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串艺人佳丽演出视频:同化顺应归化异化的认知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58:25
□ 作者:   严金波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商业文化 2010年 第7期 字号:【大中小】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或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的意义载体,是形成意象的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文化意象中的客观部分;而寓意是物象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是文化意象中的主观部分。
文化意象也有差异。比如我国用“东风”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英国诗人雪莱用“West Wind”来讴歌美好的春天。“龙”和“凤”在中国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俗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典型表征;而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指的是一种怪物,喻指“凶猛残暴的人”,phoenix在西方文化里象征耶稣复活。
在译者对异族文化特殊的认知过程中,文化意象可看作是特定认知语境中的认知图式:译者借助本民族的文化底蕴,解读源语言的文化意象,在不同的内容图式碰撞中建构意义上的认知平衡。把源语言的文化意象吸纳同化为译入语的文化意象,整合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可看做是归化翻译的过程。对外来的文化意象采取保留顺应其差异,修改已有的文化意象适应外来的文化意象,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发生一定的质变与创新,可理解为异化翻译的过程。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
1.归化法。如果源语言的文化意象与译入语的文化意象具有对等性,用译入语里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入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由于人类文化具有共核,中西语言在表达上会产生巧合,甚至出现意象相同的习语,有的习语意象虽然不同,意义却基本一致。在翻译时,放弃外族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将之同化成对等的或近似的本族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或者用本族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解释之。译文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符合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范畴,帮助他们克服源语的文化障碍。
归化法让源语文化信息和译语文化信息达到了一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源语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和目的语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基本相同。如crocodile tears,意象是“鳄鱼”,“鳄鱼流眼泪”寓意为“假慈悲”,但是汉语读者不太熟悉此典故。译成与此寓意对等的汉语里现成的词组“猫哭老鼠”,把原文里的意象“鳄鱼”同化替换为汉语里的意象“猫”,还增加了哭的对象“老鼠”这一意象,形象生动,令汉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认知效果。其它例子还有: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一成语源自《伊索寓言》中杀鹅取金蛋的故事,寓意为“急于求成,贪得无厌,却一无所获”的愚蠢行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意象来理解译文的内容。“鹅”在中国人心目中联想到的意象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人们经常吃的是“鸡蛋”而不是“鹅蛋”。“鸡”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之物,如“金鸡独立”、“金鸡报晓”等,在汉语习语里几乎没有和“鹅”有关的,源语中“鹅”与“金蛋”的文化意象不符合汉语读者的内容图式和汉语表达习惯。“鸡”的意象取代“鹅”,译成“杀鸡取卵”,“鸡”的意象取代“鹅”,符合汉语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S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er comrades nicknamed her "magpie".英语中magpie为意象“喜鹊”,寓意为“爱唠叨的人”。喜鹊叫,喜事到。在中国文化意象中“喜鹊”是象征喜庆或好运的“吉祥鸟”,读者无法联想“叫个不停”的文化意象,而“麻雀”在汉语中是“叽叽喳喳”的意象,可以将意象“喜鹊”同化为“麻雀”,译成:她如此喋喋不休,同伴们给她起了个“小麻雀”的外号。
The trouble is you’re too good-natured an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it. 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 You will have to learn to refuse people who ask too much.(问题是你人太好,被别人欺负,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对那些要求过分的人要学会说“不”);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伴君如伴虎);Trust him nothing; he is a bad egg.(别信他,他是个坏蛋);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炼) ;That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那个理论站不住脚),等等此类例子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2.异化法。归化法将原文的文化意象同化,原文的寓意基本未变,但是不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如果采取保留源语中特有而目的语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意象,不用目的语中表达方式或文化意象来代替,可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源语某个新异的文化意象,即采用异化翻译法。译者主体突显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来文化意象之间的矛盾,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顺应容纳外来的文化意象,译者及其读者的认知结构因此得到深化。顺应的目的在于让译文保持原文“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译作更加忠实于原作,向译文读者介绍源语文化,丰富译入语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不变。
如Tommy answered nothing. Father asked him if the cat had got his tongue.“猫”给中国人的意象是可以捉耗子,省却了主人徒手捉老鼠的麻烦;长得线条流畅、温柔活泼,小巧玲珑、纯真可爱,有时跟主人嬉戏。“猫”在西方也是宠物。虽然同一个意象,但是汉语并没有“舌头让猫叼走——不说话”这种寓意。可以顺应接受这个寓意,译成“汤米没有回答,父亲问他是不是舌头让猫叼走了”,同时在已有的文化意象中给猫添加了来自西方的新意象。
汉语文化中与马有关的都是褒义色彩很浓的文化意象,如“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千里马”等,没有“特洛伊木马”(a Trojan horse)的意象。古希腊人当年凭借着腹中掏空的木马,把将士藏在其中,巧妙地攻下了特洛伊城(the city of Troy),“特洛伊木马”因此寓指“一项活动或一项政策看似没有危害,但实质上是会坏大事的”。尊重顺应西方历史,译语“特洛伊木马”扩大了汉语文化中“马”的意象范畴,不可替代。
常见的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小鸟”和“石头”的意象在汉语英语里是一致的,汉语里也有寓意与此句相同的“一箭双雕”和“一举两得”,但是“一石二鸟”的异化译法令人耳目一新,也丰富了汉语的成语。
结论
以上是英译汉的例举,汉译英的时候,对文化意象的同化或顺应也能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红楼梦》中有诗句“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霍克斯译为“Some garden, where, before the frosts, was planted;The glory of autumn, being our destinaion.”,“槛外篱边”被同化成了“某个花园”,“月下”没有了,“霜前”成了“霜冻出现以前”,采用归化翻译,缺乏“菊花傲霜”的文化意象,没有传达原诗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杨宪益和戴乃迭令人满意地译为“Who has planted this flower before the frost under the moonlight? Where springs this autumn glory by balustrade and fence? ”,让英文读者顺应接受“傲霜”的原诗意境,采用异化法保留了“霜前”、“月下”、“槛外”、“篱边”等意象。
总之,文化意象包含的寓意可能是译语文化的空缺或错位。解读和处理文化意象,译者在同化顺应的平衡中透过意象的表层意义挖掘其寓意,最大程度地呈现源语的文化意象,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搭建交流的桥梁。寓意对等、功能等值,译者心理图式的认知平衡是运用归化异化方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J].语言与翻译,2001(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国翻译,2007(1)
4.周红民.翻译图式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5.王小凤,张沉香.科技英语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索[J].中国科技翻译,2006(4)
6.李平.从认知心理学看翻译理论的意义[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8.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