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10黄金分割线0.618:转范美忠《孔乙己》:笑声中的残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44:19
《孔乙己》:笑声中的残酷

 

孔乙己外貌描写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身材高大”,可见他并不是没有劳动能力,却不去做活,可见得懒惰;虽身材高大,在面对嘲弄的时候却不用拳头反击,可见他的懦弱或者善良;“青白脸色”,可见他营养不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为下文短衣帮嘲弄孔乙己偷东西挨打埋下伏笔;“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的懒惰颓靡,一方面是科举教育的结果:只要考不上举人,做不了官,就什么也干不了,同时这种颓丧也是孔乙己内在精神崩溃的外在体现;“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他只学到一些无用的学问,无论对谁都满口“之乎者也”,不看对象的迂腐;教人半懂不懂,他借以显得自己的高明和具有知识,以寻求知识优越感。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此一段是对孔乙己活动场景的交代。尤其对短衣帮和穿长衫的经济社会地位的交代为下文剖析孔乙己身份归宿的暧昧性埋下了伏笔。酒店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其中可以看出顾客阶级地位之别。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有了第一段的交代,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才能显现出来。可以认为第一段的相关交待为这句话埋下了伏笔。下面我们就从这句话来分析孔乙己身份的暧昧性。
  
  
  
   短衣帮 穿长衫的
   素菜 荤菜
   站着喝酒 坐着喝
  
  就穿长衫而言,孔乙己应该归属于穿长衫的上流人物群体;但就站在外面喝酒而言,他又似乎属于短衣帮群体。于是孔乙己的身份显得很暧昧不明,似乎兼跨两个群体。实际上衣服不过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外在符号标志。从衣服穿着而言,孔乙己似乎地位在短衣帮之上,上流人物之下。实际上就孔乙己的经济社会地位而言,他其实是酒店里最底层的人。于是出现了孔乙己的自我地位估价和实际社会地位之间的错位。孔乙己的理由是:我是穿长衫的读书人,所以我比短衣帮高一等!因为我识字,这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感;我读圣人之书,有读书人的清高,因此我有道德优越感。孔乙己的长衫就是一张皮,象征他的读书人身份和知识道德优越感;又是他掩盖自己实际地位和内心屈辱,获得自尊和自欺的一层包裹和面具。
  短衣帮的理由是:我们虽然是卖苦力的社会底层人,至少还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而你呢,好吃懒做,在经济地位上连我们也不如,因此你其实比我们更低一等(社会总是以权力和金钱作为评判尺度),而你却自以为高人一等。因此孔乙己身上出现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不一致,实际地位和自我估价的巨大落差。在短衣帮看来,我们被穿长衫的真正上等人压迫欺负也罢了,惹不起,只好忍了。你比我们地位更低,凭什么还想高高在上?因此,短衣帮一定要打掉孔乙己这种虚假的优越感——即知识优越感和道德优越感,让孔乙己回到比自己还低的实际地位。故短衣帮也觉得在孔乙己面前获得了优越感:不仅自食其力,经济地位比你高,而且我们还有自知之明,不对自我的地位作不切实际的估价;同时,短衣帮作为社会底层,平时一定常受上流人的气,好不容易有孔乙己这么一个比自己更弱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人,能够这么肆意侮辱和威胁却没有危险的对象确实很难找,怎能放过机会?他们也获得了通过嘲弄孔乙己来转移内心压抑屈辱和获得优越感的机会。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人们相互从对方身上寻找优越感来获得心理平衡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或权力优越感,或金钱优越感,或道德优越感,或知识优越感,或地位优越感,或智力优越感。
  
