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5前三直选定位包号: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46:08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贾 陆 英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之放,爱天下之民。”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由仁爱思想积淀、传承、孕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纽带。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精神又升华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每当中华民族处于最关键、最危难的时刻,伟大的“仁爱”精神就会从她的儿女心中迸发出来。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的斗争中,它所显示出的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伟大力量,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