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妮 郭晶晶:浅谈初中生浅阅读行为及矫正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0:41
浅谈初中生浅阅读行为及矫正对策青山中学  夏友伦王红凯 

一.我们对浅阅读与深阅读的理解

   浅阅读是指浅层次阅读或者浅易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就是典型的浅阅读。拥有浅阅读习惯的读者在获得快感后会迅速将读过的东西弃置脑后。也就是说,浅阅读往往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人文情怀,或者被漠视,或者被解构。如果人们热衷于浅阅读,只在简单的快餐中游走,细微与情感被人为抽掉,文学作品不再具有感动人、启迪人的作用。

    深阅读是追求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这才是读书之乐的最高境界。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须经过一个阅读、思索,再阅读、再思索的过程。我们知道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它们用艺术的语言构设曲折的情节,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是人生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构筑的世界是立体的、多彩的、复杂的;同时,文学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依据各自的背景及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描绘” 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文学上的“这一个”问题,是人们在阅读经典后的精神享受与回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那些闪光的东西会被放大,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魅力。浅阅读引导读者简单、粗糙地认识事物,且懒于做深入的思考。读者的想象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在阅读中的缺失,稀释了文学作品中睿智的思想光芒,使其徒有被风干的外形,不具丰满的血肉。对文学的鉴赏不再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品味,最终导致语言感受力的下降,我们所慨叹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也与此不无关系。这种热衷于浅阅读的现象在初中生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              

二.我们对初中生浅阅读行为及成因分析

2007年元月,我们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3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100份问卷统计发现:

1、阅读内容档次不高

     在选择一些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书刊上有些无能为力,大多数凭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关于阅读书籍的来源选项中男女生的答案一致地集中在凭自己的兴趣上,所占比例为80%、76%。看影视娱乐类的书刊较多;中学生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不乏许多无知的学生。在关于四大名著的知识调查题第16、17题中,学生普遍选择知道或知道一些,男女生分别占80%和100%。许多学生涉猎非常广泛,但有一些学生对其一无所知,

只读动漫、网络作品,受网络影响很深。

2、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a、不喜读文。在对你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书籍、电视、网络、其他这四个选项中,男生选择电视的,占总人数比例的44%,女生选择电视的,占46%。男女生在读屏与读书的时间比上,男女生综合性的大致比例为2.5~~5:1,关于知道四大名著故事途径的选项中,选择电视剧男生占60%,女生占82%。

   b、不喜坚持。迫于时间紧、学习压力大等因素,他们多半在被动地读书没有

每天读书的习惯,把阅读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无事时才读读书;并且多半选择在休假时候才阅读,女生选择在休假时阅读的比例约为72%,男生约为66%。

   c、不喜品味。读书重情节轻细节,喜欢故事不喜欢主题及人物性格的把握,喜欢读名著的简本不喜欢读原文,只追求喜爱的部分不喜欢的章节就跳读。

d、不喜积累。不注重朗读不讲究背记,只注重看了就行。

e.没有目的。盲目的读

3、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

没有指导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地读书;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阅读方法,最需要的也是阅读的方法,可是老师很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的是答题技巧的传授。在影响其阅读

选择的选项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并不太大。男生选老师的占34%、;女生选老师的占46%,老师没能体现在学生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三、我们对上述现状做的一点探索

(一)、外围战

针对学生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状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开展教师名著推介讲座、开展学生名著交流会等活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2、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捐献、集中购买等形式选择质量较高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

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名人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与读书与成才的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开展朗诵比赛、我喜欢的作品人物读书活动、今天我读了---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建立积累本制度。要求学生保证每天15—30分钟的阅读时间,每天完成100字左右的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每周完成一篇美文的品读。

5.采取措施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首先,我们减少了作业量。其次,每周增加了一至二节阅读课。

6.制订读书计划。如元旦规定学生每天阅读2小时以上,寒暑假看长篇2——3部。

这些措施基本实现了对学生阅读内容的提升;形成了人人爱读书的氛围,并促使学生在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增强了抗拒影视作品、电脑游戏等诱惑的动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坚持积累品读的习惯。感觉效果还是有一些的。

(二)、核心战

我们认为学生缺乏阅读方法是造成浅阅读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矫正的核心,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是最应该花大力气的。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花了更多一些精力,最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形成一定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这两方面的努力效果最为明显。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

