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丁建中:《侯银匠》教案-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2:06

《侯银匠》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戴果丰

教学设计:汪曾祺短篇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

备教手记:

  当前高中生在高考应试的能力框架内,以解题为切入口粗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但无论是在高一高二的“练习讲评”课,还是在高三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课中,教师的教往往是从读题、解题的角度入手来设计教学,从“分析阅读理解题并准确答题”的角度来执教,结果很大程度上削减甚至取消了作品的文学韵味,导致学生养成但求解题、不愿潜心研读作品、对作品不求甚解的陋习。如此教学,去语文教学“人文性”要求的正途可谓远矣!

  与此同时,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入选小说本来就偏少,却又在编排过程中对不少小说作品横加删节,即以“新课改版”教材面而言,《必修3》和《必修5》中两个单元6篇小说,有删节的包括《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4篇(林教头杀人复仇的场景也有删节,可忽略不计;而《林黛玉进贾府》竟然删去当晚亦即黛玉进入贾府、接触宝玉的第一晚黛玉独自吞声饮泣的一小段尾声,造成学生对人物性格乃至命运理解上的残缺不全,就未免太令人难以理解了),这都在追求教学内容集中、精练、高效的同时,削减了作品的文学意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分析的能力。当前高中文学欣赏课亟待充实“文本细读”的内容。

  基于以上两点,本人拟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引领和陪伴学生,真正沉下心来,沉入到原汁原味的作品中去,好好做一点切实的文学鉴赏。

  正巧,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用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侯银匠》,但限于考试容量,对原始文本进行了诸多删改。倘能引领和指导学生对删改前后的文本加以比较阅读,将别有一番发现,或可觅得短篇小说的艺术三昧,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训练更细腻深入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

  为此,设计“汪曾祺短篇小说《侯银匠》之文本细读”课。师生在共同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小说所蕴藏的以下艺术规律:

1、关于场景:

场景,即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构件。

           人物,在场景中鲜活

           情节,在场景中演绎

2、关于语言:

    汪曾祺《自报家门》: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关于主题:

优秀小说作品的复调主题

小说以故事为目的,在叙事中表现生活

生活有多复杂,小说主题就有多模糊

教学目标:

1、 揣摩品味被删节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意蕴及其表达效果,感受小说主题的复调特征、小说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和推进情节的作用、汪曾祺参差错落的叙事语言饱满的情感张力。

2、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更细腻深入的感受文本,培养学生通过表层语言深入探究问题实质的学习能力。

3、 读小说,品人生,了解和感受普通市民苦乐交织的凡俗人生,发现人物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收获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  深入揣摩原作传达的人物复杂的、立体化的情感,并由此探得作品深刻的、复调式的主题。

2、  领会删节所带来的场景模糊以及连带的人物形象单薄的损失。

  总之,师生在合作展开文本研究、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学习如何鉴赏,并细究对原始文本加以删改所造成的艺术损失:

  ①场景模糊了,人物形象单薄了

  ②语言参差错落瞻前顾后的摇曳之姿丧失了

  ③立体的情感平面化了,深刻的主题浅陋了

  文学文本需要细读。当我们从场景、语言、主题等方面细细揣摩文本时,便能收获文学作品纯正的原汁原味。

  小说是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反映生活最深最广的,读小说,品人生,丰富人生情感,汲取生活智慧,让文学现实化,让生活艺术化,此不亦乐乎?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给学生印发汪曾祺《侯银匠》原文与2008高考江苏卷删改文本《侯银匠》的对照资料。请同学们将左边的删改文本与右边的原始文本细加对比,思考:

  1、选取三两处内容,看看在删改前后文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总体而言,你认为删改文本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以毕淑敏赞叹优秀文学作品的一段话导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鉴赏热情与虔敬之心。

2、  知人论世谈作者

  ①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对作者汪曾祺的了解。

  ②教师扼要补充介绍汪曾祺其人其作。

 

