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透达芬奇密码计算:《概念讲解方法》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7:00:45
讲解概念的作用
( 1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可有许多不同的感知性和重要的属性,在众多的属性中有些是容易被感知的,但那些容易被感知的属性不见得是必要的基本属性。因此,教师作为教授概念的主要技能在于选择适当的实例,抽出概念主要可辨认的属性,帮助学生发现那些不易被感知的重要属性,从表面不相关中找出相关性。
( 2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由于我们所碰到的事物和经验没有完全相同的,如果一个人把具体的经验都原封不动地接受,那么这只不过是零散的片段的经验积累而已,绝不会成为相互联系的有用的知识。人们要想获得知识,必须将所获得的经验系统化,利用概念将各种事物归类,并对各个种类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概念教学是教师将学生过去的经验、认识或新学到的知识归纳出特有的属性,使它们有效地适合于当前各种问题情境中的一个结构,把新旧知识保持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
( 3 )应用概念促进思维活动
在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类的时候,有时即使对同一事物也能以不同方面的属性进行不同的抽象,从而进行不同的分类。概念是思维的基础,人正是依据概念的各种不同属性来开展思维活动的。人们充分地运用概念的作用,有效地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类使知识系统化,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讲解概念的原则
(一)运用丰富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使学生从各种情境中接触概念,以使其便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导入一个概念时,最好使用大量的实物、事实或事例等,并做必要的说明,使得有关事物连续出现,相同的刺激重复出现,就易于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属性,哪些是次要的属性。概念教学的理想方式是先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问题,识别出哪些是概念的主要属性,然后再教一般事物,最后识别特殊事物。
(二)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
在处理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时,要把力量集中在解决重点问题上,使重点能够引人注目,而非重点放在一般情景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三)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当学生学习一个新概念时,要尽可能地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对概念进行分化,较深入地理解新概念,从而也易于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前后联系对比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对概念进行理解,而且能加深印象,形成牢固的记忆。
(四)同时显示多种事例,便于分化泛化
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的时候,有时同时显示多种事例比逐一地间断显示效果要好。同时显示容易比较,区分出各种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从而也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荷。而间断的显示,不能把多种事例放在一起比较,记忆也比较困难。
(五)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
在显示概念所包含的各种事例,从中分析抽象出概念的特征的时候,不能仅仅显示与概念特征相一致的事例,也应显示与其特征相反的事例,尤其是一般容易弄错或搞混的事例,更有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六)教学方法多样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讲解事例或让学生自我体验的同时,应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挂图、标本、模型、幻灯、电影、电视等,提供感知的条件,促进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感性的经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便于掌握概念的实质。但是,任何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用于一切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和任何教学内容的教学。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知识经验的广度及课题内容性质的不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不同个性特点所需的学习条件。
讲解的语言类型
讲解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型。它是以口头形式出现的话语类型,属于“有提纲的即兴发言”。“有提纲”是指有事先准备的教案,它是教学语言的指导或引导纲目;“即兴”就是现场发挥,临场反应,是教案所未计划和未细化的;“发言”也就是口头语言形式了,它是一种以特定的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特定的场合(课堂)、特定的话题(大纲教材限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方式(课堂讲解并辅以师生间相互问答)来实现的口头语言形式。可以说,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语言形式为主、兼用书面语言与形体语言等多种语言形式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讲解语言的口头语特点是明确的。它灵活、迅速、直接、贴切、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解析力和吸引力。传递效果是明确的。但它也易重复、犹豫、停顿、拖音、中断、省略、使表意松散和浪费。讲解语言一进入使用状态,其长短、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技术水平了。
讲解语言的书面语言型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特色。
其一,因为讲解语言都有讲解的依据和使用的书面蓝本,它必须紧扣教材,实现教案意图。讲解语言有些就是书面语言的口头表示,这也是讲解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要求的。教师在一节课的讲解中,口头直述的书面语言要占一定的比例,不然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准确的结论。
其二,教师讲解中都要用板书作辅助,板书的语言文字是书面语。
其三,教师批改书面作业,也要使用书面语言。
讲解中的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数学家、教育家乔治· 波利亚在谈到课堂动作性说:教学显然与舞台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你要给一班学生演示一个证明,这道题你已经教过不知多少遍了,多年来你十分熟悉这段教材。的确,你对这个证明已经兴奋不起来了。但是,请你不要把自己的这种情绪流露出来;要是你显得有些厌烦无趣,那全班同学都会厌倦的。证题一开始,你就要装得很兴致勃勃的样子;证题过程之中,要装得自己有许多灵机和高招;最后证完时,要装得十分惊奇,犹如出乎意料一般,显出得意洋洋的表情。有时,一些学生从你的教态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你要讲的东西还多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用好体语,可以加大表演性,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为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不少的新意。”
讲解所使用语言的综合性、多重性,给教师的课堂讲解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挥余地。加之讲解中讲演与对话的交叉,使课堂讲解更为多样灵活和丰富多彩。
