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寓意的漫画:何评九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3:37:04

 

《河南日报》今日发表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本报全文刊发。

 

一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2010-12-20《河南日报》;

  二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2010-12-27《河南日报》;

  三论《一切按客观规律办》2011-1-4《河南日报》;

  四论《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2011-1-7《河南日报》;

  五论《创新激发无限活力》2011-1-11《河南日报》;

  六论《责任重于泰山》2011-1-14《河南日报》;

  七论《不说空话,多干实事》2011-1-18《河南日报》;

  八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011-1-20《河南日报》;

  九论《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2011-1-21《河南日报》。

 

 

《何评九论》: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

—— 一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一)一场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一幅新的画卷渐次展开。大时代呼唤大变革,大转变酝酿新机遇。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这是对以往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河南实际的又一次重大提升。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蓄势待发。在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抢抓机遇,加快转变,乘势而上。

  (二)『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纵观古今中外,『机遇』可谓解读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围绕机遇,世界各国演绎出一幕幕兴衰活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是抢抓机遇的竞争。『鸦片战争』的硝烟、『洋务运动』的挫败、『戊戌变法』的鲜血……近现代的中国,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一次次蒙受灾难屈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体,谁能慧眼发现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谁就能实现跨越发展、升级蝶变。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面对机遇,如果我们不思进取、麻痹懈怠,就会错失良机,坐困愁城。

  (三)时代在前进,机遇在叩门。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抓住历史机遇,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

  (四)回头看,这30多年河南的发展总是与机遇的把握息息相关。

  当『姓资』、『姓社』的思想坚冰开始被打破,河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方向,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唱响『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使河南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子更顺畅。

  当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之际,河南果敢地选择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明确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远大。

  当我们肩负党中央的殷殷重托,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之时,河南豪迈地提出『两大跨越』的战略任务,树立起河南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使河南的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华大地浓墨重彩展开统筹协调、全面繁荣的时代画卷——东部沿海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中部地区崛起风生水起……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河南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新境界、新阶段。

  (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兄弟省份特别是周边地区都在抢抓机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省面临的发展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六)机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机遇却并非易事。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亿万中原人民的全面小康,机遇到底在哪里?

  (七)机遇来自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各种有利因素依然具备;

  机遇来自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西部地区承转移、促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央对河南的发展寄予厚望;

  机遇来自于国家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政策、资金、市场等各类要素汇聚,中部崛起的优势持续放大;

  机遇来自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中原经济区应运而生,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载体和平台;

  机遇来自于河南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文化优势、农业优势、基础优势、后发优势等;

  ……

  但说到底,机遇更离不开人的自身作为,它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

  (八)机遇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所累积迭加的、推动实践飞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外部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机遇』才能真正成为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如果没有抓住、用好的能力,一切『机遇』无从谈起。

  (九)『毛遂自荐』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具备了抢抓机遇的高素质、主动性,真心实意、果敢果断,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成就一番不平凡的功业。

  (十)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炼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练就一身能将各种外部条件为我所用、『点石成金』的高超本领。

  与这种要求相比,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抓机遇、促发展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繁重的任务面前,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自觉、不主动、不到位、不适应,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贻误发展良机,贻误崛起大业。

  抢抓机遇意识不敏感。一些领导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淡薄,不是主动研究当地发展的机遇在哪里,面对市场竞争、面对未来发展,缺主意、少办法,反应迟钝,做事常常『慢半拍』甚至『慢几拍』,更找不到、找不准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抢抓机遇判断不准确。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国际视野,目光短浅,思路狭隘,找不准自身在全局中的定位,看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辨不清前进路上的机遇和陷阱。喜欢照抄照搬、跟风赶潮,人家上什么项目我也上什么项目,甚至把别人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当作『宝贝』引进来,为决策失误付出昂贵的『学费』。

  抢抓机遇思维不辩证。有的领导干部不善于逆向思维,一说到发展,先摆出一大堆客观的困难、不足、局限,过分看重自然条件、历史基础、资金实力等因素,总是把机遇与现成的优越条件、上级的优惠政策挂上钩、画等号,看不到『后发优势』,想不透『危中有机』,殊不知破解难题是机遇,应对挑战是机遇,勇于创新也是机遇。

  抢抓机遇准备不充分。有的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调查研究,对自身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中的定位、职能、作用缺少通盘考虑、超前谋划。一事当前,手忙脚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自身环境不优,效率效能低下,服务意识很差。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不栽下梧桐树,怎能引来金凤凰?

  抢抓机遇运用不得力。有的地方下了很大气力、花了很多工夫,争取到了资金、项目,但却因为『吃、拿、卡、要』等种种原因,好的企业引进来却留不下;有的地方,对新生事物缺乏大力扶持、精心培育,机遇的种子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甚至于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抢抓机遇态度不端正。还有些领导干部拈轻怕重,明明看到了好机会,却不愿主动伸手去抓;『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锺』,混日子,随大流,得过且过;更有甚者,在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支配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关心的是个人升迁和自己的名利,不愿意在发展上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缺乏事业心、责任心,缺少抢抓机遇的使命感。

  抢抓机遇氛围不浓厚。对机遇最敏感的是市场,把机遇变成发展动力要靠每个人。有的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没有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人,不能真正起到督促、警醒、问责的作用;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做到放开、放手、放活,让市场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

  (十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前领导干部在抢抓机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都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严重滞后,方式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如果不尽快转变领导方式,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能力的大提升,河南就会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落在后面,拖全国发展的后腿。只有摆出问题,正视差距,认清自己,我们才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时代在发展,机遇在拷问。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倍加珍惜机遇,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创造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做到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已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十三)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狠劲。今年以来,河南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大项目、大投资让人倍感振奋,富士康等产业巨头纷至沓来,靠的就是『大招商、招大商』活动的空前力度。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拿出抢抓机遇的勇气和魄力,挥洒大发展、大跨越的大手笔、大文章。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闯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工商、司法、国税、海关等部门主动融入,强化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河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把『边缘』当『前沿』,变『后卫』为『前锋』,从『跟跑』到『领跑』,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勇闯新路。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拼劲。狭路相逢勇者胜,破解『四难』靠打拼。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发挥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克难攻坚的顽强作风,不畏压力困难,直面风险挑战,踏平坎坷艰险。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钻劲。干大事者,须心无旁骛、明察秋毫;成伟业者,必凝神聚气,全力以赴。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见微知着、反应灵敏,上下求索、左右逢源,沉下心打基础,跳起来摘桃子。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巧劲。在我省发展的实践中,很多地方上演了『无中生有』、『借鸡下蛋』、『借梯登高』、『借脑生财』的好戏;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不少企业创造了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的奇迹。转变领导方式,就要『擅弹钢琴』、『反弹琵琶』,有条件要加快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加快发展,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韧劲。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河南发展到今天,就是持续好的思路、做法,一级做给一级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只要是看准了的事情,就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直至实现预期目标。

  狠劲、闯劲、拼劲、钻劲、巧劲、韧劲,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干劲。发展为大,实干为先。转变领导方式,转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转的是一种工作作风,转的是一种方式方法、能力水平,关键要转到实干上。实现河南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抓机遇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做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十四)时代在变革,机遇在召唤。

