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旋转矩阵出6保6:【写给编辑人的信8】创新导向(上). 从「异想天开」突破现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22:22


这封信用了「创新导向」作为标题,并不表示将提出什么了不起的构想,在此处之所以这样书写,只是想彰显它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以此自勉,假使做不到“ThinkDifference”(苹果计算机的经营理念),想长久保有竞争优势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若想挣脱现实纠缠不清的乱麻,让企业(出版社)更上层楼,只有一个方法:跳出框框。
在身陷的泥淖中挣扎,只会越陷越深,跳出来找一块新土开垦,虽然充满挑战和不可测性,但这不也提供了另一种征服的乐趣?
我所了解的几家台湾指标性出版社,便是这样走出来的。
她们敢于不拘泥现状,尝试改变游戏规则或另写游戏规则,以取得成功。
譬如「城邦人出版集团」。

传统出版社于迈向规模化的过程中,都由内部细分路线的方式来完成扩张,我们姑且名之曰「单一核心辐射性模式」,他们的资金来源只有一个,是层级性极强的集权体系,老板掌控所有权力和权利(例如出版方向、组织、盈利分配、人事升迁、薪资等),在这小小王国里,老板似神一般握有「说了算」的生杀大权,当老板的经营视野和对书市走向的判断力还未失准时,在一定的规模下尚能控御,但无法维持长期拓展性的成长。城邦的董事长詹宏志,原是远流出版公司的总经理,他在远流时期以「无围墙学校」作为愿景,打造出传统出版经营的终极模式,他知道当有一天离开远流时,就不能抄袭、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
果然,他创建了一个可让当今出版界心怀「异」志之士,纷纷携带资金、构想入盟的平台「城邦人出版集团」。城邦中央只做咨询、营销、仓储等服务与资金运用的建议与管理,给各执行人最大权限,因此于短短数年之间,他陆续成立了三十四家出版社,每年出版1,500种新书,每年图书销售量约1,000万册,去年总营业额达31亿台币,目前继续朝向一百家、一百亿营业额的规模前进,这种分权的扩张方式,在此暂以「多核心辐射性模式」名之。
他引进不同来源的资金,以相似的模式,成立数个「集团式」组合(如城邦、计算机家庭、商周媒体、侬侬国际媒体、尖端出版;以及英属盖曼群岛商家庭传媒公司、麦浩斯信息公司、巨思文化……等),囊括了不同性质的五十几种杂志(总印量约2,000万册)和创投基金等不同任务的公司,使他不但能在资金运用上可左右逢源,而无匮乏之虞,也使得各集团分散风险并扩增了营业收入,以目前台湾出版生态评估,詹宏志应是出版界(甚至华人地区)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人。
因他另写了游戏规则,终于建立起詹式王朝。
他开垦出一片新土,新土上百花齐放,他把经营愿景简约为极具吸引力的四字箴言「花园主义」。意思是说,在这片园圃里,允许奇花异卉各凭本领,争奇斗艳,尽情绽放。
他问了两个问题:
「花园里能只有一种花吗?读书花园里能只读一种书吗?」
「不是不能,而是不好。」他答。
所以,花园里必须容许百花齐放。他说﹕
「城邦是一个基于这种理解而建造出来的出版团体,它自我分裂、自我变异,由一而多,由简单而复杂,直到它自身复杂到和生命现象一样。」
我们因此将看到像现实世界的缩影在花园重现:「有多种政体,多种价值,多种伦理秩序,因而留下多种思想样貌……看到众声之喧哗。」
这就是「隐藏秩序于自然之中的花园主义」。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引述詹宏志的自剖似的解说,因为放眼出版界众多杰出经营者之中,他是少数(也许是唯一)有大能力提出愿景并予以实践的人。他的「花园主义」设下可迅速凝聚人才与资本的平台,超越当前出版界的认知,而获得惊人的、奇迹式的成长。
他,创新出版经营理念的定义,所以拥有了自己建造的城邦。

