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面怎么没有彩票:领导干部要老中青梯次配备 防止"低龄化"、"一刀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44:36
 领导干部要老中青梯次配备 防止"低龄化"、"一刀切" 中央对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的再次重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新要求,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信号灯

    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七、八期培训班11月20日、21日分别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近来,按照中央“完善领导班子结构”,特别是“坚持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配备”要求,如何完善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作用的机制,如何解决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为多方高度关注。

    “‘低龄化’、‘一刀切’,正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任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概括”,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从表述上来看,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解决”,李源潮的讲话中则提出要“坚决纠正”。“这表明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是从中央文件落实到组织部门,提法则更为明确,其与四中全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解决思路上是集中全党智慧、吸收各地积极意见”。

  “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

    “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中央党校提出的,1982年12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写入党章,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又加入一句话,即‘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叶笃初分析说,1992年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加入这句话,正是对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的正确、全面理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干部年轻化政策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精力、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把具备高学历、新知识结构、新观念的人才提拔上来,“四化”的提出保证了改革开放路线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同时,干部年轻化顺应了代际交替规律。

    近年来,中央同样强调要培养选拔年轻领导干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十七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    不过,中央也注意到在年轻干部队伍培养选拔和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受访专家分析,有些地方和部门在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这种机械地“一刀切”式推行干部年轻化的做法,使得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过分强调年龄,出现了“低龄化”倾向,甚至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有的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德、能、勤、绩等看成了软指标,反而把年龄当成了硬杠杠。“这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梯次结构,不利于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认为,这种“一刀切”的现象不符合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

    综合受访专家分析,“低龄化”、“一刀切”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三:

    一是使一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由于年龄原因无法合理使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其事业上的激情状态和工作经验无法发挥,易使之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党内的团结统一”,张希贤分析。

    二是使一些干部产生浮躁情绪。有的干部刚到一个岗位就又想着提拔,容易走上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邪路。叶笃初认为,从近年来出现的干部腐败低龄化就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汪玉凯认为,过快的领导更替难以保证领导班子的稳定,尤其在县级、地市级。如果过度追求年轻化,没有一个稳定的领导队伍,工作上很难有战略性、前瞻性,易出现短视,容易导致拼资源、拼环境的短期行为发生。这些年在基层领导队伍中出现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风气,与把干部年轻化理解为“低龄化”有很大关系。

    三是使一些干部在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时候就退出了领导岗位,造成了人才浪费,使干部队伍出现断层和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汪玉凯认为,这种人才浪费在乡镇一级尤为明显。

    “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基层领导干部的经验,如果把这些经验切掉,长期看来将不利于党的领导进一步科学化,也不利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张希贤认为。

    “不能把‘年轻化’简单理解为‘低龄化’,要防止和克服机械地只从年龄上考虑干部提拔使用的倾向”,叶笃初认为,“年轻化”和“低龄化”是不难区分的,前者是相对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后者则是绝对的,有相对固定年龄的界限和人员的配备办法。

    “‘年轻化’是针对一个领导班子的结构而言的,在中央、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领导班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对其结构要求是不一样的”,汪玉凯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四化”标准,需要从不同层次上加以区别,“‘年轻化’总体来讲,是领导班子结构要老中青结合,既要有年富力强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也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干部。所以说,‘年轻化’是对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要求,而不是绝对的‘低龄化’”。

  探索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合理配备    “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当前,中央多次强调“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领导班子的老中青梯次配备是一个方向,也是我们党长期努力的目标”,叶笃初认为,我们党历来就重视老中青干部梯次配备,在干部年龄结构上注重形成合理梯队。当前更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形成合理的干部结构,要强调其配置的科学性不能主观、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叶笃初指出,目前在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班子配备中仍存在为配备年龄梯次而凑数、只重视硬性要求不看干部能力等问题。

    张希贤分析,老中青梯次结构中,“老”主要指从政时间长、经验丰富,多为党政一把手、主要领导者。“这不仅仅是指年龄结构的‘老’,更是指为人处事的‘老到’。一个县委书记47、48岁也可以称为老干部,因为其从政经验丰富”。

    “中”是指年龄、经验如日中天,即具备了一定的从政经验,而且,身体、精力等也处于巅峰时期。“青”即年轻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可以从一线破格选拔年轻干部。但需要注意的是,破格不能破太多,跳一级是可以的。因为,每个层面的工作都有其独到的经验,破格太多容易拔苗助长”,张希贤提醒说。

