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直销靠什么赚钱:成套布票身价逾百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8:28
布票因其使用对象的普遍性、发行渠道的多样性、稀少性及其昂贵的价格,作为票证家族中的特殊成员,越来越受到收藏者青睐。

            布票有近50年历史。1954年9月9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自9月15日起,所有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和私营纺织厂生产的棉纱、棉布等,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购统销,并采取分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全国平均每人每年20.83尺。1968年城乡居民基本定量规定为平均每人9尺,比1967年减少4.6尺。1969年棉布基本定量为16.1尺。


            1983年11月22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从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棉絮票,对棉制品敞开供应。从此,布票正式退出流通领域,迅速从人们的手中消失。


            布票名目繁多、品种丰富。50年代初称为“棉布购买证”、“购布票”、“购布证”等;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其后统称“布票”。除普通布票外,还有军用布票、特种布票、化纤布票、辅助布票、临时布票、鞋面布票、奖售布票、棉絮票……票幅最大的是50年代江苏发行的“拾市尺”布票,长宽6.4厘米×5.5厘米;最小的是80年代新疆发行的“叁厘米”布票,长宽仅4.0厘米×1.6厘米。布票分不同面额成套发行,一套枚数最多的是1961年“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布票,共11枚。除“军用布票”由国家商业部发行,各地布票由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商业局发行,没有全国通用布票。

            布票的设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文革”前主要以“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利”、“五谷丰登”为主题;“文革”期间则以“主席语录”、“红太阳”、“三忠于”、“工农兵”等为标志,多数印有毛主席语录,具有浓郁、鲜明的政治色彩;“文革”后的布票则较为“朴实”,没有更多文字和图案。


            布票与粮票等诸多票证同属“计划供应”,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凭证,但布票有“限期使用”、“过期作废”的特征,一次性使用作废,随即销毁,时效性极强;再加上当时国民经济比较困难,发给城乡居民的布票一般都不够用,留存下来的极为稀罕。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连张的较难配齐,如今已身价不凡,一套布票数十元、数百元。早期布票已属凤毛麟角,寻觅极难,已成为颇具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