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5前3组选和值:信仰是生存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42:21
 

信仰是生存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

作者:本主 2009-12-30 10:16:59 发表于:博客中国

 

信仰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精髓,是美好愿望的理想境界,是个人、群体、社会的崇高追求。信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无不体现着“真诚执着、生死追求”的道德情操。

一、信仰在拓展生存中升起

信仰总是像影子一样难以靠近,总是既明朗又模糊的远离“彼岸”。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往,这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内在需要。

信仰是在人们期望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困境中形成的。古往今来,人类一直承受着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灾难。一是来自风云变幻,祸起天降的摧残,旱涝无情,虎狼横行,无时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时尽管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也逃脱不了恶劣环境的纠缠。在改变自己命运的拼搏中,在求助无援的危机中,人们只能把“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的愿望,祈求于上天的恩典。虔诚上帝,祈求神灵,成为人们本能的选择。于是神化、神论应运而生,盛行起来的“烧香拜佛”,虽然不能算得上真正的信仰,但它也是广大民众在追求自身解放的奋斗中,寄予的希望。

二是来自人类的自我摧残。纵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不留下相互践踏的伤痕。战争频繁,杀戮成性,内争外斗,兵荒马乱,带给民众无穷的灾难。除了战争的暴力,还有慢性的凌辱,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奴役之刑,残酷之烈,达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杀人如同杀鸡,用人如同用狗,甚至不如狗。奴隶主的暴戾和奴隶的悲惨,记录了人类自残的悲怆历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仍然残留着奴隶社会的野蛮,民众不仅要受尽肉体上折磨,更要忍受精神上的摧残。广大民众尽管在残暴中挣扎,在死亡中求生,也没有忘记对自身解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他们仍然崇尚信仰,祭拜神灵,祈求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这种既忍受痛苦又期望美好的生存繁衍过程,正是创造人类历史的无穷力量。为改变困境,所产生的坚忍力量,正是心中升起的希望—虔诚信仰的推动。

二、信仰在多元中统一

信仰是天赋的权利和自由,可影响而不可强权。民众信仰的广泛性,产生信仰的多样性。由于宗教、学派、名流,在人们的需求中乘机兴起,再加民间不明流派的喧嚣活跃,使信仰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化局面。尽管信仰多元,门类繁多,但是,他们之间仍然有着心灵上的相通,有着深藏的“共同感悟”。憎恨邪恶,匡扶正义,是他们的共同声音。有着这些相通的东西,才使各门派能够休养生息、和谐相处。孔孟之道,正是处于主导“共同感悟”的引领地位。共同的信仰,发挥着改变人类精神面貌的巨大力量。

儒家思想,虽然没有卓卓战功,但它却把封建社会调整得振振有声。儒教的力量是内力,比外在的力量显得更持久,更强大。共同的信仰,统一的意志,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经共识,势不可挡,摧毁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家。对“毛思想”崇拜所凝聚起来的力量,埋藏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使苏联人民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共同的信仰,不仅创造历史的辉煌,也谱写了信仰者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屈原、岳飞、陆游、文天祥等人的爱国情操,杨靖宇、方志敏、赵一曼、刘胡兰等人的英雄气节,都显示了坚贞不屈、追求信仰的决心。为信仰而奋斗的英雄们,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发出惊天动地的铮铮誓言:“生当忧患原应尔,死得成仁未足悲!”、“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的豪言壮语,鼓舞着为信仰而战斗的人们,也打击了反动者的嚣张气焰。

信仰在多元中统一,在求同中升华。凭着这个汇集起来的力量,足以改变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没有这个自觉力量的约束,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共同的信仰,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桥梁。历届奥运主题口号的提出,都是对世界共同信仰的弘扬,特别是2008 北京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的口号,更加托起世界共同信念的阳光。

信仰,又是一把双刃剑,信仰的异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恐布和灾难。德国法西斯信仰变态,疯狂扩张,血腥屠杀,造成震撼世界的悲剧;日本用天衣神教武装起来的武士道精神,横冲亚洲,野蛮屠杀,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如此猖狂。9.11事件更显近代魔力的可怕。

三、信仰在道德中弘扬

信仰是虚远的,道德是现实的,信仰支配道德,道德体现信仰。好像看到一个人的良好情操,就知道这个人的内心高尚。一个信仰在历史上呈现的至诚至尊,都是高尚“道德”赋于的光荣。只有这样的道德所弘扬起来的信仰,才有资格去引领尊敬,普度众生。仁爱、严谨是道德的基本素质,基督教的“十条诫命”、佛教的“十善,五戒”、伊斯兰教的恕人、诚实、怜孤、助人等,都是信仰支配下的道德规范。而孔孟的道德观,则更突出了“仁爱”这个核心,整个学说对道德的规范,精诚严谨。宗教、儒教的道德理念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信仰的忠诚,而且对调节社会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仅要靠法律的威严,更需要道德的抚育。法律与道德,是依存关系,但从治理的层面上看,则是“标本”关系。法律是对违法者的制裁;道德是对所有人的抚育。前者的制裁,是外在的触及,后者的谴责,是内在的反省。法律的制裁有限,道德的约束无限,法律的制裁不能一手遮天,道德的约束可以立地通天。可以肯定的说,建立一个“民主、和谐” 的理想社会,没有高尚道德的支撑,就是一句空话、废话。

道德形成,一者来自国家,二者来自社会。国家赋于的道德,附以行政手段的干预,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号召,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响应。它是法律之外的行政约束,制裁软弱,谴责有限。而来自社会信仰的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约束,自觉遣责。良好的社会道德,需要全社会共同来铸造,唤醒宗教、名流、诸子百家的觉醒,尽到培育社会道德的责任。政府减负,权力回归,松开市场,让渡社会。使无限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彻底改变“政府忙大家看,社会围着政府转”的整饬格局。

