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通h61 战神 v1.1: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1:36

                                                          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

                                                            来源-新民晚报-熊崧策                                                                               ■ 关羽擒将图(绘画作品) 甄子丹、姜文、孙俪联袂主演的电影《关云长》4月28日起在内地公映。此前,有消息说还有4部关羽题材的电影出炉,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这也透露出一点信息:关羽题材一定挣钱。也难怪,儒佛道三教并尊、士农工商四民同拜的只有一个关羽,粉丝数量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关云长》导演庄文强透露,这部电影将让“关公”走下神坛,展示其“人性化”的一面。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关羽封神入圣的历程。

  死后寂寞五百年

  关羽,出生年月不详,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为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总领荆州,公元219年战败被俘,被孙权斩首。

  直到41年后,关羽才被刘禅想起,追封了个“壮缪侯”,此后不久,蜀汉灭亡。在两晋和南北朝时代,史书总是关、张并举,一些武将对这哥俩的崇拜也主要集中在“万人敌”的武艺绝伦,并没有上升到对人格的称许。在当时的笔记小说里,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抱朴子》、《神仙传》、裴启的《语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记载着大量三国人物的言行,但都没提到关羽,武将关羽的事迹并没有引起文人的兴趣,这可能也和他“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有关。

  不过,《三国志》对关羽千字篇幅的简单记载却给后人的神化提供了想象空间,特别是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和上古传说人物蚩尤、刑天相似,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荆州,民间开始流行关羽亡魂显灵的传说,从史籍记载来看,那时的关羽还是与鬼有关的凶神,以凶悍可畏为特征,这一形象直到宋代还有遗存。

  佛教最先关注到关羽信仰的抬头,隋唐时期盛极一时的天台宗抢先出手拉拢,传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禅师在当阳玉泉山遇上关羽显灵,关羽请智顗在玉泉山修建精舍,并率子关平皈依佛门并成为“护法伽蓝”,关羽终于在佛教中有了身份。

  然而,历代统治者却一直对关羽不感冒,直到他死后五百年的唐代,事情才有了转机。

  曾给姜尚当徒弟

  关羽能进入国家祀典,实是占了姜太公的光。武则天当政时开设武举,唐朝开始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下诏在两京设立姜太公庙,张良配享,没关羽什么事。公元760年,在安史之乱中煎熬的唐肃宗追封太公为武成王,祭祀规模与文宣王孔子看齐,张良、韩信、白起、孙武、诸葛亮等人作为“十哲”陪坐,还是没轮到关羽。此时的孔庙已相当完备,配享的有十哲和七十二弟子,阵容强大,相较之下姜太公的排场着实有些寒酸。公元782年,朝廷招兵买马,以孙膑、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等六十四名将为弟子从祀,关羽的称号是“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和张飞一同入选值得庆祝,和劲敌张辽、周瑜、陆逊并肩而立也可接受,但是,竟然和生死对头吕蒙两两相望!想来关羽在天有灵,一定非常不爽。

  更为郁闷的是,姜太公和十哲面前有酒有肉,关羽只有站在旁边干看的份,直到五代后唐时期,关羽等六十四人的画像前才有了祭品。

  北宋初期,宋廷以“为仇国所擒”为由,一度把关羽和张飞从祀典中开除,关羽的“冥神”道路遭遇最大挫折。

  连升两级当王爷

  统治者对关羽的态度不咸不淡、出尔反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曹反刘”的历史观,这以欧阳修和司马光为代表,苏辙年轻时曾说:“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关羽地位的低下也顺理成章。

  而北宋在军事上弱势,国情与蜀汉有相似之处,民间对武力强人的呼唤有增无减,宋夏边境的将士就极为崇拜关羽,百姓们对蜀汉开始给予更多的同情。苏轼就记载了时人听说书时“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情形,这一民间思潮终于影响到高层,宋神宗曾自比刘备,完成了“帝曹”到“尊刘”的转型,而这一变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关羽。

  公元1102年,宋徽宗加封关羽为“忠惠公”,关羽当了近900年的侯爵后终于进爵为公,此外,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加送一个“崇宁真君”的封号,使关羽成为张天师麾下的一员护法,这是关羽进入道教之始。又过了六年,徽宗觉得公爵还是不够给力,加封关羽为“武安王”,这是关羽封王之始,到了公元1123年,徽宗又把关羽的封号变成“义勇武安王”,同时,关羽杀回武成王庙,位置虽然无太大变化,封号则远高于同列诸人,直逼姜太公。关羽迎来了神圣化的第一个高潮。

  读《左传》俘获儒士心

  相比较在北宋获得的那些虚衔,关羽在南宋最大的成就是逐渐俘获了文人儒士们的心。早在北宋年间,一些文人就对关羽身上“忠义”这一儒家特征进行了挖掘和创造,经历靖康之变,关羽身上的勇武和忠义与高扬的民族气节相契合。宋儒褒扬《春秋》,关羽喜读《左传》的特征又大得士子们的好感。再加上朱熹批曹、孙二家为“汉贼”,为关羽今后进入儒教,扫清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障碍。

  南宋对关羽加封有两次。有意思的是,宋高宗也曾给三国吴将甘宁封过王,并且甘妻和二子一女一同受封,这种荣耀又在关羽之上。陆游就曾亲眼所见,关羽坐在甘宁庙的走廊里。看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朝廷迁到江东还得拜江东本地神。

  元代只有文宗加封过关羽一次,相对于庙堂上的冷清,关羽凭借戏曲小说的高关注度在江湖上赢得了大量拥趸。三国故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虽然曲文不传,顾名思义,还没有突出关羽。元代杂剧却刚好相反,三国故事杂剧共三十七种,标题中有关羽的就占十一种,一些蜀汉戏中关羽也无不登场,在元剧里关羽的戏比任何三国人物都要多。 万历朝关羽封帝

