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儿歌词mc:漫论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17:27

张波

  

  综观当今公文写作研究文章,不难看出,对于公文写作的理论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涉笔不少,而对于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却提及不多,至少可以说还未引起公文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
  诚然,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与其理论性、科学性、规范性特别是实用性不是没有关系,同时,它与它们之间又各有差异、不可等同。
  众所周知,公文是执政的社会政治集团传递策令、处理公务、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既然是“工具”、如同刀斧戈矛一般,自然就有个“好用不好用”的问题。这就是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问题。确如某些论者所言,公文担负着其他任何文体都不能担负或不允许担负的特殊使命。公文不只具有让人“须知”(知晓理解)的要求,而且更有着令人“付之于行”(贯彻执行)的规定。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所在。人所共知,谁都不会把政论文作为必须执行的命令。因此,公文写作者不能不把可操作性(便于贯彻执行)作为公文写作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公文写作可操作性的概念已被不少公文写作者所运用。而今,一篇公文初搞拟出之后,除了从内容、从形式等方面进行核查、“把关”外,还往往从操作性方面提出问题:好不好操作,便不便于贯彻执行,或者说可操作性强不强,“操作”这一概念常常被公文“操觚”者所借用。
  可以这么说,在公文写作的实践中(不是在理论研究界),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衡量公文的一把尺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公文写作可操作性的命题是成立的,而且有特别强调乃至强化的必要,更有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讨论的必要。
  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影响制约公文写作可操作性的几个问题:

一、浓缩言理点到为止

  公文写作必须强调理论性。“以己昏昏”,决不能“使人昭昭”。不具理论性或者理论性不强的公文,其可操作性自然要受到影响或者局限。且不说要认真贯彻执行,就是要达到真正知晓理解也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要起草一份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文稿,就不能不讲发文的缘由,或者说不能不从理论上点明作出这一决定的道理。开宗明义,首先要讲明其重要意义,讲明之所以要“抓紧”这一工作的道理所在。倘若文稿开篇就劈头盖脸列举措施一、二、三,这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文气上看,会颇感突兀;执行起来,也难免盲从。这样,不仅不利于贯彻执行,就连领会理解也要受到影响。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实践论》)。
  从另一方面说,公文写作有了理论性,也未必就有了可操作性。有时恰恰因为理论性问题未处理好,反而大大影响了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
  公文写作中理论性处理须把握适当的“度”,它与一般政论文的论理有别。它只须援引观点,不求展开论证,而且理论观点要高度浓缩,仅作依据,点到为止。仍以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文稿为例,务须言理在先。先得点明这一工作的本质意义,即“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而这个基本理论观点,又只能从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及目前青年干部中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两个方面简要的归纳出来,不宜展开作详尽论证。否则,不只为篇幅所不容许,还会造成公文内容侧重点的偏移,带来“操作”的困难。
  总之,可操作性的要求,使得公文写作中的言理部分,要高度浓缩,高度集中,有所节制,点到为止。

二、界说精确 规律暗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性就是规律性。没有规律性的东西,人们是难以掌握运用的。公文写作也是如此。公文写作不讲究科学性,那么可操作性也就很难保证。而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又特别要求科学界说要高度精确,逻辑规律多暗自运用。
  仍以前举决定文稿为例,务虚言理之时,一切界说务求精确。如对青年干部和青年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应作出高度精确的科学界说。“青年干部是事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培养青年干部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这些界说无疑是精确的。倘若把青年干部说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的话,那不就成了只要认真加以保护无须抓紧培养教育的问题了吗?显然,这种不算全错但不精确的说法,不仅带来理解上的混乱,还将造成“操作”上的困惑,实不可取。其次,公文写作中逻辑规律多为暗自运用,很少明文说破。如关于如何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措施问题,公文写作者在运思之时自然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考虑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诸如抓理论教育,抓社会实践,抓岗位轮换,抓教育管理等要点。而至于为什么要提这“四抓”,“四抓”之间究竟有何内在联系等诸多问题,在文稿之中就大可不必多花笔墨一一道出了。这是因为公文作用的策令性所决定的。策令的权威使得公文写作可以而且应该单刀直入明说直提“要”怎么怎么,“不得”怎么怎么,如果在写每一项贯彻措施之前硬都要写上一段何以要采取这一措施之理由,这样一来,雾障庐山,模糊主旨,就会失却公文的显豁性,给公文的“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步骤分明措施具体

