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贵的面条:草书千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07:29

草书千字  

 

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

作品简介红铜错金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作于1112年(宣和壬寅年)。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草书样照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童蒙读物,是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编成四言韵语,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知识。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富有创   

宋徽宗御书钱币

造力的艺术家,于书法方面,其最大成就在于独创“瘦金体”,成为后世学书者仰望的对象。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在一夜中编纂成文,“鬓发全白”,而成《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洁”(洁、絜为同义异体字)、“云”等五字。因此;《千字文》实际运用了995个不同的字。除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外,另有《续千字文》(侍其玮著)、《叙古千字文》(胡寅著)、《新千字文》(高占祥赵缺著)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其中,“高、赵版《新千字文》”被认为是超越“周版《千字文》”的真正经典之作。

作品收藏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特点

  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   

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云龙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牵连”作为上下字连贯的枢纽,是草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善写大草的书家,对牵连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时而粗如主笔,时而细如游丝;时而竖直拉下,有飞流直下之气势;时而倾斜拉扯,有屈铁盘钢之韧性。从此卷可以看出,赵佶善于运用斜向拉扯的牵连方式。这一方面表现了其自信的书写状态:如怒猊抉石,势不可遏,沉着痛快,激越奔放;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牵连方式的处理上缺少变通,斜向线条多了,通篇也就显得芜杂、雷同、单调。

编辑本段其他人的草书千字文

《启功草书千字文》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文雅清秀,充满诗情画意;深受大众的喜爱。

启功真书千字文(10张)启功的书法以行书为主,其次是楷书, 而草书最为稀少,早就听说启功有一幅《草书千字文》,是他的草书代表作之一,极其珍贵。在启功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大师,我们采访了启功先生的学生金煜先生,请他讲述了这件珍贵的书法作品创作的故事。   金煜先生潜心学习书法,学习越深入,越体会到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精妙。当时,启功先生住在北京西城小乘巷,金煜住在翠花街,步行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闲暇时,启功先生经常给金煜指导书画。金煜收藏了一幅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的真迹,启功非常喜欢。欣赏后,在卷尾题了鉴定跋语,启功先生的这段跋让金煜看得如痴如醉,连声赞叹字写得漂亮!于是,金煜萌发了一个想法,希望启功先生为自己写一篇字,以便平日临摹学习。让金煜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个想法竟然促成了《启功草书千字文》的诞生。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居多,楷书少一些,草书稀有。这册《草书千字文》,原是一长卷,是启功先生在1977年写的。   观此卷《千字文》,可见启功先生临前贤法书,除笔画、结体以外,深得其风韵,启先生领略永师、山阴神韵,放笔自运,写胸中逸气。尽管长卷书字甚难,且先生[时作时辍],但通篇神完气足,生动流畅,有龙跳虎卧之致,笔法变化灵活,充分体现了先生书法皆从心中而出,纯任自然的品格。   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征得启功先生应允出版是册,愿与书法界同好,共赏这佳篇妙笔。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标准草书”的国民革命元老、“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首创。“标草”非“潦草”,标准草书是于老吸收历代书法大家所长“归纳出来的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   于老曾言:"科学进步,文字亦简,印刷用楷,书写用草,习之者,皆道其便。"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他感到汉字太难认难写,为了“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挥全族传统之利器”,乃取百家草书之长,创立标准草书,其目的是“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节省)许多的时间,以增加其事业的程效。”他对各类字体有一妙喻,他说:“楷书如步行,行书如乘轮船,草书如乘飞机。”为了给国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他于1932年发起创立了标准草书社,将草书标准化,以恢复其文字功能。经他和标准草书社多年努力,《标准草书》一书在其生前,就修订9次,在大陆先后印行6次,在台湾印行3次。

宋代薛嗣昌摹刻《智永真草千字文》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单帖,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智永书。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关中本”。凡8石,每石27行。正、草书各一行间书,每行12字。原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难见到。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本子主要有3种:一是唐代流传日本的墨迹本;二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帖》40行残本。这三种本子的书体风格较为一致。   

群玉堂帖 千字文(安思远藏) 宋拓。

故宫所藏拓本系宋,共27开,每半开尺寸纵23.8cm,横11.5cm。字口清晰,笔画较明拓肥润。唐兰先生曾予鉴定。有题签三:朱翼盫书二、王铎书一。后附页有题跋一,朱翼盫书。钤“王镛之印”、“古癖生”、“蕉林收藏”、“柳芝堂珍玩图书记”4印。拓本浓墨扑拓,白麻纸挖镶剪方裱。纸墨淳古,开卷生香。装潢精美,淡色织锦面,外镶楠木边框,风格典雅高贵。存薛氏大观年刻跋后的小楷“侄方纲摹”、“李寿永、寿明刊”两行款字。这些字在较晚的拓本中已不全。拓本原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其真书圆劲古雅,草写丰美匀适。苏轼《东坡题跋》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该刻在明郭宗昌《金石史》,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书中著录。[1]

怀素草书《千字文》

  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   

怀素小草千字文

纵33.7cm 横1730.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宋代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

  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系宋摹本。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白麻纸本,包首锦为宋紫钤鸾鹊谱缂丝,纵25.7厘米,横82.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书体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甚为精熟。   

卷中钤有唐"龟龙麟凤"朱文印记、南唐"建业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   印记、宋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记。此卷与唐垂拱三年(687)撰《书谱   ·卷上》面貌颇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非孙氏原作,而是以后的临仿本。

编辑本段《千字文》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