   打击孔乙己的道德和知识优越感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一出现,总是伴随笑声,可是他并非赵本山冯巩并非笑星。在这个场景中大家试图打击他的道德优越感:你不是知识分子,读的是圣人之书修的是圣人之道,觉得自己很清高吗?你却偷东西,你还有什么道德优越感!
  这里也体现了人性中欺软怕硬的特性:面对一个毫无攻击力反抗力的人,大家肆意嘲弄。不仅仅因为孔乙己好玩可笑,更因为孔乙己没有威胁,他虽然身材高大,在遭到嘲弄的时候却连挥拳头威胁还击都不会。嘲弄一个毫无还击之力的善良懦弱的人,在蹂躏他人心灵过程中获得极大的优越感和邪恶的快感,似乎自己的创伤也就得到平复了。“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没有例外,这不是人性原罪是什么?虽然鲁迅自称进行国民性批判,但他真正杰出的作品基本都上升到了人性原罪展示的层面。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孔乙己在面对嘲弄时候反应的一步步加剧。
  一开始有的叫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的反应是不回答。一方面因为看客尚未直接指出偷东西的事实,他还可以装着不知道;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偷了东西,无法回答。人性的残酷可怕在此,如果孔乙己不回应,他们就无法感到对孔乙己的极致伤害,也就无法获得逗乐的极度快感,因此必须戳到他的痛处,才能获得摧残他心灵的极度快乐,而且他们可以对这种摧残毫无道德负疚感,因为孔乙己已经偷东西了。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次孔乙己的反应是“睁大眼睛”,既然有人已经道破事实,他就已经无法再回避,从“不回答”到“睁大眼睛”的反应,可以看出孔乙己自尊受伤程度的加深,但大家显然还不过瘾。又有人揭露道:“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到了这种反应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心已经是受到极大的刺伤了。孔乙己什么都没有,就靠自己是读书人的优越感这样的自欺心理结构来平衡自尊,这种撕掉它的长衫即读书人的面子的做法也把孔乙己的自尊和自欺人格结构彻底击碎,将导致他整个自欺人格结构的解体和崩溃,他的死亡恐怕也就不可避免。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进行典型提炼的准确和精炼。尤其孔乙己的语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书不算偷”,鲁迅巧妙地利用了近义词的变换,这样文字游戏的狡辩的提炼简直经典,孔乙己的迂腐,强辩和掩饰的形象栩栩如生!“读书人的事”,他觉得读书人似乎有特权,似乎高人一等,这种形象和感觉实际上具有普遍典型的意义——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应该能从孔乙己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形象。而“君子固穷”这样的儒家道德持守从孔乙己口中出现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并非因为遵循某种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而安于贫穷,他的穷只不过时没有办法。如果有机会他是不会“固穷”,也不会坚守什么知识分子操守的,偷东西就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这种自我粉饰之辞跟事实自相矛盾。
  而缺乏情境感觉不分对象地“之乎者也”,这种不协调感和迂腐感也是他让人觉得可笑的关键原因。但是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孔乙己毫无威胁!如果是丁举人在咸亨酒店“之乎者也”,他在大家眼里恐怕又是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标志了;如果孔乙己孔武有力,彪悍凶残,恐怕很多人也不敢肆意嘲弄。
  知识和道德并不优越,社会并不看重。在一个权力金钱社会中,知识仅当能带来权力地位和经济效应的时候,才是值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在一个无神论文化中,道德仅当能用来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和自我良好感觉和打人的棍子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孔乙己不明白这一点,以为大家尊重读书人,其实大家不是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而不过尊重读书人可能的前途:即考上科举当官有钱的可能,因而不敢小看,万一你哪天发达了报仇呢我能依靠捞点好处呢?孔乙己连秀才都没捞到,摆明了没有考上科举的可能,风险预期和收益预期都没有,哪还需要在意你呢?或者孔乙己也并非是误解,只不过他自己只剩下这些似乎可以骄人的东西了。他真有学问和道德也还罢了,问题是他的学问也不过是毫无价值的死知识。
  
  看到孔乙己青筋绽露的痛苦表情,看客的心理一定充满快意。要么对其痛苦毫无觉察,要么正因觉察到其极度的痛苦而更加快意,残忍邪恶阴毒的快意。《风筝》中我踏烂弟弟的风筝傲然而去的快意想必也是如此。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如果说,揭露和嘲弄孔乙己的偷窃行为是打击他的道德优越感的话,指出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得事实则是为了打击孔乙己的知识优越感。他人对孔乙己的嘲弄恐怕还有好多内容。但文学并不是简单模仿现实生活。孔乙己最在意的是自己读书人的清白和科举考试的成功,既然如此,最能伤害他的就是戳这两处伤疤。这两个细节已经足以显示看客的极度残酷和冷漠。
  这个时候孔乙己的受创程度进一步加深,因为他的反应已经从“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变成了“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孔乙己:主体的失落和人格结构的解体
  
   以乐写悲:笑声中的残酷
  
  孔乙己的悲剧并不是在哀嚎痛哭中来得到呈现,而是在不断地笑声快活的空气中上演。鲁迅以乐写悲,人不觉孔乙己的可悲,看客不觉自己的可悲,愈增读者的悲剧之感。“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那么有几处写到笑声呢?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孔乙己的迂腐自欺,对看客的冷漠残忍,鲁迅都不下一字评断褒贬之辞,其叙述的克制冷峻,不动声色简直到了极致。从技术上来讲,我认为《孔乙己》是鲁迅最好的一篇小说,当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作品。如此的人性悲剧心灵悲剧,却是在充满笑声的快活的空气中上演。真是“含泪的笑”,“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以振其帮人”。鲁迅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吗?从艺术上来讲,鲁迅是绝对高明的。但在不认识神的情况下,要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罪,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小伙计叙述视点的设置:三重视角的审视结构
  
   克制的零度叙述
  
  
   五处伏笔设置
  
   十个精致专业的细节交代
  
  
   人性冷漠和残酷的揭示
  
  中国人尤甚,文革即可见出,伟大的文学和宗教一样让人觉察自身之罪,让人回复人性;
  
  对此一作品的总体评价:鲁迅最专业精致,技术上最完美最纯粹的小说文本。
  
   人性畸变的原因和疗救
  
  人性心里的力学平衡机制,制度原因的伤害,信仰疗救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