讲解语言的构成
讲解语言,是由基本语言技能和适应教学要求的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的。
( 1 )基本语富技能是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教师熟练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就为好的课堂口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育技能。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则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语境中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出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口语的特殊结构。它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的。
① 引入。教师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好心理准备。这个要素中涉及到的细节行为有:界限标志,即指明一个新话题或者新的要求的开始。点题、集中,即明确新话题或者新的要求的目的。指名,即指定学生作答。
② 介入。教师用不同方式,鼓励、诱发、提示学生作出正确答案,或正确执行教师的要求。这个要素涉及到的细节行为有:提示,即为使学生作出正确回答,教师揭示问题、提供知识、提示行为的依据。重复,即对学生的回答作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作出判断。追问,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提出问题,以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③ 评核。即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其中包括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加以评论;更正,学生的答案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答案;扩展、延伸,在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作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广泛。
讲解语言的转换
讲解,就是要实现一门学科的语言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种转化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和发生某些语言性质的变化。讲解使科学知识心理学化、教育学化、普通化,才会被容易而迅速地理解和接受。因此,讲解中。将书本语言口语化,将专业语言普通化是重要的技术环节。没有这些普通语言,教学就难以进行。教师就不称其为教师,而是“播音员”,教室就不是“课堂”, 而是“会场”。正是普通化了的讲解语言,在课堂上起着辅助理解、活跃教学气氛、沟通教与学关系;激励教学过程的作用。
目前的多数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些环节的转换过程。并提出了有效的操作办法。
( 1 )从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的转化
教材语言,即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书中的语言。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过程。实现这一转化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语言进行感知和理解,进而对教材语言的思想内容加以同化,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教案语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以下几项技术性工作。
① 寻找语言的吻合口径。谈话看对象,语言才能更好地被理解。教案语言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教材语言,因此,在语言形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对接时,必须与学生的接受口径吻合。解决吻合问题,一是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二是要考虑课的性质和具体内容。
②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删、改。即增加一些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而教材中没有的语言,减少学生听腻了的熟语,删去与主旨内容不很密切的解释性语言,改换学生必须掌握而又较难理解的语言。
③ 精选例证,使语言简约化、形象化。讲解中的例证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化解疑问,顺利领会掌握基本原理。
④ 形成教案语言。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揣摩,去粗取精、加工组合以后,教师用简捷明了的文字表述出来,就是教案。
教案语言与教材语言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增加了引语和过渡语以及结语。第二,有了自问自答的对话语言形式。第三,有了重要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教案语言在数量上大大简约,形式上更加有序,语言更具可接受性,同时带上了教师的个性特点。
( 2 )从教案语言向预备性教学语言的转化
这一转化是对教案语言进行感知理解和语言转换的过程。教师以想象中的学生为对象,以内部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对教案语言进行试用,往往以默讲的形式出现。这种在大脑中已经形成而又未向学生正式讲授的语言形式,称作预备性教学语言。这一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有:
① 排除障碍,确定语义、形成语势。教师重温教案时,又会出现许多问题和难以确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地确定和选择。在默讲中形成“语势”, 即模拟课堂语言,在假设的课堂情境中调节语言的强度、速度、声调和表达方式。
② 调整语序。课堂语序设计时,可以适当移位,即对一个概念、一则定理、一句话在讲解时拆散分析、前后移位。当然,移位时语言结构要协调合理,语法结构符合规则,不能造成人的误解。
③ 语言的引伸和扩充。预备性教学语言从量上看要比实际给学生的大得多,这才能算作充分的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要多10 倍、多20 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这种引伸与扩充,一靠备课时的课前准备,还要靠原有水平基础。可以说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平时的自我充实,就是最好的课堂语言引伸、扩充和储备。
( 3 )从预备性教学语言向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课堂实际情境与预备性教学语言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这一矛盾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灵活性和创造性。其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① 准备反馈,及时调整,保证语言信息交流的畅通。反馈调整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答问与表情流露,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调整语言的难易。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以及学生笔记的速度,调整语言速度。在讲定义、概念、公式、结论时,教师的语言速度要放慢,必要时重复叙述,需要学生记录的部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笔记速度进行适应性速度调整。再有,力争将科学语言变为与学生相适应的生活语言和学生语言。
② 把握适当的“度”,保证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在简与繁、多与少、深与浅,快与慢、高与低等方面,都会出现“过”或“不及”, 都需要找到“最佳度”。
