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梁安琪自然受孕?:矿业财富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0:42:46

矿业财富神话之一:全球矿业新贵FMG的背后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澳大利亚FMG公司首席运营官 Russell Scrimshaw

        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红色的大地,铁矿石被挖出来粉碎后装上了火车——这些火车来自湖南株洲制造厂,经过400公里铁路的长途,来到了澳大利亚西北角上的黑德兰港(Port Hedland)。在这里,这些铁矿石——初期每年约有4500万吨,未来有可能扩大到2亿吨——将被装运上船,等待着横渡太平洋,进入中国钢铁生产商的高炉。

        五年前,这一切还是一幅FMG(Fortescue Metals Group)的管理者们为了募款而乐于描述、但投资者将信将疑的愿景,而今即将在几星期后成为现实。实现这一切的是47岁的澳大利亚人安德鲁·弗里斯特(Andrew Forrest)。

        “我们上个星期完成了铁路,卸下了首批铁矿石。”4月12日,弗里斯特在博鳌亚洲论坛告诉《财经》记者,“因为还要修建堆料站,所以还要过三个星期才能装船。”

        五年里,弗里斯特及其创建的Fortescue Metals Group(下称FMG),在摆脱了种种猜忌、怀疑和官司之后,开发了西澳(West Australia)一块不毛之地,成为仅次于世界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之后的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本人也一跃成为澳大利亚首富,虽然至今他还未向客户发送一船铁矿石。

        弗里斯特和FMG的崛起,在澳大利亚近几年的矿业市场上几乎被视为一个神话,支撑这个神话的核心则是“中国需求”:FMG计划其95%以上的铁矿石将销往中国。在必和必拓正在谋求收购力拓的背景下,FMG执行董事史贵祥(Russell Scrimshaw)向《财经》记者强调该公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现在的市场被必和必拓与力拓垄断,这不利于中国。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出现一个独立于两大老牌企业之外的供应商,而且能保持它的独立性。”史贵祥说。

        可是,谁又知道弗里斯特早期在中国寻找投资时,曾屡屡碰壁?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弗里斯特仍在与中国企业商谈入股一事。其管理层对外声称,中国上海宝钢集团已经同意入股FMG,只是未签协议。

        不过,在不少中国钢铁业内人士看来,如今入股FMG的代价与风险,与五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需求之上

        2003年,当弗里斯特提出开发皮尔巴拉铁矿项目(Pilbara Iron Ore and Infrastructure Project)时,他刚刚摆脱Anaconda Nickel(下称AN)项目的麻烦。弗里斯特创办AN,声称将投资10亿澳元开发镍矿。尽管弗里斯特对公司给出乐观的预期,但是公司股价难如人意,在大股东英美资源(Anglo American)威胁之下,他不得不辞职而去。

        随后,这位冒险家眼光转向了奇货可居的铁矿石。他以840万澳元收购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联合矿业加工公司(Allied Mining & Processing)47%股份,并于2003年7月19日将其改名为FMG。随后,他提出了总投资18.5亿澳元、预定年产量4500万吨铁矿石的皮尔巴拉铁矿和基础设施项目。

        弗里斯特最初预测,该项目投产时间为2006年四季度,这一时间随后被多次推迟。甚至在上个月,仍有投行分析师担忧FMG不能如期在2008年二季度交付第一船铁矿石。弗里斯特告诉《财经》记者,其首船铁矿石不久将发出,并将供应中国上海宝钢集团。事实上,FMG初期的4500万吨产量,几乎全部销往中国。可以说从一开始,FMG就是建立在中国需求的基础之上。

        2004年10月6日,FMG宣布与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下称文丰钢铁)签署长期购货合同,每年向文丰钢铁出售200万吨铁矿石,为期20年。文丰钢铁向FMG预付1000万澳元。这是FMG与中国钢铁企业达成的首个长期购货合同。当年文丰钢铁年产量仅为250万吨。

        当年10月, FMG又与江苏丰立集团(下称丰立集团)、江西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萍乡钢铁)签署长期供货合同,每年分别向丰立供货400万吨、萍乡钢铁供货200万吨铁矿石,并约定对方需要提前预付部分款项。这表明了FMG对资金的渴求。

        继丰立集团、萍乡钢铁之后,FMG又先后与多家中国钢铁生产商签署长期供货协议,一般合同期限均在十年。史贵祥说,目前FMG已经与35家中国主要钢铁厂商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中国前十大钢铁生产商都在其中。
与中国钢铁生产商签订的供货合同,成为FMG取得资本市场信任的最有力筹码。在2004年10月以前,FMG的股票交易价格长期维持在0.10澳元/股以下,与文丰钢铁、丰立集团和萍乡钢铁签署长期供货合同宣布后,FMG股价立即涨至接近0.30澳元/股。

        到2006年7月,FMG先后从中国钢铁生产商处获得每年3950万吨的供货合同,相当于其初期产量4500万吨的88%。在此时期,2006年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继2005年上涨71%之后,又进一步上涨了19%,比2004年的价格上涨了100%。FMG的股价也于2006年7月首次突破1澳元/股。

        至2007年3月26日,上海宝钢最终也与FMG签署长期供货协议。根据协议,FMG最多向宝钢每年提供2000万吨铁矿石,其中首期生产的4500万吨铁矿石中,宝钢将购买500万吨;在FMG第一阶段扩产计划新增2500万吨中,宝钢承诺将最少购买1100万吨,至多1500万吨。协议还透露,价格执行皮尔巴拉铁矿石的年度行业基准价格,并且参照宝钢从其他铁矿石供应商处购买类似产品的价格。

       中冶纠纷

        “我们一直欢迎投资者通过市场投资于FMG,我们乐于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向FMG投资。”史贵祥说。不过,他又强调,“重要的是,我们保持对股份的控制,而不被任何人收购。”

        就在两年前,FMG的这一态度根本无法获得中国企业的认可,甚至因此而与中国的企业发生了激烈冲突。

        2004年8月,FMG宣布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称中铁工程)达成协议,中铁工程将负责FMG铁矿项目Chichester Ranges至黑德兰港口铁路的融资、设计和建设,项目金额约为8亿澳元。

        此后不过两个月,11月5日, FMG又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冶集团)和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下称中国港湾)签署协议,两家公司将分别负责FMG矿山和选矿厂、黑德兰港码头工程的融资、设计和建设,项目金额分别为5.8亿澳元和7亿澳元。签字仪式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举行。

        以上三个项目中,FMG都将只需预付10%的工程款。在2004年11月5日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中,FMG更是声称其项目将“由三家中国最大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建设”。这无疑加强了资本市场对于FMG的信任。从2004年8月至11月,FMG的股价从0.05澳元/股升至接近每股0.3澳元,上涨了五倍以上。

        不过,至2005年3月,媒体披露FMG与三家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就入股一事发生纠纷。2004年11月,沈鹤庭出任中冶集团总经理。2005年12月24 日,一个名为“澳大利亚FMG铁矿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会”在中冶集团召开,参会单位有中国中钢集团、中铁工程、中国港湾、中信、鞍钢、宝钢、五矿、首钢、武钢、太钢、唐钢、邯钢、攀钢、马钢、新余钢铁、江苏丰立、河北文丰、联峰钢铁、江西发改委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根据中冶集团在其网站上发布的消息,与会代表一致同意,“由于FMG铁矿项目的前期勘探工作还在进行,还没有达到可行性研究要求以及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中方企业应采取稳妥的态度介入FMG铁矿项目投资和建设,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中方企业盲目投资该项目。”

        会议确定由中冶集团“统一牵头、对外谈判,以发挥中方企业整体优势”。可是,中冶集团、中铁工程以及中国港湾本身都并非真正的矿业公司。一位当年参与此事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并没有“一盘棋”的想法,企业都愿意自己做主,中钢已派人前往FMG考察过,并有意入股,但是国家发改委指示,谁与 FMG谈都要通过中冶。

        3月22日,沈鹤庭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采访,表示在目前条件下,不准备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和修建FMG铁矿项目的港口、铁路和矿山,并声称FMG没有证明其资源储量足以维持开发20年。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与FMG的矛盾主要在于中方要求控股,且“发改委的要求是控股85%”。但FMG要求中方先履行协议,再谈入股,于是双方“闹翻”。

        与中冶集团的冲突,对弗里斯特和FMG影响重大,尤其是沈鹤庭声称与FMG所签署的合同并不具有约束力,令市场对弗里斯特与中国钢铁生产商所签署的合同是否具有约束力开始怀疑。

       再失良机

        不过,发改委的思路并未得到真正贯彻实施。2005年3月31日,文丰钢铁董事长刘文丰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表示,“将竭尽全力支持FMG成为新的主要铁矿石供应商,打破现时阻碍全球尤其是中国钢铁业发展的铁矿石市场垄断局面。”刘文丰还表示,与FMG签署的是“具有约束力的合同”。

        事实上,在中冶集团之前,已有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提前完成了入股FMG。在丰立集团2004年10月13日与FMG签署的长期供货合同中,除约定需提前向 FMG预付1000万美元外,FMG向丰立集团定向增发700万股,每股价格1澳元。当天,FMG的股票市场价为0.68澳元,丰立集团认购价格比市价溢价高达47%。可是,若丰立集团持有FMG这部分股份至今,其市场价高达4.9亿澳元。

        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丰立集团及其创办人兼董事长吴岳明,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企业家故事。根据公开材料,吴岳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从废旧物资回收行业起家,后扩大到进出口贸易,最后进军钢铁制造、经营码头,成为一家以钢铁原材料贸易和钢铁制造为主的集团。因其在家排行老四,吴岳明本人在当地商界被称为 “铁老四”。

        根据中国对海外投资的管理,所有海外投资均需获得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据一个当事人告诉《财经》记者,发改委当时曾认为丰立入股FMG属于未经批准的违规行为。不过,投资最终获得了发改委批准。

        吴岳明本人不愿意对外提起入股FMG一事,只是抱怨说发改委批准费去好几个月时间,否则他还可以多赚好几亿。

        而当时发改委主管海外投资的国外资金利用司助理巡视员何连中,后因受贿于2007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或许是“患难见真情”,2007年5月8日,FMG与丰立集团以一份新协议替代了2004年的旧协议,进一步扩大了双方合作范围。根据新协议,丰立集团将继续每年获得FMG在初期提供的400万吨铁矿石,为期20年,同时双方将各出资50%成立合资企业,利用丰立在江苏晋江的码头设施,在中国销售FMG扩产之后铁矿石的8%(至多每年不超过400万吨)。合同还规定FMG将向丰立集团定向增发约100万股股份,每股价格为27.88澳元。

        FMG与其他中国企业的引资过程则并不顺利。最迟至2006年3月,弗里斯特还曾与国家发改委主要官员会面,就中国企业入股FMG一事商谈。一位参加会面的当事人告诉《财经》记者,FMG提出中国企业可以参股20%,可是发改委有关官员仍坚持控股,要求至少占50%,并威胁不准中国的钢铁公司购买FMG的铁矿。最终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2006年是FMG资金需求最大的一年。FMG开始与多家投资者接洽,意欲引入战略投资者。在与中国发改委会面失败以后,没过几个月,FMG在2006年 7月18日宣布,与美国Leuc, , , adia National Corporation(下称Leucadia)达成协议,Leucadia同意出资3亿美元,购得FMG约10%股份,并向FMG提供一笔为期13年的 1亿美元贷款。

