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一剑怎么双8:百年前的雅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54:27
 100年前,七里古山塘上的张公祠,十来个文人的一次聚会,在历史的年轮上从此留下了再也抹不去的刻痕。
    前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文人有17人,他们之中有柳亚子、陈去病、朱锡梁、朱少屏、黄宾虹等,绝大部分是同盟会成员。这一年,柳亚子不过23岁。正是有了他的积极发动和组织,才有了这一次文人之间的秋游。当然,这一次秋游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山玩水。
    山塘街张公祠是南社的发祥地,取名“南社”,与柳亚子志同道合的陈去病是这样解释的:“所以取名南社,是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 ”
    说起张公祠自然要提到张国维,张公祠即是纪念张国维的祠堂。张国维是明朝最后的一个兵部尚书。深受苏州百姓称道的是他时任江南十府巡抚之时,“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短短数年,他也从一个读书人转变为一个水利专家。除了这些,老百姓念于他的好还有,山东大旱,他把苏州的大米千辛万苦地运到山东,将赢利之钱广开粥厂,施粥救人,救活百姓达百万人之巨。及至1644年,清军入关,他带兵抵抗,至死不屈,终晓大势已去,乃从容投水,以死殉国。家人将其遗体搬坐到中堂太师椅上,正好清军骑兵杀到,一看到椅子上的张国维,这些杀红眼的士兵竟然齐刷刷地一个个跪下,如捣蒜泥一般磕起头来。原来,这些骑兵中有很多人来自山东,得益于当年张国维的好善广施,正是当年那一碗碗热粥,救了他们的小命。恩人面前,不泯的良心在他们心里如春风拂过的小草一般,顷刻间苏醒了过来。
    其实对张国维心存仰慕和敬重的,并不只是柳亚子等南社成员。清朝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时,都非常敬重张国维的节操,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赐张国维谥号为“忠敏”,“忠”是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敏”则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这样的名号,张国维当之无愧!
    英雄惜英雄,英雄所见略同。山塘街张公祠,有英雄的在天之灵庇佑,柳亚子他们雅集于此,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大的文学社团由此宣告正式成立,随后它在中国近代数十年的政治文化中,更是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最初的十来个文人,到社团又相继在绍兴、沈阳、广州、南京和南洋等地成立南社分社,成员更是空前绝后,达到1180人,如果连同各分社的社员,竟超过三千,“囊括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黄兴、李根源、叶楚伧、于右任、廖仲恺、何香凝、邵力子、邵飘萍……就是这些精英,叱咤风云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反满抗清,他们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反袁复辟,他们更是英勇斗争,赴汤蹈火。“武出黄埔,文出南社”,这样的褒奖,对南社来说是最好也是最恰当的概括。
    斗转星移,曾经名噪一时的张公祠,在百年兴衰中一度沦为普通民居。然而,所幸这颗遗珠终于重又被拾起。近年来,位于山塘街青山绿水桥西的张公祠在原址上得到扩建,沿街又恢复耸立起了一幢高大的石碑坊,上书“泽被东南”四个墨绿大字。青石无言,掩隐在山塘河畔的柳树丛中,坐看着汩汩不息的山塘河水东流而去,细数历史兴替。
来源:苏州日报      □陈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