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爱出去玩该管吗:“民國百年”不在大陸,不在台灣,在金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4:53:37
林泉忠的博客 回首哈佛
“民國百年”不在大陸,不在台灣,在金門?

2011-10-16 00:39:10

归档在 台灣縱橫 | 浏览 52615 次 | 评论 10 条

        在兩岸超過一甲子的「國家」爭奪戰中,金門意外地成爲唯一與「百年民國」同壽的完整行政區。在此一百年中,金門呈現了四幅弔詭的「國家」圖像,提供了我們重新省思何謂「國家」的契機。在兩岸邁向和解的今天,金門儼然繼續成爲兩岸「國家力學」在未來的拉鋸與移動中,最具指標性意義的地區。 

                

                                 金門機場挂出“中華民國 精彩一百”的招牌。

        今年的十月,兩岸都在隆重紀念「辛亥百年」,台灣則稱「建國百年」。然而,最有資格慶祝「民國百年」的既不是大陸,也不是台灣,而是金門!

孫中山等近代精英創建的中華民國雖然迄今整一百年,然而兩岸的「民國」都不足百年。在大陸,衆所周知,民國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在台灣,也只有六十六年,因爲民國於一九一一年建立至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期間,台灣被置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然而,金門不同,它處在大陸與台灣之間,既不像台灣因馬關條約而遭受日本統治五十年,也不像附近的廈門等沿海地區在一九四九年後置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管轄的範圍。因此,金門擁有完整意義上的「民國百年」。

   日前,筆者應福建省政府的邀請出席了一場別具意義國際會議,題爲「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且慢,請看清楚,主辦單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而是“中華民國”的「福建省政府」。

   沒錯,這個世界上至今仍然存在著兩個名為「福建省」的「政府」辦公室,而「中華民國」的「福建省政府」座落在與大陸的廈門距離僅1.8公里的(金門馬山與廈門角嶼島之間的距離)──金門島上。時值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百年之際,置身於「與民國同壽」的金門省思百年來的國家命運,或許更具歷史意義。

 

                 

                                 座落在金門的“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辦公室(林泉忠攝)。

                一、與國同壽的「國家邊陲」

  作爲夾在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邊陲島嶼,長期以來金門是兩岸對峙的軍事前線,也是冷戰初期飽受大陸砲火的重要戰地。換言之,在國共與兩岸超過一甲子的「國家」爭奪戰中,「邊陲」的金門被賦予了異乎尋常的特殊地位。

  金門舊稱浯州、浯江,地處福建東南近海,内捍漳廈,外制台澎。「金門」之名是因地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之,其作爲海防重鎮的含義不言而喻。事實上,明朝於一三八七年在金門置千戶、設巡檢司;嘉靖年間,名將俞大猷練兵於金門以防倭寇;到了明末,鄭成功更據金門抗清驅荷,而後來康熙帝也用施琅於金廈以伺機滅鄭。換言之,金門一方面地處國家邊陲,卻也早已成爲牽動國家命運、兵家必爭的邊陲重鎮。

 

                                        紀念1949年國共二軍廝殺的金門“古寧頭戰役”紀念門(林泉忠攝)。              二、冷戰格局下的「衛國前線」

  百年前,大清王朝滅亡,民國建立。隨後,金門於一九一五年設縣,在經歷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期間以及後來日本侵華與國共内戰的動蕩後,金門在一九四九年後再次成爲「保衛國家」的烽火之地。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解放軍在佔領廈門、大嶝島後,試圖「拿下金門,進攻台澎」,然而儘管動用了二萬八千士兵登陸金門,最後仍被國民黨軍隊擊退,是為「古寧頭戰役」,大陸稱「金門登陸戰」、、。其後,經歷了五零年的「大膽戰役」、五四年的「九三戰役」、五八年的「八二三炮戰」,解放軍始終未能攻克金馬。 

 

                     從金門馬山觀測站眺望廈門(林毅夫1979年從這裡下水投奔大陸)。        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而言,據守金馬是「反攻大陸」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事實上蔣介石在一九五五年也對美國記者直言:「無金門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1955年)。然而,此時的金門和馬祖已不僅僅是國民黨政府保衛「復興基地」台灣的軍事重地了。