1、优化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内容,找准重难点、精选精讲巧选的内容;注意阅读内容的前后联系,考虑内容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处理教师、阅读材料、学生的关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向阅读材料,走向老师和同学,主动凭借阅读材料求知探寻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教读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诗三首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查找三个诗人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普希金与莱蒙托夫生平的相似之处,在阅读鉴赏中,把这两位诗人的作品表达的相似情感让学生朗读比较鉴赏;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通电;在阅读鉴赏课文后,印发两位诗人的一些其它的精品让学生阅读赏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资源,学生可根据曾经感兴趣的、现在觉得有意义的、将来所希望的需要进行联想、积累、选择,为学生的阅读鉴赏创设了深广的自由空间,学生的激情在奔驰,联想想象在飞扬,体会到了阅读美的享受。在教读社戏一文时,我抓住文中船头看戏时的感受与结尾“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矛盾,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深层阅读状态。

2、明确阅读目标

每一次阅读都必须非常明确地提出阅读目标,并用一定的方式检验阅读目标是否达到。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阅读的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少年中国说》、《黄河颂》等课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七根火柴》、《女娲补天》等课文对学生“舍身取义”优秀品德的陶冶;《创造学思想录》、《愚公移山》等课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苏州园林》、《给乌兰诺娃》、《听泉》等课文对学生培正确审美情趣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去思考我要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收集大家的意见,共同制定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完文本后,再小结自己的疑问是否从阅读过程中得到解决。

3、规范阅读过程

我们的课堂模式分四步,即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练一练。孙家正说:“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有许多好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的校园变得沉寂起来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大拇指(指打游戏、敲键盘等)是代替不了我们的喉咙的。”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文(阅读材料)的深层底蕴只有朗读才能唤。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每次上课我都让学生大声地读课文以便让他们去自由感受文章的内容情感语言,激发他们都文本的兴趣。说一说就是学生真实地反映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的层面或感兴趣的部分,即阅读的初始状态;议一议就是学生在了解其他同学的认识层面及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认识,取长补短,总结阅读方法;练一练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提高阅读的能力。在教读散文《背影》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效果不错。我先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不作任何提示后我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以求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有的学生能读出父爱,有的学生能从父爱联系自己谈对父爱的认识------父爱的深沉等,但有的同学却说“我”很好笑,那么大了,一点小事还哭……阅读的差异就出来了。这是学生的阅读现实,我对他们的观点不置可否,我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我让他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的,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阅读过程,有一个同学说我抓住“背影”来读的,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有三次流泪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作者理解父爱的过程,文中还有我后悔的心理,如“那时我这是太聪明了”的语句,进而分析本文反映的是一个认识父爱的过程;有的同学从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体会到父子的相爱相怜;在先前认为“我”可笑的同学也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偏差,表示以后读文要从总体出发整体的理解课文。最会同学们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条阅读方法:抓住线索理解作者的感情。然后我提供了《荔枝蜜》和《白杨礼赞》两文让学生学会抓线索理解文本,学生兴趣高涨,虽对《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不能理解,但能理解到人的坚韧这一层面,对《荔枝蜜》的中心却能很快把握,并对结尾的变成蜜蜂有很深的体会。

4、激发深层阅读

    最后要求学生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这是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的生机与活力。有创意的解读是最高层级的解读,在这一层级,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用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文本的文、道、质,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

在课外阅读中

1. 建立小组阅读制

先在在全班确立若干个阅读小组,然后每周依据自定或由老师指定共同的话题,精读一组文章,从审美的角度找出文章的共性和差异等方面进行。然后在指定时间内组织交流,一方面检查学生阅读后的认识,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表达层面的差异,最后师生共同对本次阅读作出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得出积极的反思,总结方法以便下次改进。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课外阅读模式即建立阅读小组--确立共同话题--精读所选文章--交流阅读感受--共同评价交流--组内反思小结的阅读方式,这其实就是一条阅读行为链:吸收——表达——反思。

例如我们以“感受母爱”这个话题为例,先组织学生精读文章内容,然后学生推荐给自己的父母阅读,跟父母交流,再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可通过给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检验学生阅读后的收获。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肤浅,还能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2. 定期开展交流报告会法

定期交流报告会就是轮流让学生上台阅读方法,阅读心得。

让学生讲讲略读和精读、默读和朗读、快读和慢读的选择和处理;怎么样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如何从阅读中吸取养料,拿来为自己所用……

或者师生共同在阅读内容上进行“我的经典我推荐”“我读我的经典”的自荐式阅读。

四、实践后的反思

  在近一年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对指导后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200711月,我们对初一初二的学生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上学期调查的初一年级时的原始状况进行了对照。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读书活动后,新初一比初二的学生在阅读的数量上有了明显地增加,在阅读的品位、档次上有所提高,阅读名著的数量和人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步地得到改善。课外时间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还从中可以看出,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学生在阅读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阅读的数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感到了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收益是很大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在初中学生的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阅读的计划性;组织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品位、档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巨大的升学压力,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许多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认为孩子阅读课外的书籍会影响学习的成绩。给我们的探索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刘国正等主编的《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第一章,四川教育出版社)

  ②(《叶圣陶集》第十四卷《读些什么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