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彩网3d条件预测专区:常用心血管药物使用手册---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30:25

目录

一、利尿剂………………………………………………………………………….1

、β受体阻滞剂………………………………………………………………….11

三、钙离子拮抗剂………………………………………………………………….19

四、ACEI……………………………………………………………………………28

五、α受体阻滞剂………………………………………………………………….34

强心甙类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37

七、血管扩张剂…………………………………………………………………….55

八、硝酸酯类药物………………………………………………………………….59

九、抗血小板药物………………………………………………………………….63

十、抗凝药物……………………………………………………………………….69

十一、溶栓药物…………………………………………………………………….75

十二、调血脂药…………………………………………………………………….78

十三、抗心律失常药……………………………………………………………….84

十四、其它………………………………………………………………………….109

十五、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其处理……………………………………….112

 

              呋塞米         Furosemide

[药理]

药效学

(1) 对水和电解质排泄的作用。能增加水、钠、氯、钾、钙、镁、磷等的排泄。与噻嗪类利尿药不同,呋塞米等袢利尿药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剂量加大,利尿效果明显增强,且药物剂量范围较大。本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结果管腔液Na+、CI-浓度升高,而髓质间液Na+、CI-浓度降低,使渗透压梯度差降低,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水、Na+、CI-排泄增多。由于Na+重吸收减少,远端小管Na+浓度升高,促进Na+-K+和、Na+-H+交换增加, K+和H+排出增多。至于呋塞米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厚壁段重吸收CI-的机制,过去曾认为该部位存在氯泵,目前研究表明该部位基底膜外侧存在与Na+-K+ATP酶有关的Na+、CI-配对转运系统,呋塞米通过抑制该系统功能而减少Na+、CI-的重吸收。另外呋塞米可能尚能抑制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促进远端小管分泌K+。呋塞米通过抑制亨氏袢对Ca2+、Mg2+的重吸收而增加Ca2+、Mg2+排泄。短期用药能增加尿酸排泄,而长期用药则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2)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呋塞米能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E2含量升高,从而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使肾血流量尤其是肾皮质深部血流量增加,在呋塞米的利尿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其用于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基础。另外,与其他利尿药不同,袢类利尿药在肾小管液流量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不下降,可能与流经致密斑的氯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断了球-管平衡有关。呋塞米能扩张肺部容量静脉,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加上其利尿作用,使回心血量减少,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有助于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由于呋塞米可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为其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药动学

口服吸收率为60~70%,进食能减慢吸收,但不影响吸收率及其疗效。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口服吸收率降至43~46%。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等水肿性疾病时, 由于肠壁水肿, 口服吸收率也下降, 故在上述情况应肠外途径用药。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分布容积平均为体重的11.4%,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1~97%,几乎均与白蛋白结合。本药能通过胎盘屏障,并可泌入乳汁中。口服和静脉用药后作用开始时间分别为30~60分钟和5分钟, 达峰时间为1~2 小时和0.33~1小时。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6~8小时和2小时。半衰期β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正常人为30~60分钟, 无尿患者延长至 75~155分钟, 肝肾功能同时严重受损者延长至11~20小时。新生儿由于肝肾廓清能力较差, 半衰期β延长于4~8小。88%以原形经肾脏排泄,12%经肝脏代谢由胆汁排泄.肾功能受损者经肝脏代谢增多。本药不被透析清除。

[适应症]

1.水肿性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脏疾病(肾炎、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应用其他利尿药效果不佳时,应用本类药物仍可能有效。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

2.高血压在高血压的阶梯疗法中,不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但当噻嗪类药物疗效不佳,尤其当伴有肾功能不全或出现高血压危象时,本类药物尤为适用。

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用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例如失水、休克、中毒、麻醉意外以及循环功能不全等,及时应用可减少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机会。

4.高钾血症及高钙血症。

5.稀释性低钠血症尤其是当血钠浓度低于120mmol/L时。

6.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症(SIADH)。

7.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用法与用量]

1.成人

(1)治疗水肿性疾病。起始剂量为 20—40mg,每日 1次,必要时 6—8小时后追加 20—40mg,直至出现满意利尿效果。最大剂量虽可达每日600mg,但一般应控制在 100mg以内,分2—2次服用。以防过度利尿和副反应发生。部分患者剂量可减少至 20—40mg,隔日 1次,或每周中连续服药 2—4日,每日 20—40mg。紧急情况或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或肌内注射,开始 20—40mg,必要时每 2小时追加剂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在非紧急情况下,不希望短期内快速利尿。维持用药阶段可分次给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时,起始 40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小时追加 80mg,直至出现满意疗效。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用 200—400mg加于氯化钠注射液100ml内静脉滴注,滴注速度每分钟不超过 4mg。有效者可按原剂量重复应用或酌情调整剂量,每日总剂量不超过 1g。利尿效果差时不宜再增加剂量,以免出现肾毒性,对急性肾衰功能恢复不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一般每日剂量 40—120mg。

(2)治疗高血压。起始每日 40—80mg,分 2次服用,并酌情调整剂量。治疗高血压危象时,起始 40—80mg静注,伴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酌情增加用量。

(3)治疗高钙血症时,每日口服 80—120mg,分 1—3次服。必要时,可肌内或静脉注射,一次 80mg。

2.小儿治疗水肿性疾病,起始按体重 2mg/kg,口服,必要时每 4~6小时追加 1—2mg/kg。亦可 1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 2小时追加 1mg/kg。最大剂量可达每日 6mg/kg。

新生儿应延长用药间隔。

[制剂与规格]呋塞米片20mg 呋塞米注射液2ml:20mg

肌注或静注,每次20mg,一日或隔日一次,儿童酌减;口服,开始每日40mg,以后按需可增至每日80-120mg,超过40mg,分2-3次服.儿童开始按1-2mg/kg服,视情况酌增.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对磺胺药和噻嗪类利尿药过敏者,对本药可能亦过敏。

(2)本药可通过胎盘屏障,孕妇尤其是妊娠前 3个月应尽量避免应用。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预防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可致胎仔肾盂积水,流产和胎仔死亡率升高。

(3)本药可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4)本药在新生儿的半衰期明显延长,故新生儿用药间隔应延长。

(5)老年人应用本药时发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和肾功能损害的机会增多。

(6)下列情况慎用;①无尿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后者因需加大剂量,故用药间隔时间应延长,以免出现耳毒性等副作用;②糖尿病;③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④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因水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昏迷;⑤急性心肌梗塞,过度利尿可促发休克;⑥胰腺炎或有此病史者;⑦有低钾血症倾向者,尤其是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或有室性心律失常者;⑧红斑狼疮,本药可加重病情或诱发活动;⑨前列腺肥大。

低血钾症,超量服用洋地黄,肝昏迷患者禁用.晚期肝硬化慎用。高剂量对高血尿酸者的眼毒性极大。

本品能透过胎盘、增加胎儿尿液的形成,增加母亲、胎儿血清和羊水内的酸浓度。因此,对孕妇,只有在心衰的情况下,才有必要服用本品

[给药说明]

(1)药物剂量应个体化,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然后根据利尿反应调整剂量,以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的发生。

(2)肠道外用药宜静脉给药、不主张肌内注射。常规剂量静脉注射应超过 1—2分钟,大剂量静脉注射时每分钟不超过 4mg。静脉用药剂量为口服的 1/2时即可达到同样疗效。

(3)本药为加碱制成的钠盐注射液,碱性较高,故静脉注射时宜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而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4)存在低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倾向时,应注意补钾。

(5)如每日用药一次,应早晨服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6)与降压药合用时,后者剂量应酌情调整。

(7)少尿或无尿患者应用最大剂量后 24小时仍无效时应停药。

(8)与噻嗪类利尿药不同,本药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剂量范围较大。

随访检查:①血电解质,尤其是合用洋地黄类药物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肝肾功能损害者;②血压,尤其是用于降压,大剂量应用或用于老年人;③肾功能;④肝功能;⑤血糖;⑥血尿酸;⑦酸碱平衡情况;⑧听力。

[不良反应]

常见者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尤其是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如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氯性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以及与此有关的口渴、乏力、肌肉酸痛、心律失常等。

少见者有过敏反应(包括皮疹、间质性肾炎、甚至心脏骤停)、视觉模糊、黄视症、光敏感、头晕、头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胰腺炎、肌肉强直等,骨髓抑制导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损害,指、趾感觉异常,高糖血症,尿糖阳性,原有糖尿病加重,高尿酸血症。耳鸣、听力障碍多见于大剂量静脉快速注射时(每分钟剂量大干 4—15mg),多为暂时性,少数为不可逆性,尤其当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同时应用时。在高钙血症时,可引起肾结石。尚有报道本药可加重特发性水肿。

可引起低血钾,低氯血症,血镁降低,恶心,呕吐,腹泻,皮疹,搔痒,肌肉痉挛,眩晕,乏力,嗜睡,口干,注入过快可引起暂时性耳聋.个别病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多形性红斑,体位性低血压.长期用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产生尿酸过多症.可引起胃肠道刺激或不适,急性胰腺炎,黄疸,个别病例幻视.静脉注射可有心脏停博,甚至死亡。

心血管系统:呋塞米除利尿作用外,还有短暂但肯定的血管扩张作用。本品使肾损害的病人的静脉血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改变,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昏厥,和其他降压药合并使用时,症状更严重。

内分泌、代谢:本品对脂代谢的影响与噻嗪类药物相似。有报告,呋塞米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失调综和征(IADHS),患者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浓度升高,机体总钠量正常,总钾量大幅度下降。如果快速使用本品,会造成高血蛋白酶原和醛固酮分泌急剧增加。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服用本品导致硫胺缺乏症,并损伤心脏功能。因此对长期使用本品的病人,应注意血液中硫胺的浓度。与噻嗪类药物类似,本品也会导致高血尿酸、促发痛风,且出现的频率和发作程度更甚,老年病人,服用3个月就有可能出现痛风。

电解质和体液平衡:和噻嗪类药物相似,髓袢利尿药也引起电解质平衡的变化,作用特点和程度有所不同。发生率大约为23%。

1.钙代谢与噻嗪类药物不同,呋塞米不促使钙在远端肾小管的重吸收,但可引起短暂的高血钙。本品能引起新生儿继发性的副甲状腺亢进,造成骨钙流失,钙的排泄率比正常儿童大10~20倍,有形成肾结石的危险。也有出现继发性败血症的可能。

2.低血镁,本品虽可引起镁的肾清除率增加,但不一定影响血浆中镁的浓度。

肝脏:呋噻米对动物的肝脏毒性很大,临床上对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即使服用低剂量本品也会加速肝性脑病的发作,最好改用螺内酯。

消化系统:常规剂量下,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低于1%。但高剂量或有尿毒症时,发生率明显增高。

泌尿系统:本品为强利尿剂。过度的利尿和脱水会造成暂时性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中BUN升高,发生率占不良反应的8%。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会出现急性尿潴留和溢流性尿失禁、间质性肾炎。有认为长期使用本品治疗自发性水肿都会逐步损伤肾脏功能,造成急性肾衰竭。

皮肤:皮疹较为常见。肾功能衰竭时,用大剂量本品,可能出现鳞状皮炎、多发性红皮病,这在其他的利尿药中是罕见的。

感觉器官:服用本品血药浓度超过50μg/ml时,会引起眼、耳中毒反应。如青光眼、眩晕、失聪,有时是不可逆的。

高血钙和胎儿体内形成结石也有报道。本品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相互作用]

(1)肾上腺糖、盐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雌激素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并增加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的发生机会。

(2)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肾损害机会也增加,与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有关。

(3)与拟交感神经药物及抗惊厥药物合用,利尿作用减弱。

(4)与氯贝丁酯(安妥明)合用,两药的作用均增强,并可出现肌肉酸痛、强直。

(5)与多巴胺合用,利尿作用加强。

(6)饮酒及含酒精制剂和可引起血压下降的药物能增强本药的利尿和降压作用;与巴比妥类药物、麻醉药合用,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7)本药可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故与治疗痛风的药物合用时,后者的剂量应作适当调整。

(8)降低降血糖药的疗效。

(9)降低抗凝药物和抗纤溶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利尿后血容量下降,致血中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以及利尿使肝血液供应改善、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多有关。

(10)本药加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与血钾下降有关。

(11)与两性霉素、头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合用,肾毒性和耳毒性增加,尤其是原有肾损害时。

(12)与抗组胺药物合用时耳毒性增加,易出现耳鸣、头晕、眩晕。

(13)与锂合用肾毒性明显增加,应尽量避免。

(14)服用水合氯醛后静注本药可致出汗、面色潮红和血压升高,此与甲状腺素由结合状态转为游离状态增多,导致分解代谢加强有关。

(15)与碳酸钠合用发生低氯性碱中毒机会增加。

噻嗪类药物和髓袢利尿药合并使用常导致肾功能严重恶化。

本品使氨基糖甙类的清除率下降约35%,这会增加眼的毒性和永久性耳聋的危险性。

本品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会增强肾毒性。

本品与甘露醇合并用,会导致肾衰竭,也会加强箭毒的作用。

本品能抑制肾小管对锂离子的分泌,可能引起锂中毒。

本品和螺内酯或ACE抑制剂卡托普利合并使用会导致急性肾中毒和严重的低血钠。

同时服用苯妥英,可使本品的吸收率降低,利尿作用下降50%。

呋塞米能抑制吲哚美辛的吸收,另一方面吲哚美辛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又能减弱大多数利尿药的利尿和降压作用。

本品能使茶碱的稳态浓度增加20%左右。二者共服时,应严密监测血液中茶碱的浓度。

虽然本品不影响地高辛的药物代谢和肾排泄,但合用时,应密切监测血钾含量。

与可的松类、甘草类,甘珀酸钠等减低钾含量的药物合用,也应慎重。

 

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

[药理]

药效学

(1)对水、电解质排泄的影响。①利尿作用,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 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类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释其对近端小管的作用。本类药还能抑制磷酸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和线粒体氧耗,从而抑制肾小管对Na+、Cl- 的主动重吸收。②降压作用。除利尿排钠作用外,可能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可能是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 在给药治疗后早期,通过利尿排钠,使血浆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容量及心排血量降低,因而血压降低;在持久给药时,血容量及心排血量可恢复原来水平,但总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仍可降低。(2)对肾血流动学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和Na+增多,刺激致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分泌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对享氏袢无作用,是本类药物利尿作用远不如袢利尿药的主要原因。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进食能增加吸收量,可能与药物在小肠的滞留时间延长有关。本药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另部分进入红细胞内。口服2小时起作用, 达峰时间为4小时, 作用持续时间为6~12小时。半衰期为15小时, 肾功能受损者延长。 本药吸收后消除相开台阶段血药浓度下降较快,以后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减慢,可能是由于后阶段药物进入红细胞内有关。主要以原形由尿排泄。口服本品后3~4日降压作用开始,持续1周。

[适应症]

1.水肿性疾病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

2.原发性高血压为利尿降压药,常与其他降压药合用以增强疗效。对轻、中度高血压,单独应用即可有效,可显著有效地降低卧位与立位高血压。

3.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4.肾石症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

[用法与用量]

用于治疗高血压:成人常用量单用,口服一日 25—100mg,一次或分二次服;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时,一次 10mg,一日 3次;停用时应缓慢停药。

[制剂与规格]氢氯噻嗪片(1)10mg(2)25mg

(1).治疗水肿: 一日25-75mg,必要时可增至100mg,分2次服,间日或每周用药1-2次.体重恢复后减至维持量.

(2).心脏性水肿:每日12.5-25mg,开始用小剂量,注意调整洋地黄用量.

(3).肝硬化腹水:最好与螺内酯合用.

(4).高血压:开始每日50-75mg,早晚两次分服.一周后减为每日25-50mg维持量.长期服用可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突然停药可引起钠,氯及水的潴留.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与磺胺类药物、呋塞米、布美他尼、碳酸酐酶抑制剂有交叉过敏。

(2)能通过胎盘屏障,动物实验发现几倍于人的剂量对胎仔尚未产生不良作用。本类药物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预防作用,故孕妇使用应慎重。

(3)动物实验显示本类药能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4)小儿用药无特殊注意事项,但慎用于有黄疸的婴儿,因本类药可使血胆红素升高。

(5)老年人应用本类药物较易发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6)下列情况慎用:①无尿或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因本类药效果差,应用大剂量时可致药物蓄积,毒性增加;②糖尿病;③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④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水、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昏迷;⑤高钙血症;⑥低钠血症;⑦红斑狼疮,可加重病情或诱发活动;⑧胰腺炎;⑨交感神经切除者(降压作用加强);⑩有黄疸的婴儿。

肝肾功能减退,痛风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给药说明]

本品与多数其他降压药同用有增强降压作用,以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作用较为显著。

每日用药一次时,应在早晨用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间歇用药(非每日用药)能减少电解质紊乱发生的机会。

①宜用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电解质平衡失调和反射性肾素-醛固酮血浓度增高;②对长期服用或可能发生低血钾者需补充钾盐或给保钾利尿药、补充钾盐时注意不引起高血钾;③高血压患者需作手术时,术前可不必停药,但麻醉医师应有所了解。

随访检查:①血电解质;②血糖;③血尿酸;④血肌酐,尿素氮;⑤血压。

长期服用可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突然停药可引起钠,氯及水的潴留.

[不良反应]

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1)水、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副作用较为常见。低钾血症较易发生与噻噻类利尿药排钾作用有关,长期缺钾可损伤肾小管,严重失钾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化,以及引起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异位心律。低氯性碱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噻噻类特别是氢氯噻噻常明显增加氯化物的排泄。此外低钠血症亦不罕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加重肾损害。脱水造成血容量和肾血流量减少亦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上述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常见反应有口干、烦渴、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和极度疲乏无力等。

(2)高糖血症。噻噻类利尿药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此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

(3)高尿糖血症。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少数可诱发痛风发作。由于通常无关节疼痛,故高尿酸血症易被忽视。

(4)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但较为少见。

(5)血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亦少见。

(6)其他,如胆囊炎、胰腺炎、性功能减退、光敏感、色觉障碍等但较罕见。

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电解质紊乱引起口干,倦睡,肌痛.个别病例可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皮疹,光敏性皮炎,瘙痒. 结晶尿,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肌肉痛,血糖升高. 长期服用可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突然停药可引起钠,氯及水的潴留.

[相互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两性霉素B(静脉用药),能降低本类药物的利尿作用,增加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机会,尤其是低钾血症。

(2)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尤其是吲哚美辛,能降低本类药的利尿作用,与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3)与拟交感胺类药物合用,利尿作用减弱。

(4)考来烯胺(消胆胺)能减少胃肠道对本类药物的吸收,故应在口服考采烯胺 1小时前或4小时后服用本类药。

(5)与多巴胺合用,利尿作用加强。

(6)与降压药合用时,利尿降压作用均加强。

(7)与抗痛风药合用时,后者应调整剂量。

(8)使抗凝药作用减弱,主要是由于利尿后机体血浆容量下降,血中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加上利尿使肝脏血液供应改善,合成凝血因子增多。

(9)降低降糖药的作用。

(10)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等与本类药合用时,应慎防因低钾血症引起的副作用。

(11)与锂制剂合用,因本类药物可减少肾脏对锂的清除,增加锂的肾毒性。

(12)乌洛托品与本类药合用,转化为甲醛受抑制,疗效下降。

(13)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与血钾下降有关。

(14)与碳酸氢钠合用,发生低氯性碱中毒机会增加。

 

 

                       螺内酯Spironolactone

[药理]

药效学

本药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断Na+-K+和Na+-H+交换,结果Na、+CI-和水排泄增多,K+、Mg2和H+排泄减少, 对Ca2和P3-的作用不定。由于本药仅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肾小管其他各段无作用,故利尿作用较弱。另外,本药对肾小管以外的醛固酮靶器官也有作用。

药动学

本药口服吸收较好,生物利用度大于90%, 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 进入体内后80%由肝脏迅速代谢为有活性的坎利酮(canrenone), 口服1日左右起效,2-3日达高峰,停药后作用仍可维持2-3日。依服药方式不同半衰期有所差异,每日服药1~2次时平均19小时(13~24小时), 每日服药4次时缩短为12.5小时(9~16小时)。无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和胆道排泄, 约有1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适应症]

1.水肿性疾病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治疗充血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水肿性疾病,其目的在于纠正上述疾病时伴发的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并对抗其他利尿药的排钾作用。也用于特发性水肿的治疗。

2.高血压作用为治疗高血压的辅助药物。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螺内酯可用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

4.低钾血症的预防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增强利尿效应和预防低钾血症。

[用法与用量]

1.成人①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日 40—80mg,分 2—4次服用,至少连服5日。以后酌情调整剂量。②治疗高血压,开始每日 40—80mg,分次服用,至少2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③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前患者每日用量 100—400mg,分 2—4次服用。不宜手术的患者,则选用较小剂量维持。④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长期试验,每日 400mg,分 2—4次,连续 3—4周。短期试验,每日 400mg,分 2—4次服用,连续 4日。老年人对本药较敏感,开始用量宜偏小。

2.小儿治疗水肿性疾病,开始每日按体重 1—3mg/kg或按体表面积 30—90mg/平方米,单次或分 2~4次服用,连服 5日后酌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 3—9mg/kg或 90— 270mg/平方米。

[制剂与规格]螺内酯片20mg

螺内酯胶囊20mg

口服,每次30-4mg,一日3-4次.如疗效不满意,可加用其他利尿药.

[禁用慎用]

(1)本药可通过胎盘,但对胎儿的影响尚不清楚。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且用药时间应尽量短。

(2)老年人用药较易发生高钾血症和利尿过度。

(3)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4)下列情况慎用;①无尿;②肾功能不全;③肝功能不全,因本药引起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昏迷;④低钠血症;⑤酸中毒,一方面酸中毒可加重或促发本药所致的高钾血症;另一方面本药可加重酸中毒;⑥乳房增大或月经失调者。

肾功能衰竭及血钾偏高者忌用。

老年病人,每日剂量超过200mg,并合用保钾利尿剂或补钾剂,可能导致肾衰竭和肝功能异常,必须定期监测血钾浓度。

[给药说明]

(1)给药应个体化,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使用,以减少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的发生。

(2)如每日服药一次,应于早晨服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3)用药前应了解患者血钾浓度,但在某些情况血钾浓度并不能代表机体内钾含量,如酸中毒时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而易出现高钾血症,酸中毒纠正后血钾即可下降。

(4)本药起作用较慢,而维持时间较长,故首日剂量可增加至常规剂量的 2—3倍,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时,可先于其他利尿药 2—3日服用。在已应用其他利尿药再加用本药时,其他利尿药剂量在最初 2—3日可减量 50%,以后酌情调整剂量。在停药时,本药应先于其他利尿药 2—3日停药。

(5)用药期间如出现高钾血症,应立即停药。

(6)应于进食时或餐后服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并可能提高本药的生物利用度。

[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①高钾血症,最为常见,尤其是单独用药、进食高钾饮食、与钾剂或含钾药物如青霉素钾等以及存在肾功能损害、少尿、无尿时。即使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仍可达 8.6—26%,且常以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故用药期间必须密切随访血钾和心电图;②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尚有报道可致消化性溃疡。

(2)少见的有;①低钠血症,单独应用时少见,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时发生率增高;②抗雄激素样作用或对其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长期服用本药在男性可致男性乳房发育、阳萎、性功能低下,在女性可致乳房胀痛、声音变粗、毛发增多、月经失调、性机能下降;③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本药可发生行走不协调、头痛等。

(3)罕见的有:①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甚至呼吸困难;②暂时性血浆肌酐、尿素氮升高,主要与过度利尿、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③轻度高氯性酸中毒;④肿瘤,有报道 5例患者长期服用本药和氢氯噻嗪发生乳腺癌。

血钾升高,乏力,思睡,头痛,运动障碍,精神失常或错乱,皮疹,乳腺分泌过多.并可引起低钠血症,血钾升高.个别病例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男性乳房增大,性功能障碍(或性欲下降),月经失调,黄褐斑。

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的适度下降,尿酸明显下降,非空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轻度、暂时性的上升。

[相互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具有较强盐皮质激素作用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弱本药的利尿作用,而拮抗本药的潴钾作用。

(2)雌激素能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减弱本药的利尿作用。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尤其是吲哚美辛,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且合用时肾毒性增加。

(4)拟交感神经药物降低本药的降压作用。

(5)多巴胺加强本药的利尿作用。

(6)与引起血压下降的药物合用,利尿和降压效果均加强。

(7)与下列药物合用时,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增加,如含钾药物、库存血(含钾 30mmol/L,如库存 10日以上含钾高达 65mmol/L)、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环孢素 A。

(8)与葡萄糖胰岛素液、碱剂、钠型降钾交换树脂合用,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增加。

(9)本药使地高辛半衰期延长。

(10)与氯化铵合用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11)与肾毒性药物合用,肾毒性增加。

(12)甘珀酸钠、甘草类制剂具有醛固酮样作用,可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

本品有弱的酶诱导作用,加快氨替比林和地高辛的代谢降解,使地高辛的稳态血药浓度上升约30%。阿司匹林能阻断螺内酯的主要代谢产物坎利酮(Canrenone)在肾小管中的分泌,其利尿作用减弱。本品能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降低约25%,抵消生胃酮的抗溃疡作用。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药理]

    药效学

本品有肾上腺素β受体部位竞争性地抑制儿茶酚胺的作用。通过减弱或防止β受体兴奋而使心脏的收缩力与收缩速度下降,通过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减慢,使心脏对运动或应激的反应减弱。因此,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减低心肌氧耗,增加运动耐量。由于阻滞心脏起搏点电位的肾上腺素能兴奋故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可能本品通过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滞、抗肾素活性以及心排血量减低等降低血压,适用于治疗高血压。由于本品能拮抗儿茶酚胺效应,也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及甲状腺机能亢进,使β1和β2受体的活动均处于抑制状态。

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β肾上腺素能活性亢进,此时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不增多。甲亢的许多症状系β肾上腺素能活性过高所引起,应用普萘洛尔后,甲亢的症状可得到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并不减少,但外周组织中 T4向 T3的转变减少。

药动学

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较完全(90%), 1~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但进入全身循环前即有大量被肝代谢而失活,生物利用度为30%。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很高, 为93%, 半衰期为2~3小时,经肾脏排泄,主要为代谢产物,小部分(<1%=为原形物。不能经透析排出。

[适应症]

用于治疗:

①心律失常,纠正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泮地黄类及儿茶酚胺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②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即劳力型心绞痛);

③高血压,作为第一线用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

④肥厚性心肌病,用于减低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

⑤嗜铬细胞瘤,用于控制心动过速;

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用于控制心率过快,也用于治疗甲状腺危象或危象先兆;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术前准备;对病情较重的甲亢患者在抗甲状腺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尚未奏效前用以控制症状。

⑦心肌梗塞;作为次级预防;

⑧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用法与用量]

1.抗心律失常口服,一次 10—30mg,一日 3—4次,应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用量。严重心律失常应急时可静脉注射 1—3mg,以每分钟不超过 1mg的速度静注,必要时 2分钟后可重复一次,以后隔 4小时一次。小儿用量尚未确定,一般口服按体重每日 0.5—1.0mg/kg,分次服;静脉注射按体重 0.01—0.1mg/kg,缓慢注入,一次量不宜超过 1mg。

2.心绞痛口服,开始 5—10mg,每日 3—4次,每 3日可增加 10—20mg,可渐增至每日200mg,分次服。

3.高血压口服,一次 5—10mg,每日 3—4次,按需要及耐受程度逐渐调整,至症状被控制。

4.肥厚性心肌病口服,一次 10—20mg,每日 2—4次,按需要及耐受程度逐渐调整。

5.嗜铬细胞瘤口服,一次 10—50mg,一日 3—4次,术前用 3天,常与 α受体阻滞药同用,一般应先用 α受体阻滞药,待药效出现并稳定后再加用本品。

[制剂与规格]盐酸普萘洛尔片10mg。

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 5ml:5mg

(1).治心律失常,每日10-30mg,分3次服;(2).嗜铬细胞瘤,术前3日服,一日60mg,分3次服;(3).治心绞痛,每日40-80mg,分3-4次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日剂量可达80mg以上; (4).治高血压,每次5mg,一日4次,1-2周后加1/4量,在严密观察下可至每日100mg.(5).对麻醉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 以1mg/分速度静滴,一次2.5-5m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100ml中滴注.

治疗甲状腺亢进:

1.口服一般甲亢病人一次 10~20mg,每日3次;对于甲亢危象者,每次20~80mg,每4~6小时一次。

2.用于术前准备每次20~40mg,每6小时口服一次,必要时加量,直到甲亢症状控制,心率降至正常范围。手术日清晨还需服药一次,手术后需继续服用数天,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如病情稳定,可在一周后停药。

[制剂与规格]盐酸普萘洛尔片10mg

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5ml:5mg

[禁用慎用]

(1)本品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报道妊娠高血压者用后可致宫内胎儿发育迟缓,分娩时无力造成难产,新生儿可产生低血压、低血糖、呼吸抑制及心率减慢,尽管也有报告对母亲及胎儿均无影响,但必须权衡利弊,不宜作为孕妇第一线治疗药物。

(2)可从乳汁分泌小量,故哺乳期妇女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3)老年人对本品代谢与排泄能力低,应适当调节剂量。

(4)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支气管哮喘;②心源性休克;③心传导阻滞(Ⅱ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④重度心力衰竭;⑤窦性心动过缓。

(5)下列情况应慎用:①过敏史;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糖尿病;④肺气肿或非过敏性支气管炎;⑤肝功能不全;⑥甲状腺功能低下;⑦雷诺综合征或其他周围血管疾病;⑧肾功能减退。

[给药说明]

①用量必须强调个体化,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用量不尽相同,肝、肾功能不全者用小量;②糖尿病患者虽可引起血糖过低,但在非糖尿病人中则无降血糖作用;③注意血药浓度不能完全预示药理效应,故还应根据心率及血压等临床征象指导临床用药;④口服可以在空腹时,也可与食物共进,后者可使本品在肝内代谢减慢,生物利用度增值;⑤冠心病患者使用本品不宜骤停,否则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室性心动过速;⑥甲亢病人用本品也不可骤停,否则使甲亢症状加重;⑦长期用本品者撤药须逐渐递减剂量,至少经过 3天,一般为 2周;⑧长期应用可在少数病人出现心力衰竭,倘若出现,可用洋地黄苷类和(或)利尿药纠正,并渐递减达停用。

应用本品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血压、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糠尿病病人应定期查血糖。

(1)甲亢合并心功能不全者慎用,因本品可使心脏收缩功能减弱,必须采用时,应合用强心药。

(2)作为手术前准备,其优点为奏效快,疗程短,往往数天至一周左右即可控制症状,使心率降至正常范围。由于本品作用往往短暂,故必须一直用药到手术日晨,在手术中必要时需静脉注射,手术后也需继续应用,一直到血 T4、T3降至正常。单用本品作手术前准备不如抗甲状腺药物加碘剂可靠,故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抗甲状腺药物者及急需紧急手术者。

[不良反应]

由于本品能透入神经系统,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①较常见的有眩晕或头昏(低血压所致)、心率过慢(<50次/分钟);②较少见的有支气管痉挛及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神志模糊(尤见于老年人)、精神抑郁,反应迟钝;③更少见的有发热和咽痛(粒细胞缺乏)、皮疹(过敏反应)、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小);④不良反应持续存在时,须格外警惕的有四肢冰冷、腹泻、倦怠、眼口或皮肤干燥、恶心、指趾麻木、异常疲乏等。

应严密观察血压及心律变化,如心律变慢,立即停药.乏力,嗜睡,头晕,失眠,恶心,皮疹. 个别病例有周身性红斑狼疮样反应,多关节病综合症,幻视,性功能障碍(或性欲下降).剂量过大时引起低血压(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惊厥,呕吐. 可诱发缺血性脑梗塞,可有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它可引起哮喘;可发生Ⅰ型过敏反应及Ⅳ型迟发过敏反应颇似Lyell综合征;可出现荨麻疹、牛皮癣样皮疹。有报告可发生过敏性肺炎;脱发;及致有硬化性腹膜炎。

此药的停药反应并不限于心血管,也常见有头痛、震颤及焦虑,有时也可出现精神异常。

[相互作用]

(1)与可乐定同用而须停药时,须先停用本品,数天后再逐步减停可乐定,以免血压波动。

(2)与洋地黄苷类同用,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而致心率过慢,故须严密观察。

(3)与肾上腺素、苯福林或拟交感胺类同用,可引起显著高血压、心率过慢,也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故须严密观察。

(4)可使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氯化筒箭毒碱、加拉碘铵等增效,时效也延长。

(5)可影响血糖水平,故与降糖药同用时,须调整后者的剂量。

(6)与异丙肾上腺素或黄嘌呤同用,可使后两者疗效减弱。

(7)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用,可致极度低血压,禁用。

(8)与吩噻嗪类同用,可使两者的血药浓度均升高。

(9)与利血平同用,两者作用相加,β受体阻滞作用增强,有可能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

苯巴比妥及异烟肼使普萘洛尔的清除增多并减低它们在周身的利用率。

西咪替丁为一种强效肝微粒体酶抑制剂,可降低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在肝内的代谢,延迟这些药物的排泄,导致其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因而,合并用药时需减少上述药物的剂量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氯丙嗪也抑制普萘洛尔代谢。

 

                      美托洛尔Metoprolol

[药理]

药效学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但主要使β1受体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95%,生物利用率为 50%。吸收后迅速入细胞外组织,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蛋白结合率低,约 10%。口服 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最大作用时间为 1—2小时。血压的降低与血药浓度不平行,而心率的减少则与血药浓度呈直线关系。T1/2为 3—4小时,老年人延长至 5小时,肾功能不全时无明显改变。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尿内以代谢物为主,仅少量(3—10%)为原形物。不能经透析排出。

[药理作用]

本品为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因此,对抑制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动过速要比普萘洛尔弱,但降低运动心率的作用却比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药强。通过降低心脏作功达到减少心肌需氧的作用。此外,还具有延长心肌不应期、窦房结恢复时间、右房至希氏束的传导时间和房室结不应期的电生理特性。

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口服吸收率> 90%,但因肝脏首过效应强大,使生物利用度约下降50%。血浆蛋白结合率仅12%,表观分布容积为5.6L/kg,口服1~2h后β受体阻滞作用达到高峰,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h,消除半减期通常为3~4h,消除率在43.2~92.4L/h之间,有效血药浓度为0.05~0.1μg/ml。经肝脏代谢后主要以无活性代谢产物的形式从肾脏排泄。本品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

[药理作用]本品系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药,其抗β1受体的活性和膜稳定的特性与噻吗洛尔相同。降眼压作用被认为是抑制房水产生的结果。

[适应症]

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心肌梗塞,指证同盐酸普萘洛尔。

适用于轻、中型高血压,其降压效果至少与拉贝洛尔、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和氯噻酮一样有效。尤适用于伴有哮喘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用于稳定劳累型心绞痛,可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提高运动耐量,均与等量普萘洛尔、氧烯洛尔和维拉帕米和硝苯地平一样有效。可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缺血,具有缓解胸痛、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梗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死亡率的作用。也可治疗心律失常、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低血压性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伴有心动过速者。

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常用量:开始一次 25—50mg,一日 2—3次,以后按需要可增加至一日 450mg,分 3次服。

2.静脉注射用于心律失常,首次 2.5mg,最大量 5mg,以每分钟 1—2mg速度注入,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 5分钟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 10—15mg。

[制剂与规格]酒石酸美托洛尔片50mg

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5ml:5mg

剂量个体差异大,注意个体化.(1).高血压:开始每日一次100mg,维持量每日一次100-200mg,必要时增至日400mg,早晚分服.(2).用于心绞痛,每日100-150mg,分2-3次服,必要时增至日150-300mg.(3).心律失常:静注,开始5mg(每分1-2mg),隔5分钟重复注射,一般总量10-15mg.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50~100mg,早晨顿服或分2次口服,如疗效不满意可增加剂量,但每日用量不超过300mg。

静脉注射,5mg溶于25%葡萄糖溶液20ml中缓慢推注,每次间隔时间为2min或5min。

与其他β受体阻滞药一样,不能突然停用本品,否则会加重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注射剂:5mg/2ml。

[商品名]倍他乐克,Betaloc(阿斯特拉制药公司)。

[用法及用量]滴眼,每次1~2滴,每日2次(滴眼后6h产生最大降压效果)。

[剂型与规格]滴眼剂:2%,5ml/支。

[禁用慎用]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糖尿病,甲亢及孕妇慎用.2,3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及对洋地黄无效的心衰病人忌用.

