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大少的娇蛮未婚妻:善于从正面宣传中挖掘好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36:36

善于从正面宣传中挖掘好新闻

 近年来,《长江日报》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一个卓有成效的做法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创新正面宣传报道,努力挖掘正面宣传中的好新闻。比如,去年11月至12月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推出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就是在正面宣传中挖掘好新闻的成功之作。

  关注中心工作,善于变“规定动作”为“自选动作”

  从全国角度看,做好科学发展观的新闻宣传将是包括《长江日报》在内的各级机关报必须长期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武汉市角度看,2007年底,武汉“8+1”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试验区,也就是说做好创建“两型社会”的新闻宣传已成为《长江日报》必须长期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际上,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它指导、衡量着“两型社会”建设,而“两型社会”的建设成就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智慧之花、智慧之果,映证着科学发展观的正确。

  “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以武汉市13个行政区2个开发区为报道对象,通过挖掘鲜活生动的新闻,集中展示了各区面对“两型社会”建设这样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性难题的实践,形象地诠释了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各界感受践行科学发展观带给这片“改革试验田”的新气象,并更加清晰地思索武汉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也就是说,“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实现了两项正面宣传工作的完美结合,让“规定动作”变成了特色鲜明的“自选动作”。

  记者要吃透情况,发现真正的新闻

  为做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亲自挂帅,集合了集团编办、社区新闻部、摄影部、发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并跨战线抽调了多名“新闻采写高手”,组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采写班子。他们除了走进15个区,与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宣传部长举行座谈,充分了解和掌握面上的情况,共同探讨提炼各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特质、挖掘拟定新闻主题外,还融入到具体的采访对象之中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获取翔实的新闻素材。

  比如,这组报道的开篇《新“汉阳造”—一个老工业城区的漂亮转型》,形象地描述了汉阳区由百余年前张之洞在这里创建湖北枪炮厂,制造出闻名遐迩的“汉阳造”,到建国后被定位为工业城区,再到新时期武汉新区建设,把历史上建立的几乎所有的工厂外迁,成为滨湖滨江、最适宜居住的“武汉大客厅”,实现历史三级跳的历程。而“新‘汉阳造’”这个动人心旌的命题,就得益于新闻采访座谈会上思想碰撞的灵光一现,既为这篇报道也为这组报道确立了很高的立意和起点。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中,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谓琳琅满目。比如《先锋武昌:变革从机制入手》集中报道了武昌区属全国或全市首创的三件大事:执法部门收支彻底脱钩,“大盖帽”由吃“杂粮”改为吃“皇粮”;向街道放权,充分发挥街道办管理城市的作用;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让辖区内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从制度上获得救助保障。《绿色青山:改变从循环切入》以传统重工业基地青山区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为切入口,描述了该区“在现有条件下让GDP变为绿色”,建“中国的鲁尔”的大手笔。而这些货真价实的新闻能够挖掘出来恰恰得益于记者沉下心来,用发现的眼光做足了功课。

  追求特色,产生共鸣效应

  要从正面宣传报道中挖掘出好新闻,产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的新闻效应,就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从新闻的标题、思想、主题、广度、深度和力度等诸方面另辟蹊径,努力克服形式化、程序化倾向。

  “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正因为实现了全方位的新闻创新,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15篇正面报道可谓篇篇争奇斗艳。比如《新锐黄陂:瞄准大汉口的城市化》、《创意江岸:新老嫁接重塑城“心”》、《生态东西湖:让大汉口跨越张公堤》等,仅从标题上就足以体味到其中所孕含的历史纵深感和清新的现代气息,足以窥见其中的“新闻含金量”,足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高级记者)

怎样从会议中抓新闻

 长期以来,会议一直是我国各种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源泉。因此,记者们不得不经常泡在会议中去抓新闻、写新闻。作为中央新闻媒体的驻地方记者,为了维系与各部门的信息渠道,常常不得不参加各种会议。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只要记者运作有方,有些一般性的会议也有东西可写,有时还能抓到一条“大活鱼”。

