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桂永清临阵脱逃,随枣会战功亏一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5:25

在抗战前期,中日之间算起来大概有七次大规模的战略会战,这就是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在这些战略会战中,中国军队虽在局部的战役取得了胜利(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中的长沙保卫战等),但在会战的总体结果上基本都输了。

这主要是双方的力量对比—经济国力和军事技术装备的对比的确悬殊很大;当然,从战略设计上讲,中国军队不算输。中国最高当局在设计这些战略会战时,其目标就是以这些会战来阻滞日军的进攻,以空间换时间,构建战略后方;从会战的结果看,这一战略目标无疑是实现了的。而对日本方面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要迅速打败中国,包括叫嚣要“一个星期灭亡中国”、“一个月灭亡中国”等等,但经过这些战略会战日本的战略目标彻底地破灭了。象日本这样有点实力的小国集中起力量在短时间里打败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是可能的,但它绝对无力与中国长期拼消耗。所以,中国军队与日军会战之战略目标不在于一定要打胜,只要把日军拖住,把他们拉入持久战、消耗战的泥潭就是胜利。

当然,中国军队不在乎胜利并不等于拒绝胜利。
  
在上述几个战略会战中,中国军队最有可能获胜、甚至可以说已经摸到胜利的门柄了的,是随枣会战。


  
战役的细节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总之是当时的形势对中国军队极为有利;日军已成瓮中之鳖,并不时遭到中国军队的围点打援。
  
局面的转换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桂永清,留学德国的少壮派军人,陈诚的女婿(一说是熊式辉的女婿),时任国军37军中将军长。他当时率军驻扎在枣阳以东的咽喉地带,等于是一把钳子锁住了被困日军的喉咙。
  
可是,就在中国其他方面的军队在为胜利奋力拼杀的时候,桂永清却不声不响地带着他的装备精良的部队遛了,给突围和增援的日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会师之地,不但使中国军队全歼日军的胜利成为泡影,还使原先围堵日军的中国军队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而整个随枣会战也由中国军队的胜利在望变成了日军的最后胜利。

随枣会战的总指挥程潜上将后来向蒋介石壮告桂永清,据说蒋介石曾愤怒的大骂“娘斯匹”,但桂永清也就是被革职而已,不久又做了什么官职。

现在,当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桂永清,他是个受过德国教育的职业军人,在那样重大的、有可能改变历史或者书写历史的重要关头,他怎么会、又怎么能就这么把部队给撤走了呢?他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