对明显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力衰竭者禁用。心脏功能失代偿的病人,不应使用本品。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周围血管病者应减少剂量,严密观察。

孕妇服用本品可增加其清除率,影响胎儿和新生儿。因此,妊娠和哺乳期间妇女应慎用。

心衰、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给药说明]

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分钟)、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力衰竭时禁用。②过去无心力衰竭史者长期用本品,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征象,宜加用强心药和(或)利尿药,心衰症状继续则停药。③本品能选择性阻滞 β1受体,慎用于有支气管痉挛患者,由于β1受体的选择性阻滞并非绝对,一般仅用小量,并及时加用 β2激动药。④大手术之前应否停用β阻滞剂意见尚不一致,β受体阻滞后心脏对反射性交感兴奋的反应降低,使全麻和手术的危险性增加,但可用多巴酚丁胺或异丙肾上腺素逆转。⑤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应用,可使一些症状如心动过速被掩盖,疑有发生甲亢可能时应避免骤然停用,以致发生甲状腺危象。⑥冠心病患者用本品时不宜骤然停药,否则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室性心动过速。长期用本品者撤药时用量须逐渐递减,至少要经过 3天,一般需 2周。

与其他β受体阻滞药一样,不能突然停用本品,应在7~10日内逐步撤除,否则会加重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进行全身麻醉的病人,最好在麻醉前48小时停服。

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应该同时给β2激动药,剂量可按本品的用量调整。

[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疲乏和眩晕占 10%,抑郁占 5%,其他有头痛、失眠、多梦;②心血管:气短和心动过缓占 3%,其他有肢端冷、雷诺现象、心力衰竭少见;③呼吸系统:肺内哮鸣不到 1%;④胃肠:腹泻占 5%,恶心、胃痛、便秘<1%;⑤瘙痒症<1%。理论上讲抑制 β2受体所致不良反应较轻。因脂溶性及较易透入中枢神经系统,故该系统不良反应较多。

个别病例有胃部不适,眩晕,头痛,嗜睡,失眠.心动过缓。

常见有疲乏(6.2%)、眩晕(3.8%)和头痛(3.6%),一般均为短暂的,仅有7%的患者需停药。心脏方面的表现较少见,如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有报告发生Peyronie病。

部分病人可有轻微上腹不适、倦怠或睡眠异常,长期应用后可消失。偶见非特异性皮肤反应和肢端发冷。

[相互作用]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本品与利尿药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可增强其降压作用。与地高辛合用,有利于控制心衰伴心动过速。与维拉帕米合用,可提高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

苯巴比妥及异烟肼使美托洛尔的清除增多并减低它们在周身的利用率。

西咪替丁为一种强效肝微粒体酶抑制剂,可降低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在肝内的代谢,延迟这些药物的排泄,导致其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因而,合并用药时需减少上述药物的剂量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阿替洛尔Atenolol

[药理]

药效学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但主要使β1受体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药动学

口服吸收约为50%。小剂量可通过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6-10%。服后2-4小时作用达峰值,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半衰期为6-7小时,主要以原形自尿排出。在血液透析时可予以清除。

盐酸普萘洛尔药效学:本品有肾上腺素β受体部位竞争性地抑制儿茶酚胺的作用。通过减弱或防止β受体兴奋而使心脏的收缩力与收缩速度下降,通过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减慢,使心脏对运动或应激的反应减弱。因此,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减低心肌氧耗,增加运动耐量。由于阻滞心脏起搏点电位的肾上腺素能兴奋故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可能本品通过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滞、抗肾素活性以及心排血量减低等降低血压,适用于治疗高血压。由于本品能拮抗儿茶酚胺效应,也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及甲状腺机能亢进,使β1和β2受体的活动均处于抑制状态。

[药理作用]

本品为长效、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其心脏选择性作用明显强于美托洛尔,而对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抑制较弱。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无膜稳定性,也无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本品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轻由运动所致的血压增高。同时,通过减低心率(8%~34%)和心率、血压乘积(9%~40%),减少心绞痛发作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耗氧指数。因此早期应用该药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预防再梗死,长期应用可降低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死亡率。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率达50%~60%,血药达峰时间为2~4h。生物利用度约6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46%,表观分布容积为0.8L/kg。体内分布广泛,极少量进入脑部,能迅速透过胎盘,可积聚于乳汁,但婴儿血药浓度含量甚微。肾功能正常的成年患者消除半减期约5~7h,总清除率约为6L/h(100ml/min)。儿童清除半减期较短(4、5h)。吸收后的药物约46%以原形由尿中排出。肾功能异常者清除率降低,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关。

[适应症]

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心肌梗塞,指证同盐酸普萘洛尔。

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轻度高血压病,包括老年高血压病和妊娠期高血压。最大降压作用发生在治疗开始2周内。临床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尤适用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运动耐力和ST段压低,具有明显疗效,对伴或不伴有心肌缺血证据的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降低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死亡率。而且,对确诊或疑有心肌梗死者,早期应用本品也可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及再梗死的发生率。本品可用于防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阵发性反复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也可降低冠脉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颤发生率。对青光眼也有效。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开始每日 12.5—25mg,一次服,2周后按需要及耐受量增至 50—100mg。肾功能损害时,肌酐清除率每分钟<15ml/1.73平方米者,隔天给50mg,每分钟 15—35ml/1.73平方米者,每天最多 50mg。

用于心绞痛,每次 12.5—25mg,一日 2次,可渐增至每日总量 150mg。

用于高血压,每次 25mg,一日 1—2次,可渐增至每日总量 200mg。

[制剂与规格]阿替洛尔片(1)12.5mg(2)25mg

口服: 用于心绞痛,每日1次0.1g,或每次25-50mg,一日2次;用于高血压:每日一次50-200mg;青光眼用4%溶液滴眼.

[用法及用量]口服,一般每次50~100mg,每日1次。用于心绞痛,每次25~100mg,每日1次。视病情而调整给用剂量;用于高血压,每次50~200mg,每日1次。

静脉注射,初始剂量2.5~5mg溶于25%葡萄糖液20mL中稀释,按1mg/min速度静注,如无效,5min后可重复给药,最大给药剂量为10mg。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0.15mg/kg,大于20min滴完,如需要,间隔12h可重复给药1次。青光眼患者用4%溶液滴眼。

对哮喘患者不作为首选治疗。

本品应用过程中,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停药后综合征。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注射剂:5mg/2ml。

[禁用慎用]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严重肾功能减退者(肌酐清除率< 0.5845ml/秒/1.73平方米)需调整给药剂量。

对儿童、严重心力衰竭者不主张应用。

对进行血透的患者,每次透析后应当日服50mg。

对心脏储备功能不良者使用本品时也必须小心。

显著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禁用。

[给药说明]

①本品的临床效应与血药浓度可不完全平行,剂量调节以临床效应为准;②肾功能损害时剂量须减少;③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用本品时,应先给洋地黄苷或利尿药,如心力衰竭症状仍存在,应逐渐减量停用;④本品的停用过程至少 3天,长可达 2周,如有撤药症状,如心绞痛发作,则暂时再给药,待稳定后渐停用;⑤与饮食共进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本品应用过程中,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停药后综合征。

[不良反应]

①心动过缓(<50次/分钟)、精神抑郁、手足冷、呼吸困难,脚肿较少见;②罕见的有皮疹、关节痛、胸痛等。

心动过缓,周身性红斑狼疮样反应,多关节病综合症,性功能障碍.大剂量可有心脏停博,可引起死亡.

主要有:①心动过缓,发生率为0.6%~10%。②肢端发冷或雷诺现象,2%~35%。③胃肠道症状,0.5%~30%,表现为恶心、腹泻及胃部不适。④疲乏或虚弱,1%~51%。⑤恶梦或睡眠障碍,占6%~26%。⑥头痛,1%~18%。⑦性功能障碍,1%~14%。通常认为本品发生的副作用较轻,且常见于初期治疗阶段,但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仅有3%~6%的患者需停止用药。心肌梗死患者静注本品后可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相互作用] 参见盐酸普萘洛尔。

本品与利尿药、钙拮抗药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合用,可增强其降压作用。本品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维拉帕米合用时必需谨慎,

 

                    

                         硝苯地平Nifedipi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为一仲钙离子内流阻滞剂或慢通道阻滞剂,阻滞钙离子经过心肌或平滑肌细胞膜面的通道而进入细胞内,由此引起周身血管,包括冠状动脉(正常供血区或缺血区)的血管张力减低而扩张,因而可以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供。并能抑制自发或麦角新碱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另一方面能抑制心肌收缩,使心肌作工减低,耗氧量减少,缓解心绞痛。治疗用量时对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影响小。给本品后血压下降时可有反射性心率加速。心功能正常者给药后心脏指数略增,左心室喷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 及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不变; 心功能不良者则给药后LVEF 略增而左室充盈压减低。

药动学

口服胃肠道吸收良好, 达90%左右,舌下含服吸收也快。蛋白结合率约90%, 口服30分钟血药浓度达高峰, 舌下或嚼碎服达峰时间提前。在10~30mg剂量范围内随剂量而增高, 但不受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影响。口服15分钟起效, 1~2小时作用达高峰, 作用持续4~8小时; 舌下给药2~3分钟起效, 20分钟达高峰。半衰期呈双相,半衰期α2.5~3小时, 半衰期β为5小时,半衰期受剂量影响。在肝脏代谢,产生无活性代谢产物, 80%以肾排出, 20%随粪便排出。

[药理作用]  本品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该类药物主要抑制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钙贮存部位的贮钙能力或与钙结合的能力,使细胞膜动作电位2相时钙离子经慢通道内流进入肌细胞的量减少,因而导致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缺钙,不能有效收缩,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耗氧量减少、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及冠状动脉扩张,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供氧量。本品对血管平滑肌具一定选择性,对心脏的直接负性变时性作用较弱,故全身给药时不引起心率减慢,而表现为心率反射性增加。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率大于70%,达峰时间为1~2h,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大多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出,其代谢具多态性,有快慢两种代谢类型,消除半减期为2~4h。本品缓释制剂达峰时间延长,其表观消除半减期为17h。本品血药浓度与效应间关系遵循S形最大药物效应方程,舒张压下降的有关参数:斜率指数为1.6±0.7,最大下降3.3±0.9kPa,产生一半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为28.1±6.8ng/ml。

[适应症]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典型心绞痛或劳力性心绞痛。

本品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病及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对顽固性、重度高血压及伴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也有较好疗效。本品也适用于防治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由于本品对呼吸功能无不良影响,故适用于患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心绞痛患者。对这两类疾病本品目前均为首选良药,尤其是缓释制剂产生反射性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较轻,1日服药1~2次,更为患者带来方便。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治疗尿道梗阻或防治运动性哮喘。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开始一次 10mg,每日 3次,渐增至最大疗效而能耐受,剂量的增加每隔 1—2周进行 1次。住院患者可每隔 4~6小时增加 1次,每次 10mg。若按症状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疗效的标准,则剂量调整可以在 3天内完成,但必须严密观察监护。成人单剂最大量为 30mg,1日内总量不超过 120mg。

[制剂与规格]硝苯地平片10mg 硝苯地平胶囊5mg

口服,一次5-10mg,一日3次;急用可舌下给药10mg;对慢性心律衰竭,每6小时20mg;咽部喷药,每次1.5-2mg,喷3-4下.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0~20mg,每日3~4次。对急需降压或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10mg,5~10min内生效。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每次30~60mg,每日1次。

少数患者初次服用本品后有首剂现象,表现为头痛、眩晕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急性尿潴留等,故对心功能减退患者应慎用,一旦发生心肌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日剂量大于120mg时,突然停药会产生撤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的复发或频繁发作。其原因与心肌细胞长期缺钙后对钙处于高敏状态,一旦停药,正常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即可产生过量的反应。

长期服药宜与利尿剂合用。

[剂型与规格]片剂:5mg/片,10mg/片。缓释片:30mg/片,60mg/片,90mg/片。

胶囊剂:5mg/粒。

硝苯地平缓释片[用法及用量]:

用于心绞痛,每日二次,每次一片。必要时可增加至每日二次,每次二片。

用于高血压。每日二次,每次一片。必要时可增加至每日二次,每次二片。最好在饭前或饭后服用,每次服用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4小时。对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所开处方应谨慎,剂量应有所减少。

[禁用慎用]

(1)啮齿类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胎作用,人体研究尚不充分,在孕妇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2)在乳母的临床研究尚不够充分,服用本品者最好不授乳。

(3)在老年人本品的半衰期可能延长,应用须加注意。

(4)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须慎用。

心功能减退患者应慎用,孕妇、心源性休克者忌用。

对乙酰水杨酸和其它合成前列腺素抑制剂有过敏反应的病人,应慎用此药。

严重低血压者慎用。

[给药说明]

①长期给药不宜骤停,以避免发生停药综合征而出现反跳现象,如心绞痛发作;②用药后注意是否有降压后出现反射性交感兴奋而心率加快以致加剧心绞痛;③用药后,后负荷降低,也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仅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左心衰竭,用时还得注意有否心肌抑制的表现;④与西咪替丁同用时本品的血药浓度峰值增高,须注意调节剂量。

服药期间必须经常测血压和做心电图检查,在开始用药而决定剂量的过程中以及从维持量加大用量时尤须注意。

少数患者初次服用本品后有首剂现象,表现为头痛、眩晕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急性尿潴留等,故对心功能减退患者应慎用,一旦发生心肌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日剂量大于120mg时,突然停药会产生撤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的复发或频繁发作。其原因与心肌细胞长期缺钙后对钙处于高敏状态,一旦停药,正常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即可产生过量的反应。

长期服药宜与利尿剂合用。

[不良反应]

(1)反应短暂而较多见的是踝、足与小腿肿胀,用利尿药可消退;较少见的是呼吸困难、咳嗽、哮鸣、心跳快而重(由于降压后交感活性反射性增强;罕见的是胸痛(可出现于用药后 30分钟左右)、昏厥(血压过低所致)、胆石症、过敏性肝炎。

(2)反应持续出现而须加注意的有;眩晕、头昏、脸红及热感、头痛、恶心。

(3)逾量时可出现低血压,此时应停药观察,必要时用血管收缩药。

白细胞减少,颜面或皮肤潮红,心悸,心动过速.个别病例舌根或口周麻木,口干,出汗,头痛,恶心,浮肿,男性乳房增大,视物模糊.个别病例出现心肌梗塞,皮肤坏死,局部组织损伤.可引起肝损害.

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乏力、颜面潮红、心悸、嗜睡、眩晕、恶心、呕吐、口干、便秘、食欲减退、腿部痉挛、舌根麻木、牙龈肿胀等。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水肿,多发生于踝部,偶见于脸部及眶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及低血压。

也有报告发生暂时性视网膜缺血者。有报告发生易激动、震颤、好斗、抑郁、小腿及手部肌肉严重挛缩、恶梦及幻视。

此药可致肝脏损害。有报告此药可致肾功能不全、粒细胞减少者。

有报告发生末梢水肿,特别是小腿。有发生红斑伴疼痛及水肿、对光敏感及周身大疱疹。

有报告此药使患者在运动时出现双眼视物不清。有发生牙龈增生者,它与环孢素(Ciclosporin)合用则牙龈增生的发生率更高。有发生味觉及嗅觉异常者,停药24小时内即恢复正常。

[副作用]此药较少见副作用,副作用一般出现在治疗的开始而且短暂。偶见头痛、颜面发红、发热和足、踝、腿部水肿,这是由于血管扩张引起的。少有恶心、腹泻、眩晕、头痛、疲倦、皮肤红斑、皮肤瘙痒、荨麻疹、肌肉酸痛、胃肠不适、低血压、心悸、脉搏加快、尿频、剥脱性皮炎等。极少情况下,老龄病人长期使用时有乳房增生,肝脏功能紊乱(肝内胆汁堵塞、转氨酶增高)也会发生,停药后会消失。暂短的视觉变化的病例也有发现。暂短的高血糖病例也有发现,故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慎重。像其它作用于血管的药物,此药在极少情况下服用后也可引起短暂胸骨后痛。长期使用时,牙龈增生偶有发生,停药后自行消失。严重的过量服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请找医生帮助治疗。

[相互作用]

(1)与其他降压药同用可致极度低血压。

(2)与 β阻滞剂同用可导致血压过低、心功能抑制,心力衰竭发生的机会增多。

(3)突然停用 β阻滞剂治疗而启用本品,偶可发生心绞痛,须逐步递减前者用量。

(4)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双香豆素、洋地黄苷类、苯妥英钠、奎尼丁、奎宁、华法林等同用,这些药的游离浓度常发生改变。

(5)与硝酸酯类同用,可使心绞痛作用增强。

本品与多数降压药物合用具协同降压作用,但一般不与哌唑嗪合用以免引起血压过度下降,也不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以防过度抑制心肌,出现心力衰竭或加重心绞痛及产生严重低血压。地尔硫卓可抑制本品氧化代谢,使硝苯地平血药浓度增加。本品可能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故与地高辛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地高辛剂量。

它也使苯妥英浓度升高。它使奎尼丁排除增多,使奎尼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减低。它与哌唑嗪合用可导致急性低血压症。

有些药物(抗凝血剂、血小板凝聚抑制剂、胰岛素和口服抗糖尿病药)不应与本药合用。

本品可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应注意有时造成血压过低。

与心得安、洋地黄甙类、甲氰咪胍、利福平、苯妥英钠及葡萄柚汁等同服,可改变血药浓度及降压效果,应注意。

 

                     地尔硫卓Diltiazem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为钙离子通道阻滞药,作用与心肌或血管平滑肌膜除极时抑制钙离子内流有关。地尔硫卓抗心绞痛的作用和机制:在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本品可使心外膜、心内膜的冠状动脉扩张,缓解自发性或由麦角新碱诱发冠状协脉痉挛所致心绞痛;在劳力性心绞痛,本品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工作负荷,从而减少氧的需要量,改善收缩压和心率二重乘积,增加运动耐量并缓解劳力性心绞痛。由于本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同时并不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而用于治疗高血压。本品对心肌细胞慢钙通道的抑制使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降低,而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由于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可用于治疗肥厚性心肌病。

药动学

地尔硫卓普通片剂,吸收较完全,80%吸收, 有强的肝脏首过关卡作用, 生物利用度为40%, 2~4%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80%.单次口服30~120mg, 30~60分钟内可在血浆中测出,2~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单次或多次给药血浆半衰期β为3.5小时.血浆中有活性代谢产物去乙酰地尔硫卓为原药的10~20%,其扩冠作用强度为原药的25~50%。有效血药浓度为50~200ng/ml。当单次剂量超过60mg, 血药浓度呈非线性关系,用量120mg时的血药浓度为用量60mg时的3倍。 无有关肝肾功能损害时影响代谢和排泄的资料。缓释片的吸收较完全, 92%吸收,单次口服120mg, 2~3小时可在血浆中检出, 6~1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半衰期β为5~7小时, 如同普通片剂, 亦可观察到线性分离情况。本品用量从120mg增加至240mg时, 生物利用度增加2.6倍, 从240mg 增加至360mg时, 生物利用度增加1.8倍。稳态时每日两次缓释片所得平均血药浓度相当于同等剂量分4次给普通片的血药浓度。静脉注射半衰期β为1.9小时。

[适应症]

治疗心绞痛、高血压。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绞痛,包括静息时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或是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亦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亦用于治疗肥厚性心肌病。

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对预防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安全有效;对轻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患者。静脉推注或滴注,适用于高血压急症、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快速室率等,均具较好疗效,但其作用强度不似维拉帕米。也用于肥厚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雷诺病、偏头痛等治疗。因本药能阻滞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量钙离子的反常内流,故可用于心脏停搏液。对心肌梗死治疗可能有益。本品对心力衰竭治疗是否有利,尚无一致意见。

[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常用量:开始 30mg,每日 3—4次。餐前或临睡时服,剂量每 1—2日逐渐增加,到获得适合效应,合理的平均剂量范围为每日 90—360mg。

2.缓释片一次 30—120mg,一日 2次。

* 3.静脉注射成人用量,初次为 10mg,临用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成 1%浓度,在 2分钟内缓慢注射,或按体重 0.15~0.25mg/kg计算剂量,15分钟后可重复,也可按体重每分钟 5— 15μg/kg静脉滴注。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需心电图监测。

[制剂与规格]盐酸地尔硫卓片(1)30mg(2)60mg (3)90mg

盐酸地尔硫卓草缓释片(1)30mg(2)60mg(3)90mg

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1)10mg(2)50mg

(1).心律失常:口服,一次30-60mg,一日4次.(2).心绞痛:口服6-8小时一次30-60mg.(3).高血压:日剂量120-240mg,分2-4次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3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为90mg,每日3次。如服缓释胶囊,每次90mg,每日1~2次。

静脉推注,每次75~150μg/kg,也可用20mg加于3%葡萄糖液250ml中,于30~90min内静脉滴注。

随着剂量增加,宜延长投药时间,特别是长期服药者更应适当延长投药时间。减量时宜逐渐减少,并加强观察。

射血分数在30%以下者,即使无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应谨慎使用。

本品遇光变色,必须避光、密闭、室温处存放。

[剂型与规格]片剂:30mg/片。缓释胶囊剂:90mg/粒。注射剂:10mg/支,50mg/支。

[禁用慎用]

(1)对妊娠妇女的研究不充分,因而孕妇应用须权衡利弊。注射剂孕妇禁用。

(2)本品可从乳汁排出且近于血药浓度,如乳母确有必要应用,须改变婴儿喂养方式。

(3)儿童应用本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4)心脏传导。地尔硫卓延长房室交界不应期,除病窦综合征外并不明显延长窦房结恢复时间,罕见情况下此作用可异常减慢心率(特别在病窦综合征患者)或致 Ⅱ或再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用地尔硫卓和 β阻滞剂或洋地黄可导致对心脏传导的协同作用。有报道一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口服60mg本品致心搏停止 2—5秒。

(5)充血性心力衰竭。虽本品有负性肌力作用,但在心室功能正常的人血流动力学研究无心脏指数降低或对收缩性(dp/dt)持续负性作用。在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单用本品或与 β阻滞剂同用的经验有限,因而这些患者应用本品须谨慎。

(6)低血压。低血压者用本品治疗偶可致症状性低血压。

(7)急性肝损害。罕见情况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增高和其他伴有急性肝损害现象。停药可以恢复。

(8)本品在肝内代谢由肾和胆汁排泄,长期给药应定期实验室监测。在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用本品应谨慎。

(9)下列情况禁用:①病窦综合征;② 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以上两种情况按置心室起搏器则例外);③低血压 12kPa(<90mmHg);④对本品过敏者;⑤急性心肌梗塞和肺充血者。

二度以上房室阻滞或窦房阻滞及孕妇禁用.

病窦综合征、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心力衰竭或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因可致畸胎或死胎,孕妇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因本品经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妇女不用,如确需应用,应停止哺乳。

射血分数在30%以下者,即使无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应谨慎使用。

[给药说明]

(1)每个病人因个体差异需调整剂量,口服可餐前或临睡时服,剂量每 1—2日逐渐增加,到获得适合的效应。合理的平均剂量范围在 90—360mg。

(2)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如需应用,剂量应特别谨慎。

(3)与 β阻滞剂同用,对心脏负性肌力作用相加;与 β阻滞剂或洋地黄同用时,对心脏传导阻滞有协同作用,因此联合应用时应谨慎。

(4)皮肤反应可为暂时的,继续用可以消失,但皮疹进展可发展到多形红斑和/或剥脱性皮炎,如皮肤反应持续应停药。

[不良反应]

(1)国外治疗心绞痛时以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不良反应并不比安慰剂多。

(2)临床治疗心绞痛病人观察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发生率为:浮肿(2.4%)、头痛(2.1%)、恶心(1.9%)、眩晕(1.5%)、皮疹(1.3%)、无力(1.2%)。

(3)不常有的(<1%)有以下情况。①心血管系统:心绞痛、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Ⅰ、Ⅱ、Ⅲ度),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低血压、心悸、晕厥、心动过速、室性早搏;②神经系统:多梦、遗忘、抑郁、步态异常、幻觉、失眠、神经质、感觉异常、性格改变、嗜睡、震颤;③消化系统:厌食、便秘、腹泻、味觉障碍、消化不良、口渴、呕吐、体重增加、碱性磷酸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④皮肤:瘀点、光敏感性、瘙痒、荨麻疹,注射局部发红;⑤其他:弱视、呼吸困难、鼻衄、眼激惹、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阳萎、肌痉挛、鼻充血、耳鸣、夜尿、多尿、骨关节痛;⑥不常有的尚有脱发、多形性红斑、锥体外系综合征、齿龈增生、溶血性贫血、出血时间延长、白细胞减少、紫癜、视网膜病和血小板减少,亦有报道发生剥脱性皮炎。此外观察到有心肌梗塞,但不易与本病的自然过程相鉴别。

头痛,头晕,嗜睡,心动过缓,可引起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个别病例皮肤坏死、局部组织损伤,肝酶异常.

1.心血管系统:偶见眩晕、心动过缓、潮红、房室传导阻滞,很少出现心悸、浮肿、心电图异常、低血压,如有上述情况应减量或停药。

2.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疲倦,头痛、偶有头重感,很少发生嗜睡、失眠或乏力。

3.消化系统:偶可有胃内不适、便秘、腹痛、厌食,极少见口干、腹泻。

4.其他:偶见关节痛、胸痛,如有黄疸、肝肿大、药疹或血清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者应停药。

[相互作用]

同时用对心脏收缩和/或传导有影响药物、由于可能协同作用,应用本品须谨慎和仔细滴定所用剂量。地尔硫卓在体内由 P-450细胞色素氧化酶生物转化,同时用本品和经同一生物转化途径的其他药物可导致代谢的竞争抑制,故多种药物治疗时应谨慎。在开始或停止同时使用地尔硫卓时,对相同代谢药物剂量特别是治疗指数低的药或有肝肾功能受损患者,需加以调整以维持合理的血药浓度。

(1)β阻滞剂。可能影响心脏传导,尤其病窦综合征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左室功能受损者可影响心室功能有协同作用。β阻滞剂普萘洛尔可增加地尔硫卓生物利用度近 50%,因而须调整普萘洛尔剂量。

(2)西咪替丁由于抑制 P-450细胞色素而使地尔硫卓血药浓度服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因而需调整地尔硫卓的剂量。雷尼替丁虽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但不明显。

(3)洋地黄。本品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 20%,但也有并不影响的报道,虽然结果矛盾,但在开始调整和停止地尔硫卓治疗时,应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以免洋地黄过量或不足。

(4)麻醉药。麻醉药对心肌收缩、传导、自律性都有抑制并有血管扩张作用,且与钙通道阻滞剂有协同作用,因此,此两种药同时应用时,需仔细滴定剂量。

本品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如与地高辛合用,可降低地高辛在肾脏清除,使血浆地高辛浓度增加20%~50%。;也可使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与丙吡胺合用,有协同负性肌力作用。与降压药合用,可致心动过缓或加强降压作用。与普萘洛尔合用,可终止及预防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普萘洛尔还可减少因地尔硫卓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而反射性地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与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而产生中毒症状。

 

                      氨氯地平Amlodipine

[药理]

本品为硝苯地平类钙拮抗药。抑制钙诱导的主动脉收缩作用是硝苯地平的2倍。其特点为与受体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因此药物作用出现迟而维持时间长。对血管平滑肌的选择性作用大于硝苯地平。在心肌缺血者本品可增加心输出量及冠脉流量,增加心肌供氧及减低耗氧,改善运动能力。此外,本品可能激活LDL受体,减少脂肪在动脉壁累积及抑制胶原合成,因而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药动学

口服吸收缓慢,达峰时间为6~8h,生物利用度为64%,表观分布容积为21L/kg。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代谢物无钙拮抗作用。清除率为7ml/kg·min,消除半减期为36h;在老年人及肝功能减退者本品消除减慢,消除半减期分别延长至48h及60h。进食不影响本品药动学。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的治疗,其疗效与阿替洛尔、卡托普利、地尔硫卓、纳多洛尔等相当。与维拉帕米相比,本品降压作用更为持续稳定,现作为高血压病治疗的二线药物。本品也可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包括对硝酸盐或β受体阻滞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延长患者运动时间。

[用法与用量]

口服,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初始剂量5mg,每日1次. 根据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增加,最大可至每日1次10mg.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时不需调整剂量。

[用法及用量]口服,起始剂量每次5mg,每日1次,以后根据需要可逐渐增至每日10mg。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或合并应用其他降压药或抗心绞痛药时不必调整剂量。

[剂型与规格]片剂:5mg/片,10mg/片。

[禁用慎用]

对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过敏的病人禁用。肝功损害者可使 t1/2延长,应慎用。

对本品有过敏者禁用。严重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慎用。

本品口服后由于其扩张血管作用,偶有发生急性低血压,因此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合用本品和任何其它扩张外周血管药物时应小心。

孕妇和哺乳妇女慎用,哺乳妇女需服本品,应停止哺乳。

儿童服用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确定,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 ]

较常见头痛、水肿、疲劳、失眠、恶心、腹痛、面红、心悸和头晕;少见瘙痒、皮疹、呼吸困难、无力、肌肉痉挛和消化不良。极少有心肌梗塞和胸痛的报道。

可有水肿、头痛、眩晕、乏力等。一般较轻,能为患者耐受。

罕有可能增加心绞痛和/或心肌梗塞。

[相互作用] 本品可加强卡托普利、阿替洛尔、或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

 

 

 卡维地洛Carvedilol

[药理]

本品为血管扩张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但无论是对β1还是β2受体的阻滞强度均明显高于α1受体的阻滞作用。因此,本品具有中度扩血管和轻度膜稳定作用,且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此外,在大剂量时还具有钙拮抗作用。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证实,本品有缩小心梗面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脏的作用。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单次口服25mg或50mg后,达峰时间为1~2h,有明显的肝脏首过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较低,约为25%。分布容积为1.5~2L/kg,低于2%的用药量以原形从尿中排泄,60%随粪便排泄。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缺血性心脏病者。与其他β受体阻滞药相比,本品降低运动时心率和每搏量指数作用均较弱。也用于治疗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肌氧供/氧需的比值和降低心脏后负荷。

[用法与用量]

口服,首次剂量12.5mg,每日1次,观察2日。如疗效欠佳,且无副作用时可每次25mg,每日1次。必要时可每次25mg,每日2次或每次50mg,每日1次。但每日最大剂量不座超过50mg。高龄患者推荐量:每次12.5mg,每日1次,必要时可逐渐增至每日最大用量。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每次12.5mg~150mg,每日2次。

对肾功能受损者无需调整用药量。

本品虽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降低心脏后负荷,但因具有β受体阻滞及负性肌力作用,仍需慎用或减量应用。

本品不影响血脂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剂型与规格]片剂:25mg/片。

[禁用慎用]

本品禁用于脑溢血、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和哮喘患者。但对严重肝功能减退如肝硬化患者,会明显升高达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因此,对这类患者不主张应用本品。

[给药说明]

本品虽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降低心脏后负荷,但因具有β受体阻滞及负性肌力作用,仍需慎用或减量应用。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良好。常见的副作用是眩晕、头痛、支气管痉挛、疲乏和皮肤反应。每日用量>50mg时,约有低于1%的患者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相互作用]

本品与氢氯噻嗪或尼卡地平合用,均可增强其降压作用。

 

 

卡托普利         Captopril

[药理]

药效学

①降压,本品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结果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减低。本品还干扰缓激肽的降解;也可直接作用于周围血管而降低阻力,心排血量不变或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不变。卧位与立位降压作用无差别。②减低心脏负荷,心力衰竭时本品扩张动脉与静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或后负荷,减低肺毛细胞血管楔嵌压或前负荷,也降低肺血管阻力,因而改善心排血量,运动耐量时间延长。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后吸收迅速,吸收率在75%以上, 但胃肠道内有食物存在可使本品的吸收减少30~40%,故宜在餐前1小时服药。血循环中本品的25~30%与蛋白结合。用于降压,口服后15分钟开始起效, 1~1.5小时达高峰, 持续6~12小时,其时间长短与剂量相关。降压作用为进行性, 约数周达最大治疗作用。半衰期β小于3小时,肾功能衰竭时延长。在肝内代谢为二硫化物等。经肾排泄,约40 ~50%以原形排出,其余为代谢物,可在血液透析时被清除。本品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药理作用]本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其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液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而实现。血管紧张素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且能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及促进细胞肥大、增生,与高血压及心肌肥厚等疾病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本品的降压作用尚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抑制激肽酶Ⅱ,延长缓激肽的扩血管作用;②增加前列腺素释放;③直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血管对神经兴奋所致收缩反应的作用;④大剂量时可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在心力衰竭者本品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及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及运动耐受时间。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吸收率约75%,达峰时间为1~1.5h。但进食可使吸收减少30%~4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30%。消除半减期为2h。24h内吸收量的95%从尿中排出,其中40%~50%为原药,余为代谢产物。肾功能减退者可产生积蓄。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从乳汁中分泌,其浓度约为血液中的1%。

[适应症]

①用于治疗高血压,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药合用;②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可单独应用或与强心药利尿药合用。

本品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衰所致高血压,尤其对高肾素型高血压,本品疗效最佳,因其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现为高血压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本品亦适用于治疗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洋地黄类、利尿药或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加用或改用本品常可奏效。本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可防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对临床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本品可改善左心室功能,提高梗塞后存活率。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降压,口服一次12.5mg,每日 2~3次,按需要 1~2周所增至 25mg,每日 2— 3次;疗效不满意时可加用利尿药;②治疗心力衰竭,开始一次口服12.5mg,每日 2—3次,必要时逐渐递增至 50mg,每日 2—3次;若须进一步加量,宜观察疗效 2周后再考虑。

2.小儿常用量降压与治疗心力衰竭,均开始用口服按体重 0.3mg/kg,每日 3次,必要时每隔 8—24小时增加 0.3mg/kg,求得最低有效量。

[制剂与规格]卡托普利片(1)12.5mg(2)25mg

口服,开始每次25mg,一日3次,饭前服,逐渐改为每次50mg,一日3次,最大剂量一日450mg.儿童开始每日1mg/kg,最大6mg/kg,分3次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治疗高血压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每次12.5mg,每日2~3次,于进食前1~2h服用,以后每周递增剂量直至满意控制血压,但日剂量不得超过450mg。必要时加用利尿药和(或)钙拮抗药。严重高血压可舌下含服或咀嚼吞服25mg或静注25mg。急性心肌梗死者每次25~150mg,每日2~3次。

服药期间定期复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特别在开始用药后3个月内,应每2周复查1次。长期服药需定期检查尿蛋白。

若需与利尿剂合用,应在先用本品基础上加用利尿剂。

突然停药可能出现血压反跳及高血压危象。

[剂型与规格]片剂:12.5mg/片,25mg/片。

注射剂:25mg/1ml,50mg/2ml。[商品名]开博通,Capton(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禁用慎用]

(1)本品能通过胎盘。在人体研究尚不充分,但在家兔或大鼠中有致死胎者,故孕妇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2)本品可排入乳汁,其浓度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 1%,故授乳妇女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3)曾有报告本品在婴儿可引起血压过度与持久降低伴少尿与抽搐,故应用本品仅限于其他降压治疗无效者。

(4)老年人对降压作用较敏感,应用本品须酌减剂量。

(5)下列情况慎用本品: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时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的机会增多;②骨髓抑制;③脑动脉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因血压降低而缺血加剧;④血钾过高;⑤肾功能障碍而致血钾增高、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并使本品潴留;⑥主动脉瓣狭窄,此时可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减少;⑦严格饮食限制钠盐或进行透析者,此时首剂本品可能发生突然而严重的低血压。

哺乳及妊娠妇女慎用.过敏体质忌用.

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孤立肾或双侧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不宜使用本品。肾功能严重减退者慎用。

应用于低钠血症、充血性心衰、自家免疫疾病及以前曾用利尿药的患者应十分小心。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给药说明]

①给药剂量须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而予以调整;②本品的降压作用在立位与卧位相同,无体位性低血压反应;③开始用本品前建议停用其他降压药 1周;④对恶性或重度高血压,在停用其他药物后立即给本品最小剂量,在密切观察下每 24小时递增剂量,直到疗效充分或达最大剂量;⑤在手术或麻醉时用本品发生低血压,可用扩容纠正;⑥肾功能差者应采用小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缓慢递增;若须同时用利尿药,建议用呋塞米而不用噻嗪类,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时,将本品减量或同时停用利尿药;⑦用本品时蛋白尿若渐增多,暂停用本品或减少用量;⑧用本品时若白细胞计数过低,暂停用本品可以恢复;⑨用本品治疗心力衰竭,无液体潴留,并使血醛固酮水平降低,为其优点,但须注意降压反应;⑩最好在餐前 1小时服用本品。

用本品期间随访检查:①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最初 3个月内每 2周一次,此后定期检查,有感染迹象时随即检查;②尿蛋白检查,每月 1次。

服药期间定期复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特别在开始用药后3个月内,应每2周复查1次。长期服药需定期检查尿蛋白。若需与利尿剂合用,应在先用本品基础上加用利尿剂。突然停药可能出现血压反跳及高血压危象。

[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①皮疹,可能伴有瘙痒和发热,常发生于治疗 4周内,呈斑丘疹或荨麻疹,减药或停药、或给抗组胺药后消失,7—10%伴嗜酸性细胞增多,或抗核抗体阳性;②心悸、心动过速、胸痛;③味觉迟钝。

(2)较少见的有:①蛋白尿(指尿中蛋白每天>1g),常发生于治疗开始 8个月内,其中 1/4呈肾病综合征,但蛋白尿在 6个月内渐减少,疗程不受影响;②眩晕、头痛、昏厥。由低血压引起,尤其在缺钠或血容量不足者;③血管性水肿,见于面部及手脚;④心率快而不齐;⑤咳嗽。

(3)少见的有:白细胞与粒细胞减少,有发热、寒战,白细胞减少与剂量相关,治疗开始后3—12周出现,以10—30天最显著,停药后持续 2局。逾量可致低血压,应立即停药,并扩容以纠正,在成人还可用血液透析清除。

少数人出现乏力,眩晕,皮疹,搔痒,味觉障碍等.个别病例粒细胞减少,蛋白尿及血清谷丙、谷草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部份病例并发全身或口腔感染.面部潮红或苍白,口腔、喉头粘膜及肢体等血管性水肿,停药后可恢复.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心力衰竭者可能出现暂时性血压降低并伴有短暂轻微头痛.无机盐过度耗竭的严重心力衰竭者可能发生低血压,应停药.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心悸等.心绞痛,心肌梗塞,雷诺氏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较少见.肾功能损害者可引起血肌酐升高,少尿者可引起高血钾症.老人对次药降压敏感,应加强观察.