  近在眼前的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就是准确认识机遇、有效把握机遇,并把机遇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发展成果的过程。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抢抓先机,突出特色,我们就能牢牢占据发展的制高点,紧紧抓住发展的主动权,使中原经济区建设动力澎湃,破浪前行。

  (十五)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就在这里。

 

 

 

《何评九论》:

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 二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12月27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成绩背后的差距和问题。

  去省会郑州的各大医院看一看,门诊大厅排起的长队、病房走廊挤满的病床让人揪心;到各地的人才市场转一转,求职大军挤挤扛扛,为找一份工作劳碌奔波;到新开楼盘的销售部问一问,动辄数千上万的房价让人望房兴叹;再到大中城市的主干道走一走,水泄不通的拥堵真让人着急上火……

  记者在豫西山区拍下这样的镜头:简陋的教室四下漏风,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靠墙一排烟熏火燎的灶台,蹲着一群自己做饭的小学生。他们坚强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让人心酸动容。

  在一些厂矿集中的地方,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气弥漫着粉尘和异味。当地群众不无“黑色幽默”地说:“我们一年得‘吃’掉半块‘预制板’。”

  (三)民生连着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12月13日,山西被批准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放眼中部六省,仅有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尚待跻身“国家队”行列。

  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条分缕析,把脉问诊,指出当前河南发展“正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为在持续”。

  持续之难,难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难在结构性矛盾凸显,难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难在要素约束加剧,难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难在就业和安全保障。总的看,我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将长期面对“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实现“两高一低”的发展目标,完成“富民强省”的中心任务任重道远。

  (四)“成长的烦恼”,难题的困扰,根子在发展的不足,源于发展方式的不科学。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首要的问题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

  (五)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新中国成立前夕就要“进京赶考”之际,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深刻敏锐地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只要我们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六)发展未有穷期,“大考”正在进行。

  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体现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现实优势与困难的清醒判断,是对未来机遇与风险的洞察预见,是对亿万人民福祉和河南前途命运的深谋远虑,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锤炼、领导方式的“大考”。

  (七)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妨扪心自问——

  为官一方,有多少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虑?

  执政用权,有多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

  应对挑战,有多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毅?

  推动发展,有多少逆水行舟、夙兴夜寐的压力?

  改善民生,有多少知冷知热、感同身受的情怀?

  ……

  (八)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

  (九)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群众可以多看成绩、多看好的一面,领导干部则要多看问题、多看不足。现在个别地方好像颠倒过来了,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看到成绩,自己说自己做得很好;而群众经常看到存在问题,对所谓的政绩不一定认可。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听喜不听忧”,政绩工程、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在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很有市场。今年以来,煤矿、交通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个别干部甚至在作检讨时还不忘自我表扬。省委书记卢展工一针见血、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煤矿安全再出这样的问题,领导干部就不能总是怒斥别人,要怒斥就应该怒斥我们自己!要不然还有什么颜面去面对河南一亿人民。”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奢侈浪费、贪图享乐。我省不少地方发展还比较落后,有的地方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一些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劲头十足,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甚至发生“吃垮”饭店的咄咄怪事;有的地方办公大楼越建越气派,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还有的地方甚至顶风违纪建楼堂馆所……这样的领导干部何谈忧患意识、何谈艰苦奋斗?群众对此怎能没看法、没怨气?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脱离群众、麻木不仁。当年,我们的干部骑着一辆自行车,靠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山山水水、千家万户。正是有了这些,才有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了广大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深切爱戴。今天,我们有了电话、手机,有些领导干部却与群众联系少了;高速公路多了,深入基层反而少了;办公场所改善了,机关大门却越来越难进了;电脑、网络、传真、视频等配齐了,为民办事的效率没见提高多少,老百姓到有的地方、有些部门办事却更慢、更麻烦了。眼中没有老百姓,感情上疏远老百姓,更有甚者,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认为是找麻烦、添乱子、捅娄子,激发了社会矛盾,损害了党群关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淡薄,必将贻误发展大计,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长此以往,失去的是党心民心,削弱的是执政基础,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长吟,穿越了千年时空,至今振聋发聩。胸怀天下,自然忧国忧民;心系百姓,自然关注民生。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忘不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治理兰考“三害”,强忍病痛在风沙中前行、在洪水中跋涉、在群众中穿梭、在工地上挥锹的消瘦身影;我们忘不了人民卫士任长霞拍案而起为百姓除恶申冤、眼含热泪为孤儿穿鞋的侠骨柔情……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像他们那样,心中永远装着百姓疾苦,永远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十一)“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镌刻于内乡县衙的这副长联发人深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自省自问,自勤自励,自持自慎,真正做到“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什么是真正的调查研究?是拿出足够的时间、“一竿子插到底”,到基层、到群众中听真话、摸实情?还是“坐着车转转,隔着玻璃看看,找些代表谈谈”?两种态度,两种方式,其效果大不一样。有句话值得领导干部记取,“别把自己当领导,要把问题当问题;不把问题当问题,早晚要出大问题”。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常怀发展之责,主动发现为民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自警自省的精神状态。

  (十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卢氏县委“土坯房精神”为什么会在党员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就是靠着“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朴素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挥霍不起、浪费不起,一定要有过紧日子的打算,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的歪风,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为民和发展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干部贪图享乐、奢侈腐化,哪里的干部作风就会出问题,哪里的干群关系就会很紧张;哪里的领导干部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哪里的环境就会风清气正,人和业兴。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十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不患尊卑而患不立。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不论岗位差别、官职高低,都要胸怀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牢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重托,主动融入,尽心履责,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不患进退而患不振。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振奋精神,百折不挠。古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现在,领导干部同样要多考虑事业发展、人民需要,少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进退留转,朝乾夕惕、宵衣旰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人,不患顺逆而患不行。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新的征程中,切实把深沉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坚定不移的发展信念,转化为克难攻坚的无畏勇气,转化为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重落实,抓具体,见行动,始终保持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

  (十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大地历尽沧桑,忧患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沉溺已有的成绩,不回避现存的问题和差距,不畏惧未来的风险与挑战,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中原经济区建设乘势而上,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十五)在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崛起——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头越。

 

 

 

《何评九论》: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三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4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

  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前不久,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番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如何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的深层思考:“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善于按规律办事,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充满在全部工作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它,就顺利、成功;违背它,就挫折、失败,蒙受巨大损失。

  它,就是规律。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因偏离了客观规律,危害深重,教训惨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改革,促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日新月异,成就世人瞩目,就是因为走上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的康庄大道。

  (三)观海知心远,登山觉眼明。国际共运的革命实践也一再印证:顺规律则昌,逆规律则亡。

  这个规律不是别的,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概而言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四)大趋势决定大方向。

  时针指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列车疾驰而来,产业转移的大潮惊涛拍岸,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势不可挡,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面临着新的抉择。当此之时,河南谋篇布局,顺应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顺应中部崛起的需要,顺应自身发展的追求,举起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面猎猎大旗。

  (五)大思路决定大战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之所以能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认同,就在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正可谓科学决策,崛起之要;思路合“规”,地广天阔。

  这无疑是一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精彩大剧!