③ 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提高教学语言的效果。这里指的是教师的言语活动、非言语活动以及借助其它媒体的一切传输信息的方式。
( 4 )从课堂语言向辅导语言的转化
学生接受教材、教师的传授,然后经过学生的主观变换,学习者进入运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作业、练习、操作、答卷中的问题,依然需要教师的讲解。这一阶段讲解使用的就是辅导语言。在学生练习和操作中,教师的辅导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辅导讲解时,语言要突出诱发性、点拨性、激励性、精当性、针对性。对不同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作业的讲评,要富有鼓励性,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评中获得完成作业的快乐和光荣,激发起上进心和进一步的成就动机。要公正、全面,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和主观倾向,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业情况。语言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对于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不仅加以肯定,还要分析学生取得成绩与进步的原因,启发别的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错误与缺点,不仅要指出并进行纠正,还需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病根”。教师的辅导语言是最为灵活、最具有检验性的教学语言。因为这一阶段的讲解语言大都是随机的教学语言,都是临时准备的,是平时积累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演示,精当而流畅,学生最为佩服,教师最为得意,出了漏洞,学生失去信任,教师也将长时间地懊悔。
讲解概念的过程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 1 )提供感性材料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应该首先观察实物、实验等各种直观材料,或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等,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起对旧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这将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在理科教学中,提供的直观感性材料主要有以下三类:
① 实物的直观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些概念可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实验等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例如有关形态的概念、分类的概念等。
② 模拟的直观在不能提供实物直观的情况下,学生可通过观察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电视等来获得对实际事物的感性认识。例如表示宏观或微观事物的概念等。
③ 语言的直观即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比喻、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或者进行想象而产生具体的形象。例如有关抽象事物的概念等。
( 2 )启发思维认识本质
生动的直观、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但是要形成概念,只是积累感性认识是不够的,因为感知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回忆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他们认识各种事实或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一系列事物的共性进行综合概括,明确它们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因此,在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感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现象上,或提出一些带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形成概念做好准备。
( 3 )综合概括准确地定义
当事物的本质属性被揭露之后,概念的定义也就形成了,因为本质属性就是所要建立的概念。应注意的是,如何用清晰而简练的语言,恰当的语词,对概念进行确切的表述,明确地揭示出事物的内涵。在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规则:
① 下定义概念的外延要等于被下定义概念的外延,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
② 定义不可以循环,即被下定义的概念不可用它本身来说明。例如,新陈代谢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转变过程。
③ 定义不能是否定的。用否定的形式给概念下定义,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④ 定义不能用比喻、隐喻之词。比喻和隐喻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 4 )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是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概念的形成只是认知第一个阶段的完成,而认知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或练习,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完成。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
( 5 )对概念进行分化
分化即与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对一些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深入理解、巩固新概念的有力措施。同时,也要对概念进行泛化,辨认概念内所包括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从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等担负思维过程,把一类事物最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讲解概念的要求
( 1 )明确教学目标
每个概念都是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但它又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分析、综合而形成的。因而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就不能被事物的非本质现象迷惑而陷于对各种现象的叙述、描述之中,必须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则为分析、综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通过教学使学生应该掌握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 2 )明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如何确定什么是基本概念,是通过对某一章节中概念系统的分析而逐渐明确出来的。
( 3 )明确概念的内涵
明确地规定概念的内涵,是使学生科学、正确地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基础,概念的内涵稍有变化,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讲授相似概念时如不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也极易发生错误。
