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药品集中招标:礼记檀弓上(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17:11

卷三《檀弓上》(之一)

 

【题解】

孙希旦认为:本篇是孔门弟子所作,开篇记录了一个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故以“檀弓”为篇名。篇中较多记录了丧事的礼节,对天子诸侯的有关礼制也作了一些考证。但篇中也有些不切实的传闻和记述不尽不实之处。在注释中以“按”语形式加以标注。

【原文】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①。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②,檀弓曰:“何居③?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④,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⑤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⑥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注释】

  ①免:郑玄认为是免去吊丧之礼,因仲子立庶不立长之缘故;孙希旦认为“免”是一种头缠布匹的扮相(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而绕于髻)。此处从孙说。

②舍其孙而立其子:仲子适子去世,不让适子之子(嫡孙)而让庶子主持丧事。

③居:齐鲁方言中的语气助词,无实义。

④门右:门内东侧,是卿大夫吊祭时所站的方位。

⑤伯邑考:周文王长子,周未立国之前,为殷纣王所杀。

⑥腯:dùn

【译文】

公仪仲子家办丧事时,檀弓带着免而去吊唁。(等到听说)仲子舍弃他的嫡孙而立庶子为丧事的主持人,檀弓说:“这是为什么呢?我从前还没听说过呢。”他快步走到门东边问子服伯子:“仲子舍弃他的嫡孙而立庶子作丧主,为什么?”伯子说:“仲子也是按照古时的规矩做的。从前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弃他的嫡孙腯而立衍。那么仲子所行的恐怕也合乎古道。”子游向孔子请问这件事,孔子说:“错了!应该让嫡孙主丧。”

【原文】

事亲有隐而无犯①,左右就养无方②,服勤至死,致丧三年③。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④。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⑤。

【注释】

①隐:不指明过失;犯:犯颜直谏。

②就养:就近奉养;方:法则,方法;无方:无固定法则。

③致:极。致丧:极其哀伤。

④方:比照,比较。

⑤心丧:在心中守丧礼。

【译文】

侍奉父母,要委婉地规劝他们的过失,而不要生硬地指责。要守在身边周到服侍直至去世,极其哀痛地守丧三年。侍奉国君要无所顾忌甚至犯颜直谏而不隐瞒。在左右侍奉的要按照惯常法则,竭力服侍到去世,象父母去世一样守丧三年。侍奉老师,不要生硬地指责,不要有所隐瞒。要在身边周到服侍,直到去世,(虽不用身穿孝服,但)心中要哀痛地守丧三年。

【原文】

季武子成寝①,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②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③?”命之哭。

【注释】

按:季武子是鲁国公子季友的曾孙。从郑玄的注解来看,这里所记述的合葬之事,其起因当是季武子依仗权势,在修建陵寝的时候,侵占了杜氏陵墓的土地,杜氏的后人没办法,请求合葬。季武子理亏而答应,并且找出托词来掩饰。但孙希旦认为:古制葬在城北,而季武子之时葬应在城中,所以杜氏先人的陵墓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恐怕事情并不一定如郑氏所说。

①成寝:修建陵寝。

②宫:宅。指陵寝墓地。

③许其大:意思是答应了合葬这件大事;细:对应“大”,指哭泣这样的小事。居:语气助词。

【译文】

季武子建成陵寝,杜氏家的墓在西阶之下。杜氏的后人请求季武子允许合葬,季武子答应了。杜氏的后人进入墓地却不敢哭泣(凭吊)。季武子说:“合葬不是古制,自周公以来(就有合葬)而且没有改变过,我允许他们合葬而不允许他们哭泣,是何道理呢?”于是让他们哭泣。

【原文】

子上①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②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③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④,道隆⑤则从而隆,道污⑥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注释】

  按:孙希旦认为,依照丧礼,是否为被休弃的出母服丧,取决于出母是否再嫁,如果出母未改嫁,则于子仍有母子之义,所以子应服丧,否则不必服丧。因此,认为“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这句话是胡说八道。