本品低剂量时不良反应轻微,但高剂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有的甚至十分严重。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呈斑丘疹或麻疹样伴瘙痒)、难以处理的咳嗽、诱发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味觉改变、胃肠道刺激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蛋白尿、肾功能减退乃至衰竭、中性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有报告发生呼吸困难;或在治疗充血性心衰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

长期应用此药治疗心衰时,停药后血压可骤升,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长期应用此药治疗心衰时,停药后血压可骤升,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泌尿系统:可发生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或恶化、肾病综合征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互作用]

(1)与利尿药同用可致严重低血压,故原用利尿药者宜停药或减量,本品开始用小剂量,逐渐调整剂量。

(2)与其他扩血管药同用可能致低血压,如拟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3)与潴钾药物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amiloride)同用可能引起血钾过高。

(4)与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吲哚美辛同用,将使本品降压作用减弱。

(5)与其他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加强,以引起肾素释出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呈相加作用,β阻滞药呈小于相加的作用。

本品与利尿药、钙拮抗药等降压药合用具协同降压作用,但同时发生低血压的可能性亦增加。与保钾利尿药或补钾药物合用能使血钾过度升高,与肼屈嗪合用使出现免疫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增大。

消炎痛可使此药的降压作用消失。制酸药及食物可降低它在体内的利用。丙磺舒抑制肾脏排泄此药。

一组10例高血压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此药治疗,6例发生高钾血症伴酸中毒,此6例同时也合用肝素治疗,但单用此药治疗时血钾正常,因此提示由于肝素与此药的相互作用而致血钾升高。

 

                      依那普利Enalapril

[药理]

药效学

①降压,本品在肝内水解为依那普利拉,成为一种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结果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减低。依那普利拉还干扰缓激酞的降解,同样使血管阻力降低。本品虽被认为主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降低血压,但对低肾素活性的高血压也有效。②减低心脏负荷,心力衰竭时本品扩张动脉与静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或后负荷,减低肺毛细血管嵌压或前负荷,也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改善心排血量,使运动耐量时间延长。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后吸收约60%,吸收不受胃肠道内食物的影响。本品吸收后在肝内水解所生成的二羧酸依那普利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比本品强,但口服依那普利拉吸收极差。口服本品后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而依那普利拉高峰血药浓度是在3~4小时。多数给本品后依那普利拉的有效半衰期为11小时。口服本品一剂后,降压作用于1小时开始, 4~6小时达高峰, 按推荐剂量给药, 降压作用可维持24小时以上。经肾排泄, 口服剂量的94%左右以本品或依那普利拉存在于尿和粪便中, 无其他代谢产物。肾小球滤过率减至每分钟30ml以下时, 达峰时间、达稳态时间均延迟。依那普利拉可经透析清除,其速率为每分钟62ml。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依那普利拉不进入脑。

[药理作用]

]   本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口服后在肝脏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而发挥作用。后者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作用为卡托普利的8倍以上。降压作用机制与卡托普利相同,但作用时间持久。本品降压同时能保持心肌收缩力,不影响心输出量。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使外周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降低,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本品能增加肾血流量,对血糖、尿酸和胆固醇代谢无明显影响。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率在50%以上,达峰时间为1h,生物利用度为40%,不明显受饮食影响。其活性型依那普利拉达峰时间为3.5~4.5h,消除半减期11h,多次用药后延长至30~35h。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依次为肝、肾、胃、小肠及大脑,未被代谢的原形药及依那普利拉由肾脏排出。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可出现药物蓄积。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表明依那普利拉血浓度与降压效应间关系符合最大药理效应模型。其产生的最大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6.1±2.2kPa及2.6±0.5kPa,相应的CE50值为66.1±20.2ng/ml及61.6±22.5ng/ml。

[适应症]

①用于治疗高血压,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药合用;②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可单独应用或与强心药利尿药合用。

本品适用于各种程度高血压病、肾血管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也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尤以常规应用洋地黄或利尿药难于控制者,能延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临床进展及减少住院治疗的需要。由于本品效果优于卡托普利,不良反应又较轻,故使用日益广泛,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①降压,口服一次 5mg,每日一次,以后随血压反应调整剂量至每日 10—40mg,分 2—3次服,如疗效仍不满意,可加用利尿药。在肾功能损害时,肌酐清除率在每分钟 30— 80ml时,初始剂量为 5mg,如肌酐清除率每分钟<30ml,初始剂量为2.5mg;在透析病人,透析日剂量为 2.5mg。②治疗心力衰竭,开始剂量为一次 2.5mg,1天 1—2次,给药后 2—3小时内注意血压,尤其合并用利尿药者,以防低血压。一般每天用量 5—20mg,分 2次口服。

[制剂与规格]伊那普利片①2.5mg②5mg

口服,一日1次10mg,必要时可静注加速起效,按病情可增量至日40mg.

[用法及用量]口服,正常肾功能者从每次5mg,每日1次开始治疗,逐步加大剂量,一般不超过每次20mg,每日2次。肾功能减退或已用利尿剂或血容量减少者以及治疗心力衰竭时首次剂量从2.5mg开始。

定期作白细胞计数及肾功能检测。肾功能减退出现药物蓄积时可用透析去除。

[剂型与规格]片剂:5mg/片,10mg/片,20mg/片。

[商品名]悦宁定,Renitec(美国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禁用慎用]

(1)本品能通过胎盘。在人体研究尚不充分,但在妊娠中、后期用本品有报告新生儿低血压、肾功能衰竭、颅骨发育不良、或死亡者,羊水过少亦有发生,故妊娠时应用本品必须权衡利弊。

(2)本品可排入乳汁,故授乳妇女应用本品须权衡利弊。

(3)本品在儿童中应用研究尚不充分。

(4)老年人对降压作用较敏感,应用本品须酌减剂量。

(5)下列情况慎用本品:①肾功能减退时用本品可能引起少尿与进行性氮质血症,停用本品后多数能恢复;②血钾过高,用本品有加重的危险;③脑动脉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严重者用本品可因血压降低而使缺血加重;④主动脉瓣狭窄,用本品后可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减少。

可能致畸.授乳妇慎用.

对本品过敏及双侧肾动脉狭窄者忌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及肝、肾功能严重减退者慎用。

[给药说明]

①给药剂量须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予以调整。②本品的降压作用在立位与卧位相同,无体位性降压反应。③开始用本品治疗前建议停用其他降压药 1周。④对恶性高血压或重度高血压不能停用降压药较久者,则在停药后立即给予本品最小剂量,在密切观察下每24小时递增剂量,直到疗效充分或达最大剂量。⑤在手术或麻醉时,服用本品者如发生低血压,可用扩容纠正。⑥肾功能差的患者应采用小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或增加给药间隔,缓慢递增;若须同时用利尿药,建议用呋塞米而不用噻嗪类,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时,将本品减量或同时停用利尿药。⑦若蛋白尿渐加重,考虑暂停或减少用量。⑧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同时用保钾利尿药者,注意产生血钾过高。⑨用本品治疗心力衰竭,有不发生体液潴留和不使血醛固酮水平升高的优点,但须注意降压反应。⑩用本品时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停药后可恢复。

用本品期间随访检查:①尿蛋白检查,每月一次;②有肾病或胶原性血管病者定期查白细胞计数。

定期作白细胞计数及肾功能检测。肾功能减退出现药物蓄积时可用透析去除。

[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眩晕、头痛、疲乏、咳嗽,均轻微、短暂。

(2)较少见的有:肌肉痉挛、恶心、乏力、直立性不适、阳萎、腹泻。

(3)少见的有;昏厥、直立性低血压、心悸、心动过速;呕吐、消化不良、口干、便秘、失眠、神经过敏,感觉异常;皮疹、瘙痒;罕有神经血管性水肿,如发生在喉部则可以致命,血管性水肿出现应即停用本品,并迅速加以处理,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注射液 0.3—0.5ml。

较常见头晕头痛.亦有倦怠,乏力,低血压与体位性低血压,晕厥,恶心,腹泻,肌肉痛性痉挛,皮疹与咳嗽.可引起肾衰,停药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周神经麻痹,紫癜.

主要有皮疹、味觉障碍、头昏、头痛、咳嗽、嗜睡、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胸闷或胸痛、蛋白尿、乏力、疲劳、血压过低等,一般能耐受或仅需作对症处理。偶见尿素氮、肌酐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上升。若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尤其发生于喉部者)需立即停药。

[相互作用]

(1)与利尿药同用可致严重低血压,用本品前停用利尿药或增加钠摄入可减少低血压可能。

(2)本品与利钾利尿药同用可减少钾丢失,但与保钾利尿药同用可使血钾增高。

(3)本品与锂同用可致锂中毒,但停药后毒性反应即消失。

与其他降压药,尤其是利尿药合用,降压作用增强,故使用本品前应停用利尿药或从小剂量开始。本品能使血钾升高,不宜与保钾利尿药或补钾制剂合用。

 

 

特拉唑嗪Terazosin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具有阻滞周围的突出后α1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由此引起血管扩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而降压。本品对心排血量影响极小,不引起反射性心跳加快,也不减少肾血流量或肾小球滤过率,这些均为该药的优点。

药动学

口服几呼全吸收,且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影响。生物利用度达90%左右。首次关卡代谢甚微。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达90-94%。给药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单剂口服后15分钟降压作用开始,作用维持24小时。多次给药最大降压作用在6-8周。在肝内代谢,4种代谢产物中仅1种有活性。半衰期约12小时。排泄途径有三:20%以原形从粪便排出;40%经胆汁排出,以代谢产物为主;40%从尿中排出,其中10%为原形。

[药理作用]本品为α1受体阻滞药,作用类似于哌唑嗪。与α1受体亲和力为哌唑嗪的三分之一。本品主要通过扩张小动脉而使血压下降,其特点为作用出现较慢、持续时间较长。本品水溶性大,能静注给药。对血脂有良好作用,可使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及LDL、VLDL胆固醇含量降低,有效提高HDL胆固醇与总阻固醇比值。降压同时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及肺血管阻力下降,左室射血分数轻度增加,长期应用有利于左室肥厚的逆转。本品停药后无血压反跳现象。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达峰时间为1~2h,生物利用度为9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94%,清除率为86.6ml/min,消除半减期为9~12h。本品大多经肝脏代谢,原药的10%及代谢物的40%由尿排出,其余从粪便排出。进食不影响本品药动学,高血压病患者清除率下降,消除半减期延长。在治疗剂量下,血浆药物浓度与降压效应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药效学:

四喃唑嗪减低动物的外周血管总阻力,使血压下降。产生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通过阻滞OG肾上腺受体。口服后15分钟内,血压逐渐降低。

无论卧位立位,人类的收缩血压和舒张压均被降低。降压作用於舒张压更为显著。通常并不伴随反射性心动过速。服药后首数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期,血压降低最明显,并呈现一定程度的体位反应(竖直体位降压较明显),药效持续至24小时,同时,服药后一两小时内竖直位心率可增快6-1O次/分种。

研究显示,肾上腺素OG受体阻滞剂对膀胱排出道慢性梗阻,例如良性前列腺肥大(BPH)的尿流动力学也有所改善。

BPH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肥大的前列腺之存在以及前列腺及膀胱出口平滑肌紧张度增加,而后者受肾上腺素OG受体的控制。活体实验显示,在人类前列腺组织中,四喃唑嗪抵消脱经肾上腺素导致的痉挛。临床试验亦已显示四喃唑嗪改善BPH病人的尿流动力和临床症状。

四喃唑嗪治疗过程中有体重上升的趋向。服药的男女病人平均体重增加1.7和2.2磅。安慰剂对照组体重减轻0.2和1.2磅。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临床对照研究中,以四喃唑嗪治疗的病人血脂全貌均有改进。单独服四喃唑嗪比服安慰剂患者的总胆固醇、结合的低密度及最低密度脂蛋白分数降低少许,但在统计学是明显的。对比基线,这些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和HDL胆固醇/LDL—胆固醇比率明显升高,甘油三脂明显降低。然而安慰剂组这些改变并不明显。

服高特灵六个月或以上的长期临床监测并未发现因本品所引起的实验室数据改变,包括血糖、尿酸、肌酐、血液尿素氮、肝功能和电解质。服用四喃唑嗪后临床实验室数据分析,血细胞比容,血色素,白细胞总蛋白及白蛋白均有下降,可能由于血液稀释所致。服用其它OG阻滞剂也曾观察到与血液稀释有关的血细胞比容及总蛋白含量减少。

药动学

由于药物的溶解度好,人类服用高特灵基本全部吸收。食物对四喃唑嗪的生物利用度几乎没有影响。四喃唑嗪首次经过肝脏的代谢很少,几乎全部以原形进入循环。

服药后约一小时血浆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半衰期约为12小时。药物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结合力超过临床上的药物浓度。药物原形自尿中排出约占口服剂量的10%,大便排出约占20%,其余的以代谢产物除去。

总的尿排出约为4O%,自粪便排出约为60%。这种分布动物和人类基本相近。四喃唑嗪的药代动力学显现与肾功能无关,故免于对肾功能损害患者作剂量调整。

[适应症]

用于治疗高血压。

本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长期应用后有轻度耐药性,但总有效率仍维持在50%以上,与哌唑嗪相同。目前一般作为二至三线药物应用。

高特灵(盐酸四喃唑嗪)适合于治疗高血压。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同时应用。

商特灵也适于单独用以治疗良性前列腺肥大(BPH),下述情况从病理学和症状学两方面均为指征:

- 无前列腺切除手术指征者。

- 不能接受外科治疗者。

- 择期手术在等待期间者。

- 病人不愿手术者。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开始 1mg,每天 1次,睡前服,以后调整剂量。维持量为 1~5mg,每天 1次。每天最多不超过 20mg。

2.小儿用量尚未建立。

[制剂与规格]特拉唑嗪片(1)1mg(2)2mg(3)5mg(4)10mg

[用法及用量]口服,首剂0.5~1mg,睡前服用。以后根据疗效逐步增加剂量,常用量每次5mg,每日1次,最大量每日不超过10mg。重症患者可静注,每次5mg,每日1次。

首剂及递增剂量宜小,以免产生首剂反应。静注时速度宜慢,并严密观察血压及患者反应。

[剂型与规格]片剂:1mg/片,2mg/片,5mg/片,10mg/片。注射剂,5mg/支。

[禁用慎用]

(1)在大鼠及家兔实验中本品可致死胎。在人体研究不充分,故孕妇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2)本品是否排入乳汁未详,但未有在人体出现问题的报道。

(3)对小儿的安全性研究尚缺。

(4)老年人对降压作用较敏感,应用本品须加注意,可能会有本品引起的低温。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

还需告诉驾车或开重型机器的病人,服食高特灵者偶有瞌睡或嗜睡,要加倍小心。

[给药说明]

①本品的剂量应随血压反应而定;②为减少首剂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开始用1mg,以后渐递增,初剂及增加后第一剂都宜在睡前服;③若拟加用其他降压药,本品剂量宜减为 1mg或 2mg每天 1次,以后再调整;④出现逾量反应时,可给补充血容量和升压药。

晕厥和“首剂”反应:

象所有其他OG肾上腺受体阻滞剂一样,高特灵能引致明显的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以及服首剂及首几剂之后发生晕厥。假如在服用数剂之后突然停药,亦可发生晕厥。其他OG肾上腺阻滞剂亦有报告在剂量增加过快或突然改用其他药物而发生晕厥。相信晕厥是由于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所致,某些晕厥是因发生心率超过120-160次/分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所致。

为了减少发生晕厥及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高特灵治疗必须从每日1mg之低剂量开始,并在睡前服用。增加剂量应该缓慢,请注意根据“用法与剂量”项内推荐的方法,逐步缓慢增加剂量,加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亦须谨慎。在增加剂量期间应该告戒病人什么是可能导致晕厥的情况并嘱他们避免之。

在20O0的多剂量临床试用中,晕厥发生率约为1%,没有一例是严重的或较长时间的,亦不一定发生于首剂投药。在治疗BPH病例里,发生晕厥的少於O.5%。

一旦发生晕厥,立刻应把病人置于平卧位,如有必要给于支持治疗。己证实服用四喃唑嗪后短时间内立位的降压反应是比较明显的,即使是缓慢增量情况下。

[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头晕、头痛、乏力。

(2)较少见的有:胸痛、心跳快或心律不齐。首次剂量后的体位性低血压,常在给药后 30分钟至 2小时出现,失水、低钠及运动后易出现。

类似于哌唑嗪,但较轻。首剂后可能出现低血压及晕厥。其他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乏力、鼻塞、心悸、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水肿、皮肤反应及肢体疼痛等。与其他降压药相比,特拉唑嗪所致阳萎的发生率很低。

[相互作用]

(1)吲哚美辛或其他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与本品同用使降压作用减弱,可能由于肾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及水钠潴留。

(2)雌激素与本品同用,前者的液体潴留作用使降压作用减弱。

(3)本品与其他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增强。

(4)拟交感胺类与本品同用使前者的升压作用与后者的降压作用均减弱。

与β受体阻滞药、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降压作用相加或增强,对血脂、血糖和电解质平衡的不良影响减轻。

 

                         地高辛Digoxin

[药理]

药效学

治疗量时有两方面作用:①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 由于本品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 减少钠钾交换, 细胞内钠离子增加, 从而肌膜上钠钙离子交换趋于活跃, 使钙外流减少, 细胞内钙离子增多, 作用于收缩蛋白, 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 ②增加心脏组织电生理性质, 由于钠钾离子交换抑制, 除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外,尚涉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组织间接作用, 使房室和窦房结传导速率减慢, 增加心室敏感性。

药动学

口服吸收约75%(生物利用度片剂为60-80%, 酏剂为70-85%, 胶囊剂为90%以上), 吸收后方广泛分布到各组织, 部分经胆道吸收入血, 形成肝-肠循环。表观分布容积为6-10L/kg。蛋白结合率低, 为20-25%。口服0.5-2小时起效,2-6小时作用达高峰; 静脉注射5-30分钟起效, 1-4小时作用达高峰, 持续作用6小时。 治疗血药浓度0.5-2.0ng/ml。半衰期为32-48小时。在体内转化代谢很少,主要以原形由肾排泄, 尿中排出量为用量的50-70%。

[适应症]

 ①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低排血量衰竭的效果比高排排血量衰竭好; ②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 减慢心室率和部分恢复窦性心律。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①口服:快速洋地黄化,总量 0.75—1.25mg,每6~8小时给 0.25mg;缓慢洋地黄化时,0.125—0.5mg,每日一次,共7日;维持量,0.125—0.5mg。②静脉注射:洋地黄化 ,0.25—0.5mg,用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以后可用 0.25mg,每隔 4—6小时按需注射,但每日不超过 1mg;维持量 0.125—0.5mg,每日一次。

小儿常用量①口服:洋地黄化总量,早产儿按体重 0.02~0.03mg/kg;1月以下新生儿按体重 0.03— 0.04mg/kg;1月~ 2岁,按体重 0.05— 0.06mg/kg;2— 5岁,按体重 0.03—0.04mg/kg;5—10岁,按体重 0.02—0.035mg/kg;10岁或 10岁以上,照成人常用量;洋地黄化总量分 3次或每 6—8小时给予。维持量为洋地黄化总量的 1/5—1/3,分 2次每 12小时 1次或每日一次。②静脉注射;按下列剂量分 3次或每6~8小时给予,洋地黄化,早产新生儿,按体重 0.015—0.025mg/kg;足月新生儿,按体重 0.02—0.03mg/kg;1月~2岁,按体重 0.04—0.05mg/kg;2—5岁,按体重 0.025—0.035mg/kg;5— 10岁,按体重 0.015—0.03mg/kg;10岁或 10岁以上,照成人常用量。维持量:洋地黄化后 24小时内开始。早产新生儿,为洋地黄化总量的 20—30%,分 2—3次等份给予;足月新生儿、婴儿和 10岁以下小儿,为洋地黄化总量的 25—35%,分 2—3次等份给予;10岁和 10岁以上,洋地黄化总量的 25—35%,一日 1次。在小婴幼儿(尤其早产儿)需仔细滴定剂量和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心电图。

[制剂与规格]地高辛片0.25mg

地高辛注射液2ml:0.5mg

饱和量:成人口服1-1.5mg;小儿,2岁以下0.06-0.08mg/kg,2岁以上0.04-0.06mg/kg.静注(用前10%或2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常用量,每日0.25-0.5mg,极量一次1mg.维持量,成人每日0.125-0.5mg,分1-2次服,小儿维持量为饱和量的1/4.

[禁用慎用]

(1)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能增加,分娩后6周剂量须渐减。

(2)本品可排入乳汁,哺乳期妇女应用须权衡利弊。

(3)新生儿对本品的耐受性不定,其肾清除减少。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对本品敏感,剂量需减少,按其不成熟程度而适当减小剂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1月以上婴儿比成人需用量略大。

(4)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表观分布容积减小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对本品耐受低,须用较小剂量。

(5)下列情况应禁用:①任何强心苷制剂的中毒;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③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若伴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仍可考虑);④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扑动。

(6)下列情况应慎用;①低钾血症;②不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③高钙血症;④甲状腺功能低下;⑤缺血性心脏病;⑥急性心肌梗塞;⑦心肌炎;⑧肾功能损害(洋地黄毒苷可例外)。

[给药说明]

(1)地高辛中毒浓度为>2.0ng/ml。

(2)给予负荷剂量之前,需了解患者在 2—3周之前是否服用任何洋地黄制剂,如有洋地黄残余作用需减少地高辛所用剂量,以免中毒。

(3)强心苷剂量计算应按标准体重,因脂肪组织不摄取强心苷。

(4)推荐剂量只是平均剂量,必须按患者需要调整每次剂量。

(5)肝功能不全者应选用不经肝脏代谢的地高辛。

(6)肾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洋地黄毒苷,因为尿中排泄的代谢产物大多是无活性的,并不影响本品的半衰期。

(7)心律失常需用电复律前应调整本品剂量,洋地黄化患者常对电复律更为敏感。

(8)透析不能从体内迅速去除本品。

(9)在本品引起的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补钾是危险的。

(10)肾功能不全、老年、虚弱患者及用人工起搏器患者用本品时剂量需慎重,这些患者在常用剂量及血药浓度时就可有中毒反应。婴幼儿尤其早产儿和发育不全儿,要在血药浓度及心电图监测下调节剂量。

(11)传统的治疗心力衰竭是在数日(1—3日)内给本品较大剂量(负荷量)以达到洋地黄化。目前认为用半衰期短的本品(半衰期平均为 36小时),每日口服 0.25mg,经 5个半衰期(约6一8日)亦可达最终血药浓度(洋地黄化)的 96%,既达到治疗效果,又可避免洋地黄中毒。如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如病情较急及药物半衰期较长(如洋地黄毒苷),为较快达到有效浓度,仍须按洋地黄化给药,但剂量须个体化。

(12)当患者由强心苷注射液改为本品口服时,为补偿药物间药动学差别,需要调整剂量。

(13)静脉注射时应用 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 1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持续心电图监护,以免洋地黄中毒。

(14)注射给药时最好选用静脉给药,因为肌内注射有明显局部反应,且作用慢、生物利用度差。肌内注射只用于口服或静脉途径不能有效使用时,且应深部肌内注射,一次注射部位不应超过 2ml,注射后每一部位应充分按摩以减少局部疼痛反应。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心电图;②血压;③心率及心律;④心功能监测;⑤血电解质(尤其钾、钙和镁);⑥肾功能;⑦疑有洋地黄中毒时应作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

[不良反应]

(1)常见的反应包括;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可能中毒)、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刺激延髓中枢)、下腹痛、异常的无力软弱(电解质失调)、异常的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可能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用本品除可转变为窦性心律外,若出现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则为本品药物中毒。

(2)少见的反应包括:视力模糊或“黄视”(中毒症状)、腹泻(电解质平衡失调)、精神抑郁或错乱。

(3)罕见的反应包括:嗜睡、头痛、皮疹、荨麻疹(过敏反应)。

(4)洋地黄中毒表现中心律失常最重要,常见者为室性早搏,阵发性或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分离。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致死的机制为心室颤动。儿童心律失常比其他反应多见,但室性心律失常比成人少见。新生儿可有 P-R间期延长。

恶心,呕吐,头痛,黄视,嗜睡,头晕,精神失常或错乱,幻听,幻视,谵妄或谵语.剂量过大有室性期外收缩,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死亡.可有皮疹.天疱疮.

[相互作用]

(1)与两性霉素 B、皮质激素或失钾利尿药如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同用时,可引起低血钾而致洋地黄中毒。

(2)与制酸药(尤其三硅酸镁)或止泻吸附药如白陶士与果胶、考来烯胺和其他阴离子交换树脂、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或新霉素同用时,可抑制洋地黄强心苷吸收而导致强心苷作用减弱。

(3)与抗心律失常药、钙盐注射剂、可卡因、泮库溴铵(pancuronium bromide)、萝芙木碱、琥珀胆碱或拟肾上腺素类药同用时,可因作用相加而导致心律失常。

(4)有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洋地黄化患者不应同时应用钾盐。但噻嗪类利尿药与本品同用时常须给予钾盐,以防止低钾血症。

(5)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与本品同用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而发生严重心动过缓,但并不排除普萘洛尔用于洋地黄所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或单用洋地黄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室上性快速心律。

(6)与奎尼丁同用,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甚至达到中毒浓度,因此需监测本品血药浓度和按需要调整剂量。

(7)与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同用,可以提高本品的血药浓度,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8)螺内酯可延长本品半衰期,需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随访本品的血药浓度。

(9)依酚氯铵与本品同用可致明显心动过缓。

(10)卡托普利、胺碘酮亦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

(11)吲哚美辛可减少本品的肾清除,使本品半衰期延长,有洋地黄中毒危险,需监测血药浓度及心电图。

(12)与肝素同用,由于本品可能部分抵消肝素的抗凝作用,需调整肝素用量。

(13)洋地黄化时静脉用硫酸镁应极端谨慎,尤其是也静注钙盐时,可发生心脏传导变化和阻滞。

(14)红霉素由于改变胃肠道菌群,可增加本品在胃肠道吸收。

红霉素及四环素可减少肠道细菌代谢,而使周身可利用的地高辛增多。

地高辛由肾小球滤过并通过主动性排泌而被排除,再经被动的再吸收而被保留。主动的排泌量与被动的再吸收量大致相平衡,所以地高辛的清除与肌酐清除成比例。抑制地高辛主动排泌的药物有奎尼丁、维拉帕米及螺内酯,而血管扩张药可加强主动排泌。

奎尼丁主要抑制地高辛的主动排泌,也有减少非肾性清除及减少从组织置换的作用;结果,大多数患者的已稳定的血浆地高辛浓度平均增加2倍,地高辛的T1/2不变或稍延长。此外,奎尼丁可减低地高辛的正性收缩作用,而奎尼丁具有负性收缩作用。这样它们总的相互作用是增大了地高辛中毒的危险性,并减低了地高辛对心脏的疗效。如果二者合用,地高辛的首次剂量应减半,以后根据病情及血浆中地高辛浓度来调整剂量。

胺碘酮降低地高辛的肾性与非肾性清除,并延长其T1/2,但对表观分布容量无影响。也有人认为胺碘酮使地高辛的吸收增多。当应用胺碘酮时,应立即将地高辛量减半。

维拉帕米抑制地高辛的主动肾排泌及非肾性清除,致使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增大,二者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剂量。

螺内酯:它抑制地高辛的主动肾排泌的25%,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剂量。

硝普钠及肼屈嗪使肾清除地高辛增多,可能是由于肾血流量加大致肾曲管排泌增多之故,使血浆地高辛浓度稍下降,其临床意义尚不明。哌唑嗪可使稳定状态的血清地高辛浓度上升50%以上,其机理尚不明。

吲哚美辛:应用吲哚美辛的早产儿伴有动脉导管未闭者,给与地高辛,血浆地高辛浓度升高,停用地高辛后发现它的t1/2为96小时(通常为36小时),但正规的研究指出正常成人无此种相互作用,考虑这种反应可能是由于以前存在着肾功能不全之故,尚待进一步明确。

给与氯化钾或保钾利尿药引起的高钾血症,可降低洋地黄对Na+,K+ —ATP酶的亲和力,使组织与地高辛的结合减少。尼卡地平可使血浆地高辛浓度有不同的增加,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尚待进一步明确。卡托普利,有报告它使稳定的血浆地高辛浓度增加约25%,它们的作用机理尚不明。

 

                       毛花苷C Lanatoside C

[药理]

临床用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本品在溶液中不如去乙酰毛花甙丙稳定,故注射多采用后者,本品仅有时用于口服给药;因从胃肠道吸收不如洋地黄毒甙,且吸收不规则,现口服亦少用.

[适应症]

由毛花洋地黄中提出的一种速效强心甙,其作用较洋地黄、地高辛快,但比毒毛花甙稍慢.口服经2小时见效,作用维持3~6天;静注开始作用为5~30分钟,作用维持2~4天.由于排泄较快,蓄积性较小.

[用法与用量]

缓慢静注(葡萄糖液稀释),首次0.4-0.6mg,2-4小时后再给0.2-0.4mg,饱和量每日1-1.2mg; 口服,饱和量一次0.5mg,一日4次,维持量每日1mg,分2次服.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头痛,黄视,嗜睡,头晕,精神失常或错乱,谵妄或谵语.剂量过大有室性期外收缩,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

[相互作用]

奎尼丁与西地兰或β-甲基地高辛的相互作用与地高辛一样,奎尼丁主要抑制地高辛的主动排泌,也有减少非肾性清除及减少从组织置换的作用;结果,大多数患者的已稳定的血浆地高辛浓度平均增加2倍,地高辛的T1/2不变或稍延长。此外,奎尼丁可减低地高辛的正性收缩作用,而奎尼丁具有负性收缩作用。这样它们总的相互作用是增大了地高辛中毒的危险性,并减低了地高辛对心脏的疗效。如果二者合用,地高辛的首次剂量应减半,以后根据病情及血浆中地高辛浓度来调整剂量。

 

                     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

[药理]

药效学

参阅地高辛。

药动学

口服很少吸收,故静脉给药。蛋白结合率很低,为2-5%。静注后10-15分钟起效, 1-2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持续2-3小时。在体内不代谢, 以原形经肾排泄。

[适应症]

本品作用最快、维持时间短, 适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者。

[用法与用量]

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首剂 0.25mg,用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入,2小时后按需要再给 0.125—0.25mg,总量 0.5mg。

小儿常用量;按体重 0.007—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0.2mg/平方米,首剂给予一半剂量,其余分成几个相等部分,间隔 0.5—2小时给予。

[制剂与规格]毒毛花苷 K注射液1ml:0.25mg

缓慢静注,首剂0.125-0.25mg,1-2小时后重复1次,日总量0.25-0.5mg.小儿每次静注0.007-0.01mg/kg.

[禁用慎用] 参阅地高辛。

[给药说明] 参阅地高辛。

[不良反应] 参阅地高辛。

恶心,呕吐,头痛,黄视,嗜睡,头晕,精神失常或错乱,谵妄或谵语.剂量过大有室性期外收缩,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

[相互作用] 参阅地高辛。

 

多巴胺     Dopamine

[药理]

药效学

①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效应与剂量相关;②小量时( 每分钟按体重0.5~2μg/kg)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③小到中等量时(每分钟按体重2~10μg/kg), 能直接激动β1受体以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贮藏部位释放, 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 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出量增加, 最终使心排血量加大, 收缩压升高, 脉压可能增大, 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 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 冠脉血流及心肌氧耗改善; ④大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μg/k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

药动学

口服无效, 静脉滴入后在体内分布广泛,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静注5分钟内起效, 持续5~10分钟, 作用时间的长短与用量不相关。在体内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 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无活性的化合物,一次用量的25%左右在肾上腺素神经末梢代谢成去甲肾上腺素。半衰期约为2 分钟左右。经肾排泄, 约80%在24小时内排出, 尿液内以代谢物为主, 极小部分为原形。

[适应症]

适用于心肌梗塞、创伤、内毒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效果不佳的休克,尤其有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由于本品可增加心排血量,也用于泮地黄及利尿药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1—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 1—4μg/kg速度递增,以达到最佳疗效。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0.5—2μg/kg,逐渐递增,多数病人给予每分钟按体重 1—3μg/kg即可生效。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1μg/kg,渐增至每分钟 5—10μg/kg,直到每分钟 20μg/kg,以达到最满意效应。如危重病例,先以每分钟按体重 5μg/kg滴注,然后以每分钟 5—10μg/kg递增至 20—50μg/kg,以达到满意效应。

[制剂与规格]盐酸多巴胺注射液2ml:20mg

静滴,将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0-300ml中,以每分约20滴(75-100微克)滴入,根据血压情况可增加速度或浓度,最大剂量每分钟500微克.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高度敏感的病人,可能对本品也异常敏感。

(2)对人体研究尚不充分。动物实验未见有致畸。给妊娠鼠有导致新生仔鼠存活率降低,而且存活者潜在形成白内障的报道。孕妇应用时必须权衡利弊。

(3)本品是否排入乳汁未定,但在乳母应用未发生问题。

(4)本品在小儿应用未有充分研究。

(5)本品在老年人应用未有充分研究,但未见报告发生问题。

(6)下列情况应慎用或禁用;①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宜使用;②闭塞性血管病(或有既往史者),包括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如冻疮)、糖尿病性动脉内膜炎、雷诺病等慎用;③对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须严密监测,注意坏死及坏疽的可能性;④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用本品也须谨慎。

原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雷诺病或冻伤的血管损害的患者,用此药时应小心。如果发现输入部位的皮肤变色,则应停用。

冠状动脉疾病或外围血管疾病患者用此药有危险性。

[给药说明]

①应用多巴胺治疗前必须先纠正低血容量。②在滴注前必须稀释,稀释液的浓度取决于剂量及个体需要的液量,若不需扩容,可用 0.8mg/ml溶液,如有液体潴留可用1.6—3.2mg/ml溶液,中、小剂量对周围血管阻力无作用,用于处理低心排血量引起的低血压,较大剂量则用于提高周围血管阻力以纠正低血压。③选用粗大的静脉作静注或静滴,以防药液外溢,产生组织坏死;如确已发生液体外溢,可用 5—10mg酚妥拉明稀溶液就注射部位作浸润。④静滴时应控制每分钟滴速,滴注的速度和时间需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血管灌流情况、异位搏动出现与否等而定,可能时应做心排血量测定。⑤休克纠正时应即减慢滴速。⑥遇有血管过度收缩引起舒张压不成比例升高和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心率增快或出现心律失常,滴速必须减慢或暂停滴注。⑦如在滴注多巴胺时血压继续下降或经调整剂量仍持续低血压,应停用多巴胺,改用更强的血管收缩药。⑧突然停药可产生严重低血压,故停用时应逐渐递减。

在滴注本品时须进行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图及尿量的监测。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尤其用大剂量)、心搏快而有力、全身软弱无力感;心跳缓慢、头痛、恶心呕吐者少见。长期应用大剂量,或小剂量用于外周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反应有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冷;外周血管长时期收缩,可能导致局部坏死或坏疽。逾量时的反应为严重高血压,此时应停药,必要时给 α受体阻滞药。

剂量过大时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恶心,呕吐,头痛,呼吸困难。

用于抢救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异位搏动、心动过速及心悸、也可出现心绞痛、心动过缓、心脏传导失常、恶心呕吐、头痛、呼吸困难。有报告可致竖毛肌收缩及氮质血症,血压升高或下降。应用此药的主要危险是严重缺血,特别是外围循环功能早已不全的患者,因为多巴胺在体内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常有发生坏疽者,多是因为多巴胺从输入的静脉处渗出、或剂量大、时间长、有的因为同时应用麦角新碱之故。

当用此药治疗低排出量充血性心衰时,它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与许多儿茶酚胺类对血小板的作用完全相反。

[相互作用]

(1)与硝普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合用,注意心排血量的改变比单用本品时有异。

(2)大剂量多巴胺与α受体阻滞药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同用,后者的扩血管效应可被本品的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拮抗。

(3)与全麻药(尤其是环丙烷或卤代碳氢化合物)合用,由于后者可使心肌对多巴胺异常敏感,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4)与β受体阻滞药同用,可拮抗多巴胺对心脏的 β1受体作用。

(5)与硝酸酯类药同用,可减弱硝酸酯的抗心绞痛及多巴胺的升压效应。

(6)与利尿药同用,一方面由于本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增加,可增加利尿作用;另一方面本品自身还有直接的利尿作用。

(7)与胍乙啶同时应用,可加强多巴胺的加压效应,使胍乙啶的降压作用减弱,导致高血压及心律失常。

(8)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应用,可能增强多巴胺的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

(9)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用,可延长及加强多巴胺的效应;已知本品是通过单胺氧化酶代谢,在给多巴胺前 2—3周曾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初量至少必须减到常用剂量的1/10。

(10)与苯妥英钠同时期内静注可产生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在用多巴胺时,如必需用苯妥英钠抗惊厥治疗时,则须考虑两药交替使用。

多巴胺在碱性液中不稳定。它的升压作用受酚妥拉明拮抗,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加强。环丙烷或含卤素的碳氢麻醉药可加强此药的作用。

 

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

[药理]

药效学

①对心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对β2及α受体作用相对较小; ②能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以增强心肌收缩和增加搏出量, 使心排血量增加; ③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后负荷减少), 但收缩压和脉压一般保持不变,或仅因心排血量增加而有所增加;④能降低降心室充盈压, 促进房室结传导; ⑤心肌收缩力有所增强, 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耗氧量常增加; ⑥由于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及尿量常增多; ⑦本品与多巴胺不同, 多巴酚丁胺并不间接通过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

药动学

口服无效, 静脉主入1~2分钟内起效, 如缓慢滴注可延长到10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持续数分钟。半衰期约为2分钟, 在肝脏代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出。

[药理作用]本品是多巴胺衍生物,为人工合成的β1受体激动剂。对心脏β1受体有相对选择性,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及肺血管阻力、右房压下降。对α及β2受体作用较弱。大剂量时有β2的血管扩张作用,因不作用于 D1(突触前)多巴胺受体,故对肾及肠系膜等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对心肌有正性肌力和较弱的正性频率作用,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 ATP转化为CAMP,促进 Ca2+进入心肌细胞膜,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其心率增快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等作用较异丙肾上腺素为轻,故较少引起心动过速。

药动学

静脉给药后 1~2min生效,10min后达峰值,血浆半减期为 2min,由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葡糖醛酸结合物及 3-氧-甲基多巴酚丁胺,代谢产物大部分由尿排出,少量由粪便排出,血浆治疗浓度为 40~190μg/ml。

[适应症]

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时心肌收缩力下降而引起的心力衰竭,包括心脏直视手术后所致的低排血量综合征,作为短期支持治疗。

适用于治疗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及难治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手术后引起低排量性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率减慢的心力衰竭也有效。对已洋地黄化而仍处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或易引起洋地黄中毒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用本品治疗。也用于心源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的抢救治疗。本品奏效迅速,效果显著。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 250mg,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滴注,每分钟 2.5—10μg/kg。

[制剂与规格]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5ml:250mg

静滴,0.25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以每分2.5-10微克/kg滴注.

