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牌具公司:论火神派之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10:28

火者,阳气之谓也!气化之谓也!

中西汇通学派有论言:西医泥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气化者,由气而化,亦由化而为气者也。人身有形,五脏六府,五体九窍,皆由气而化也,由化而成形也。人身有形,由气化也,生长发育,亦由气化也!精血津液,无不由气化而成。气化谐和,气化恰当,无太过不及之差,则人身生机旺盛;若气化不及或阴邪凝聚,或血瘀气滞,或痰浊水饮留滞,有形之阴邪生也。若气化太过则虚阳外浮,亢奋烦热之象作矣!

气化于精,以阴血为基,阴血不足,则气不足以化,此阴不化气也。

气化:由气助化的过程。

化气:由阴化气,有形变气的过程。

人身之病,皆气化之病也,或气不化阴,或阴不化气,或气化不及,或气化太过。

气化不及者,补其火也,在上则以君火为主,助心肺上焦之阳气也。在下则以命火为主,助下焦肝肾少阴之阳气,在中则助太阴脾胃之阳气。君火居上以明,相火居下以位,二火往来熏蒸以成中焦之阳气。君火主神明,为一身之统领,命火为一身之根,为君火之基,中阳为后天之本。君相之火均以之为基,中医气化疗法乃火神派之基也。有郑附子,吴附子,有卢附子,有祝附子,皆以重用附子以助气化也。温阳、回阳、救阳,皆助阳气之火也。火神者,阳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温阳药,化生阳气也。火神派,助中医气化之学派也。

助化命火之阳,以附子为第一;助中焦太阴之阳,以干姜为第一;助上焦君火之阳,以桂为第一。

气不化津则口干口渴,姜附可致津液通气化也。气不化水则三焦水泛,真武、苓桂之属也。血气凝滞,痰於互结,阴气内聚,助阳可以化阴也,李可老用理中、四逆,温阳以治糖尿病、治高血压、治肿瘤,助阳以化阴也。

温阳补火,可以治数百成千的疾病,乃中医气化疗法之功也。

补阳可以旺盛神气,故四逆辈可以治少阴但欲寐也。

40.论火神派之内涵(二)

一、以阳气为重的思想

1        阳主阴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多数情况)

3        生理:存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阳气乃生命的象征!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二、阳气的作用无所不能

可行一切善!

可戒一切恶!

可助一切正!

可攻一切邪!

可治一切病!(万病不治,可助其阳!)

气化乃中医学的灵魂!

阳气是气化的源泉!

阳气可以化津、化液、化精、化气,化生一切有形之体。

阳气可以攻痰、逐瘀、化湿、利水、行气,改善一切新陈代谢!

三.        仲景六经体系是以阳气为重,气化为用的最佳体系!

助六经之阳气: 太阳——麻桂

少阳——小柴胡

阳明——良姜吴萸

太阴——理中

少阴——附子

厥阴——肉桂

四.        气化要点:

1        阳主阴随

2        阳与气的关系:气之峻者为阳!

3        气化 -- 阳气是可以化的

1)生化:化生精、血、津、液

2)化解:痰饮瘀血徵瘕积聚

3)转化

4        气化疗法是中医学术的最高境界。

a. 可助一切正!

b.可攻一切邪!

c.可治一切病!

41.李老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学术创新

一、 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        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        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        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二、李可老学术创新点:

1.六经伏寒;

2.三阴同病;

3.统杂病于六经;

4.培源固本;

5.创立新方;

6.破格用药;

7.注重煎服法。

三、李可老学术思想的内涵:

        阳气不化!!!?D?D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阳气不化所致!凡一切阴血之亏皆可以阳化阴!

        阳虚可助阳!阴虚也可以助阳!

        阳气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气化!

        助阳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证!

        附子万岁!

大疾沉疴,阳衰已回,调养善后

第一步:大疾沉疴,阳衰欲脱,服四逆类回阳之后,脉渐缓和,必须改用附子理中汤以阴中求阳,先后天并治,元气元精并补。

第二步:病势已稳定,阴寒之邪大势已去,以扶正化瘀为主。以培元固本散加减。

在五味培元固本散基础上加减,

有肝风,有痛,有凝结积聚之症加止痉散。

有肺肾两虚,喘咳欲脱加蛤蚧、沉香。

有顽疾死血,攻之不去者,加甲麝、水土。

第三步:大病初愈,阳气未固,养生三忌。

1、绝对杜绝房事,以护坎中真阳。

2、心情愉悦,以使气机调畅。

3、杜绝生冷粘腻,以防损伤阳气。

4、慎起居,顺四时以养生气。

5、大疾沉疴,不遵戒者不治!!!

体会30:中医立法,切矣!

仲景为医圣,仲景之理法方药历千年而不衰,但仲景方药之量晦矣!目前国内仲景方药之剂大多在原方用量的1/3---1/5,甚至1/10,即使辨证用方精确,望之效亦难矣。或全然无效,或1/3---1/5,甚至1/10之效。故经方之道晦矣。仲景之名侮矣。看如今之国家药典,各种教材,大家之作,其仲景之用量也不过如此。有回归仲景之量者,如李可,如吴佩衡,如卢崇汉等,其效著矣!但峻毒之药近十倍于药典之剂量,岂非法之徒乎!仲景如若在世,亦非法之徒乎!医圣已是罪人,吾辈何敢望其前途!