1998年9月,一个年轻作家在众人还未了解、甚或轻蔑网络文学时,她在「城邦花园」开垦一块园地,痞子蔡的处女作《第一次亲密接触》石破天惊地横扫两岸三地,销售量以百万册计;次年又以《7一ELEVEN之恋》攻城略地,把次文化做成新核心,而由此奠定了出版基础,发展迄今,她本身已滋生出包括丛书与杂志等17个系列(e-touch、红绘本、Lovepost、Magic、蔡智恒作品……等,请上网查阅),在她那读者层面,独领风骚,这个出版社叫「红色」,她的创始人叫叶姿麟。
在台湾,佛书流通是无法估算的庞大市场,究竟有多大市值从没有人知道(保守估计,或许有10亿元以上),因为绝大多数是以「善书」的方式,在寺庙、善男信女住宅、街坊巷道及摊贩等处,免费赠阅流通,但一般而言,无论内容或装祯都乏善可陈。而某些深具巨大影响力的宗教团体,又常因忠诚的信念,而各守山头,且多了门户之见,做不到兼容并蓄,而使社会上心向佛学者,少了引介之窗。
2000年,有个女孩名叫周本骥,她说服城邦接纳了佛书专业出版计划(多了不起的拱桥!),成立了「橡树林」出版社,她「期盼为所有想一窥佛法堂奥的读者,筑一条方便之道,母需再寻寻觅觅」,她以少量的资金与人手,以无比的耐心,精雕细凿每一本丛书(石头),一步一脚印地厚植实力,这类型的读物,虽属小众,但不褪流行,而购阅者一旦认同橡树林的理念,便成为最忠诚的支持者和传播者。出版社业绩一年比一年出色,到了今年,已陆续发展出七个系列,每一本书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可预见未来橡树林的大花圃一定花团簇锦,美不胜收。
詹伟雄,一个极优秀的年轻人,当他服完兵役,即被甄选进入人人向往的《天下杂志》工作,六、七之后,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寻找「新土」,集资创办一份能适应新兴科技环境及思维下成长一代需要的新(天下)杂志。
他们找了很多人晤谈,只有詹宏志理解他们的想法。
詹宏志大力支持,不但投入资金,也把自己放入,他了解这些年轻人有个共同的名字:未来。
创刊号来势汹汹,在大报刊登全页广告,声称只要打电话、传真、写信或以e-mail索取,即可免费获赠创刊号一册。创刊号正式发行时,厚厚的彩印巨册,再加上詹宏志近年所写专栏结集成200多页的新书,市值约380元,却以49元售价、彻底执行「价格破坏」的营销手法,直诉读者。据他告知,光这一役,代价是2000万元台币。
《数位时代》就此诞生,去年由月刊改为双周刊。在我所读过的国内杂志中,它在编辑技巧方面,依我个人经验审视,其内容的架构与组合,堪称为最佳典范(关于杂志编辑,我有一套自以为是的理论,以后再来讨论)。
詹式王朝就这样一块块砖石砌造起一座座城堡,也隐约见识到热情拥抱新思维、大胆创新、犀利出击的詹氏兵法。
Think Difference,造就出不凡的事业,詹式王朝的建立绝不是出于侥幸或幸运*。

