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地主记牌技巧视频:丢勒 《 忧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9:33

丢勒 《 忧郁》--阴与阳的世界 高阶秀尔著 范钟鸣译  

2011-01-17 17:43:27|  分类: 看名画的眼睛 |  标签:丢勒  作品  版画  物体  腐蚀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丢勒《 忧郁》 阴与阳的世界

 

〔铜版画,23.9x16.8cm ,1514年作〕

《忧郁》之谜
初见这幅画你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而最令人费解的是,究竟为了什么让这些众多的、描绘得极为精致的物体

都放在了一起?这些物体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还是让我们从眼前的物体着手分析吧。
在画面的右边,我们可以见到一座建造中的建筑物的一部分。它的墙上挂着一只沙流计时器、一只系着绳索的

铃,还有一杆天平秤。在铃下面的墙上,镶嵌着一组四阶数学魔方,它的横、纵、斜向排列的每一行数字相加的结

果郁是相等的。此外,在建筑物的后而还搁着一架造房用的梯子。在建筑物前面的石阶上,坐着一位长着双翼的,

托腮沉思的女性。她头戴枝叶编成的草环,右手握着罗盘(指南针)放在厚厚的书上。腰间皮带上还挂着一串钥匙

和一只半开的钱包。    她的脚旁,许多东西零乱地散放着,锯子、刨子、木尺、几根弯曲的钉子,还有钉拔等。

除此之外,一只皮箱被她的裙子遮去一半,墨水瓶、金槌、坩埚炉、吹火棍,还有一个用途不明的圆球和一个不规

则的多面体,这些东西都拥挤在她的周围。斜靠在墙上的是一块车轮子大小的大磨石,上面孤零零地坐着一个小

孩,似乎在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磨石下面躺着一条骨瘦如柴、有气无力的狗·····。再仔细看的话,也许还

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画面左角上的风景似乎也有些特别。那开阔的海面(也许是湖面)和对岸的一小片陆地还不能算怎么奇

异,给周围笼罩上恐怖气氛的是天空中彩虹般的光轮和散发着奇异光芒的慧星。这一定是夜晚的情景吧。整个画面

的阴郁情调也暗示了这一点。沙流计时器的投影淡淡地投在墙上,它似乎在说明,慧星的另一边还有另一束光线也

照射着这一切,那也许是夜晚的月光吧。它使沉思中女性的脸部处在影子里,唯有一双眼睛象猫眼一样闪着白光。

淡淡月光下的海滨街道上,这位神情严肃、紧张,一直坐在露天里的女性,究竟在思考着什么呢?这许许多多的杂

物又意味着什么呢?

海面上飞着一只发出不祥之音的蝙蝠。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开这些谜的线索。因为在它展开的双翅上写有一行文字:“MELENCOLIA.I”。在这幅画里,除了四阶数学魔方上的数字外,这写在不祥之兆的蝙蝠身上的文字是唯一的文字了。也许这行文字道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吧。实际上,人们也一直以这“MELENCOLIA.I”来命名这幅画的。

“MELENCOLIA”和拉丁语“MELANCOLIA ”是同一个词。在英语中它即是“MELANCHOLY”,意为“忧郁的”。那么,由此看来,这幅极为复杂的画的主题就是“忧郁”了?
     在解开这个谜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这幅画的特殊技法吧。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这幅作品。

 

铜版画的顶峰

本书所选的名画中,除了这幅画是铜版画外,其它全都是油画或蛋清画。铜版画没有色彩,而且它能通过印刷制作出许多同样的作品来,不象油画那样完成之作只能是一幅。这幅《忧郁》同样也不止一幅。在欧美的许多美术馆中和艺术品收藏家那里,就有许多幅《忧郁》保存着。所谓铜版画,就是先把画刻在金属板(铜板)上,而后经过复印而制成的画。现代的版画技法极其复杂多样,要说明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从原理上来说,不外乎三大类:凸板、凹板和平板。凸板版画,日本的浮世绘木版画就是一个典型。画面上的线条、块面等在木板上都是凸出的部分。具体地说,就是先把画复写在木板上,然后刻去未被复写到的木板部分。它和印章差不多,在保留下来的部分上涂以油墨,再复盖上纸,用力磨擦纸面。这样木版画就印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新年里常用这种方法制作贺年片。