衰矣!目今中医执业环境之惨淡。

仲景仍是医圣,仲景之量明矣。

起大疾沉疴,仲景之方甚效!

不以仲景之量为法,其方药之效难矣。

以药典之量为法,仲圣已是罪人!

故吾侪乃罪人之徒孙乎?

回归仲景之量,仲景才可洗雪!

回归仲景之量,才可免囹圄之忧!

体会31:治病之法要在四辨四定

一、四辨:

1、辨病:外感、内伤

2、辨证:首辨虚实

正气虚?D?D五脏六府、气血阴阳

邪气实?D?D寒暑燥湿风火

3、辨症:呕吐、呃逆、头痛、咳嗽

4、辨因:内、外、不内外

二、四定

1、定位:脏腑经络、五体九窍、四肢百骸

2、定性: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积毒

3、定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顺传、逆传、越经、直中、合病、并病

4、定量:三阴三阳,气血多少,阴阳盛微

三、辨析系统(怎样认识)

总括?D?D八纲、六因、六经

外感?D?D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内伤?D?D脏腑经络、气血津精液

体会32:病机十九条的意义?D?D创建了定性定位诊断模式

一、定位?D?D五脏、上下

二、定性?D?D风寒暑湿燥火

三、特点?D?D开列了定性定位诊断先河

四、不足?D?D定位定性分列,无有融合

体会33:假象之症,十之八九

凡病几乎均有假象,或假于舌,或假于脉,或假于症,或假于上,或假于下。凡假者众,实吾侪之难料,辨假者,医之难矣!初学者惑,即有识之医,不惑者寡,或惑于一时,医之难免,或惑于一世,害人者众,“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即是此类。

惑于舌者,阳衰而见红舌,剥舌、光舌,阳气外泄也。惑于脉者,气虚而有盛候。但弦、但代、但毛、但钩,无胃者也。惑于上者,面赤如妆,惑于外者,阳衰而身反热也,格阳戴阳之类也。

世之俗医,惑于假者多矣。

辨假之法,犹悟空有火眼金睛,授之要害,务请牢记:

一、要在阴阳总纲上把握,勿在五行细节上纠缠。

二、七纲上定阴阳:舌脉神气声色便。

三、仍惑者,以小剂试之!

雒晓东跟师笔记()

35.论中医的差异性

一.        病的差异性?D?D

二.        症的差异性?D?D

三.        舌的差异性:同一病证,舌脉同一吗?

四.        脉的差异性:现一病证,舌脉同一吗?

五.        方的差异性:即或同用一方,量会一致?

六.        药的差异性:同一药品,一个医院同一个医院的差异,一批有一批的差异。

七.        煎服法的差异性

八.        因的差异性:即或同一内伤外感,因也有异!

九.        时的差异性:

十.        地的差异性:

十一.        体的差异性

十二.        医的差异性

十三.        证的差异性

怎样看待中医的差异性?要不要解决?能不能够解决?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是值的我们各位同道思考的问题?因为他关系到我们对证的准确把握,对方药的准确把握,最终关系到我们的最终疗效。

36.论中医之内涵

总则:以中为医之目标!

即谐和、平衡的机状态。

即《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万病皆要首分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不惑,治之不至于大错也。伤寒以阴阳统六经,万世之法备矣。与阴阳相比,五行乃末节也。

    治病先明阴阳纲领,以六经为纬,分清三阴三阳,在脏在腑,阴阳之气何盛何衰。经气开阖枢转何乖,标本中之三气何化何从,循经,过经,合病,并病,越经,两感何如,黎清阴阳之纲,寻出六经之结,得病之真情,乃敢问治。

    治气者,循六经之大法而治,三阳经重在顺其开阖枢转之情,因势而利导之,重在除邪。三阴者务要察清标本之变,中气之化,合病并病。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乃少阴坎中真阳也。故少阴以阳衰为正局,少阴之阳即一身之阳,故三阴阳衰,皆及少阴,少阴阳衰,即一身之阳衰矣!故太阳有麻、附、细,有桂加附,以少阴助太阳也。太阴有四逆辈,厥阴乌梅丸有附姜椒桂,以四逆助三阴也。治病必以六经之正局为纲,以六经之宗法为变,仲景之心明矣。

不可习用经方,随意增减,不循六经之理,昧于仲景之心,不记经方比例剂量,医之道危矣!