政府宽容,百花齐放,才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繁荣景象。西方一些国家因推崇宗教信仰,而形成强大的道德优势,成为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支柱,有的国家把优秀的教派,立为“国教”,这样的宗教,既是倡导道德的典范,又有影响政府行为的尊严。

四、信仰在追求中创造文明

封建社会既是残酷的,又是文明的。苦难中煎熬的民众,却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这两件事情,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当初的设计。人民大众不是心甘情愿的“为统治者服务”,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做牛做马”,而是在生产能力低劣的环境中,不得已而融为一体,维持生命。但是,无论在怎样艰辛的环境中,他们都有生存下去的决心与勇气,那就是信仰给予的力量。

沉痛的历史却留下了千古奇迹,万里长城、布达拉宫、莫高窟、故宫、秦始皇陵等,都是举世无双的不朽建筑,令世人叹为观止。列入国家古代历史名城的109座,列入世界建筑遗产的29座。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成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中国历史文化和它所哺乳出来的文明大国,更是举世惊人。它是以儒教为核心统领的结晶。孔子取“仁”,孟子取“义”,“仁义”之纲,尽显道德张力的光茫。

孔孟之道,成功的调节和矫正了社会关系,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做为个人行为的约束;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伦理道德;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树立民本思想;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见利取义、见危授命”来正心修身;以“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来正学风、立学规。这些都是正理人们行为的有益之道,对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是处理一切关系,包括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它不仅对自己,也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促进世界“和平相处”、“和谐发展”,提供信念的统一和道德的支持。

外国对孔学的信仰比中国更胜一筹。近几年来,世界兴起的“孔子热”,方兴未艾;开办孔子学校、孔子学院和孔学研究等活动高潮迭起“建孔像”、“立孔碑”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隆重而虔诚。今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国务卿希拉里,公开表示敬仰与推崇。民间官方都热情肯定孔子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世界面前,使我们挺起腰板,令外人折服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谁不说几句古老的儒家名言,这是显示身份的唯一资本。

孔子学说也有着“过重”的负面影响,或叫“矫枉过正”。“矫枉过正”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伎俩,比如,对“君君、臣臣”伦理道德的过分推崇,使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根深蒂固,影响至深。立“仁、义”于“过正”,则削弱广大民众的锐气和斗志。儒学思想中体现的过谦、过让、过忍,则使中华民族的骨气受损,豪情受抑,国家之屈、民族之辱在所难免。

五、信仰在需求中兴起,在淡漠中消失,

六十年前,儒学信仰横贯华夏;三十年前,毛的思想一统中华;而今两个信仰悄然失崇,远离时代。儒学思想在屈辱中丧失尊严,毛的思想在淡漠中失去光彩。今天,照搬历史已没有出路,对以往信念的淡化,是谁都可以理解的历史必然。然而,它必须有圣于历史信念的旗帜高高举起。“中国特色”,能否承接?恐难言说。“中国特色”缺少完整理论体系的跟随,它涵盖模糊,可容性大,稳定性差。初级阶段、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特色社会,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社会?这样零散而模糊的目标,失去人民对理念追随的可信性、主动性。

理念含糊,但路径清楚。改革开放初期,吸取“单一阶级斗争”的教训,而直取经济建设的路径。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疯狂斗争,到痴迷经济。前者,使国家经济近乎崩溃,后者,使社会伦理丧失、道德沦陷。

三十年来,在致富、先富口号鼓励下,千军万马去赚钱。政府号召,官员带头,“向钱看”的大潮汹涌澎湃,一部分人真的富起来了,那就是勾结起来的官商,平民百姓、个体经济还在困扰中挣扎。在“赶潮”赚钱的洪流中,社会的贪婪与残忍也乘机狂妄起来。见利忘义,贪金夺银,假文凭、假数字、假政绩、假食品、假药品、假奶粉……纷纷登场,尽行欺诈之能事。公权堕落,造成多少人间悲剧?黑砖窑、氰氨奶粉、溃坝事件、小煤窑事故等,都是道德沦丧的血淋淋惨案。甚者,有人在失去公正的绝望中,竟用自残和生命去呼唤正义,“开胸”求援,“断指”取义,创下了道德沦陷的惊世奇迹。

不仅要谴责社会的道德混乱,也要考问政府的道德失范。单向的GDP追求,疯狂的资源掠夺,无止境的环境污染,造成多少天灾人祸?损害祖业,危害当代,透支子孙,道德何在?

追求“GDP”,追出了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的滋生蔓延。一个比享受、讲排场、比消费(三公消费),尽情挥霍的恶劣之风,甚嚣尘上。从反腐的成果单上看,人、币之数双双挺进。个案的贪占由百万而升至千万、数千万,直挺亿万大关。一个贪官掠夺的财富,足够一个村屯贫困农民维系衣食而生存几年、几十年。落马者贪官,上马者清官?百分之二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说其“富可抵国”不为妄言。

面对如此强劲的挥霍之风、咄咄逼人的“贪腐大军”,则朝野不惊,“国容”不怒,麻木不仁。就此,铸成国家之灾,民族之难!

历史上警示偏畸、制止极端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守住中庸,就守住太平。“中庸之道”就是平衡之道,在不平衡中,不断的寻求平衡,才有人类的共存、世界的共通。这样的道理,竟然在一个信仰哲学的泱泱大国里悄然失宠。

历史留下的是思考,现实需要的是清醒,未来期望的是美好。在缺失信仰的现实中,人们企盼着法制的成长、道德的回归!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