  既然公文是国家策令传递的载体、治国兴邦的工具,那么它一经付诸文字即发生权力关系,就具备现行策令的强制执行作用。因此,公文写作中往往要提及传达的步骤、贯彻执行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些步骤讲得明确不明确,这些意见和建议说得具体不具体,与公文可操作性的强弱大有关系。在传达步骤上提不出合乎规律的程序,在贯彻执行方面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无疑会增加公文“操作”的难度,影响公文实施的效率。步骤,措施,都必须作出原则的规定。太笼统了,不好;太琐细了,也不好;都不利于“操作”。现在公文于“传达步骤与范围”方面多有明确规定,如“此件传达到县团级”,或“此件先党内再党外,逐级传达到群众”等等,步骤分明,要求明确。至于贯彻措施方面,也往往具体切实,恰到好处。如《中共中央关于转发<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争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的通知》中指出的“全党同志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历史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自觉地、系统地、有步骤地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把思想教育同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切切实实抓下去”,“各级党的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经常性工作”,各条战线、各个单位都要以此“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有内容、有要求、有措施、有办法,讲得十分得体,贯彻执行起来不会犯难。

四、体式规范用词确切

  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与其规范性和实用性十分接近,内在联系更为紧密。乍看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似乎与其实用性特别的是可行性的提法无多差别。其实不然。各自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实用性主要是从公文的特别的工具功能考虑的;可行性则是主要从公文的内容是否切时、切地、切合客观实际出发的;而可操作性则是更多地从公文拟写的技术性要求着眼的。
  体式的规范,虽说约定俗成、历来如此,但还是有其实在意义的,不能仅仅看作是个形式问题。即使是形式也总是与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公文体式约而能定,定而不变,几乎一直沿用下来?是因为体式规范,一目了然,便于理会,利于操作,所以人们喜闻乐见。这里又仅以会议性通知为例,体式结构,几成模子:通知标题、会议目的、召开时间、开会地点、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发文单位、落款时间,循序道来,很少例外。其中措词虽各有不同,然而体式几乎千篇一律。这样,“操作”起来极为方便,只须瞄上一眼,便可全得要领。即此一端也足可见体式越规范,公文写作的可操作性就越强的道理。换言之,越讲究公文的可操作性就越要强调它体式的规范性。。公文写作切不可随心所欲,决不能不循规蹈矩、不按章而写,否则会给“操作”带来混乱。
  再者,公文写作用词准确至关重要。我国向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之说,由此足见其强调之意。在公文写作中只因为用词不准确,而带来公文操作上的种种困惑的情形,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且说“以下”(“以上”同理)一词的遣用,在早些年就很使公文“操作”者(贯彻执行者)为难了一阵子。如所谓“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到底包括不包括35岁者?一时间谁也说不清。及至后来公文写作者采取括号夹注法,随后注明“含35岁”,“操作”上的难题从此才迎刃而解。
  言语含混,有碍“操作”。一次,笔者曾在一所学校亲眼看到一则通知,今实录如下:
  通知
  电大班学员请在10日前交本室每人照片壹张。
  校  办
  ×月5日
  这则通知“操作”起来就很困难。是学员自交,还是电大班统一收交,是收交本寝室学员照片(每人一张),还是将每人的一张照片交来本室(办公室),……可以有多种解释,使人莫衷一是,大大影响了公文的实施效率(当然,这里不止是用词造句问题)。后经了解,方知发文者的本意是要电大班负责人将本班学员照片(每人一张)于10日前收交校长办公室。辞不达,意难明,其用也难,此话何其在理!
  别说遣词造句,就连一标号一点号的使用也来不得半点含糊。有那么一份公文,其中有这么一句“开会来不及延期”,只因标点不明,此句产生歧义,使得“操作”者(贯彻执行者)左猜右想,不知所是:到底是开会来不及延期,马上得开?还是开会来不及,延期,待后再说?虽然第一种说法,“来不及延期”语句生硬,可能令人觉出其错,但这样一来毕竟使人费解半时,影响“操作”。
  公文写作针对性非常强,可操作性也应该是很强的。一篇公文发出后,人们看得清清楚楚,“操作”(贯彻执行)起来就方便,因此公文写作特别要求准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