    那麽。怎样从会议中抓活鱼、抓独家新闻呢?我的体会是,要把握三大要点:

    一、要精心提炼主题

    会议新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不需要提炼主题的,稿件中必须按有关部门定的调子、口径、提法、界限等来写来发,如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的全体会及各种重大会议等。第二种是需要提炼主题的常规性的会议,这些会议涉及面窄,又不十分重要,如果记者挖掘得深、提炼的好、角度选的新鲜,所撰写的稿件就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记者浮在表面上,搞例行公事式的报道,一些小会议可能只发条简讯,告诉受众在什麽地方开了个什么会,什麽人出席,谁讲了什麽话云云,搞得不好,也可能连个简讯都发不出去。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有名气的记者,必须在提炼会议报道的主题上炼出一点硬功夫。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的记者更应学会挖掘和提炼会议新闻的主题。
作为一名中央新闻媒体驻地方的记者,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会议,与本地新闻媒体的记者不同的是,如果不细心抓点子,不认认真真地听听会议发言,就很难抓到题目。抓不到新点子,自然就发不了稿子。一旦捕捉到“活鱼”,很可能一炮打响,采写出有强烈反响的原创性新闻。这里举一个采访天津市党代会的例子。1988年5月,5年一次的天津市党代会在天津宾馆召开了,天津电视台、广播电台同时转播了大会的实现。我坐在记者席上,边看报告边听李瑞环讲话。在这份长达2万字的报告里,他代表市委对5年来天津市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总结,突出的成就、巨大的变化,确实很鼓舞人心。如果以党代会为由头,写一篇天津5年来的成就性报道,是可以在中央台播发的。但我并没有如此简单行事。

    我仔细研究了李瑞环的报告,感到报告的最后两页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那部分内容很有新意。李瑞环在报告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建国以来,中国从上到下,始终强调整体性、一致性,“文革”中甚至一致到了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只读几本小说,连服装也统一得只剩黑、蓝、绿三种色彩,头发的形状也受到了限制。经过几十年整体性、一致性的思想教育和行政管束,人们的“个性”受到了限制,“共性”成了天之骄子。而“个性”不泯者自然要受到批评乃至批判。其实,人类没有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因此,我认为李瑞环书记的观点是对过去几十年左的路线和左的思想的批判,它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把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扭转到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上来。是彻底清除思想政治工作中左的思想、左的方法、左的路线。可以说,这是中国思想政治路线一个十分重大的新主题,自己一定要抓住不放,要做好这篇文章。

    于是我舍掉成就报道的题目,而独独撰写了题为:《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的消息。这条消息下午发回编辑部,第二天早上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头条位置播发了。兄弟新闻单位驻津记者大多是编发了天津经济建设成就的消息。而李瑞环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的新观点,经中央电台的宣传,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上到下都称赞并接受了这一新的观点,至今,这一新观点仍成为各级党政干部做思想政治的工作准则。

    二、要在节外生枝上作文章

    作为当地新闻媒体的记者,很多会议不假思索、不加提炼,亦可写成能够被本单位采用,甚至上头版头条的稿件。而中央驻地方的记者参加的许多会议是很难不费力气就可发稿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会议上捕捉一些节外之枝,是可以写出令人预想不到独家的新闻的。诀窍就是不管是什麽样的会议,只要参加了,去了,就要认真地仔细地听取会议发言和讲话,从中捕捉有价值的线索,挖掘那些闪光的新闻素材。