凹板版画与凸板版画正好相反。板上刻掉的部分是作品上要保留的线条和块面。它以铜版画为代表(以石版画为代表的平版画,在这里就不累述了)。铜版画中,由于技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干刻铜版画、腐蚀铜版画、飞尘铜版画等几种类型。被广泛采用的主要是两类刻法,一类是用刀或针在铜板上直接刻的干刻法,另一类是利用化学腐蚀剂来制作的腐蚀法。这种腐蚀法通常要先在磨光的铜板上涂上一层蜡,百后用铁笔在蜡上把面刻出来,蜡刻掉的部分就露出了铜面,最后,用硝酸或硫酸等腐蚀剂腐蚀铜版,等露出的铜于被腐蚀掉一部分之后,除去蜡层,这样一块铜版画的原版就制成了。
    复印的时候,先要在原版上涂上墨水,然后用布擦干净版面,使得只有凹进去的部分,即被腐蚀过的部分里才保留着墨水。最后覆盖上纸,用力压磨,这需要使很大的劲才行,因为它与凸版画不同,它要把保留在凹处的墨水印到纸上去。为了使墨水更容易吸上纸面,一般在复印前,先得把纸面稍微弄湿一下。

通过以上对铜版画技法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在各类铜版中。腐蚀铜版画最适宜于表现复杂、微妙的主题。因为同样要刻一很线条,在干刻铜版画上必须粗一点,否则就印不出来,而在腐蚀铜版画上线条再细也无妨,照样能显现出来。而且,它们不需要在铜板上直接刻,而是刻在蜡上,从而画家就能比较随意地刻画他的主题。相比之下,干刻法要比腐蚀法难度高一点。   

由此可见,类似于这幅《忧郁》的复杂的铜版画,它在技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这幅长23.9厘米、宽16.8厘米,只有普通杂志大小的画面上,要精致地刻画出如此之众的物体,仅这精湛的技巧本身,我们就已经可会为之赞叹不已了。丢勒擅长于木版画、铜版画的创作,他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留传于世。这幅1514年创作的《忧郁》和同时期创作的《在书斋中的圣哲罗姆》等,都是丢勒成熟期的杰出之作。它们在西欧版画史上堪称登峰造极的佳作。

 

四性论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来探索一下这幅作品的奥秘吧。这得从与“忧郁”有着密切联系的“四性论”谈起。

“四性论”是古希腊的一种医学理论。它认为在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液体流动着:血液、胆汁(黄胆汁)、粘液、黑胆汁。这四种液体并不合理地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人的体内,它的分布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四种不同的性格。血液多属于多血质,胆汁多则属于胆汁质,粘液多是粘液质,黑胆汁多则是忧郁质。(MELANCOLIA这一单词是从希腊语MEL-AINACL0S——黑色汁发展而来的)。多血质的人极为好动,是一种积极活动型的人。胆汁质的人易暴易怒。粘液质的人总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而忧郁质的人呢,则往往是内向的、消极的和孤独的。

“四性论”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在文艺复兴年代,它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古代的“四性论”体系经过整理发展成了一种不仅仅限于研究人类性格的理论,它还涉及到其它许多方面。例如,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东南西北的方位转移,少青壮老的人生历程,水火风土的元素作用,干湿冷暖的气候性质等等。它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理论。好动的多血质,在人生上是青春期、季节上是春天、方位上是西面(春风即西风,在波提切利一章中对此已有论述)、元素中是空气,它还有温暖、潮湿的性质。而忧郁质则完全相反,寒冷、干燥、秋天、东方、晚年和大地等是它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特别在人生上,它与充满活力的多血质相对应而存在,它是人的垂暮之年。
    在中世纪,人们往往以终日无为,托腮思考的老人形象来表现忧郁质。在这幅画上,丢勒也是以这样的苦思冥想的姿态来表现“忧郁”的,所不同的是在人物形象上,他以女性代替了老人。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丢勒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世纪传统的。