  明太祖是个朴实人,受不了关羽头顶上越来越长的溢美之辞,把此前宋元帝王所赐封号全部革去,表面上看王爷变“亭侯”,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实际上朱元璋对关羽还是不错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廷在南京鸡鸣山给关羽立庙,规定国家每年祭祀六次,祭品为一猪一羊,规格不可谓不高。更重要的是,关羽在国家祀典中终于自立门户,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不用寄人篱下。而姜太公的武成王庙,则被朱元璋从国家祀典中删除。

  明中叶起,关羽开始在科举考场频频“显灵”,有考前给举子开小灶讲《春秋》的,有托梦给考生漏题的,还有考场着火救学子的……种种神异,不一而足。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终于完全加入关羽崇拜的大军,也正因为儒家的加入,全民性的关羽崇拜终于确立。

  万历十八年(1590年),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晋升为“帝”的臣子,相比较之下,孔子再怎么加封,也始终是个“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道士的游说下,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不知名姓的夫人被封为皇后,关平、关兴自然是王爷,连周仓都当上公爵。这还不够,南宋的张世杰和陆秀夫被拉来做左右丞相。更为体贴的是,考虑到关羽同志兼职太多,为了减轻工作负担,其在道坛的“三界馘魔元帅”由岳飞代任,在佛寺的护法伽蓝由尉迟恭代任,本人一心一意做关圣帝君。新封号让关羽在道教的地位超过张道陵、吕洞宾、丘处机,直追太上老君。

  万能神关公被热炒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敬,早在关外时期就已开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关羽的形象,马背上的民族立即对武力盖世的猛将产生崇敬之心,他们向明朝请求赐与关帝神像,加以崇拜,称关羽为“关玛法”,“玛法”意味“祖”。顺治元年(1644年),甫一入关的清廷就重修关帝庙,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冲淡了万历封号的道教色彩,突出“忠义”这一儒家伦理,从此时起,关羽便被称为“武圣”,关庙也被称为“武庙”,并且与文圣孔子一样,武圣关羽被列入清代少数几个国家级圣人享受正式的祭祀。乾隆皇帝更是觉得刘禅给的那个“壮缪”的谥号不美,改为“忠义”,连《三国志》都得一起改。

  乾隆后,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天理教起义、张格尔叛乱、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接踵而至。每当此时,关羽题材就被热炒,皇帝就得给关羽的封号加两个字,以求关圣保佑迅速平乱。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帝君”,长26字,和历代“大行皇帝”相比,仅少于努尔哈赤一字。清宫中在上演关羽戏时,只要关老爷一出场,皇帝、后妃都要恭恭敬敬地离开座位绕场走几步而后重新落座。而在后台,要供关老爷神位,焚香供奉。

  而关庙更是遍布天下,据统计,清代中期仅北京城内就有关帝庙116处,远远超出了孔庙的数量。有人推算,当时全国约有关帝庙30余万处,而同期全国只有孔庙3000处,关羽甚至进入藏传佛教系统,雍和宫也有关帝庙。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更是把关庙建到了日本、东南亚、澳洲和美国。

  在朝廷的追捧下,再加上关公人格的魅力,民间拜关羽为“祖师爷”和“保护神”的行业也多如牛毛:剃头、描金、皮革、烟草、香烛、成衣、酱园、豆腐、屠宰、典当、武师、教育、命相,并且司命禄、佑科举、护钱财、治病除灾、驱邪避恶……  

  还是西洋人于此看得最为通透,关公的英文名带GOD,和他们的上帝相类,是万能神。

  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7期

  关公外貌的定型

  《三国志》上对关羽的外表描写只有“美须髯”三个字,后世各种画像和雕塑都是出于想象。宋洪迈在《夷坚志》里记载关羽像“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执令旗,容状可畏”,和后世差别颇大,关羽的外形也经历了一个由分化到统一的过程,到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基本定型。

  ■ 红脸 枣红色的脸更接近风吹日晒的老百姓而不是养尊处优的贵族,体现出民间对关羽的认同感,另外,“相由心生”,红面是赤胆忠心的外在体现,这一特征在《三国演义》中定型。

  ■ 绿袍 元代戏曲和平话并未说关羽穿绿袍,《三国演义》里绿袍是刘备所赠,是关羽忠义的“信物”。绿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并不尊贵,一直是六七品官员的服色,关羽穿绿袍更平民化,绿袍红马也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

  ■ 长髯 “美须髯”怎么个美法,陈寿没说,《三国志平话》说:“生得神眉凤目虬髯”,这是卷曲的胡子,元杂剧《单刀会》说:“上阵处三缕美须髯”,“虬髯”过于粗豪,如张飞、李逵之流,“三缕髯”又太过文雅,直到《三国演义》,“髯长一尺八寸”,以长髯为美才定型

  ■ 赤兔 赤兔马为吕布坐骑,史有明文,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还是“千里追风驹”,从元代《三国志平话》开始,赤兔归属于关羽,毕竟,其他几匹三国名马都不是红色。明初方孝孺却说“宝刀白马提三军”,至少在那时,赤兔还没有取得专属地位。

  ■ 关刀 关羽用不用刀历来争议颇大,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关羽有刀又有剑,唐人郎士元称关羽“一剑万人敌”,元杂剧也有很多关羽用剑的唱词,然而在产生于宋元之交的《义勇武安王》像上,就有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宋元之际,偃月比较流行,再加上“单刀会”这一故事,刀最终压过剑成为关羽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