家民企进行“诊断”和托管合作的第二家国企。第一家国企,同样位于营口,是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营板”)。

第一家合作的成果也在近期公布:2010年全年亏损10个亿的营板,自2011年2月开始接受日钢“治疗”,至5月底,公司当月利润总额达到5032万元。

“乍一听,就像个神话。”一个媒体从业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一场看似愉快的“国民合作”。

这意味着杜双华“坐诊”初战告捷。

难怪,杜双华愿意多喝几盅。

“患者”与“医生”

坐诊的“神话”,序曲是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的。

营板是一家有30多年中厚板生产历史的钢铁企业,拥有全国最好的扎板生产线。但是金融危机后,业务一度下滑,到2010年,一年的亏损达到10个亿。

为扭转这个局面,营板曾和五家钢铁企业洽谈过合作。最后选择了日钢。

双方谈判很有效率,杜双华说:“如果让我干,亏了算我的,挣了咱们平分。”2月15日,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日钢负责为营板“诊断病情”,并托管其生产和销售。之后向营板派驻了十名高管。

这相当于一家国企把经营权交给了一家民企,也好比一个病人将自己的病体交给了医生。

首先疑问的是:“医生”为什么是日钢?

日钢是一家年轻的钢铁企业。2003年3月13日,还在华北衡水做制管厂的杜双华带着三个副总和一百多号员工,开始在山东日照建厂奠基。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这个时间里,日钢建成了,也出铁水了。这被称为“日钢速度”。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日钢靠着迅速吞进低价铁矿石节省了大量成本,在国内钢企中第一个扭亏为盈,又被冠以“日钢现象”。

与此同时,能走出这一步,找一家民企来托管自己,这家“患病”的国企也得有足够的魄力,起码准备好了“放下面子”。

那“患者”又为什么是营板?

一位90年代进入营板的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经济危机之前,营板一直也是一个好企业,比较重市场效率。”

他说,营板一直是一个人当三个人使,公司很少招人,为的是减小包袱。一度,营板是国内国有钢铁企业中人均产量名列前茅的,“我们前董事长也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人,员工经常会在生产一线看到他。实干派的。只不过,也无法摆脱一些国有企业的弊病,经济危机一来,加速了问题的爆发。”

问题与优势切合,日钢与营板,一家民企与一家国企,双方一拍即合。

杜双华在2月份的动员大会上,开头就说,“(这次合作)是日钢发展中一次重大机遇。”

“五矿集团是国内顶尖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更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优秀代表,日照钢铁作为一家年轻的民营企业,能够与五矿集团携手合作,我为此深受鼓舞。”

对日钢而言,的确是机遇。

《中国周刊》记者从2009年开始关注山钢并购日钢的事情,直到现在,双方的洽谈一拖再拖,仍旧没有实质性进展。今年3月份传出消息,日钢价值评估已达400多亿元。

山钢吞吃日钢难度显然加大。

而摊子越铺越大的日钢,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谈判砝码。托管国企,也未尝不是一次“重大机遇”。

诊断方案

双方的合作,为营板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一位营板的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总体感觉,就是日钢来了,管理比较细,比较‘抠’。”他说,之前他们的电话报销110块钱,现在不报销了,花多少自己买单。但是,因为工资整体都涨了,大家对此也没有多少意见。

营板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公司情况汇报”,汇报中写道:从3月份以来,员工工资整体涨幅15.62%。

“你也涨了这些么?”记者问。

“我,不止这些。”

据介绍,日钢到营板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工资。“日钢员工都能达到年收入6万,营口也要赶上这个水平”,在合作之初的动员会上,杜双华就放话:“日钢有的奖项,营板就一定会有,日钢的人发多少钱,营板就一定发多少。我还是那句话,只要你敢开口要,我就真舍得给,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说到做到拿得到。”

让上述营板员工感触较深的,还有分工合作。

“之前采购,一个人可以说了算,集中采购。现在每个人分一个业务,互相管不了别人的业务。到时间,交任务就行了,而且是最低价。”上述那位营板员工说。

日钢托管之前,营板的原材料供应和钢板销售全部由五矿集团内部关联公司代理,在钢铁板材处于卖方市场时,这样一种机制尚能运转,但随着利润趋薄市场竞争加剧,弊病便凸显出来。

上述员工反映,改革后,来竞标的企业多了,“之前也有,没这么多,现在很频繁。”

“销售部门,每个人的任务量重了。还扩大了销售部,规定了时间,只看结果。每个副总都规定了销售额,以前,我们这边副总都没有销售任务。”