[用法及用量]静脉滴注,临用前先用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再以 20~40mg 加于 5%葡萄糖液 100ml中,按 2.5~10μg/kg滴注,一般以小剂量开始,视病情调节剂量,最大剂量每分钟不超过 10μg/kg,每日总量为 40~120mg。

本品在静脉滴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变化,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

本品用量过大时(每分钟超过 10μg/kg),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但程度比异丙肾上腺素为小。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20mg/2ml。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药过敏,可能对本品也敏感。

(2)对妊娠的影响,在人体应用未发生问题。

(2)本品是否排入乳汁未定,但应用末发生问题。

(4)本品在小儿应用缺乏研究。

(5)本品在老年人中研究尚未进行,但应用预期不受限制。

(6)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梗阻。

(7)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心房颤动,多巴酚丁胺能加快房室传导,心室率加速,如须用本品,应先给予洋地黄类药;②高血压可能加重;③严重的机械性梗阻,如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多巴酚丁胺可能无效;④低血容量时应用本品可加重,故用前须先加以纠正;⑤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加重;⑥心肌梗塞后,使用大量本品可能使心肌氧需增加而加重缺血。

对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禁用。对房颤伴室率增快者需先用洋地黄再用本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静脉输入此药时可使血压显著升高。

[给药说明]

用药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容量。药液的浓度随用量和病人所需液体量而定,但不应超过 5mg/ml。治疗时间和给药速度按病人的治疗效应而调整,可依据心率、血压、尿量以及是否出现异位搏动等情况。如有可能应测定中心静脉压、肺楔压和心排血量。

用药期间应定时或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排血量,必要或可能时监测肺楔压。

本品在静脉滴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变化,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

本品用量过大时(每分钟超过 10μg/kg),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但程度比异丙肾上腺素为小。

[不良反应]

可有心悸、恶心、头痛、胸痛、气短等。如出现收缩压增加[多数增高1.33—2.67kPa(10—20mmHg),少数升高6.67kPa(50mmHg)或更多],心率增快(多数在原来基础上每分钟增加 5—10次,少数可增加 30次以上)者,与剂量有关,应减量或暂停用药。

心悸,恶心,头痛,胸闷,呼吸短促,心律失常,心绞痛,个别病例心动过速.

偶有恶心、呕吐、头痛、心绞痛、非特异性胸痛、心悸、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象多巴胺一样可致皮肤坏死。在输入较大剂量(15μg/kg/min)时可发生尿急,停止输入后即消失。

[相互作用]

(1)与全麻药尤其环丙烷或氟烷等同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性增加。

(2)与 β受体阻滞药同用,可拮抗本品对 β1受体的作用,导致α受体作用占优势,外周血管的总阻力加大。

(3)与硝普钠同用,可导致心排血量微增,肺楔压略降。

本品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本品不能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

 

间羟胺 Metaraminol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主要直接激动α肾上腺素受体而起作用,亦可间接地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其储存囊泡释放, 对心脏的β1受体也有激动作用。由于血管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相应地减慢,对心排血量影响不大。

药动学

肌内注射约10分钟起效, 皮下注射5~20分钟,作用持续约1小时; 静脉注射1~2分钟起效, 作用持续20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代谢物大多数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尿液酸化可增加以原形自肾排泄。

[适应症]

①防治椎管内阻滞麻醉时发生的急性低血压;②用作因出血、药物过敏、手术并发症及脑外伤或脑肿瘤合并休克而发生的低血压的辅助性对症治疗;③也可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或败血症所致的低血压。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肌内或皮下注射 2—10mg(以间羟胺计,以下同),由于最大效应不是立即显现,在重复用药前对初量效应至少要观察 10分钟;②静脉注射,初量用0.5—5mg,继而静滴,用于重症休克;③静脉滴注,将间羟胺 15—10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内,调节滴速以维持理想的血压。

成人极量一次 100mg(每分钟 0.3—0.4mg)。

2.小儿常用量①肌内或皮下注射,按体重 0.1mg/kg,用于严重休克;②静脉滴注按体重 0.4mg/kg或按体表面积 12mg/平方米,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每 25ml中含间羟胺 1mg的溶液,滴速以维持理想的血压为度。配制后应于 24小时内用完,滴注液中不得加入其他难溶于酸性溶液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制剂与规格]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1)1ml:10mg间羟胺(相当于重酒石酸间羟胺 19mg)(2)5ml:50mg间羟胺(相当于重酒石酸间羟胺 95mg)

肌注,一般一次10-20mg,每0.5-2小时一次.静滴,以15-100mg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滴注,每分20-30滴.局部鼻充血可用0.25-0.5%等渗冲液(pH=6)每小时滴入2-3滴,一天不超过4次,7天为一疗程.

[禁用慎用]

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慎用.

[给药说明]

①本品不能代替补充血容量,血容量不足时应先行纠正,然后应用本品;②给药途径以静注为宜,静脉注射的部位以选用较粗大的静脉为宜,四肢小静脉应避免使用,尤其是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或高凝状态的病人;③临用前应先以氯化钠注射液或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④静注或静滴应避免外溢,一旦发生可用 5—10mg酚妥拉明稀释于 10—15ml氯化钠注射液作局部浸润注射;⑤肌注或皮下注射的部位也应慎重选择,血液循环不佳的部位应避开;⑥长期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以致停药后血压仍偏高;⑦停药须逐渐减量,骤然停用,低血压可再度出现。

[不良反应]

①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用量及病人的敏感性而异;②升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跳停顿;③逾量的表现为抽搐、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此时应立即停药观察,血压过高者可用 5—10mg酚妥拉明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④静注时药液外溢,可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坏死腐烂或红肿硬结形成脓肿;⑤长期使用骤然停药时可能发生低血压。

剂量过大时心律失常,肺水肿,持续性血压过高伴头痛.连用可引起快速耐受性。皮下注射易致组织坏死。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输入此药,发生急性高血压及肺水肿。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α、β受体的拟交感胺类药。能抗低血糖。通过作用于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肝脏及其他组织的糖分解。通过作用于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胰腺对胰岛素的释放,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因而升高血糖水平。本品的效应包括:①扩张支气管,通过作用于β2肾上腺素受体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通过作用于α肾上腺素受体使支气管动脉收缩,消除充血水肿,改善通气量,抑制抗原所引起的组胺释放,直接对抗组胺导致的支气管收缩、血管扩张及水肿;②兴奋心脏,作用于心脏β1肾上腺素受体,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③增高血压,小剂量肾上腺素通过兴奋心脏使心排血量增加,造成收缩压中度升高,同时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的β2肾上腺素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较大剂量时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④收缩局部血管,作用于皮肤、粘膜、结合膜以及内脏的α肾上腺素受体,使血管收缩。此外,加至局麻药液中或作外用,可延缓麻醉药的吸收,从而延长作用时间,并有止血作用。

药动学

局部应用于粘膜表面,因血管剧烈收缩,吸收很少;口服在肠内吸收既少,被吸收部分又迅速在肠粘膜及肝中破坏,故不能收效;皮下注射因局部血管收缩吸收较慢,约6~15分钟后起效,持续作用1~2小时; 肌注吸收快而完全, 持续作用80分钟左右。在交感神经末梢、肝和其他组织被降解成无活性的物质。经肾排泄,极小量以原形排出。

[适应症]

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控制哮喘发作;②兴奋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力及收缩速度,用于心脏复苏;③用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解除支气管痉挛、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皮肤瘙痒等;④加入局麻药液中可延长脊神经阻滞时间;⑤纠正主要是体外循环后所引起的低排血量综合征;⑥用于治疗低血糖症,如胰岛素作用过度所致者;⑦局部给药,收缩血管以减轻结合膜充血,以及控制皮肤粘膜的表面出血。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用于抗过敏时,首先皮下或肌内注射 0.2—0.5mg,必要时可每隔 10—1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用量可逐渐增加至每次 1mg;过敏性休克时,初量为0.5mg,皮下或肌内注射,随后 0.025—0.05mg静脉注射,如需要可每隔 5—1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②用于低血糖,单剂量用 0.3mg,皮下或肌内注射;③治疗支气管痉挛,初量 0.2—0.5m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每隔 20分钟到 4小时重复一次,逐渐增量至每次 1mg;④用于心跳骤停,稀释后心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 0.1—1mg,必要时可每隔 5分钟重复一次;⑤作为血管收缩药用于麻醉期间,肾上腺素在局麻药液中浓度,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宜偏高(1:1000),总量以 0.3mg为度;浸润局麻时宜偏低(1:100000或 1:200000),总量不得超过1mg。

2.小儿常用量①抗支气管痉挛,皮下注射按体重 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0.3mg/平方米,最大剂量每次 0.5mg,必要时每隔 1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共 2次,以后每 4小时一次;②用于低血糖,皮下或肌内注射按体重 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0.3mg/平方米;③用于心跳骤停,心内或静脉注射按体重 0.005—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0.15—0.3mg/平方米。

[制剂与规格]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0.5ml:0.5mg(2)1ml:1mg

(1).过敏性休克:皮注或肌注0.5-1mg,或以0.1-0.5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注. 如疗效不佳,可改用4-8mg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ml中静滴.(2).抢救心脏骤停:以0.25-0.5mg心内注射,同时作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并纠正酸血症. (3).支气管哮喘:皮下注射0.25-0.5mg,必要时重注一次.(4).与局麻药合用:按1:200000-500000加于局麻药中,以减少毒副作用和出血.(5).鼻粘膜和齿龈出血:将浸有1:1000-20000溶液的纱布填塞出血处. (6). 治荨麻疹,枯草热,血清反应等:皮下注射1:1000溶液0.2-0.5ml,必要时重注一次.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如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等过敏者,对本品也可能过敏。

(2)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致胎儿缺氧。动物研究显示所给药量比人类的最大剂量高 25倍时,有致畸作用。因本品能松弛子宫平滑肌,延长第二产程,大剂量时减弱宫缩,故分娩时不主张应用。剖腹产麻醉过程中用本品维持血压,可加速胎儿心跳,当母体血压超过 17.3/10.7kPa(130/80mmHg)时不宜用。

(3)小儿给药需小心,曾有报道在哮喘小儿中应用时发生昏厥。

(4)老年人对拟交感神经药的作用敏感,宣慎用。

(5)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器质性脑损害;②心血管病,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扩大、脑血管硬化、冠状动脉病、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③糖尿病;④青光眼;⑤高血压;⑥甲亢;⑦帕金森病,可使僵硬与震颤暂时性加重;⑧吩噻嗪类引起的循环虚脱或低血压,因本品的使用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⑨精神、神经疾患的症状恶化;⑩心源性、外伤性或出血性休克时,用本品无益。

心脏性哮喘等忌用。冠心病或心律失常者应禁用。

[给药说明]

①长期或逾量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停药数天再给,效应可恢复。②用 1:1000(1mg/ml)浓度的肾上腺素注射液,作心内或静脉注射前必须稀释;不推荐动脉内注射,后者可引起明显剧烈的血管收缩,导致组织坏死。③反复在固定部位注药可导致组织坏死,注射部位必须轮换。④用于过敏性休克时,由于其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不足,必须同时补充血容量。

应用本品时必须密切注意血压、心率与心律变化,多次应用时还须测血糖变化

[不良反应]

(1)胸痛、心律失常为较少见的反应,但出现时即须引起注意,多见于给予大剂量时。

(2)以下反应持续存在时须引起注意:头痛、焦虑不安、烦燥、失眠、面色苍白、恐惧,震颤、眩晕、多汗、心跳异常增快或沉重感。

(3)逾量的征象为;焦虑不安、皮肤潮红、胸痛、寒战、发热、抽搐、血压变化,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皮肤苍白寒冷等。

心悸,早搏,血压升高,寒战或发冷,抽搐,呼吸短促,头痛. 大剂量使用时心律失常,室颤,肺水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

[相互作用]

(1)与α受体阻滞药,如吩噻嗪、酚妥拉明、酚苄明和妥拉唑林以及各种血管扩张药等合用时,可对抗本品的加压作用。

(2)与全麻药如氯仿、环丙烷、氟烷等同用,可使心肌对拟交感胺类药反应更敏感,有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必须同用时本品用量须减小;用于指趾部位作局麻时,药液中不宜加用肾上腺素,以免肢端组织血供不足导致坏死。

(3)与洋地黄苷合用可导致心律失常,因洋地黄苷可使心肌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更敏感。

(4)与麦角胺、麦角新碱或催产素合用,可加剧血管收缩,导致严重高血压或外围组织缺血。

(5)与胍乙啶合用时,胍乙啶的降压作用减弱,而肾上腺素的效应增强,导致高血压及心动过速。

(6)与降糖药合用,可使降糖效应减弱。

(7)与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合用,两者的疗效相互抵消,β受体阻滞后α受体作用明显,可有高血压与心动过缓,β受体阻滞还能拮抗本品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增强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必须合用时须慎重。

(8)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加强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产生心律失常、高血压或心动过速。

(9)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合用,两者的心血管作用加剧,容易出现副作用。

(10)与硝酸酯类药合用,本品升压作用被抵消,可发生低血压,硝酸酯类药的抗心绞痛效应也减弱。

肾上腺素在物理方面是华法林、透明质酸酶及新生霉素的配伍禁忌。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为儿茶酚胺类药,是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同时也激动β受体。通过α受体的激动,可引起血管极度收缩,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增加;通过β受体的激动,使心肌收缩加强,心排出量增加。用量每分钟按体重0.4μg/kg时, β受体激动为主;用较大剂量时,以α受体激动为主。α受体激动所致的血管收缩的范围很广,以皮肤、沾膜血管、肾小球为最明显,其次为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等,继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腺苷增多,腺苷能促使冠状动脉扩张。α受体激动的心脏方面表现主要是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高;升压过高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同时外周总阻力增加,因而心排血量反可有所下降。逾量或持久使用,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体液外漏而致血溶量减少。

药动学

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全部被破坏,皮下注射后吸收差,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后起效迅速,停止滴注后作用时效维持1~2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一部分在各组织内,依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换酶(COMT)和单胺氧化酶作用,转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肾排泄,极大部分为代谢产物,仅微量以原形排泄。

[适应症]

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体外循环、嗜铬细胞瘤切除等引起的低血压;对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休克或低血压,本品作为急救时补充血溶量的辅助治疗,以使血压回升暂时维持脑与冠状动脉灌注;直到补足血溶量治疗发挥作用;也可用于治疗椎管内阻滞时的低血压及心跳聚停复苏后血压维持。

[用法与用量]

用 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1.成人常用量开始以每分钟 8—12μg速度滴注,调整滴速以达到血压升至理想水平;维持量为每分钟 2—4μg。在必要时可超越上述的剂量,但须注意保持或补足血容量。

2.小儿常用量开始按体重以每分钟 0.02—0.1μg/kg速度滴注,按需要调节滴速。

[制剂与规格]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1)1ml:2mg(2)2ml:10mg

静滴:1-2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100ml静滴.口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每次1-3mg,一日3次,加入适量冷盐水服下.输入此药时应逐渐停用,否则将导致危险的血压下降。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不能耐受者,对本品也不能耐受。

(2)本品易通过胎盘,使子宫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导致胎儿缺氧,孕妇应用本品必须权衡利弊。

(3)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尚未发现问题。

(4)本品在小儿中研究尚缺乏,但至今未发现应用中的特殊问题。

(5)老年人长期或大量使用,可使心排血量减低。

(6)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缺氧,此时用本品易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②闭塞性血管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闭塞性脉管炎等,可进一步加重血管闭塞,一般静注不宜选用小腿以下静脉;③血栓形成,无论内脏或周围组织,均可促使血供减少,缺血加重,扩展梗塞范围。

[不良反应]

(1)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本品强烈的血管收缩足以使生命器官血流减少,肾血流锐减后尿量减少,组织血供不足导致缺氧和酸中毒;持久或大量使用时,可使回心血流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排血量减少,后果严重。

(3)应重视的反应包括静脉输注时沿静脉径路皮肤变白,注射局部皮肤脱落,皮肤紫绀,皮肤发红,严重眩晕,上列反应虽属少见,但后果严重。

(4)个别病人因过敏而有皮疹、面部水肿。

(5)在缺氧、电解质平衡失调、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中或逾量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后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

(6)以下反应如持续出现须加注意:焦虑不安、眩晕、头痛、苍白、心跳重感、失眠等。

(7)逾量时可出现严重头痛及高血压、心率缓慢、呕吐甚至抽搐。

可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少数病人可出现心律失常,肢端缺血坏死。可致有胸骨后痛。有时甲状腺可一过性充血肿大。用于晚期妊娠可诱发子宫收缩。

[相互作用]

(1)与全麻药如氯仿、环丙烷、氟烷等同用,可使心肌对拟交感胺类药反应更敏感,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不宜同用,必须同用时减量给药。

(2)与 β受体阻滞药同用,各自的疗效降低,β受体阻滞后α受体作用突出,可发生高血压,心动过缓。

(3)与降压药同用,降压效应被抵消或减弱,与甲基多巴同用还使本品加压作用增强。

(4)与洋地黄类同用,易致心律失常,须严密注意心电监测。

(5)与其他拟交感胶类同用时,心血管作用增强。

(6)与麦角制剂如麦角胺、麦角新碱或缩宫素同用,促使血管收缩作用加强,引起严重高血压,外周血管的血容量锐减。

(7)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由于抑制组织吸收本品或增强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可加强本品的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或高热,如必须合用,则开始本品用量须小,并监测心血管作用。

(8)与甲状腺激素同用使二者作用均增强。

(9)与妥拉唑林同用可引起血压下降,继以血压过度反跳上升,故妥拉唑林逾量时不宜用本品。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药理]

药效学

①扩张支气管:作用于支气管β2肾上腺素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抑制组胺等介质的释放。②兴奋β1 肾上腺素受体, 增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缩短窦房结的不应期。③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左心为著)负荷,以纠正低排血量和血管严重收缩的休克状态。

药动学

雾化吸入吸收完全,吸入2~5分钟即起效, 作用可维持0.5~2小时。静注作用维持不到1小时; 舌下给药15~30分钟起效, 作用维持1~2小时。静注后作用于β1肾上腺素受体, 半衰期仅1分钟,半衰期α为4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 通过肾脏排泄。雾化吸入后约5~10%以原形排出; 静注后约40~50%以原形排出。

[适应症]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②治疗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③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气雾吸入,以 0.25%气雾剂每次吸入 1—2揿,一日 2—4次,喷吸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2小时。喷吸时应深吸气,喷毕闭口 8秒钟,而后徐缓地呼气。②舌下含服,每次 10—15mg,一日 3次。③救治心脏骤停,心腔内注射 0.5—1mg。④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每分钟不及 40次时,可以本品 0.5—1mg加在 5%葡萄糖注射液 200—300ml内缓慢静滴。

2.小儿常用量(婴幼儿除外)①0.25%喷雾吸入;②舌下含服:每次 2.5—10mg,一日三次。

3.极量舌下给药一次 20mg,一日 60mg;喷雾吸入一次 0.4mg,一日 2.4mg。

[制剂与规格]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片 10mg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每瓶总量 14g,内含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35mg。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2ml:1mg

(1).支气管哮喘:舌下含服,成人每次10-20mg,一日3次,日最大量60mg;5岁以上儿童每次2.5-10mg,一日2-3次;0.25%气雾剂吸入,每次吸1-2下,一日2-4次,重复使用需隔2小时以上.(2).心跳骤停:心腔内注射,一次0.5-1mg.(3).房室传导阻滞:二度者舌下含片,每次10mg,4小时1次;三度者,心律低于40次/分时,可用0.5-1mg溶于5%葡萄糖液200-300ml缓慢静滴.(4).抗休克:用0.2-0.4mg溶于5%葡萄糖液200ml中,以0.5-2ml/分速度静滴.

[禁用慎用]

(1)对其他肾上腺素类药物过敏者对本品也有交叉过敏。

(2)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冠心病,心肌炎及甲亢患者禁用。

[给药说明]

①舌下给药时不得嚼碎,否则不能速效;②雾化吸入在 12小时内已喷吸药物 3—5次而疗效不显应改变治疗药物;③可与肾上腺素交替使用,但不能同时应用,交替使用时须待前药作用消失后才可用后药。

患者用药后若感心律失常或胸痛,应重视。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咽发干、心悸不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目眩、面潮红、恶心、心率增速、震颤、多汗、乏力等。

有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心悸,诱发心绞痛,头痛,震颤,头晕,虚脱,个别病例支气管收缩(痉挛),舌下给药可引起口腔溃疡,牙齿损坏.反复使气雾剂过多产生耐受性,使支气管痉挛加重,疗效降低,甚至增加死亡率.

此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其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悸、潮红及诱发心绞痛。应用此药有需逐渐增加剂量的倾向,从而增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此药可致心电图出现心肌梗塞波形,或如静脉输入此药不小心,可导致心室颤动或甚至心肌坏死。

它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气道阻力减低,但使通气灌注比例失常并加重低氧血症,患者感到好转而病情在恶化。此外,它有时可诱发奇怪的支气管痉挛。

常见有头痛、震颤、忧虑、头晕及虚脱。

舌下含化此药时也可引起周身反应,同时常有口腔溃疡。

[相互作用]

(1)与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合用可增效,但不良反应也增多。

(2)并用普萘洛尔时本品的作用受到拮抗。

与拟肾上腺素药物、茶碱、甲状腺制剂同时应用,将增加此药的毒性作用。

 

 

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为一种速效和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对动脉和静脉平滑肌均有直接扩张作用,但不影响子宫、十二指肠或心肌的收缩;改变局部血流分布不多。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阻力减低,因而有降血压作用。血管扩张使心脏前、后负荷均减低,心排血量改善,故对心力衰竭有益。后负荷减低可减少瓣膜关闭不全时主动脉和左心室的阻抗而减轻反流。

药动学

静滴后立即达血药浓度峰值,其水平随剂量而定。本品由红细胞代谢为氰化物,在肝脏内氰化物代谢为硫氰酸盐,代谢物无扩张血管活性;氰化物也可参入维生素B12的代谢过程中。本品给药后几乎立即起作用并达作用高峰, 静滴停止后作用维持1~10 分钟。肾功能正常者半衰期为7天(由硫氰酸盐测定),肾功能不良或血钠过低时延长。经肾排泄。

[适应症]

①用于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恶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后阵发性高血压等的紧急降血压,也用于外科麻醉期间进行控制性降压;②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肿。宜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或瓣膜(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的急性心力衰竭。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开始每分钟按体重 0.5μg/kg,根据治疗反应以每分钟 0.5μg/kg递增,逐渐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分钟按体重 3μg/kg。极量为每分钟按体重 10μg/kg。总量为按体重 3.5mg/kg。用作麻醉期间短时间的控制性降压,滴注最大量为每分钟按体重 0.5mg/kg。

2.小儿常用量静脉滴注,每分钟按体重 1.4μg/kg,按效应逐渐调整用量。

[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硝普钠50mg

静滴,一次60mg溶于5%葡萄糖液1000ml中,滴速10-30滴/分.

[禁用慎用]

(1)有关本品致癌、致畸、对孕妇和乳母的影响尚缺乏人体研究。在儿童中应用的研究也未进行。

(2)老年人用本品须注意增龄时肾功能减退对本品排泄的影响,老年人对降压反应也比较敏感,故用量宜酌减。

(3)下列情况慎用:①脑血管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对低血压的耐受性减低;②麻醉中控制性降压时,如有贫血或低血容量,应先予纠正再给药;③脑病或其他颅内压增高时,扩张脑血管可进一步增高颅内压;④肝功能损害时,可能本品加重肝损害;⑤甲状腺功能过低时,本品的代谢产物硫氰酸盐可抑制碘的摄取和结合,因而可能加重病情;⑥肺功能不全时,本品可能加重低氧血症;⑦维生素 B12缺乏时使用本品,可能使病情加重。

(4)代偿性高血压如动静脉分流或主动脉缩窄时禁用本品。

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不用此药。

[给药说明]

(1)本品只宜作静脉滴注,长期使用应置于重病监护室内。静滴速度每分钟按体重不应超过 10μg/kg。

(2)静滴前,将本品 50mg先用 5%葡萄糖注射液 2—3ml溶解,再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1000ml稀释至所需浓度,输液器要用铅箔或不透光材料包裹使避光。

(3)溶液应新鲜配制,用剩部分应弃去,新配溶液为淡棕色,如变为暗棕色、橙色或蓝色、应弃去。溶液的保存与应用不应超过 24小时。溶液内不宜加入其他药品,如颜色变蓝、绿或暗红色,指示已与其他物质起反应,即应弃去重换。

(4)为按计划达到合理降压,最好使用输液泵,以便精确调节流速,抬高床头可增进降压效果;药液有局部刺激性,谨防外渗,推荐自中心静脉作滴注。

(5)经治疗病情已稳定,撤药时要给口服药巩固疗效;患者同时使用其他降压药时,本品用量要减少。

(6)少壮男性患者麻醉期间用本品作控制性降压时,需要用大量,甚至接近极量。

(7)如静滴已达每分钟按体重 10μg/kg,经 10分钟而降压仍不满意,应考虑停用本品,改用或加用其他降压药。

(8)左心衰竭时应用本品可恢复心脏的泵血功能,但伴有低血压时,须同时加用心肌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9)用本品过程中,偶可出现明显耐药性,此应视为中毒的先兆征象,此时减慢滴速,即可消失。

(10)本品对光敏感,溶液稳定性较差,滴注溶液应新鲜配制并注意避光。

(11)随访检查:应用本品过程中,应经常测血压,最好在监护室内进行;肾功能不全而本品应用超过 48— 72小时者,每天须测定血浆中氰化物或硫氰酸盐,保持硫氰酸盐不超过100μg/ml,氰化物不超过 3μmol/m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用本品时须测定肺动脉舒张压或楔嵌压。

[不良反应]

短期应用适量,不致发生不良反应。

(1)本品毒性反应来自其代谢产物氰化物和硫氰酸盐,氰化物是中间代谢物,硫氰酸盐为最终代谢产物,如氰化物不能正常转换为硫氰酸盐,则硫氰酸盐血浓度虽正常也可发生中毒。

(2)用于手术时控制降压时,突然停药,尤其血药浓度较高而突然停药时。可能发生反跳性血压升高。

(3)以下三种情况出现不良反应;①血压下降过快过剧,出现眩晕、大汗、头痛、肌肉颤搐、神经紧张或焦虑、烦躁、胃痛、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症状的发生与静滴给药速度有关,与总量关系不大;②硫氰酸盐中毒或逾量时,可出现运动失调、视力模糊、谵妄、眩晕、头痛、意识丧失、恶心、呕吐、耳鸣、气短;③氰化物中毒或超极量时,可出现反射消失、昏迷、心音遥远、低血压、脉搏消失、皮肤粉红色、呼吸浅、瞳孔散大。

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不振,皮疹,出汗,药热,剂量过大出现血压下降.可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长期使用有硫氰酸盐中毒症状.严重过量可致昏迷,死亡。

过量则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并可引起冠状动脉或脑血管灌注减低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在不能连续监测心脏的情况下,用此药是不明智的。其他不良反应与此药降解为氰化物有关。假若剂量大或长期高速滴入,则氰化物蓄积可导致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死亡,特别是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如同时输入维生素B12,则可防止这些不良反应。

小剂量长期用此药几天后,可导致硫氰酸盐中毒,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无力,并发展为昏迷及死亡。正铁血红蛋白血症是很少见的并发病。

[相互作用]

(1)与其他降压药同用可使血压剧降。

(2)与多巴酚丁胺同用,可使心排血量增多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降低。

(3)与拟交感胺类同用,本品的降压作用减弱。

 

                         酚妥拉明 Phentolamine

[药理]

药效学

①本品为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对α1和α2受体均有作用,能拮抗血液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②拮抗儿茶酚胺效应,用于诊治嗜铬细胞瘤,但对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甚少;③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搏出量增加,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药动学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口服40mg,30分钟后起最大作用,持续3-6小时,肌内注射2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30-45分钟静脉注射2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15-30分钟。静注的半衰期约19分钟。静脉注射后约有一次给药量的13%以原形自尿排出。

[适应症]

①用于预防和治疗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发作,包括手术切除时出现的阵发性高血压,也可根据血压对本品的反应用于协助诊断嗜铬细胞瘤;②治疗左心衰竭;③治疗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药外溢,用于防止皮肤坏死。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用作酚妥拉明试验,静脉注射 5mg,也可先注入2.5mg,若反应阴性,再给 5mg,如此则假阳性的结果可以减少,也减少血压剧降的危险性;②用于防止皮肤坏死,在每 1000ml含去甲肾上腺素溶液中加入本品 10mg作静脉滴注,作为预防之用。已经发生去甲肾上腺素外溢,用本品 5—10mg加 10ml氯化钠注射液作局部浸润,此,法在外溢后 12小时以内有效;③用于嗜铬细胞瘤手术,术前 1—2小时静脉注射 5mg,术时静脉注射 5mg或滴注每分钟0.5—1mg,以防肿瘤手术时肾上腺素大量释出;④用于心力衰竭时减轻心脏负荷,静脉滴注每分钟 0.17~0.4mg。

2.小儿常用量①用作酚妥拉明试验,静脉注射一次 1mg,亦可按体重 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3mg/平方米,或肌内注射 3mg。②用于嗜铬细胞瘤手术,术前 1—2小时肌内或静脉注射1mg,亦可按体重 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3mg/平方米,必要时可重复;手术时静脉注射 1mg,亦可按体重 0.1mg/kg或按体表面积 3mg/平方米。

[制剂与规格]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1)1ml:5mg(2)1ml:10mg

(1).血管痉挛性疾病:肌注或静注,一次5mg,一日1-2次.(2).抗休克:以0.3mg/分的速度静滴.(3).室性早博:口服,开始两天每次50mg,一日4次,如无效,剂量加至每次75mg,一日4次,服2日,如再无效,可增至日400mg,再无效则停药.一旦有效,则维持该量,连服7日.(4).诊断嗜铬细胞瘤:静注5mg,其后每隔30秒测血压一次,可连测10分钟.如在2-4分内血压降低4.67/3.33kPa(35/25mmHg)以上者为阳性.

[禁用慎用]

(1)对妊娠的影响在人体研究尚不充分,应用必须权衡利弊,曾有报道 1例孕妇作嗜铬细胞瘤降压试验时致死。

(2)在哺乳期妇女中应用未发现问题。

(3)儿童中应用缺乏研究,但尚未发现问题。

(4)在老年人用本品诱发低温的可能性增大。

(5)下列情况慎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塞患者,但在有心力衰竭时可以考虑。

(6)下列情况禁用:严重动脉硬化及肾功能不全者,由于本品有拟胆碱作用,使胃肠平滑肌兴奋,有组胺样作用,能使胃酸分泌增加,故不宜用于有胃炎或胃溃疡患者。

低血压,严重动脉硬化,心脏器质性损害,肾功能减退者忌用.

[给药说明]

作酚妥拉明试验时,在给药前、静注给药后至 3分钟内每 30秒、以后 7分钟内每 1分钟测一次血压,或在肌内注射后 30—45分钟内每 5分钟测一次血压。

作酚妥拉明试验时应平卧于安静的略暗的室内,静脉注射应快速,一候静脉穿刺对血压的影响过去,即予注入。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或分泌儿茶酚胺不太多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尿毒症或用了降压药、巴比妥类药、安眠药或镇静药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逾量而发生低血压时,可静脉内滴注去甲肾上腺素,但不宜用肾上腺素,以免血压进一步降低。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鼻塞、恶心、呕吐等;昏倒和乏力较少见;突然胸痛(心肌梗塞)、神志模糊、头痛、共济失调、言语含糊等极少见,这些都反映着可能是脑血管痉挛或堵塞的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恶心,呕吐,鼻塞,搔痒.

[相互作用]

①与拟交感胺类药同用,使后者的周围血管收缩作用抵消或减弱;②与胍乙啶同用,体位性低血压或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增高;②与二氮嗪同用,使二氮嗪抑制胰岛素释放的作用受抑制。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药理]

药效学

所有硝酸盐类有相同药理作用,然而因各种药的药动学,提供特殊试验和临床应用资料不同,各特殊剂之间临床应用亦有所不同。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据认为只有有机硝酸酯类,主要释放氧化氮(NO), 氧化氮与内皮释放舒张因子相同, 刺激鸟苷酸环化酶,使环鸟苷酸(cGMP)增加而导致血管扩张;主要扩张周围小动脉而使周围阻力和血压下降,从而心肌耗氧量降低,缓解心绞痛,也能扩张周围静脉,使周围静脉贮血,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和舒张期对冠脉血流阻力下降;其扩张血管作用也可影响某些区域冠状小动脉,使心肌缺血区血流重新分布。由于对静脉(主要的)和动脉扩张,可减轻心脏前(主要的)和后负荷,心力衰竭时也属常用。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而用于高血压治疗。

药动学

易自口腔粘膜及胃肠道吸收,也可以从皮肤吸收,舌下给药吸收迅速完全, 生物利用度80%; 而口服因肝脏首过效应,在肝内被有机硝酸酯还原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仅为8%。蛋结合率60%。舌下约药2~3分钟起效,5分钟达最大效应,血药浓度峰值为2~3ng/ml,作用持续10~30分钟。 半衰期(舌下)1~4分钟。 静脉滴注即刻作用,贴膜剂30分钟内作用, 口腔喷雾2~4分钟起作用。主要在肝内代谢, 迅速而近乎完全, 在血浆中酶也能予以分解。代谢后经肾排出。

[适应症]

用于治疗或预防心绞痛;也可作为扩血管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注射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①含于舌下,一次 0.25—0.5mg,按需 5分钟后可再用,一日不超过 2mg。②静脉滴注:开始剂量按每分钟 5μg,最好经恒定的输液泵滴注,若左室充盈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嵌压为正常或低的患者(如无其他并发症的心绞痛患者),则可能已是充分有效,或可能过量。用于控制性降压或治疗心力衰竭,可每 3—5分钟增加 5μg/min以达到满意效果。如在 20μg/min时无效可以 10μg/min递增,以后可 20μg/min,一侯有效则剂量渐减小和给药间期延长。由于各个病人对本品反应差异很大,静脉滴注无固定适合剂量,每个病人须按所要求的血流动力学来滴定其所需剂量,因此须监测血压、心率、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肺楔嵌压等。由于许多塑料输液器可吸附硝酸甘油,应采用非吸附本品的输液装置如玻璃输液瓶等。③敷贴剂:硝酸甘油贮存于不能穿透的背面与使药物恒速释放的半透膜之间,将膜敷贴于皮肤上,药物以恒速进入皮肤。作用时间长,几乎可达 24小时。切勿修剪敷贴剂,贴敷处避开毛发、疤痕、破损或易刺激处皮肤。每次贴敷需更换部位以免引起刺激。

[制剂与规格]硝酸甘油片0.5mg

硝酸甘油膜每小格含硝酸甘油 0.5mg

硝酸甘油注射液1ml:5mg

硝酸甘油敷贴剂供 24小时使用(1)2.5mg(2)5mg(3)7.5mg(4)10mg(5)15mg

舌下给药,一次0.3-0.5mg;缓释定量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硝酸酯或亚硝酸过敏患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但属罕见。

(2)下列情况应慎用或禁用;①脑出血或头颅外伤,因本品可使颅内压增高;②严重贫血患者应用本品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③青光眼患者禁用,因本品可增高眼内压;④新近发现心肌梗塞患者,使用后有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速的危险,从而加重心肌缺血;⑤梗阻性心肌病时可加重心绞痛;⑥严重肾功能损害;⑦严重肝功能损害可增加变性血红蛋白危险。

青光眼忌用。静脉注射用的硝酸甘油当肾功能不全时,可致溶剂蓄积,而需血液透析治疗。

[给药说明]

①按不同患者的需要和耐受性调整用量;②长期含服可引起耐药性而用量要加大,停药一周左右疗效才恢复;②大量或长期使用后需要停药时,应逐渐递减用量,以防撤药时心绞痛反跳;④对同类硝酸酯或亚硝酸酯的交叉耐药性并非常见,且有争论,倾向于不必考虑;⑤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射液使用前必须稀释,用 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并彻底混和,不得直接用作静注,不能和其他药物混和。

应用本品过程中应进行血压和心功能的监测,从而调整用量。

舌下含服用于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如 15分钟内用过 3片尚未能缓解,应即就诊。为了防止发作,劳动前 5—10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常可生效。

用药期间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需谨慎,以免突发体位性降压。

久用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由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眩晕、头晕、昏厥、面颊和颈部潮红;严重时可出现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烦躁;皮疹、视力模糊,口干则少见。

(2)逾量时的临床表现,按发生率的多少,依次为:口唇指甲青紫、眩晕欲倒、头胀、气短、高度乏力,心跳快而弱、发热、甚至抽搐。

头胀,头痛,头晕,恶心,心率增快.少数病人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剂量过大可有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久用产生耐药性。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发生一边性低氧血症,而致有奇异的反应,即心绞痛进一步发作和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最可能的解释是肺部动脉血管扩张,导致肺部一些区域相对的通气低下,伴似用氨茶碱及异丙肾上腺素那样,出现功能性动静脉分流伴有动脉低氧血症,这种分流的临床意义尚不明,但对硝酸酯类有耐受性的患者及易于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如老年人、患有肺部疾患及左室衰竭患者应用氧气治疗是合理的。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可发生轻度血压下降及严重的而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痉挛。有报告发生室颤者。

静脉注射用的硝酸甘油,由于溶剂为丙二醇可致血渗透压升高(因而颅压也升高)、溶血及乳酸性酸中毒,这可以解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应用硝酸甘油过量可致有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敷硝酸甘油的皮肤处常产生局部红斑及痒疹,这可能是由于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持久性红斑可发展为泡疹、丘疹或水肿,应考虑为硝酸甘油或药膏基质所致的接触性过敏反应。面部皮肤血管对这类药物的扩张血管作用非常敏感,应用硝酸酯类很可能诱发酒糟鼻。

[相互作用]

(1)与乙酰胆碱、组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同用时,疗效可减弱。

(2)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如苯福林、麻黄碱或肾上腺素同用时可能降低抗心绞痛的效应。

(3)中度或过量饮酒时,本品可导致血压过低。

(4)与降压药或扩张血管药同用时可使硝酸甘油的体位性降压作用增强。

(5)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时,可加剧抗抑郁药的低血压和抗胆碱效应。

静脉输入利多卡因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可引起心脏停搏。

 

                    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

[药理]

药效学

参阅硝酸甘油。

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口服为22%, 舌下含服为59%。蛋白结合率低。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 口服首过效应明显, 经酶脱硝后生成具有活性的中间代谢物2-单硝基异山梨酯和5-单硝基异山梨酯。口服15~40分钟起效, 持续4~6小时; 舌下2~5分钟起效,15分钟达最大效应,持续作用1~2小时; 缓释片30分钟起效, 持续作用12小时。血药浓度峰值口服为3ng/ml, 舌下含服为9ng/ml。半衰期静脉、舌下含服、口服分别为20分钟、60分钟和4小时。 本品经肾排出。

[适应症]

治疗和预防各型心绞痛,也可用于治疗对洋地黄苷或利尿剂效果不满意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用法与用量]

缓解心绞痛,舌下给药一次 5mg。预防心绞痛,口服一次 5—10mg,一日 2—3次。

缓释片口服一次 40—80mg,每 8—12小时给予。

治疗心力衰竭,口服一次 5—20mg,6~8小时一次。

静脉滴注,可用本品注射液 10mg,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静滴,从 40μg/min开始,根据情况每 4—5分钟增加 10—20μg/min。一般剂量为每小时 2—10mg,剂量须根据病人反应而调节。用药期间,必须密切监测病人脉搏心率及血压。

[制剂与规格]硝酸异山梨酯片(1)5mg(2)10mg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1)20mg(2)40mg

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10ml:10mg(2)50ml:50mg

缓解心绞痛舌下给药,一次5mg; 预防量,口服一次5-10mg,一日10-30mg; 含服,每次2.5-5mg。

[禁用慎用] 参阅硝酸甘油。青光眼禁用.