3、细读原文谈体会

(此环节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状况,或则由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文本删改带来的差异;或则由教师先预设以下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教师再适当给予点拨或补充。)

问题一:你认为哪些文字的删除对表现侯菊这一人物形象损失最大?未删的原文传达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三处文字的删节对塑造侯菊损失最大。即:

①她挑中夫婿的主要指标“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教过我英文”;这表现她在婚姻和未来生活把握上的早慧。

②向父亲索要金器时的牢骚话;表现她对未来婆家生活如何立身早有打算,精明、务实,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③改装花轿的具体情形。主要写她的心灵手巧。间接地表现了银匠对她的熏陶、对她的培养的成功。

问题二:瞻前顾后看侯菊,这是个怎样的大姑娘形象?

明确:精明能干,勤劳,贤惠,有着大大超过其年龄的成熟的生活智慧。

问题三:你认为哪些文字的删除对表现侯银匠这一人物形象损失最大?未删的原文传达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三处文字的删节对塑造侯银匠损失最大。即:

①起始段写银匠店的情形;这是全文定调和侯银匠性格、生活状况的主要交代。

②一面说着“孩子还小孩子还小”一面却又热心给女儿物色人家;对女儿的终身大事、终身幸福负责。

③女儿嫁后后悔让女儿“过早懂事,过早当家”觉得“对不起女儿”。写慈父内心深处的隐痛。也表现了生活得失相随、苦乐交织的人生哲理。

问题四:还有其他需要特别留意分析的删节文字吗?

4、在上一环节中,师生共同总结在细读原文过程中对小说艺术技巧的发现:

①关于场景:

场景,即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构件。

        人物,在场景中鲜活

        情节,在场景中演绎

②关于语言:

    汪曾祺《自报家门》: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关于主题:

小说的复调主题

小说以故事为目的,在叙事中表现生活

生活有多复杂,小说主题就有多模糊

5、课堂总结:文本删改造成的损失

  先鼓励学生互为补充来归纳。再由教师系统归纳疏理:

文本删改造成的损失

  ①场景模糊了,人物形象单薄了

    ②语言参差错落瞻前顾后的摇曳之姿丧失了

    ③立体的情感平面化了,深刻的主题浅陋了

【教师点拔总结】

  文学文本需要细读。当我们从场景、语言、主题等方面细细揣摩文本时,便能收获文学作品纯正的原汁原味。

  小说是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反映生活最深最广的,读小说,品人生,丰富人生情感,汲取生活智慧,让文学现实化,让生活艺术化,此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任选一题,写一则读后感:《凡俗人生的苦与乐》、《异代同龄人侯菊带给我的思考》。

  2、延伸阅读: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或《大淖记事》,写下自己的读书随笔并与同学交流。

 

汪曾祺小说《侯银匠》原文

  白果子树,开白花,

    南面来了小亲家。

    亲家亲家你请坐,

    你家女儿不成个货。

    叫你家女儿开开门,

    指着大门骂门神。

    叫你家女儿扫扫地,

    拿着笤帚舞把戏。

    ……

    侯银匠店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他用一把灯草浸在油盏里,又用一个弯头的吹管把银子烧软,然后用一个小锤子在一个铜模子或一个小铁砧上丁丁笃笃敲打一气,就敲出各种银首饰。麻花银锈,头帽上钉的银罗汉、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有人要租,三天前订好,到时候就由轿夫抬走。等新娘拜了堂,再把空轿抬回来。这顶花轿平常就停在屏门前的廊檐上,一进侯银匠家的门槛就看得见。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一个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他这个女儿很能干。在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她小名叫菊子,上学之后学名叫侯菊。街坊四邻都很羡慕侯银匠有这么个好女儿,有的女孩子躲懒贪玩,妈妈就会骂一句:“你看人家侯菊!”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总是说:“孩子还小,孩子还小!”千挑选万挑选,侯银匠看定了一家。这家姓陆,是开粮行的。弟兄三个,老大老二都已经娶了亲,说的是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