        Leucadi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经营业务涉及矿业、制造、电信和房地产等。通过这笔投资,Leucadia还获得了FMG一个董事会席位。

        此外,FMG进一步通过发债融资19亿美元,解决了其资金问题。至此,中国企业再无入股FMG的良机。此事令不少熟悉FMG与中国接触过程的业内人士均感遗憾。

        虽然目前FMG仍欢迎中国企业入股,但一位在澳大利亚多年的业内人士认为,弗里斯特现在并不缺乏资金,其意图很明显是想套现。据其分析,按照FMG今年产量4500万吨铁矿石、100美元/吨价格计算,FMG当年即可产生45亿美元销售收入,足以支付接下来的扩建。现在,FMG市值已膨胀到180多亿澳元,很难再对其实现控制,只能以高价在其中占据小股。

        一家澳大利亚矿业巨头的中国业务负责人在谈到FMG时则略显不屑,认为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在目前铁矿石价格下可以赚钱,未来一旦铁矿石价格下跌就将亏损。他显然很难理解FMG对于铁矿石需求日益膨胀的中国所具有的意义。

        在弗里斯特给《财经》记者的中文自我介绍中,开头写道:“一名从小在与世隔绝的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农场中,放牧牛羊长大的男孩。”

        “安德鲁太不了解中国了。”弗里斯特的中国市场营销刘怡心摇头说。言下之意,弗里斯特应该给自己冠上“新晋澳洲首富”“澳洲第三大矿业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澳洲西部望族后裔”或其他更具光环的头衔,中国人才会更容易记住他。

         但弗里斯特不需要光环,他不像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那样精通汉语,却无疑是一个成功利用了“中国机会”的澳大利亚商人。
 

矿业财富神话之二:艾芬豪与奥尤陶勒盖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前不久,加拿大艾芬豪矿业公司称其在蒙古国开发的奥尤陶勒盖铜金矿最终将年产16亿磅铜和90万盎司黄金。其铜产量占全球铜产量的4%。紧接着力拓集团宣布持有其20%股份,并有将持股最终提高至40%的选择权。报告显示,公司在蒙古的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平均每年将生产铜10亿磅以上,还将生产黄金33万盎司,将使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铜金生产商之一。
  
        加拿大工程公司AMECAmericas公司和澳大利亚Ausenco公司完成的独立报告表明,该矿的生命周期至少为35年。艾芬豪矿业公司主席表示,该矿至少可以开采40年。该公司表示,投产6年后,该矿产量会达到高峰,铜年产量超过16亿磅,黄金为90万盎司。资料表明,该矿延伸4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铜矿项目。这么一个世界顶级的超大型富矿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落入艾芬豪之手的?不妨让我们来解读一个关于财富神话的故事。

        奥尤陶勒盖铜金矿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汗包格达县和巴彦奥包县结合处,矿区主要分布在汗包格达县境内。该矿距首都乌兰巴托600公里,距中蒙边境线80公里,位于北纬43.08度和东经107.07度。

        此矿最早由蒙苏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南部地区寻找恐龙化石时发现的。由于地处偏僻,北运路途遥远蒙古国放弃对该矿的勘探、开采,而选择了蒙古北部的额尔登特铜矿。2001年1月,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对该地区的地下资源进行了勘探,发现了较大规模的铜和黄金混合矿区。当时估计储量并不大,铜仅为240万吨。后来,该公司将许可证转让于加拿大艾芬豪公司。加拿大公司与澳大利亚波肯希尔佛特尼公司签署了联合勘探合同,扩大了勘探范围,在112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490处点的钻探,预计总深度达278000米。但受钻机性能的限制,最深只能钻至1550米左右。该矿区个别地区矿脉埋藏很深,如在北部矿区钻至800米深时,尚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矿石,当钻至1200至1400米时才发现了有价值的矿石。为了勘探深层储量,2003年10月中旬,该公司从澳大利亚购进目前世界最大的IBP型钻机一台。据说,该大型钻机世界上仅有两台,另一台在美国本土进行石油勘探。该钻机重76吨,公司用大型运输机空运抵乌兰巴托。这种钻机探明铜金矿可钻探3000米深。此举说明,该矿的储藏量有可能大大的增加。

        加拿大艾芬豪公司购买了奥尤陶勒盖1120平方公里地区的勘探权之后,在先期2000年投入启动资金100万美元,2001年投入80万美元,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矿的储藏量,2002年和2004先后投入2900万美元,四年累计投入3080万美元。

        不久,艾芬豪做出的研究报告称,该矿黄金储藏量达330—430吨,铜储藏量为220—310万吨。蒙古方面于2004年2月下旬视察该矿时修正了这一说法认为,该地区黄金储量能达450—500吨,铜储量能达400—1000万吨。与艾芬豪的报告有比较大的出入。有专家据此分析,艾芬豪公司为了与蒙方讨价还价,故意隐瞒真相。其中,有加拿大一家初级勘查公司 Entree Gold 围绕艾芬豪公司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区外围,取得了1795 平方公里矿权。

        2005年6月,该公司宣布,在什维陶勒盖矿区有重大发现,共有三个孔见矿。矿体走向长450米。什维陶勒盖实际是奥尤陶勒盖主矿体--雨果矿体向北东方向的延伸。使这一世界级的铜金矿床有望大幅度扩大控制资源量。这一成果引起了国际矿业界的关注,力拓公司闻讯购卖了 Entree Gold 公司 10% 的权益,Ebtree Gold 公司的股票也上升了约五倍。

        目前专家认为,矿区分布分别划分为奥尤陶勒盖中央矿区、西南矿区、南矿区等四个矿区,矿脉总长5公里。,按常规在100公里范围内还应有几个矿区,其储藏量还将直一步扩大。

        由于艾芬豪矿业公司的奥尤陶勒盖金矿潜在的巨大财富,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集团主动与艾芬豪矿业公司合作,2家公司建立了技术委员会来联合管理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矿之一的奥尤陶勒盖金矿的开发和运作。 06年10月达成协议购入温哥华艾芬豪矿业公司10%股份。在此之后,力拓集团宣布将根据与加拿大艾芬豪矿业公司签署的蒙古南戈壁省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项目共同开发协议以6.91亿美元购入其19.9%战略性股份。
  
        根据协议,力拓集团以每股8.18美元或总额3.03亿美元认购艾芬豪矿业公司3710万股或9.95%股份。一旦艾芬豪矿业公司与蒙古政府签署投资协议,力拓集团将以每股8.38美元再购入该公司9.95%股份或4630万股,总额3.88亿美元。
  
        力拓集团也有权将艾芬豪矿业公司持股提高至33.35%,相当于15亿美元总投资。此外力拓集团有权在头五年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进一步购入该公司6.65%股份,使最高持股达到40%。不过力拓集团表示目前没有进一步购入艾芬豪矿业公司股份的计划。
  
        力拓集团资源部门主管阿尔巴尼斯(Tom Albanese)表示力拓集团对获得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铜金矿份额感到满意,并对能向奥尤陶勒盖项目提供世界一流的营运和技术能力感到高兴。力拓集团为此参加与蒙古政府的项目长期投资协议谈判。

        为了获得蒙古政府对此项目的批准,艾芬豪和力拓根据蒙古矿业法制定的07年投资协议草案,蒙古政府将获得该项目34%股份以及相当于该项目盈利55%的税收。并同意经营合伙人将拥有、筹集资金、建造和运作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及其相关基础设施,为蒙古数代人提供新一代资源投资收益。
 

矿业财富神话之三:全球钢铁老大米塔尔集团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印度裔亿万富豪米塔尔麾下的米塔尔集团,在钢铁业内被誉为“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是全球最优秀的钢铁制造商,在60多个国家雇用32万名员工,总部设在卢森堡。集团年产量为1.3亿吨,约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10%。安赛乐米塔尔在汽车、建筑、家用电器、包装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集团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27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业务范围覆盖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
 
        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在上海注册成立亚太地区总部,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乌鲁木齐、香港设有代表处或分公司。

        阿塞洛米塔尔钢铁集团,是现今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制造集团。2006年米塔尔恶意收购了欧洲最大的钢铁集团阿塞洛后,其规模超越占第二位的“新日本钢铁”第三位的“韩国浦项制铁”及第四位的总和还多。

        拉科什米·米塔尔集团董事长拉科什米·N·米塔尔是印度裔英国人。1957年,拉科什米·N·米塔尔现任董事长拉科什米·米塔尔的父亲在印度投资创办了一家小型轧钢厂。后来,由于印度政府限制民营企业涉足钢铁业,老米塔尔于1976年在印尼投资兴建了一家年产量仅6.5万吨的小型轧钢厂,并让年仅19岁的拉科什米·米塔尔监管。1981年,米塔尔家族又在印尼投资兴建了一座年产量30万吨的电炉炼钢厂。

        1982年,为米塔尔家族在印尼的钢铁企业提供原料的特里尼达和多巴哥钢铁公司连续几年亏损,政府对其私有化。米塔尔先租下这家企业进行经营,7年后,买下这家企业。

        1992年,墨西哥第3大钢铁企业SIBAISA钢铁公司由于经营陷入困境,政府欲对其私有化,米塔尔仅用2.2亿美元就收购了这家政府投资22亿美元才兴建起来的高度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同时收购的还有该公司年产33万吨焊管的生产线、港口设备及拥有300万吨铁矿石的矿山。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一家扁平材生产商。

        两年后,米塔尔从加拿大政府手中收购了加拿大第4大钢铁企业希德贝克———多斯科公司。随后,拉科什米·米塔尔收购了加勒比地区最大的非石油工业联合企业,成立了伊斯帕特·加勒比公司。

        1995年,拉科什米·米塔尔将其负责的钢铁企业与其父亲在印度的公司分离,在荷兰注册成立拉科什米·米塔尔集团,将总部搬到英国伦敦,并收购了德国第四大线材生产商、世界著名的短流程和线材专业化公司———德国汉堡钢公司。紧接着,拉科什米·米塔尔集团耗资4.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钢铁公司(下称卡钢),将其更名为伊斯帕特卡麦特公司,目前该公司钢产量已过500万吨,其产品绝大部分出口。

        1997年,拉科什米·米塔尔将其子公司伊斯帕特国际公司16%的资产放在阿姆斯特丹和纽约上市,随后收购德国蒂森公司的两家钢材生产企业———Rwhrort公司和WalgdrahtHochfeld公司,目前这两家公司粗钢生产能力为150万吨/a。

        1998年,拉科什米·米塔尔出资14.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6大钢铁企业———美国内陆钢铁公司。重要的是,拉科什米·米塔尔通过收购这家公司,与当时世界第2大钢铁企业———新日铁建立了联系,内陆公司在与新日铁合资建设的一座100万吨/a冷轧厂中所占的60%的股份、1座年产90万吨热镀锌板厂中所占50%的股份同时转移到拉科什米·米塔尔名下。