  ①子上:孔子的曾孙,名白。

②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伯鱼)的儿子,子上的父亲,名伋。

③先君子:指孔子。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

④道:礼节,礼制。

⑤隆:提高。

⑥污:地位低下。

【译文】

孔白的母亲去世而孔白不服丧。门人向子思问这事说:“从前先生的父亲不是为出母服丧的吗?”子思说:“是的。”“先生不让孔白服丧,为什么呢?”子思说:“从前我父亲并没有违背礼。依礼,该提高规格的就提高,该降低规格的就降低,我还能怎么做!作我的妻子时,她就是孔白的母亲;不是我的妻子了,她也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所以孔氏不为出母戴孝服丧,是从子思开始的。

【原文】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①,颓乎其顺也②;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③。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注释】

①拜:孔颖达:“拜者,主人拜宾。”稽颡(顙,s?ng,):叩头。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②颓:恭顺,安详。

③颀:k?n,哀痛之至。

【译文】

孔子说:“(在丧拜之时)拜谢宾客,然后叩头行丧拜之记,恭顺安详合乎礼的顺序;先叩头行丧拜之祀然后拜谢宾客,极度哀痛表示情的极至。对于三年守丧之礼,我遵循情的极至(后者)。”

【原文】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①,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②。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③,不可以弗识也④。”于是封之,崇四尺⑤。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⑥。”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注释】

①防:即防山,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均葬于此。《史记·孔子世家》说:“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於防焉。”因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直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本段文中所述,当是在孔子丧母之后,从輓父之母那里得到父亲葬地的信息、为父母合葬之后的事情。

②墓而不坟:墓与坟的区别:“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方言》卷十三),墓是墓地,即埋葬死人的处所;坟是在墓上筑起的土堆。据传,殷时墓地上是不筑坟堆的。到了周代,开始在墓上筑坟堆,但仅限于贵族阶层,而且要“以爵等为丘封之度”(《周礼·春官·冢人》)。丘是王公之坟,封是诸臣之坟,坟堆的大小取决于爵位的高低,同时坟上要种树,作为墓的标识。“天子坟高三仞(周代一仞为八尺;西汉为七尺;东汉为五尺六寸),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一种落叶乔木,又叫灯笼树);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扬柳。(《白虎通·崩薨》)。关于古代墓葬,还有“陵”、“丘”、“冢”等名称 。“陵”原意是高大的土山,后用作帝王墓葬的专用词。“冢”和“丘”也都指高起如山的土堆。《方言》说:“冢,秦晋之间谓之坟。”《尔雅·释山·注疏》说:“山顶曰冢。”用“丘”来作墓葬名称的,如春秋时吴君阖闾的虎丘,战国时赵武灵王的灵丘,楚昭王的昭丘。历史上最早将坟墓称“陵”的是赵国国君赵绁(xiè)(前349—326年在位)。《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赵绁)十五年(公元前339年)起寿陵。”

③东西南北人:意即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之人。

④识:通“志”,做标记。

⑤崇四尺:崇,高。四尺,《礼记正义》说:“引《周礼·冢人》云‘高四尺,盖周之士制’者,其父梁纥虽为大夫,《周礼》公侯伯之大夫再命,与天子中士同,云‘周之士制’者,谓天子之士也。”可见,孔子之父坟高四尺,有些逾越了规矩,这是孔子“泫然流涕”的起因。

⑥防墓崩:防山之墓因雨大而崩坏。《礼记正义》说:“庾蔚云:‘防守其墓,备拟其崩。’若如庾之言,墓实不崩,郑何以言‘修之而来’?孔子何以言‘古不修墓’?违经背注,妄说异同,非也。”

【译文】

孔子(在防山)为父母修治了合葬之墓以后,说道:“(虽然)我听说过,在古代只筑墓而不起坟,(但是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流浪的人,不可以不(为父母起坟)作为标记啊。”于是封土起坟,坟高四尺。(之后)孔子先回到家中,门人落在了后面。雨下得很大,(等了很久)门人回来了。孔子问他:“你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啊?”门人回答说:“防山的坟墓塌了,(我修好之后才回来)”孔子默不作声。门人说了三遍,孔子流泪哭泣着说:“我听说,古礼是不能修理坟墓的啊。”

