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编辑器6.0破解版:雷阵智斗:抗日战争中变化多端的地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35:16
雷阵智斗:抗日战争中变化多端的地雷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已经2年了。赵新瑞所在的海阳赵疃村位于敌占区。赵疃村位于当时的海阳县城西南30公里处,隶属于当时的行村镇,是通往行村、索格庄、小纪一带的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是日寇行村据点和夼里、孙家夼据点的咽喉,是日寇到这一带扫荡、抢粮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这一年11月的一天,山东海阳的赵疃村,山顶倒下的消息树告诉大家,曰本鬼子又要进村扫荡了。乡亲们都躲到了大山里。从遥远的地平线上走来几个人。正是盘踞在赵疃村附近据点里的侵华日军。他们隔三差五的会来村子抢点粮食或者其他东西。16岁的赵新瑞正躲在远离村口小路的大石头后面,仔细的观察着路面上的情况。渐渐的,敌人的面孔似乎都能看得清楚了,不过,赵新瑞双眼紧紧盯着的却是他们的脚下。
  
  期待以久的爆炸声却始终没有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雷是现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爆炸性武器,除具有直接的杀伤、破坏作用外,还具有对敌阻滞、牵制、诱逼、扰乱和精神威胁等作用。和现在的地雷品种相比较,赵新瑞使用的地雷非常粗糙和简单。
  
  几天过去了,还没等大家琢磨出来是怎么回事,敌人又来了。紧张的布雷之后,赵新瑞和其他的民兵又躲在远处观看,结果又很让他们失望。地雷还是没有炸响。手里明明掌握着退敌的武器,却眼睁睁地看着敌人一次又一次去村里扫荡。又过了几天,没有吃到苦头的敌人又出动了。
  
  这次的地雷响了!!难道是这次埋地雷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民兵们仔细研究了布雷场所,终于找到了这次地雷大发神威的原因。原来,关键在细细的雷线上。绊雷的雷线设在离地面10公分的地方,这样就能挂在鬼子的脚尖上。地雷一颗接着一颗炸响,让鬼子多了很多顾虑。但是,一颗颗炸响的地雷也让民兵发愁。地雷是炸一颗少一颗,而原本发给民兵的铁雷数量就不多。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海阳这个地方,石头很多,所以自然想到用石头来制造地雷。在民兵的巧手下,石头疙瘩跟兵工厂发下来的铁雷从外形上还是很相似的。满山遍野的石块,如果能够成功变身为地雷,都将成为杀敌的利器,就再也不愁地雷不够用的问题了。
  
  石头终于变成了杀敌的地雷。石头地雷因为不含有金属的成分,当然让那些探雷器"哑口无言"。这样一来,既找到了方便制造地雷的材料,又防工兵的探测,真是一举两得。
  
  但是,没过多久,民兵的石雷也不响了。由于绊雷的引火装置是雷线,敌人碰到了雷线,就会引发地雷的爆炸。石雷也是用这个方式来炸敌人的。但是,一旦雷线被敌人发现,地雷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怎样才能让雷线 "隐身"呢?海阳小滩村的孙玉敏有绝招。跟原本用作雷线的麻绳相比,细细的头发自然很难被敌人发现。只要成功,就既解决了缺少雷线的问题,又能让绊线"隐形",真是一举两得。但是作为绊线的头发丝稍一用力就断了,根本不具备牵引地雷爆炸的力量。民兵想了很多的办法,也找了很多辅助的材料。比如用铁钉固定住橡皮条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着头发丝,地雷,用一根小棍略微固定,然后将头发丝按照平时设置绊雷的绊线一样安置。头发丝一旦被敌人碰断,那么橡皮条受到的牵引力一定会促使它收缩,这样就拉动了地雷的引信,地雷就爆炸了。于是,头发丝易断就由一个看似无法克服的缺点变成了优点。头发丝让地雷的绊线在敌人的眼中"隐身"了,而且成为是对付探雷器的最好武器。因为头发的易断,所以尽管工兵小心翼翼的使用探雷器,但是还是非常容易碰断头发,地雷自然就会炸响了。不过,使用这种地雷还是比较危险的。好在大风引发头发丝雷的爆炸,只是不会炸到鬼子,倒不会给自己人带来危险。原因是民兵有更为重要的秘诀---不见鬼子不挂弦!这个口诀不仅仅对头发丝雷有用,对所有的地雷都非常适用。简简单单的7个字,就大大减少了地雷对村民的伤害。这也是海阳民兵在地雷战中最为宝贵的经验之一。
  