( 4 )明确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采用例证的方法还是直观演示的方法,用说明讲解的方法还是讨论或发现的方法,用演绎推理还是用逻辑推理,都要根据概念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还要特别注意如何导入和结束。米琴尼尔用分化与泛化来说明概念学习形成过程中教材的组织及讲解的方法。分化是辨认几组概念之间的差异,泛化则是辨认组内各事物之间的差异。在让学生学习某一组概念时,既要使他们能够对各概念之间进行分化,也要对组内各事物进行泛化。例如,我们在学习脊柱动物时,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不同特征的比较是对概念的分化;而对鸟类中鸣禽、家禽、游禽、涉禽等不同特点的认识,是对“鸟类”这一概念的泛化。分化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泛化则在于了解概念内所包括各种事物的不同特点和区别。米琴尼尔把作为需要分化和泛化的概念教学原则分述如下:
① 在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同时进行分化与泛化的学习,不能只教分化不教泛化,也不能只教泛化不教分化。
② 最初要讲解最容易的分化和泛化。对学生来说,应从最容易分化的刺激开始学习,最后学习难于分化的刺激。
③ 一定要以同时分化泛化两种刺激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于比较和鉴别。在两种不同刺激的特点能够清晰地区分以后,才教给分化三种以上的刺激。
④ 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新刺激时,必须将新刺激与已有刺激进行对照学习。特别是对那些极其类似的刺激,必须进行对照学习。
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
教学最优化的讲授艺术方式一般有下列。六种基本式四4 种变序式
六 种基本式:1 .直述式2 .谈话式3 .讨论式4 .启导式。5 .训练式6 .讲练结合
四种变序式:切入式、逆推式、带动式、变换式
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 就在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了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儿童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现在看来,确实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情境教学成了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有效途径。她的基本做法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从而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1 .生动讲述法。
2 .观实演示法。
3 .组织讨论法。
4 .质疑问难法。
5 .联系实际法。
6 .音、美配合法
7 .实物刺激法。
8 .师情感染法
还应注意3 点.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因为教学中的情绪、气氛,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善于捕捉并满足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创设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情境。
三、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而不能以“老师”的地位自居自傲,要用儿童的目光去看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弥合由于年龄的差距和心理的差别所造成的儿童与成人的心理分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移情作用,准确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
课堂讲授的“布白”艺术
课堂讲授中的“布白”,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这正如东缨同志所说:“课上,教师绝禁口若悬河滔滔滚滚地唱独角戏,而把不少时间拨给学生默默自学;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沸水旋风似地热烈讨论,更给每个学生独自静静思考的充足时间;教师有时宛如率兵攻关一般地带领一班学生板演难题,却也回手给学生悄悄演题或做作业的空儿。这种时间、空间、声音上的一块块留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代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讲授中的“布白”艺术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引火点爆法
所谓“引火点爆”,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之势。
2 .画龙点睛法
所谓“画龙点睛”,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亦即“龙”由教师帮助“画”, “晴”留给学生自己点。
3 .蜻蜓点水法
此法教师只在重点、关键处点拨一二,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问题则留给学生去思考。
4 .举一反三法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是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也应如此。对于某一类问题,教师应抓住典型范例,解剖麻雀,揭示规律,交给钥匙,而把同类教材的其他习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5 .蓄势推测法
为揭示某个问题的结论,教师旁证博引,讲出故事的部分或大部分内容,或者给出一定的条件,打出一连串的比喻,余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想象、去推测。这犹如给材料作文,教师只给材料,而最后的“文章”留给学生自己去做。
6 .故意停顿法
在处理新课或解决疑难问题时,讲到一定程度,故意给学生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默默地思考,在静思中孕育贯通的种子。
7 .存疑激思法
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索,或者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再问一句:真是这样的吗?然后留有一定时间,启发其再想。
8 .余地生辉法
一堂课45 分钟,切忌“两头无剩”、满堂灌,要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或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 … 总之给学生留有思维驰骋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开出绚丽的智慧之花。
讲解语言的行为特征
在运用讲解语言上,还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特征需要加以吸收。
( 1 )学科化。
( 2 )个性化。
( 3 )教育性。
( 4 )针对性。
( 5 )简明性。
( 6 )启发性。
讲解技术的类型
(一)解释式。解释、说明性讲解,一般适用于初级的、具体的、事实的知识。对于高级的、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单用解释方法难于收到好的效果。
(二)描述式。描述的知识多是形象的、具体的、也是初级的。描述可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如联想、想象)的发展。但是,描述难于胜任抽象知识的传授,也难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或说概念思维和理论思维)的能力。
(三)原理中心式。原理中心式讲解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式。原理中心式讲解,从一般性概括的引入开始,然后对一般性概括进行论述、推证,最后得出结论,又回到一般性概括的复述。一般性概括即概念、规律、法则、原理、理论的表述。论述和椎证,即运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在推证过程中,还要提供有力的证据、例证和统计材料,而后得出结论。论述和推证的过程也就是揭示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事物要素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关系。