  (六)符合规律的思路,只有按规律运作才能落到实处。

  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领导方法上,还没有完全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诸如,不是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循规蹈矩”,而在盲目蛮干上“自主创新”;不把区域经济放在全国经济一盘棋中进行规划,不根据产业规划和资源禀赋的需要推进结构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转变、政府与市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对此,省委书记卢展工一针见血地指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天天讲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但做起事来往往就忘记了实事求是、不尊重经济规律。”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给这些问题排排队、画画像,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已显得十分迫切。

  画像一:脱离实际,简单行事。凡事只唯上,等因奉此,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只起录音机、传声筒的作用,片面化、简单化贯彻上级要求。不结合客观实际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决不是真正地执行。类似于个别地方为突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不顾一切地拉闸限电的行为,严重脱离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如此单纯就任务而任务、简单搞一刀切的做法,显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画像二:囿于教条,表面文章。凡事只唯书,只知道翻本本,找条条,只会从文件、政策、决议中找依据,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毛泽东同志讽刺这些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画像三:照搬照抄,盲目跟风。凡事只“拿来”,照猫画虎,跟风盲从。比如,别人搞观光旅游他也搞观光旅游,别人办节会他也办节会,不结合当地实际,搞得不伦不类。

  画像四:飘忽不定,思路多变。凡事高高在上,长官意志,习惯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习惯采取不符合实际的行政考核方式,习惯用“决战”的方式简单处理经济问题。有的地方,领导一换思路就换,甲领导向东发展,乙领导向西开拓;丙领导打造新区,丁领导繁荣老城……让基层群众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画像五: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凡事只讲干劲不讲条件,只讲热情不讲科学,杀鸡取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工作不是为了做事,而是为了“作秀”,不是为了造福一方,而是为了“造势一时”,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给自己贴金,为自己邀官,结果是“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画像六:不辨主次,混乱无序。凡事不明轻重,不分大小,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起数,在面对复杂的现实局面时,抓不住主要矛盾,把握不准基本规律,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七)这几幅画像,“主人公”长相各异,但“个性”相仿,在思想和实践上都存在忽视规律、轻视规律、无视规律的问题,都存在不知规律、不懂规律、不会运用规律的问题。这警示我们,在转变领导方式上,如果不能跟上趟、合上拍,不会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长此以往,势必成为危害发展方式转变的“拦路虎”,成为阻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绊脚石”。

  (八)如果说探索客观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乐章,那么,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则是其中的三大主题曲。

  (九)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能游离于规律之外?谁又能凌驾于规律之上?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对规律不断认识的历史。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可以说,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正是始于对规律的认识。

  规律不会说话,不会自己走到前台,又如何去认识?

  通过学习来认识规律犹如“华山一条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这种学习有两大途径:一是掌握书本知识,二是调查研究。学习书本知识,有助于避免工作中因为缺乏常识和知识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助于认识规律。认识规律的成事之道,是调查研究。显然,搞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能只沿着既定路线走走,坐在车里转转,隔着玻璃看看,选个代表谈谈。而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心思向下沉,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点点滴滴的现象中,挖掘事实真相。

  学习、调研、论证、思考、反复比较,平时功夫做到了,领导干部方能练就一双发现规律的慧眼。

  (十)只有把握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现实世界,规律多多;把握规律,既要了解一般规律,又要懂得特殊规律。要学会区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要用一般规律代替特殊规律,也不要以特殊规律否定一般规律。

  拿中原经济区来说,这是一个总体战略,对各地而言,既要站位全局,也要遵循个性,只有把自己的“小战略”与中原经济区这个“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定目标、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切合实际。

  (十一)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善于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与胜利会师。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就要坚持“四个重在”。“四个重在”体现了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要领。坚持“四个重在”,就要持续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动摇、不折腾、不乱提战略、不乱提口号,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正所谓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坚持“四个重在”,就要统筹各项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力和氛围。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它们就像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扇大门,而遵循规律则是唯一的钥匙。比如,要解决钱的问题,能不研究金融规律吗?再比如,在市场经济下,人往哪里流动,仅靠政府之手是掌控不了的,不研究劳动力市场规律能行吗?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就要吃透情况,弄清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找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左邻右舍的新办法新经验,不能赶时髦,随大流,而要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取舍。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就要既考虑当前又谋划长远。办当前的事情,不能为将来安钉子、设路障;谋长远的事情,则要结合当前需要,紧扣现实条件。

  (十二)成功的运作都是符合规律的运作,“三具两基一抓手”堪称通往成功运作的桥梁。

  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这就是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运用规律的有效手段。一切按客观规律办,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注重运作、突出运作、科学运作。搞好运作要立足于“实”,立足于“做”,立足于“效”。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讲到底都在于运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一切按客观规律办,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不为”就是“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盲目干预,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营造发展环境上,用在激发内在活力合力上,用在转变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上。

  (十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运用规律,要破除经验主义,勇于改革创新。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快速调整,技术创新一日千里,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时际芳春万象新,世界在变,规律在变,人们的认识也必须变。领导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十四)“道有时,事有势,何贵于道?贵合于时。何贵于时?贵顺于势。”因其时,顺其势,行其道,事半而功倍。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只要我们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养成一切按规律办的习惯,一纸蓝图定会化为现实美景。

  (十五)中原经济区遵循规律而来,也必将遵循规律而兴!

 

 

《何评九论》:

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四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7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新世纪昂首迈入第二个十年,波澜壮阔的“十二五”新篇章大幕开启。机遇空前,挑战也空前,发展面临新课题,发展需要大智慧。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开创性事业,是为亿万河南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战略,更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要把这一富民强省的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化为现实,关键是要着眼全局、站位全局。

  (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今中外,凡是繁荣发达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海纳百川、开放交融;凡是成就大业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顺应大势、把握大局。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全国人民心相连、情相牵,携手重筑爱的家园,是大局;维护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是大局;河南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特殊贡献,也是大局。

  所谓全局,即是大局,就是整个工作的局面,就是整体形势的走向,就是发展变化的趋势。所谓全局意识,就是能够从客观整体的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做决策,就是能够时刻关注全局、认真研究全局、准确把握全局。

  历史和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站位全局,利国、利民、利己;反之,则误国、误民、误己。

  (四)登高才能望远,谋深才能计长。

  建设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我们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自觉着眼全局、站位全局、融入全局提出来的发展战略。“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这“四个定位”,都把河南放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上来考量。

  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在中原大地激起强烈共鸣。各级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优势、谋划发展,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理念进一步丰满,层次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提出要打造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有的地方规划打造新的区域中心城市,有的地方表示要做区域对接交流的先锋与桥梁……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更大的背景来思考问题,从更加科学的理念来解决问题,开窗眺望,水阔行舟,又是一番新天地。

  (五)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当此国际、国内加速发展转型之时,中原经济区建设鸿篇开卷之际,各级领导干部是头脑清醒,还是懵懵懂懂?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接受?事关决策的科学水平,事关本地、本部门能否在新时期大有作为,也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败。

