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刘:路人漠视被撞女童,这也是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6:58

路人漠视被撞女童,这也是人性?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州佛山某五金城内,一名2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2辆汽车碾过,其间先后有18个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援助,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呼救。

看到这则令人发指的新闻,人们不禁感到愤怒:如果说那2个司机没有人性,难道18位路人也都这么没有人性吗?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到这种程度了吗?

对于这种事情,人们确实有理由感到愤怒。实际上,在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这种愤怒一般是由于对某一情景不理解而产生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不过,相比于单纯的愤怒和谴责,如果我们能渐渐平静下来,尝试着去理解可能导致这一情景的原因,或许更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下面,就让我们暂时把目光从血肉模糊的照片中移开,把情绪从拷问良知的煎熬中平复下来,从心理学角度弄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居然会真的发生。

我们从未想过要为谁辩护,也从未想过站在某个道德高度去做批判。不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科普人士,我们要做的永远都是保持客观中立,而后陈述事实及其可能的成因。让更多的人知道必要的信息(而不是灌输结论),并且让所有人都自己去做判断(而不是引导舆论),而且尊重所有人的声音(而不是打击异己),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和民主精神。

责任分散:三个和尚没水喝

其实此类“冷漠路人”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早在1964年,美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新闻:在纽约某小区,一个男人在半个小时内反复袭击一名女性,有多达38人听到了受害人的呼救,但无一报警( 后来也有人认为目击人数存在问题 )。

这个案件由于情节恶劣、影响重大,引起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使一个概念从此深入人心——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换句话说,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某种程度上抱着“即使我不管,也会有其他人管”的念头,就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中国古训中早有关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人多力量大”。可能有人会觉得所谓“责任分散”,只不过是一时一地的特殊情况罢了,然而残酷的事实表明,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下都会出现这种让人感到痛苦和惋惜的情况。

从众效应:不确定时的选择

可能会有人有这样的猜测:是不是路人越多,遇到一个有良知而又有行动力的“活雷锋”的概率就越大?从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只能遗憾地表示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甚至恰恰相反,有时可能会出现人越多越没有人肯帮忙的情况。除了由于人数增加带来的责任进一步分散之外,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从众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悲剧出现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 )和比博?拉坦(Bibb Latane)曾经做过以下经典实验:被试在一个休息室里等待实验正式开始,突然房间里某处开始冒出浓烟,似乎有着火的迹象。如果此时只有被试一人,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去呼救;而如果此时被试是和其他几名伪装成实验参与者的实验助手在一起,若那些人不动,被试也很少会立刻做出反应。

另一个实验中,当被试以为自己在和一个人打电话时,如果对方癫痫发作,被试会立刻报告。但如果被试以为自己同时和几个人在打电话,当有人癫痫发作了,他就不会立刻采取措施。

在这种搞不清状况的时候,身边他人的行为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物。上万年的进化史使得任何群居动物都具有了这种本能,人类也不例外。

弹出

被试在一个休息室里等待实验正式开始,突然房间里某处开始冒出浓烟……

不管闲事:都市人的行为习惯

但这同样无法解释此次事件中路人的表现。他们并不是站在人群中观望,而是一个个地冷漠地从受害小女孩身边走过。难道这也是责任分散或者从众效应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快餐店里,一对女同性恋带了2个小孩在吃饭(都是实验人员扮演的),而另一个实验者假扮的服务员在得知她们是同性恋之后,开始对其百般奚落和嘲讽,甚至恶言相向人身攻击。实验者的目的在于看看公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以及是否会有人出手相助。

结果发现,在德州这个人口稀疏的地区,仗义执言和出手相助的概率显著高于像纽约和华盛顿这样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德州有一名教徒在对服务员劝诫无果后愤而离席,不一会儿带着一段手写的圣经语录回来对同性恋夫妇轻声安慰。他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但同时也抛给我们一个疑问:难道经济发达程度和道德发展水平真的是成反比么?

研究者认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非是纽约的居民比德州的更冷漠,而是其在长期生活情境下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虽然当时在餐馆中的围观人群数量相当,但事实上,对于纽约这样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来说,其中的居民已经习惯了长期处于“责任”高度“分散”的情景中,形成了特有的行为习惯。即使在围观人群不多时,也会由于其长期身处的社会大环境,而更容易萌生“即使我不管也会有人管”的冷漠心态。

推人及己:怎样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理解路人为何冷漠,并非为了替他们的行为做辩护,也许他们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很自责,不明白为什么彼时彼刻会如此“冷血”。所以,只有相信路人冷漠的背后并非因为他们冷酷无情,而是责任分散和不清楚情况而导致的从众效应,才能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增加施救的可能性。

此外,当你遇到危险时,如果希望尽快得到周围人帮助,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1 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一定要让周围人明白情况。不明确地指出自己遇到了困难,路人很难判断到底是小两口斗嘴还是遇到坏人,是受伤了还是本来就腿脚不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迷路的老人。

2 明确责任,让人产生责无旁贷的感觉。明确责任时首选穿制服的,比如警察、解放军,因为他们的制服会产生身份上的约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还可以考虑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即使这样的人都没有,喊“大哥,抓小偷啊!”也比只喊“抓小偷啊!”效果好,同时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或者触碰对方身体,让对方无法忽略、回避。

3 作为生活在拥挤的都市中的路人,不要总是用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无论是衡量现在的行为、态度,还是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