        1999年,拉科什米·米塔尔收购了法国尤尼克金属公司,目前该公司粗钢产能约为130万吨/a。

        2001年,借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的1亿美元贷款,拉科什米·米塔尔以3.6亿美元买下罗马尼亚的加拉茨冶金公司,该公司是罗马尼亚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主要产品为重轨、厚板、热轧薄板及带卷、冷轧薄板及带卷、热镀锌板卷及不锈钢。

        2002年2月,拉科什米·米塔尔获得了独家购买捷克政府在诺瓦新冶金钢铁公司所占大部分股份。2003年,拉科什米·米塔尔收购了剩余股份,并将其更名为伊斯帕特诺瓦公司。同年,拉科什米·米塔尔还获得了捷克生铁供应商VysokePeceOstrava公司100%的股份、波兰方坯生产商SiderurgicaSAHunedoara公司81%的股份,以及无缝管制造商PetroTub公司70%的股份。

        2004年,拉科什米·米塔尔出资10.5亿美元,获得波兰PHS钢铁公司60%的股份。以4340万美元的价格抢在一家中国钢铁企业之前,收购了罗马尼亚著名的胡内多阿拉钢铁联合企业。并完成对南非最大的钢铁企业伊斯科公司的全面收购,同时获得波黑泽尼察公司51%的股份,成功并购马其顿的BalkanSteel。为了与近3年在上述地区并购的钢铁企业实现原料共同采购和产品合作销售,2004年还取得了波斯尼亚最大的BH钢铁厂的排它性收购权,并将前南斯拉夫的Niksic棒材和盘条厂纳入并购计划。目前正计划与美钢联联合收购乌克兰年产钢700万吨的克里沃罗格公司。

        在1989~2004年,拉科什米·米塔尔还并购了爱尔兰唯一一家钢铁企业和阿尔及尼亚的Annaba公司。

        从全球钢铁业的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将使世界钢铁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惊人的变化。对此,跨国并购重组“跨度”最大、靠并购重组崛起速度最快、并购成功率最高的当今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拉科什米·米塔尔集团预言:不出10年,阿塞勒、拉科什米·米塔尔、美钢联极有可能发展成3个亿吨级钢铁企业,届时,世界上年产钢250~300万吨的钢铁企业将失去竞争力。

        米塔尔钢铁公司还将成为钢铁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的公司。该公司将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14个国家开展钢铁经营业务,雇员人数将达到16.5万人。米塔尔钢铁公司2004年钢铁出货量为4210万吨,收入222亿美元。董事长米塔尔一跃成为世界财富最多人士之一。在美国《福布斯》杂志10日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米塔尔以250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第三,仅次于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2008年,米塔尔集团通过两期大宗交易,已收购澳大利亚煤矿公司Macarthur Coal公司 14.9%股份,每股交易价格20澳元,总价值约为6.24亿澳元。这些收购使得安赛乐米塔尔成为Macarthur Coal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矿业财富神话之四:中国第一大金矿紫金矿业快速崛起之谜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中国第一大金矿” 是中国黄金行业特色区域特定称号之一,由中国黄金协会于2007年组织发起,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增强黄金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为中国黄金行业发展起到激励、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国内众多金矿企业中谁能获得此项殊荣,问鼎“老大”?2008年3月份,终见分晓。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发文授予紫金山金(铜)矿“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中金协字[2008]7号)。

  紫金矿业得此殊荣,实在是名至实归。紫金山金(铜)矿是凭借黄金保有可利用资源储量最大,采选规模、黄金产量最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最好,推动区域发展贡献大,政府支持力度大,持续发展后劲足这八大优势,理所当然的获此殊荣。紫金矿业的掌门人陈景河也在矿业创造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财富神话。

  曾在中国低品位金矿勘探10年的陈景河,如何迅速接近全球矿业顶级玩家的梦想


 
  2008年4月25日,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景河从上海赶回总部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这是一个距厦门200公里的闽西小县,武夷山余脉在这里纵横起伏,让上杭曾一度与世隔绝、世代清贫。

  晚上11点,当陈景河乘坐着雷克萨斯LS460轿车到达紫金大酒店门口,鞭炮开始轰鸣,长达15分钟的礼花燃放让这个子夜颇显辉煌。虽然舟车劳顿,但当地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列队相迎的场面让陈景河无法卸去微笑,两眼始终挤成一条缝。穿着专为这天定做的粉红色衬衣,陈景河没有匆忙离去,他站在紫金拥有的三星级酒店门前,双手背在身后,对着紫金山上空不断燃烧的火焰仰望良久。

  这一刻,陈景河的身家为14亿元—事实上,不到10个小时前,这个数字还可以翻上一倍。当天早晨,陈的紫金矿业登陆A股,借此募集资金近100亿元。在这个绝大多数投资者不知该贪婪还是该恐惧的时刻,紫金矿业迅速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极:这天下午,其股价一度涨幅高达202.9%,但收盘时又跌去了一半。

  像中国绝大多数富豪一样,陈景河的人生被泾渭分明分为两段。在这晚之前,他50年的生活少人关注,即使2003年紫金矿业已在香港上市,他仍潜行于媒体雷达之外。整个1980年代,他在紫金山上做了8年的地质勘探,并坚信这里有着储量可观的金铜矿。1992年,35岁的陈景河辞掉公职,开始开发被国家地质部和中国黄金协会论证为“低品位、无开采价值”的紫金山。16年后,他造就了中国黄金产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企业。

  在享受仰望烟火那片刻清净时,陈景河的生活已经被迅速改变了。从此之后,他必须在外界的严苛观察中保持自我。登陆A股市场当日的午后,股价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200%。据说看着大屏幕上的股价变化,陈景河首先的反应是惊讶,随后找到上交所的工作人员,问“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担忧紫金矿业的股票被游资恶意炒作,证监会将其暂时停牌。复牌之后,其股价垂直极限般狂跌。周末过去,4月28日、29日,其股票又是两天跌停。而在大批追高投资者深度套劳后的咒怨声中,一份揭露陈景河及紫金矿业高管集体违法的举报信又遭到媒体炒作,其中指责陈以瞒天过海的方式将国有企业法人股化为个人所有。

  这种风流急变的企业家生涯在中国颇具代表性。1990年代初辞去公职创业时,陈景河并无资本,中国也缺乏资金融通渠道。而在最近几年,陈的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支力量。这种奇迹式的大跨越,让陈景河成为了一些人的仇恨对象,也让紫金矿业拥有异常强韧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资源业的创新做得非常好。像紫金矿业这样的企业能发展起来,让过去一大批计划经济下的工业技术被释放出来了。”国内金融界重量级人物、厚朴基金创始人方风雷告诉《环球企业家》。

  而那些曾经看轻紫金矿业的同行也必须正视它了。曾任山东黄金集团金仓矿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的路增祥对本刊称:“紫金矿业之所以在最近几年突然崛起为最大的黄金生产商,主要得益于比别人先一步的资源扩张,而且是低成本扩张,利用开采低品位金矿的优势迅速兼并收购了一批同行。”

  熟悉陈景河的人说,因人情练达,他在公司内声望颇佳,常有员工与其把酒言欢时“搂着他的脖子叫大哥”。甚至,公司内有不成文的规则:那些因各种错误而进过监狱的前员工,如果确实痛改前非,陈欢迎他们重返紫金。但他的另一面是彻底的工作狂:很多紫金矿业的中高层干部都曾在凌晨四五点接到过他的电话。陈的夫人赖金莲称他是“属鸡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工作。至今他仍然担任着紫金矿业总工程师之职,不遗余力推进紫金矿业降低成本的尝试。

  显然,陈对眼前的一切仍不知足。他在厦门拥有一个宽阔的办公室,身后是一幅大型亚洲地质图,从上面可以看到亚洲几乎所有矿山项目,这犹如一幅战略进攻图。此次百亿元融资对他也只是阶段性收获。“未来三到五年,要实现紫金继续快速发展、推动国际化,至少需要200亿。”陈景河说。

  他的目标?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从现在全球第十大黄金厂商跻身全球矿业前列。


  那份在紫金矿业上市之前就被广泛传播,在上市后得到格外关注的举报信,内容核心为对于陈景河股权由来的质疑。

  其中称,2004年至2007年间,陈三次从紫金矿业第五大股东上杭县金山贸易有限公司以每股0.1元的超低成本约购买1亿股紫金矿业股权。2003年12月,紫金矿业已在香港上市,为何这些股份转让未以市场公允价格执行?由此,陈被指摘为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且转让过程中应交的增值税未缴纳,有偷税嫌疑。

  而一个潜藏的争议是,公开材料中,紫金矿业宣称金山贸易是以一份《股权激励协议书》为依据确定的转让价格,但外界无人见过这份协议书。

  了解此一争端的本质,需要回到紫金矿业的创业之初。

  1982年,甫从福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陈景河被分配至闽西地质大队,参与了紫金山第四次探矿。直至今日,陈仍乐于谈起当年探矿的艰苦经历,他们每天从汀江边200米标高跑到800多米山上,每次下山都要背20-30斤样品,并在山上破庙住了两个月,最艰难的时候20多个人一天只有一桶水。

  直到10年后,紫金山主体部分勘探报告完成,报告中,陈景河等地质人员的结论是金矿品位比较低、变化比较大,可采储量5.45吨,为中小金矿,但底部铜矿是一个大矿。当时,金价与铜价均处于历史低位。因此,福建省地矿部门认为紫金山开发价值不大,下放给上杭县。

  一时间,这一“鸡肋”矿产无人愿意投资、开采。最终,上杭县相关负责人想到了已成为福建省地矿系统最年轻高级工程师的陈景河。双方一拍即合。

  陈景河敢于接盘,是基于一个朴素判断:紫金山金矿被定义为低品位,是因为开采难度大,如果能找到低成本开发的手段,它的真实储量实则不低。

  但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缺钱。直到今天,陈景河仍然清晰记得1994年在北京跑贷款的一幕。那时,正是紫金矿业起步最艰难的时期,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技术人员,陈景河千辛万苦说服福建省和龙岩市人民银行负责人,帮忙到北京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黄金专项贷款,经过有色金属总公司审核,毫无名气的上杭矿产公司终于拿到了350万元黄金贷款,这成为紫金矿业起步过程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为表感激,这个来自南方偏远山区的县国有公司老板提议到前门饭店请客,结果在吃完饭后,陈景河发现自己的钱还不够结账,最后由福建省人民银行的朋友给他解了围。“现在想起来,这件事真是有意思,350万是我们最重要的第一桶金,这样最基本的建设就可以起步了,否则全部靠积累就非常困难。”陈景河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表示,1994年他非常幸运地给上杭县矿产公司赚了100多万。

  接下来的年头里,尽管紫金矿业几乎保持着100%的利润速度增长,但资金一直是紫金矿业的增长瓶颈。因为无法大规模开采铜矿,早期陈景河一直只能将目标锁定为开采山顶的金矿——他希望扩大紫金山金矿的采选规模,但只能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