  (六)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还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知上、工作方法上、工作作风上,不能自觉地做到全局为重、大局为先,不能自觉地做到积极主动、全面融入。

  急功近利者有之。压根就不知道、或者不考虑什么是大局,只看眼前三尺远,剜到篮里就是菜;吃完“祖宗饭”,又抢“子孙碗”;干的多是图一时之便的事情,而不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算的多是经济一本账,而不算环境账、资源账。

 

  “一地鸡毛”者有之。看似整天忙作一团,很累、很辛苦,工作推进却毫无头绪;只知道被动完成任务,不知道主动梳理思路;只纠缠于细节,不知道提升理念;缺乏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是“敲”不到点子上。

  我行我素者有之。要么对上级的政策搞“棚架”,符合本部门利益的就执行,不符合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么思想狭隘封闭,搞“封建割据”,各自为战,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以邻为壑,互相拆台而不补台,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浑浑噩噩者有之。总认为大局离自己很远,是别人的问题,是上级考虑的问题,不用自己操心,分不清主次、远近,分不清轻重、缓急,马马虎虎,混混沌沌,推推动动,拨拨转转,混天数,熬日子。

  口是心非者亦有之。满嘴讲的是识大体、重大局的大话,干的却是破坏大局的事情。一切以自己的官帽戴好、官椅坐稳为要,把发展、为民当做为己谋利的“挡箭牌”,用口号欺骗上级,用大话吓唬百姓,投机钻营,欺上瞒下……

  (七)凡此种种,根本上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没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作是最高利益,没有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大局观。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私利而无公心,有短见而无卓识,有“小九九”而无大策略,有蝇营狗苟之术而无理政安民之道,对一地方一部门的发展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八)如何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省委书记卢展工开出了一剂良方:“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结合构建中原经济区的现实要求,他进一步阐述:“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这一要求,自觉增强全局意识,主动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全局中审视自己的工作,深入研究在这个全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地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进而言之,中原经济区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区,更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科学发展、协调推进的先行区。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才能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更富裕、更和谐、更有活力的热土。

  (九)“办一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的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想站位全局,认清大局是先决条件。

  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新技术革命对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是大局;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大潮风起云涌,东中西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是大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有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是大局;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也是大局。

  说到底,当前河南的大局就是发展,就是为民,就是如何通过建设好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这就是河南最大的大局、最大的中心。各地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准确定位,发挥作用,综合抓,抓综合,奏出当代河南发展前进的最强音。

  (十)识大体方堪大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的主要决策者、组织者、推进者,肩负重要使命,承担很大责任,务必使自己的思路、能力、方法与这一要求相适应、相匹配。

  要学一点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看待世界。“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站位全局,需要辩证地认清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晰推动发展的抓手所在。

  要学一点归纳法,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认真想一想,条件相似、环境相似、人员构成相似,为什么有的地区和部门生龙活虎、有声有色,有的则暮气沉沉、乏善可陈?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懂得总结和梳理自身的优势都有哪些、不足都在哪里,并拿出对症下药的良方灵药。

  要学一点兵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其本质和内核。《孙子兵法》讲,“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棋经》讲,“宁输数子,不失一先”。要懂得谋大计者,必先观大势,而后可以制变。军事如此、商战如此,为政更是如此。

  要学一点历史,考古酌今,审时度势,通中法外,舍短取长。同样一件事情,就事论事也许山重水复无法求解,但荡开思路,放眼风物,从广阔的普遍联系中找答案,就能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心存古往今来事,人在长河大海中”,思之则明,明之则通。

  (十一)站位全局,不单单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法。要善于从纵向横向多角度、时间空间多纬度、动态静态多形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去判断局势,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会贯通地判断事物之间的关联、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方面,对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要认认真真地贯彻、不折不扣地落实,实现自身工作与中心、大局的“无缝对接”。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在融入大局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节点上;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与其他地区的优势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既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学会“弹钢琴”,又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会牵“牛鼻子”。

  (十二)站位全局,还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也好,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好,每一项工作都不可能依靠哪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发展和为民的大局,更需要打总体仗。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各地、各部门要树立起一盘棋的思想,团结协作,合力攻坚,才能办成大事、解决难事。

  (十三)站位全局,还要充分认识局部的重要性。“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短板决定水平,同时也决定命运。人均收入低、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等,是我们的“短板”所在,是我们的心病所在,也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的主要羁绊。必须痛下决心,补齐“短板”,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十四)站位全局,更要从小处做起。再大的事情,也要脚踏实地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切忌好高骛远,纸上谈兵。“思大事不辞为小事,做小事胸中有大局。”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拿显微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把具体的事情做深、做透,才能在全局的驾驭上轻松自如、在细节的把握上得心应手。

  (十五)九州四海同一望,何妨直上青峰巅。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的开阔眼光;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世事如棋了然于心的博大胸怀;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非常魄力;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想做大事、能做大事、能做成大事的坚定态度;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舍我其谁、一往无前的非凡勇气;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精神;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不为困所累、不为难压倒、不为险退缩的高度自信;

  站位全局,更体现的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演绎完美人生的高远境界。

  每一个棋子都站位全局,就一定能走好中原经济区建设这盘大棋。

(十六)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站位全局的结晶,也必将在服务全局中大有作为!

 

 

 

《何评九论》:

创新激发无限活力——五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11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创新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是在布满暗礁险滩的浩瀚江海里探索新的航道;是在人们前所未闻或视而不见的时空中摘取新的花朵。

  (二)思想解放一步,创新就会发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创新就会超前一步。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对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检验。

  中原经济区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了中原崛起战略,正是创新的成果。

  中原经济区建设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呼唤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呼唤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与时俱进,应物变化。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思路举措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科学发展的引领者和监督者。领导干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领导方式创新到什么程度,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推进到什么程度。

  把握每个时期的新特点,把握创新的基点和进步的关键,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转变领导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必需。

  (四)惟有创新,才能突破自己,惟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

  (五)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新思考。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发展的必然,各级干部必须从转变领导方式入手,积极思考如何从最需要之处出发,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如何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系统工程中,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六)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需要新视野。从全球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是当前很多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从国内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各大经济板块已被激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河南看,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粗放、统筹城乡任务重等难题迫切需要破解。

  (七)河南未来发展的路径需要新探索。我们既有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农业和粮食优势等,又有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羁绊;既有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又面临着“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的严峻考验。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往往就越大。

  (八)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需要新作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丰富,既有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有政治民主的需求;既有社会和谐的需求,又有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如果我们对这些不掌握或掌握不够,领导方式的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和方向。

  (九)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十)有梦想才有追求,敢冒险才有突破。创新必破旧,破旧方立新。

  要打破的“框框”有哪些?