(四)问题中心式。即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认识的关键是方法。问题中心讲解过程是:首先由事实材料引出问题,也可直接提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然后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用解决问题的标准去衡量,然后确定某种比较理想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提供论据,进行论证,提出例证,并运用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果,并进行总结。在处理这一讲解类型时,要灵活,要注意讲解与讨论、实验、调整等其他方式的结合。教师的讲解,一定要准备充分,目标具体、明确;论据和例证要充分、贴切;语音、语速传意要清晰、适当;讲解要有阶段性,以10 分钟以下为好,长的讲解可分成几段进行;同时还要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
教师讲解中的传播意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讲解,教师不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过程的监控者,讲解效果的反馈者,这才是讲解的全程意义。这里所说的讲解,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性讲解,而且是学习全过程中的多层次上的讲解,不仅包括共性的集体性的讲解,还包括特殊的、个别性的讲解。
有效的教学传播,强调接受者的参与。
讲解的传播意义还非常重视信息传递中干扰的克服。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指的是:使媒体传递的信息产生失真的各类因素。讲解中的传递干扰,一是表现为讲的一方。比如讲述内容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的材料、多余的口头语、混乱的言辞以及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都是教师引起的传递干扰。二是表现为听的一方。比如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个人预备知识的不充足,纪律问题等都是由于接受者内部引起的传递干扰。传递干扰的克服,要求教师讲解教材要清晰流畅,发出的信息既符合它本身的逻辑结构,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水平方向,而且还要有效组织、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些教师在内容传输时,习惯于教学信息的直线到达,他们常常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认为要讲的都已讲到,教学就完成了。这就忽视了课堂交流应有的停顿和反复。停顿,可为学生提供安静的机会,便于他们思考、鉴别、消化和组织听讲的内容。停顿给交流以一定的节律,使之不致于速度过快、平铺直叙和一成不变的形式。反复,有助于教师重新构思语句或组织思想,以便学生队不同角度去看,变得易懂。反复使学生有第二次机会接触可能遗漏了的重要内容,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给他们进一步观察认识事物的机会。当然,这里的反复不是讲述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为解决学生听讲中问题而进行的第二次深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需要、心境和环境调节自己的授课方式。美国数学家、教育家乔治· 波利亚,在谈到这种反复时说:“教学与音乐也有些共同点,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一位教师不能只把话说一遍或两遍,而往往要说上三遍、四遍乃至更多遍。但是毫无抑扬顿挫地把同一句话不加改变地重复苦于遍是讨厌不堪的,并且适得其反,破坏了本来的目的。你可以从作曲家那里学会怎样做得更好些。音乐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是‘变奏曲’,你可以把这种艺术形式从音乐移植到教学上来。你第一遍可以把话说得十分简单;第二遍稍加变化地重复一次;第三遍重复时又略添新的色彩,如此下去,结束这段讲话的时候,你可以回到原始最简单的说法上来。另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回旋曲’,当你把回旋曲的形式从音乐移植到教学上来的时候,你可以把一句极为重要的话稍加改变或原封不动地多次重复,但是左两次重复之间,你插进一些适当的对比说明。”
怎样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一、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含必修本与选修本)是以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线索,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这些方面相关的基本概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分层次地穿插、渗透而组合起来的。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可粗略地分为: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互相补充,也有区别,相互独立。
物质组成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应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结晶、溶解度等等。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从日常生活常识和化学实验等宏观现象的总结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
物质结构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等。教学中应突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抽象认识过程,当然,这一抽象过程也还需要以实验探索的间接手段为主要依据。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属于形象思维形成的概念,它必须以化学实验和一些自然现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并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抽象出性质及变化的实质。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加成与取代、加聚与缩聚、水化与水解等等。
化学量是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界定的一类概念。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达到较容易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气体的摩尔体积等等。
化学用语是一种人为确定的国际通用工具。它从属于上述各项概念。
化学实验技能,主要包括: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及处理等等。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
概念对学生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的知识,他们不必像前人那样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或经过若干次的失败来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学习也不轻松,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应用与发展,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无论从特殊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特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都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即使有些概念学生不能从直接的感知形成概念也需要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形成概念。如:教材中对前人实验的描述、模拟以及教师形象化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认识概念的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还要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和不断地运用概念达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并促进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概念的形成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一)分析和综合