[给药说明] 参阅硝酸甘油。

[不良反应] 参阅硝酸甘油。头痛,头晕,颜面或皮肤潮红,恶心,眩晕,出汗.个别病例有皮疹,剥脱性皮炎,体位性低血压,幻视。

此药的不良反应与硝酸甘油相同,但发生血流动力反应较多,但大多数是轻微的。

[相互作用] 参阅硝酸甘油。

 

                单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

[药理]

药效学

参阅硝酸甘油。

药动学

口服在胃肠道完全吸收,本品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但缓释片生物利用度为80~90%,蛋白结合率<5%。片剂作用时间6小时, 缓释片(30%为即刻释放; 70%为缓慢释放)可延长到8.6小时,半衰期8小时, 因无首过代谢, 肝病患者不出现积蓄现象,肾功能受损者本品消除与健康人无区别。本品脱硝后形成异山梨醇(大约37%)和右旋山梨醇(大约7%), 由尿中排出, 此外25%以葡糖醛酸形式排出,2%以原形排出, 粪便中排出<1%,其代谢产物都无扩血管作用。

[药理作用]

本品为长效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其作用机制与硝酸甘油相似。主要是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机械作功,减少心肌需氧量,并可轻度扩张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但作用较持久。

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吸收后分布迅速,10min即出现在各组织中,30min达血浆浓度峰值。在心脏、脑组织和胰腺中含量较高,脂肪组织、皮肤、大肠、肾上腺和肝脏含量较少。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13%。它与硝酸异山梨酯和硝酸甘油不同,口服后无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半减期为9~10h,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有效血药浓度为100~500μg/ml。其主要成分经肝脏后完全不变,排泄缓慢。主要由肾脏排出,其次由胆汁排泄。口服后48h约有81%从尿中排出,胆汁排泄量约为18%。在尿中排泄的主要形式为异山梨醇(48%),其次为S-ISMN-葡糖醛酸结合物(27%),以原形排泄仅占6%。在胆汁排泄的主要形式为S-ISMN-葡糖醛酸结合物,随胆汁进入肠腔后水解,释放出的S-ISMN,绝大部分又重新吸收到血液内。

[适应症]

预防和治疗心绞痛;与洋地黄及(或)利尿剂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用于治疗和预防心绞痛,特别对血管痉挛型和混合型心绞痛患者,能进一步防止发生心肌梗死。此外,也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或心绞痛伴一过性左心衰竭患者,其临床疗效优于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长效硝酸甘油。本品具有口服吸收完全、半减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个体差异小、毒性较低而临床疗效高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口服抗心肌缺血药物。

[用法与用量]

片剂口服一次 20mg,1日 2—3次,严重病例可用 40mg,1日 2—3次。缓释胶囊 50mg,每日早饭后一次。由于个体反应不同,需个体化调整剂量。

[制剂与规格]单硝酸异山梨酯片(1)20mg(2)40mg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0mg.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需要时,可增加剂量。本品应在饭后服用,不宜嚼碎。或每日口服长效缓释片每次50mg,每日1次。

[剂型与规格]片剂:20mg/片。长效缓释片剂:50mg/片。

[禁用慎用]

参阅硝酸甘油。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低充盈压者,严重低血压者禁用。孕妇慎用。

急性心绞痛发作时,不适宜应用。

青光眼禁用;休克、明显低血压、肥厚梗阻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者禁用。

急性心梗伴心室充盈压过低时慎用;

体位性循环调节障碍时慎用;

孕妇慎用.

[给药说明] 参阅硝酸甘油。

[不良反应] 参阅硝酸甘油。

用药初期可出现血压下降,偶见头痛、头晕、恶心、疲劳、心悸、心动过速及皮肤充血等。

可见皮疹、体位性低血压(伴心动过速)、眩晕(伴心动缓慢)和血压降低、头痛等反应,另可见面部潮红、灼热感、恶心等反应。

[相互作用] 参阅硝酸甘油。

服药后切勿饮酒。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增强该降压药的降压效果。

 

                            阿司匹林Aspirin

[药理]

药效学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 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3.8~12.5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适应症]

水杨酸类镇痛、消炎、解热、抗风湿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2)消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5.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一次 0.3—0.6g,一日 3次,必要时每 4小时 1次。②抗风湿,一日 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 50—150mg,每 24小时 1次。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 1g,一日 2—3次,连用 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2.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 1.5g/平方米,分 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 5— 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 4~6小时 1次: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 3—4次服,如 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 130mg/kg。

其他: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 80— 100mg/kg,分 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 30mg/kg,分 2—4次服,连服 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 5—10mg/kg,1次顿服。

[制剂与规格]阿司匹林片(1)0.075g (2)0.3g(3)0.58

(1).解热镇痛:每次服0.3-0.6g,一日3次,或需要时服.(2).抗风湿:每次服0.5-1g,一日3-5次, 服时宜嚼碎,可与碳酸钙,氢氧化铝或胃舒平合用,一疗程3月;小儿一日0.1g/kg,分3次服, 前3日用半量减少反应.(3).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 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 (4).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5).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0.6-0.9g,一日4次.(6).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徐叔云:安徽医学.1984.)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

(2)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期 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的报道,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副作用。

(3)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 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4)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

(5)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

(6)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7)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②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④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⑤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⑦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

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 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

[给药说明]

①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②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③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碍;④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但用量的调整不宜频繁,一般不超过每周一次,当然如出现了副作用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 7天;⑤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

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3—9%)。

(2)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3)逾量或中毒表现:①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视力障碍等;②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尿。

可引起胃肠道刺激,出血或不适,溶血性贫血,干扰血小板功能,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哮喘,剂量过大有头晕,耳鸣,出汗,恶心,呕吐,精神失常或错乱,过度换气,神志不清,心源性虚脱,呼吸困难. 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

[相互作用]

(1)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

(2)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

(3)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5)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6)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

(7)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强、加速。

(8)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

(9)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100—150μ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

它与其他非激素类消炎药或糖激素类合用,有加强对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强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时,阿司匹林可促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强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它不能与抗凝药物合用。     

 

 

                      噻氯匹定 Ticlopidine

[药理]

体内给药、体外试验的结果表明噻氯匹定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对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但强弱不—.在人,服药后24~48小时开始呈现抗血小板作用; 3~5日后作用达高峰;停药后作用仍可持续72小时.与乙酰水杨酸不同,它对ADP诱导的第Ⅰ相和第Ⅱ相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解聚作用;它也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在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患者,它也呈现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它对各种实验性血栓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它还可与红细胞膜结合,降低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产生溶血倾向,可改变红细胞的变形性及可滤性;可降低全血的粘滞度.其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口服吸收良好, 1~3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一次口服500mg,峰浓度为0.6~0.8mg/L.一次口服 250mg,一日2次,连服21日,其血浆浓度为0.9mg/L.在体内大部被代谢,其2-酮代谢物的抗血小板作用比母体强5~10倍。T1/2为 24~33小时.

[适应症]

巳试用于以血小板功能为主导的一些疾病,对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可使症状改善,在心绞痛患者,疗效报告不一,但如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 12小时内服用,其血小板寿期、心肌酶的活性均有改善;对近期发作的—过性脑缺血发作,效果优于乙酰水杨酸和潘生丁.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0.5g,分2次给药,饭后服。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含本品250mg。

因噻氯匹定能抗血小板的凝集,从而使出血时间延长,所以凡有凝血障碍或活动性病理性出血患者(如出血性消化溃疡、颅内出血)禁用本品。

血液病伴有出血时间延长者、对本品过敏者、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粒细胞减少病史者禁用本品。

严重肝功损害患者也禁用本品。

服用本品常出现许多出血并发症(如瘀斑、鼻出血、血尿、结膜出血、胃肠道出血、手术切口出血),因此对创伤、外科手术或可能有增加出血危险的病人,以及溃疡病患者应谨慎使用。

妊娠期最好避免使用。

[禁用慎用]

因噻氯匹定能抗血小板的凝集,从而使出血时间延长,所以凡有凝血障碍或活动性病理性出血患者(如出血性消化溃疡、颅内出血)禁用本品。

血液病伴有出血时间延长者、对本品过敏者、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粒细胞减少病史者禁用本品。

严重肝功损害患者也禁用本品。

服用本品常出现许多出血并发症(如瘀斑、鼻出血、血尿、结膜出血、胃肠道出血、手术切口出血),因此对创伤、外科手术或可能有增加出血危险的病人,以及溃疡病患者应谨慎使用。

妊娠期最好避免使用。

[不良反应]

偶见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腹泻、胃痉挛、消化不良、恶心;药疹如红斑、皮疹较常见;偶有血肿、齿龈出血;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有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胆汁阻塞性黄疸及转氨酶升高;还有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导。

[相互作用]

本品避免同抗维生素K、肝素、阿司匹林及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

避免与抗酸药同服(抗酸药可降低本品的吸改)。

甲腈咪胺类(如西咪替丁)可降低噻氯匹定的清除率50%。

噻氯匹定可降低环孢菌素A的效价。

 

                           肝素Heparin

[药理]

药效学

肝素影响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⑴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①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形成肝素AT-Ⅲ复合物;②AT-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因子Ⅻa、Ⅺa和Ⅹa等灭活;③肝素是与AT-Ⅲ的δ氨基赖氨酸残基结合成复合物,加速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从而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并能对抗已形成的凝血酶原激酶的作用。⑵干扰凝血酶的作用:小剂量肝素与AT-Ⅲ结合后即使AT-Ⅲ的反应部位(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⑶干扰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对因子Ⅷ和Ⅴ的正常激活。⑷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肝素能阻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小板崩解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及5-羟色胺。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分子中具有强阴电荷的硫酸根有关。当硫酸基团被水解或被带有强阳电荷的鱼精蛋白中和后,迅即失去抗凝活力.

[适应症]

抗凝血药。可阻抑血液的凝结过成。用于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

⑴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①近期发生的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可用足量肝素的抗凝作用,预防血栓形成和扩展,减少肺梗塞的机会,但与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不同,对已形成的血栓则无溶解作用。②肺动脉栓塞,为了减少肺栓塞的扩展和再发率,必须迅速应用足量肝素,以达到抗凝作用。③预防性用药,对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包括有血栓栓塞史,术后长期卧床及年龄超过40岁等;小剂量肝素可预防具有上述高危因素患者腹部及胸腔大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二尖瓣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房扩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者,以及心脏瓣膜置换或其他心脏手术时均可应用本品预防体循环栓塞;因为容易导致眶内及颅内出血,在眼科及神经科手术时以及有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④急性心肌梗塞时,可作为辅助治疗,以减少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尤其适宜于心肌梗塞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长期心律失常、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心肌梗塞再发以及以往有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梗塞病史者。⑤能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并降低其死亡率,但对于脑栓塞而无出血者,能否控制再发或降低死亡率,均尚无定论。

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尤其在高凝阶段,可减少凝血子的耗竭。对下列疾病并发的DIC有效: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⑶体外抗凝剂。可作为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的抗凝剂。

⑷其他作用。近年发现肝素有清除血脂作用,因其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催化甘油三酯水解;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治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深部皮下注射,一次 5000—10000单位,以后每 8小时 8000—10000单位或每 12小时 15000—20000单位;每 24小时总量约 30000—40000单位,一般均能达到满意的抗凝效果。②静脉注射,一次 5000—10000单位,每 4~6小时 1次,或按体重每 4小时 100单位/k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③静脉滴注,每日 20000—40000单位,加至氯化钠注射液 1000ml中持续滴注。静脉滴注前应先静脉注射 5000单位作为初次剂量。④预防性治疗:高危血栓形成病人,大多是用于腹部手术之后,以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前 2小时先给 5000单位肝素皮下注射,然后每隔 8—12小时给 5000单位,共约 7日。

2.小儿常用量①静脉注射,按体重一次注入 50单位/kg,以后每 4小时给予 50~100单位。②静脉滴注,按体重 50单位/kg,以后按体表面积 24小时给予 20000单位/平方米,加至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滴注。

[制剂与规格]肝素钠注射液(1)2ml:100单位(2)2ml:5000单位(3)2ml:12500单位

深部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次10,000-12,500单位.每8-12小时一次.静滴,首剂5,000单位,加入100ml5-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在30-60分内滴完.需要时可每隔4-6小时重复一次,总量可达日25000单位.用于体外循环,按375单位/kg计,循环超过1小时,每公斤体重加125单位.

[禁用慎用]

(1)妊娠最后 3个月或产后,有增加母体出血危险,须慎用。

(2)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对肝素较为敏感,用药期间容易出血,应减少用量,加强随访。

(3)下列情况禁用:①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②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③外伤或术后渗血;④先兆流产;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⑥胃、十二指肠溃疡;⑦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⑧黄疸;⑨重症高血压。

(4)下列情况应慎用:①有过敏性疾病及哮喘病史;②口腔手术等易致出血的操作;③已口服足量的抗凝药者;④月经量过多者。

对肝素钠过敏,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消化性溃疡,重度高血压,颅内出血,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先兆流产或产后,内脏肿瘤,外伤及术后均禁用肝素纳.

[给药说明]

(1)临床上一般均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用量。凝血时间要求保持在治疗前的 2—3倍,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治疗前的 1.5—2.5倍,随时调整肝素用量及间隔给药时间;治疗第一日,应在每次用药前观察上述试验,以后一日测定数次,维持量时每日测定一次;对于老年人、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因对肝素反应敏感,更需注意监测。

(2)需长期抗凝治疗时,可在肝素应用的同时,加用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36—48小时后停用肝素,而后单独用口服抗凝药维持抗凝。

(3)肝素口服无效,可采用静注、静滴和深部皮下注射,一般不主张肌注,因可招致注射部位血肿;皮下注射应深入脂肪层,例如髂嵴或腹部脂肪组织,注入部位需不断更换,注射时不要移动针头,注射处不宜搓揉。

(4)给药期间应避免肌注其他药物;对肝素反应过敏者应提高警惕,遇有过敏素质者,特别对猪肉、牛肉或其他动物蛋白质过敏者,可先给予6~8mg作为测试量,如半小时后无特殊反应,才可给予全量。

(5)肝素代谢迅速,轻微过量,停用即可;严重过量应用硫酸鱼精蛋白缓慢静注予以中和,通常 1mg鱼精蛋白能中和 100单位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后已超 30分钟,鱼精蛋白用量需减半。

(6)肝素干扰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必须在使用肝素 4小时后重复该项试验。

(7)若血浆中 AT-Ⅲ降低,肝素疗效较差,需输血浆或 AT-Ⅲ。

(8)临床上通常以小剂量肝素作为预防血栓形成,而大剂量则作为治疗血栓的剂量。

(9)使用前宜测定全血凝固时间(试管法),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治疗期间应测定全血凝固时间(试管法)、红细胞压积、粪便潜血试验、尿隐血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较低,自发性出血倾向是肝素过量使用最主要危险。早期逾量的表现有粘膜和伤口出血,刷牙时齿龈渗血,皮肤瘀斑或紫癜、鼻衄、月经量过多等。严重时有内出血征象,表现为腹痛、腹胀、背痛。麻痹性肠梗阻、咯血、呕血、血尿、血便及持续性头痛。本品偶可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鼻炎、结合膜炎、哮喘、心前区紧迫感及呼吸短促。逾量甚至可使心脏停搏。肌注可引起局部血肿,静注可致短暂血小板减少症。偶见一过性脱发和腹泻,可能由于本品干扰了毛囊和消化道粘膜中磺化粘多糖代谢。此外,尚可引起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长期使用有时反可形成血栓,可能是抗凝血酶-Ⅲ耗竭的后果。最近有报道,应用肝素可发生两种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为轻型,血小板计数常中度减少,不出现血栓或出血症状,一般发生在用药后 2—4日,即使继续应用,血小板数可自行恢复;另一种为重症,发生了肝素依赖性的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大量聚集而血中显著减少,一般发生于用药后第 8日,少数可短至 2日,如继续应用可发生脏器梗塞。

可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 长期使用可致骨质疏松.过敏反应,皮疹,鼻炎,哮喘,紫绀,呼吸短促,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可诱发血栓形成. 停药后有不稳定型皮下出血。

肌注肝素后局部皮肤有刺痛感和持续一段时间的搔痒。极少数发展成为出血性皮肤坏死。有报告发生全身血管痉挛反应,表现为疼痛,紫绀及所影响的肢体缺血或严重的酸痛与灼痛,特别常见于足底。

有报告给予治疗量或预防剂量肝素引起氨基转移酶升高。

肝素可致过敏性结膜炎。

肝素可致阴茎异常勃起。

在异型蛋白症病人,可形成不溶解的异型蛋白-肝素复合物。因此,这类病人在治疗前,必须做试验以排除复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应用肝素预防和治疗的禁症如下:

(1)绝对禁忌症:败血症性心内膜炎;海绵窦细菌性血栓形成;严重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变(尿毒症病人);腰穿及神经外科手术。

(2)相对禁忌症:术后及创伤期间;胃肠道溃疡。

[相互作用]

(1)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加重出血危险;①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可导致严重的因子 Ⅸ缺乏而致出血;②阿斯匹林及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包括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水杨酸等均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并诱发胃肠道溃疡出血;③双嘧达莫、右旋糖酐等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易诱发胃肠道溃疡出血;⑤其他尚有利尿酸、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等。

(2)甲巯咪唑(他巴唑)、丙硫氧嘧啶等与本品有协同作用。

(3)下列药物与本品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头孢噻啶、头孢孟多、头孢氧哌唑、头孢噻吩钠、硫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B、阿霉素、柔红霉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氯喹、麻醉性镇痛药、氯丙嗪、异丙嗪等。

正常人非空腹时,静脉给予100~1000IU肝素使游离的安定,氯氮卓和奥沙西泮(Oxazepam)增加,但对劳拉西泮(Lo-razepam)无影响。

有报告给予肝素后,地高辛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研究证实,肝素体外诱导的酯解作用使结合率降低,而不是体内地高辛与血浆蛋白结合改变的结果。

肝素不能与多巴酚丁胺混合或在同一输液器输注,因可生成沉淀。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Heparin

[药理]

肝素氨基葡聚糖片段,是肝素的短链制剂,对Fxa的抑制比FⅡa大。皮下注射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好,个体差异性小,可每日一次皮下给药。按体重调整剂量,一般不需监测。

低分子肝素制剂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抗凝血第Xa因子活力的比值,从而发挥很强的抗血栓形成功能和一定的溶血栓作用,在推荐剂量下总的凝血指标无明显变化,血小板聚集时间以及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也均无变化。

[适应症]

 临床主要用于预防整形外科和一般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发生凝血等。

[用法与用量]

不同平均分子量都抗Ⅱa:抗Xa比值不同,应用剂量也不同,应当注意。

①LMWH钙剂,MW4500:60~100AXalU/kg,合适剂量应权衡出血及血栓之危险程度而定。

预防血栓病,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治疗血栓病,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血透时预防凝血块形成,体重50~69kg,血透前静脉端注入4100AXaIU。

②LMWH钠剂,MW4500:4200~6400AXaIU,合适剂量参考体重(60kg)出血及血栓之危险程度作出决定。预防血栓病,每日一次,皮下注射。治疗血栓病,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血透前静脉端注入4200AXaIU。

③LMWH钠盐MW5700:2500~5000AXaIU,合适剂量参考体重(60kg),出血及血栓之危险程度作出决定。

预防血栓病,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血透前静脉端注入5000AXaIU。

[注意事项] ①同时用乙酰水杨酸、非类固醇抗炎药、维生素K拮抗剂可加强本品的抗凝作用。

②预防外科手术促发深静脉血栓(DVT)或肺栓塞(PE),在手术前给药者,勿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

③1单位鱼精蛋白中和1.6AXalU低分子肝素。

④肾功能不全伴有止血缺陷者要减量。

[不良反应]

出血:虽然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对FXIIIa稳定纤维蛋白聚合物及对延长APTT等影响都比普通肝素轻,但用药后仍有出血危险。

               

华法林Warfarin

[药理]

药效学

与双香豆乙酯同,因子Ⅱ、Ⅶ、Ⅸ、Ⅹ、蛋白S和C的生物合成显著减少。同时也能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前体物质。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剂,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合成因子Ⅱ、Ⅶ、Ⅸ、Ⅹ。通过维生素K作用,肝脏微粒体内的羧基化酶能将上述凝血因子的谷氨酸转变为γ-羧基谷氨酸,后者与钙离子结合,才能发挥其凝血活性。本品的作用是抑制羧基化酶。双香豆乙酯对已经合成的上述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必须等待这些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才能发挥抗凝效应。所以本品起效缓慢,仅在体内有效。停药后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逐渐恢复到一定浓度后,抗凝作用才消失。上述各因子的分解速度也不一致,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约5小时,失活后可部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因子Ⅱ的半衰期最长,达60小时。此外,本品尚能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并释放入血,其抗原性与有关凝血因子相同,但无凝血功能,相反地有抗凝血作用,并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因此在本品作用下,因子Ⅱ、Ⅶ、Ⅸ、Ⅹ减少,而“假凝血因子”亦即“维生素K拮抗剂诱导蛋白质”增多,达到抗凝效应。

药动学

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后迅速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结合率为98.11~99.56%。服药后12~18小时起效,36~48小时达抗凝高峰,作用持续3~5日,半衰期为44~60小时,经肝代谢,肝细胞微粒体酶能使之羟基化。成为无活性的化合物,经肾由尿排出。

[适应症]

系双香豆素类抗凝药,能阻碍已形成血栓的扩展,但无溶栓作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仅口服有效,奏效慢而持久,对需长期维持抗凝者才选用本品,需要迅速抗凝时,应选用肝素,或在肝素治疗基楚上加用本品。

[用法与用量]

口服第一日 0.5—20mg,次日起用维持量,每日 2.5—7.5mg。

成人常用量:一日 10mg,连服 3日。最初 1—2日的凝血酶原活性,主要反映短寿命凝血因子Ⅶ的消失程度,这时的抗凝作用不稳定。约 3日后,因子 Ⅱ、Ⅸ、Ⅹ均耗尽,才能充分显示抗凝效应。凝血酶原时间也更确切反映维生素 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可据此以确定维持量。

小儿常用量:应按个体所需。

[制剂与规格]华法林钠片(1)2.5mg(2)5mg

口服,开始每日10-15mg,3日后改维持量,每日2-10mg.

[禁用慎用]

(1)本品易通过胎盘并致畸胎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流产或死胎率均高达16—17%。妊娠期接受本品,可致“胎儿华法林综合征”,表现为严重鼻发育不全、骨骺分离、视神经萎缩刀、头畸形、智力迟钝,尚可导致胎儿心、胃肠道或(和)肝畸形及脾缺如等。妊娠后期3个月应用可引起母体及胎儿出血及死胎。因此妊娠期禁用本品。抗凝治疗可给予小剂量肝素。

(2)少量华法林可由乳腺分泌进入乳汁。哺乳期妇女每日服 5— 10mg,血药浓度一般为0.48—1.8μg/ml,乳汁及婴儿血浆中药浓度极低,对婴儿可无碍。

(3)老年人用量适当减少。

(4)禁忌证原则上与双香豆乙酯同,特别对肝、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伴有出血倾向患者。

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肝肾疾患,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脑,脊髓及眼科手术患者禁用.恶病质,衰弱,发热,慢性酒精中毒,活动性肺结核,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月经过多,先兆流产等慎用.

[给药说明]

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无凝血酶原测定的条件时,切不可滥用本品。不同患者对本品的反应不一,用量务必个体化。依据凝血酶原时间而调整用量。一般维持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由于本品系间接作用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 5—7日后疗效才可稳定,维持量的足够与否务必观察 5—7日后方能作定论。当凝血酶原时间已显著延长至正常 2.5倍以上,或发生少量出血倾向时,应即减量或停用。出血严重者可静脉推注维生素 K1 2.5—20mg,用量以能控制出血为指标,必要时可给冷冻血浆沉淀物、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本品的个体差异明显,过量易致出血,治疗期间宜严密观察口腔粘膜、鼻腔、皮下出血,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避免过度劳累和易致损伤的活动。

疗程中应随访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大便潜血及尿隐血等。

在长期应用最低维持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注维生素 K1 50mg,但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科手术前,应先停药。胃肠手术后,应检查大便潜血。

[不良反应]

与口服抗凝药一致,过量易致出血。早期可有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衄、伤口出血经久不愈、月经过多等。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特别是泌尿和消化道。肠壁血肿可致亚急性肠梗阻,也见于硬膜下和颅内。任何穿刺均可引起血肿,严重时局部压迫症状明显,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瘙痒性皮疹、过敏反应和皮肤坏死。大量口服甚至有双侧乳房坏死、微血管病或溶血性贫血以及大范围皮肤坏疽等报道;一次量过大时尤其危险。

可引起出血,血尿,瘀斑,便血等.可引起肝肾损害.停药后症状消失。

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最常见为鼻衄、齿跟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子宫出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用药期间应定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应保持在25—30秒,凝血酶原活性至少应为正常值的 25%~40%。不能用凝血时间或出血时间代替上述二指标。无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或凝血酶原活性的条件时,切勿随便使用本品,以防过量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出血。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 2.5倍(正常值为 12秒)、凝血酶原活性降至正常值的 15%以下或出现出血时,应立即停药。严重时可用维生素 K,口服(4—20mg)或缓慢静注(10—20mg),用药后6小时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至安全水平。必要时也可输入新鲜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相互作用]

   (1)与本品合用能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有;①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比本品强,竞争结果游离的双香豆乙酯增多,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羟基保泰松、甲芬那酸、水合氯醛、氯贝丁酯(安妥明)、磺胺类药、丙磺舒等;②抑制肝微粒体酶,使本品代谢降低而增效,如氯霉素、别嘌醇、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甲硝唑(灭滴灵)、西咪替丁等;③减少维生素 K的吸收和影响凝血酶原合成的药物,如各种广谱抗生素、长期服用液状石蜡或考来烯胺(消胆胺)等;④能促使本品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如奎尼丁、甲状腺素、同化激素、苯乙双胍;⑤干扰血小板功能,促使抗凝作用更明显的药物,如大剂量阿司匹林、水杨酸类、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氯丙嗪、苯海拉明等;⑥此外能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还有丙硫氧嘧啶、二氮嗪(diazoxide)、丙吡胺(disopyramide)、口服降糖药、磺吡酮(抗痛风药)等,机制尚不明确;⑦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苯妥英钠既可增加,也可减弱抗凝的作用,有导致胃肠道出血的危险,一般不合用;⑧不能与链激酶、尿激酶合用,否则易导致重危出血。

(2)与本品合用能减弱抗凝作用的药物;①抑制口服抗凝药的吸收,包括制酸药、轻泻药、灰黄霉素、利福平、格鲁米特(导眠能)、甲丙氨酯(安宁)等;②维生素 K、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等,竞争有关酶蛋白,促进因子 Ⅱ、Ⅶ、Ⅸ、Ⅹ的合成。

 

                          尿激酶Urokinase

[药理]

本品激活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其机制是切断纤溶酶原分子中的精氨酸560-缬氨酸561键,使生成纤溶酶,而使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以及前凝血因子Ⅴ和Ⅷ降解,并分解与血凝有关的纤维蛋白堆积物而起作用。

[药理作用]本品是由新鲜的人尿中分离精制而得的一种蛋白质酶,为一种高效的血栓溶解药。其作用机制与链激酶不同,可直接激活人体内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而渗入新鲜血栓内,更易激活附着在纤维蛋白网上的纤维酶原,促使新鲜血栓的溶解,对已机化的陈旧血栓无效。由于本品是来源于人体的蛋白质酶,故与链激酶不同,无抗原性,不良反应也较轻、较少。

静注后T1/2约15分钟.

[适应症]

酶类溶血栓药,能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从而水解纤维蛋白使新鲜形成的血栓溶解。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栓形成和脑血管栓塞、肢体周围动静脉血栓、中央视网膜动静脉血栓及其他新鲜血栓闭塞性疾病。本品对陈旧性血栓无明显疗效。

适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周围血管栓塞、中央视网膜血管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新鲜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肾移植、整形外科手术等出现的血栓形成,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与用量]

1.急性脑血栓和脑栓塞及外周动静脉血栓每天2万一4万单位,一次或分二次给药,溶于20—4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或溶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疗程一般7—10天,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2.眼科可作全身静脉滴注或推注,每天5000— 2万单位,结膜下或球后注射通常用150—500单位。疗程一般7一10天,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3.急性心肌梗塞用药静脉滴注:50万一150万单位溶于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全量于30—60分钟内均匀输入,剂量可依患者体重及体质情况作调整。

冠状动脉输注:20万一100万单位溶于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0~60ml中冠脉内输注,按每分钟1万一2万单位速度输入,剂量可依患者体重、体质情况及溶栓效果等情况作调整。

[制剂与规格]注射用尿激酶(1)500单位(2)1000单位(3)5000单位(4)1万单位(5)2万单位(6)5万单位(7)10万单位(8)20万单位(9)25万单位

静滴,负荷量2000-4000单位/30分,维持量,每小时2000-4000单位,连续12小时,成人总量156-312万单位.静注,头2-3日每日3-4万单位,分2次用,其后每日1-2万单位,维持7-10日.眼科应用,其剂量按病情作全身静脉滴注或推注.结膜下或球后注射通常一次100单位.前房冲洗液为每ml含1000单位.

[用法及用量]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每日4~6万u,溶于20~40ml生理盐水,1次或2~3次推注;或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中滴注。一般7~10日为一疗程,或酌情增减。

1.脑血管疾病: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中风症状出现6h~6日内,用6万u静脉推注或滴注。

2.急性静脉血栓形成:首次剂量可以每日6万~18万u,以后改为6万u,1日2次,用7~10日。

3.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时:注射本品6万u,术后继续用6万u,1日2次,用5~7日。

4.急性心肌梗死:以50万u溶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再以50万u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5.眼科应用:每日静脉滴注或推注1万~2万u,或用200~500u溶于0.5ml注射用水中作结膜下或球后注射。

本品溶解后应立即使用,不宜存放。

应酌情作优球蛋白溶解试验、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与抗癌化疗药物合用时,先给尿激酶1万~2万u,后给抗癌药。

应密切注意观察,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皮下出血现象,可采用氨甲苯酸等抗纤溶药物止血。

本品应在10℃以下干燥处、避光贮存。

[剂型与规格]粉针剂:5000u/瓶,10000u/瓶。

[禁用慎用]

下列情况禁用:①近期(14天内)有活动性出血(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咳血、痔疮、出血等)、做过手术、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摩、心内注射、气管插管)、不能实施压迫部位的血管穿刺以及外伤史;②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血压> 21.3/14.7kPa)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③有出血性脑卒中(包括一时性缺血发作)史者;④对扩容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休克;⑤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病变并有房颤且高度怀疑左心腔内有血栓者;⑥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⑦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⑧意识障碍患者。

严重肝功能障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出血性素质者忌用.

严重肝功能障碍和严重高血压患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有出血性疾病者均忌用。

高龄老人、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者应用剂量宜谨慎。

[给药说明]

(1)本品只供静注和心内注射,不可作肌注或局部注射。

(2)使用本品时应按需要作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试验及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在给药期间应作凝血象的监护观察。

(3)肺栓塞的溶解常伴随血液动力学变化,要注意采取维持血压措施。

(4)本品溶液必须在临用前新鲜配制,随配随用。每瓶25万单位的尿激酶,可用灭菌注射用水5ml溶解(不可用其他溶液溶解),制成的药液允许显浅稻草黄色(色深或不能完全溶解者不可应用)。溶解时应将瓶轻轻转动,切勿用力振摇(因可产生不溶物),制得的药液要求通过0.45μm终端过滤器或小型赛璐珞过滤器,以除去不溶性颗粒,进一步按用法内的要求进行稀释备用。

(5)本品在酸性药液中易分解降效。所用的稀释液宜接近中性。用葡萄糖输液稀释时应选择 pH≥4.5的产品。溶解好的药液易失活,未用完的药液应丢弃,不宜保存再用。

(6)本品可引起注射部位针孔出血,在用药期间一般不宜作穿刺等操作。

[不良反应]

(1)使用剂量较大时,少数病人可能有出血现象,轻度出血如皮肤、粘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血痰或小量咳血、呕血等,采取相应措施,症状可缓解。若发生严重出血,如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腹膜后出血及颅内、脊髓、纵隔内或心包出血等,应中止使用,失血可输全血(最好用鲜血,不要用代血浆),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紧急状态下可考虑用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对抗尿激酶作用。

(2)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一般表现较轻,如支气管痉挛、皮疹等。偶可见过敏性休克。

(3)发热:约有2~3%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发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作退热药。不可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有抗血小板作用的退热药。

(4)其他:尚可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倦、可出现 ALT升高。

可引起出血.少数有过敏反应,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应立即停药.

