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怎样知道中签:老知青董加耕:青春万岁,无怨无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7:08

左一董加耕、左二侯隽、左三邢燕子、周秉和(周恩来侄子)

 

董加耕:青春万岁,无怨无悔

 


  “那时的农村穷死了”

  请董大哥来重庆并不容易。之前,董加耕曾向本次活动组织者之一的潘正国表示:“可不可以不去?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往事就不要提了。”

  为此,潘正国和另一个组织者———当年云南兵团知青大返城请愿活动组织者丁惠民一再邀请:“董大哥,天下知青是一家。你来重庆,实际上就是参加一个全国知青的世纪大联谊。”

  最终董加耕在犹豫中答应了邀请。在和记者的交谈中,他谈得最多的就是“那时的农村穷死了”:

  “我家当时在全村最穷。100多户人的村庄里面,我们家是唯一的茅草房,吃饭有时候都成问题。1953年,我考镇上的高小时,父亲就不同意,为什么?我去读书了,家里面就少了一个劳力,农活就少一个人做,少挣了公分,就更穷了。”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都在经历特大自然灾害。一次,我母亲不小心把能照得见人影的一碗米汤洒了,竟不顾一切地趴在地上,用舌头舔了又舔。这些让我揪心不已。我既然读了高中,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就有责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说起当年自愿回农村当农民的激情,董加耕滔滔不绝。在那个年代,一名新中国培养的高中毕业生,应该算是非常稀罕的“高级知识分子”了。

  “我是一支盐蒿”

  与很多中国人的命运一样,在文革期间,董加耕也遭遇过红卫兵审查和批斗,“最恼火的一次,被罚站八天八夜,腿肿得有茶瓶那么粗”。最长的一次审查,持续期长达3年,回家后,他竟然不知道自己走之后出生的小孩是男是女。

  审查结束后,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关心下,他当过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大会执行主席,第九届团中央委员,第十届团中央筹备组副组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那些事,都过去了了。”董加耕摆摆手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我认为那是对我的考验。有的人比我的遭遇还惨,比我的命运还要跌宕。有什么呢?都过去了。反正,我还是那句话,青春万岁,无怨无悔!”

  “对那段岁月你没有一点感触?”记者追问。董加耕沉默着想了想,拿起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一支盐蒿———一种生长在黄海滩涂边生命力极强的灌木植物,涨潮时淹得要死,退潮时干的要死。最终没有死。逢到雨水丰盛,会长得更旺盛。

  写完后,董加耕反问记者,“你是怎么看那段历史的呢?”没等记者回答,他自言自语地说,“涨潮退潮都是要死,可我有理想,没死成。现在好多了,我这么老了不是还在为农村做事情吗?”

  说完,他又摆了摆手,再也不愿意回忆过去和发表看法。

  “这就是理想的延续”

  几十年前,因为各种各样的背景,2500万左右的知青怀着激情和理想来到农村,洒下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直到1978年,绝大部分知识青年回到城市。

  然而,30年后,2008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文件再次引发世人关注:从当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这就是我当年理想的延续。”对这项决定,董加耕想了想说:“中国农村从来都缺少有知识的青年,当年我不读大学回家务农,也就是想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现在,中国广大农村仍需要有知识有理性的青年去改变,特别是西部地区。”

  他表示,现在的知识青年下农村,还是应抱有“当时我们下乡时的理想和热情,真正对农民、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是去镀金,也不是去观光,而是踏踏实实地改变落后的面貌。这既是物质的改变,更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不过,他对现在的农村有些担忧:以前的农村乡情淳朴,但农民的生活非常苦;现在,农民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更多的人都盯着钱。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当时知青那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孝悌”二字也不那么神圣,“有些人,连孝顺父母都不知道了”。

  记者要离开的时候,董加耕抚着自己花白的头发,似乎陷入沉思:“作为老知青,不管如何评价过去的历史,但我一直记着一句话———青春万岁。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需要温家宝总理说的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