(二)分类和比较
(三)抽象和概括
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践的作用,比较容易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不但使学习概念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使概念与实践脱节。因此,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应该从实践开始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形成认识过程的飞跃,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力求准确、严格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共同属性,即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就是要搞清楚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是哪些事物属于概念所能控制的范围,这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二)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在概念教学中逐步形成概念网每一个概念总是处在与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联系之中,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中形成概念网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特别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建立概念网。
用图解的方法建立概念网是个好办法,但不要一开始就把图表的全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种方法易造成混乱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形成物质的组成概念网中,即应分块独立建表再采用“拼图组合式”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增强主动性的条件下得到鼓励,在积极的抽象思维过程中系统完成概念网。
(三)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是一回事,具体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又是一回事,往往具体运用比理解和掌握更难。从理解到应用往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反复。
(四)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它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学生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板书的原则
一、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要把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笔顺规则,不倒插笔,不写自造简化字。字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宜。教师板书时,一定要一笔一笔地写字,一笔一笔地画图,让学生看清楚,对一字一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有所推敲。教师的板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重要任务。板书规范、书写准确、有示范性,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信守的一条原则。
二、语言准确,有科学性
这是从内容上对教师的板书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虽然板书在教学上是间隔地出现的,但是最后总要形成一个整体。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懂,引人深思,不能由于疏忽而造成意思混乱或错误。因此,板书用词要恰当,造句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整齐,这是板书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三、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所以板书也要层次分明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板书和口头讲述是同步进行的两种教学手段,而板书的优势是直观、形象、条理、概括。要使板书发挥这个优势,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用板书体现和加强讲解中语言的这些特点。
四、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与语言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能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抓住重点板书有关内容,一堂课后,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五、合理布局,有计划性
教师能把讲授的内容迅速而利落、合理而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并使学生在讲解中能跟上节拍,全部理解。课后又能使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通晓理解,这是教师板书艺术。但是,没有课前认真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是办不到的。因此,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确定好板书的内容,规划好板书的格式,预定好板书的位置,在教学时才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准确而灵活地加以运用。
六、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形成理解,回忆知识的线索。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运用好板书这种书写形式的教学语言。
板书的内容和分类
板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 1 )授课提纲,包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程序,知识的系统结构等;
( 2 )教学要点和重点,包括重要的定义、原理、规律、结论、注意点和学习要求等;
( 3 )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包括图表、例证,为帮助学生听好课和解决疑难而作出的文字解释、说明、例证,为帮助学生听好课和解决疑难而作出的文字解释、说明、提示、图示以及生僻字、词等等。
根据板书的位置和内容,可以把板书区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
根据板书的设计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提纲
2 .表格式板书
3 .词语式板书
4 .线索式板书
5 .图示式板书
板书的作用
板书技能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利用板书能起到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板书能将所学的内容,尤其是较复杂的教材内容分成层次与段落,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板书可以扩大、巩固学生的感知量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其中听觉占11 % ,而视觉占83 % ,其他(触觉、嗅觉等)只占6 %。因此教学过程中,虽然是学生“听课”,但不能单纯使学生听,更重要的还是应充分发挥视觉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了解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是学生记学习笔记的主要依据。
五、另外教师板书的工整情况,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等对学生都具有示范作用。
