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有几台摇奖机:师道·师能·师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0:04:05
关于[师道·师能·师品(二)]的字幕:
  • 对于教师,
  • 文理相容是尤为重要的。
  • 因为 首先你要表达。
  • 你在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时候,
  • 你要有一个比较好的
  • 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 这种表达,
  • 特别是对于理科教师来讲,
  • 一定要注意你的文采。
  • 此外,你文理相容以后,
  • 才可能使你的上课来得有趣味,
  • 来得有趣味才能吸引到你的学生。
  • 此外在你教书的过程中,
  • 在你表达的过程中,
  • 你可以通过你的文理相容,
  • 把很多形象的生活中的事例
  • 贯穿于你的教学中去。
  • 而在潜移默化中
  • 来培育你学生的德性。
  • 也就是达到
  • 润物细无声这样一个效果。
  • 那么要想做到这些呢,
  •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热爱生活,
  • 注意积累。
  • 一个教师,应该热爱生活,
  • 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
  • 培养全面的素质,
  • 而不要做一个书呆子。
  • 只有热爱生活,
  • 你才能有创造未来的高度的热情。
  • 你不能愁眉苦脸地教书,
  • 你不能愁眉苦脸地生活。
  • 你知识面越广,兴趣越广泛,
  • 就越会使你的思想活跃,
  • 你的联想力丰富,
  • 你的创造力强。
  • 一个教师要注意,
  • 特别是在生活中来累积你的知识,
  • 它会在无形中帮你很多忙。
  • 因为大家都知道,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在非典流行的时期,
  • 因为海南当时是一个健康岛。
  • 我和几位老师,
  • 我们有一天在一起吃饭。
  • 正在吃饭的过程中呢,
  • 他收到了从北方朋友
  • 发来的一个短信。
  • 感觉到挺有趣,
  • 就读出来让大家共享。
  • 那个短信,
  • 是改编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
  • 就是《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这个短信改成了什么呢?
  • 是这样改的。
  • SARS病魔何时了,疑似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被封,
  • 京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大家看了这个短信
  • 都哈哈一笑。
  • 可是我旁边的文学院的
  • 一位赵教授呢,
  • 却慌忙地请服务员找来笔,
  • 没有纸呢就拿了餐巾纸,
  • 非常艰难地把这首短信
  • 抄在了这个餐巾纸上带回去。
  • 他说这是一种很好的
  • 文学修饰手法的一种例子。
  • 昆明圆通寺里有一副楹联,叫做
  • 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
  • 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 我想你把这一句话读出来,
  • 可能那种用来解释
  • 做事要讲究方法,
  • 要追求事半功倍
  • 这种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 如果你在你的教学中,
  • 不断地能够添加一些这样的,
  • 来自生活的,
  • 充满趣味的这种鲜活的例子,
  • 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 作为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
  • 才可能居高临下。
  • 要力求及时掌握,
  • 至少要了解本学科
  • 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
  • 逐渐形成扎实的 系统的、
  • 精深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 关于这点,
  • 各个专业有各个专业的特点,
  • 我不想多谈。
  • 我只想把王国维先生论学问的三个境界,
  • 介绍给大家。
  • 他讲过,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
  •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这是晏殊的《蝶恋花》里的一段,
  • 此第一境也。
  • 这一境是什么呢?
  • 这一境是选择。
  • 选择你的方向,选择你的兴趣。
  •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是柳永的《蝶恋花》里的一段。
  • 这个境界是什么呢?
  • 这个境界是坚守。
  • 你选择了就要坚守,
  • 就要为了你的选择终不悔,
  • 为了你的选择人憔悴。
  • 第三段是来自于
  • 辛弃疾的《青玉案》。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经过了选择,然后坚持坚守,
  • 最终你会取得成功的。
  • 作为教师,
  • 除了要终身学习之外,
  • 还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
  • 作为最重要的职责。
  • 也是《学记》里讲过的,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 又知教之所由废,
  •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 故君子之教喻也,
  •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达则思。
  •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 大意是这样的。
  • 君子已经知道
  • 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
  • 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
  • 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 让人明白道理,而只是加以引导。
  • 不要强迫别人去服从。
  • 对待学生严格,
  • 但不抑制他的个性发展。
  • 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 只引导而不强迫,
  • 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
  • 教师严而不压抑,
  • 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 得以充分的发展。
  • 只加以启发,而不全部说出,
  • 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
  • 以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那么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
  • 这就是善于晓喻。
  •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
  • 不仅在于他要告诉学生真理,
  • 更在于他要教学生
  • 怎么样去发现真理。
  • 在学习化的社会里,
  • 教师仅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 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
  • 放在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上。
  • 要将更多的
  • 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的导向性上,
  • 给学生以指点。
  • 真正实话说呀,
  • 现在作一个教师已经很难了。
  • 很多知识你知道的,
  • 他在网上能找得到,
  • 你不知道的,
  • 他在网上也能找得到。
  • 特别是对于那些新的知识,
  • 新的技术,年轻人学起来,
  • 要比你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 所以说,我们作为教师的,
  • 你将来在学生面前
  • 你最可能做的是什么呢?