  1998年,陈景河与上杭县政府开始动员当地居民、政府人员、紫金职工集资入股。最终,紫金矿业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公司,除了上杭县财政局(后将股份转让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闽西兴杭实业有限公司)拥有86.80%股份外,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上杭县旧县乡政府、上杭县才溪镇政府和上杭县才溪镇同康村委会成为4家外部股东,其中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拥有10.17%的股份,股份拥有者是包括陈景河在内的紫金矿业职工——这些原始股权证在紫金矿业A股上市前后最多被卖到了65万元。

  2000年,4家外部股东的股权逐渐被集中到了一家新成立的融资载体——上杭县金山贸易有限公司。它联合闽西兴杭实业有限公司、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发起人,设立了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它与陈景河签署了那份被检举信指责为“不存在”的《股权激励协议书》。

  紫金矿业宣传部主管邹永明告诉《环球企业家》,《股权激励协议书》确实存在,但属于商业机密,不便公开。他同时表示,任何公司上市,为了包装,都会采用一些非一般手段,回归A股是经过中国证券监管部门严格审查的,并不存在偷税和虚假问题,“如果存在问题,紫金矿业怎么能在香港上市?”。但是,“非一般手段”究竟作何解释,对方并未给出明确说法。

  也有熟悉紫金矿业的人士认为,陈景河作为推动紫金矿业发展的主要领导人,在股权方面进行激励无可厚非,但最大的担心是当年也许确实没有成文的协议书,如果事实如此,将损害紫金矿业作为一家蓝筹公司的市场形象。评论人士认为,另一种可能是,这份举报信是恶意为之。紫金矿业A股上市大背景下,紫金矿业原始股具有了极大价值,紫金矿业在国内上市,一夜之间将造就上百个千万富翁,但集资入股几年后,许多村民、紫金员工将股份转予他人,从而失去了暴富机会,“这种心理下,写一封这样的举报信也有可能”。

  持有紫金矿业13.16%股份的新华都集团所有者陈发树并未回复本刊的采访申请。

            
  缺钱的正面效应是,陈景河必须坚持研究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的工艺路线。

  常规的开采选择是,购买大型的研磨机器,把矿石磨成粉末,逐步分离出汞金和金精粉,再进行冶炼。但陈景河在反复考量之后,选择了在南方并不常用的堆浸工艺:把大量矿石堆拢在一起,用化学溶液把矿石中的金子稀释出来。

  问题是,这种常见于北方的开采手段,并不适于雨水丰富的南方矿山。又因为紫金山非常陡峭,没有地方堆放矿石。陈景河于是提出从山顶打四五百米的天井打到山腰,山顶矿石利用自然落差直接滑下来——如果用常规的汽车运载矿石,费用就会倍增。甚至,如果采用常规手段,陈必须从山顶处将废石逐一清走,这也是成本极高的,他便制定策略,把紫金山逐渐开掘成梯田。每个梯田都是一个作业单位,同时向前推进,这样做下来剥离的费用就大量减少,成本很低。

  虽然堆浸帮陈景河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但他并未满足。堆浸的回收率只有68%,而且有些粗粒金溶解不了,通常含泥量比较高。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先用一些手段把泥洗出来,随后提高粗粒金回收工艺,从原来单一的堆浸工艺发展到组合工艺,回收率从68%提高到80%。

  现在,经过15年发展,人们在上杭紫金山可以看到中国规模最宏大的露天采金场。站在紫金山顶,四周是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露天采矿场,这相当于490个11人的标准足球场,一层层“梯田”让紫金山顶成为一个巨大的凹陷区,“梯田”每12米为一个台阶,每个台阶都是一个作业平台,工人通过浅孔钻钻一个12米深的洞,然后放入适量热硝酸炸药进行爆破,每天爆破两次。通过这种规模宏大的露天开采,紫金山1138米的海拔已经消逝,目前山顶高处只有海拔900米,而低处则只有700米。

  某种程度上,紫金矿业的成功就像管理教材上说的:把一千件小事做对,就形成了竞争力。正是利用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方法和严格的成本控制,紫金山原本5.45吨的可采储量扩大到了200吨。这也让陈景河有了底气:他所拥有的不仅是一座“金山”,还有一套用极低成本开采冶炼的技术,它们可以被用到更多地方去。
四、

  2001年,上杭县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紫金矿业向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问题。当时,针对陈景河逐渐把资金投入贵州、新疆等地区的新情况,当地政府部分人士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投资风险大,损害紫金矿业收益,且不利上杭经济发展。

  这已经不是陈景河第一次面对股东不同意见。1997年,紫金矿业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当地政府曾与一家外资企业接洽,拟引入外资开发紫金山,这家外资企业给陈景河开出的薪水是当时陈收入的10倍,但陈景河却极力反对这项交易。这被陈景河本人喻为多年来“最惊险的一幕”,他坚持不卖的理由也并不复杂,“这矿,要是卖给国外公司,肯定做不到这种成绩”。

  此时,紫金矿业再次面临命运选择,固守上杭还是全国扩张?陈景河认为,紫金矿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具备了全国扩张条件,“我跟他们说,如果我要过好日子,根本不需要离开紫金山,紫金山效益很好,一年有上亿利润,给我两三百万花,就很够了。我们选择的是一条非常艰苦的路,但是一条有前途的路。”陈景河对《环球企业家》回忆说。

  从此之后,紫金矿业开始在全国低调勘探,竞标采矿权与探矿权。

  通常情况下,紫金拿到的项目普遍都有些“毛病”,换句话说,它们大多和当年的紫金山一样,因为低品位难选冶而被其他公司忽略。在这些矿产上,紫金矿业多年培养的勘探能力就显得相当有用。“大家都喊没资源,拿金矿和铜矿来说,好开的矿难以取得,难开的你又开不了,当然就找不到资源了。”陈景河说。

  2001年12月,加拿大丹斯通公司准备放弃自己投资了2000万却难以选冶的贵州水银洞金矿,最终将采矿权退给了当地地质部门。他们找到了紫金矿业。

  亲自到水银洞金矿观察地形,并查阅水银洞金矿资料、分析开采条件后,陈景河初步判断有能力回收利用这个金矿。他只用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收购对方51%股权的谈判。

  实际情况是,4个月后紫金克服了选冶难题,18个月完成原计划4年半的任务,2003年7月生产出第一桶金。现在,水银洞金矿已成为紫金矿业的主力金矿,2007年生产黄金2.47吨,利税达到2.47亿。

  与此同时,紫金针对其他金属的扩张也逐步开始。1999年,紫金矿业与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等公司合资成立新疆阿舍勒铜业公司,开发阿舍勒铜矿。在此之前,阿舍勒聘请国内著名的矿山设计公司设计,国际矿山评估公司评估,预计投资8亿才能建成年产3000吨的工厂,由于投资巨大,铜价低迷,项目被迫搁置。

  紫金矿业接手后,通过重新设计开发方案和工艺流程,把投资总额降至4.8亿,基建工程由3年缩减为1年,同时生产能力提高为4000吨,并确保当年达产。2007年,阿舍勒铜矿销售收入已达17亿元,铜金属量达到28400吨。经过几年扩张,目前紫金矿业铜资源量储备已与该行业最大的中国公司——江西铜业相差无几。

  困难并非不存在。2002年,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晖春金铜矿濒临破产。按常规开采方法,晖春金铜矿的资源已濒临枯竭。经过一番考察,紫金矿业与晖春金铜矿合资成立了晖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重新开发这座几乎被遗弃的矿山。

  然而,并购一家国有企业容易,把新企业整合好却非易事。2003年,合资公司成立后,新公司与老国企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上反差很大,晖春金铜矿职工眼看企业被卖给南方一家毫不知名的黄金企业非常不满,个别老企业员工甚至采取抗议、殴打、搞破坏等过激行为,将紫金矿业的人员赶出去。

  对于许多并购者而言,这或许是最糟糕的情况。陈景河在处理这些棘手问题时有一套自己的简单方法。他首先派适合的人过去经营,“队伍组建要有针对性,比如有些地方关系协调问题特别多,就派一个比较能协调关系的人去当主管;有些地方主要技术问题比较多,就派一个侧重技术的人过去”。

  他认为,不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各方总是利益共同体。如果项目做了半天还是不赚钱,什么问题都会出现;如果有比较好的赢利,最多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最后,当晖春老职工看到第二年企业就扭亏为盈后,各种不满情绪逐步消失,而新企业的融合也就迅速完成。

  即使在业内人士看来,紫金的崛起也实在有些突然。2004年,《黄金年鉴》列举的年度全球黄金生产商产量15强中,中国黄金集团、山东招金集团双双入选,分列13位和15位,此时,紫金矿业在中国国内仍然寂寂无名。但到了2006年,随着紫金矿业多个金矿项目陆续投产,黄金集团、招金集团突然发现,这家南方山区的黄金企业已经在采选规模、产金量、销售规模与利润等各项指标上超过自己—2007年,紫金矿业黄金产量排名居世界第10,且成为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源最多的公司—而由于金价逐步走高,这些中字头企业已经错过了扩张的最佳时机。

  在陈景河厦门的办公室里,办公桌右侧,是一整排柜子,这些柜子被划分为国外项目、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每个柜子中放着这些地区紫金项目的最新资料,里边的文件正越积越多。

  第一个柜子中,已经装有秘鲁、加拿大、南非、俄罗斯、缅甸、越南、蒙古、塔吉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紫金项目资料。陈景河的愿望是,到2020年紫金矿业可以跻身国际一流的矿业公司。

  按照紫金矿业的说法,香港上市后,有颇多中介机构和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劝说紫金到国外投资矿业,但自觉毫无国际化经验的管理层一直到两年后才决定出手。2005年,它试探性地出资195万加元参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持股21%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从而获得顶峰在加拿大BC省的黄金和其他矿产品勘探权。

  感受可谓是冲击性的。陈景河的直接反应是,“仅看那些外国CEO的工资,就没法活了”。顶峰公司原来的CEO年薪达500万,毫无疑问,他并不适合一直以低成本著称的紫金。

  2006年起,紫金矿业开始连续海外扩张,通过股权受让方式控股了蒙古纳日陶勒盖金矿、越南大班铅锌矿及周边铁矿,并入股南非矿务公司Ridge Mining,成为其最大股东。次年,它又联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厦门建发股份成立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以此为载体向英国上市公司蒙特瑞科公司(Monterrico)发出收购要约,最终以约14亿元收购了这家公司90%股份。蒙特瑞科的最主要资产是秘鲁马哈斯公司旗下的白河铜矿矿业权,这是一处未经开发的特大型铜矿,也是陈景河收购蒙特瑞科的真正目的。

  尽管以较低价格获得秘鲁白河铜矿,但秘鲁是一个工人运动比较活跃的国家,工程建设正式开工前,如何化解与当地社区、工人的矛盾显得十分棘手。10多年前,首钢集团曾在秘鲁收购的一家铁矿,就因工人罢工捣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波,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负面案例。

  紫金矿业接手白河铜矿后,马上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陈景河告诉《环球企业家》,当地一些社区和政治势力反对开矿,这形成了很大障碍,预期的开发时间可能会往后拖。

  如何才能把地下资源变为“真金白银”?2007年以来,紫金矿业管理层一直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首先选择了一位熟悉当地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华侨吴剑担任秘鲁马哈斯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