六、板书可以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突出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七、板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八、板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板书,在教学中,教师省时、省力。。
板书的运用,会使教学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增多,并能将教师的一部分语言以板书形式表现出来。板书上的一个图表符号往往能表述大量的语言信息。教师运用板书进行信息的转换,学生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是获得转换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有了板书,教师就可利用板书设疑、提问、分析、归纳,十分方便。整个教学就能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板书不是教材标题的重复或是课文内容的摘录,而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教学手段的艺术概括。它作为符号,可以贮存信息。学生课内根据板书进行记录和记忆,节省笔墨、节约时间,无需花更大的精力去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概括和取舍,省时又省力。
板书的类型
五、根据教学板书的形成和呈现方式分类
1 .静态示现板书
静态示现板书是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事先设计并书写在备用黑板上,以在课堂教学中配合讲授、适时示现的板书。此类板书可节省时间、减少失误,但往往缺乏灵活性。使用此类板书,教师要注意示现的最佳时机,示现时要注意说明板书设计意图、揭示需要关注的重点,按照逻辑顺序解释板书内容等。静态示现板书可留在教室较长时间,供学生课外学习之用。
2 .动态渐成板书
动态渐成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配合讲解和总结、学生的答问和讨论,边教学边形成的板书,此类板书灵活性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使用此类板书,教师要在板书程序上做多层次的设计。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初学课文时,在黑板上留下几个括号;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再填写这些话号;在指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时,又在某些部位添加着重号,或用彩笔加以强调;在总结全文时,又画上必要的线条、箭头,以连结板书的各部分,点明其相互关系等。这样,动态渐成板书的全过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板书的教学原理
1 .双边活动原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板书则能促使双方更好地沟通和结合。教学中,或让学生发表意见由教师板书,或启发思考让学生板书,都有利于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其步骤如下:
( 1 )边教学边板书或教师板书学生看书;
( 2 )学生笔录板书,对照板书自学;
( 3 )师生围绕板书组织讨论;
( 4 )借助板书复习、巩固并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2 .参与过程原理。板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参与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总结由已知到未知的转移活动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活动过程,总结由理解到记忆的转化活动过程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板书的过程正是揭示和组织学习过程的动态过程,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
3 .注重结构原理。布鲁纳认为,教学应有效地教授基本结构或者提供形成结构的学习条件。板书则能有效地显示教材的重点、难点,既注重教材的内容范围,又注重教材的结构体系。在引导学生把知识“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套环成链”时,板书能够起到良好的结构教学的积极作用。
4 .直观教学原理。教学需要利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板书正可以通过黑板、投影、录像中的文字、图像演示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促进发展原理。板书有利于多种任务的完成。利用板书不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能更好发展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6 .突出感知原理。板书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课堂上把口头讲述与形象的板书示意结合起来,用板书图示突出重点,重要部分用线条、不同色彩、不同字体标志出来,就显得醒目,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7 .加强记忆原理。板书所使用的通过精心选择的词,配之以符号和图表,就更能在记忆活动中起指导和调节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记忆活动,不但有助于形象记忆,而且有助于逻辑记忆。
板书有助于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相结合,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板书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需要、情绪和活动目的,又要求学生以明显意识参加智慧活动,并配合高度的注意力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有助于记忆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
8 .集中注意原理。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板书正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符号、图表和字体等作为刺激物,并借助变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逐步引起兴趣,培养从事创造性劳动必要的有意识注意。
教学板书的特点
教学板书具有自己的特点,明确地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板书理论修养,增强教学板书追求的自觉性。我们认为,教学板书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直观性
(二)简洁性
(三)启发性
(四)趣味性
(五)示范性
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留下深刻入微的影响。
(六)审美性
教学板书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应该追求形式内容的完美统一,从而给学生以审美感受。一般认为,板书美学的要求是: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练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
教学板书的艺术
(一)精心构思、整体设计
因为教学板书设计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所谓书之有方,指的是“明要求,做到书之有用;抓重点,做到书之有据;选词语,做到书之有度;定形式,做到书之有条;排次序,做到书之有时;留余地,做到书之有择”。
1 .注意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性
2 .注意教学板书设计的整体性
3 .注意教学板书设计的制约性
( 1 )学科特点的制约。
( 2 )学生程度的制约。
( 3 )时空条件的制约。
(二)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三)配合讲解、示现适时
因为大多数教学板书都是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逐步完成的,示现太早,学生会觉得突兀;示现太晚,学生又会觉得多余;只有当学生需要写的时候写出来,板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先写后讲:能起到引导作用,诱引学生去追循教师的思路;