  能对付敌人派来起地雷的工兵的除了头发,就连打老鼠的夹子都能大显身手,而且相对于头发丝雷,安全性更高一些,不怕风吹。
  
  老鼠夹子的闭合会带动地雷的引线,引起地雷的爆炸。而且,通过这种埋雷的方式,还可以串起一串地雷,成为杀伤力更强的连环雷。但夹子雷也有它的缺点---没踩就不响。
  
  (敌人从夹子旁走过)
  
  还有一种地雷也是专门对付起雷的工兵的。在埋这种地雷的时候,民兵故意选择了很粗的绊线。把线剪断了,把地雷扒拉扒拉扒拉起来,一扶下面的地雷带响了,打这个起雷的当时打死的,起雷的再也不敢起了。这种地雷被称作"反起雷"。这种真假雷的做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地雷使用上也常常见到。
  
  变化多端的地雷,变化多端的埋雷方式,让到侵略者防不胜防。不过,吃尽了苦头,他们也总结出一些带血的经验,比如走水路。
  
  在现代战争中,为了对付水上的船只或者水下的潜艇,常常要使用水雷。它们利用船只运动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船体发出的声音等方式触发引爆。在海阳,为了对付放弃陆路而走水路的鬼子,民兵也有他们自己的水雷。
  
  水地雷的设置和在陆地上下的绊雷一样,因为在水里,绊线不容易被敌人发现。用于封口的是村民家养蜜蜂得来的蜡。虽然材料简单,但是依然让鬼子屡屡受挫,水路更安全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天方夜谭。
  
  为了赶走侵略者,民兵手中的地雷已经不满足于埋伏等待,有些"地雷"已经亲自找上了门。一天夜里,和赵新瑞同村的赵守福在全身抹上了黑泥,在黑夜里很难被发现,背上三颗地雷,来到行村敌人的据点。在日伪军必走的西门、南门、北门分别埋下一颗地雷。第二天一早,日伪军一开门,三颗地雷把十几个敌人上了西天。除了主动找上门的地雷,敌人有时也帮着地雷搬家。因为敌人很好奇,想弄明白为什么只有他们去的时候才有地雷爆炸。但是,带回去的地雷却炸得他们措手不及。这是特制的一种硫酸地雷,其原理是利用硫酸和炸药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来引爆。民兵在日军工兵可能经过的地方,把地雷的盖子打开,口子上放一片蜡纸,再倒上几滴硫酸,然后把盖子盖上,小心埋好。敌人的工兵会将地雷挖出来,很容易破掉常规的引信,然后将地雷带回据点。路上一颠簸,硫酸就从蜡纸旁边流进雷里面,引起炸药爆炸。
  
  这个绝招曾让日军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从来没法弄一个不响的回来研究,只好规定对发现地雷只能销毁不能带回。这个条令是一九四二年《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中提出的,这本小册子里面,用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应该怎样应付地雷战。其中,有两张描述地雷的参考图颇有价值。
  
  一种叫石雷,也叫"天女散花" ,本来是地方游击队因为缺少钢铁,难以制造正规地雷的代用品,没想到用起来后发现这种地雷因为没有金属日军无法探测,而且碎石在炸药爆炸后杀伤很大,于是风靡一时。
  
  另一张是所谓的跳雷。实际上是一个竹筒或者木桶,底部安装炸药,顶部放一颗手榴弹,中间用锯末填充,引爆炸药后就会将手榴弹弹出地面,在半空击发,使日军连卧倒都找不到死角。
  
  因为这两种地雷危险性特别大,日军特对其结构加以详细说明,以便减少"扫荡作战"中部队的伤亡。
  
  抗战八年,海阳人民共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歼敌1178名,缴获武器600多件。海阳也因此被当时的胶东武装革命斗争委员会授予"战斗模范县"光荣称号。
  
  虽然缺少枪支弹药,但是面对凶残的侵略者,海阳民兵用自己的智慧,让地雷成为敌人的恶梦。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