  吴的本地优势迅速发挥了出来,他知道如何与秘鲁能矿部部长瓦里迪维亚这样的人打交道。而当2007年8月,秘鲁南部发生7.9级强地震,紫金矿业立即以马哈斯公司名义向灾区捐赠6万美元,接着又与白河项目所在地政府皮乌拉大区政府共同举行设立社区发展信托基金的新闻发布会—这一信托基金系秘鲁政府指导设立,足以说明信任度的提升。

  几天后,初步赢得政府信任的秘鲁马哈斯公司与秘鲁矿业部和私人投资促进署代表正式签署了司法稳定协议,这是秘鲁政府保护、促进和扶持外来及本土大型项目投资的一项司法保护和优惠措施。秘鲁政府将据此给予马哈斯矿业公司税务稳定、用工法律以及受政府保护和扶持的政策10年不变。

  对于陈景河而言,眼前的任务称得上一个艰难平衡。即使积极寻求因循国际规则而变招,紫金矿业的国际化过场,根本上取决于自己的技术能否将每个项目的成本降到足够低。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100亿元融资到账,紫金矿业国际化模式终将改变。

  过去几年,紫金矿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收购矿山获得资源储备,但是这些矿山多数是小矿山且未经开发,开发建设直至产生效益过程比较长,风险比较大。回归A股后,紫金将改变这种散乱的初级收购,而选择收购一些成熟的大型矿业公司,以缩减投资周期和风险。

  金价达到历史高位后,陈景河已经比较谨慎,“对于很高调的项目,紫金现在都不会参与”。陈景河说,他正强调抓大放小的问题,一些小项目坚持切掉,因为管理的幅度太大。

  但是,这样的模式变化仍不能消解外界对紫金矿业发展速度的担忧。海通证券分析师杨红杰表示,紫金矿业今后几年的增长可能会放缓,其依据是黄金价格中长期来看不容乐观,而紫金矿业国际化在短期内也难以取得巨大突破。可以佐证的是,在紫金矿业所获得的近10个海外项目中,除了塔吉克斯坦的金矿是一个小规模生产项目,其他项目都还没有开发建设。

 

矿业财富神话之五:俄罗斯首富铝业巨头奥列格·杰里帕斯卡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铝业大王俄罗斯金融寡头,普京的崛起终结了寡头们的黄金时代,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入狱,别列佐夫斯基流亡国外,阿布拉莫维奇远避伦敦……但寡头并没有完全从俄罗斯消失,老一代寡头隐退,代之而起的是新一代寡头。那么现在俄罗斯头号“寡头”大亨是谁?答案是俄罗斯铝业大王、叶利钦的外孙女婿奥列格·杰里帕斯卡。

  杰里帕斯卡早已公开了自己的目标:超过美国铝业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制造商。

  俄罗斯铝业大王之称的奥列格·杰里帕斯卡不仅凭借400亿美元资产蝉联榜首,而且进一步拉大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现有资产总额几乎超过富豪榜上二号人物一倍。成为俄罗斯首富。

  奥列格·杰里帕斯卡在俄罗斯国内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国际社会,他却不如俄罗斯上一代寡头那样有名。上一代寡头在俄罗斯私有化期间巧取豪夺,获取了大量财富。在成为巨富之后,这些寡头还把大量资本转移到国外,以防一旦东窗事发,可以逃避政府的追查。

  但以杰里帕斯卡为代表的俄罗斯新一代寡头跟他们的前辈不一样,新寡头的发家史相对干净,而且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这些新寡头在国际市场大量投资,不是为了转移资产,而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现在很多跟我们做生意的人都说:“我们‘非常像’一家西方公司。这没什么可奇怪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家全球企业。”杰里帕斯卡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

  在今年的前6个月,杰里帕斯卡旗下的俄罗斯铝业公司在海外收购了数家工厂和矿山,从南美的圭亚那到非洲的尼日利亚,杰里帕斯卡的金融资本遍布全球。

  杰里帕斯卡的全球战略已经取得成效,2005年,俄罗斯铝业公司的利润增长了56%,总资产达到了16.5亿美元,杰里帕斯卡早已公开了自己的目标:超过美国铝业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制造商。

  作为俄罗斯铝业公司总裁、俄罗斯铝业控股公司“基本元素”公司的唯一老板、俄罗斯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1968年1月2日出生的杰里帕斯卡的个人资产却是个谜,因为他完全控股的企业很少披露利润情况。 

  梦想“长生不老”

  俄罗斯寡头发财之后一般都喜欢住在伦敦,别列佐夫斯基、阿布拉莫维奇等人都在伦敦定居。杰里帕斯卡主要居住在国内,但他也在伦敦购置了房产。他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豪宅是座带花园的6层楼房,里面有9间卧室和6间客厅。买这栋楼杰里帕斯卡花了2500万英镑。曾经有一段时间,杰里帕斯卡经常在周末坐私人飞机到伦敦补习英语,并到这所豪宅小住。

  2005年5月,杰里帕斯卡还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位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和国的斯大林别墅。这座别墅是上个世纪30年代斯大林亲自下令建成的,此前是当地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暴富之后,杰里帕斯卡也有着其他暴发户那样的做派。杰里帕斯卡虽然只有38岁,但他却梦想能“长命千岁”。他已经向莫斯科大学生物化学物理研究所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制长生不老药。该所所长斯库拉乔夫宣称正在向“人类1000岁的目标迈进”,他说:“衰老是病,与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样是可以治愈的。”不过斯库拉乔夫也表示:“我并没有向杰里帕斯卡保证可以使他永生,但他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因为正是他投入巨资进行着这项独一无二的科研工作。”

  很多俄罗斯人对杰里帕斯卡的长生梦嗤之以鼻。莫斯科一位市民认为,俄罗斯并不需要永远年轻的寡头。但有人则认为:“杰里帕斯卡是好样的。这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延长生命的妙方。”

  奥列格·杰里帕斯卡

  从农村穷小子到俄“铝业大王”

  虽然年过30即富甲一方,但杰里帕斯卡在所有俄罗斯寡头中是出身最贫寒的。杰里帕斯卡出生在俄罗斯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从小父母双亡,是祖父母将他养大。

  26岁当上厂长

  尽管出身普通,但杰里帕斯卡还是考进了莫斯科大学理论物理系,这几乎是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专业。1986年,杰里帕斯卡读完大学一年级,正赶上征召全日制大学生入伍的“新政策”,他被“发配”至后贝加尔军区的一个导弹部队服役。

  杰里帕斯卡的早期发家史是个谜,人们只知道他的发迹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年仅26岁的他成为西伯利亚地区萨彦诺戈尔斯克铝厂的厂长。之后他与两个合伙人成立了西伯利亚铝业公司。1998年,杰里帕斯卡获得公司绝对控股权。2000年,西伯利亚铝业公司与后来的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控制的两家铝厂合并,建立了俄罗斯铝业公司,二人股份各半。

  此后不久,杰里帕斯卡成立了独资“基本元素”投资公司,成为俄罗斯铝业公司的控股公司。“基本元素”的业务开始向铝业以外发展,重点投资机械制造业、能源、金融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到2001年,杰里帕斯卡已经收购了俄罗斯大部分汽车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嘎斯汽车、伏尔加汽车,现在都是杰里帕斯卡旗下的品牌。

  由于阿布拉莫维奇的投资方向发生变化,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10月,他将自己持有的俄罗斯铝业公司股份分两次出售给杰里帕斯卡。此后,俄罗斯铝业成为杰里帕斯卡一个人的天下。

  在铝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杰里帕斯卡成为最后的胜者,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供应商之一。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杰里帕斯卡认为,把工厂设在边远的西伯利亚是他的一大优势。西伯利亚地区电力极为丰富,而且由于位置偏远,西伯利亚的电力无法输送到发达地区,只能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供给铝厂。

  曾和工人一起工作

  杰里帕斯卡跟其他俄罗斯大亨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几乎是唯一一个从经理人变成资本家的人。据说杰里帕斯卡在创业期间,几乎天天在条件恶劣的车间里同工人们一起工作。

  在俄罗斯政治经济领域,杰里帕斯卡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他的妻子保莉娜·尤玛莎娃。尤玛莎娃的父亲瓦伦丁·尤玛莎夫是叶利钦当总统时的重要顾问和演讲稿撰写人,他后来娶叶利钦的小女儿塔季扬娜为妻,因此尤玛莎娃是叶利钦的外孙女。

  杰里帕斯卡1999年跟尤玛莎娃相识,1年半之后二人结婚,这个婚礼曾被俄罗斯人评选为2001年年度事件之一。在俄罗斯,叶利钦的外孙女婿几乎相当于“驸马爷”,此后杰里帕斯卡顺理成章地进入俄权力核心层。

  虽然杰里帕斯卡不承认与叶利钦家联姻对他的事业有太大帮助,但俄罗斯国内普遍认为,经常对金融寡头施以重手的普京对杰里帕斯卡可谓“另眼相看”,杰里帕斯卡的企业经常得到政府的帮助。 

矿业财富神话之六:俄罗斯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维奇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一架波音767私人专机;一艘从微软公司创始人保罗·艾伦那里买来长355英尺的世界第四大豪华游艇;一座位于莫斯科、占地99英亩、招待过普京总统的庄园;一座仅仅为了满足偶尔的滑雪兴趣的巴伐利亚城堡;一支被数亿美元烘托的英超劲旅切尔西队;一幢法国南部价值1000万英镑的别墅,一栋在英国苏塞克斯郡价值1500万英镑的休闲居所;一个拥有数十万居民的俄罗斯自治区……
  这一切,都属于一位神秘的俄罗斯富豪,他就是在短短十数年间就积聚了亿万家财的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在200 8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阿布拉莫维奇以235亿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15位。

  在今天的俄罗斯,巨额财富似乎意味着巨大的麻烦。自从上台以来,普京就开始了与富豪们的较量,包括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内的富豪或锒铛入狱或流亡海外。但被世人称为“阿布”阿布拉莫维奇却是个例外。2004年1 2月25日,在观看澳洲女歌星凯莉·米洛为俄罗斯石油富翁们的专场演出时,坐在前排的阿布拉莫维奇仍是那样神采奕奕。

  生于“福地”

  1966年10月24日,阿布拉莫维奇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尽管他的父母当时已移居瑟科特夫卡尔城,可是母亲伊琳娜还是做出了回老家生孩子的决定。因为在俄罗斯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只要能够在萨拉托夫出生,就意味着一生都将受到幸福之星的照耀。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幸福,但除了选择“有福”之地生下阿布外,阿布的父母却没能亲手为他带来幸福,在他1岁和4岁的时候,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在叔叔的照顾下,阿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和同龄人一样走过了从军、上学等正常孩子必经的成长之路。虽然他并没有尝到太多的苦,但吃“百家饭”的童年遭遇以及苏军炮兵营粗犷的生活,还是使他炼就了一副豪爽、执着但却有些冷酷的奇特性格。