  隨著中共於一九四九年在大陸建國以及翌年韓戰的爆發,以美蘇為主軸的冷戰格局迅速在東亞地區呈現。此時,美國改變保持中立的對華政策,轉而向保衛台灣傾斜。隨後,以美國為首的亞太反共安保網絡快速建成,尤其是一九五三年《中(華民國)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金門和馬祖也成爲美國防共的重要前線。美國國務卿杜魯斯(John Foster Dulles)在一九五八年就稱:「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蔣介石也在一九六一年言道:「金門馬祖是防衛台澎的前哨,亦為自由世界鞏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線」。

 

                 

                                       遭受“八二三炮戰”洗禮的金門北山民宅(林泉忠攝)。

                  三、持續流動的「國家定位」

雖然一直被置於“中華民國”的框架内,然而金門的國家定位在一九四九年後卻一直充滿不確定性。

「中華民國的金門」,不僅因中國的分裂以及作爲最靠近中國大陸的「反共前線」,在三次「台海危機」中岌岌可危,也在九十年代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浪潮中遭遇衝擊。

主張在台獨的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提出「金馬撤軍論」,引發台灣社會圍繞在金門與馬祖定位的激烈討論。雖然這場討論並沒有在金門的國家定位上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然而議論也提供了未來「放棄金馬」與「金馬歸大陸」的想像空間,使套在金門的國家架構因時空的推移產生心理上的鬆動。

不僅如此,金門所屬的國家架構------“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也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一九七零年代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逆轉後,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與台北斷交。而今天與台北仍維持外交關係的國家只有二十三個小國,“中華民國”的「國際孤兒」化現象並沒有停止。

此外,馬英九自從二零零八年主政後,兩岸的緊張關係出現明顯的緩和,然而台灣社會對「主權流失」的疑慮卻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後毗鄰廈門的快速發展與二零零三年「小三通」、二零一一年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及二零一一年「陸客自由行」的實施,金廈經濟一體化的壓力與時俱增,地理上尷尬的金門所屬的「國家」框架也面臨持續的鬆動壓力。

 

                                                              一九五零年代蔣介石的“還我河山”口號已成爲過去式。            四、金門人「國家認同」的不確定性

正因爲所處地理位置的尷尬、國家定位充滿變數,金門社會在國家認同上也存在不確定因素。

金門幾百年來隸屬對岸的福建,兩地也早已形成共同的文化與生活圈,因此金門民衆文化認同的基礎,與對岸的閩南地區有相當的重疊。然而,一九四九年後的金門在行政上卻與過去較爲陌生的台灣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並共同享有過去數十年的歷史記憶。與此同時,在黨國(party-state)教育與戰地生活的影響下,金門的戰後世代已經在觀念與價值觀上與對岸產生明顯的隔閡。因此,金門民衆的國家認同仍大致停留在認同“中華民國”或台灣的範圍之内。

然而,金門在九十年代非軍事化後,由於對岸廈門在經濟上的飛躍式發展,金門在經濟上和生活上與廈門及鄰近的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的關係日趨密切,橫跨金廈的新生活圈已正在逐漸形成。這些動向,將成爲影響金門民衆國家認同變遷的潛在因素。

在文化、歷史、經濟實力、生活經驗、觀念價值、兩岸關係等左右金門民衆認同因素的交叉影響下,金門民衆的認同結構在「中國人」、「台灣人」、「福建人」、「金門人」之間不斷流動,為探索華人日趨多元的身份認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觀察對象。

        從國家的「邊陲」到國家倚重的「前線」,在兩個「中國」的競逐中,圍繞在金門的國家力學仍在不斷地拉鋸、移動。時值「民國百年」,細嚼圍繞在金門弔詭的「國家」圖像,相信不僅有助於國人換位思索金門與「中國」的國家方向,也有助於我們重新理解、省思:何謂「國家」? 

                                 筆者與金門籍的“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先生交換意見。   推動與大陸和解的馬英九副手蕭萬長親臨“金馬學術研討會”致詞(林泉忠攝)。

 

欢迎来林泉忠微博交流

       林泉忠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linquanzhongvip 请加关注!
 
      
林泉忠腾讯微博:http://t.qq.com/linquanzhongvip

〈歡迎閲存本人博客,地址如下〉 
     林泉忠博客http://blog.ifeng.com/130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