 

知识和技艺的象征
丢勒在画中表现的这位女性,她虽没有任何动作,但却不是无为的人。在她的处在阴影中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发

亮的眼睛,这目光似乎体现了她对世界的无止境的思索。中世纪的忧郁者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而丢勒赋予了同

样的忧郁者身上以新的意义。
实际上,对于忧郁质者的认识,在十五世纪末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哲学家、政治家、诗

人、艺术家,所有这些伟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忧郁质。”因此,后来在人们心目中,这些碌碌无为的忧郁质者

就渐渐变成了专门从事理性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人的特征。

    我们带着以上的看法再来欣赏、分析一下丢勒的这幅画吧。围绕着忧郁者的这些物体不正是人类知识和技艺的

象征吗?锯子、刨子是“创造”物体的工具,罗盘、天平秤、时钟是“测量”物体的工具,数学魔方上的数字代表

数学智力游戏,球和多面体本身又是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显然,这位女性所代表的就是那些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哲

学家和艺术家了。
这些忧郁质者的性格和社交型活泼的多血质者的性格截然不同。他们不慕功名,宁愿无缘于现在的富贵和世俗

的幸福,独自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艺术家命运的写照。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渐渐开始理解艺

术家、哲学家的命运和人生了。从而在人们的观念中,那些原来的中世纪艺匠们渐渐接近于近代的独立的艺术家

了。丢勒的这幅画,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最早的表现。对于这种独立的艺术家的表现,在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的作

品里也逐渐多了起来。和丢勒同时期的,曾创作了罗马梵蒂冈壁画的拉韭尔,在他的《雅典学院》一画中,借用贺

拉克雷特斯的姿态描绘了米开朗基罗。他的动作也是这样的沉思的姿态,并且好象还在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就连

米开朗基罗自己也曾在他的十四行诗中赞叹过:“忧郁啊,我心中的朋友······”

 

历史背景

阿尔布莱西特·丢勒(1471-1528)是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性民族画家。他同时又是给德意志带进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文艺复兴之花,首先在意大利吐出了它的奇彩。相比之下,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国,特别是德意志远远地落后了。在十五世纪末,也就是正当波提切利在佛罗伦萨最活跃的年代,德意志的绘画还没有脱出中世纪哥特式绘画的模式。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这个时代的转折之际,丢勒两次访问了意大利。就是从这时起,意大利新文化之潮才得以越过阿尔卑斯山,传到了德意志。
    所以,在丢勒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意大利新文化在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的就是“忧郁”这一主题本身。创造型的艺术家们都属于忧郁质者的思想,它是佛罗伦萨马尔西里奥·弗奇诺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绘画中,以造型方式来表现这些抽象的哲理是非常难的。因此,在这幅《忧郁》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费解之处。要完全理解它,也许不彻底搞清楚当时的思想以及历史背景,是无法实现的。

    譬如,版画中的“MELENCOLIA”后面还拖着一个罗马数字“I”,它是什么意思呢?据说在忧郁质者的创造活动中还分为三个阶段,也许这里的“I 就是指第一阶段吧。它同时又反映了考尔耐里奥斯·阿可里巴的思想。诸如此类的细节,我们现代人是无法完全搞清楚的。况且弗其诺·阿可里巴的著作,除了专家们几乎无人能看懂。所以,丢勒的版画即使在现代,仍具有神秘莫测的魅力。当然,我们从中可以见到的是画家丢勒的非凡的艺术才华。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68)|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