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司法考试出题人:“见与不见”:被误解的仓央嘉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4:54

“见与不见”:被误解的仓央嘉措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本报记者 吴筱羽   1月9日至12日,2011北京书会,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马丽华流连在会场,看看其他出版社今年带来了什么新书。出乎意料的是,她看到最多的名字是“仓央嘉措”。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之前,马丽华在西藏生活了27年,是著名作家、诗人,她上世纪90年代结集出版的“走过西藏”系列4部长篇纪实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引导了无数人对西藏的想象。

  尽管中国藏学出版社也在书会上推出了一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意三百年》,但马丽华没料到300年前的诗人今日会突然走红,她也没有看冯小刚2010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

  在这部电影中,李香山的女儿在父亲临终前的告别会上念诵一首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首诗在电影上映之后迅速走红,被疯狂转载,更有很多网友仿照其句式展开新一轮的微博造句热,甚至有人高度褒扬这首诗是《非诚勿扰2》的最大亮点。《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也被说成是仓央嘉措的诗作。

  在当当网图书排行榜中,《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书从之前的排行第195名,跃到电影上映之后的第27名。而在卓越网,另外两本有关仓央嘉措的诗集也进入了排行榜前20名。出版社纷纷加印此前有关仓央嘉措的书,或者重新编写新书,于是出现了北京书会上的一幕。

  然而,感动了许多人的《见与不见》却并非仓央嘉措所作,而是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至于《最好不相见》,片方也承认只有歌词前两句是改编自仓央嘉措的诗歌,后面的歌词为后人所作。

  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了这位青年早逝的六世达赖喇嘛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处境—无数人视他为“情圣”,迷恋他的情诗,最终却发现迷恋的往往是他的伪作。

  从天而降的情诗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出自扎西拉姆·多多2007年创作的诗集《疑似风月》,班扎古鲁白玛是西藏密宗“宁玛派”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音译,诗的灵感来自于大师一句名言:“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扎西拉姆·多多说,她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身为藏传佛教徒的她近七八年来坚持修学,也开始写作有宗教涵义又富含感情的诗,于是这些诗被认为与盛传的仓央嘉措诗歌有了相似之处。接触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后,扎西拉姆·多多不可避免地认识了仓央嘉措,这个西藏最著名的诗人,也写过关于仓央嘉措的文章和诗。她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仓央嘉措写作情诗是为了逃避当时严酷复杂的政治现实,以达到宗教目的,而非他本人就是个“传说中的情圣”:“我的诗被误传为仓央嘉措的作品,不是因为我们的诗本身很相像,而是因为人们首先就误解了仓央嘉措,以为他是佛门中的有情郎,所以但凡是带有情感同时具有禅意的作品,都容易被放到他的身上。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试图解释,但是人们不愿意了解。我明白,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心中的那个仓央嘉措。”

  另一首流传很广的“伪作”是《那一世》: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这首诗被很多仓央嘉措迷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代表作之一,但它最早出现,其实是朱哲琴1997年的专辑《央金玛》中的歌《信徒》,作词人署名是何训友、朱哲琴、陆忆敏、何训田。

  甘肃作家高平在其评传体小说《仓央嘉措》也特别提到这首《那一世》。高平在西藏工作生活八年,接触仓央嘉措的故事逾50载,《仓央嘉措》一书最近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小说。小说末附录了他写于2008年的文章《<那一世>绝不是六世达赖的情诗》,排除它是仓央嘉措作品的可能性:“仓央嘉措的诗作所采用的形式,是藏族群众普遍喜爱的谐体民歌,一般每首是四句,间或有六句或八句的;每一句是六音三顿。在所有已经发现的仓央嘉措的诗作中,六句的只有三首,八句的则只有一首,其余的全都是四句一首。而《那一世》在句式和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仓央嘉措的其他所有诗作,其结构与谐体相去甚远……最近我在互联网上看到有的读者朋友注意到了我的长篇小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中没有提到这首诗,因为我几十年来不知道仓央嘉措有过这么一首诗。这样一首被称为传世经典的诗,能够突然从天上掉下来吗?”