极少数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和皮下出血,需停药。个别患者有短暂的头昏、头痛、胸闷、恶心、呕吐或食欲不振等反应,但不影响治疗。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药理]

是一种新型的半合成的降脂药物,其作用为:①竞争性地抑制阻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 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合成受到抑制。②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增加,同时也使低密度脂蛋白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增加。③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好,健康志愿者1次口服2h后,血浆浓度达峰值。药物大部分在血浆中与白蛋白紧密结合,半减期为4h,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肠肝循环从肠道排泄。

[适应症]

本品是一种强效的降脂新药,适用于各种家族性和非家族性的高脂血症,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本品可作为中、重度高脂血症患者的首选药,也可作为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的替代药物。可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此外,本品还可用于伴有肾病综合征的高脂血症的治疗。以及以胆固醇结晶为主的胆石症的辅助治疗。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0~20mg,每日1次。

一般只用于中、重度高脂血症,不用于轻度高脂血症。

一般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合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不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

治疗前先查肝功能,服药后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立即停药。

[剂型与规格]片剂:10mg/片。

剂量及用法:

病人在接受舒降之治疗以前应接受标准降胆固醇饮食并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使用。

一般始服剂量为每日10mg,晚间顿服。对于胆固醇水平轻至中度升高的患者,起始剂量力每日5mg。

若需调整剂量则应间隔四周以上。最大剂量为每日40mg,晚间顿服。

当LDL胆固醇水平降至75mg/dl(1.94mmol/L)或总胆固醇水平降至140mg/dl(3.6mmol/L)以下时,应减低舒降之的服用剂量。

协同治疗

舒降之单独应用或与胆酸螯合剂协同应用时均有效。

·对于已同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患者,舒降之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0mg。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剂量

由于舒降之由肾脏排泄不明显,故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不必调整剂量。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分),如使用剂量超过每天10mg时应慎重考虑,并小心使用。

包装:舒降之片剂每片含辛伐他汀5mg和10mg两个剂型,每盒10片。

保存:保存于 30℃以下。防止瞬间温度超过50℃

[禁用慎用]

禁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过程,所以妊娠期停用降脂药对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远期效果的影响甚少。而且,胆固醇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其他产物是胎儿发育的必需成份,包括类固醇和细胞膜的合成。因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如舒降之能降低胆固醇的合成,而且也可以降低胆固醇生物合成通路的其他产物。所以孕妇服用舒降之可能有损于胎儿。

在育龄妇女中,舒降之只能用于那些怀孕可能性很小的妇女。

若妇女在服药过程中怀孕,则应停止用舒降之。并告之对胎儿可能造成的损害。

目前还不了解辛伐他汀及其代谢产物是否经人乳分泌,因为许多药物经人乳分泌且因本品潜在的严重副作用,服用舒降之的妇女不宜哺乳。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舒降之目前不推荐给儿童服用。

服药期间不宜饮酒。

禁用于对本品过敏的病人。患有活动性肝病或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病人亦应禁用。

嗜酒者要特别注意肌酐磷酸激酶(CRK)若一过性轻度升高常无临床意义,但如CRK水平显著升高或经诊断患有肌病则应停药。

[给药说明]

一般只用于中、重度高脂血症,不用于轻度高脂血症。

一般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合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不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

治疗前先查肝功能,服药后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立即停药。

对接受本品治疗的病人进行胸痛的鉴别诊断时亦应停止用药。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LDL受体的完全缺乏的缘故,舒降之对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大理想。

肝脏反应:在临床实验中,有少数服用舒降之的患者有显著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值三倍以上)的现象。但停药后,则转氨酶可回复至治疗前水平,但无黄疸或其他有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无过敏现象。上述病人中的一部分在辛伐他汀治疗前即有肝功能异常和/或大量钦酒。

建议在治疗前对于转氨酶有升高现象的患者应加强检查并多加留意。如果病人的转氨酶有继续升高的表现,特别是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三倍以上并保持持续,则应予停药。

本药应慎用在大量饮酒和/或有肝病历史的病人。有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转氨酶升高者应禁用舒降之。

与其他降脂药相同,应用舒降之治疗的患者转氨酶中等程度升高(低于正常值三倍的情况)亦有报导。这些变化通常在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后不久即有出现,但一般为一过性且不伴随任何症状,所以不必停药。

肌肉反应:应用舒降之治疗的患者普遍有CPK(来自骨骼肌)轻微的一过性升高,但这些并无任何临床意义。

应用HMO-CoA还原酶抑制剂与肌肉病的发生(<0.1%)几乎无内在联系。对于有弥漫性的肌痛,肌软弱或/和显著 的肌酐磷酸肌酶(CPK)升高(大于正常值十倍以上)的情况应考虑为肌病。因此应要求病人若发现有不可解释的肌痛,肌软弱或肌无力应立即告诉医生。着发现(CPK)显著上升或诊断或怀疑肌病,应立即停止舒降之的治疗。

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而导致肌痛发生的危险性增长一般认为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苯氧芳酸类衍生物或降脂剂量的烟酸肌醇酯等药物有关。严重横纹肌溶解伴发急性肾衰的病例罕有报导。

对于有急性或严重的条件暗示的肌病及有因横纹肌溶解而导致二次急性肾衰的倾向的病人应停止HMO-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治疗。

[不良反应] 副作用轻微、短暂,偶见头痛、胀气、便秘、恶心、腹泻、腹痛、肝功能损害。

副作用:舒降之一般耐受性良好,大部分副作用轻微且为一过性。在临床对照实验中只有少于2%的病人因舒降之的副作用而中途停药。

在已有的临床对照实验中,副作用(分为可能、可疑或肯定)与药物有关的发生率大于或等于1%的有:腹痛、便秘、胃肠胀气;发生率在0.5%至0.9%的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头痛。

下列副作用的报导曾出现在无对照组临床实验和上市后的应用之中:- 瘙痒和贫血,- 横纹肌溶解和肝炎罕见报导,- 黄疸。

包括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的明显的过敏反应综合症罕有报导:血管神经性水肿、狼疮样综合症、风湿性多发性肌痛、脉管炎、血小板减少症、嗜酸细胞减少症、关节炎·关节痛、荨麻疹、发烧、发热、潮红、呼吸困难以及不适。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转氨酶显著和持续性升高的情况罕有报导。肝功能检查异常为轻微或一过性的。来源于骨骼肌部分的血清磷酸肌酐激酶(CPK)升高的情况也有报导。

[相互作用]

可与树脂类降脂药物合用以增加降脂疗效,并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副作用。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中可与普罗布考合用。本药能增加香豆素类药物的抗凝效应,故应适当减少香豆素类药物的剂量。

服药期间不宜饮酒。

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而导致肌痛发生的危险性增长,一般认为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苯氧芳酸类衍生物或降脂剂量的烟酸肌醇酯等药物有关。

 

                    氟伐他汀Fluvastatin

[药理]

是一种新型的合成型的降脂新药,其药理作用为:①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 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合成减少。②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使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清除增加。③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利于胆固醇的清除和转运。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由于有首次关卡效应,故生物利用度低。给药96h后达到体内平衡。体内半减期为7h。部分药物经代谢后排泄,绝大部分药物通过肠肝循环经肠道排泄,仅少于8%的药物经肾脏排出体外。

[适应症]

是一种强效的降脂药物,作用比洛伐他汀还强。可用于治疗各种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脂血症。使血浆总阻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可作为首选降脂药物,也可用于其他降脂药物疗效不佳的顽固性高脂血症。本品尚可用于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0~20mg,每日2次。

一般只用于中、重度高脂血症,不用于轻度高脂血症。

本品对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合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疗效显著,一般不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

服药前先查肝功能,服药后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则停药。

[剂型与规格]胶囊:10mg/粒。

[禁用慎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患有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者无法解释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病人禁用本品。有肝病史的病人或嗜酒者要慎用本品。

[给药说明]

一般只用于中、重度高脂血症,不用于轻度高脂血症。

本品对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合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疗效显著,一般不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

服药前先查肝功能,服药后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则停药。

使用本品时要求病人及时报告不能解释的肌肉痛、触痛或者突然的衰弱,尤其是伴有不适或发烧时。

在肌酐磷酸激酶(CPK)水平显著升高或经诊断怀疑患有肌病时要停药。病人经历以下情况也要停药:脓毒病、低血压、大手术、创伤及严重的代谢、内分泌、电解质紊乱或者无法控制的癫痫。

[不良反应]

较少见,偶见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皮疹、血清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如大剂量长期使用引起血浆胆固醇过度降低时,可出现疲乏、反应迟钝、头晕等副作用。

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会引起骨骼肌方面的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病和罕见的横纹肌溶解(骨骼肌的破坏或坏死),还会引起肌球蛋白尿及肾机能障碍。

在本品的临床研究中,报导一例病人发生肌病,并与身体劳累有关。横纹肌溶解未见报导。

本品在临床研究中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头痛9%,上呼吸道感染12%,背部疼痛6%,腹泻6%。与安慰剂组相似或略高,其中包括消化不良(8%比5%),腹痛(6%比4%),恶心(3%比2%),关节痛(4%比3%),运动相关性肌肉痛(3%比2%),失眠症(3%比2%)。

[相互作用]

可与树脂类降脂药物合用以产生协同降脂作用,并可减少剂量、降低副作用。本品亦可与烟酸或普罗布考合用,以提高降脂疗效。本品与香豆素类药物合用时可加强香豆素类药物的抗凝作用,故香豆素类药物要适当减少剂量。

同时使用消胆胺等药物,HMG-GoA还原酶抑制剂的降低胆固醇效能增强。但是消胆胺等药物不被吸收,它们在消化道内与其它药物形成络合物,影响其它药物的吸收和疗效。本品与消胆胺同时或在其后4小时使用,其峰浓度(Cmax)下降50%~80%,曲线下面积(AUC)降低50%以上。

本品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同时使用,其Cmax和AUC显著升高,血浆清除率下降。相反,与利福平同时使用则会降低血药浓度,增加清除率。据报导本品能使地高辛的Cmax增加11%,因此,接受本品治疗同时服用地高辛的病人要密切监护。

 

 

                    吉非贝齐Gemfibrozil

[药理]

药效学

降血脂的作用机制未完全明了,可能涉及抑制周围脂肪分解,减少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而减少肝内甘油三酯生成,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合成而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本品降低血甘油三酯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虽可轻度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浓度,但在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可能使低密度脂蛋白有所增高。5年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本品能减低严重冠心病猝死、心肌梗塞的发生。

药动学

从胃肠道吸收完全,高峰血药浓度出现于口服1.4 小时后; 降血脂作用于治疗后2~5天开始出现, 高峰作用出现于第4 周。半衰期为1.5小时。在肝内代谢; 经肾排泄, 以原形为主, 占70%,6%由粪便排出。

[药理作用]是一种苯氧芳酸衍生物,其药理作用为:①提高脂蛋白酯酶活性,使血浆甘油三酯清除增加。②抑制外因血液中脂肪酸分解,并减少肝脏游离脂肪酸分泌,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原料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减少。③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合成。④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利于胆固醇转运和清除。

药动学

口服吸收好,口服后1~2h血浆浓度达峰值,血浆浓度与剂量成正比。每日口服2次,1~2周后血浆浓度达稳定状态。药物半减期为1.3~1.5h。药物剂量的66%在48h由肾脏排泄,6%通过粪便排泄。无论肾功能正常与否,均无蓄积现象。

[适应症]

用于高脂血症。适用于严重Ⅳ或Ⅴ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危险性大而饮食控制、减轻体重等治疗无效者。也适用于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危险性大而饮控制、减轻体重、其他血脂调节药物治疗无效者。

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主要用于:①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作为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药。②高胆固醇血症,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效果不及降甘油三酯。③用于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胰腺炎等引起的继发性血脂过高。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 0.3—0.6g,一日 2次,早餐及晚餐前 30分钟服。

[制剂与规格]吉非贝齐胶囊0.3g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300~600mg,每日2次。

本品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效果较好,一般用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合并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不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

用药前先查肝功能,用药后每2~4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立即停药。

[剂型与规格]片剂:300mg/片。

[禁用慎用]

(1)在动物中大剂量本品可致胎仔死亡,人体研究未有报道。

(2)本品是否进入乳汁不详,故乳母最好不用。

(3)老年人如有肾功能不良,须适当减少本品剂量。

(4)下列情况应慎用:①胆石症,本品可使胆道并发症增多;②肝功能不全;③肾功能不全,清除率减低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5)本品可使胆固醇增多,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禁用。

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给药说明]

①治疗 3个月无效即应停药;②停用本品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能反跳超过原来水平,故宜给低脂饮食并监测血脂至稳定;③如用药后肝功能显著异常,应停用本品并不再用,由本品所致的肝功能试验异常是可逆的;④如用药后出现胆结石,应停用本品;⑤如用药后出现肌炎,应停用本品。

以 10倍人类用剂量长期给大鼠,肝恶性肿瘤与良性睾丸肿瘤发生率增加。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①全血象计数;②肝功能试验;③血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

用药前先查肝功能,用药后每2~4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发现转氨酶上升,立即停药。

[不良反应]

(1)偶有胆石症、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肌炎(肌痛、乏力);胃痛、嗳气、烧心感较多见;腹泻、呕吐、恶心、皮疹、乏力较少见。

(2)偶有肝功能试验(血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增高)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偶有轻度贫血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但长期应用又可稳定,个别有严重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骨髓抑制。

不良反应较少,常见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房颤、急性阑尾炎、消化不良、胸痛、非特异性皮疹等。

亦有引起胆结石、白内障的报告。

[相互作用]

(1)与口服抗凝药同用时,明显增加抗凝作用,故须经常测定凝血酶元时间以调整抗凝药剂量。

(2)与洛伐他汀同用时可引起平滑肌溶解,使肌酸磷酸激酶血浓度增高,肌球蛋白尿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可与洛伐他丁合用,提高降脂疗效,减少用药剂量,并减少副作用。本品可加强抗凝剂作用,合用时,抗凝剂应减半。

                      

 

                       利多卡因Lidocai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属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局麻作用。可抑制心肌细胞舒张期除极,减低心室肌及心肌传导纤维的自律性及兴奋性,但对心房及窦房结作用很轻。相对地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心室肌兴奋性,提高室颤阈值。治疗剂量不减慢正常心肌的房室传导速度,也不减低心肌收缩力及血压,甚至加快心肌传导纤维的传导速度,减轻单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

药动学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经肝脏首次通过效应即锐减。肌注后吸收完全。吸收后迅速分布入心、脑、肾及其他血运丰富的组织,然后分布至脂肪及肌肉组织。表观分布容积约1L/kg,心力衰竭时分布容积减低。蛋白结合率约51%。吸烟者结合率可比不吸烟者高些。肌注后5~15分钟起效,一次肌注200mg后15~20分钟达治疗浓度,持续60~90分钟;静注后立即起效(约45~90秒),持续10~20分钟。治疗血药浓度为1.5~5μg/ml, 中毒血药浓度为5μg/ml以上。持续静滴3-4小时达稳态血药浓度,急性心肌梗塞者需8-10小时。90%经肝脏代谢,代谢物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MEGX)及甘氨酰二甲苯胺(GX)具有药理活性, 持续静滴24小时以上者, 代谢产物可产生治疗及中毒作用。静注后半衰期α约10分钟,β约1~2小时。GX半衰期较长约10小时,MEGX半衰期近似原药。心衰、肝病患者、老年人及持续静滴24~36小时以上, 本品的清除减慢。由肾脏排泄,10%为原药,58%为代谢物(GX),不能被血液透析清除。

利多卡因的局麻效能与持续时间均较普鲁卡因强,但毒性也较大。在肝内代谢的去乙基代谢产物(单乙基甘氨酰胺二甲苯),仍具有局麻性能,毒性加大,再经酰胺酶进一步降解随尿排出,用量的 10%则以原形排出。

[适应症]

静注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其次也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用其他抗惊厥药无效者及局部或椎管内麻醉。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①肌内注射,一次按体重 4.3mg/kg,60—9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②静脉注射,按体重 1mg/kg(一般用 50—100mg)作为首次负荷量静注 2—3分钟,必要时每 5分钟后再重复注射 1—2次,一小时内最大量不超过 300mg;③静脉滴注,用负荷量后可继续以每分钟 1—4mg速度静滴维持;或以每分钟按体重 0.015—0.03mg/kg速度静脉滴注。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流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少用量,以每分钟0.5—1mg静滴。

极量:肌内或静脉注射 1小时内最大负荷量按体重 4.5mg/kg(或 300mg)。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 4mg。

[制剂与规格]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5ml:100mg(2)20ml:400mg。

1.成人常用量①骶管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用量以 200mg(1.0%)为限;用于外科止痛可酌增至 200—250mg(1.0—1.5%)。②硬脊膜外阻滞,胸腰段,250—300mg(1.5—2.0%)。③浸润局麻或静注区域阻滞,50~200mg(0.25—0.5%)。④外周神经阻滞,臂丛(单侧)250—300mg(1.5%);牙科,20—100mg(2.0%);肋间神经(每支),30mg(1.0%);宫颈旁浸润,左右侧各 100mg(0.5—1.0%);椎旁脊神经阻滞(每支),20—50mg(1.0%);阴部神经,左右侧各 100mg(0.5—1.0%)。⑤交感神经节阻滞,颈星状神经 50mg(1.0%),腰 50—100mg(1.0%)。⑥一次限量,一般不要超过 200mg(4.0mg/kg),药液中加用肾上腺素用量可增至 200—250mg(6.0mg/kg)。静注区域阻滞,极量 4mg/kg。治疗用药静注,第一次初量 1mg/kg,极量 4mg/kg,成人静滴每分钟以 1mg为限。反复多次给药,相距间隔时间不得短于 60分钟。

2.小儿常用量随个体而异,一次给药最高总量不得超过 4.0—4.5mg/kg,常用 0.25—0.5%溶液,特殊情况才用 1.0%溶液。

[制剂与规格]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5ml:0.1g(2)20ml:0.4g。

[附]外用给药的剂型及用法与用量:

1.软膏剂5%,牙科可涂于口腔内吹干的粘膜表面;2.5%的软膏供皮肤外用,治疗瘙痒。

2。冻胶剂2%,成人常用采涂抹于食管、咽喉、气管或尿道等导管的外壁;妇女作阴道检查时可用棉花签沾 5~7ml涂于局部;尿道扩张术或膀胱镜检查时用量可达 400mg。24小时处方以 600mg为限。

3,漱口液 2%,用于口腔病,成人每次用 15ml,漱后吐出,每 3小时一次;用于咽痛,需要时可吞咽,处方 24小时以 8次的用量为限,即 2.4g,小儿酌减。

4。外用液4%,一般在作胃镜前直接涂抹或喷雾于咽喉或口腔粘膜表面,偶作鼻腔填塞,每次 24小时处方不得超过 3.0mg/kg,小儿慎用。

5。气雾剂或喷雾剂2—4%,可供作内窥镜用,每次 10—30ml,处方限量 3.0mg/kg。

阻滞麻醉,1-2%溶液,一次不超过0.4g;表面麻醉,1-2%溶液,喷雾或蘸药贴敷,一次不超过0.25g; 浸润麻醉,1-2%溶液,每小时不超过0.4g;治心律失常,一次静注1-3mg/kg,如无效,10-15分钟后同量再注一次.同时取100mg加于5-10%葡萄糖液100-200ml内作静滴,一次治疗总量4-6mg/kg.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胺类局麻药过敏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但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胺、奎尼丁间尚无交叉过敏反应的报道。

(2)已有报道分娩前静注本品,数分钟胎儿血药浓度可达母亲血药浓度的 55—100%。也有报道母亲用药后导致胎儿心动过缓或过速,甚至引起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孕妇用药须权衡利弊。新生儿用药可引起中毒,早产儿的 T1/2为 3.16小时,较正常婴儿长(1.8小时)。

(3)老年人用药应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剂量,一般高龄患者(>70岁)剂量应减半。

(4)下列情况应禁用;①阿斯综合征;②严重心脏阻滞,包括 Ⅱ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③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

(5)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②肝功能障碍;③老年人;④低血容量及休克;⑤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⑥肝血流量减低;⑦肾功能障碍;⑧严重塞性心动过缓;⑨预激综合征(可能加重)。

对患心脏和肝脏疾病的病人,应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在肝病患者中此药的半衰期较长。由于它能迅速通过胎盘和在新生儿体内的半衰期延长,所以有可能引起新生儿抑制。观察到通常只有在原有心率缓慢的胎儿才会出现致死的心动过缓。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禁用。

[给药说明]

①除过敏反应外,疗效及不良反应程度与血药浓度相关;②由于药物迅速分布到组织中,达到治疗血药浓度迟缓,为了能较快地得到有效浓度,宜先用负荷剂量,如首次负荷量后 5分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可再用首次量的 1/2—1/3;③静注时最好用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不宜加入防腐剂或其他药如麻黄碱等,也不得加至输注的血液制品中;④静滴一般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 1mg/ml药液滴注,长期静滴,遇有心脏或肝脏功能障碍者,应减慢滴注速度,以免超量;⑤静脉给药应同时监测心电图,并备有抢救设备;心电图 P-R间期延长或QRS波增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剧者应立即停药。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血压;②心电图;③血清电解质;④血药浓度监测(尤其大量或较长期输注时)。

①静注逾量作用于中枢神经,可无先驱的兴奋即出现深沉的抑制,应警惕;②用量大,注射液中应加肾上腺素,使吸收减慢;③由于个体间耐受差异大。应先以小量开始,无特殊情况才能给予常用量或足量;④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禁用。超量可引起惊厥及心脏骤停;⑤药液中加对羟基苯甲酸酯作为防腐剂者,不得用于神经阻滞或椎管内注射。

[不良反应]

总的发生率约为 6.3%,多数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

(1)神经: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倦怠、说话不清、感觉异常及肌肉颤抖、惊厥、神智不清及呼吸抑制,需减药或停药。惊厥时可静注地西泮、短效巴比妥制剂或短效肌肉松弛剂。

(2)心血管:①大剂量可产生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博、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收缩力减低,需及时停药,必要时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博器治疗;血压下降时给予吸氧、纠正酸中毒及升压药;保持气道通畅等及其他复苏措施;②心房扑动患者用时可能使心室率增快。

(3)过敏反应:有皮疹及水肿等表现应停药,严重者可致呼吸停止,皮肤试验对预测过敏反应价值有限。

头晕,眼发黑,静注后可能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剂量过大有惊厥,心脏停博,过敏性休克,思睡,昏迷,抽搐. 个别病例可有视神经炎,出现暂时的失明。

脊髓注射或外用利多卡因均可能导致致命的支气管痉挛。成人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但较罕见。

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可能产生轻度头痛和耳鸣,视觉障碍,肌肉颤搐,惊厥,神志丧失最后至昏迷。在极高血药浓度下可引起心血管抑制和呼吸停止。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与误入血管内有完全关系。

据报道,利多卡因在体外能抑制人白细胞的随机运动性和吞噬能力。

有报告发生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心律失常或低血压者。

利多卡因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思睡、昏迷、抽搐或呼吸受抑制,最常见于快速静脉注入,特别是充血性心衰或肝病患者。

[相互作用]

(1)β受体阻滞药可以减少肝血流量,故合用时可能减低肝脏对本品的清除,不良反应增多加剧。

(2)神经肌肉阻滞药合用较大剂量利多卡因(按体重 5mg/kg以上),可使这类药的阻滞作用增强。

(3)与抗惊厥药合用,可增加心肌抑制作用,产生心脏停搏。此外二者合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增加。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也可以增快本品的肝脏代谢,从而降低静注后的血药浓度。曾有报道用本品静注再加以戊巴比妥静注时,可产生窒息致死。

(4)与普鲁卡因胺合用,可产生一过性谵妄及幻觉,但不影响本品的血药浓度。

(5)异丙肾上腺素,试验证明因增加肝血流量,故本品的总清除率随之增高。

(6)去甲肾上腺素,试验证明因减低肝血流量,故本品的总清除率下降。

(7)西咪替丁可减少本品的清除。

有报告普萘洛尔使利多卡因清除减少,而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利多卡因与β受体拮抗剂合用有良好的相互作用。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其电生理效应是抑制快钠离子内流,减慢收缩除极速度,使传导速度减低,轻度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及有效不应期,主要作用在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故对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有效。对房室旁路的前向及逆向传导速度也有延长作用。可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故本品具有减低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及降低兴奋性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本品也有轻度β受体阻滞作用及慢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轻至中度抑制心肌收缩力,后者的程度与剂量有关。

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首次关卡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及剂型而异,约4.8~23.5%。剂量增加2倍, 血药浓度可增加5 倍, 呈饱和动力学特点。吸收后主要分布肺组织,其浓度比心肌及肝脏组织内浓度高10倍,比骨骼肌及肾脏高20倍。 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1.9~3.0L/kg。蛋白结合率约为97%。单次服药半衰期约3~4小时,多次服药约6~7小时, 口服后0.5~1小时作用开始, 2~3小时达最大作用, 作用可持续6~8小时(4~22小时)。口服2~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 平均约588~800ng/ml(64~3271ng/ml), 且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增加, 故用药需个体化。 中毒血药浓度约1000ng/ml。主要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5-羟基-丙胺基苯丙酮具有药理活性。约1%以原药经肾排出, 90%以氧化代谢物经肠道及肾脏清除。

[适应症]

口服适用于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但纠正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效果差。

静注适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包括伴预激综合征者)。

口服适用于房性早博、室性早博,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对房颤、房扑复律效果差。静脉注射适用于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和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并使房颤或房扑的室率减慢。本品主要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律失常及经房室结的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 100—200mg,6~8小时一次。

成人处方极量:一日 900mg,分次服。

小儿常用量:一次按体重 5—7mg/kg,一日 3次,起效后用量减半,维持疗效。

2.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一次按体重 1~1.5mg/kg,静注 5分钟,必要时 2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以后可以每分钟 0.5—1mg速度滴入维持。

小儿常用量:一次按体重 1mg/kg,静注 5分钟,必要时 2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

[制剂与规格]盐酸普罗帕酮片150mg

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20ml:70mg

口服,治疗量一日300-900mg,分4次给药,维持量一日0.3-0.6g,分2-4次给药,必要时可在监督下静注,每8小时注70mg,一次静注后改静滴,每小时20-40mg.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50~200mg,每6~8h 1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mg,每日3次维持。每日总量不超过900mg。

静脉注射,以70mg(或按1.0~1.5mg/kg)溶于2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隔20min后可再重复1次,以后以每分钟0.5~1.0mg/kg静滴维持。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并在严密的心电图监测下用较大剂量,一般每日不超过600mg。

服药期间心电图出现QRS间期增宽25%以上或QT间期延长,应予减量或停药,直至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止。

甲亢、甲减、低钾血症均应首先治疗病因,以后再用本药。

如出现心动过缓、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应减量或停药。若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静脉注射乳酸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解救,必要时安装起搏器。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50mg/片。注射剂:70mg/20ml。

[禁用慎用]

(1)老年人用药后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应注意观察。

(2)以下情况应禁用:①窦房结功能障碍;② 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除非已有起博器);③心源性休克。

(3)以下情况应慎用:①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②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③低血压;④肝或肾功能障碍。

老年人有血压下降.严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窦房性,房室性室内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明显电解质失调,严重阻塞性肺部疾患,明显低血压均禁用.

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显著心动过缓、窦房、房室结和室内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明显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及明显低血压患者禁用。

早期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有肝、肾功能损害者而必需用药,因体内代谢和排泄受影响,血浆游离分数和生物利用度增加,因此,要求在严密的心电图监测下使用,且剂量宜减半。

[给药说明]

①本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地增高,故在增量时应小心,以防血药浓度过高产生不良反应。②需换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时,应先停本品 1天;反之,各种抗心律失常药至少停用 1个半衰期;对严重急性心律失常则可酌情缩短停用时间,但需注意相互作用。③静脉给药时需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电图。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心电图;②血压;③心功能;④血药浓度测定,因剂量与血药浓度不成比例增加。

如出现心动过缓、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应减量或停药。若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静脉注射乳酸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解救,必要时安装起搏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1)心血管:可产生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尤其原有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障碍者,应停药并静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必要时起搏治疗。有促心律失常作用。4.4%产生低血压,尤其在原有心功能不全者,可用升压药、异丙肾上腺素等,也可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故对原有心力衰竭者应合用强心及利尿药。

(2)胃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便秘,也可产生口干及舌唇麻木。减药或停药可消失。

(3)神经:头晕、目眩。减药或停药可消失。

(4)其他:肝脏转氨酶升高,停药后 2—4周恢复正常。

口周、面部和四肢皮肤发麻,口干,可有心律失常,心脏停博.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便秘.

不良反应有口干、唇舌麻木、头痛、眩晕、眼闪光、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等,在减量或停药后消失。用量较大时极个别患者出现手指震颤、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精神障碍或低血压、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及胆汁淤积性肝炎。

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是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衰、心绞痛发作增多。也可出现窦房结功能失调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以及较严重的低血压。有关较严重反应的个案报告在增多。

神经系统常见头昏或头昏眼花、头痛、多汗、嗜睡,也可发生面部潮红、感觉失常、精神状态改变、视力紊乱、共济失调及抽搐。

消化系统常见厌食、口干、恶心、呕吐、味觉障碍、便秘及消化不良或腹部不适。偶见有肝功能损害,个别患者发生胆汁郁积性肝炎。

造血系统可见有白细胞减少及溶血反应。

皮肤偶尔发生痤疮、皮疹或荨麻疹。

[相互作用]

(1)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包括维拉帕米、普萘洛尔、胺碘酮及奎尼丁等,可能增加本品不良反应。

(2)降压药可使本品的降压作用增强。

本品与奎尼丁合用,有协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有效。与地高辛合用,可增加血清地高辛浓度。与麻醉药或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合用,可增强本品的作用。与降压药合用,可增强降压效应。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强其抗凝作用。

 

 

                       胺碘酮Amiodaro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本品特点为半衰期长,故服药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种类多。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迟缓。生物利用度约为50%。表观分布容积大,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及含脂肪丰富的器官。其次为心、肾、肺、肝及淋巴结。最低的是脑、甲状腺及肌肉.在血浆中62.1%与白蛋白结合, 33.5%可能与β脂蛋白结合。主要在肝内代谢消除。半衰期为14~28天, 单次口服800mg时为4.6小时(组织中摄取), 长期服药为13~30天。停药后半年仍可测出血药浓度。口服后4~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约1个月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为0.92~3.75μg/ml。4~5天作用开始, 5~7天达最大作用, 停药后作用可持续8~10 天, 偶可持续45天。静注后5分钟起效, 停药可持续20分钟~4小时。有效血药浓度为1~2.5μg/ml, 中毒血药浓度1.8~3.7μg/ml以上。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药理学特性:

1.抗心律失常作用:

a.延长心脏纤维动作电位Ⅲ相时程以减少钾内流(Vaughar Williams分类为Ⅲ类),这种作用与心率无关.

b.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因其可导致对阿托品无反应的心动过缓.

c.非竞争牲 α-和 β-肾上腺能的抑制作用.

d.减慢窦房、房内和结区传导(心律快时表现更明显).

e.不改变室内传导.

f.延长不应期,降低心房、结区和心室的心肌兴奋性.

g.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

2.抗心绞痛作用:

a.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以致减少摄氧量.

b.非竞争性 α- 和 β-肾上腺素能的拮抗作用.

c.直接作用于心肌动脉平滑肌以增加冠状动脉输出量.

d.降低主动脉压力和外周阻力,维持心输出量.

3.其它无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

药动学

胺碘酮在组织内转运缓慢,亲和力高。其生物利用度因人而异,在30%~80%(平均约 50%)。单剂量口服3~7小时后达峰浓度。负荷量给药通常在一周(几天到两周)后发挥作用。胺碘酮半衰期长且有明显个体差异(20~1Q0天)。在治疗头几天,大部分药物在组织中蓄积,尤其是脂肪组织,数天后开始清除,一至几个月后因人而异达到稳态浓度。

由于上述特性,应给予负荷量以便使组织迅速饱和,发挥治疗作用。

部分碘从分子中移出并经尿排泄。每天服 2O0mg胺碘酮则可排出相当于6毫克碘,因此其余大部分碘则通过肝脏排泄由粪便排出。经肾脏排泄极少,所以允许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用常规剂量胺碘酮。停药后药物清除需持续数月,应注意药物的残余效应会持续 10天至 1月。

[适应症]

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对反复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可防止反复发作,也可防止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及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其次有抗心绞痛作用。静注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伴有预激综合征者,也可用于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

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或扑动疗效较差,不及奎尼丁。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不满意。静脉注射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对伴有预激综合征者效果更佳。也用于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本品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疗效显著,但因副作用较多,目前被列为二线的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其它治疗无效或不宜采用其它治疗的严重心律失常:

1.房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纤颤转律和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2.结性心律失常;

3.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心律过速或心室纤颤的预防);

4.伴W-P-W综合征的心律失常

依据其药理学特点,胺碘酮适用于上述心律失常,尤其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力衰竭)。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每日 0.4—0.6g,分 3次服,1—2周后根据需要改为每日 0.2—0.4g维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每日 0.6~1.2g,分 3次服,1—2周后根据需要改为每日 0.2—0.6g维持。

[制剂与规格]盐酸胺碘酮片(1)0.1g(2)0.2g

口服,开始每次0.2g,一日3次,逐渐改为一日1-2次,或一次0.1g,一日3次,饭后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00mg,每日3次,1周后可改为200mg,每日1~2次。老年人用量可酌减。

静脉推注,以150mg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推注(按3mg/kg计算)。

静脉滴注,按每次5mg/kg给予或以450~600m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服药期间,应经常复查心电图,如QT间期明显延长(> 0.48s)者停用。

经常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如心率小于60次/min者停用。

[剂型与规格]片剂:200mg/片。注射剂:150mg/2ml。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反应,对碘过敏者对本品也可能过敏。

(2)本品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新生儿血中原药及代谢物为母体血浓度的 25%。已知碘也可通过胎盘,故孕妇使用时应权衡利弊。

(3)本品及代谢物可从乳汁中分泌,服本品者不宜哺乳。

(4)下列情况应禁用;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有既往史者;②碘过敏者;③ Ⅱ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除非已有起搏器);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窦性心动过缓;②Q-T延长综合征;③低血压;④肝功能不全;⑤肺功能不全;⑥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⑦心脏明显增大,尤以心肌病者。

白内障,心律失常,心源性晕厥.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忌用.

