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密码是啥:四川内江圣水寺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6:46:03
四川内江圣水寺沿革作者:王贤芝 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8    更新时间:2011-10-14

 

 

 

 

                              圣水寺

 

一、前  

 

蜀国多仙山,仙山多名刹。内江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名山胜刹棋布星列。据有史可考者,自唐以来,丛林寺宇逾百座。历代有不少超凡脱俗的高僧名士,留下了许多深含哲理的偈语和禅诗。历代的名宦乡贤对桑梓之寺观胜刹,也留有不少珍贵的韵章。他们寄情山水丛林之间,或抒发情感,或喻事明理,或以佛语张教化,警世人。不少诗联融贯地方掌故,蕴藏佛理禅机,显现时代精神。信众游客,时相传诵,高僧雅士,韵事流传。佛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裁体,它承载了太多的古代历史、社会生活、古代名人、民间故事和传说,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意蕴,其承载的佛教文化遗存,是中国璀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被誉为“中川第一禅林”的内江圣水寺即是无数明珠的其中一颗。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宝库,品味个中禅理雅趣,对今天的人们当不无启示和稗益。,

 

一、圣水寺的历史概况

 

圣水寺位于内江市城西约四公里的沱江岸边,自古便有“蜀国名蓝”、“中川福地”之称。寺院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60-873)年间。唐代有水观禅师于此结茅修行,观水悟道。宋初扩修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后因圆觉楼后山岩中有泉水流出终年不涸,水质清纯,甘甜爽口,被视为“灵泉”、“圣水”故而得名圣水寺。

 

圣水寺自唐末以后历代均有修造。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有过大的扩建和修茸。明末清初兵燹毁损,后于清康、雍年间僧可拙增修殿庑丛林,又一次大规模复修和增修。寺庙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有大小庙房170余间,极盛时常住僧众100多人,最多达300多人,为四川“八大禅林”之一,号称“中川第一禅林”。

 

圣水寺庙宇建筑分三个部份。西面主体建筑大悲殿(即千手观音阁)为古寺,是唐代兴建的最早寺庙。东面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园觉楼另成一系,称大寺。大寺的主要部分为宋代所建,即兴慈禅院故址。中部说法堂一进数重另成一系。三个部份现存的主体建筑,多系清初修建。据记载,寺后藩墙内外林木葱郁,特别是庙前和左侧的上千株楠木和庙后长河堰的古柏,都是合抱大的撑天巨树,浓荫密覆,不见天日。

 

寺后山岩有唐、宋、明、清摩岩造像67龛,450躯。一翕中最多的达99躯,少则1躯。从内容上看,有阐释教人的,有宏扬佛法的,有教化众生的,有启迪人发愿祈福的;从题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高宽各8米,面颊丰满,体态健美,结构协调,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范。圆觉楼里的十二圆觉像,装饰华美,璎珞缀身,雕工细腻,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风格。其他如“弥陀佛像”,“天王像”,“三圣像”,“释迦说法图”等皆唐宋造像。

 

名山胜刹自然多诗文题咏。圣水寺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碑刻,现存比较完好的有20来处。时间最早的题刻是唐代,至今已千年。宋代蔡逸(县尉)题刻《圣水兴慈寺》诗云:“二月春事半,昙花无数开。江头速骑行,江雾绍红埃。下马坐清荫,观鱼大江隈。行行历山寺,金碧森楼台。拂拭有唐碑,字老生莓苔。缅想古今事,悠然一伤怀。……”。明代赵贞吉的《书圣水岩》诗曰:“烂醉岩前抱玉琴,摧残牛耳忆寒盟,山空谷响知人意,若负当时一片心”。全文共28字,笔锋苍劲有力,保存完好,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同有蜀中四大家的杨慎有《过圣水寺赠赵大洲》诗,云:“赵凤才华锦水头,鸣鸾飞步上瀛洲。文传庄叔栖云集,赋奏金卿花萼楼。何国白环曾入梦,至今青海未全收。庙堂终用平戎策,许栖迟老一丘。”清代张由贤有咏圣水寺诗,云:“策马云生径一条,禅林何必隔尘嚣。风光究与庐山异,时听钟声杂晚潮。”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一九五八年八月中共四川省委(58212号文件以其“在省内佛教有较大影响”列为省级文物重点单位。内江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公布该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四年报省,要求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圣水寺历代高僧

 

蜀中人杰地灵,在浓厚的佛教文化中走出了不少大德高僧。圣水寺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几名高僧大德,他们是丈雪、可拙、清德诸师以及王恩洋居士。

 

(一)丈雪通醉禅师(16101693)

 

