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福反赌视频:现代科学的若干问题(21至24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5:48:58

现代科学的若干问题(21至24章)

 

21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紧密关联的两个概念,尽管“科学技术”总是肩并肩的出现,但作为科学普及者,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笼统而言,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类理性认识获得的知识体系,然而却是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所得出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可以检验、验证的结论和理论;也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系统知识。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显然,技术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得到预期的结果。各种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巨大而不断加速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它们的背后是更为难能可贵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

 

无线电领域有一个透彻说明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史实:不少科学家认为:无线电领域所做的一切,真正功劳应归于克拉克·麦克斯韦(Cler.Maxwell)教授。他于1865年对电场与磁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计算,在1873年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再次列出了他的抽象的数学方程。牛津大学的史密斯教授予以高度评价:如果没有认识到这部多卷的著作中包含着一种新理论,即充实了纯粹数学方法和手段的新理论,任何数学家都无法读懂这部著作。在其后的15年间,其他的发现补充了麦克斯韦的理论。最后在1887和1888年,一项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即无线电信号的载频电磁波的检测与显示,最终由柏林亥姆霍兹实验室的赫兹(Heinrich Herts)解决了。无论是麦克斯韦还是赫兹的科学研究,都没有实际目标,也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研究工作的效用。
然而他们的理论被一位聪明的技术人员马可尼紧紧抓住,承接他们的电磁波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和电话,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马可尼既是实际意义上又是法律意义上的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家。如今这项发明在许多领域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当今人们都有手机,随时随地的进行通信,还有《手机》的电视和电影,这就很说明问题,不必再述及它军事、航天等等方面的应用。应当着重指出,赫兹和麦克斯韦是发现理论而未想到实用的天才,做出有益于人类的伟大发现;而马可尼是幸运的,在技术上做出了伟大发明;他们都有资格在科学史上留名。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先有空气动力学,才有飞机在蓝天飞行;没有解解剖学理论,就没资格操刀给人动手术;图论在指导通信、交通线路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没有三基色原理及其编码理论,就没有彩色电视的问世;我眼前小巧的电脑和体态庞然航天飞机,都依赖于多种科学理论,是许多领域科学成果的结晶。

 

许多科学结论或理论从基本定律的推导而来,受到实验室实验、自然界的观察的检验,得到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的支持。当某些结论已经过全面和深入的检验、质疑和检查,它们就获得了充分确立的理论地位,这就是客观事实。

 

第22章  科学与信仰

 

科学是基于理性、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感觉或直觉;科学是基于事实本或可观测的事物,而不是凭空想象或纸上谈兵的玄学;科学是基于是可证实、可证伪的原则,而非温室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科学实验的积累。科学无须宣传与说服。

信仰与科学有显著不同,甚至相反。信仰可能有内心的对象,但绝非基于事实或事物本身;信仰可能是基于内心的思维活动,但又属于典型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世界上的确存在着无数的信仰,但都拒绝证实和证伪,也无法用理性系统去证明或者证伪。信仰是宣传和说服的结果。尽管如此,信仰自由是世界通行的价值观。

科学上的公理,虽然无法被理性系统证明,有点类似信仰,然而科学公理本身是接受事实检验的,其含义就是:科学公理并不拒绝证明或者证伪,事实上千百年来,科学公理一直在接受各种形式的事实与逻辑的检测,所以,科学公理与信仰也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与“宗教信仰”代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两极,它们之间并无证明或者证伪的相互关系。“科学”绝对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信仰”。

 

23科学自身的纠错机制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也是众所公认的“现代科学鼻祖”。笛卡尔从他的“我思故我在”出发,认为思维是人存在的基础,人首先通过感觉才能够思维,但感觉不能作为知识的基础,因为感觉总是因人而异,不仅不可靠而且十分可疑。只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并经过人们的“逻辑推理”,所得出的判断和结论,才是可靠、普遍、唯一、统一的,所以知识的基础是“逻辑推理”。他同时指出知识也有局限性,进而提出了补充的“质疑或怀疑”说,即对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地质疑。这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进动力,从而使知识的探索,逐步逼近未知的真理。这比20世纪初的现代逻辑经验主义超前了二百多年。他的“质疑说”(Skepticism,也接近了20世纪中叶提出的科学须经证伪的批判理性主义。

