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奖转盘安装说明:《论语·先进篇颜渊篇》阅读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47:09

《论语·先进篇颜渊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②,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①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6u),字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6):古人所用棺材,里面一层叫“棺”,外面一层叫 “椁”。②才:有才能,此指颜渊。不才:没有才能,此指孔鲤。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同意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B.孔子认为颜渊的葬礼不能超过自己的儿子。

C.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夫,不能没有车。

D.孔子并不是因为节俭而舍不得卖掉车给颜渊买椁。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在对待颜渊的葬礼时是什么态度。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B(孔子并没有这样认为,他主要是考虑不能违礼。所以没有卖掉车子给颜渊买椁。)

(2)孔子不肯卖掉车为颜渊买椁。反对厚葬颜渊,都是体现了孔子行事不能违反礼的态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①诸:“之平”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B.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D.孔子认为做学问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下面选段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①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①语(yu4):告诉;讲话;谈论。

 

(1)D(选段中并未体现。)

(2)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按照个人的才智水平而教人,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各有成就。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4)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6)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8)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3分)

 

(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10)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1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阅读指要》)

A.孔子最赞赏颜回,他以要回复和符合“礼”这一人类社会行为的最高德行标准和最高法则对仁德做了最高诠释。

B.孔子认为,一个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礼”,那么,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孔子认为,克制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养仁德要靠自己。

D.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

(12)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礼”与“仁”的关系。

 

(1)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分)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3分)

 (3)B(“礼”应是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内在的)。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只要注意后天“修身”,做到不断地学习、修养,就能成为懂“仁”的君子。

(5)( A )(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6)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7)C.礼以仁为基础

(8)仁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体贴和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从自身出发,要求别人,常常是宽已律人,这都是不仁的表现。

(9)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10)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11)A(“仁”才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标准。)

(12)“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 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3)

 

(1)参考答案: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参考答案: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释】 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是不得已而为之。

B、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是非常重要的。

C、“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

D、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正”的看法。

 

(1)A、孔子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政”的。

2)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

 

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

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中的三个问题,他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B.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

C.孔子认为严格要求自己,要指出他人的过错,但不过多地去指责别人,就能除去邪恶的念头;

D.孔子重点强调强调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2)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强调要“忠信”和“义”,就能提高道德修养,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道德修养”如何提高的理解。(3分)

 

(1)C.要指责自己的过错,不要指责别人的过错。

(2)一个人在工作中,要讲究热爱和忠诚自己的事业,对朋友要要讲究信用和义气。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