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教过我英文。”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对这个女婿是中意的。

    侯菊十六那年下了小定。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侯银匠早点把事办了。三天一催,五天一催。陆家老三倒不着急,着急的是老人。陆家的大儿媳妇,二儿媳妇进门后都没有生养,陆老头子想三媳妇早进陆家门,他好早一点抱孙子。三天一催,五天一催,候菊有点不耐烦说:“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拿出一堆银首饰叫菊子自己挑,菊子连正眼都不看,说:“我都不要!你那些银首饰都过了时。现在只有乡下人才戴银镯子、点翠簪子,我往哪儿戴,我又不梳髻!你那些银五半半现在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用的!”侯银匠明白了,女儿是想金的。他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廊檐下的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这是紫檀木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风朝阳,轿顶下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元才能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他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    _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崭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上。 

    侯菊有侯菊的打算。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大嫂子娘家有田有地,她的嫁妆是全堂红木、压箱底一张田契,这是她的陪嫁。二嫂子娘家是开糖坊的。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她把花轿出租。_全城还有别家出租花轿,但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花轿。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迎桌抽屉里。这是她的私房钱,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对新婚的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起来。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涮锅、刷碗都不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软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各人吃菜爱咸爱淡也都不同。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一个盘子里炒出不同味道的菜。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碗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

  “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侯银匠想让女儿回来住几天,他知道这办不到,陆家一天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让她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当家。她好比一树桃子,还没有开花,就结了果子。

    女儿走了,侯银匠觉得他这个小银匠店大了许多,空了许多。他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凄凉。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他记得的唐诗并不多)。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例1】2008年江苏高考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扑哧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完整版】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5为什么汪曾祺的《侯银匠》最后要写“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侯银匠在女儿嫁出去之后一个人比较孤独,而这首诗又有一种冷清、孤寂的意象,正好切合了侯银匠的心境。虽然作者说是文不对题,但是也暗暗表现出侯银匠有些落寞的感觉。

●请分析小说的
线索安排情节安排

解析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侯银匠的人生其实带着浓重的凄苦和悲凉,中年丧妻,相依为命的独女又外嫁,因而孤苦无依。/但小说却有意淡化了这一切,截取了他在独女出嫁前后的生活片段,借以表现他朴实深沉、精明能干、勤劳善良的特点,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善的启迪。全文围绕侯菊出嫁的中心事件,脉络分明地描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言行感受,结构严谨。第二段概述父女相依为命和侯菊年少精到的情形,为后文选定佳婿、装扮和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婚后父亲的孤独等情节做好了铺垫;后文又与前文处处照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主人公是侯银匠,全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他的直接描写,如女婿人选的选定、陪嫁首饰的加工、送女上轿的热泪、消磨长夜的孤独等情节中人物的言行感受,使这个质朴、善良、精明、勤劳而颇具传统奉献精神的老父形象跃然纸上;但另外三分之二的文字却是对其独女侯菊的刻画,如早早持家、索要嫁妆、手制花轿、出租花轿等情节,直接表现了她精明能干、自尊心强的特质,也以言传身教之功含蓄地折射出主人公的为人。这种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还因以有形写无形而更有情趣。

【参考答案】线索:以侯银匠独女出嫁前后的生活状态为线索。情节:侯银匠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精明能干,侯银匠选定佳婿,侯菊装扮和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

【补充】1、侯菊最后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在上文做了哪些铺垫?2、读小说,要注意人物及其人物描写,还要边读边梳理故事情节。


汪曾祺小说《侯银匠》主旨之我见

作者:申国

【对话高考阅读题】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侯银匠》(节选),作为高考阅读题出现,这应该不算一件奇怪的事,因为先生本来就是"我们大家共同敬仰的前辈,是北京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铁凝)

  从高考卷所给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答者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原文及答案附后)。