(2)先讲后写:的板书能起总结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边讲边写的板书则能起到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四)师生合作、共同参与
教学板书艺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鼓励并吸收学生参与板书活动过程,有助于打破课堂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对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前苏联学者加里宁在一项研究中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自编提纲,对照组则不编写提纲。实验结果表明编写提纲组的直接回忆成绩为65 . 3 ,对照组成绩为60 . 9 。12 天后的回忆成绩编写提纲的组是46 . 6 ,对照组成绩为26 . 0 。前苏联实验教师伊利英曾提出“零黑板原则”:在黑板上没有写上课的课题,课题也不由教师口头宣布,它是在上课的中间作为全班师生共同工作的成果而逐步形成和写上黑板的。
(五)写字作画、技巧娴熟
板书设计的技巧
1 .注意文字锤炼
板书被喻为微型教案,它要求以简驭繁,浓缩信息。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教材中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语,组成板书的基本内容。
2 .注意概括点拨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正板书外,有时也需要加上揭示语,它将起到开拓思路,画龙点睛的作用。
3 .注意线条的运用
在板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线条的连接,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不同线条可以表达各种不同含意,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
4 .注意符号的沟通
教学板书主要以符号为主,可以说教学符号的板书,这种教学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注意图象的辅助
在数学板书中如能运用简图,则可以开拓空间,刺激形象思维,特别是解复杂应用题效果最佳。
6 .注意排列技巧
在板书设计里,板面的排列相当重要,同一内容排列不同效果两样。7 .注意放大效应
板书设计在整“缩微”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中一部分放大,放大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
8 .注意排列组合
板书设计既要注意排列美(这是外观美),更要注意组合美。好的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教材意图,对原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暗示效应,使信息得到浓缩。
教学板书的心理影响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一)板书的系统性
板书的系统性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板书的系统性取决于课本的系统性。其次,是取决于知识规律。。第三,是遵循着生理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系统的材料和零乱的材料相比,在对学生记忆的作用上,前者优于后者有数倍之多。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要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则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组成一定的系统,使之处在有机联系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而板书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板书的概括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一时间内材料数量增加则识记所需的平均时间随之增加,而识记的效果将会大为降低。板书内容并不是由课本内容各部分机械组成的,而是有主次、轻重之分,要抓住重点加以提炼,概括成为标题式的语言,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板书不是讲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画龙点睛的启示,要用在节骨眼上,力求引起学生的重视。有的优秀教师就善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使板书概括化、提纲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
(三)板书的多样性、灵活性
板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不应该囿于一个程式,千篇一律,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方式。如果板书采用凝固不变的模式,那么,久而久之,非但无助于学生概括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好的板书,可谓是一种“艺术品”, 它没有死板固定的格式,而是各式各样,不拘一格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新异性比教学形式的新异性对学习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形式的新异性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板书的模式固定,对学生自然没有新异感,引不起兴趣,学习效率便会降低。
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先设计好板书,做到胸有成竹,施教有序,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有时学生概括出来的板书与教师事前拟好的板书会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板书必须具有灵活性,应采取随机应变的措施,而不必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板书一样照抄,不许略有变动。那种牵牛式的板书,非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益,反而对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害。
(四)板书与讲授的统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图示材料呈现与指导语的结合要适当,这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同样,系统板书的呈现要与讲授语言配合好。有人进行过实验研究,在图表结合讲解中,复杂的图示表分解为几个部分逐渐呈现比全部一次呈现为好,这就说明了一个整体设计板书不能一下子全部端出来,而应该随着教学的进程按教学步骤边讲边写,讲什么,板书什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板书。即使一节课板书不完,下一节课再接着板书,直到课教完为止。有的教师不了解讲解与图表呈现要适当的道理,往往把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的整体设计板书一挂了事,讲归讲,板书归板书,两者脱节,这就失去了板书的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板书图示法的教学效率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听和看两个方面。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数据表明,人脑接收的外界信息,90 %以上来自眼睛,看一遍比听一遍的信息接受量要多1 . 66 倍。由此可见,学生接受和感知信息的两条主要渠道中,看比听更重要。板书图示教学法正是符合这个感知原理的。。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其中听觉占11 % ,而视觉占83 % ,其它(触觉、嗅觉等)只占6 %。因此教学过程中,虽然是学生“听课”,但不能单纯使学生听,更重要的还是应充分发挥视觉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了解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 一堂课要尽量少擦黑板,力求讲解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