  一个是“老”,因循守旧、刻舟求剑。抱着老黄历,对付新问题;安排事情,行政命令;做好做孬,事完算了。跳不出旧思维、想不出新办法、拿不出新举措、走不出新路子,总想用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推进工作。结果是,工作落后,问题成堆。

  一个是“怕”,畏缩不前、故步自封。怕冒风险,怕出乱子,怕担责任,不敢越雷池一步。更有甚者,自己不敢创新,还要压制别人。他们视敢于冒尖者为“冒失”,视打破常规者为“异类”,视富有个性者为“不成熟”,惯于“枪打出头鸟”。结果是,阻碍探索,抑制创新。

  一个是“懒”,碌碌无为、守株待兔。不了解新形势,不学习新知识,不研究新问题,不知道抓机遇,混日子,熬资历,盼着天上掉馅饼。结果是,贻误战机,丧失机遇。

  一个是“浮”,本本主义、削足适履。唯书、唯上、不唯实。“本本”上说种个什么能增收,他毁田伤农弄个烂摊子;上级号召搞开发,他征地拆迁弄个空壳子。不看实际情况,不抓实际问题,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结果是,劳民伤财,乱子不少。

  一个是“跟”,东施效颦、生搬硬套。人家打锣搞个节,咱也敲鼓弄个会。人家咋着咱咋着,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不动脑筋,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善于超越,不善于创造,不善于领跑,一阵风,大忽隆。结果是,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这些“框框”,其根子就在于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

  (十一)实践证明,创新的动力来自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创新的本领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我们要善于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河南的现在和未来。

  (十二)尊新必兴,守旧必衰。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道难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高执政能力,领导方式才能如云行雨施,自然而然,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创新才能激发无限活力。

  创新不是一时冲动和凭空想象,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创新不是盲目的“无中生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必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领导方式创新,“新”从何来?

  从把握客观现实中来,找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办法谓之“新”。创新必须深入基层一线、紧抓客观现实,认识新事物,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中来,破解未曾遇到的难题谓之“新”。“四道难题”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既要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创新工作思路,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方能化劣势为优势,变压力为动力。

  从持续正确的思路中来,在原有思路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谓之“新”。在继承中丰富,在继承中发展。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持续不是原样照搬,墨守成规不是持续,推陈出新才会发展。

  从敢想敢干的宏大气魄中来,敢破、敢立、敢闯、敢试谓之“新”。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创新最需要的素质就是敢于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要善于抛开一切陈规,以全新的视角来考虑问题。放眼深圳、浦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因为敢想敢干,锐意改革,冲破重重障碍,他们才成为了市场经济战场的排头兵。

  建设中原经济区同样需要“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多想办法,多策并举,变不利为有利、变不能为可能,千方百计把事情干成。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想办法,做到既要敢干、又要会干,趟出一条中原崛起的新路。

  (十四)创新,本质在“新”,核心在“创”,需要勇气、智慧和激情,说到底,最需要的是思想解放。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创新,说起容易,做起难。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实干,有实干未必有创新,但没有实干,说一万年也没有创新。只有在实干中找准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实现创新的真正途径。只有真正做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才能进入新状态,达到新境界。

  (十五)创新从转变职能、不断改革入手。

  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是为做官,而是要真诚地为人民谋利益;职能部门不是“管、卡、压”,而是要为企业、为群众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群众需要的地方多服务,群众不需要的地方少出现。弯下腰来多干实事,把转变职能落到实处。

  (十六)创新从转变作风、踏实服务入手。

  民意如水,人民是天。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求真务实,就要摒弃弄虚的、搞假的、玩空的、来飘的那一套,甘当公仆,恪尽职守,为百姓服务好,为发展服务好,为各项工作服务好。心里想着百姓,才能为百姓办事;身子扑到基层,才能让工作落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才能赢得群众依赖,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

  (十七)创新从改进方法、注重运作入手。

  立足本职,放眼全局,敢于突破行政区划概念,跳出来看待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就有可能进入新境界,创出新成效。创新的源头来自基层,创新的成果要用在基层。沉下身子,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多观察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多思考研究一些复杂问题,多探索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谋划、运作把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省委的政策举措与实际结合,与基层结合,落实好、贯彻好。

  (十八)创新从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入手。

  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催生领导方式的创新;领导方式的创新,又能在核心层面激活体制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好了,也是发展的新优势。创新体制机制,首要的就是创新用人的体制机制。“猛将拔于卒伍,贤相起于郡县”。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要用“五重五不简单”的标准,不拘一格用人才,让更多开拓创新的干部脱颖而出。

  (十九)创新与发展同行,创新与风险共存。创新活动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只能成功、不容失败,必然导致不求作为、无所作为。创新领导方式,也要宽容失败,善待失败,才能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解除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十)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让我们用领导方式的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方方面面的创新,使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航船破浪前行。

  发展无穷期,创新无止境。

  数英雄,还看今朝!

 

 

 

 

 

 

 

《何平九论》:

责任重于泰山——六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14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负责任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党执政最重要的基础。有无责任心,关乎一切事业的兴衰成败。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是我们的出发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当前河南最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有责任心的人来完成。

  (二)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哪有进取之心?

  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志不大者智不达,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的驱动,才变得更强大。

  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公仆有为民服务的责任,领导有科学决策的责任,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父母有养儿育女的责任,儿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主观追求。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差,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责任心。尽心尽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漠视责任,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差错。

  (三)有责任,民族才有希望。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放射着履职尽责和使命担当的耀眼光芒。从商鞅变法图谋秦强,到岳飞报国抵御外辱;从李时珍呕心沥血传世《本草纲目》,到林则徐忧国忧民力行虎门销烟,责任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四)有责任,生命才会闪光。

  乡村女校长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给买不起书的孩子们回收旧书本,称出来的是一斤斤的责任心。在自己可以开花的年华,她却做了祖国花朵的泥土,滋养出更多鲜艳。她用一个小女子的担当,许给家乡孩子一片未来。

  青年学生洪战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生命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贫困中求学,在坎坷中自强,生活让他过早地饱尝艰辛,也提前得到了收获,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男子汉。

  从舍生忘死的魏青刚到百折不挠的张荣锁,从排爆专家王百姓到抗震英雄李隆……每一位“感动中国”的河南人身上,我们都体会到了责任的分量,也看到了责任的光芒。

  (五)有责任,人格才最高贵。

  一个小女孩俯身拾起果皮,担心这些垃圾弄脏干净的马路;几家民营企业捐款数亿元,为的是繁荣我省文化教育事业;一群在京务工的河南农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义务清洁首都卫生;沿海客商寻根中原,投资河南,回馈桑梓……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他自身的“名片”,有责任心,“名片”才显得高贵。

  (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责任。

  (七)大转变引领大发展,大发展呼唤大责任。

  加快转变奋力崛起,“三化”协调城乡并进,河南任重道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承接产业战略转移,河南义无反顾。

  稳定农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河南责无旁贷。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南责有攸归。

  ……

  (八)“位高者责重,名赫者责大”。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肩负何种使命?