当然,证伪性标准是一种严格的科学纠错机制。例如,逻辑推理严密而接近真理的送股学,因不能证伪而不能列入科学。

 笛卡儿的伟大还在于,首先挑战了此前作为真理的圣经及其判定真理的权威基督教,他认为:“人类的意愿就是上帝的意愿,所以人类完全可以独立于上帝” 。他还认为真理的发现可以有其他的途径,而不必通过信仰。世界上有一种方法,即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找到自然科学真理,而数学方法的基础就是逻辑推理

例如,19世纪的麦克斯韦运用自己的数学方程组,理论上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在其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验证了麦氏理论的正确性。这表明,在已有科学的基础上,通过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可以获得科学发明或发现。

科学结论从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推导而来,受到实验室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以及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的支持。尽管如此,科学也会出错,所以人们对科学过程设计了寻找并改正错误的机制。一旦证明原有科学共识是错误的,便会寻求更好的解释,产生正确的理论。但是当某些结论已经过全面和深入的检验、质疑和检查,它们就获得了充分确立的理论的地位。

例如,人类的感觉一直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即所谓“地心说”,我国的先贤一直感觉“天圆地方”,还有女娲炼七彩石补天的传说,显然这是不正确,却两千年无人质疑。直到16世纪的神医哥白尼,他发现其实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即所谓“日心说”。因与教会的“真理”相悖而恐怕遭到迫害,才明智的拖到临终前发表他的《天体运行论》。之后,布鲁诺(遭火刑)、伽利略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证明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总体是正确性,也纠正了他的轨道计算上的一些错误,从而使天文学成为科学。牛顿又完善了伽利略的理论,爱因斯坦纠正了牛顿理论的局限性。这也是科学纠错机制范例。

 

第24章  相信科学并非相信科学万能

    科学并非绝对真理,它没有标榜或声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即使在知识领域,也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
 科学充分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来自人们的经验,也出自人们的理性。
     人类只能有限度的认识宇宙,以及各种粒子的机理和结构。人类只能有限度的认识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体自身、大脑思维;生命过程、遗传基因;一切事物,如此类推。诸如此类的一切事物和知识,都具有无穷无尽的特征,人类永远不可能彻底认识。
     然而这种思想和认识的含义,绝非什么“不可知主义”,也并不意味着迷惘和绝望。这反而会激励人类,探索它们的求知欲望。
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将有更多的未知变为已知,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知,永远也不会停止,认识的限度将不断扩张,永远无法限制,人类的探索理想和欲望。
    神学家们宣称,解决了所有问题,却不可能得到验证;教会认为, 经书的内容就是真理,违背经书,就是叛逆。其实,经书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教,绝非什么知识,经书只是武断的结论和教义,决不是人类积累地知识体系。
    然而科学的局限性,不是神秘主义存在的理由。科学理论,只能由另一种科学理论推翻,而不是在神秘主义那里,获取虚假的替代品。
    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并不反对宗教的价值,如果宗教可以退出知识领域,而只留在价值领域。基督教宣扬的博爱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怀,而佛陀的悲天悯人,也让人肃然起敬,如果说道教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就在于它对自然的尊重。可笑的是炼丹术以及长生之术,恰恰违背了“道的本义”。
    对科学的信任,也不反对古代智慧的吸取。但是,在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那些古代智慧,充其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如果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就可以作为治病疗伤的基础,现代医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如果一本《易经》,可以解决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物理学就没有兴起的必要。你也许要说,它们可以并存而不冲突,而我们想说的是,在知识领域,特别是在客观世界领域,对科学的选择,就意味着抛弃神秘主义。由于两者方法论的差异,导致他们没有交集。
    我们必须接受,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面对茫茫宇宙,我们承认自身的渺小;我们也必须接受,人类解除苦难能力的有限性,面对痛苦人生,默默接受那不可反抗的宿命。而任何非理性的反抗,除了带来虚幻的满足,并不能产生实质的解脱,更可能被奸诈之徒所利用。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一种超自然的方法,可以去找到真理,可以解除苦痛,那我们就告诉他,我们不相信,因为在知识领域,我们没有看到比科学和理性更有价值的真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