    “要大力培养年轻干部,但选拔使用更要面向全体干部”,叶笃初认为,老中青相结合的班子能够在知识、经验、心理、体能等各方面形成互补,使班子新老交替有序、稳定持续发展,也利于干部队伍的团结和谐。

    据有关专家介绍,对领导班子合理年龄结构有了新要求:比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领导班子集中调整时,要保持以5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8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至2名;部委领导班子正职中,50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也要保持以5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8岁以下的干部要有3至4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50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市(地、州、盟)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则要保持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至2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而在县(市、区、旗)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保持以48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要有35岁左右的干部。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5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对领导班子年龄梯次的新要求比较符合实际,符合干部成长规律,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叶笃初说,但同时,切忌将其当作政绩来炒作或者弄虚作假。

    张希贤也认为,这样的年龄结构可以作为干部选拔的基本依据,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应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加弹性,防止“一刀切”。

    汪玉凯分析,领导班子年龄梯次配备的新要求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性,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落实和操作的过程中,应当防止刚性执行,仍需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他建议,一方面需要改革干部选拔机制,从机制上防止“一刀切”做法;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来增加普通党员、人民群众在重要官员选拔中的话语权。还应加强党内票决制的力度,改变在某些地方仍存在的少数人选人,甚至一把手选人的问题。

  注重班子成员的专业知识配套

    对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注重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知识配套,中央的要求也很明确。    “这正是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性的保障”,叶笃初认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本质是对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修养和信念、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在干部队伍“四化”中的基础和核心是“革命化”,即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领导能力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本领。按照中央要求,选配党政领导班子,应重视专业知识配套和领导经验互补,实现优化组合,增强整体功能。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领导班子副职、内设机构业务司局领导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其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市(地、州、盟)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成为分管工作的内行。

    “应该看到,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型,也需建立与之相应的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选拔了不少学理工科和经济类的干部,而社会科学领域的干部则相对较少,两者的比例并不对称”,张希贤认为,在选拔干部时强调知识结构的平衡,有助于在全党形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人才齐备的局面。“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干部成为全才,但我们全党应成为全才。”

    张希贤分析说,另一方面,干部的能力结构也要合理。既要有中央成长起来的干部,也要有从地方成长起来的干部,而且要保证在地方成长起来的干部能够进入中央核心部门。

    “中央强调提出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张希贤说。    “需要看到的是,强调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有思想准备,更需花大功夫落到实处”,叶笃初这样提醒说。 (记者袁元 实习生孙夏力)  以民主择优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 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7、8期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讲话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他说,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李源潮这番话引发强烈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没说出的问题。任职年龄“一刀切”,带来的弊端是如此明显,对官场生态造成的深层困扰,的确已经到非正视、非纠正不可的地步。

    君不见,由于年龄“一刀切”,一些接近“到站”的干部,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顶用,因此失去了开拓进取的锐气,只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着“平安”退休;更有晚节不保者,眼看着即将离职心理不平衡,走入了能捞快捞的歧途,所谓官员腐败的“59岁现象”就是此类。而一些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官员,如医院院长、大学校长、文化科研机构负责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威望,机械地按年龄划线,造成对人才的严重浪费。

    而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一刀切”,引发的负面效应在基层尤其令人担忧。在县乡,如果一个干部年过40还在乡镇任职,基本等于失去了升迁的可能,哪怕他基层工作经验再丰富,工作能力再强,有年龄门槛挡道,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县乡干部一到年龄关口,就相当惶恐,整天想着如何找“出路”,无心工作。有的看到晋升无望,干脆干一天混一天,甚至加入“趁早捞一把”的行列。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80后”官员引发的舆论反弹。“是否是地方为追求干部年轻化,有意拔苗助长,制造一个典型出来”,居然成了公众疑虑的一个焦点。如果真是为了造典型,抑或为拉低班子年龄的平均数,都是在替被异化的干部年轻化“背书”。    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干部年轻化”甚至成为某些人排斥异己的借口。反对任职年龄“一刀切”,并非反对干部队伍年轻化和正常的新老交替。问题在于,干部选拔是为了把最优秀的人选用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在德才等各项标准中,如果人为放大年龄的“权重”,一定会造成有才不用或拔苗助长的弊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与年龄无关,而坚持基层和一线优先的原则,反倒要求干部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实践经验。在实现了村民直选的农村,高票当选的有陕西19岁的女村主任白一彤,也有当了几十年、当时年过七旬的老书记吴仁宝。在国外,有民选的十八岁市长,也有年逾古稀的总统候选人。