  省委书记卢展工一再告诫,领导干部要始终怀着一颗对党忠诚之心,对人民负责之情,常想自己身居何位,该干何事,应负何责,把心思放在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谋划发展上。

  (九)毋庸讳言,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目前还存在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问题,在承担责任上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一些错误的论调还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无用论——“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随大流,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能力解决,只要别人不负责,他也揣着明白装糊涂,遇事学鸵鸟,事后诸葛亮。

  吃亏论——“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何责?”有的领导干部精于算计,做了些许工作就指望上级肯定,组织嘉奖。一旦没有获得他所期望的回报,就牢骚满腹,消极懈怠,忘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唯上论——“上级指示我就做,上级不说我不做。”有的领导干部表面上看还算负责,实则是对责任的机械理解。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明发现了,上级不说,他就不做。只唯上,不唯实。

  功利论——“对个人前途有利的责任才算是责任。”有的领导干部看似肯负责,出发点不是为人民谋利,只是从一己私欲出发,幻想通过工作得到上级领导赏识,实现个人升迁。这种人往往只求短期效益,只为眼前考虑,不为长远负责。

  形式论——“事必躬行就是负责任。”有的领导干部做事也勤奋,工作也辛苦,似乎这样就是负好了责。然而,“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的不少。”不具备承担岗位职责的能力,思维僵化,头脑固执,瞎指挥、乱折腾。

  ……

  以上种种错误认识,其根源都在于出发点不端正,落脚点不明确,责任感不强烈。对全国和周边省市加快发展的逼人形势看不清,对承接转移面临的大好机遇抓不住,对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精神吃不透,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涵、思路、途径和措施弄不熟,对低碳经济、集聚发展等新理念、新概念搞不懂……一句话,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没有真正担起应尽的职责。

  (十)当领导要围着责任转,做公仆要围着责任干,责随职走,心随责走。

  责随职走,是负责任的前提。一个人随着职务的提升,随着手中权力的加大,责任越来越重。这个责任就是对党的事业的责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身处高位,手握重权,不是用来谋一己私利的,而是为了贯彻党的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心随责走,是负责任的境界。有了责任的时候,就要让责任牢牢在心里扎根,心无旁骛地考虑如何尽责。用心负责,就不是口头负责,就不是表面负责,就是落到实处的负责,就是求质求效的负责。

  (十一)职务就是责任,责任要放到心上。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负什么责?怎样负责?必须常在脑中转,常在心里留。

  忠诚履责。不管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连得最紧密的是责任。必须对党和人民交给的职责忠诚履行,做到不含糊、不糊涂、不变形、不走样。

  尽心尽责。干工作,就要倾心投入,激情投入,有十分劲,决不使九分九。要全心全意承担责任,不能半心半意,更不能无心无意。

  勇于担责。面对困难和风险,要勇于承担,敢于负责。出了事儿不能都往别人身上推,贪功诿过。百姓发出的呼声一定要负责任地答复,上级部署的任务一定要负责任地落实。

  敢于问责。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敢于问责论处,这是从严治党、从严育人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好自己的岗、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这样才能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

  “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你的轻和重。”称的是什么?就是称你负不负责任。关心同志是负责,提高效率是负责,廉洁自律是负责。责任天天与你相伴相生,责任无法推诿,责任不能懈怠。

  看一个干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他的责任心,看他是不是在工作岗位上很认真地做事,看他是不是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一个干部的责任心,来自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

  (十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大省要求我们要有大胸怀,大省赋予我们大责任。

  大责任要有大眼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高处着眼、从长远着眼、从大处着眼,放眼全局,善于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立足优势,乘势而为,决胜千里。

  大责任要有大境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超越自我,时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服务人民“坚信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不变”。

  大责任要有大创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反弹琵琶、独辟蹊径,为人不敢为、为人不善为、为人不能为,实现创造性作为。

  大责任要有大担当。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舍我其谁,勇立潮头,以超常的胆识、超常的勇气、超常的魄力,直面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发展。

  大责任需要务实精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握政策、吃透下情,从老百姓最困难、最重要、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切实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事情办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十三)真正对人民负责是不容易的。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对人民负责、什么叫有责任心,领导干部要经常深思内省。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摒弃拍脑袋决策习惯,淡化官本位概念。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按规律办事,真正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

  (十四)观星斗以察南北,行江河则知浮沉。责任是一盏航灯,指引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责任是一架天平,它称出生命价值的轻重;责任是一片沃土,能长出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大树。

  (十五)我们对建设中原经济区这项伟大事业深怀敬畏,这种敬畏来自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感。

  发展洪流滚滚,责任重于泰山!(何平)

 

 

 

《何平九论》:

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七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18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求真、务实、重干,展现了这样一种姿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这样一种风格:经世致用,拒绝空想;这样一种境界:崇实尚干,排斥虚妄。

  (二)“真”即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实”即客观存在的实际。求真是一种态度,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务实,是求真的实践和检验;重干,就是讲求实际效果,是求真务实的具体行动。

  (三)“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需要千千万万“有实践力量的人”迅速行动起来,靠实干建真功,以实效论英雄。

  (四)求真、务实、重干,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精辟的论断,激励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实践成果。

  (五)求真、务实、重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之本,兴国之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愚公老人,面对万仞高山,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这个故事鼓舞了多少代人尤其是中原儿女,迎难而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黄河故道,焦裕禄察风口,探流沙,一步一艰辛,栽下一棵棵泡桐,种下一个个希望;

  太行山上,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间天河”横空出世;

  从侠肝义胆的任长霞、舍身救人的李学生,到大孝至爱的谢延信,还有叫响河南人形象的“北京好人”李高峰……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充满深情概括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精神。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三平”精神一脉相承,其核心都是真、实、干。永恒的精神具有巨大历史震撼力。务实重干,发展为民,永远以一种质朴无华的力量感动人心、改变世界。

  (六)河南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求真、务实、重干的奋斗史。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符合河南发展实际,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是中原儿女求真、务实、重干的最新成果。

  (七)求真、务实、重干,有其现实性。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该办的、应干的事很多,矛盾、问题很多。建设中原经济区,更是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靠喊口号产生不了奇迹,光着急上火也解决不了问题,诸多的挑剔更是无济于事,等、靠、要也“要”不出来,唯有求真、务实、重干。

  “八五”,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九五”,我们就是这样干过来的;

  “十五”,我们就是这样闯过来的;

  “十一五”,我们就是这样跨过来的;

  “十二五”,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闯、去干。?

  (八)求真、务实、重干,有其紧迫性。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没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没有敢为人先的英勇气概,有没有开拓进取的强烈意识,有没有大刀阔斧的非常魄力,有没有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结果大不一样。

  中原经济区起步,号角激昂,形势逼人。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还囿于那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工作作风,如果没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一致的思路、眼光、方法和措施,就难以完成“现代化的下半程”和“富民强省”的光荣使命。

  (九)求真、务实、重干,有其针对性。求真、务实、重干,不仅仅是工作作风,还是精神状态、奋斗意识,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责任感,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过去,我们没少吃弄虚作假、脱离实际、盲干蛮干的苦头,历史教训赫然在目。现在,这种“不真、不实、不重干”之风在一些地方仍有“市场”,“假大空”仍值得人们警醒。

  求真、务实、重干是一面镜子,不妨用来照一照:有些干部是不是重数字,轻民生,比较关注GDP,却对百姓冷暖不大关心,甚至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放;重眼前,轻长远,忙于出政绩、急于树形象;重显绩、轻潜绩,不管群众不满意,只怕上级不注意,一心惦记怎么上去,“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耐不住磨炼,不愿用真功。