按:这里我来分析一下孔子之所以哭泣的原因:一是为父母均已过世而难过,二是年幼丧父,不知父葬何处,是邻居老太太告诉自己的,对自己这样一个四处飘泊的人来说,没有很好地尽孝道;三是逾越礼制,为父母起坟;四是天不作美,刚刚修建的坟墓因大雨而崩塌;五是违背了“不修墓”的古训。凡此种种因缘情由,引起孔子诸般思索,最终忍不住痛哭流涕。

【原文】

孔子哭子路①于中庭②。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③。使者曰:“醢④之矣。”遂命覆醢。

【注释】

①子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悝(kuī)的宰。关于子路之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这样记录的: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蕢(kuài,姓)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蕢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蕢聩,蕢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蕢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聩惧,乃下石乞、壶黡(y?n,黑,黑痣,黑痕,此作人名)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更具体的记述见《左传·哀公·十五年》。

②中庭: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陈澔(hào)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

③故:死亡,此处是指子路死时的样子。

④醢:原指肉酱,此为名词动作,剁成肉酱。

【译文】

孔子站在中庭为子路哭丧。有来吊丧的人,孔子都依礼答拜。哭丧过后,孔子请(从卫国)来的人询问子路死时的样子。来人说:“剁得像肉酱一样了。”孔子于是命人把(祭奠用的)肉酱倒掉了。

【原文】

曾子①曰:“朋友之墓,有宿草②而不哭焉。”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高足。为人谨慎,待人谦恭,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均见《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相传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②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

【译文】

曾子说:“(造访或经过)朋友的墓地,(如果)墓上有陈年的枯草就用不着哭拜了。”

【原文】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①,凡附于身者②,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③。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注释】

①殡:殡和葬的区别:殡和葬是两个既有着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殡最初包含着现在殡葬的全部涵义:一是指停灵柩,即人们在守灵时对死者进行哀悼;二是指埋藏遗体,即对遗体的处理方法。如《梁书·徐勉传》:“梁武帝天监中,徐勉为待中。时有间丧事多不遵礼,朝终夕殡,相尚以速……自顷以来,不遵斯制,送终之礼,殡以期日”。殡的基本涵义是表示停灵枢之意,并由此而引申为人们在停灵枢期间,对死者的哀悼形式。葬的涵义就是指处理和掩埋死者的遗体,即对死者遗体处理方式。据《礼记》解释:“葬也者,葬也,葬也者欲人之弗得见”。司马光则在《葬论》中进一步解释道:“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敛而藏之”葬作为对死者遗体处理方式的涵义一直延续到现在。

②附于身:郑玄:“附于身,谓衣衾。附于棺,谓明器之属。”附于身,意思是为死者穿衣装殓;附于棺,意思是以棺材收敛遗体后埋葬。

【译文】

子思说:“(父亲或母亲)去世后三天要出殡,但凡为亡亲穿衣装殓,一定要怀着诚信之心尽心尽礼,不让自己在日后后悔。去世三个月后,为亡亲送丧下葬,但凡在入棺掩埋之时,一定要尽心尽礼,不让自己事后(因礼数不到)而悔恨。为父母服丧三年这是个期限,(就是提醒自己)父母虽亡但一时不能忘怀。因此,君子一生要怀念亡亲,而不是一时的怀念忧虑。所以,在父母的忌日(死日)不举乐(yuè)行乐()(也是终生怀念父母的应有礼节)。

【原文】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①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②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按:《礼记正义》说:“此一节论孔子访父墓之事。云孔子既少孤失父,其母不告父墓之处。今母既死,欲将合葬,不知父墓所在,意欲问人,故若殡母於家,则礼之常事,他人无由怪己。故殡於五父之衢,欲使他人怪而致问於己。外人见柩行路,皆以为葬。但葬引柩之时,饰棺以柳翣(shà,古代棺饰,垂于棺的两旁),其殡引之礼,饰棺以輤(qiàn。古代载柩车上的覆盖,作装饰用)。当夫子饰其所引之棺以輤,故云其引也盖殡也。殡不应在外,故称,为不定之辞。於时郰曼父之母,素与孔子母相善,见孔子殡母於外,怪问孔子。孔子因其所怪,遂间郰曼父之母,始知父墓所在,然后得以父母尸柩合葬於防。”

【注释】

①五父:街名。郑玄:“衢名,盖郰(即‘陬’)曼父之邻。”