  萨拉托夫的幸福之星在眷顾阿布拉莫维奇的同时,也为自己增加了一份光彩:在它的指引下,30多年后,阿布拉莫维奇让萨拉托夫的名人榜上又增加了一位“俄罗斯第一富豪”。

  神秘的第一桶金

  1992年,是俄罗斯发生大变革的一年。在“搞导弹的不如卖土豆的”社会中,26岁的阿布拉莫维奇从石油大学辍学,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规则为俄罗斯人所漠视。个性鲜明的阿布拉莫维奇和所有商人一样,在商业活动中不止一次触摸法律的边沿并落入了俄罗斯执法部门的视野,只不过较之其他人,行事更为低调的他玩得更高明一些。

  1992年7月9日,俄罗斯内务部莫斯科局立案侦察了一宗与阿布拉莫维奇有关的柴油失踪案。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领导的阿布拉莫维奇,用伪造的文书从乌赫塔炼油厂购买了一批柴油,但在运输过程中,这些价值近400万卢布的柴油却离奇失踪。内务部侦察结果显示,正是阿布拉莫维奇与乌赫塔炼油厂的某些人员达成了瓜分国家财产的秘密协议。

  这一事件引起了莫斯科市副检察长的注意,他下令监视阿布拉莫维奇。但最终凭借高明的手腕和上层关系,阿布拉莫维奇成功将此事化于无形。虽然没人能够肯定地说阿布拉莫维奇的“第一桶金”就来源于那5000吨柴油,但近400万卢布的资金使其商业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却是事实。

  英雄逢“乱世”

  俄罗斯政府实施的“证券私有化”改革为阿布拉莫维奇迎来了迅速暴富的机会。俄罗斯的早期私有化,采取的是给所有公民发放证券的方式。在证券私有化阶段,一些了解政策和有经济实力的寡头们派人到街边或地铁口收购证券。普通老百姓对私有化证券普遍有一种不太信任的心理,他们觉得拿在手里的证券还不如换回实际生活的消费品来得实在。因此,当国家开始公开拍卖一些企业时,有人已经收购了足够数量的私有化证券,甚至拉着满满一卡车的证券去参加竞买。

  后来,俄罗斯又推行了现金私有化方式,发行短期债券。1996年总统大选前夕,叶利钦竞选连任活动更需要大量的现金,但当时政府的财政已十分困难,于是提出了“债转股”方案,即政府为支付公务员工资,把国有企业的股份抵押给寡头的私人商业银行换取现金。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抵押的股份是按市场价格30%作价,而“事后”政府则按市场价格回购,其中70%的差额被当作酬劳送给了出资者。

  在整个“证券私有化”改革实施过程中,时任总统的叶利钦将精力几乎全都放在了与议会的政治斗争上面,政府实际上并没下多少功夫去搞这样一场本来需要全力部署、精心策划的国有资产分配过程。最终“私有化”变成了“没有化”,大量优质国有资产都没有进入私有化交易程序,却通过一些不明不白的抵押贷款制、银行划拨制流进了有权势的寡头私囊。

  当时许多人都明白,从事石油生意能赚大钱。由于俄罗斯国内石油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只要能够拿到石油出口许可证,开展石油出口贸易,就能够迅速获得高额回报。而曾在石油大学学习过、刚刚在商界混出点小名堂的阿布拉莫维奇就是第一批预见到这种前景的人之一。

  权力与金钱结合

  看准石油界的商机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做出了一个真正改变其人生际遇的选择:与俄罗斯政坛的风云人物、“院士大亨”别列佐夫斯基合作。

  别列佐夫斯基谙于资本运作,而且还操纵着数家媒体。他凭借雄厚的资金,先后出任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独联体执行秘书及俄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等要职,并最终成为了叶利钦“家族”集团中的领军人物。阿布拉莫维奇是在另外一名富豪的私家游艇上与别列佐夫斯基相识的,并在后者的大力推荐下,成功跨入了叶利钦周围的社交圈子,同时深得叶利钦小女儿塔季扬娜的赏识。

  在几乎取得了与别列佐夫斯基平起平坐的地位后,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与之联手出击心仪已久的石油市场。

  1995年8月24日,根据叶利钦的第872号总统令,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成立,该公司很快就成为俄罗斯最好的石油精炼厂和生产公司。当年年底,为资金所困的克林姆林宫决定招标出售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在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成立3个月前,别列佐夫斯基就与阿布拉莫维奇合作建立了特拉斯特公司。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又分别成立了十余家公司,目的就是用来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股票。

  翌年6月,阿布拉莫维奇进入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旗下“纳亚伯利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董事会,并顺利成为西伯利亚石油公司驻莫斯科代办处的代表。

  随后,在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私有化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利用三次竞拍公司股份的机会,仅用市价8%左右的价格,就得到了其所渴望的股份。当然,与他联手的还有别列佐夫斯基和斯摩棱斯基。他们利用在官场的关系,对负责拍卖的委员会施加压力,最终只让“自己人”出现在了竞拍场上。

  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股份之后,阿布拉莫维奇与别列佐夫斯基又成功渗入了其子公司。而且,俄罗斯铝业公司、俄罗斯民用航空公司也先后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这时候,一直冲锋在前的别列佐夫斯基却发现,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变成私人王朝之后,真正的皇帝却是阿布拉莫维奇,因为他拥有了36%的股份。

  由于竞拍资金的来源没有必要的证明,阿布拉莫维奇资金的合法性以及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私有化过程受到了公众的怀疑。两年后,俄罗斯高级审计署在一份报告中指称,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私有化过程存在违法现象,政府在转让股权过程中流失了27亿美元的资本,因此转让合同应视为无效。

  然而,当最高检察长斯库拉托夫试图对此展开调查时,却遭到了克里姆林宫一些高官的阻挠。虽然他依然锲而不舍,没想到就在此时,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个酷似他的男子与两名妓女同床作乐的录像镜头,斯库拉托夫卷入“召妓”丑闻而声名扫地,被暂停总检察长职务。对阿布拉莫维奇的调查也因此终止。

  “叶利钦家族的影子将军”

  阿布拉莫维奇能够屡次从刑事侦察中成功脱身,当然得益于他和权力高层千丝万缕的联系。1999年3月,与叶利钦闹翻的克里姆林宫“大管家”、总统安全局局长科尔扎科夫曾在记者招待会上直接指责阿布拉莫维奇是叶利钦家族的“提款机”,而且阿布拉莫维奇与叶利钦的小女儿塔季扬娜有染的传说,也曾在坊间非常流行。

  能够和叶利钦家庭扯上关系,阿布拉莫维奇绝对是拜别列佐夫斯基所赐,但在与政客打交道时,他却并没有走别列佐夫斯基“融进去、显出来”的老路。在取得那些握有大权的人的信任时,阿布拉莫维奇却给对方及世人留下了一个游离于权力圈子之外的印象,外界只能靠猜测来揣摩他的“道行”到底有多深。

  “他是个非常谨慎的人。”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位老友曾指出,“阿布的行事风格是善于分析他人的心理,依托自己的关系网办事……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一名寡头,对他而言,生存下去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在叶利钦时代,阿布拉莫维奇虽然拥有将与其关系密切的交通部长送上第一副总理宝座的能力,但他自己却从不肯出现在权力场中,只是在助叶利钦成功连任并大量收取回报时,他的名字才开始出现在报章上,而且还是作为别列佐夫斯基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只有那些熟知叶利钦家族内情的人,才了解阿布拉莫维奇是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提款机”。

  为普京竞选助阵

  阿布拉莫维奇从来都没有从政的渴望,他只对生意感兴趣。然而,当普京出任总理、并且半正式地扮演起叶利钦接班人的角色时,为了在后叶利钦时代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他出面与新内阁的潜在成员进行了座谈。

  后来,阿布拉莫维奇组织“团结党”为普京的总统选战助阵。在他的努力下,年轻的“团结党”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取得了胜利,而阿布拉莫维奇与普京的私人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结果,坊间又传出了他是“克里姆林宫看不见的手” 的说法。

  成功地将普京推上总统宝座后,寡头们开始与总统发生争执——别列佐夫斯基希望能在政府中得到职位,但是普京却表示“一切将由自己负责”。尽管普京与叶利钦之间曾达成过不动其政治班底的协议,但别列佐夫斯基最终却和另外一个传媒大亨古辛斯基一样,被迫远走异国他乡。在这场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中,阿布拉莫维奇坚定地站在了普京一边,他向人们表明自己准备严格遵守新的游戏规则。

  为了迎合普京提出的“企业应向社会做出更多回报”的要求,他按照政府指令,以政府承买人的身份买下了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电视台的控股股份,然后再将其转卖给政府。随后,在接收了别列佐夫斯基的铝业产业之后,他又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旨意,到荒凉贫困的楚科奇自治区担任行政长官,远离莫斯科。而当普京把与美国人合作且心怀政治梦想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投入大狱之后,阿布拉莫维奇选择了合作的态度,放弃了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尤科斯公司合并的宏伟计划。

  阿布拉莫维奇干政但不从政的明哲保身之举,为他的经济活动在政治上赢得了更多的回旋空间。普京就对阿布拉莫维奇的忠诚深信不疑——他曾邀请寡头们坐下来举行会谈,建议他们不要干预政治,阿布拉莫维奇当时并不在场。

  狡兔三窟寻退路

  尽管阿布拉莫维奇一直在回避走上政坛的前台,但与政界人物打交道多年的他深谙官场之道。当叶利钦离开俄罗斯权力的最高峰渐成定局之时,阿布拉莫维奇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寻找可能的退路,并改变了多年的作风,开始利用政坛法则及俄罗斯的法律为自己加披更多的“防弹衣”。

  1999年12月,当叶利钦在酝酿离开克里姆林宫的新年贺词之际,阿布拉莫维奇参加了国家杜马选举,并且成功当选。虽然杜马议员的那点儿权力对他而言早已不再重要,但这次小小的成功却使他得到了非常重要的议员豁免权。

  随后,远离莫斯科的阿布拉莫维奇议员开始在接近北极的楚科奇地区大展宏图:他为8500名楚科奇青少年外出度假提供资助,并且拿出1800万美元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为贫困家庭送去白糖、大米和食油。此外,阿布拉莫维奇还个人掏腰包为楚科奇人建起了电影院、超市和宾馆。2002年12月,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影响,阿布拉莫维奇以超过90% 的高票当选为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的州长。近3年来,这块昔日的不毛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6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当地第一个带有理发室的公共浴室、第一所互联网学校也相继落成。在楚科奇居民眼里,阿布拉莫维奇不仅是至高无上的地方官,更是位造福一方的慈善家。

  在国内获得必要的安全保护权及声誉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在俄罗斯政府“并不深究”的默许下,一个涉及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0%股份、俄罗斯铝业公司25%股份以及俄罗斯航空公司部分股份的资本大转移行动却悄悄地完成了。.现在,他通过一家在英国注册的公司控制着在俄罗斯的资产,自己完全退居幕后。所以,即使俄罗斯现在的政治形势有变,从法律的角度上说,俄罗斯能够从他手中扣下的财产也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阿布拉莫维奇在国外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俄罗斯国内对他的声讨以及“彻查”其老帐的请求也逐渐多了起来。感觉自己在俄罗斯的关系网已不那么牢固之后,常年居住在伦敦的阿布拉莫维奇,已开始经营自己在英国的关系网。借助旗下的切尔西足球队,包括冰岛总统、几十位英国议员及英国前首相梅杰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成了他的客人,甚至还有人说连查尔斯王子都曾找他借私人飞机用。