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室内或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碘过敏者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对疑有潜在的窦房结病变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者慎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的窦性停搏。

对心脏显著增大,尤其是心肌病患者静脉注射属相对禁忌,因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肺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此药。

消化系统可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口干,如在饭中或饭后服用可减轻反应。长期用药者,15%~40%发生无症状性肝功能异常,氨基转移酶可升高1.5~4倍,不需停药,但需密切观察。

此药所致的甲亢较常见于摄取碘低的地区,而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常见于摄碘高的地区。

偶尔可发生畏光、光晕、视物模糊或不适感。也有报告发生色觉不良、视乳头病变及视乳头水肿者。

此药也可引起碘疹、暴露部位有暗蓝色色素沉着(蓝皮症)、结节性红斑、瘀斑、脱发及牛皮癣等。

[给药说明]

①本品口服作用的发生及消除均缓慢,不宜在短期内加用过大剂量以期获得疗效,以防过量;②本品半衰期长,故停药后换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因多数不良反应与疗程及剂量有关,故需长期服药者尽可能用最小有效维持量,并应定期随诊;③需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口服时应特别注意 Q-T间期。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血压;②心电图;③肝功能;④甲状腺功能,包括 T3、T4及促甲状腺激素;⑤肺功能、肺部 X线片;⑥眼科。

服药期间,应经常复查心电图,如QT间期明显延长(> 0.48s)者停用。

经常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如心率小于60次/min者停用。

[不良反应]

(1)心血管: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要少。包括①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以下)、一过性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阿托品不能对抗此反应;②房室传导阻滞;③偶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以 Q-T间期延长;④静注时产生低血压。以上情况均应停药,可用升压药、异丙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或起搏器治疗;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展成室颤时可用直流电转复。由于本品半衰期长,故治疗不良反应需持续5—10天。

(2)甲状腺:①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发生在停药后,除突眼征以外可出现典型的甲亢征象,发病率约 1—5%,停药数周至数月可完全消失.少数需用抗甲状腺药、普萘洛尔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②甲状腺机能低下,老年人较多见,可出现典型的甲减征象,停药后数月可消退,但粘液性水肿可遗留不消,可用甲状腺素治疗。

(3)胃肠道:便秘,少数人有恶心、呕吐不适。

(4)眼部:服药 3个月以上者在角膜中及基底层下 1/3有黄棕色色素沉着,与疗程及剂量有关,儿童发生较少。这种沉着物偶可影响视力,但无永久性损害,停药后可渐消失。少数人可有光晕,停药或减药即可消失。

(5)神经系统:不多见,与剂量及疗程有关,可出现震颤、共济失调、近端肌无力、锥体外体征,服药 1年以上者有周围神经病,经减药或停药后渐消退。

(6)皮肤:光敏感与疗程及剂量有关,皮肤石板蓝样色素沉着,停药后经较长时间(1—2年)才渐退。其他过敏性皮疹,停药后消退较快。

(7)肝脏:肝炎或脂肪浸润,转氨酶增高,与疗程及剂量有关。

(8)肺脏:肺部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长期大量服药者(一日 0.8—1.2g),仅个别在服药 1个月后发生。主要产生肺间质或肺泡纤维性肺炎,肺泡及间质有泡沫样巨噬细胞及 2型肺细胞增生,并有成纤维细胞及胶元细胞,少数淋巴细胞及中性细胞,小支气管腔闭塞。临床表现有气短、干咳及胸痛等,限制性肺功能改变,血沉增快及血液白细胞增高,严重者可致死。需停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9)其他:偶可发生低血钙及血清肌酐升高。静脉用药时局部刺激产生静脉炎,宜用氯化钠注射液或注射用水稀释,每次静注完后在原位注射少量氯化钠注射液可以减轻刺激。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视力障碍,甲状腺功能失常(甲亢),色素沉着,加重室性心动过速. 可有肺毒性。

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呕吐、便秘、腹胀、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昏、头痛、视力模糊、眼眶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震颤、角膜微小沉淀,偶可影响视力。少数有皮肤呈石板蓝样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紊乱、肺泡炎、肺纤维化、肝肾功能暂时性损害。心电图可示QT间期延长、T波低平、切迹,U波明显,尚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个别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诱发心室颤动。极少见有窦性静止。静脉推注可致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甚至还会引起致命的心源性休克。

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是Q-Tc延长及窦性心动过缓。可引起或加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及各类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室颤或心脏骤停;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这些反应可因血钾低而加重。一般认为静脉给药的心血管致死性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用药为高。静脉给药后常发生血栓形成性静脉炎。

在神经系统,此药可引起可逆的末梢神经病变,可能是由于细胞内磷脂沉着之故。一组50例中有5例,另一组54例中29例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震颤(为最常见的及早期反应)、步态失常、末梢神经病变、头昏眼花及眩晕。

[呼吸系统]有些报告此药可引起间质性肺炎或肺泡炎,也有报告发生肺功能不全而无肺炎。并证实是由于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所引起。但也有人认为是此药所致的磷脂沉着的表现。临床上诊断胺碘酮所致的肺炎是困难的。

[相互作用]

(1)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该作用可自加用本品后 4~6天,持续至停药后数周或数月。合用时应减抗凝药 1/3至 1/2,并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2)增强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的作用。本品可增高血浆中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氟卡奈及苯妥英的浓度。与 ⅠA类药及美西律合用可加重 Q-T间期延长,极少数可致扭转型室速,故应特别小心。从加用本品起,原抗心律失常药应减少 30—50%剂量,并逐渐停药,如必需合用则通常推荐剂量减少一半。

(3)与 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合用可加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发生则本品或前两类药应减量。

(4)增加血清地高辛浓度,亦可能增高其他洋地黄制剂的浓度达中毒水平,当开始用本品时洋地黄类药应停药或减少 50%,如合用应仔细监测其血清浓度。本品有加强洋地黄类药对窦房结及房室结的抑制作用。

(5)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可增加低血钾所致的心律失常。

(6)增加日光敏感性药物作用。

(7)可抑制甲状腺摄取123-I、131-I及99m-Tc。

本品与华法林合用,因有竞争蛋白结合作用,可引起出血。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可致显著的心动过缓。与维拉帕米合用,偶可致心搏骤停。与奎尼丁、地高辛、安搏律定、丙吡胺、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合用,可使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与美西律合用有协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使本品代谢降低。

胺碘酮有加强双香豆素及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则发生在治疗后3~4天,迟则发生在治疗后3周,这种增效作用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因此在治疗开始后,双香豆素维持量可减少1/3~1/2。

此药还可影响肝素的活性。

它使血浆地高辛浓度增大,在用胺碘酮后24小时内血中地高辛浓度开始升高,在6~7天内直线上升,随后稳定在高水平。

因为它使Q-Tc延长,则有加强第1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

它与奎尼丁、丙吡胺、慢心律或心律平合用,可引起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它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致窦房结受抑制及低血压。

1.禁止胺碘酮与可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药物联合应用:

a.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双苯吡乙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和索他洛尔。

b.非抗律失常药物,如:长春胺,舒托必利,红霉素静脉剂型、喷他脒(非肠道用药)。因致命性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潜在危险性增加。

2.下列药物不宜与胺碘酮联合使用:

a.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如:异搏定、硫氮卓酮。因可能出现自律性紊乱(严重心动过缓)和传导紊乱。

b.刺激性泻药。因其可引起低钾血症,从而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危险。

3.下列药物与胺碘酮合用时需特别注意:

a.可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

利尿剂(单独应用或合用);皮质激素类(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替可克肽;

两性霉素 B静脉剂型。

必须预防低钾血症,需要时应纠正低钾血症;应监测QT间期。一旦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不宜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安置起撼器和补充镁).

b.口服抗凝药物由于抗凝治疗出现危险性增高,当与胺碘酮合用或停用胺碘酮后,均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水平和调整口服抗凝药用量。

c.洋地黄因可能出现自律性紊乱(严重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障碍(协同作用),除此之外地高辛血药浓度可升高(由于减少了地高辛清除率之故)。临床上,心电图和生化检查(包括地高车血浓度),必要时调整地高辛剂量。

d.苯妥英可提高苯妥英血药浓度且伴有过量体征(尤其是神经系统体征),应进行临床监测。一旦出现过量体征,应减少苯妥英剂量并检测苯妥英血浓度。

e.全身麻醉和氧气疗法全麻病人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对阿托品无反应的心动过缓、低血压,传导障碍和低心输出量。少数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合并症(急性成人窘迫综合征),有时可危及生命,大多在手术后立即出现,可能与高浓度氧相互作用有关.因此在手术前应通知麻醉师病人正在应用胺碘酮。

f.环胞霉素可提高环胞霉素血浓度。这与药物清除率下降有关,所以要调整环胞霉素剂量。

 

 

                         维拉帕米Verapamil

[药理]

药效学

属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为一种钙离子内流的抑制剂(慢通道阻滞剂),在心脏,钙离子内流受抑制使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但很少影响心房、心室减低,影响收缩蛋白的活动,心肌收缩减弱,心脏作工减少,心肌氧耗减少。对血管,钙离子内流动脉压下降,心室后负荷降低。

药动学

口服后90%以上被吸收, 生物利用度低, 约20~35%。蛋白结合率为90%(87~93%)。主要在肝内代谢,口服后经首次关卡效应后仅20~35%进入血循环,故口服量需是静注量的10倍才能达到同等血药浓度, 代谢产物中去甲维拉帕米具有心脏活性。单剂口服半衰期为2.8~7.4小时,多剂为4.5~12小时.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呈双相,半衰期α约4分钟, 半衰期β为2~5小时;去甲维拉帕米半衰期约为9小时。口服后1~2小时作用开始, 3~4小时达最大作用, 持续6小时。静脉给药抗心律失常作用于2分钟(1~5分钟)开始, 2~5 分钟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约2小时,血液动力学作用3~5分钟开始,约持续10~20分钟。主要经肾清除,代谢产物在24小时内排出50%,5 天内为70%,原形药为3%,9~16%经消化道入粪便清除。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适应症]

口服适用于治疗:①各种类型心绞痛,包括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绞痛,如变异型心绞痛;②房性过早搏动,预防心绞痛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③肥厚型心肌病;④高血压病。

静注适用于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使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的心室率减慢。

口服用于治疗房性早搏或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也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口吃、食管痉挛和食管失弛缓症等。静脉推注用于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房颤伴快速室率,也用于中止触发活动引起的极短联律或特发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本品对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奏效迅速,效果显著,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口服,开始一次 40—80mg,一日 3—4次,按需要及耐受情况可逐日或逐周增加剂量,每日总量一般在 240—480mg;②静脉注射,开始用 5mg(或按体重 0.07S—0.15mg/kg),静注 2—3分钟,如无效则 10—30分钟后再注射一次;在老年患者,为了减轻不良反应,上述剂量应经 3—4分钟缓慢注入;③静脉滴注,每小时 5—1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一日总量不超过 50—100mg。

2.成人处方极量口服一日 480mg,分次服用。

3.小儿常用量①口服,2岁以下一次 20mg,一日 2—3次;2岁以上一次 40—120mg,一日 2—3次,依年龄及反应而异;②静脉注射,新生儿至 1周岁首剂按体重 0.1—0.2mg/kg;1岁至 15岁首剂按体重 0.1—0.2mg/kg,总量不超过 5mg,2—3分钟缓慢静注,心电图连续监护,必要时 30分钟后可再给一剂。

[制剂与规格]盐酸维拉帕米片40mg

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2ml:5mg

口服,开始一次40-80mg,维持量每次40mg,一日3次;静注,一次5-10mg,隔15分钟可重复一次,无效则停药.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0~80mg,每日3次。或每日口服1次120~240mg(缓释片)。

静注,每次5mg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于10min内推完。如无效,隔0.5h可再重复注射1次。

静脉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致心搏骤停的危险。

[剂型与规格]片剂:40mg/片,120mg/片(缓释片),240mg/片(缓释片)。注射剂:5mg/2ml。

[禁用慎用]

(1)下列情况应禁用:①心源性休克;②充血性心力衰竭,除非继发于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对本品有效者;③ Ⅱ至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④重度低血压,收缩压<12kPa(90mmHg);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除非已有人工心脏起搏;⑥预激或 L-G-L综合征伴房颤或房扑,除非有人工心脏起搏。

(2)下列情况应慎用:①极度心动过缓;②心力衰竭,给本品前须先用洋地黄及利尿剂控制心力衰竭,中或重度心力衰竭[即肺楔嵌压>2.67kPa(20mmHg),喷血分数<20%]给本品可使病情恶化;③肝功能损害;④轻度至中度低血压,本品的周围血管扩张作用加重低血压;⑤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中毒.支气管哮喘慎用,心力衰竭者慎用或禁用.传导阻滞及心原性休克者禁用.

有低血压、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伴旁路前传型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者禁用。

支气管哮喘、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静脉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致心搏骤停的危险。

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此药,可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脏阻滞、低血压、休克,甚至心脏停搏。不要用于异常通路传导伴有QRS增宽的过速性心律失常。用于肥厚性心肌病可发生严重传导紊乱。肺高压症患者用此药可发生心脏停搏及粹死。心衰患者应用,宜小心。

[给药说明]

①口服适于治疗心绞痛,但须按病人需要及耐受状况调整剂量,最大疗效常在疗程的最初 24—48小时出现(有些病人由于本品半衰期较长而出现略迟);②静注适于治疗心律失常,应备有急救设备与药品,严密监护,本品注射液与林格氏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均无配伍禁忌;③用本品时新出现或原有心力衰竭加重者,应加用强心及利尿药;④已用β阻滞剂或洋地黄中毒者不能静注本品;⑤静脉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心电图及血压。

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①血压;②静脉给药,或调整口服剂量时需注意心电图;③本品可引起肝细胞损害,长期治疗时须定期测定肝功能。

静脉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致心搏骤停的危险。

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

如出现显著心动过缓时,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解救。

如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测不出时,可静脉滴注多巴胺、阿拉明。

[不良反应]

多与剂量有关,常发生于剂量调整不当时。

(1)心血管: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偶尔发展成 Ⅱ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可能使预激或 L-G-L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者旁路传导加速,以致心率增快;心力衰竭;低血压;下肢水肿。

(2)神经:头晕或眩晕,偶可致肢冷痛、麻木及烧灼感。

(3)过敏反应:偶可发生恶心、轻度头痛及关节痛、皮肤瘙痒及荨麻疹。

(4)内分泌:偶可致血催乳激素浓度增高或溢乳。

不良反应的治疗:一般反应可以减量或停用。严重不良反应须紧急治疗,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心脏停搏可静脉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动过速发生在预激或 L-G-L综合征者可以直流电转复心律,静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低血压可以静脉给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心悸,低血压(血压下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停博. 个别病例室性期外收缩,可引起肝损害,恶梦或多梦,酸中毒,充血性心力衰竭,个别病例皮肤坏死、局部组织损伤.严重过量时个别有大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中毒.

口服可有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眩晕等不良反应。静脉推注可致低血压,偶可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互作用]

(1)与降压药物合用时须小心调整本品剂量以免血压过低。不要饮酒。

(2)β受体阻滞剂,对房室传导功能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者,同时口服本品与β受体阻滞剂不致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若用静脉给药则二药必须相隔数小时,不宜合用,否则对心肌收缩和窦房结及房室结传导功能均会造成抑制。

(3)在密切观察下,口服洋地黄制剂与口服或注射本品同用,不致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二者均减慢房室传导,故须进行监护,及时发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洋地黄中毒时不宜用本品静注,因可能产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本品可减低地高辛的肾清除,此作用与剂量有关,故二药合用时须减小地高辛剂量。

(4)给本品前 48小时或后 24小时内不宜给丙吡胺。二药均具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增加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前向传导速度。

(5)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因竞争结合使本品游离型血药浓度增高,故合用时必须小心。

(6)因本品可抑制细胞色素 P450代谢,故可致卡马西平、环孢素(cyclosporine)、氨茶碱、奎尼丁或丙戊酸盐血药浓度增加,从而增加毒性。

本品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由于两者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相加作用,可致低血压、窦房结功能失调、房室传导阻滞,甚或导致心搏骤停的危险。与地高辛合用,可增高地高辛的血清浓度,容易引起洋地黄中毒。与奎尼丁合用,可引起低血压。与胺碘酮合用,可致显著的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

此药使健康者或房颤患者的血浆地高辛浓度明显增高,其机理尚不明。

此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特别是静脉给药或心肌功能不全者可致严重的低血压及心衰。已用β阻滞剂患者再静注此药时可发生窦房结功能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心脏阻滞。用噻吗洛尔点眼并口服此药160mg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此药与挥发性麻醉剂合用可加强该麻醉剂的负收缩作用,1例静脉输入此药后,用氟烷麻醉发生心脏停搏。

此药抑制肾脏排除地高辛,一般在几周内这种抑制即消失,但抑制地高辛的肾外性排除是持久的,总的结果使血浆地高辛浓度升高。

单独应用地高辛或地高辛与奎尼丁、普萘洛尔或丙吡胺合用的患者静注维拉帕米可发生休克及/或心脏停搏。

此药与茶碱合用可引起茶碱中毒。

此药抑制卡马西平在肝内代谢,致使血清浓度升高,出现神经毒性症状如头昏.恶心、共济失调及复视。

治疗骨质疏松的钙盐及维生素D2可对抗维拉帕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美西律Mexileti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属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其化学结构及电生理效应均与利多卡因相近似,减低收缩期除极钠离子内流,抑制心肌传导纤维的自律性,缩短动作电位,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兴奋性。治疗剂量对窦房结、心房及房室结传导影响很小。对静息膜电位、窦房结的自律性、左室功能、动脉压、房室传导速度、QRS波及Q-T间期均无明显影响。对房室旁路的传导作用认识尚不一致。其电生理效应也因剂量及心肌状态(如正常或缺血、缺氧等)而异,血药浓度高时能较显著地延长心肌传导纤维不应期。本品对心肌几乎无抑制作用。静脉用药对心脏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利多卡因多见,故很少用。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80~90%。 急性心肌梗塞者吸收较低。在体内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为5.5L/kg,有或无心力衰竭者相似。稳态时血液中药量仅占体内药量的1%以下。血液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中高15%。蛋白结合率约70%。主要消除途径是经肝脏代谢成多种产物,可能不具药理活性。半衰期单次口服时为10小时。长期服药者为13小时。急性心肌梗塞者为17小时。肾功能受损者半衰期也可延长。口服后30分钟作用开始,约持续8小时。2-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口服200mg的血药浓度峰值为0.3μg/ml,口服400mg时约为1.0μg/ml。有效血药浓度0.75-2μg/ml,中毒血药浓度与有效血药浓度相近,为2μg/ml以上。少数患者在有效血药浓度时即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约8%以原药从尿中排出。减性尿时排泄减少,长期服药者应注意尿的酸碱度,避免尿的pH过高。可经血液透析清除本品。

[适应症]

口服适用于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适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

口服适用于慢性室性心律失常。静注适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对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本品对一般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60%左右,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20%~30%。且副作用多见。长期服用,可使疗效降低。对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以本品作为基础用药,再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首次 200— 300mg,必要时 2小时后再服 100—200mg。一般维持量每日约 400—800mg,分 3—4次服。静脉首次负荷量 100—200mg,静注 10~15分钟,随后以每分钟 1—1.5mg静脉滴注维持;或首次负荷量 100—200mg,静注 10~15分钟,随后按体重 1—1.5mg/kg静滴 3小时,再减为每分钟 0.5—1mg维持。

2.成人处方极量:口服每日 1200mg,分次服。

3.小儿常用量尚未确定。应根据血药浓度逐步递增。

[制剂与规格]盐酸美西律片(1)50mg(2)100mg

盐酸美西律注射液2ml:5mg

口服,一次0.15-0.25g,一日3-4次;缓慢静注,开始0.1g.如无效,可在5-10分钟后再给50-100mg.然后以1.5-2mg/分的速度静滴,3-4小时后滴速减至0.75-1mg/分,并维持24-48小时.

[用法及用量]口服,先给负荷剂量,每次0.2g,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治疗剂量每次0.15g,每日3~4次。最后以0.1g,每日3次维持。

静注,每次以0.1g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如无效,在5~15min内再给0.05~0.1g,然后以每1.5~2.0mg/min速度静滴,最后以0.75~1.0mg维持。静脉给药有效后,可改为口服维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用负荷剂量。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注射剂:100mg/3ml。

[禁用慎用]

(1)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也可从乳汁分泌,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时应权衡利弊。

(2)下列情况应禁用;① Ⅱ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双束支阻滞(除非已有起搏器);②心源性休克。

(3)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室内传导阻滞;②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③严重心、肝或肾功能障碍;④肝血流量减低;⑤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⑥低血压;⑦癫痫。

严重心衰、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双束支阻滞、严重肝功能损害、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失代偿时肝硬变及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本品的消失速率可减慢。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后,可使震颤加剧。

[给药说明]

①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相关,治疗指数低,有效血药浓度约为 0.75—2.0μg/ml,超过 2.0μg/ml则不良反应明显增加,故应按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②换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前,应停药至少一个半衰期;③如心电图 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或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剧,均应立即停药;④静脉用药时应监测心电图及血压。因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大,仅用于用其他药抢救无效者。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血压;②心电图;③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约 20—30%患者口服发生不良反应。静脉用药不良反应更容易发生。

(1)心血管: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停搏一般较少发生,但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较窦房结功能正常者容易发生。偶可发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及心力衰竭加剧;治疗包括停药,用阿托品、升压药、起搏器等。

(2)胃肠反应:口服后较多见,包括恶心、呕吐。

(3)神经:头晕、震颤(最先出现手细颤)、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昏迷及惊厥、复视、视物模糊、精神失常,失眠。

(4)过敏反应:弥散性红斑狼疮样疹及其他皮疹。

(5)极个别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头痛,眩晕,意识模糊眼球震颤,视物模糊,共济失调.个别病例抽搐.可有吞咽困难.

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有关。当血药浓度大于1.5~2.0μg/ml时,副反应多见。常见的肠胃道反应有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当血药浓度在2.25~2.75μg/ml时,可产生神经系统副作用,如肌肉震颤、眼球震颤、复视、眩晕、发音困难、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精神错乱、嗜睡、昏迷等。快速大量静脉注射可致低血压、口周肢端及全身发麻、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房室传导阻滞等。

也可见有血小板减少、肝功异常、弥漫性红斑、脓泡疹及皮肤脱屑。

[相互作用]

(1)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可能有协同作用,尤其不宜与 ⅠB类药合用。

(2)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吗啡使本品吸收延迟并减少,可能与胃排空延迟有关。

(3)制酸药可减低口服本品时的生物利用度,但也可因尿 pH增高,血药浓度升高。

(4)西咪替丁可使本品血浓度增加 40%,应避免合用,或把本品减至半量。

(5)阿托品可延迟本品的吸收,但不影响本品的吸收量,可能因胃排空迟缓所致。

(6)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增加胃排空,可增加本品的吸收速度。

(7)其他:本品不增高地高辛血药浓度。未见报道与抗凝药、利尿药、支气管扩张药、苯妥英钠、三环类抗抑郁药及去氧苯巴比妥合用时出现相互作用。

本品与奎尼丁、普罗帕酮或普萘洛尔合用,有协同抗心律失常作用,并可减少副作用。与胺碘酮合用对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效。与西咪替丁合用可增加本品血药浓度。与阿托品合用可延迟本品的吸收。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可增快本品的吸收速度。与麻醉药合用可延迟并减少其吸收。与丙吡胺合用,可明显减弱心肌收缩。

 

             

 苯妥英Phenytoin

[药理]

药效学

抗癫痫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乙内酰脲类药物在产生神经冲动时,通过增加钠离子细胞膜外流或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并且限制发作性放电的扩散。在神经元水平,当产生神经冲动时,苯妥英可延长通道不激活时间而减少钠和钙离子内流,它也可减弱突触部位的强直刺激后增强和重复后放电。乙内酰脲类药物对小脑有兴奋作用,激活小脑至大脑皮质的抑制通路,并使小脑浦肯野细胞(Purkinje`s cell)放电增加而使皮质发作性活动减少。

苯妥英钠可以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或)分泌胶原酶,在起疱或不起疱的皮肤有免疫活性胶原酶的增加。细胞培养提示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异常胶原酶的增多具有遗传的特性。

抗神经痛的机制亦未阐明,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突触传递或降低引起神经元放电的短暂刺激(抗点燃效应)的综合作用。苯妥英可升高面部的痛觉阈和由于降低兴奋性和反复放电的自持性而缩短疼痛发作的时间。

骨骼机松弛的作用与抗惊厥的机制相似。在用于运动障碍疾病时,膜稳定作用减少了神经和肌肉细胞持续重复放电和减弱强直刺激后的增强作用。

乙内酰脲类药能诱导肝脏微粒体酶,因而加速了与这些酶有关的药物代谢。

下为苯妥英钠抗心律失常的叙述:

药效学

本品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膜稳定性,抑制快钠离子内流。其膜效应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心肌状态及血药浓度有关,当细胞外钾浓度低时,低浓度药增加O相除极最大速率及动作电位幅度,加速传导,有利于消除泮地黄中毒合并低钾时的心律失常及单向阻滞所致的折返性心律失常。当细胞外钾浓度正常或升高,高浓度药则起抑制作用,但明显低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的抑制作用。本品缩短动作电位间期及有效不应期,但前者缩短更显著,故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性激动所致心律失常。本品还可能抑制钙离子内流,这是与其他局麻药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同之处。此外还可降低心肌自律性、抑制交感中枢减少其传出冲动及提高心房颤动与心室颤动阈值。以上作用对心室的影响均大于心房。对心电图影响小,可缩短P-R及Q-T间期,对QRS波无影响。 对原有心脏病变者可抑制收缩力。静脉用药可扩张周围血管。

药动学

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新生儿吸收甚差。静脉注射吸收快速;肌注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一次量峰值仅为口服的1/3。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5%, 吸收后分布于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蛋白结合率很高,为88~9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可略高。口服药4~12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μg/ml, 每日口服300mg时约7~10时可达稳态浓度, 血药浓度超过20μg/ml易产生毒性反应, 出现眼球震颤, 超过30μg/ml出现共济失调, 超过40μg/ml往往出现严重毒性。半衰期苯妥英平均为22小时, 但变异范围很大(7~42小时);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半衰期可因人、因浓度而异可为15~95小时不等, 甚至更长。主要在肝内代谢,代谢物无药理活性,其中主要为羟基苯妥英(约占50~70%), 经肾排泄, 碱性尿排泄较快。

在应用一定剂量药物后肝脏代谢能力达饱和,此时即使增加很小剂量就易造成血药浓度不成比例地升高,出现毒性反应,为零级药代动力学的典型药物,所以在有效血药浓度低值时,每次增加剂量以每日50mg为宜,当血药浓度达到15μg/ml时,增加剂量以每日25mg为妥。增加剂量后应观察2~3周以达到新的稳态血药浓度, 因为此时的半衰期变长,所以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也延长,且可避免假稳态现象。

[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 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痫)、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也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性控制障碍(包括发怒、焦虑和失眠的兴奋过度等的行为障碍疾患),肌强直症及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时心脏传导障碍等。 苯妥英钠不能控制失神小发作,如伴有失神发作时,需合用其他药物。

下为苯妥英钠抗心律失常的叙述: 主要适用于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好)。对其他各种原因的心律失常疗效则较差,包括合并Q-T 间期延长的心律失常,电转复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外科术中及术后(尤其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心力衰竭者)、导管检查、注射造影剂及全麻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而利多卡因无效或不能用者。

[用法与用量]

抗癫痫: 1.口服成人常用量:每日 250—300mg,开始时 100mg,每日 2次,在 1—3周内加至每日 250—300mg,分 3次服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及饱和动力学的特点,用药需个体化。在分次应用达到控制和血药浓度达稳态后可考虑改用长效(控释)制剂一次顿服。如果发作频繁,需很快达到治疗有效血药浓度,可将按体重 12—15mg/kg药量分成 2—3次服用,每6小时 1次,第二天开始给予 100mg(或按体重 1.5—2mg/kg),每日 3次,直到调整至恰当剂量为止。用作胶原酶合成抑制剂时,先用每日按体重 2—3mg/kg分 2次服用,在 2—3周内增加到患者能够耐受的用量,血药浓度至少达到 8μg/ml,一般每日 100—300mg。

小儿常用量:开始时每日按体重 5mg/kg分 2—3次服用,以后按需要调整,以每日不超过250mg为度。维持量为每日按体重 4—8mg/kg或按体表面积 250mg/平方米,分 2—3次服用。如有条件,可在血药浓度监测下随访观察。

2.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抗惊厥,150—250mg,每分钟不超过 50mg,需要时 30分钟后可再次静注 100—150mg,一日总量不超过 500mg。老年、重病和肝功能受损患者,静注量要减少,注速也减慢到每 2—3分钟 50mg,以免发生不良或中毒反应。

小儿常用量:抗惊厥时可按体重静注 5mg/kg或按体表面积 2S0mg/平方米,一次或分 2次注射。

[制剂与规格]苯妥英钠片(1)50mg(2)100mg

注射用苯妥英钠(1)100mg(2)250mg

抗心律失常:成人常用量:①口服,100—300mg,一次服或分 2—3次服(分次服可减低胃肠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或第 1日按体重 10—15mg/kg;第 2—4日按体重 7.5~10mg/kg,维持量每日按体重 2~6mg/kg;②静脉注射,为中止心律失常以100mg,缓慢静注 2—3分钟,以后根据需要每 10—15分钟重复一次,至心律失常中止或出现不良反应为止,总量不超过 500mg。

小儿常用量:口服,开始每日按体重 5mg/kg,分 2—3次服,以后根据病情调整,每日量不宜超过 300mg。维持量每日按体重 4—8mg/kg或按体表面积 250mg/平方米,分 2—3次服。

[制剂与规格]苯妥英钠片(1)50mg(2)100mg

注射用苯妥英钠(1)100mg(2)250mg

(1).抗癫痫:口服一日50-100mg,一日2-3次,饭后服.极量:一次0.3,一日0.6g.体重30kg以下儿童,按每日5-10mg/kg给药,分2-3次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每次肌注100-250mg,必要时30粉钟后再注射100-150mg。

(2).治三叉神经痛: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

(3).治心律失常:每次服100-200mg,一日2-3次,或125-2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于5-15分钟内缓慢静注(不超过每分50mg).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静注100mg,2小时不超过500mg.静滴时用相同剂量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滴注,一日量不超过1000mg.肌注一日200-400mg.(4).治高血压:每日服100mg,一日3次。

[禁用慎用]

(1)下列情况应禁用;对乙内酰脲类药有过敏史者及阿斯综合征、Ⅱ—Ⅲ度房室阻滞、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功能损害患者。

(2)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嗜酒,本品的血药浓度可降低;②贫血,严重感染的危险性增加;③心血管病,尤其是老年人,注药时可引起室颤或减少心搏出量;④糖尿病,血糖可能升高;⑤肝功能损害,本品的代谢改变;⑥肾功能损害,可影响本品的排泄;⑦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由于分解代谢加速而使血清T4浓度降低。

小儿长期使用影响骨骼生长(或骨软化),牙龈增生.可能致畸,孕妇禁用。妊娠末期应用苯妥英,婴儿的凝血因子受抑制,足以引起出血,在这种情况下应给予维生素K。

[给药说明]

(1)对乙内酰脲类中的一种药过敏者,对其他同族药如甲芬妥英、乙苯妥英也可能过敏。

(2)有致癌的报道,包括在妊娠时服用,分娩后小儿患有神经母细胞瘤。

(3)本品可通过胎盘,虽然与致畸的关系尚不明,但利弊应加考虑。绝大多数患有癫痫妇女服用本品都仍分娩正常婴儿,但有报道认为在孕期服用本品,婴儿先天性异常包括兔唇、腭裂、心脏异常和“胎儿苯妥英综合征”(产前生长缺陷、小头、颅面异常,指甲发育不良和精神发育缺陷)等发生率较高。至于这些致畸是由于母体癫痫发作本身还是由于用药所致,仍有争论。一般认为癫痫发作的控制不佳致畸的危险性可能大于用药的致畸。临床上凡是用苯妥英钠能够控制发作的患者,在怀孕期间应当继续使用,并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由于妊娠时苯妥英钠的吸收和代谢会有改变,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遇有发作次数增多,应增加用量,分娩后再重新调整。

(4)服用苯妥英钠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的危险性增高(通常在出生后 24小时内)。苯妥英还可使母体维生素 K减少,也有增加分娩时出血的危险,预防性地在分娩前一个月及分娩时给母体以水溶性维生素 K,在产后立即给予新生儿静注维生素 K可以减少出血的危险性。

(5)苯妥英钠可经乳腺分泌进入乳汁,为安全起见,一般主张不要用服苯妥英钠的母乳喂养。

(6)老年人慢性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往往较高,治疗上合并用药又较多,药物彼此间相互作用复杂,所以老年人应用苯妥英钠时需慎重,用量应偏低,并经常监测血药浓度。静脉注射时速度需减慢,2—3分钟内不超过 50mg。老年人较易嗜睡,最好在睡前服用。

(7)小儿由于分布容积与消除半衰期随年龄而变化,因此儿科病人应经常作血药浓度测定。早产儿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为 1.2L/kg,足月平产儿为 0.8L/kg,如此保持恒定一般达 96周。初生儿在三个月内苯妥英的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苯妥英可升高 40%,所以总的血药浓度维持在 6—14μg/ml的较低水平,不足月婴儿的苯妥英 T1/2显著延长,反映肝脏的不成熟性和不易代谢苯妥英。在子宫内受过苯妥英钠影响的婴儿的代谢速度较快,可能是肝脏代谢酶受到诱导的结果。由于新生儿和婴儿期间苯妥英的这种药动学特殊性,临床上对中毒症状评定有困难,一般不首先考虑采用本品。

学龄前儿童需要有系统地测定血药浓度以决定每日用量和给药次数,有的儿童需每日15mg/kg以维持治疗浓度,由于幼年期间肝脏代谢能力强而且快,半衰期较短。峰值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谷值时又嫌血药浓度偏低而发作,务必多次测定血药浓度,了解波动的详情。

(8)苯妥英钠较常见的并发症为齿龈增生,一般在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发生齿龈炎,15岁以下儿童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前部齿龈的增生比后部严重。如果在治疗开始 10日内加强口腔清洁卫生和加用夹板,可以减低齿龈增生的速度和程度。

(9)用药期间需注意检查:血象及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淋巴结、皮肤、血钙、口腔、脑电图、血药浓度和甲状腺功能等。血药浓度须经常进行随访,防止毒性反应,在妊娠期,每月测定一项以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用量,产后每周一次以决定是否需要减量。

(10)为了减轻胃肠道反应,应在饭后立即服用或与牛奶同服。需按时服用,如果漏服,应在下次服药前 4小时立即补服,不要把两次用量一次服下。

(11)糖尿病患者测定尿糖量,如需进行手术治疗应说明病史和用药情况。驾车、操纵机器或需要非常警觉的工作时要谨慎。注意口腔卫生,清洁牙齿,以防止齿龈出血和肿胀。

(12)本品的个体差异很大,用量需个体化,有的病人用至 150mg即可出现中毒症状,每日300mg时亦有不少患者出现中毒症状,适当减量后既可达到治疗目的,中毒症状亦消失,故中国人每日常用量在 250— 300mg之间,个别患者则可适量增加,西方人每日 300mg则往往不够。老年或重病患者或肝功能受损患者苯妥英的代谢趋于缓慢,因此达到中毒浓度的可能性增加。白蛋白减少或蛋白结合减少的患者在血药浓度较低时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用量需减少,如果需要静脉注射,注速宜减慢,每 2—3分钟不超过 50mg。决定停药时需逐渐减量,以免发作更加频繁,甚至出现持续状态。

(13)患者不能耐受或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一般在开始治疗后观察 9—14天。如果皮疹为荨麻疹样或腥红热样,在皮疹消退后可以再次试用,如皮疹复出,则应停用。如果皮疹为片状,紫癜性、大疱性或红斑狼疮样或疑有重型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不能再次试用。如有淋巴结增大,需进行有关淋巴结增大的鉴别诊断。

(14)出现中枢神经或小脑中毒症状时,减量或停药可以改善或消失。中枢神经的影响,常在长期应用而且血药浓度超过 30μg/ml后发生,偶有低浓度时就可发生的。维生素 D和钙代谢紊乱,可先给予大量维生素 D2,每日 4000单位持续 4个月,以后每日维持量 1000单位,不必预防性给药。

本品可增加房室传导,故对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可使心室率增快,也可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减轻使心室率增快。

[不良反应]

①较常见的有行为改变,笨拙或步态不稳,思维混乱、持续性眼球震颤、发作次数增多,精神改变,肌力减弱,发音不清,手抖或长期应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小脑中毒所致的不正常兴奋、神经质或烦躁易怒,齿龈肿胀、出血,多毛;②较少见的有颈部或腋部淋巴结肿大(IgA减少),发热或皮疹(不能耐受或过敏);③罕见的反应有尿色发暗,大便色淡,食欲减退,严重的胃痛,眼或皮肤发黄(肝炎或肝汁郁积性黄疸),骨折、骨质异常或生长缓慢(维生素D和钙代谢紊乱)、咽痛和发热(粒细胞缺失或不能耐药)、出血或瘀斑(血小板减少);④过量的症状有视力模糊或复视,笨拙或行走不稳和蹒跚,精神混乱,严重的眩晕或嗜睡,幻觉,恶心,语言不清。

嗜睡,搔痒,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皮疹.肌肉震颤,视物模糊,紫癜,精神失常或错乱.注入过快可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血管性虚脱,呼吸抑制.常见巨细胞贫血.个别病例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长期使用影响骨骼生长(或骨软化),牙龈增生.