②慎:郑玄:“慎,当为‘引’,礼家读‘然’,声之误也。殡引,饰棺以輤;葬引,饰棺以柳翣。孔子是时以殡引,不以葬引。”

【译文】

孔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因此母亲去世后,只能暂时)停灵在五父大街上。人们看到这种情形,都认为是孔子把母亲葬在此处了。(其实)孔子用的是殡引之礼,只是简单的出殡而已。(等到)问过郰曼父的母亲(自己父亲的葬地)之后,这才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防山。

【原文】

邻有丧,舂不相①;里有殡,不巷歌。丧冠不緌②。

【注释】

①相:配合舂米的节奏而歌唱。

②緌:ruí。孙希旦认为是冠带系于颌下后,余下的悬垂物。不緌,意指服丧期间要去掉冠带的饰物。

【译文】

邻里有丧事,不能以歌助舂。同里有丧事,不能在巷中歌唱。服丧时不要在冠上戴饰物。

【原文】

有虞氏瓦棺①,夏后氏塈周②,殷人棺椁③,周人墙置翣④。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塈周葬中殇、下殇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注释】

①有虞氏:帝舜的姓。瓦棺:以瓦为棺。郑玄:“有虞氏尚陶,始不用薪也。”

②塈:,涂饰。周,周边。郑玄:“火熟曰堲,烧土冶以周於棺也。或谓之土周,由是也。”

③棺椁: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木棺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内棺),其外蒙以兕(,雌犀)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即“鐕”,zān,钉子);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④墙置翣:郑玄:“墙,柳也。”孙希旦:“棺外之材,盖以柳木为之……为之棺椁而无使土亲肤,为之墙,翣而使人勿恶,凡以尽人子之心,而非徒为美观而已。”翣:shà,古代棺饰,垂于棺的两旁。

⑤长殇、中殇、下殇、无服之殇:《释名·释丧制》:“未二十而死曰‘殇’。殇,伤也,可哀伤也。”《礼记正义》:“十六至十九为长殇,十二至十五为中殇,八岁至十一为下殇,七岁已下为无服之殇,生未三月不为殇。”

【译文】

帝舜时代用陶土烧制成棺,夏代的棺以烧土为周边装饰,殷代有了棺与椁的内外分别,周代在内棺四周放置柳木为衬。周代人用殷代的内棺外椁安葬十六至十九岁以下早亡的人,用夏代的烧土棺安葬十二至十五岁夭折的人,用帝舜时代的陶土棺安葬出生三月至七岁的早亡之人。

【原文】

夏后氏尚①黑,大事敛用昏②,戎事乘骊③,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④,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⑤,牲用骍⑥。

【注释】

尚:崇尚,偏好。

敛:即“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昏:黄昏。

戎:兵。戎事,即兵事,军事。骊,,黑色的马。

翰:《易》:“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如皤如,比喻由文饰返回质朴,即打扮素雅。白马翰如,比喻人的高洁出众,如同腾飞的骏马。匪寇婚媾,来的不是强盗而是婚嫁的娘子。翰,高飞,此处用指白马。

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

骍:xīng,赤色的马。

【译文】

夏代崇尚黑色,装殓这样的丧事在黄昏进行,军事行动中骑乘黑色的骊马,祭祀用玄色的牺牲;殷代崇尚白色,装殓在正午进行,战时驾乘白马,祭祀用白色的牺牲;周代崇尚赤色,殡葬在日出时分,战争中驾乘赤色的马,用赤色的牲口做牺牲。

按:孙希旦说:三代崇尚的颜色不同,其原因在于创建各不相同的制式,来表示相互间不因袭旧制。

【原文】

穆公①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②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③,齊、斩之情④,饘粥之食⑤,自天子达⑥。布幕,卫也;縿幕,鲁也⑦。’”

【注释】

①穆公:鲁穆公(?-前376)即姬显,战国初鲁国国君。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鲁哀公之孙,元公之子,在位33年。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便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