  阿布拉莫维奇前行的道路是否宽阔,他是否能够称心如意地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在国外进入上流社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京政府今后的动作。虽然他和普京也算是老朋友了,但在官场及商场混迹多年的他也肯定明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矿业财富神话之七:俄罗斯金属业大亨弗拉基米尔.波塔宁

转自:全球矿产资源网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俄罗斯矿业巨头、传媒大王、俄罗斯七大寡头之一。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出生于莫斯科一名苏联外贸部高级官员的家庭。在其他寡头不得不白手奋斗的年轻时代,波塔宁已经依靠家庭背景进入莫斯科的精英学校——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即入外贸部,从事原材料进出口贸易工作。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波塔宁辞去政府工作,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Interros,在他背后撑腰的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原材料出口商。

他的第一桶金则是在1993年开办联合进出口银行(Uneximbank)赚到的。其时正值俄罗斯的非国有化改革初起阶段,即所谓丘拜斯私有化或债券私有化阶段,实行的是通过给所有公民(包括婴儿)发放私有化债券的形式来分配国有资产。波塔宁以1万美元成立的Uneximbank只是数千家一夜之间冒出的私人银行中的一个,这些银行均号称要为俄罗斯的经济重建提供服务,而事实上,其中的多数中小银行是为腐败官僚和黑社会组织所控制,那些财力雄厚的大银行则为寡头所有,它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进入有利可图的国有资产收购交易。这一阶段改革结束时,私有化债券都集中到这些银行手中,他们利用债券控制了数千家国有企业。

1995年,俄罗斯的非国有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型国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再拍卖或招标出售股份。波塔宁在此时被聘为政府顾问,协助设计改造和出售方案。

在其他寡头的支持下,波塔宁设计出了著名的“贷款换股份”计划,即政府通过出让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换取其急需的贷款。名义上,该计划是为解决政府的资金困难,而在操作上,如众多外部人士所诟病的,这项计划被叶利钦政府中握有权势的人所操纵,严重地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贷款换股份计划表面上以拍卖形式实施,然而并非所有有意竞拍者都能获得邀请。据称,叶利钦的女儿坦娅对竞拍者的名单有强大的影响力。

正是在波塔宁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和一手操纵中,他如愿以偿将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收入囊中,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Sidanko等一系列工业企业。在诺尔里斯克镍矿的拍卖中,波塔宁的Uneximbank银行被政府指定为主持者,波塔宁以1.701亿美元(比起始价1.7亿美元仅高出10万美元)胜出,获得诺尔里斯克镍矿38%的优惠股和51%有表决权的股份,另一竞价者3.5亿美元的出价则被判为无效。与国际上的交易所对其40亿美元的价值评估相比,波塔宁付出的代价就像一场玩笑。

“这的确不好,”事后波塔宁在谈到此项拍卖时说,“拍出的价格太便宜了。但是让我们停止讨论它吧。这虽然不好,但至少解决了给它(诺尔里斯克镍矿)找一个更好的主人的问题。”

1996年,波塔宁在总统大选中为叶利钦连任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任命为叶利钦政府的第一副总理,专司经济改革,这使他成为所有寡头中担任政府职位最高的。在任的一年中,他被指责以权谋私。其中之一是他颁布了一项针对性的减税政策,使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省去了巨额税款。

金塔顷刻倒塌变成了废墟和垃圾

4年之内,Uneximbank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膨胀起来。至1997年,其资产已达37亿美元。这一年,乔治·索罗斯出资9.8亿美元协助波塔宁完成了用18亿美元对Svyazinvest电信公司25%股权的收购,英国石油也投资5.71亿美元收购了Sidanko石油10%的股份。与此同时,波塔宁还从西方银行和欧洲债券设法贷到6亿美元用于收购国企。尽管以西方标准衡量尚嫌小,Uneximbank此时已是俄罗斯最大最有权势的私人银行之一。

1998年4月,波塔宁大肆铺张地庆祝Uneximbank成立5周年。巨大的广告牌遍布莫斯科街头,Uneximbank在广告上化身为众神之王宙斯,宣称它将“像自然一样亘古不朽”,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银行。

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俄罗斯便爆发了经济危机,卢布大幅贬值,大量持有政府短期债券的银行纷纷倒闭。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波塔宁的帝国坍塌了。到1999年初,Uneximbank已负债20亿美元,净资产几乎为零。2月,它拒付欧洲债券2.5亿美元的借款。从1997年的巅峰时期至此时,波塔宁控制的三家大型企业——诺尔里斯克镍矿、Sidanko石油和Svyazinvest电信的市值已从310亿美元狂跌至38亿美元。索罗斯在其所著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公开承认,持股Svyazinvest是他投资生涯中“最失败的投资”,此时他和波塔宁共同持有的该公司25%股份大约值50万美元。Sidanko石油被多家债主向法庭提请破产,最终在2001年转手给了另一个寡头弗里德曼所控制的TNK石油公司。

重新上路

随着2000年上台的普京誓言要“将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同样是在叶利钦政权下发迹的波塔宁行事开始处处小心谨慎,尽管他并没有公然表露政治野心。就在媒体大亨古辛斯基被逮捕后不久,俄罗斯检察机关就对诺尔里斯克镍矿的私有化过程提出了质疑,质疑的要害正是价值被低估,拍卖被操纵。作为回应,波塔宁一面辩称交易并无违法之处,一面迅速追加了1.4亿美元,作为补偿对该公司价值的低估,并藉此表明自己的合作态度。

在政治上,他不与普京公然作对,反以颇为合作的态度招架对其财产来源问题的攻击,并委婉地承认普京对寡头进行打击的合理性。“普京在政治和生意之间划了一条边界,而我绝对不会越界”,2003年,波塔宁公开表态说。

为了响应普京提出的对社会多做贡献的号召,波塔宁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每年至少拿出100万美元救助孤儿和设立奖学金。目前为止,弗拉基米尔·波塔宁慈善基金会已资助了100所学校和超过1500名学生。而在他的诺尔里斯克镍矿矿区,波塔宁也不吝钱财地兴建社会福利和环保工程。2000年,他投入166亿卢布用于修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在他的手中,诺尔里斯克的生活水平达到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顽强存活赢回自己

后寡头时代的波塔宁依靠自己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双重才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Uneximbank垮掉之后,他将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及其它有价值的资产装入Inteross控股公司和几家离岸公司以度过难关,并乐观地等待情况好转。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兴致饱满的波塔宁甚至还邀请了100位朋友到法国滑雪度假,大肆狂欢。

随着俄罗斯经济在普京治理下的复苏,波塔宁的Inteross也开始重振。在2001年按销售额排的俄罗斯5大私营企业中,Inteross以年销售40亿美元的规模排名第四。2003年,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则完成了52亿美元运营收入和8.6亿美元利润。在《福布斯》杂志2003年俄罗斯富豪排行榜中,波塔宁以54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第四。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他的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5位。

和阿布拉莫维奇相似,波塔宁开始在西方世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在接连传出他对英超球队阿森纳和曼城队的收购意向消息的同时,波塔宁还在试图打进艺术品收藏界这一上流权贵们的小圈子。2002年,波塔宁从已经倒闭的Inkombank银行手中以100万美元买下了俄罗斯至上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黑方》,将其捐赠给俄罗斯文化部,创下了俄罗斯艺术品国内拍卖的最高价格。

波塔宁还是继古辛斯基之后的俄传媒大王,他拥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等多家报纸的股份。依靠金融业起家的这位俄罗斯富翁自1990年以来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公司、银行和媒介组成的商业帝国,年收入超过160亿美元,总资产达380亿美元。 

澳洲女矿主有望成为世界新首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5日16:21 环球人物杂志

  如果铁矿石价格不跌,莱因哈特的资产将达到1000亿美元

  马晓云

  可能你还没听说过“吉娜·莱因哈特”这个名字,没关系,或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充斥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美国花旗集团新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这位57岁的澳大利亚女首富或许将以1000亿美元的身价,超越微软创始人盖茨和墨西哥电信巨头斯利姆,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千亿身价震惊全球

  这份题名为“下一代”的60多页报告来自花旗全球市场部。它评估了全球400个正在规划中的资源类项目,在排名前十的项目中,莱因哈特的铁矿石企业汉考克勘探公司拥有3个。在所有的资源公司中,汉考克勘探公司排名第五。这一成绩并不算突出,但排名前四的公司都是股份制的,利润由股东分享,而汉考克公司则属于莱因哈特一个人独有。

  花旗集团的这份报告认为,截至目前,莱因哈特的净资产约为90亿美元。如果汉考克勘探公司上市,莱因哈特的身价将飙升至3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足够令她登上世界女首富的宝座了(目前的女首富、沃尔玛创始人的长女艾丽斯·沃尔顿的净资产约为265亿美元)。不仅如此,报告还预测,汉考克勘探公司的3个资源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会给莱因哈特带来100亿美元的收入。所以,在不久的将来,莱因哈特的资产将达到1000亿美元,远超过当今世界首富斯利姆(740亿美元)和盖茨(560亿美元)的资产。

  不可否认,这只是一份充满不确定性的预测报告,它的分析和结论都基于一个前提——铁矿石的价格不会下跌。

  2004年以来,铁矿石价格从53美元/吨飙升至目前的175美元/吨,再加上中国从澳洲进口铁矿石数量激增,莱因哈特的资产在2010年翻了四番。对于未来的铁矿石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铁矿石价格虽然会因为季节的因素而出现波动甚至短期下降,但由于全球,尤其是亚洲对钢铁仍有大量需求,出现长期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莱因哈特以千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世界新首富,并非不可能。

  收拾烂摊子的“富二代”

  纵观全球顶尖女富豪,人们的普遍印象是:她们的巨额家业都是从父亲或丈夫那里继承得来的。莱因哈特也不例外。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汉考克家族,是那里历史最悠久的地主家族之一。莱因哈特的父亲朗·汉考克是这个家族里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他非常受当地女性欢迎,还常常传出有私生子的绯闻。

  1947年,汉考克与霍普·尼古拉斯结婚。澳大利亚媒体曾报道,尼古拉斯有两个过人的特征:她非常关心别人,同时无时无刻不在鼓励自己的丈夫。人们称,汉考克的矿业王国,正是在这位贤惠太太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1952年底,汉考克和妻子驾驶私人飞机出行时,遇上暴风雨,不得不沿着一条峡谷低空飞行。当汉考克俯视地面时,他突然变得十分兴奋,大叫:“我觉得这里有铁矿!”第二年,汉考克开始对这条峡谷进行勘探,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汉考克勘探公司因此发迹。