它可致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小脑功能障碍、运动失常及末梢神经病。牙龈增生是它的典型而麻烦的不良反应。可发生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肾炎,偶可产生肝损害。静注大剂量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它可产生过敏综合征伴有皮肤、肌肉、肺、血液、网织内皮系统、肝、肾及血管损害和发热。可出现成神经细胞瘤伴有胎儿苯妥英综合症。它可致假性淋巴瘤而非恶性淋巴瘤。

[心血管系统]口服苯妥英治疗癫痫时对心脏无大的影响,有时可出现血压明显下降。静注小剂量可发生暂时性低血压,甚至可诱发心律失常。静注大剂量可发生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及晕厥。有报告1例发生过敏性心肌炎。应用此药治疗心律失常时,偶可诱发不可逆的心律改变如室性心动过速,可招致死亡。在手术麻醉前应停用此药,以免术中诱发房室或室内传导障碍。

[呼吸系统]由于此药诱发急性过敏性血管炎而引起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双侧肺浸润,其病理过程为间质性肺炎伴弥漫性炎性渗出物侵及肺泡腔及间质组织,致肺泡壁增厚,炎症也侵及血管周围间质及血管壁。停药及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神经系统]当血中苯妥英浓度达30~40μg/ml,将出现共济失调,再升高则发生思睡及语言障碍,甚至在正常治疗剂量可产生小脑综合征伴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及震颤。有些报告苯妥英可能致有真正的小脑萎缩,特别是有严重的脑病及精神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通过气脑造影及CT检查证实,组织学证实为小脑退行性变。应当考虑为频发的癫痫发作所致的反复长期缺氧所致。但也有报告认为明显的与病期长及用药总量有关,而与发作次数无关。

苯妥英可致有运动紊乱,常见的是舞蹈手足徐动症;偶尔出现张力障碍。有报告发生重症肌无力加重、帕金森综合征、使迟发性运动障碍加重者。运动过度仅见于血清苯妥英浓度过高,特别是有脑器质性损害的患者。

偶见有末梢神经病,但较轻,如反射消失不伴有肌肉消瘦及无力,感觉无改变或稍有改变。应用叶酸治疗有效。

[消化系统]应用苯妥英治疗的患者40~80%发生齿龈增生,并与剂量及血清浓度有关。如彻底去除齿龈上的牙垢及刷牙,重视口腔卫生,可使之减轻,应用叶酸治疗有效。一次应用苯妥英过量时可引起腹泻。苯妥英偶可致有中毒性肝炎。

[泌尿系统]因苯妥英过敏反应,偶见有间质性肾炎伴可逆性肾功能衰竭,一般同时伴有皮疹、肌炎、发热、淋巴结肿大、嗜酸细胞增多及过敏反应性肝炎。停药及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恢复。有报告用美芬妥英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造血系统]苯妥英可致有巨成红细胞性贫血、全细胞贫血及播散性红斑狼疮,但很罕见;而应用美芬妥英见有再生不良性贫血。另有报告发生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伴肾衰、单纯性红细胞再生不良者。曾有报道,长期应用苯妥英预防癫痫发作,可产生自家抗体及中和因子Ⅷ的抑制物,发生后天获得的自发性血友病。

[内分泌、代谢]苯妥英使血中硫胺(B1)明显减低。它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可诱发或加重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升高。苯妥英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持久升高,近半数患者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苯妥英抑制胰岛素分泌而致血糖升高。大量应用苯妥英的患者与对照的健康人相对比,发现血清硷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高,血清白蛋白、钙及胆红素减低。应用苯妥英患者的血清铜升高两倍,而与剂量无关。

[特殊感官]血清苯妥英浓度升高达到显著影响意识时(35~55μg/ml),可诱致所有的眼外肌麻痹,患者恢复后,尽管眼的运动恢复,但眼-脑反射及眼-前庭反射仍受抑制,苯妥英对前庭-眼运动系统似有直接抑制作用,此作用比抑制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为强。血清浓度略高于治疗浓度时,足以诱致眼球震颤。当苯妥英中毒时可出现虹膜震颤。

[皮肤]可出现各种皮疹,多为斑丘疹样红斑,也有发生多型性红斑者。有报告发生耳后皱襞增生、表皮坏死溶解者。静脉注射有发生注射部位皮肤及软组织反应,表现为局部青紫并发展为红斑及水肿,甚至有发生水泡及大疱者。有报告发生弥漫性筋膜炎伴嗜酸细胞增多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表现为臂及小腿的皮肤皮下组织变厚,面部及手脚部位改变较轻,其原因不明。

[网状内皮系统]苯妥英作用于网状内皮系统使淋巴结、肝脾肿大(一般是可逆的),诱致假性淋巴瘤,这是过敏反应。

曾有报告应用苯妥英伴发不可逆的恶性淋巴瘤。

[免疫反应]许多报告认为应用苯妥英患者血中IgA浓度减低。在抗癫痫药影响下,细胞免疫功能不全,可能与上述发生淋巴瘤的危险性加大有关。肾移植患者同时应用苯妥英治疗反复发作的癫痫,苯妥英可使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的代谢增加,则影响移植肾的存活。

苯妥英过敏综合征,从皮疹伴发热到暴发性致死性剥脱性皮炎、血管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是发热、嗜酸细胞增多、淋巴结病、肝脾肿大、不典型的淋巴细胞血液病、血清病、肝炎及肾衰分别联合出现,可出现多发性肌炎。

[过量]口服过量可发生意识障碍、低血压、呼吸抑制、不安、咂嘴、恐慌性抽搐、皮肤湿冷、反射亢进、易激动,伸跖反射阳性。

[相互作用]

(1)长期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患者应用苯妥英钠可增加肝脏中毒的危险性,而且疗效降低。

(2)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类、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菌素、洋地黄类、雌激素、左旋多巴或奎尼丁合用时,这些药物的疗效可降低,因为苯妥英钠诱导肝代谢酶。

(3)长期饮酒可减低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但服苯妥英钠的同时大量饮酒可增加血药浓度;与抗凝剂如香豆素类(特别是双香豆素)或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磺胺类合用,由于它们可减低苯妥英钠的代谢,所以可能增加苯妥英钠的效果和/(或)毒性;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开始可增加抗凝效应,但持续应用时则降低。

(4)与含镁、铝或碳酸钙的制酸剂合用时可能降低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制酸药应与苯妥英或苯妥英钠相隔 2~3小时分开服用。

(5)与口服降糖药或与胰岛素合用时,可能需要注意并调整后两者的用量,因为苯妥英可使血糖升高。

(6)长期应用多巴胺的患者,静注苯妥英钠时可能引起突然性低血压和心率减慢,且认为与后者的用量和吸收速度有关,原则上用多巴胺的患者,需用抗惊厥药时,不宜考虑用苯妥英。

(7)静注苯妥英钠与利多卡因或普萘洛尔(心得安)合用时可能加强心脏的抑制作用。

(8)虽然苯妥英消耗体内的叶酸,但加叶酸反而可降低苯妥英的浓度而削弱发作的控制。

(9)苯巴比妥或扑米酮对苯妥英的影响,变化很大,应经常检测血药浓度;与丙戊酸或丙戊酸钠合用时,有对蛋白结合率竞争的作用,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苯妥英钠的用量。

(10)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合用,可通过肝代谢诱导酶而降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据估计每日 1mg/kg的苯妥英钠可以降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 0.5μg/ml。如合并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会诱发癫痫发作,中枢神经的抑制可更明显,需调整苯妥英钠用量。

异烟肼、戒酒硫、磺胺甲噻唑、氯霉素、咪康唑、保泰松及双香豆素使血清苯妥英浓度升高并增加其毒性作用。苯妥英可加强降压药、利尿药、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普萘洛尔的作用。苯妥英使地塞米松的血中浓度降低,而地塞米松也使苯妥英的浓度升高。苯妥英降低口服避孕药的作用,有报告使受孕的机会加大25倍。苯妥英与鼻饲物中的蛋白及钙有相互作用,致使苯妥英的生物利用率降低,如对此无认识,当血清浓度下降时则增加剂量,一旦停用鼻饲则将发生中毒。

 

 

                           吗啡Morphine

[药理]

药效学

阿片类药的镇痛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充分了解。已知它们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组织内的立体结构特异的、可饱和的阿片受体而起效。并已观察到阿片类药可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兴奋性神经的冲动传递,发挥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解除对疼痛的感受和伴随着的心理行为反应。实验证明,把阿片类直接注入蓝斑核部位可减少自发的、以及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冲动发放。同样采用离子导入吗啡于脊髓胶质区,可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背角神经元放电,但不影响其他感觉神经传递。阿片受体按其激动后产生的不同效应可分为4个亚型,即μ、κ、δ和σ受体,其中μ受体又分为μ1和μ2两个亚型。其中μ受体与镇痛关系最密切,并与呼吸抑制、欣快成瘾有关。μ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尤其是边缘系统(如大脑皮层的额和颞部、杏仁核、海马等)、纹状体、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等。κ受体主要存在于脊髓和大脑皮层。阿片类药的止泻是通过局部和中枢的作用,改变肠道蠕动功能。镇咳是阿片类药直接抑制了延脑和桥脑的咳嗽反射中枢。至于阿片类药对不同受体兴奋后又如何抑制痛觉冲动的传递则仍不清楚。已有实验证明,给阿片类药后可使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此外,阿片类药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神经细胞内的cAMP浓度减少,提示阿片类药的作用与cAMP有一定的关系。至于是否与离子通路尤其是钠、钙离子通路相关,尚未作出确切的结论。药动学

由正常受试者测得: 排泄半衰期1.7-3.0小时,分布容积3.2-3.4L/kg,蛋白结合率26-36%。

[适应症]

适应于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战伤、烧伤等疼痛可得到缓解,心肌梗塞和左心室衰竭病员出现心源性肺水肿,用吗啡后情况可暂时有所缓解,用于麻醉和手术前可保持病人宁静进入嗜睡。

[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 5—15mg,一日 15—60mg;极量:一次 30mg,一日 100mg。癌症止痛,硫酸吗啡缓释片,一次 30—60mg,每 12小时一次。

2.皮下注射成人常用量:一次 5—15mg,一日 15—40mg;极量:一次 20mg,一日 60mg。

3.静脉注射成人镇痛时常用量 5—10mg;用作静脉全麻不要超过 1mg/kg,不够时加用作用时效短的本类镇痛药,以免苏醒延迟,术后发生血压下降和长时间呼吸抑制。

4.手术后镇痛注入硬膜外间隙,成人自腰脊部位注入,一次极限 5mg,胸脊部位应减为2mg,按一定的间隔可重复给药多次。注入蛛网膜下腔,一次 0.2—0.5mg,原则上不再重复给药。

[制剂与规格]盐酸吗啡片(1)5mg(2)10mg

盐酸吗啡注射液(1)0.5ml:5mg(2)1ml:10mg

硫酸吗啡缓释片(1)30mg(2)60mg

口服或皮下注射,一次5-10mg,一日1-3次;极量:皮下注射一次20mg,一日60mg;口服极量,一次30mg,一日 0.1g.眩晕,呕吐,便秘,呼吸困难,久用成瘾.

[禁用慎用]

慎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未成熟新生儿勿用;禁用于:呼吸抑制病员、脑外伤颅内高压、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代偿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病人。

婴儿,哺乳妇忌用.临产妇禁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支器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禁用.急性左心衰竭并出现呼吸抑制时忌用. 颅内高压,颅脑损伤等病人禁用.肝功能减退者忌用.疼痛原因未明禁用本品.

鉴于吗啡能增强肠道括约肌的张力,因此在肠吻合术后或肠梗阻期间不宜给予吗啡。

危险情况:

1.对肺原性心脏病、肺气肿、明显的脊椎侧突和其他呼吸贮备力降低的所有呼吸机能不全的患者,吗啡诱发的呼吸抑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病,结果使呼吸机能不全加剧。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吗啡除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还能诱发支气管痉挛、使支气管分泌物粘稠,导致病情恶化,有时可致死亡。

2.严重的肝病及肝损害伴有脑病、黄疸和腹水的患者,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肝昏迷。

3.肾疾病患者,因吗啡排泄受影响,所以发生中毒的危险性加大。对急性肾衰和无尿的患者,在术后给药时应特别注意。

4.颅内压升高患者,应用麻醉性镇痛药致呼吸受抑制引起血中碳酸浓度增加,这将使颅内血管扩张,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对这类患者行麻醉时应辅以人工呼吸。

5.粘液性水肿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中毒作用极为敏感。

6.各种类型的出血,血容量减少会增强吗啡的作用。

7.前列腺肥大患者应用吗啡后,宜引起尿潴留。

8.老年人、婴儿、孕妇及授乳期、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用吗啡时应小心。

[给药说明]

连用 3—5天即产生耐药性,一周以上可成瘾。

应用大量吗啡进行静脉全麻时,常和神经安定药(neuroleptics)并用,诱导中可发生低血压,手术开始遇到外科刺激时血压又会骤升,应及早对症处理。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后,应监测呼吸及循环功能,前者 24小时,后者 12小时。

[不良反应]

久用成瘾.可有肌肉痉挛.

主要不良反应多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抑制咳嗽、引起恶心及呕吐,大剂量时降低思维和活动能力)和胃肠系统(便秘和括约肌紧张)。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膀胱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吗啡极易引起成瘾,停用后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综合征。过敏反应较罕见。

[心血管系统]吗啡阻断血管的交感神经反射并兴奋迷走神经核,致外周血管扩张,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致使患者眩晕甚至昏厥。吗啡对静脉紧张力也有特异性作用,给与吗啡数分钟后,静脉开始收缩,结果使神经原性交感神经张力和 α-肾上腺素能阻滞作用减弱,随之静脉压下降。有些患者可能产生轻度的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治疗量的吗啡对脑内血循环无直接作用,但由于呼吸抑制和血中CO2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脑血管张力减弱和颅内压升高。

[呼吸系统]吗啡最危险的不良反应是直接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即使给予治疗剂量也会损害呼吸的所有功能。开始时呼吸频率减慢,但由于呼吸深度的代偿性加大,分钟通气量仍保持在正常范围;随着呼吸深度的减弱,呼吸分钟通气量开始减少;同时呼吸运动也不规则。吗啡静注后15分钟、肌注后30分钟和皮下注射后90分钟,呼吸损害最严重。吗啡过量引起的死亡是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导致呼吸衰竭。有报告吗啡引起肺肉芽肿病。

[神经系统]吗啡除抑制呼吸中枢及兴奋延髓的呕吐中枢外,其他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有:在治疗剂量下可诱发一时性黑朦、思睡、注意力分散、思维力减弱、表情淡漠、活动能力和视力减退,以及昏睡。有些病例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表现为惊恐和畏惧。由于吗啡对动眼神经核的兴奋作用,可使瞳孔变小,这有助于吗啡中毒和麻醉药瘾的鉴别诊断。有报告口服吗啡缓释片剂后可发生妄想及幻想,特别是老年人可发生不安、呕吐及定向力障碍,此时不需要停药而是减量。

[消化系统]许多文献表明,使用吗啡后有40%患者出现恶心,15%呕吐。无疑对多数患者,恶心和呕吐是吗啡的特征性不良反应。

吗啡对胃肠道平滑肌有直接作用,使括约肌收缩而使纵向肌张力减弱,导致肠道分节增加而蠕动减弱。在吗啡影响下,胃窦部和幽门的紧张性增强以及食物自胃排空减慢、肠蠕动减缓、胃分泌和胆汁、胰汁产生减少,则促使肠道对水分吸收更完全,使肠内容物干燥,最终导致便秘。

吗啡能减慢胆囊的排空程度并致胆道和俄狄氏括约肌痉挛,从而使胆囊内压力明显升高,以致出现各种症状,从上腹不适致典型的绞痛。

[泌尿系统]吗啡引起尿少和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和吗啡促使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所致。术后应用吗啡止痛可产生尿潴留,由于尿潴留的不适而加大吗啡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可导致呼吸受抑制及过度镇静。

[内分泌、代谢]吗啡使丘脑对传人刺激的反应性减低;在手术时它抑制因紧张所制的ACTH的释放;它抑制黄体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但加强对催乳激素的释放;对有些患者可加强生长激素的释放。在吗啡影响下,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增加,而17酮甾体的分泌减少。长期使用吗啡时,男性的睾丸酮分泌减少,第二性征退化;妇女的排卵受影响,并出现闭经。吗啡还明显抑制泌乳。

[皮肤]吗啡能诱发组织胺释放,而出现荨麻疹和痒疹,尤其是在鼻部区。吗啡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典型,主要是皮疹。接受吗啡的人可大量出汗。有1例首次用硫酸吗啡发生紫癜。有报告注射部位发生局部出血或化学刺激性症状。

[相互作用]

药液不得与氨茶碱、巴比妥类钠盐等碱性液、溴或碘化物、碳酸氢钠、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植物收敛剂、氢氯噻嗪、肝素钠、苯妥英钠、呋喃妥因、新生霉素、甲氧西林、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以及铁、铝、镁、银、锌化合物等接触,以免发生混浊沉淀。

如果同时使用安眠药、全身麻醉药、神经安定药或其它能减弱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激活作用的药物,则麻醉性镇痛药的抑制呼吸作用加强。

酗酒者给予吗啡特别危险,当血液中有高浓度的酒精时,即使小剂量吗啡(0.3~0.4mg)也可能致死。

当患者还处于肌肉松弛药后作用的影响下,给予吗啡也会使呼吸抑制作用增强。因为麻醉性镇痛药除抑制呼吸中枢的传入冲动外,也能损害传出(运动)神经对呼吸肌的支配。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增强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引起惊恐、精神错乱和严重的呼吸抑制,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高血压。

吩噻嗪类能增强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它们与吗啡合用,能导致血压明显下降。

吗啡能减弱利尿药的作用。

吗啡与华法林同时应用,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一、利尿剂

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张力。利尿剂广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这一类药物不良反应认识的普及,通过合理的合并用药,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一)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低钙、低镁):

是伴随着利尿剂的利尿作用的常见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且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甚至肠麻痹)、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临床上通过下列方法避免或减少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1.补充电解质:为了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适当补充。口服或静脉补钾是最常采用的方法。为避免口服补钾药物对胃的刺激,常采用缓释钾口服。根据利尿的程度决定补钾的剂量,在补充过程中应注意复查电解质。在应用利尿剂时对其它的电解质并非常规补充,但在以下情况下必须予以补充:生化测定时发现存在低钠、低镁或低钙血症;洋地黄过量时一般常规补镁;出现身体某部位的肌肉抽搐考虑存在低钙血症时。

以往认为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mg、或吲哒帕胺2.5mg不会引起低钾血症,但实践证明,在老年、进食不佳时,同时少量补钾是明智的做法。

2.与保钾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合用: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12.5~25mg)与保钾利尿剂或ACEI合用时一般可以不要额外补钾,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故在用药早期应注意复查血钾。相反,大剂量利尿剂尤其是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根据情况减少补钾的剂量,并注意复查电解质。

(二)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利尿剂引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利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在停用利尿剂1~2天后加用ACEI。

(三)血尿酸升高、痛风: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常见。应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必要时加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

(四)糖耐量减低:也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应尽量减少用药剂量以避免之,对于剂量不能降低的患者,应注意适当减轻体重、增加活动量。

(五)脂质代谢紊乱:为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必要时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六)氮质血症:常见于药物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如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与其它扩血管药物合用时。在心力衰竭患者,与利尿剂有关的氮质血症比较常见,治疗的方法包括适当减少利尿剂或ACEI的剂量,必要时适当扩容。

在现代高血压治疗中,利尿剂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推荐采用小剂量的噻嗪类,主要是氢氯噻嗪6.25~25mg/d,在这种剂量下较少引起电解质紊乱,很少引起明显的代谢异常。襻利尿剂仅用于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利尿剂是缓解患者症状的最有效药物之一。随着利尿剂作用的发挥,尿量的增加,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在静脉用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时尤其应注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常与ACEI合用,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目前还推荐使用小剂量的安体舒通,因此,应注意复查血钾,根据情况适当补钾。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通过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作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交感神经节的这类药物如利血平、胍乙啶、可乐宁等由于其副作用较大目前临床已经很少使用。

三、β受体阻滞剂

在国内用于临床的主要有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体位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为一线的降血压药物。因此,体位性低血压也比较常见,尤其在老年患者、剂量比较大时,为避免其发生,应嘱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动作应缓慢,必要时减少用药剂量。

2支气管痉挛:为药物对β2受体阻滞作用所致。因此,一般来说禁用于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对于一些肺部疾病较轻,而同时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症(如慢性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考虑小剂量试用对β1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无不适,可以进行长期用药

。必须提出的是,这种对β1受体的相对高选择性是相对的,在使用剂量较大时,仍然可以表现出对β2受体的阻断作用。

3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为药物对β2受体阻滞,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在原来患有闭塞性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可以使肢端苍白、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加重。因此对这类患者,也禁用或慎用(见2、支气管痉挛)β受体阻滞剂。

4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为药物对β1受体的阻断,对心脏的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所致。对于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动过缓,以往整个医界过于敏感。实际上近年来认为,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动过缓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应根据心室率的下降来决定β受体阻滞剂的用药剂量。用药后患者在白天清醒安静时心室率维持在50~60次/分是临床上理想的治疗目标。在患者心率较慢时,必要时可以进行Holter检查,如果不存在RR长间歇(指大于2秒的长间歇)且心室率在7万次/24小时以上,可以考虑继续原剂量维持用药;如果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应考虑停用或减量β受体阻滞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如出现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或减量β受体阻滞剂。

5心力衰竭加重: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力衰竭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对所有没有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症、心功能II、III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收缩力抑制,使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所致。主要表现在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1~2月之内,这是导致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们对在心力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担忧所在。

为避免这一副作用的发生,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利尿,无明显的液体潴留的证据,基本获得患者的干体重;(2)病情相对稳定,已经停用静脉用药,并已经开始口服的ACEI、地高辛和利尿剂的治疗,维持稳定剂量已经2周以上;(3)治疗开始时应采用很低的起始剂量(如卡维地洛3.125mg q12h、美托洛尔6.25mg q12h、比索洛尔1.25mg qd),如果患者对小剂量药物耐受良好,以后逐渐增量(通常每2周增加剂量一次)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4)需要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恶化或心动过缓和心脏阻滞,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利尿剂或/和ACEI的剂量;(5)对症状不稳定或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功能IV级患者,不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6)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6脂质代谢异常:一般来说与药物对β2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关。表现为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降低。在大剂量长期用药时可以发生。建议选用β1选择性或β1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或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脂质代谢紊乱。必要时可以考虑选用调血脂药物治疗。

7掩盖低血糖症状:由于药物的对β1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心率下降,引起可以掩盖早期的低血糖症状(心悸),这是β受体阻滞剂长期以来不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但今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用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显著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并且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也证实了在糖尿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β受体阻滞剂在糖尿病患者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这种副作用所引起的后果。因此,在有明确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适应证(如冠心病后、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

8抑郁:这是由于药物对神经突触内β受体的阻断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灭活所致。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应考虑停药,也可以考虑换用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9乏力、阳痿: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发生。必要时停药。对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考虑试用另一种β受体阻滞剂。

四、α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对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疗效没有被证实。作用于中枢的α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宁)由于其副作用较明显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主要作用于外周的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哌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等。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

1体位性低血压:为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在首次给药时、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建议首次给药放在睡觉前,并且首剂减半。乌拉地尔引起首剂低血压的机会相对较少。在给药过程中,应嘱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动作应慢,必要时减少给药剂量或换用其它种类的降压药物。

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临床上为减轻这种副作用的发生,常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

3水钠潴留:长期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这种不良反应,同时药物的降血压作用减弱。合用利尿剂可以减轻或避免其发生。

4一般反应: 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口干、恶心、便秘、皮疹等,必要时停药。

五、钙离子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用于心律失常(如维拉帕米)、和冠心病心绞痛(如硫氮卓酮)。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体位性低血压:并非很常见,主要在与其它降血压药物合用时发生,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嘱患者用药后变换体位时速度应慢可以减少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必要时降低药物剂量。

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必要时可以与β受体阻滞剂阻滞剂合用以减少其发生,但应该注意的是应避免将非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以免加重或诱发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3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为药物的扩血管作用所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如症状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可以换用另一类的降血压药物。

4便秘:为药物影响肠道平滑肌钙离子的转运所致,为钙拮抗剂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可以同时使用中药缓泻药物以减轻症状,必要时换用其它药物。

5胫前、踝部水肿:为钙拮抗剂治疗的常见副作用。临床发现与利尿剂合用时可以减轻或消除水肿症状。

6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多见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或存在基础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时发生,一旦出现应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对存在窦房结、房室结病变的患者,禁止使用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7抑制心肌收缩力:多见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由于钙拮抗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不肯定,故目前普遍认为对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任何钙拮抗剂,除非患者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8皮疹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很低,出现后应停药。

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目前广泛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类药物,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ACEI用于这些患者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CEI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这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苯那普利、培垛普利、雷米普利等。这类药物具有类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咳嗽: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0~30%不等,与给药的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也不呈缓解趋势。症状可以相当严重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部分患者因此不能耐受ACEI治疗。为无痰干咳,夜间为重,常影响患者睡眠。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药物对激肽酶的抑制作用导致缓激肽在体内水平增高有关。临床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在服用ACEI出现咳嗽症状的患者,在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止咳药物后,患者能继续耐受治疗,真正需要停药的患者为数很少。

2肾功能减退、蛋白尿:由于ACEI主要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压,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出现程度不等的血肌酐升高现象,在存在基础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为避免或减轻用药后血肌酐升高,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起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血肌酐变化,用药后血肌酐升高超过基础状态的50%或绝对值超过2.5mg/dl,应考虑停药。一般认为在血肌酐水平大于3mg/dl时应避免使用ACEI。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无论其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一旦能够顺利加用ACEI,可以显著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ACEI使用早期可以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影响治疗,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蛋白尿的排泄可以减少或消失。事实上,ACEI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以显著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

3高钾血症:为用药后抑制醛固酮的释放所致。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在服用ACEI的患者,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并减少补钾的剂量,密切观察血钾的变化,在调整ACEI剂量时尤其如此。目前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推荐合并使用ACEI和小剂量安体舒通,故应密切注意血钾变化,必要时减少ACEI剂量。

4低血压:首剂低血压是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血容量不足和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生。首剂低血压的发生与过敏反应、以及今后应用ACEI的疗效无关。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推荐采用小剂量起始(如卡托普利3.125~6.25mg),在同时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加用ACEI前暂停或减少利尿剂的应用。在某些心力衰竭患者,尽管血压偏低,应设法小剂量加用ACEI,因为研究资料表明,一旦能够使用ACEI,肯定可以使患者获益。

5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一般不影响治疗。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而不能坚持服药,可以试用另一种ACEI或者停药。

6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为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罕见引起喉头水肿窒息的报道。

七、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通过对血管紧张素II AT1受体的拮抗作用,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大多数病理作用而发挥疗效。目前临床上认为这类药物的疗效并不能超过ACEI,推荐用于对ACEI不能耐受的患者。咳嗽的发生率低是这类药物的最大特点,其它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处理同ACEI。

八、调血脂药

(一)他汀类调血脂药:这类药物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通过抑制HMG 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并代偿性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加速LDL的清除而发挥降胆固醇作用。此外,这类药物还具有稳定内皮细胞功能、抗炎、抗血栓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脂以外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4S、LIPID、CARE、HPS、MIRACLE

、WOSCOPS、AFCAPS/TEXCAPS)证实了这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疗效,目前这类药物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的标准治疗。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转氨酶升高:这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在存在基础肝脏病变的患者(包括脂肪肝),用药后常引起转氨酶的轻度升高(低于正常值的2倍),一般不影响治疗,对出现明显升高的患者,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转氨酶的升高与用药剂量的大小相关。

2、肌肉症状、肌酶谱升高:为少见的副作用,但如不能及时停药,有可能导致致命的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发生机制尚不肯定,可能与药物的代谢受抑,血药浓度升高有关。很多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通过CYP450 3A4代谢,与其它通过此酶代谢的药物或食物(如红霉素、环孢A、吉非贝齐、西柚汁等 )合用时,他汀类药物的代谢受影响,均有引起肌酶谱升高、肌肉症状甚至肌溶解的报道;这些药物较大剂量单独给药时,也可引起肌肉症状,也有导致肌肉溶解的报道。但其它不经过此酶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也有引起这种不良反应的报道。为避免其发生,一般认为不应该将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合用。用药早期应注意观察肌酶谱和肌肉症状,一旦出现,应追究其原因,并考虑停药。

3、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纳差、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与用药剂量有关,减少剂量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停药。

(二)贝特类调血脂药:主要通过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VLDL的降解而降低血甘油三酯,对血胆固醇也有轻度的降低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脂质代谢异常。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

1转氨酶升高:为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存在基础肝脏病变的患者(包括脂肪肝)或用药剂量较大时,轻度转氨酶升高(低于正常值的2倍)一般不影响治疗,对出现明显升高的患者,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转氨酶的升高与用药剂量的大小相关。不用与明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2肌肉症状、肌酶谱升高:多见于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时,但单独使用贝特类药物也有引起肌肉症状和肌溶解的病例。症状的出现与用药剂量有关,用药早期应注意观察肌酶谱和肌肉症状,一旦出现,应追究其原因,并考虑停药。

3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烧心等,罕见引起胆石症。消化道症状与用药剂量有关,减少剂量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停药。

九、治疗心力衰竭用药:

(一)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制剂主要是地高辛,静脉制剂主要是西地兰。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发挥作用。DIG研究发现地高辛用于治疗非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可以减轻症状,减少住院次数,改善生活质量。

洋地黄中毒是这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最主要不良反应。对地高辛来说,过量主要见于老年、肾功能不全、较大剂量给药、与其它影响地高辛体内分布的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等)合用、存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高钙血症时。临床上很重要的是预防地高辛中毒的发生,以下各项需要予以注意:

1、 鉴于地高辛对心力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已经不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首选药物,仅用于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辅助治疗。因此,目前多建议采用偏小剂量给药,用于ACEI和利尿剂治疗以后。即使在心房纤颤患者,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广泛应用,也推荐较小剂量使用地高辛,在心率控制不满意时,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协助控制心率。为减少地高辛过量的发生,临床上推荐采用的常规剂量为0.25mg 每周5~6次,根据肾功能和合并用药的情况,可以采用0.125mg qd、0.125mg qod或0.125mg 每周2次给药。

2、 与胺碘酮、维拉帕米、硫氮卓酮、普罗帕酮合用时,因为这些药物可以置换组织中的地高辛从而升高其药物浓度,给药剂量应减半。

3、 应用利尿剂是应谨防低钾血症,注意复查血电解质,在调整利尿剂或/和ACEI剂量是尤其应予以注意。

4、 在应用洋地黄过程中,应禁止静脉补钙,尽量避免口服补钙。对慢性肾病出现低钙抽搐的患者,可以考虑小剂量口服补钙,并将口服补钙时间与服用洋地黄时间错开(如早晨服用洋地黄,晚上服用口服钙剂)。

5、 在老年患者(70岁以上),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肾功能减退,在长期使用地高辛时,应计算其肌酐清除率,根据肌酐清除率决定地高辛用量。

6、 对已经出现地高辛过量的患者,应停用地高辛、补钾、补镁、使用地高辛抗体等,并根据心律失常情况采用对症治疗。禁止采用利尿剂促进地高辛的排泄。

(二)硝普钠

为直接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而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为治疗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有效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为低血压和硫氰酸盐中毒。

1、低血压:为静脉输注硝普钠最常见的副作用。低血压的伴随症状常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低血压主要由于观察不严密、或输注速度不恒定所致。采用注射泵给药,并在调整剂量阶段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可以大大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由于硝普钠的半衰期很短,出现低血压后如能及时发现,立即停止静脉注射,症状可以在3~5分钟内迅速缓解,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收缩压低于100mmHg时,应不用或慎用硝普钠。

2、硫氰酸盐中毒:硝普钠所含的亚铁离子与红细胞内的巯基化合物迅速结合成氰化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很段,在肝脏内迅速代谢成硫氰酸盐,血浆硫氰酸盐浓度大于10mg/L,为硝普钠中毒的指标。硫氰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老人、肾功能不全或长期(超过3天)较大剂量给药时,在这些情况下,临床应注意观察硫氰酸盐中毒的症状,并监测血硫氰酸盐浓度。

(三)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主要包括拟交感类药物和双吡啶类衍生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对这些药物抱有很大希望,但以后的临床试验表明,长期口服这些药物反而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主要与这些药物对神经体液的激活作用有关,因此这些药物的口服制剂已经被淘汰,只有静脉制剂仍沿用于临床,用于短期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1.拟交感类药物

目前在国内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是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

(1)多巴胺:小剂量(1~3u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使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冠状动脉扩张,对肾动脉的扩张作用可以产生一定的利尿作用。中剂量(3~6ug/kg/min)给药兴奋β1受体为主,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而大剂量(大于6ug/kg/min)则通过兴奋外周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发挥维持动脉血压的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 心动过速:为药物对心脏β1受体的兴奋作用所致。在小剂量和中剂量给药时,多不引起心率的增加,较大剂量给药时心率明显增快。

2) 室性心律失常:也是药物对β1受体的兴奋作用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在较大剂量给药时更易出现,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时可以考虑降低用药剂量或加用利多卡因。

3) 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高:为较大剂量给药,兴奋外周α受体所致,不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但在必须使用大剂量多巴胺维持血压的情况下,可以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下同时给予小剂量硝普钠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的后负荷。

(2)多巴酚丁胺:为选择性β1受体兴奋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对外周血管阻力没有影响。具有与多巴胺相似的引起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在较大剂量给药时明显。此外,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多巴酚丁胺的药理作用逐渐减弱,一般持续用药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

2.双吡啶类衍生物

目前在国内应用于临床的仅有氨力农和米力农。通过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内的磷酸二脂酶,使组织中的cAMP水平升高,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对钙的摄取、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钠钾ATP酶的活性而分别发挥其正性肌力作用和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两种药物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而米力农的作用强度约为氨力农的10~15倍。两种药物具有类似的不良反应:

(1)肝酶升高:以氨力农长期口服为明显。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目前这两种药物的口服制剂已经淘汰,静脉制剂应用时间短暂,如引起转氨酶升高,停药后能够迅速恢复。伴随转氨酶升高,患者常出现恶心、纳差、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

(2)室律失常:静脉给予负荷量时容易发生,在持续静脉输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多见于米力农的给药过程中,一般为一过性,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停药或降低给药剂量后可以迅速消失,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在静脉给予负荷量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情况及时停药。

(3)血压下降:由于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静脉使用过程中可以出现低血压。也是主要发生在静脉给予负荷量时,减量或停止输注后血压能够迅速回升。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4)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缺乏:为氨力农长期口服给药的副作用。静脉短期给药的情况下很少发生。

十、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静脉系统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并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治疗。静脉给药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或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口服主要用于慢性期的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硝酸甘油、二硝基山梨醇酯(消心痛、异舒吉)和单硝基山梨醇酯。这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1、低血压:静脉给药时容易发生,硝酸甘油引起的低血压多见,二硝基山梨醇酯静脉给药较少引起低血压。小剂量起始,逐渐增量,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可以大大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在血容量不足或合并使用其它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利尿剂时,口服给药也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此时应考虑减少利尿剂或扩血管药物的剂量。

2、头痛、潮红:为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的常见副作用,为药物的扩血管作用所致,为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表现。多发生在用药的早期,坚持用药症状可以减轻并逐渐消失。减少给药剂量直至症状减轻(可以耐受)或消失,再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有助于克服这种不良反应。

3、心动过速:为药物扩张血管后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以减轻心动过速的发生。

4、硝酸酯耐药:硝酸酯类药物长期应用出现的耐药现象引起关注,确切的发生机理尚不确定。目前认为与硝酸酯在体内释放NO过程中使体内巯基过度消耗有关。为避免耐药性的发生,建议每天至少有6~8小时的无硝酸酯期,即长期静脉注射时(超过3天)应每天停药6~8小时,停药期间可以使用其它的抗心绞痛药物如硫氮卓酮。口服给药时,应避免q8h(二硝基山梨醇酯)或q12h(单硝基山梨醇酯)的给药方法,建议采用tid(二硝基山梨醇酯)或bid(单硝基山梨醇酯)的给药方法,以保证每天有6~8小时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治疗浓度。

十一、抗血小板药物

(一)阿司匹林:阻断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临床研究证实作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该药目前已经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过敏反应:皮疹。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性皮疹,应立即停药。

2上腹不适、恶心、纳差:为药物对胃的刺激所致,可以采用肠溶制剂、微粒化制剂或泡腾片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局部的刺激;也可以与食物同时服用以减轻症状。

3上消化道出血:多半发生在有慢性胃部病史的患者,也可见于无胃病史者。在目前推荐的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剂量下,很少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须立即停药,必要时进行纤维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对发生出血的患者,推荐使用局部的止血措施如口服凝血酶、胃粘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避免全身性使用促

凝药物,以免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4皮肤出血点:为药物抗血小板作用所致。减少剂量或停药后消失,在目前推荐的给药剂量下,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5对外科手术的影响:外科手术前,为保险起见,必须停用阿司匹林一周以上,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创面的广泛渗血;对必须尽早进行的手术,停药后可以监测血小板功能,在血小板聚集率恢复到大于50%时,即可以进行手术;对急诊手术,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并可以输注新鲜血小板,新输入的血小板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

(二)抵克利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作用的环节不同,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肝酶升高:药物经肝脏代谢,用药后可以使转氨酶升高,轻度升高(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不影响用药,明显升高者需停药并予以保肝药物。

2.粒细胞缺乏和/或血小板降低:为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的粒细胞缺乏和/或血小板降低只需要停药观察;严重病例粒细胞绝对值可以降低至500/mm3以下,而需要接受对症的药物治疗(如IVIG)。

3.皮疹:过敏反应,一旦发生需要停药。

4.出血倾向:也可以出现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出血,可以降低给药剂量以减轻症状,必要时停药。

5.对外科手术的影响:见阿司匹林。

(三)氯匹格雷:作用机理同抵克利得,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肝酶以及对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影响)明显低于抵克利得,在西方国家,临床上已经基本取代了抵克利得。

十二、抗凝药物

(一)双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等。为口服抗凝药物,用于心房颤动、机械瓣术后、以及易栓症患者的长期抗凝。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与抗凝有关的出血。轻度仅表现为皮肤穿刺部位的淤斑、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尿,中度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肌肉深部出血,出现血色素的明显下降;严重者可能发生心包积血、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INR来判断抗凝的程度,国外推荐的抗凝程度为INR维持在2.5~3.5;国内开展的针对国人的临床观察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因此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对心房颤动的抗凝,

建议将INR维持在1.8~2.5,而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应将INR维持在2~3之间。

另一个在临床上难以控制的因素是双香豆素类药物与其它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双香豆素类药物与血浆蛋白有很强的结合力,当存在其它与血浆蛋白有比较高的结合率的药物时,可以置换出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类药物,药效增强,出血的危险性增加。经常与这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有:非激素类解热镇痛药、他汀类调血脂药、贝特类调血脂药、水合氯醛等;另外,双香豆素类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别嘌呤醇合用时,其代谢受抑制,药效增强;与阿司匹林合用是药效增强,易于发生出血并发症。

因此,对服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除了注意定期监测(剂量调整阶段每1~2天测定一次,维持阶段每2~4周测定一次)血INR值以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对原有的合并用药进行改动,并且在每一次必须的改动时监测INR值,尤其在使用上述的几类药物时,应特别注意调整双香豆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对口服抗凝药物过量时,可以采用维生素K肌肉注射进行对抗,根据INR超过治疗范围的程度,通常采用的剂量是5~10mg肌肉注射,并注意观察注射维生素K以后INR值的变化。

(二)普通肝素:皮下或静脉注射,用于短时的抗凝,由于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的疗效不明确,临床上不推荐使用。静脉肝素主要用于心导管过程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MI溶栓后、急性肺梗塞、以及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普通肝素治疗过程中采用ACT或APTT监测其抗凝程度,调整肝素给药剂量,将ACT或APTT维持在与正常值比较延长1.5~2.0倍的范围内。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对轻度出血,仅需要延长给药间期或减慢输注速度即可;对重度出血,需立即停用肝素,并给予鱼精蛋白进行对抗,通常按鱼精蛋白1~1.5mg中和肝素1mg计算。

(三)低分子肝素:包括达肝素、依诺肝素和那曲肝素等,均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方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急性冠脉综合症、AMI溶栓过程中、深静脉血栓、以及心导管手术中的抗凝治疗。用药过程中,可以用血液中抗Xa活性来评估抗凝的程度,临床上测定抗Xa活性比较复杂,难以广泛开展。采用相应药厂所推荐的给药剂量,治疗过程中可以不监测任何指标,而血浆的抗Xa活性即可维持在治疗范围以内。

采用药厂推荐的给药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安全性较大,临床上很少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如果发生严重出血,也可以采用鱼精蛋白进行对抗,所采用的剂量同普通肝素。

十三、溶栓药物

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因血栓形成而被阻塞的血管获得血流的再灌注,国内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1出血: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出血仅表现为皮肤穿刺部位的淤斑、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尿,血色素没有明显变化,不需要进行输血;中度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肌肉深部出血,出现血色素的明显下降,需要进行输血治疗;重度出血可能表现心包积血、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对发生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注溶栓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输注新鲜血浆或纤维蛋白原。对高龄老人及血压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t-PA易于诱发脑出血。

2过敏反应:皮疹、寒战、发热。多见于链激酶输注过程中,发生后可以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症状。

3、 再灌注心律失常:为溶栓后血管再通时血液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所致。可以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最典型的为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也可以表现为原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消失。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呈良性过程,不需要进行临床特殊处理,而表现为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或室颤时,可以考虑采用同步或非同步直流电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