    例如,为了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1年6月4日,天津市委常委黄炎智同志亲自带领天津市各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驻京记者站、通讯社的负责人及记者到科委系统进行集体采访。在天津科学技术园区的创业中心会议室,主管天津市科技工作的市委常委王成怀同志向大家介绍了改革开放10年来天津科技工作的情况,内容很丰富。这次活动实际上是一次会议,科委领导的本意是希望各新闻媒体宣传一下天津的科技工作成就。当时天津两报、两台和驻京记者站的许多同志边聊天边吸烟、喝茶,我却耳听报告,眼看手中的文字材料,认真记录王成怀等领导同志脱稿讲的材料上没有的那些具有“鲜活”特点的例子,力求从中做好节外生枝的文章。当听到科委一位副主任说到天津3522工厂花50万元购买了免缝扣子的专利技术和天津电焊机厂花巨资购买吉林大学的“可控硅焊机”的专利技术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马上产生了一个新主题,决定采写一篇国有大企业买专利的消息。会议休息时,我抓紧时间和有关同志详细了解了有关情况,并和3522工厂、电焊机厂的厂长通了电话,又深入采访了一些素材。经过认真采访,终于脱开会议本身,采写了独家新闻《天津市大中型企业不惜巨资购买专利技术》。这篇稿件很快就在中央电台《新闻与报摘》节目头条位置播发,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大中型企业买专利被公认为是天津经济工作的一个新特色。中宣部和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都称赞这个题目抓的好。中宣部副部长徐淮成在稿件播发的第二天到天津来,他见到黄炎智和市委宣传部解国祥部长时,对国营工厂花50万元买扣子专利倍加赞赏。他说,“这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中央电台报道这样的事就很好。”首都和天津新闻界一些专家也认为,从这个角度来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即具体又鲜明生动。这条消息由于角度新、有深度、文字精练,先后七次获奖。其中获得1991年度中央台优秀新闻节目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跳出会议,作了一篇节外生枝的文章,单纯依照会议精神搞一篇成就性的报道,不仅引不起社会反响,更不可能获得种种新闻奖。

    三、要巧用新闻背景材料

    有一些会议,完全是为了布置工作或推动某项工作的进行而召开的,会议内容并不适合中央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但多年的实践,常常感到,一些专业会议虽不能端出来就进行报道,但会议中确实有一些提法、一些思想很值得宣传,只是缺少内容和材料。如果记者能把平时积累的背景材料巧妙的充实进去,很可能形成一篇上乘之作,因为背景材料不但填充了新闻内容,而且能产生给新闻炝锅,增加韵味的作用。

    如,各省、市、自治区委每年要召开几次地区州县及各大厅局一二把手会议或传达中央精神,或布置党委工作,这样的会议本地新闻媒体可以发头版头条,但中央新闻媒体驻当地的记者如果单纯写会议,稿件百分之百会被编辑部毙掉。每次参加这种会议,我都努力从中挖出一点新鲜东西,加上平时掌握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形成一篇篇报道。比如1994年6月中旬,天津市委召开区县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会,会议主题是布置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工作。会议本身没有报道价值,但抓住高得占书记反复强调的“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精神,我决定撰写一条消息:《天津市党政干部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深入基层大兴实干之风》。主题有了,下一步要求也有了,把上半年市领导下基层的背景情况作为新闻主体写进消息,稿子就可以成型了。于是会议进行中,我的稿子就完成了。但我写的稿子与本地新闻媒体到会采访记者写的绝对不同,我写的稿件有取自会议上的一些内容,但又不完全写会议,还有会外、会前的一些新闻事实,字里行间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没有程序性的文字,没有领导大段讲话,也没有名单,稿件内容十分厚实而有说服力。稿件发回编辑部很快就在中央台《联播》和《新闻与报摘》节目播发。一般情况下,我每年都有10多篇来自会议而又不写会议的重点新闻稿是采用上述方法撰写的。

    要想做到会会无虚发,平时就要在积累背景资料上下工夫。有的背景材料是深入基层采访时了解到的,有的背景材料是到机关处室听到的,也有的是在别的会议上,听领导人讲话或发言者讲的。不管在哪听到、看到的,记者都要分类记载在采访本上,这样,到用的时候,就方便了。否则,没有积累,就是抓到好题目,也写不成稿子。如果下决心写,那只好大海捞针似的四处采访、了解情况了。在工作任务繁杂,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做到为一条消息而满世界跑情况的。其实,事情也并不难,只要平时细心一点、多听点、多记点就成了。

    总之,会议是出新闻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央新闻媒体的驻地方记者应学会从会议上抓“活鱼”、抓“大鱼”,使工作效率更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