  1954年2月9日,莱因哈特出生了。她从小就崇拜父亲,12岁开始就在为接手汉考克勘探公司做准备。在同龄的女孩们忙着化妆追星时,她则热衷于跟父亲一起去矿场调研。汉考克公司的老员工至今仍记得,莱因哈特21岁时,曾迫不及待地向父亲建议“用核爆炸的方式来加快开矿速度”。她急于求成的性格同样体现在对学业的态度上,仅在悉尼大学学了一年经济学,莱因哈特就回家做生意去了。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不完美的继母,莱因哈特或许会一直和父亲保持着和睦的关系,并像其他“富二代”一样坐享其成。1983年,莱因哈特的母亲死后,她为年迈的父亲请了一位保姆——34岁的美艳菲佣罗斯·兰卡森。很快,汉考克就被罗斯迷住,让她做了自己的情妇,甚至开始谈婚论嫁。莱因哈特曾试图阻挠这桩婚事,却遭到父亲的一顿臭骂。几个月后,汉考克甚至下令,禁止女儿出席公司董事会。1992年汉考克去世后,罗斯迅速嫁给了一个地产大亨,并将莱因哈特告上法庭,控诉她企图侵占财产。莱因哈特则要求对父亲进行尸检,怀疑是罗斯害死了父亲。这场肥皂剧般的家族恩怨,让莱因哈特在澳大利亚家喻户晓。

  14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终于以莱因哈特的获胜而告终。此时,汉考克勘探公司已经是风雨飘摇。在莱因哈特忙于打官司的这些年里,公司基本上没有再进行铁矿开采,只靠向其他公司收取矿区使用费勉强度日。在给工人发完工资,给国家交税之后,莱因哈特根本没有钱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这位“矿业公主”要守着老本坐吃山空了。

  靠商业头脑翻身

  2004年之后,全球铁矿石价格迅速上涨。莱因哈特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几个没有充分开发的矿区,吸引大公司投资,达成了一系列精明的交易。她先是与力拓矿业集团共同成立了以其母亲名字命名的合资企业,该企业每年生产1500万吨铁矿石。此后,她又同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合作,计划开发罗伊山矿山,其年产量可达5500万吨。金融危机之后,莱因哈特更加相信大宗商品的重要性。如今,她已经不满足于经营铁矿,而将目光瞄准了澳大利亚的煤矿。今年6月20日,汉考克勘探公司的煤矿已经开采出了第一块煤,9月将出口到韩国的发电厂。

  莱因哈特还懂得通过影响国家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征收矿产税,为此不惜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北部发展和经济展望”的游说组织。去年,鲜少露面的莱因哈特在珀斯地区的一次反矿业税集会上,爬上一辆卡车,高呼“砍税”。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她还花费数亿美元购买了一些电视台和报纸的股份。《福布斯》杂志亚洲版曾多次要求采访她,都被拒绝。莱因哈特表示,在评估《福布斯》亚洲版的报道是否“反对矿业”后,她才会考虑会不会接受采访。

  今年3月,莱因哈特公布了7个计划,包括削减矿产税、放松环境保护控制、从亚洲引进廉价劳动力等。她认为,这些计划是“人道主义”的,因为“矿业对澳大利亚举足轻重,对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支付军费等都有帮助”。这些言论让莱因哈特受到很多人的抨击。或许是怕遭到报复,她对自己的安全丝毫不敢马虎。她的车和办公室的窗户都是防弹玻璃做成的,还雇佣了退役特种兵当保镖。

  在汉考克勘探公司员工眼中,莱因哈特是个异常严厉的老板。她要求绝对的忠诚,如果员工和顾问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她就会解雇他们。因此,汉考克勘探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变动异常频繁。

  即使对待自己的儿女她也不心慈手软。19岁时,莱因哈特与英国人格雷格·海沃德结婚,生下了儿子约翰和女儿比安卡。29岁时,她又与57岁的美国律师弗兰克·莱因哈特结婚,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1990年丈夫去世后,莱因哈特带着4个儿女寡居至今。33岁的比安卡被人们看作是最有可能继承家族企业的人。从1999年开始,她就担任母亲的私人助理。莱因哈特要求她在峡谷里安营扎寨以熟悉公司的矿业生意,还让她在力拓公司当了一年卡车司机。比安卡认为母亲是个“工作狂、完美主义者”,“和她一起工作太累了”。

  如今,莱因哈特坐在父亲当年的办公室里,掌管着公司里的一切。她对于自己能否成为世界首富这件事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她“已经切实地照顾到了自己的家人,解决了父亲留下来的烂摊子和债务……” 

澳大利亚富婆身家近千亿美元 正冲击世界首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9日 07:58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讯 全球首富要换人啦?而且还可能是位女性——现年57岁的澳大利亚第一富婆吉娜·莱因哈特正在冲击全球首富的宝座:花旗集团的一份新调研结果显示,这位来自柏斯的矿业女巨人将在未来的开采工程中身价倍增。

  1000亿是这样算出来的! 矿业公司上市——财富将达300亿美元

  三大矿业投入运作——每年100亿美元利润

  1992年,莱因哈特继承了父亲经营的一家矿业公司“汉考克勘探公司”(Hancock Prospecting),随着商品价格大涨,上月,她一跃成为澳大利亚首富。根据花旗银行的研究,莱因哈特的公司如果在澳大利亚上市,运用11倍市盈率计算,她的财富便会达300亿美元,足够打入《福布斯》10大富豪榜。

  除此之外,莱因哈特公司旗下还拥有三大矿业项目,如果这三大项目都投入运作,估计会为莱因哈特带来每年100亿美元的利润。由于汉考克勘探公司由莱因哈特全资拥有,不需与股东分享利润,因此,预计莱因哈特的个人财产可望高达1000亿美元,势将压过墨西哥电讯大亨斯利姆(760亿美元)和微软创办人盖茨,成为全球首富。

  吉娜·莱因哈特  一场官司让她出了名

  吉娜·莱因哈特现年57岁,外表和一般中年女性没有分别,行事一向低调,也甚少在媒体上曝光。但事实上,她是“汉考克勘探公司”的唯一拥有人,坐拥澳大利亚矿业王国。

  虽然没有名列《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却是澳大利亚和整个大洋洲最富的女人。她的钱来自她父亲——澳大利亚矿产大王琅·汉考克的遗产。

  莱因哈特打小就知道自己是富家女,12岁时父亲已教她做生意,为接管家族生意作准备。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官司,这位澳大利亚女首富也许会一直默默无闻:1992年3月27日,82岁高龄的汉考克辞世。医生诊断,他是由于心脏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莱因哈特却认为是她的继母波蒂厄斯促使她父亲早早踏上了黄泉路。不仅如此,她还指控波蒂厄斯从汉考克家族的账户上转移资产。这场官司一直打了14年才结案。

  事业得意,但莱因哈特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如意。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是19岁时在工作期间认识的英国人格雷格·弥尔顿,两人育有两个孩子,但在1981年离婚;29岁嫁给第二任丈夫、美国公司律师弗兰克·吉恩哈特,她为弗兰克生下一对双胞胎,弗兰克于1990年去世。

  财富

  2006年,身家10亿澳元,被澳大利亚《商业周刊》评为该国第一个女亿万富翁,在富豪榜上排名第八。

  2007年,身家40亿澳元,在该国富豪榜上排名第四。

  2010年,身家约47.5亿澳元,被《商业周刊》评为“澳大利亚女首富”。

  2011年,身家90亿澳元,被亚洲版《福布斯》评为澳大利亚首富。

  (1澳元=1.0447美元)

  她是怎么被“世界首富”的

  吉娜·莱因哈特憎恨把“澳大利亚首富”这样的标签加在自己身上。现在,“世界首富”的头衔又向她飞来,莱因哈特和澳大利亚人又该作何感想?另外我们感兴趣的是,花旗集团又是根据哪些研究来作出这样的结论呢?

  作出该研究报告的是花旗属下的花旗全球市场分部。该报告长达60页,名称是“下一代”(Generation Next),意思是不仅关注当下,更把目光投向了未来——该报告对全球400个采矿项目进行了评估,这些项目现在都还没有开始生产,但都已经处于设计或批准阶段,是下一棵“摇钱树”。

  如果说莱因哈特将成为全球首富,那么,有两个因素必须要考虑:

  第一,矿业开发包括煤炭、金矿、铁矿石和铜矿,花旗集团是如何计算莱因哈特所有的项目价值呢?

  第二,为什么莱因哈特所拥有的项目能将她推上世界首富之位?她有什么与众不同?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通过铜当量计算。换句话说,就是假设所有项目的产品都是铜。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更显而易见了,莱因哈特的公司是私人的,而其他上榜的公司财富要与股东分配。

  现在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莱因哈特在汉考克勘探公司的项目是她的主要现金流来源,汉考克勘探公司的年产量将增至4500万吨,莱因哈特的年利润也将随之上涨至大约28亿澳元(不考虑矿区使用费)。

  如果汉考克勘探公司在ASX上市,并以11倍市盈率计算,则莱因哈特的身家将达到300亿美元。而她还有三个矿没开发,如果这三个新项目的业绩与汉考克勘探公司相当,如果未来矿产品价格仍然高企,莱因哈特的煤炭和铁矿石资产组合年利润将达到100亿美元。

  如果以上猜测都是正确的,使用力拓的本益比11倍计算,那么,莱因哈特的个人净资产将超过1000亿美元。 (苏灵儿)

  从首富更换看行业兴衰

  ●1910年-1937年   约翰·洛克菲勒     行业:石油

  身家:14亿美元(1937年的1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亿美元左右)

  ●1937年-上世纪40年代   让·保罗·盖蒂

  关于他的资料不详,好像也是从事石油行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霍华德·休斯

  身家:25亿美元    行业:航空业、电影等

  ●上世纪80年代   山姆(专栏)·沃尔顿

  身家:944亿美元(2011年沃尔玛家族总资产)   行业:零售业

  ●1989年    约翰·克鲁格

  身家:52亿美元(当年)   行业:传媒业

  上世纪90年代初、2008年    沃伦·巴菲特

  身家:500亿美元(2011年)    行业:投资

  1995年-2007年、2009年     比尔·盖茨

  身家:560亿美元(2011年)   行业:信息技术

  2010年-2011年   卡洛斯·斯利姆

  身家:760亿美元(2011年)   行业:电信业

  吉娜·莱因哈特

  身家:90亿澳元(2011 年)   行业:采矿业   

澳洲矿业大亨成全球女首富 财富达近291亿澳元

www.eastmoney.com2012年05月24日 14:35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4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24日援引《澳洲商业周刊》最新统计,澳洲首富吉娜·莱因哈特的个人资产一年来翻3倍,激增至291.7亿澳元 ,超越美国零售连锁龙头沃尔玛集团的继承人克莉丝蒂?华顿,跃居全球女首富。

  今年3月的报道显示,吉娜是在1992年首度靠继承父亲遗产进入排行榜的。

  据《澳洲商业周刊》主编奚斯科特表示,过去一年来,由于商品价格上涨,再加上莱因哈特最近敲定2笔有关铁矿与煤矿的交易,以致她的个人资产激增近3倍。他说:“她的个人财富大增188.7亿澳元,增幅前所未见。这是过去6个月以来,外资投资相关的新计划、矿业增产及铁矿价格反弹下的结果。”

  58岁的莱因哈特是澳洲一个铁矿探勘帝国的继承人,其作风经常引起争议,曾经强力反对新的矿税,最近并涉足媒体界。

  奚斯科特称,如果天然资源的市场需求持续不衰,莱因哈特的个人资产绝对会突破1000亿美元 。她不但已经成为全球女首富,更可能跃居全球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