体会28:运用经方的三个境界

一、方症相应境界?D?D我诵六经

谨记仲景条文,方症相符者用之,不通六经,不问理法,以症候群与方药相应,以常规剂量,随意用之,不行加减或随症加减,此第一境界。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低境界,也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起码境界,此境界不能达到,则属于境界之外,不可以运用经方,慎之!(日本人境界。)

一、六经方证相应境界

明六经之布局,通六经之理法,以六经开阖枢、标本中气、阴阳盛微之理而用方,辨证无乖六经之理,用药谨守煎服、消息、禁忌之法,明药性药毒,知服药几剂可以相应,无违于大毒、常毒、小毒、无毒、食养之道。知麻桂之表实表虚,明少阴之格阳戴阳,可通少阳少阴二枢,厥阴阳明从中之化,知六经乃一气贯之,真阳乃立命之本。

二、神游于六经之外

通天地之变,察古今之化,与六经气化相应,乃天地人,时空宇,与仲景六经?D?D神游之境,神游则无方!无定法,无定方。精通中国文化,融儒道佛于一体,其大无外,但循天地之理,无代化!无伐时!以天地之子自居。其小无内,明六经气化之理,洞晰解剖生理,细胞基因之学。神游于仲景六经之外,可创新法,可立新方,剂量方药应时应人应地而变。知医易之同源。知易乃尽天地之理,医者以意合阴阳消长之机。

论三焦之阳

三焦者,人体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气(元气、谷气、清气),乃气化之枢纽,乃人身最关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阳,上焦以心肺统之,中焦以脾胃统之,下焦以肝肾统之。虽言三焦,其实一焦而已。其气化相呼应。上焦阳衰,心肺之阳衰也。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姜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阳虚,脾胃之阳衰也。中焦者上下阳气交通之枢纽也。中焦阳衰则寒湿水饮痞膈之证作矣。上之真阴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于心。阴阳不交,心肾不交也。故郑氏理中汤最佳。理中温中焦之阳,法夏去其湿浊水饮,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滞塞也。下焦之阳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统下焦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阴乃是一阴。六气乃是一气,其阳衰甚则皆可于先后两天着眼,以四逆、理中、回阳以救之、助之、挽之。没有天地一统的思想,不可以为医也。

体会26:六经用药之理

内经、仲景皆首重阳气,阳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生气也。六经本为一经,六气本为一气,三焦本为一焦,皆坎中真阳流行其间也。

阳气为一身之本,只求阳气充裕流畅,则万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为常备之药。三阴病多阳气衰,皆以少阴阳气为其根本,故三阴病多合病,并病,故三阴阳药多合而用之,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为三阴并治万全之剂。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要兼治其湿,苓夏为常用之品。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多寒凝、血气凝或阳气凝滞或阳气散乱。可以当归四逆或乌梅丸,来复汤之类增损以治之。

三阳经病多以开阖枢之经气转输失常为主,故治以疏表开腠,清凉开泄为主,太阳重在疏表以开之,少阳则重在转输三焦之气液,阳明以清下为主,以助其阖。麻桂柴芩、白虎承气为其正局。三阳在经之邪,必以太阳为出路,故三阳经证皆要疏表,三阳腑证必以阳明为出路。故太阳有桃核抵挡,少阳有大黄芒硝。正局乃阳明三承气也。

六经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其间。六经之阳衰,四逆类皆可加减用之。如太阳之桂枝加附子汤,太少两感之麻附细辛汤,即使胃寒、胆寒、三焦之寒证,皆可加减用之。三阴重证,无论何经,吴氏回阳饮均为正剂,以奠其基。

总之,阳气为一身之本,无论何处,无论何病皆阳气之病,六经无论何经,五脏无论何脏,皆要调其阳气,治其阳气。阳气旺则人旺,阳气衰则人衰,阳气亡则人亡。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

人身一小宇宙

人类是先认识外界然后才认识自身的,而且认识自身的难度更大,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生产和生活,就应该顺应自然的气候变化,寒暑风雨是我们始祖最早认识的对象,阴阳、五行,把这些认识的思想方法拿来认识人体。

取类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阴阳?D?D人体亦有阴阳

自然界六气?D?D?D人体亦有六气(六经)

自然界五行?D?D?D人体亦有五行(五脏)

六气六经?D?D?D张仲景?D?D?D伤寒论

五脏五行?D?D?D华佗?D?D?D中藏经

体会体会24:谈辨证论治之难

中医治病,有两难之境。

辨证,一难也,辨证难在何处?

1.是阴证还是阳证?可以从辨证大要来考察?D?D舌脉神气声色便也。

2.真证还是假证?纵观20余年之经历,临床假症颇多,水极似火,阴极似阳,处处可见假证!阳虚可见面赤如妆,可见咽部化脓,可见舌红无苔,可见脉数、脉实,可见便结尿赤,甚者可见高热不退。皆假象也,不识假像,药必增病,辨假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

3.寒湿证十之八九。

二、论治,二难也

西医重在诊断,诊断一旦明确,即可据可查之现成治疗方案,中医违矣,即使辨证明确,遣方用药仍难矣。

同是气血亏,是用八珍还是归脾?

同是阳衰,是用四逆还是通脉?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还是后世法?

用量之差,天渊之别也,疗效之差,亦天渊也。即使是同一病证,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时刻,不同的医生,即或是高明之医,方药肯定也大不同也。千人千方,万人万方,一人一方!后学诸君,有何可师可法?

论治之难,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