  仓央嘉措和他的诗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藏南一个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平民家庭,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5岁时正式被立为六世达赖,进入信奉格鲁派(黄教)的布达拉宫。由于实际掌权者桑结嘉措和后来清廷在西藏的驻军首领拉藏汗的政治矛盾,年轻的仓央嘉措被迫生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据史载,1706年赴京的路上,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弃尸骸”,年仅24岁。

  黄教严禁出家人结婚成家,而仓央嘉措原本世代信奉的红教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在他之前的五世达赖最初亦信奉红教。因此,进入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对种种清规戒律难以适应,因而有了他“情圣”的名号,也有了这些“情歌”。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流传到全国,在民国期间曾成为一时之潮流,此后的仓央嘉措热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解放,被视为浪漫和自由代表的仓央嘉措诗歌也曾一度复兴。仓央嘉措诗的中文译本目前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语等众多文字译本。

  从“仓央嘉措情诗”的收集整理中可以发现:数量越来越多。已故的藏族文学研究者佟锦华(1928-1989)曾统计,集录成册的有“解放前即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6节62首;解放后,西藏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1000多首”。其中有许多与仓央嘉措风格极不一致的诗歌,但也被牵强解读为他的偶然之作。除了许多难辨真伪的诗作,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仓央嘉措诗汉译本,随着年代的更迭,译作从古体诗到现代诗,风格不一,也算蔚为奇观。

  有学者对比藏文直译与汉译本后认为,许多译本没有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没有经过仔细推敲,导致人们误解了仓央嘉措,将其大量诗作“译”成了情诗,这方的意见认为仓央嘉措作品是“道歌”多于 “情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藏汉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之时,由于充任其中关键一环的翻译者个人的局限和好恶,而不是去下工夫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一味地一厢情愿、兴之所至,使得仓央嘉措乃至他的诗歌不断地被改头换面,为我所用”。

  “情诗、宗教诗、政治抒情诗”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马丽华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了关于《非诚勿扰2》中“仓央嘉措仿作”的讨论。

  马丽华说,后来传世的120多首仓央嘉措诗中,估计有一些真正的仓央嘉措诗作却并未收录在内。历经三百年的风云变迁,人们将很多西藏民间流传的民歌也当作了仓央嘉措的诗作,纳入其中。

  从仓央嘉措的创作来看,他从藏族民歌中吸收了素材和表现形式,因此诗歌创作风格倾向于西藏民歌,这也导致他的诗作在流传的过程中容易和民歌混淆。许多藏人学者认为真正的仓央嘉措诗作应以藏文长条木刻版为准—从藏文书籍木刻版刊印的惯例来看,比较重要的人物作品往往采用长条木刻,并且印刷精美、字迹清晰,如《甘珠尔》、《丹珠尔》及宗喀巴和历世达赖、班禅的著作,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喇嘛,他的作品应该也是采用长条木刻。但同时又有很多研究者认同120首的版本,难以界定。

  对于到底是不是仓央嘉措的诗作,马丽华倒是很宽容,她觉得120首里面到底是不是仓央嘉措写的倒是不要紧了,因为都是得到藏族民间认同才得以流传的诗歌,而且这种误传也并非坏事,它至少扩大了仓央嘉措诗歌的影响力。但当代人的作品被误传为仓央嘉措作品,她则觉得不妥,“比如朱哲琴的歌,就被误传为仓央嘉措的诗”。

  至于仓央嘉措写的到底是情诗、宗教诗,还是政治抒情诗?马丽华坚定地认为情诗的形式不可避免,因为从仓央嘉措诗歌的影响来看,爱情题材才最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如果是纯宗教诗,或者政治抒情诗的话,不可能传播得这么广”。当时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仓央嘉措不幸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因此他更可能是以情诗的形式来写政治抒情诗,或者逃避政治斗争转而去寻求人间的美好。

  然而始终众说纷纭,不管是政治抒情诗派、宗教诗派,还是情诗派,普遍都同意,如果“要尽可能地解读仓央嘉措的诗,需要充分阅读西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