蜀中诗僧,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康熙34年圆寂,世寿86岁。四川省内江县人。自幼出家,得法于重庆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门下,有“破山门下第一大弟子”之誉,并参学宁波密云禅师处。曾先后住持成都昭觉寺、贵州禹门寺等大寺院,有《锦江传灯录》、《青松集》、《耆老篇》等著述传世。他是继唐神秀、慧能之后,蜀中禅学一脉宗师,对四川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丈雪一生的佛教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遍求名师的求法时期;()依傍破山、密云临济禅宗一系的得法时期;()开创禹门、昭觉诸名寺的说法时期。

 

1、求法时期(26岁以前)

 

丈雪原籍四川内江,父姓李,母姓姚。因家贫寒,于明万历三十七年(l609),其父母逃荒于贵州桐梓(时属四川)芦溪里,第二年十月十五日“于子夜生丈雪”(民国《桐梓县志》卷42)。丈雪一岁时,由父母“携归内江,沿途好盘膝而坐,逢僧辄合掌云‘哥哥’,喜入佛寺,见茹荤酒五辛者,白眼厌之”(如纯《黔南会灯录·丈雪传》)。5岁时,其父母因其喜入佛寺,爱好趺坐,干脆将他舍送内江古字山寺,礼清然和尚为师,丈雪自此开始漫长的出家生涯。

 

丈雪12岁时,有天祥法师从中原参学归蜀,见丈雪“朴素真诚”、活泼可爱,便收丈雪为徒,“训以佛儒经史”。经过8年的努力,丈雪便在这几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丈雪学识渊博、史事娴熟,和他早年所受的这种训练是分不开的。故贵州清代名儒郑珍亦叹服丈雪“出家之雄,已非不从积学可得”(郑珍《播雅》卷24)。

 

2、得法时期(27岁至34岁)

 

明崇祯十年(1637)27岁的丈雪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梁山(今重庆梁平县)万峰山,见到了闻名海内的破山大师。丈雪参见破山问佛门意旨如何?破山说:“胀坏了我,饿坏了你。”丈雪又问“如何是万峰山里事?”破山说:“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丈雪语录·行实》)丈雪百思不解,其疑更甚。

 

有一天,丈雪又向破山问唐代香岩智闲和尚初在百丈怀海门下对答如流,后来见到沩山灵祐,只一句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话头,却答不上,拟问师,却遭破山一顿棒打。入夜,丈雪因反穿鞋,脚套不上,拟伸手拔,忽然猛省,使长期积压于心中的疑团顿开,如肚腹中掉了一块大石一样痛快。后丈雪随破山路过白兔亭,看见瀑布洒然,破山便予之改号“丈雪”,并作书偈:“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钵袋横栏住,只恐蟠龙丈雪冰。”(《丈雪语录·行实》)丈雪遂为破山第一法嗣。

 

同年秋,乘舟出蜀,上天童山礼密云和尚。崇祯十三年(l640)的一天早上,丈雪上天童山太白顶拖柴,竹签伤足,血迸污地,闻密云亲自打普请梆(即击椎召集众僧),椎急声厉,忽契香岩击竹之旨(香岩智闲曾甩石击竹,竹应声响而悟佛法),豁然大悟。午后入方丈礼密云道:“通醉渔猎今古三十年,今才踏破自家草鞋跟子。”被密云当下一顿乱棒,打得丈雪满身血淋淋,而丈雪却呈偈云:“两脚行来古路平,通身棒眼血淋淋。而今始识牛和马,鼻孔分明搭上唇。”(《黔南会灯录·丈雪传》)密云以棒喝许之。自此丈雪才真正悟到了临济禅宗的佛法真谛。

 

崇祯十五年(l642)冬,密云大师圆寂。丈雪归蜀,至开县大宁寺,见本师破山和尚。这时正值明末,中原战乱,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向明王朝发动了最猛烈的冲击,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多次入川活动,蜀中烽火竞奔,战事频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丈雪随破山先避兵乱于大竹之佛恩寺,再避于万峰山之活埋庵。其后,因老母年高书召丈雪,他便辞破山回内江省亲,临别,破山出源流、拂子、信金付之,丈雪受之,是为临济禅宗32代传人。从此以后,丈雪便开始其大半生开堂说法、中兴西南禅宗的“大师”生涯。

 

3、说法时期(35岁至86)

 

丈雪离开破山回内江,不久即到四川铜梁。此时全蜀几乎遍地干戈,丈雪为避兵乱,东奔西走,“展转流离”却“不废道行”。他曾有《避兵有感》诗描述了当时自己的窘迫:“烽火惊人地屡迁,数峰猿鸟冷相煎。溪边红浪多应血,天末乌云半是烟。满肚愁肠如石转,一条穷命似丝悬。虽无十住安身术,幸有芒鞋脚底穿。”(《播雅》卷24

