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新股申购流程: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幹了些什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31:26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幹了些什麼?

 

無可否認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中國抗戰的中堅力量,如果蔣介石領導的中央政府都傚法汪精衛投敵,則中國將迅速被日本征服——這也就是蔣介石為什麼在戰後成為民族英雄的根本原因。但是,要說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就是「蔣干」,則又誇大其詞:蔣介石沒有這樣的實力,也沒有這樣的戰績。
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場大型會戰、大型戰鬥1117 次、小型戰鬥3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傷亡、失蹤約321萬人(陣亡132萬),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由中國***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活動為主,正面戰場的活動僅限於太原會戰與百團大戰。據統計包括民兵活動在內一共發動了111,500餘次各種形式的攻擊。八年抗戰,國軍陣亡的將官有兩百多人,其中包括8個上將,45個中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那麼,日軍損失這樣呢?八年抗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死亡40.46萬人。據戰時日本華北方面軍的參謀回憶,華北日軍平均每年損失僅1.8萬人。而據日本權威戰史《大本營陸軍部》、《華北治安戰》等宣稱,1940年華北方面軍戰死5456人,受傷12386人,合計17842人,與1.8萬人這個數字相當吻合。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擊斃日軍數應為35萬(含日軍傷病死數,但不計滇緬作戰戰績)。如上述八年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陣亡132萬,與日軍死亡數比例大致為3.8:1,如考慮國民黨軍死亡總數實際在200萬以上,則為日軍6倍左右。如此懸殊的實力比例,單靠「蔣干」,能讓日本投降麼?當然,就國民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的作用而言,也不可小覷。起碼,他們在以下這幾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作為政府軍,面對日軍的侵略,他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只能亡國的情況下,在抗戰的各個階段,國軍都有頑強抵抗的表現——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如果蔣委員長不抵抗,他頂多就是個大東亞共榮圈支那維持會的會長,還要和汪主席爭一爭,他是不會幹的。其次,從國軍的構成來看,國民革命軍從來不是一支軍令統一、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是國民革命不徹底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蔣統一中國的努力大抵上是戰爭與妥協的產物。所以,在國軍裡派系林立,所謂中央軍、與桂系、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等地方軍閥並存。在中國殘酷的內戰史上,槍桿子就是政治實力,這就注定了各派武裝力量在抵抗戰爭中各懷鬼胎。我們可以看到,地方軍閥在日軍危脅自身生存時,要麼明哲保身,要麼殊死抵抗。而蔣委員長的中央軍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偏蔣也不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韓復渠為什麼成為漢奸?也是與中央軍的欺壓有關,與蔣的小心眼有關。所以我們在討論國民黨軍隊抗戰中的表現時,不能像中學教科書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泛泛而談。實際上,國軍是一支很複雜的軍隊,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不能稱之為現代國家中的國防軍,倒類似於唐朝時的節度使時代的軍隊。事實上,國軍中許多英勇抵抗的將領與軍隊,並非蔣的嫡系。所以,他們的英勇,不能歸結於蔣的功勞。如張自忠、西北軍和川軍等。


再次,國軍在抗戰中的表現的確很多時候表現為無能。像扒花園口黃河大堤、火燒長沙城等烏龍事件,只能是戰爭史上的無能笑談,是一個現代國家政府軍的恥辱。國軍在抗戰中表現出來的整體戰鬥力令人無法恭維。事實上,大部分的偽軍就是從原來的政府軍中叛變過去的。作為中國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的蔣委員長,難辭其咎。儘管從整體上國軍的表現不佳,但他們畢竟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主要壓力。而且不能否認,在國軍中也有許多有血性的中國人,有許多有能力的戰將,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不得不指出,從軍事的角度和戰略戰術的角度,國軍的表現是不成功的。表現為最高指揮部的戰略思想並不統一,軍令也難以貫徹,組織的幾次大會戰基本上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戰爭的前期與後期的思路並不統一,蔣在前期對日還抱有一定幻想,在後期在宋的幫助下爭取到美援後,才逐漸堅定了抵抗的決心。在軍事上,蔣從來不是一個好的統帥。他的軍事思想主要表現為與敵人拼消耗、拼時間,被動地與阻擊強敵的戰略思路;而不是主動的戰略打擊,還在戰爭中時刻不忘借刀殺人的小把戲。像足球比賽一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弱的一方要戰而勝之,只能採取防守反擊的戰術。但是防守有積極防守和消極防守兩種形式。而蔣的「焦土抗戰」等基本上是一種消極防守的姿態,導致戰略要地一個個失守,只致遷都重慶。


最後,值得肯定的是,蔣還是堅持下來了,儘管作為一個並不高明的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但是他的消極防守的戰略極大地損害了政府軍在國民中的形象。像扒黃河大堤和火燒長沙這樣的事件,還有國軍的節節敗退,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國民的抵抗熱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國軍在異國他鄉的表現反而比在本土表現更好的原因之一。同時,國軍在國外的軍隊由於是孤軍奮戰,反而能夠團結,軍令能夠統一,將士能夠拚死一戰;但是在本土,往往你指望我,我看著你,部隊越多越壞事。像衡陽會戰,如果不是援軍遲遲不到,方先覺又怎會投降?中國人的不團結的確是國民的劣根性,往往把一個中國人逼上絕路,他會殊死反抗,倒是一群中國人,卻會四散逃竄。為什麼一個日本兵可以趕走一個村的人?因為誰都不願意犧牲自己去爭取勝利,一個跑了大家就一窩風的散了,打死誰算誰倒霉。這也基本上是許多國軍的心態。


總之,在整個抗日戰爭中,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在及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持抗戰,苦撐待變,終於等來了期待中的國際形勢變化(美國參戰),最後贏得勝利——但要說這勝利就是「等來」的,則顯然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