②曾子:大贤曾参的儿子,名申。

③哭泣之哀: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前两者都是真心哀伤,所以称为“哭泣之哀”。

④齊、斩:齊,本作“齎”(赍),音。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仪礼·丧服》:“若齎,裳内衰外。”[注,此处的“衰”为“缞”(音cuī,粗布丧服,披于胸前)的假借字,下同。]郑玄注:“齎,缉也。凡五服之衰,一斩四辑,缉裳者内展之,缉衰者外展之。”胡培翬(huī)正义:“五服之衰与裳,有齎者,有不者,故云‘若齎’也。齎,谓缉其边也。不缉者,谓斩也……”。斩,本义是剪裁,特指丧服不缉下边。《释名·释丧制》:“三年之缞四斩,不缉其末,直翦斩而已。”《左传·襄公十七年》:“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现简作“粗”,粗布)缞斩,苴絰、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廬,寝苫、枕草……”。《礼记正义》孔颖达注:“齎斩之情者,齎是为母,斩是为父,父母情同,故答云之情也。”

⑤饘粥之食:饘,zhān,稠粥。《说文·食部》:“饘,糜也。周谓之饘,宋谓之餬。”孔颖达注:“厚曰饘,希(稀)曰粥。朝夕食米一溢,孝子以此为食,故曰‘食’也。”

⑥自天子达:孔颖达注:“父母之丧,贵贱不殊,‘哭泣’以下,自天子至庶人如一,故云‘自天子达’。”

⑦布幕卫也縿幕鲁也:幕,覆盖在棺上的织物;縿,xiāo,同“绡”,有花纹的丝织物。卫国用布,行诸侯之礼,鲁国用绡,行天子之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译文】

鲁穆公的母亲去世了,派人去问曾申说:“丧礼应当怎么办呢?”曾申回答说:“我曾听到父亲说:‘(服丧的时候)痛哭、流涕真心哀伤,为父母穿著斩缞、齊缞真情哀悼,食用稠粥、稀粥作为服丧时的饭食,这是自天子到庶人都要一律遵行的礼节。(重要的一点是,在棺上覆盖的织物有所区别:)以粗布覆盖,这是(像)卫国(等诸侯)的礼制;以丝织物覆盖,这是鲁国(特有的天子)之礼。”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①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②?”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③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④!”

使人辞于狐突⑤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⑥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⑦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⑧世子”也。

【注释】

①申生重耳:春秋时期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献公有五子:长子申生为太子;次子重耳(后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三子夷吾(即献公位为惠公);四子奚齐与五子悼子,皆为骊戎姬妾所生。

献公杀申生事,《史记·晋世家》载:“太子於是祭其母齐姜於曲沃,上其荐胙於献公。献公时出猎,置胙於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胙中。居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谓献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若早自杀,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於今,妾殊自失於此。’太子闻之,奔新城。献公怒,乃诛其傅杜原款。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於新城。”

②盖:,同“盍”,何不。志:想法。这里指申生知道骊姬故意设毒一事。

③行:逃亡。

④之:这。借代“弑君”这样的行为。

⑤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后为惠公太子怀公子圉所杀。下文“伯氏”即指此人。

⑥图:出谋划策。

⑦赐:恩惠。

⑧恭世子:申生死后受封的谥号。孔颖达:“谥法:敬顺事上曰恭敬。”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给父亲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能安逸快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我怎么能做出弑君这样的恶行呢!”

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还小,国家多灾多难,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后来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按:申生甘愿领死一事,体现了古代的忠顺孝义。但是这种所谓的孝行,按照今天的看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春秋》认为:申生的做法不能说是孝,因为这让其父献公背上了杀子的恶名。孙希旦更是认为此乃迂腐的行为。申生只知道顺从父亲的心意,却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可爱,虽然难能,但并不可贵。“为人子者,以全君亲、安宗社为大,而不以阿意曲从为孝。”如果申生能面见献公,说明骊姬进谗的因由,万一献公开悟,那么不但可以保全骨肉之情,而且能使晋国避免纷争之祸,这才是把持大局的做法。像申生这样因为害怕违逆父意而不敢言明真相,因为顾念亲情而不能明辩大义,最终自杀身死,使父亲背负恶名,让晋国陷入争储之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孙希旦用八个来评价申生:“天资仁厚,见理不明”。

【原文】

鲁人有朝祥而莫歌①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②!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③则其善也。”