  • 最可能做的就是
  • 你给学生在方法论上以引导。
  • 在研究的方向上以指引。
  • 而在具体的细微的,
  • 细节的学习上,
  • 可能你还不如你的学生。
  • 我在80年代的时候
  • 在武汉大学学习过一段。
  • 当时有幸师从了武汉大学
  • 数学系的很多知名的教授。
  • 我后来就发现一个情况。
  • 就是我们这些老师啊,
  • 有些是留过洋的,
  • 有些也就是
  • 武汉大学毕业的本科生。
  • 他们当年上学学的课程,
  • 那难度还没有我们现在学的
  • 同样课程的难度深。
  • 但是,他不但可以教本科生,
  • 而且还可以带硕士生,
  • 还可以带博士生。
  • 很多新的知识来了,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我们就是买一本外文版的书,
  • 然后出去复印十几本,
  • 一个学生发一本,
  • 大家和老师一块儿看,一起读。
  • 做了一段准备以后,
  • 就开一个讨论班。
  • 分了任务,每一个人在讨论班上
  • 讲一章或讲一节的内容,
  • 大家轮流上台。
  • 有些时候讲着讲着,
  • 讲不下来了。
  • 因为你在上面讲着,
  • 下边老师和其他同学
  • 都可以挑你的毛病,
  • 提出置疑。
  • 讲不下来了,
  • 我们就把他戏称为挂在黑板上了。
  • 那你挂在黑板上了,
  • 那老师就上去解救。
  • 可能有些时候
  • 老师也挂在黑板上了,
  • 那怎么办呢?
  • 那好了,今天的讨论先到此为止,
  • 大家都回去研究研究,
  • 下一次课再来。
  • 就这样,
  • 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中,
  • 我们把一门一门的课程
  • 都学下来了。
  • 把一门一门当时最新的知识,
  • 都慢慢地掌握了。
  • 我就在想,
  • 这些老师是靠了什么
  • 指引我们的呢?
  • 我后来想了想,靠什么呢?
  • 靠他长期从事数学研究,
  • 所形成的方法论的独到。
  • 靠他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
  • 他形成的这种本专业的一种直觉。
  • 他只是在方法论上,
  • 在研究的方向上给我们以把握,
  • 给我们以指导。
  • 真正很多细节的东西,
  • 是需要我们和他在一起,
  • 一点一点去克服,
  • 一点一点去攀登的。
  • 我们所要做的,
  • 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选择的能力,
  • 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 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 要教会学生学习,
  • 引导学生思考,
  • 使学生具有
  • 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 因此,我们说传知固然重要,
  • 启智更是良师。
  •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 乔治·波利亚,
  • 应该是享誉国内外的
  • 数学教育大师。
  • 他有三本书,
  • 一本叫做《怎样解题》,
  • 一本叫做《数学的发现》,
  • 一本叫做《数学与猜想》,
  • 都被翻译成了中文本。
  • 在我们国家数学教育界
  • 流传得很广,
  • 也被译成了很多国家的文字出版。
  • 由于他对数学教育
  • 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 当他在93岁高龄的时候,
  • 还被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 聘为名誉主席。
  • 波利亚为了回答
  • 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
  • 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 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
  • 而把自己的研究结果,
  • 写成了《怎样解题》这样一本书。
  • 在这本书的核心里,
  • 他是在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
  • 他得到了一张怎样解题的表。
  • 在这张表里,包含了弄清问题,
  • 拟定计划,
  • 实现计划和回顾这四大步骤。
  • 特别是他在拟定计划的分析,
  • 是最引人入胜的。
  • 他指出,寻找一个问题的解法,
  • 实际上就是在找出
  • 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
  • 那你可能就不得不
  • 重新考虑一些辅助的问题,
  • 最终得到一个求解的计划。
  • 他把这种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
  • 分解为五条建议,
  • 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 这就好比是什么呢?
  • 好比是他把寻找和发现
  • 解法的思维过程,
  • 分解成一些慢动作的镜头,
  • 使得我们对于解题的思维过程
  • 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 我读一读他一些建议
  • 和启发性问题。
  • 他说,你以前见过它吗?
  • 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
  • 而形式稍有不同?
  •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
  • 你是否知道一个
  • 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 看着未知数,
  • 试图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
  • 或者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
  • 有联系却已经解决的问题,
  • 你能不能利用它?
  • 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
  • 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
  • 为了利用它,
  • 你是否应该引进某些辅助元素?
  •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 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
  • 重新叙述它?
  • 一步步,一步步地提问,
  • 一步步地思考,
  • 他特别强调数学的创新发现。
  • 他在他的书中,
  • 也生动地再现了那些数学大师们,
  • 如何一步一步地思考,
  • 进行归纳和猜想。
  • 把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数学,
  • 按照原样提供给我们,
  • 展示数学家创新发现的思维过程。
  • 这在一般的教科书
  • 和一般的数学著作里,
  • 是极少见到的。
  • 而这对于数学的学习,
  • 又是极为重要的。
  • 波利亚建议我们,
  • 不仅要学习证明,
  • 更要学习猜想。
  • 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 更要学习和培养创新的能力。
  • 他的书被译成了十六种文字,
  • 仅仅《数学解题》的平装本
  • 就销售了一百多万册以上。
  • 著名的数学家瓦尔登,
  • 在1952年在一次在瑞士的
  • 苏伊士大学的会议上
  • 致词的时候说道:
  • 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学者,
  • 特别是每一个教师,
  • 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 而波利亚一生都在呼唤着
  • 老师们,让我们教猜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