另一个杰出典范就是新加坡。
2002年9月1日出刊的《天下杂志》的封面故事「新加坡变了」报导,采访记者一出机场,就看到大街小巷处处挂着醒目的市招:“Together,WeMake The Difference”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常听到官员说:「Strike aBalance!」新加坡人热衷于追求动态平衡,不断寻求突破,并以「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做为愿景,大声喊出「再造新加坡」,希望全面提升人民素质,成为一个「优雅社会」(Gracious Society)。
6月,我将和内人去新加坡停留一周,目的即在感受一下「新」的新加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曾在不同年份去旅游过几次,这一回可是抱着学习之心有备而去,我特地读了《李光耀回忆录:新加坡的故事》及《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以了解这个小国之所以形成今日面貌的造因。
有两个(以前没有的)新地标,我们决定专程游访﹕一是像一双超级苍蝇眼、效法澳洲「雪梨歌剧院」壮阔气势和地标效应的国家级「滨海剧院」,我们打算前去聆赏某晚节目;一是「图书馆」──想亲眼目睹在信息爆炸时代,不但没有淘汰,反而在八年之内,投入200亿台币重新改造,扩大了功能,赋予新的意义,与小区融为一体的现代图书馆。
他们只是585.4平方公里的小岛,人口仅417.1万人,建国之初,一无所有,如今「樟宜国际机场」排名世界第一、闻名全球的乌节路购物街、鸟园、世界首创的「夜间动物园」、四季忙碌的「裕廊岛石化工业区」(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在世界各地寻觅商机、购并当地相关企业的「新加坡电信」、执行「星下芭蕾」计划,赞助艺术团体、打造「One-North」城中城计划,吸引全世界科技人才及创业家等居住,合力进行创新研究与产品开发,许多国际知名工程与生化专家纷纷加入……,这些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而国民所得于2002年已达20,887元,在亚洲各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他们敢超越常理,异想天开,编织大梦,也勇于实践,所以成就出「李(光耀)式王朝」。以四十多年努力,把毫无资源的弹丸小岛,跻身开发国家之列,而于第五个「十年计划」启动之刻,又重塑其梦想与愿景。
我之所以喋喋不休引述「城邦」与「新加坡」的事例,旨在说明「创意」的重要性,如何从一无所有中,借力使用,于重重竞争脱颖而出,而詹宏志或李光耀所创建的王国,在他们刚开始描述梦想时,恐怕多半被视为「异想天开」的痴人梦话,而冷眼旁观等看笑话者,远多于信任之人。
然而,结局好,一切都好。
他们证明了远古七天七夜打造世界的神话是真实可信的。

有一本有趣的书《乖离与怪利﹕异端概念创造主流市场》,书中核心概念颇具启发性,和这封信的主题可收相互发明之效,于此引述数段,浅尝一下滋味﹕

◎任何不同于常态的事物,都可称之为「异端」。
◎异端等于创新,创新等于机会,机会等于市场,最终,市场又被异端摧毁。
◎「异端之见」从脱离原创者的狂热脑袋,到变成确立的「社会实务」这段期间,异端呈视一种「线性的型态」。我们把这线性型态描述为﹕从「外围」到「边缘」、到「前卫国度」(the Realm of theCool)到「明日之星」,最后成为「社会成规」。在变成社会成规后,原本被视为「异端的概念」,可能依循几种途径到达不同阶段,我们称这些阶段为「老套」、「既定形象」、「原型」或「典范」、「被遗忘」。
◎并非所有始于「外围的概念」最终都会变成「社会成规」,但所有「社会成规」最早都始于「外围思维」。
◎硅谷的历史,随处可见把「异端的梦想」化为「成功事业」的辍学生、适应不良者及梦想家。
◎长久以来,社会(尤其是企业界)向来企图驯服异端者,却享用他们带来的成果;犹有甚者,铲除异端耆,却把他们的构想放进产品或服务中。
◎经营的真正诀窍是学会管理位于边缘的概念,而不是管理已进入市场核心的产品;真正重要的商机不在市场核心,而是那些还不成熟、看起来一团乱、还未被规范的东西。
◎像《Fast Company》《Business2.0》《企业家》等商业杂志里报导的故事,讲的不是菁英企业主管,而是那些特立独行、玩法迥异、甚至是不加入赛局的怪胎。他们不打破游戏规则,而是自创游戏规则。
◎证诸历史,那些挑战既有、挑战广为接受的事物规律的第一人,就是异端者,例如﹕耶稣基督、伽俐略、达文西、巴斯德、毕加索、亨利福特、爱因斯坦、洛克菲勒、比尔盖兹、史蒂夫钱伯斯……等人,他们全是成功的异端者。

以上引述的文字,无非在表达「异见」的创新价值不容忽视,像李光耀与詹宏志,他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主或不自主地选择常规以外的途径」,勇敢的走自己的路。
啰啰苏苏写了这一大长串,全是为下述各出版方案铺出一条道路。我不知道它们能否算是一种创意,甚至无法评估是否具有价值,但至少有人曾经认真想过。如今我已老耄,留下这些长久盘据于我脑海的构想,期待有缘之人,将它们转化为真实存在。
信,在不知不觉中又拖了好多页,所以,积存于心的出版方案只得在下一封信细述,请稍待数日。
问候纪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