 

南明永历元年(1647),丈雪避兵乱,由铜梁展转至遵义,开禹门禅寺。禹门寺在遵义城东80里沙滩里左侧的回龙山上,明万历初,黎朝邦父子始创伽蓝于上,名“沙滩寺”。明亡,朝邦子黄冈知县黎怀智为效忠明朝而剃发为僧,号策眉,住此寺,改名“龙兴禅院”。丈雪避乱来居,策眉师事之。不久,丈雪离去,永历三年(l649)冬再至,遂开临济禅宗道场,易山名禹门山,寺名禹门寺,借以表示自己所宗禅法来源于正统的禅宗。丈雪在《开堂记略》云:“易‘龙兴’为‘禹门’,兵□野戍,胜境堪夸,树为学业禅堂。”(道光《遵义府志》卷8)可见其意在树立佛教临济禅宗正统法门。丈雪前后在禹门寺开堂说法达l3年之久,在这里广建禅居,建藏经楼,贮四部大藏经(可能是《洪武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嘉兴藏》),开期传戒,广度僧尼,各方缁素,云从景集,“禅和诸子,日至十百”,一时“飞楼涌殿,踵事加辟,遂为坛场胜境”(同上),蔚为西南名刹。

 

康熙元年(1662),他来到成都昭觉寺,看到这座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川西古刹被兵火所毁(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毁于兵火),“殿宇倾没,道侣散尽”,决心重修,中兴昭觉。他多方奔走呼号,得吴三桂和四川巡抚张德地等清朝大吏资助,即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躬亲,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建梵宇,经过几年惨淡经营,至康熙四年(1665)已初具规模。丈雪中兴昭觉寺一时传为佳话,达官显贵纷纷入昭觉寺向丈雪询问禅法。丈雪得众宰官的资助,20余年不断修建昭觉寺,宝相庄严,梵刹清净;丈雪在此开堂说法,士庶瞻依,衲子云来,乃使昭觉寺成为当时川西第一佛教丛林。

 

除禹门和昭觉之外,丈雪先后还在川陕浙地区的雪居、静明、青莲、草堂四刹开堂说法,上遵佛陀之遗训,下阐临济之机枢,内则遍拶钳锤,提撕偈语,培育僧才,外则勤宣禅教,弘扬佛法。故其禅法饮誉海内,弟子遍布川黔滇西南三省,使他自然成为了西南临济禅宗的一代宗师。康熙三十四年,丈雪作《真归告》,圆寂于四川逸老关,灵骨塔于成都昭觉寺西。可说丈雪禅师是蜀中禅学一脉宗师,对四川佛教的振兴、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可拙

 

可拙和尚是今江苏溧阳人,属梁平双桂堂破山祖师的弟子,清康熙年间只身来到圣水寺,率领众僧,历经艰辛,修复了早巳破败的寺院,并开期传戒,使圣水寺达到极盛,跻身于四川八大丛林之列,占地3万多平方米,常住僧伽120余人。其时,寺内树木参天,临沱江一面楠木成林,后山古柏森森,香火鼎盛,吸引四方香客游人前来朝拜。

  

(三)王恩洋

 

 王恩洋,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识学家。恩洋字

 

  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一八九七生。王恩洋居士是我国近年佛教界著名学者。曾在北大哲学系旁听,得梁漱溟赏识,经介绍入哲学系管理印度哲学图书室。在梁的指导下,大量阅读了法相唯识的典籍。。1942年,他来内江与一些知名人士积极筹备“东方文教研究院”。1944年,在其他几位居士的支持下,该院终于建成,次年在圣水寺开学。研究院共分为问学部、研究部、修学部和函授部,学者甚众。如今中国西南、港台许多地区的大德高僧当年都是王恩洋居士的学生,他有几十万字的著作散见于世界各地,许多文章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四)清德

 

清德上人,1925年生于四川资中县。1945年在四川彭县九峰山海会堂出家,195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佛学院。曾任圣水寺方丈、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现任雅安荥经县云峰寺方丈、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省、市政协委员。数十年来,清德和尚笃信佛教,钻研佛学,矢志不渝,深得佛门弟子的爱戴和三宝弟子的敬重。并多次参加省内外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为佛教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86年来后,他积极协助宗教部门落实宗教政策,四方筹集维修寺院资金,为圣水寺的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受到省、市政府和宗教部门的表彰,还先后与美国、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流。清德大和尚在修行之暇,挥情翰墨,书法、绘画皆有自家面貌。书法得益于唐颜真卿与《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出入汉魏诸家;绘画得明、清风流而不拘一格。大和尚常以书、画结缘大众、或借书法开示佛理。为诸多单位、个人收藏。

 

 

 

                                            撰写:王贤芝  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