【注释】

①朝祥莫歌:朝,早晨。祥:古丧祭名,有大小之分。周年祭称“小祥”,两周年祭(第二十五个月)称“大祥”。孙希旦注:“丧一期(年)而除要絰(),故其祭谓之小祥;再期而除衰杖,故其祭谓之大祥。祥之者,鼓琴瑟,未可歌者。故鲁人朝祥莫歌,而子路笑之。”莫:同“暮”,晚上。

②已夫:已,停止。夫,语气助词。

③踰月:踰,同“逾”,超过。

【译文】

有个鲁国人早上(为亲人)举行了大祥祭祀,晚上就做乐唱歌,子路讥笑他。孔子说:“仲由啊,你苛责别人(的习惯),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这个鲁国人已经到了)第三年的服丧之期,这也算是很久远的了!”子路离开之后,孔子(对门人)说:“(鲁人做歌)又何不多迁延些时日呢!(不过)能超过一个月(还能祭祀),也算是善行了啊!”

按: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注说:“三年之丧,计其日月已过,亦已久矣。人皆废,此独能行,其人既美,何须笑之。时孔子抑子路,善彼人。既不当实礼,恐学者致惑,待子路出,后更以正礼言之。夫子曰:‘鲁人可歌之时节,岂有多经日月哉!但逾越后月,即其善。’”孙希旦也执此观点。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①。县贲父御②,卜国为右③。马惊,败绩,公队④。佐车授绥⑤。公曰:同“末⑥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⑦浴马,有流矢在白肉⑧。公曰:“非其罪也。”遂诔⑨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注释】

①乘丘: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兖州东。乘丘之战,《左传·庄公十年》载:“(前684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虹)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

②县贲父:人名,县(xuán)是姓,贲父(bēn f?)是名。御:驾车。

③卜国:人名。右:车右,坐在战车右边的人。商周时期的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居中一人驾驭战车,称为“御”,只随身佩带短剑防身,不参加战斗。左方一人称“车左”, 又称“甲首”,带甲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右方一人称“车右”,又称“参乘”,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

④马惊败绩公队:马惊,马受惊狂奔;败绩,失败,这里指翻车;队:同“坠”,坠落。

⑤佐车:古代天子诸侯用于征战﹑田猎的副车。绥:牵拉上车用的绳子。

⑥末:孔注:“微也……言微弱哉!此卜国也,以其微弱无勇,致使我马败绩。”

⑦圉人:养马的人。

⑧白肉:大腿内侧的肉。

⑨诔:lěi,追述死者功德的悼念文章。这里做动词,写文章追念。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做车右。马受惊狂奔,战车翻倒,庄公从车上摔下来。副车上的人递过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你这个姓卜的啊,可真是软弱无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而今天却翻车摔了国君,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不久二人都战死了。后来马夫在刷马时,才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翻车并不是他们的罪过啊。于是庄公作诔文来悼念二人。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俗,就是从鲁庄公这里开始的。

【原文】

曾子寝疾,病①,乐正子春②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③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④,大夫之箦⑤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⑥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⑦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⑧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⑨。

【注释】

①病:病情严重。郑玄:“病,谓疾困也。”

②乐正(Yuè zhèng姓)子春:春秋时鲁国人,曾子弟子。曾下堂伤足,数月不出,独有忧色。人问之,曰:“君子顷步勿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忧色者也。”

③曾元曾申:均是曾子的儿子。

④华而睆:华,华丽,有彩饰的;睆:hu?n,明亮的样子。

⑤箦:,用竹子或木条编成的床垫,也叫“第”。

⑥瞿()然:惊怕的样子。

⑦革:通“亟”,急。此处指危急。

⑧细人:小人。

⑨反:同“返”;没:同“殁”,死去。

【译文】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首,曾元、曾申坐在脚边,童子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子说:“床垫的花纹华丽光洁明亮,是大夫用的垫子吗?”乐正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哎呀!”童子又说了一遍:“床垫的花纹华丽光洁明亮,是大夫用的垫子吗?”曾子说:“是啊,这是季孙氏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撤掉它啊。曾元,扶我起来把垫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病情危急,不能再挪动了。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童子。君子爱人用的是德行,小人爱人则要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求明于正礼再死掉,这样也就心安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床垫,等到将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