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试机号后分析汇总:香港-求知雅集-敏求精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16:10
95年5月,香港有兩位著名收藏家先後病逝,一位是「暫得居」主人胡惠春先生,另一位是茶具博物館創辦者羅桂祥博士,享年均為80餘歲,他們兩位,都曾擔任過香港著名收藏團體「敏求精舍」的主席。

  胡惠春,英文譯名J.M.HU,在國際中國藝術品收藏界極負盛名。胡惠春家族發跡於民國初年的上海,1945年,他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陶瓷專門委員;50年,任上海文管會委員,以後便由上海轉到香港來發展。60年代,「敏求精舍」成立時,胡氏是最重要的發起人,以後並擔任主席職位長達8屆之久,他和另一位也已過逝的著名藏家仇焱之,均為連接上海與香港二處收藏重鎮更替的關鍵人物。

  民國時代,上海是中國藝術品主要的收藏重鎮,當時名收藏家有吳湖帆、龐元濟、張珩、朱靖侯、錢鏡塘,這些收藏家因沒有能離開大陸,當鐵幕大門一關,只有透過香港熟人把收藏一一拿出來賣,而香港便成了中國藝術品收藏界另一個據點,以致藉著上海和香港的關係,胡惠春、仇焱之這些人幾乎影響了近40年的香港藝術收藏走向,不過,胡氏逝世後,香港延續民國初年來的上海收藏餘風,從此劃下句點。

  另一位「敏求精舍」重要成員羅桂祥也已病逝。羅桂祥,原籍潮州,曾任2屆「敏求精舍」主席,以經營「維他奶」飲料起家,70年代,蘇富比登陸香港時,羅氏已是重要買家,其收藏除捐給香港茶具博物館的宜興古壼外,還擁有一些精彩瓷器,如英國大衛德爵士舊藏的一件清雍正鬥彩松竹梅紋酒壼,和一套完整的清康熙五彩十二月令花神杯。在陶瓷收藏中,羅氏對中國歷代茶具情有獨鍾,自60年代起便開始收藏茶具,他所捐贈給香港茶具博物館所展示的宜興紫砂壼,可說是此類專題最完整的,羅氏逝世,為香港留下重要的文化財。

  「敏求精舍」成員,除胡惠春、羅桂祥2位主幹外,還有收藏明式家具聞名的葉義;收藏古書畫的黃保曦,不過這2位也早已逝世;現還健在的成員有經營利榮酒店,號<北山堂>的廣東人利榮森;來自上海,做暖水壼的范甲;以收藏鼻煙壺為主的皮膚科名醫鄧仲安;<聽帆樓>後人葉承耀,不過,這些藏家都已上了年齡,有許多人早已不再買東西了。

  「求知雅集」起於80年代初,1981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過收藏展,成員相對於「敏求精舍」要來得年輕。

  1979年12月,香港又新組了一個收藏團體,名叫「求知雅集」,成員有已逝瓷器收藏家葛士翹、與大千先生熟識的燕笙波、也是「敏求精舍」成員羅桂祥。至於目前還健在的有,收藏書畫、瓷器著名的楊永德、常活躍於拍賣場的名骨董商張宗憲、瓷器收藏家曲桂流、收藏書畫的梁義、收藏照像機的陳烘;而「敏求精舍」的鄧仲安則擔任該組織的副會長。1981年底,「求知雅集」成員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個收藏展,內容包羅萬象,打破了所有人對香港收藏家的認知。

  「求知雅集」和「敏求精舍」的不同,在於它成員相對年輕。「敏求」成員,大部份都是從大陸轉來的藏家,在大陸時期便已開始收藏,基本上,延續著大陸收藏的古風,尤其是上海餘風在香港揮之不去;而「求知」則可以說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收藏組織,它的成員來自於各個階層,有企業家、有醫生、有地產投資者。另外,與「敏求」收藏風格比較,「求知」對於成員收藏的定義也較廣,如梁義的照像機、楊永德的近代畫收藏( 齊白石專題收藏)都是過去「敏求」成員中所沒有的專題。以致有人形容「求知」才是真正具備香港風格的收藏家團體,因為他們活潑、有彈性的收藏嗜好,像極了香港人。

  不管是「敏求」,還是「求知」都面臨後繼乏力的疲態。

  從60年代便有組織的「敏求精舍」,成員對於收藏經營3、40年後,已露出後繼乏力的疲態,成員除不買進東西外,也已相繼賣出藏品。

  以胡惠春而言,他的藏品,在1985年6月便交給蘇富比,在紐約舉辦專題拍賣,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原藏1對,這次拍賣只拿出1件)以110萬美金落槌,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價的記錄;事隔7年,胡氏再將餘下另一件藏品再交蘇富比拍賣,結果拍到260萬美金,再創中國瓷器的高價。胡氏除透過拍賣賣出藏品外,1989年更將101件自晉迄清的歷代瓷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並為其出版專書,胡氏以「暫得樓」為堂號,最後真實踐了「暫時擁有」收藏最高的真諦。1984年11月,就在另一位「敏求」會員葉義醫生去世後的不久,蘇富比也在香港舉辦他的藏品拍賣,這些藏品包括早期明朝瓷器、青銅器、竹雕、犀角,其中還有1件宋朝畫冊,這件宋朝畫冊,最後被被台灣收藏家、也是「清翫雅集」首屆會長蔡一鳴買走。藝術收藏就是這樣,所謂「物換星移」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上海、香港、台灣。收藏重鎮的更替代表著時代的變動

  香港「敏求精舍」能夠成形,並在60、70年代茁壯,除有上海藏家的來港外,能量的聚集多少還是來自於香港蓬勃的經濟力,不過,就在80年代末期,香港藏家受制於97大限,不敢大肆收藏、除了變得謹慎外,藏家紛紛老化、逝世也是個問題,總之香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不太買東西了,以致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實力,便被台灣所取代。

  80年代,台灣藏家開始在香港、紐約、甚至中國大陸大量買進中國文物,其中,最有名的便屬於鴻禧、永大兩個財團,鴻禧目前已有「鴻禧美術館」;而永大也打算在完成收藏後,開始建館,新興的台灣藏家實力,頗令中國文物收藏界為之一驚。

  而台灣除這2個財團外,擁有多家財團負責人背景、仿「敏求精舍」所組織的新收藏團體「清翫雅集」,在籌組4年後,也將於今天假歷史博物館舉辦成員收藏,這個展相對於1990年香港「敏求精舍」為慶祝成立三十週年所舉辦的藏品展,不由得令人有些想法。90年那次展覽,多少顯露出「敏求」日薄西山疲態;而「清翫」這次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光看會員都還是4、50歲、收藏正處高度興趣狀態、展出藏品又件件精彩,便知道中國文物收藏重鎮又有了更異,台北無疑成了這一波更異的新據點。

  從上海、香港、到台北,沒有想到在本世紀末,中國文物的收藏居然輪到台北當道,這或許是當初浸淫文物收藏的人所料想不到的。

 

来源:艺术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