  本人不敢苟同。这里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教于作答者和同仁。

  看完这篇小说(这里虽然不是全文,但不影响对全文的解读),我想给这小说加一个副标题,那就是"--苦爹"。

  一苦,是"凄苦"。侯银匠中年丧妻,这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之一。自己既当爹又当妈,把唯一的女儿拉扯大,这够苦的了吧。但还不止这些。女儿出嫁了,陪伴他的只有那"两块茶干,二两酒";女儿呢,也只是"有时"回来而已。

  二苦,是"穷苦"。虽然他是一个手艺人,但这作坊中,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收入呢,自然不多。家庭的两个"支柱产业",一是手艺,一是出租花轿。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女儿出嫁时,他"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这是搜罗来的呀(也不一定是在家里搜罗,是不是还有赊欠没说)。

  三苦,是"悲苦"。最大的悲,应该还远不仅仅是唯一的女儿嫁了人,而是那经济来源之一的花轿,让女儿"要"了去,"再没有抬回来"。这个悲,一是女儿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日子、票子,把他爹出租花轿的财路给断了。而他爹从不想这些,他爱女儿,心疼女儿,总觉得对女儿有不尽的缺憾--爱得不够。

  而他呢?只有默默地承受,用"两块茶干,二两酒",打发着孤独的日子,漫漫的长夜。他的处境,结尾的两句"有点文不对题"的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已经告诉了我们:"寒",清寒,凄寒,心寒;半夜了还不能入睡。这可绝不是真正的"文不对题",而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呀。

  这"三苦",表现的正是当爹的最大的、无私的父爱。

  因为只有一个苦命的女儿,他看到女儿找了一个中意的人家,而且女儿"认得"的男人(选文之外的文字告诉读者,是一个教师),女儿幸福,就是他当爹的最大的幸福;因为只有一个苦命的女儿,他愿意倾其所有,既不亏了女儿,又总是站在女儿的角度想问题--也是"给当爹"的做脸;因为爱女儿,哪怕自己孤单,孤独,孤苦,这都不是问题--毕竟女儿得家人,而且家庭幸福--喊女儿,女儿不在,他不怨别人,只怪自己--"老了!糊涂了!"

  这是最朴素的感情,最无私的爱。

  而女儿侯菊,我们不妨问一句:是"贤惠体贴"吗?(答案是这样说的)我认为值得商量。

  侯菊聪明能干,善于经营,这都无可非议,这是她可爱的一面。但是,她这聪明中,有点"精明"和"自私"。

  她知道家里并不富裕,然而当爹的还是"顺着"她的意思做了那么多"金"的,要"金"的目的,就是为了"显得不寒碜",和大嫂子、二嫂子比。

  她知道这花轿,是她老爹赖以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之一,也许是重要的来源,因为这生意正红火着呢(选文之外的文字交代,用花轿得提前三天预订),虽然是旧花轿。可是为了"比"(应该说,也看好了这生意),她"留下了",每月的进项,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告诉新婚丈夫"要买点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我们说,她男人还不至于等这笔钱来买书订杂志,因为他家是开粮行的。就她来讲,只是一种自我炫耀而已。对他爹而言,她这样做,是自私的。

  她知道她爹一个人孤独,也只是"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

  她能干,但是有点自私;她"体贴",还是有点自私。

  小说用了不少文字写侯菊,表面看是写她的勤快、能干,其实这恰恰写出了她的虚荣、自私甚至有点"贪"的一面,反衬了她爹的爱和苦。

  再说人性美、人情美的问题。

  也许是受了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很多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但是这不能就说他的作品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要是都这样解读,就有点概念化了。

  表现人性美、人情美,作品里的人物、情感,就该都是美的、善的,就像沈从文的《边城》。尚且不说选文之外写"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就是文中的侯菊,也够不上人性美、人情美。父爱呢?一个父亲的爱,再伟大、再无私,也不足以说明这里就是写人性美、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