“一切都在跟日钢学”,尤其在成本控制上,处处可见日钢的影子。

杜双华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在日钢就很出名。在动员会的发言稿中,他讲到,“2004年炼钢厂刚刚投产时生产不顺,我让厂长副厂长回家休假,我带队下去蹲点,去时带去一筐电子秒表,从操作工到主任人手一块,一炉炉卡时间,每个环节都明确最好及平均标准,用了一周给拧了过来。”

在营板,杜双华采取的是:“日核算,旬分析,定期做月总结”,查找采购和消耗差异,缩小任何可能缩小的空隙。

日钢的另一个制胜绝招是:使用印度低品位高铝矿。冶炼这种矿,耗能高,但价格低,总体上算下来,还是省不少钱。杜双华曾讲:“(采用低价矿)这个成果我们吃了五年。2005年我说不能让高炉吃美元吐出来日元,而是要吃日元产美元。”

3月15日,营板开始使用低品位高铝矿,到4月份,生铁成本每吨降低了160.12元。

杜双华说,低价矿不好看,但是赚钱,“不要讲什么报表好看不好看,名次靠前不靠前,挣钱才是硬道理,只有企业盈利了,才能给职工带来福祉,才能给社会贡献力量。”

敏感话题

表面上看起来,医生开方治病,患者吃药疗伤,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毕竟这是一家民企与国企的合作,而且是民企在主导各项改革。

改革,就意味着破旧,也意味着固有利益链的断裂。

这一点,杜双华早就有深刻认知。

今年4月份,日钢方面曾向《中国周刊》记者提供了一份截至3月底的工作汇报,此时日钢和营板合作不满两个月,营板的亏损额已经从1月份的6000多万下降到200多万。

在这份“情况汇报”中,日钢方毫不忌讳遇到的困难,“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这势必会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目前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采购、销售,都是这些“利益集团”的生存空间。日钢的变革措施恰恰集中在这些方面,而且毫不留情。事实上,营板也有人承认,杜双华那一套也没多少新鲜的,只是因体制的惰性和束缚,难以实现自我变革。

但是,谈及这些国企弊病,营板显得很敏感。日钢也不愿多谈。

6月初,双方在“相对高调”后迅速收紧。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热议,大家对合作之前国企弊病的关注,甚至超出了对“国民合作”模式的关注。

“现在,媒体采访由五矿空降来的一位党委书记负责,办公室也不负责这个事情了,要采访只能找他。”一位接待《中国周刊》记者的营板负责人说,“日钢来了之后有一些变化,怎么定型,还没有最后定,但是这个话题多敏感啊!你不觉得敏感么?”

“可是,结果是,你们在进步,盈利了啊。不值得说说?”

“这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国企。现在好了,就是说之前不好……”

这位负责人觉得“很尴尬”,说什么都不合适。

模式前景

但不管怎么议论,“医患”双方的合作成绩表是客观的:

今年1月份,双方还未最终谈判完成时,营板一个月亏损达6039万元;2月,日钢开始正式托管,亏损降低至2163万元;3月份,亏损下降到251万元;4月份,赢利2263万元;5月盈利5032万元……

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5月底的那份“公司情况汇报”中写到:“截止到5月24日,企业的股权比例,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39.9637%,中国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50.3958%。”

这是一块由民企与国企合种的试验田。这种模式能走多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山钢与日钢的合并重组事件,杜双华本身就陷在“国进民退”的舆论旋涡中。

那他本人是如何看待“国民关系”呢?

在日钢与营板合作的动员会上,他曾大段地诠释了自己对政策的理解:

“中央提出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国企和民企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但是,采用我们这种模式进行合作还尚无前例可循。作为尝试者,咱们五矿和日钢能不能种好这块试验田,蹚出一条国企与民企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合作的新路子,是压在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是五矿与日钢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所在。”

试验田,能不能被继续拓展?日钢方面的权威人士透露,已经有研究人士开始关注日钢和营板的合作,也已经撰写了报告交到了国务院,希望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杜双华说,“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不应该是非此即彼,更不是水火不容的,国企有国企的优势,民营有民营的特色,在现时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新模式来实现两者并轨对接、优势互补。”

目前看,这块试验田的示范效应已经发挥出来,中冶京诚营口公司已闻讯而来。

中冶京诚是耗资120亿元投建的,主要生产各种大型成套的冶金设备,和日钢也一直有生意联系。自2008年试生产以来,中冶京诚一直亏损。

对于杜双华来说,这会成为第二个营板吗?

回到文章开头,端午节那一幕,酒桌上的杜双华已经展现出自信,“(营板和中冶京诚)这两个企业,(业务)都与我不重叠,重叠我就不做这个事了。”在他的估计来看,“中冶京诚明年不亏,我是有把握的。”

接着,又一杯白酒下肚。

(本文来源:中国周刊)

(责任编辑:姜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