  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把尺子,不妨用来量一量:有些干部是不是习惯于打电话、听汇报、办公室里编套套,热衷找上几个人儿、出上一个题儿、做上一篇文儿,身子总是沉不下去;下基层前呼后拥,耽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干实事的时间少之又少;看点不看面,听喜不听忧,“葫芦掉井里——还是浮在面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的病症越来越重。

  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杆秤,不妨用来称一称:有些干部是不是生搬硬套,开个会传达传达,下个文要求要求;干工作敷衍了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心浮气躁,满足于一般号召,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说做两张皮,名实两回事,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不见真招,“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言行不一,害人误己。

  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把手术刀,不妨用来剖一剖:有些干部是不是习惯于人云亦云,对上级亦步亦趋;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工作,不外乎检查评比、末位淘汰、一票否决这几招;刚部署完任务,就催着要进度,工作刚见效,就催着要经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干工作事倍功半,难见实效。

  以上种种,集中表现为求真、务实、重干的意识不浓、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根子在思想观念不务实,领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说到的没有做到,本来可以做好的没有做好,可以解决或缓解的矛盾反而激化了。

  (十)求真、务实、重干,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切忌马马虎虎;

  求真务实重干,需要雷厉风行的高尚品格,切忌拖拖拉拉;

  求真务实重干,需要充实丰厚的知识底蕴,切忌不学无术;

  求真务实重干,需要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切忌玩忽职守;

  求真务实重干,需要凝神静气的忘我境界,切忌心浮气躁。

  (十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动力在哪里?克难攻坚的勇气在哪里?简要地说,就是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必然、人民的期盼。省委书记卢展工经常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说空话,多干实事”。我们必须在求真务实重干中转变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在求真务实重干中把握历史机遇,在求真务实重干中破解发展难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和为民是最大实际。“为官之要,先存百姓;执政之要,顺乎民心。”为民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要淡化官念,把群众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为群众办一件实事,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为群众带来一丝温暖……

  (十二)求真、务实、重干,就是求扎实,戒浮躁,除虚名,敢担当,践然诺。

  “天下之事,行之贵力。”作风扎实,就要身体力行,察实情,求真知,办实事。建设中原经济区,各地区、各部门要找准站位,优势在哪里,特点在哪里,了然于心;干什么、怎么干,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盲从、不攀比、不听风就是雨。

  作风扎实,既讲原则性,执行政策不走样;又讲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跳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窠臼,又要防止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实际的蛮干。

  作风扎实,要有一股韧劲儿,咬定青山不放松,说了算,定了干,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基业长青。

  (十三)求真、务实、重干,就要讲求科学运作、有效运作,“先做后说,没做不说;想好了再说,说了就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这样才能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好、贯彻好。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也好,民生改善也罢,“衣食住行教业保、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在具体中突破、深入和落实。

  运作体现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基本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建设中原经济区,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干在前头,落到实处。多一些辩证思维,胸中有大局,善于抓突出矛盾、关键问题,善于找准症结、破解难题;多一些服务意识,对攸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抓具体、抓到底;多一些创新意识,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止步于老经验、老办法;多研究领导工作规律,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

  (十四)求真、务实、重干,落脚点最终在“效”,要用结果来检验。

  推动一切工作的目的是“效”,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是“效”。看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三天一层楼,一月一栋楼;看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地图出版速度赶不上建设速度。建设中原经济区,最终也要落实到“效”。

  “效”,即效益、效率、效能、效果。发展看速度、看数量、看质量,更要看效果,还要看人均、看资源环保、看群众的评价。检验工作循名责实、看实际效果。发展成效怎样,自己说了不算,最终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这则官箴发人深省。求名当求“实名”,建功当建“实功”,要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持续发展上见效、在惠及民生上见效、在和谐稳定上见效,让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五)“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之所向,草之所从。”人心恶虚贵重实,群众认干不认说。虚呈假,人人深恶痛绝;实呈真,人人推崇喝彩。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干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在全社会形成实干为荣、空谈为耻的良好氛围。

  (十六)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目标专一而不东张西望。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默默耕耘而不夸夸其谈。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持之以恒而不浅尝辄止。

  (十七)明天对于我们是一种希望所在,我们对于明天是一种永恒追求。

  为了中原经济区的美好明天,惟有求真、务实、重干!

 

 

 《何平九论》: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八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20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许多看似复杂的事情,蕴含的道理往往很简单。

  中原经济区浩大磅礴,立意却大道至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古今,放眼世界,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每一个政权的更替,无不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上世纪末,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苏共的垮台,历历在目。

  (三)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

  90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带领人民群众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党。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人民始终是党的执政基础。

  30年改革开放,亿万人民始终是推动中原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力量。没有亿万人民埋头苦干,河南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经济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今天,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我们依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四)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发展之源、宗旨所在。

  毛泽东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是什么?让人民都富裕起来。“三个代表”代表的是什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一句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五)人民利益比天大。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番话,质朴实在,发人深省。

  (六)能否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试金石。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吃亏吃亏多吃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不同时代的民意闲谈,反映了在老百姓眼中一名“好官”的基本标准: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样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下、名气大小,群众都会记住他;这样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七)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榜样,处处可见:

  老支书史来贺,一心一意做事,毕生为民造福,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纵然逝去多年,依然音容宛在。

  信访干部李海景,真诚执着为民请命,坚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为民的情结如同种子回归泥土,年年春风吹又生。

  青年士官武文斌,军校毕业前的12天累死在抗震救灾一线,26岁远行的背影,在为民捐躯的那一刻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

  (八)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情怀,行行皆有:

  身患重病的女检察官,用她对法律和人民的深沉大爱,燃烧着生命,创造了奇迹。

  一心育人的女教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炼一炉好钢,不出一粒炉渣”,默默无闻数十载,被很多学生叫妈妈。

  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们,爱心汇聚,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困境,让河南文化事业焕发光彩。

  (九)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中原大地上,为民的举措,层层展现:

  公交调价,让市民们用一元钱,见证了小政策的大实惠。

  村村通工程,让群众用每天走过的路,丈量着畅通的努力与希望。

  招商引资,承接转移,用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圆了无数河南人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财政投入,办好实事,600亿元的资金,让人们享受到了安居、社保、教育等方面更多的阳光。

  (十)应该说,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心里面装着人民,思想上想着人民,工作上依靠人民,在尽心尽力维护、保护着人民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在为民服务上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方法不得当,需要我们时时警醒:

  民生不能忘。个别地方拉闸限电,让老百姓看不成电视、用不上暖气,让企业生产受阻、经营困难,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对群众困难解决不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深夜自省,不觉得亏欠么?

  民意不敢违。个别地方热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喜欢造“节”、造“会”、造“论坛”,对群众的意愿倾听不够,对群众的利益考虑不周,这样的领导干部扪心自问,不觉得有愧么?

  民怨不可积。个别地方强制拆迁,不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群众得失考虑不足,对群众情绪不能及时察觉、缺乏耐心疏导,这样的领导干部静心追思,不觉得不安么?