    现行一些对干部任职年龄的限制,是打破干部终身制、建立正常的退休制的产物,其合理性自不待言。但如果走到极端,年龄限制成了“一刀切”,甚至任职年龄从上到下层层递减,是对干部年轻化非常机械的理解。

    李源潮的讲话,是对干部任职年龄有关政策的正本清源。要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保证干部政策的正确落实,除了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还必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选拔;必须加快扩大民主投票、差额选举的探索步伐,逐步加大民意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比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干部任职年龄政策才能够科学落实,才不会被用歪,不会被误读。    另外,对不同类型官员,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也宜分别对待。对于无需选举只需任命的具体处理行政性事务的事务性公务员,可以设定任职年龄限制,与退休制度接轨;对于必须通过选举程序产生的政务官员,则应更多交给民意去选择,让民主择优成为唯一标准,对任职年龄似可不必硬性规定。而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事业单位,更应弹性一些。 李源潮: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岗位上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谭浩)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7、8期培训班20日、21日分别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18个省区市的县(市、区)委组织部长近1300人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岗位上。

    李源潮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以用人为中心选人,把干部用对、用好、用强。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优先提拔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李源潮指出,要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完善违规用人督查制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问题,坚决整治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坚持有案必查,查实一起通报一起。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信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群众监督网络的作用。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把从严管理贯穿到干部工作全过程。组织部长要以对党组织高度负责、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对干部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选人用人,当好党的干部制度和用人原则的“守门员”。 提高选"人"公信度 不要"提拔了一个,凉了一批人的心"  年轻干部选拔标准更高

    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这种机械地“一刀切”式推行干部年轻化的做法,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班子成员年龄梯次结构,不利于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作用。

    “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至少造成了三方面不良影响。

    一是使一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由于年龄原因无法合理使用,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尤其让基层一线干起来的干部看不到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奔头”,竹立家说,“在一些乡镇,书记、乡镇长要求30岁,团委书记(副科级)要求28岁,只能往学校里去找了。这与基层繁重、复杂的工作要求干部具备的较强综合能力极不相符。”

    第二个不良影响是,使干部产生浮躁情绪,刚到一个岗位就又想着提拔,容易走上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邪路。

    面对年龄的硬杠杠,一些从基层涌现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如27岁的副局级干部、43岁的正部级官员等,无不是通过超常规的“破格提拔”、“越级提拔”方式走上来的。

    一般来说,在一个岗位上任职2年是进一步提拔任用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这种特殊情况,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本刊记者在某市市委组织部《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课题研究报告》中看到了一组数字:该市100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中,每个任职台阶在3年以下的占到53%,破格或越级提拔的占到32%,参加过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的占到60%。

    “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第三个影响是,使一些干部在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时候就退出了领导岗位,造成了人才浪费。

    “形成科学合理的班子年龄梯次结构,本来就是干部年轻化的初衷之一”,龚维斌说,“我们要大力培养年轻干部,但提拔使用要面向全体干部。老中青相结合的班子能够在知识、经验、心理、体能等各方面形成互补,使班子新老交替有序、稳定持续发展,也利于干部队伍的团结和谐。”

    “不能把‘年轻化’简单理解为‘低龄化’,要防止和克服机械地只从年龄上考虑干部提拔使用的倾向。应该更加科学地探索在不同层次班子中形成合理的年龄搭配”,梁妍慧说。

    “领导对干部年轻化有了要求,即便不太符合基层的具体情况,下级单位也会出于怕不好控制秩序、怕追究责任,而只能按此执行,必然会搞‘一刀切’”,蔡霞认为,“这是‘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出现的制度根源,也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的另一个负面表现。”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的要求,选拔年轻干部的年龄线,并不是对整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要求,也不是超过此线就不能提拔,要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实现优势互补。要正确处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用好各个年龄段干部之间的关系,既鼓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都有前途、有奔头。

    同时,针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因为资历、资格不够不能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上存在的各种障碍,改革创新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包括完善竞争性选拔制度、探索建立破格提拔等制度,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

    根据中央的精神,对破格提拔年轻干部,选拔标准要更高,公示范围要更广,审批把关要更严,防止特殊政策被滥用,以提高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公信度。

    据悉,中央已下发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则》和即将下发的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已对有关的年龄结构要求作出了调整。正在编制的“2009~2012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将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央还将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进一步优化干部任职年龄结构的意见。    为增强选人用人公信度,我国还将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的制度,形成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逐步提高从农村、企业和其他单位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以后选拔干部,是否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将作为提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引导和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建功立业。(记者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