  (十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人心齐,泰山移。可以说,民生如何,民意如何,民怨如何,亦即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

  (十二)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持续破解老问题,也要积极应对新矛盾。

  老问题是什么?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总量靠前,人均靠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新矛盾在哪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哪里是我的家?”不断涌现的“房奴”,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新词汇把几十元填不满一个菜篮子的尴尬诙谐地展示在眼前……

  (十三)生活在新世纪,感受着新发展,民众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虑越来越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新变化,为执政为民注入了新内涵: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事关亿万家庭的安危冷暖,这无疑是为民的着力点;

  秉承公平正义,办事公道正派,加快转变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让民众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幸福感,真正有主人翁的感觉,这也是为民的着力点。

  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把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依然是为民的着力点。

  (十四)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征程中,为民服务,改善民生,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更重了,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要求更高了: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权为民所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情为民所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利为民所谋。

  带着责任去做群众工作。有了这份责任感,才有可能拥有公仆的情怀和普通劳动者的心胸,彰显社会公信,赢得群众口碑。

  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有了亲近群众的感情,干部和群众之间就多了份坦诚,自然就少了官腔、官味和官架子,避免了“雷人雷语”伤害群众。

  带着爱心去做群众工作。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既要从多数人利益出发,也要维护个体合法权益,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把群众的事看成大事、急事、难事,这需要一种爱的境界,需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

  (十五)李瑞环同志曾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

  群众最可敬,是说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一切大的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功劳;群众最可爱,是说他们干的事情很多,要求却不高;群众最可怜,指的是群众是最艰苦的,我们的决策出现失误,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群众最可畏,是说真把他们得罪发怒了,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

  (十六)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

  “当官犹如当保姆”,拿着人民的俸禄,就理当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多干少说,坚持“四个重在”,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

  (十七)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需要是第一责任。

  发展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民意似水,人民是天,民情如风,百姓为重。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把做官当成为民利民的机会、为民利民的舞台。

  (十八)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情绪是第一信号。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倾听意见,做任何决策,办任何事情,都能理顺群众的情绪,符合群众的愿望。

  (十九)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疾苦是第一考量。

  “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一个领导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爱人民,就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带着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亿万河南人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埋头苦干共建中原经济区。

  (二十一)黄金时代永远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

  中原儿女创造了硕果累累的今天,也必将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何平九论》:

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1月21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一)当2011年新春的阳光普照中原大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大潮正激越澎湃,又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人勤春来早。今年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心描绘亮丽的春色。

  (二)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河南探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历史抉择。

  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蓝图的实现需要不懈的努力。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是贯彻中央精神、符合河南实际的重大命题。

  (三)何谓“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发展战略和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加快由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科学的、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变。

  何谓“领导方式”?就是党实行领导、执掌政权的体制、机制、手段、方式以及领导者素质修养等的总称。转变领导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步伐,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客观世界变化万千。作为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否因时而变,施政能否顺势而为,直接关系党的领导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五)变则通,通则久。

  当今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刻考验着执政党的领导力。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探索规律的脚步从未停歇,追寻真理的目光始终执著。

  从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发展方式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从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再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提高领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六)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走在前面,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七)发展的航船需要依靠理论的灯塔抵达彼岸,思想的翅膀总是借助实践的长风高高飞翔。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土壤里孕育出的思想果实,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它在开启我们思想解放大门,找准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着力点的同时,也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具体认识。

  (八)卢展工同志指出,“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他进一步强调,“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讲发展,更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必须讲领导方式——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的思路才能豁然开朗,问题的关键才能清晰可辨。

  布一子而活全盘,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不仅有铺满鲜花的大道坦途,更有布满荆棘的岔口迷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需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需要合理带动,持续与提升、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统统纳入决策者的视野,时时考验着驾驭者的本领。

  (九)发展方式的新变化,对领导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反观现状,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上还存在着种种的不适应、不协调,有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消极的、落后的、陈旧的方式依然存在,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转变领导方式,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息息相关。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想一想——

  如果没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怎么能够抢占发展的先机?

  如果没有深沉的忧患意识,怎么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没有对规律的准确把握,怎么能够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如果不能站位全局,怎么能够视野高远、大有作为?

  如果不讲锐意创新,怎么能够与时俱进、动力澎湃?

  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怎么能够责随职走、心随责走?

  如果没有求实求效的作风,怎么能够把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如果没有发展为民的坚定理念,又怎么能够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走上富民强省的康庄大道?

  (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就在于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领导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如车之两毂、鸟之两翼,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方式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基础和目的,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要转变、转快、转好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

  (十一)在“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着力,实现“八个转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当务之急,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

  “八个转变”既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又涵盖了工作作风、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八个转变”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相得益彰,其核心就是发展和为民。紧紧抓住发展不放,牢牢坚持为民不松,把两者统一起来,就抓住了领导方式转变的核心。

  实现“八个转变”,就是要在认识上、思路上、意识上、作风上、情感上、方法上来一次彻底的转变,归根到底,领导干部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转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转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方向上来,转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盛世伟业向我们发出了春天的邀请,“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我们一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大舞台。各级领导干部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练就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硬本领,在领导力的提升上来一次新的飞跃——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运作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从容清醒、化危为机的应对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创新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实干为先、求实求效的执行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恪尽职守、忠诚履责的向心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发展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十三)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十四)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期盼。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就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十五)要处理好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的关系。

  工作方式包括观念、思路、作风等多方面内容,工作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那些“行政命令式”、“家长式”、“包办式”、“运动式”等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需要,必须彻底转变,否则,就会出现“拉闸限电”、“文山会海”、“一言堂”、“一刀切”、“大呼隆”等陈旧落伍、简单粗放的做法。

  工作方法是工作方式的实践途径。方法正确、手段得当,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会事倍功半。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就能迅速得到落实、真正见到成效。

  (十六)要处理好转变与持续的关系。

  转变领导方式,转的是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切实把领导方式转到发展为民、求实求效上来。

  转变不是简单的抛弃,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要遵循发展规律,在持续中转变,在转变中持续。“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等优良传统,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需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持续下去,发扬光大。

  还要看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真正做到发展不松懈,转变不停步,加快转变、持续转变。

  (十七)要处理好个人修养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加强个人修养是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优良的个人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修行、磨炼、提升的过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实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慎权。

  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绝不是实行“人治”。要建立行之有效、周密严谨的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要坚持好“五重五不简单”,为领导方式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十八)要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领导不是万能的,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举措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枯竭,工作必然失误。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能以权谋私。要想依靠人民,首先为了人民。领导干部要经常想想群众在自己心里是什么位置,自己在群众心里是什么形象,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部门利益与集体利益等关系。

  中原经济区是为亿万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也需要无数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投身其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蕴藏其中的无穷智慧,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汇聚成推动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

  (十九)跨越历史沧桑,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从来不缺乏砥砺奋进的伟大力量。

  岁月峥嵘,几多春秋。我们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所感动,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所激励。

  心手相牵,薪火相传。秉承民族精神的血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帜,亿万中原儿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二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当我们推开“十二五”发展的大门,站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跑线上,可曾感到肩上的压力、背负的希望?

  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我们付出所有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都为了追求那份永不放弃的光荣与梦想。

  春风浩荡,春意融融,春光无限。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