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破天一剑小川在哪:一座城市的文化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33:45

一座城市的文化梦想

——访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09 版) 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童怀摄

    “一座城市要有梦想、要有追求,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就是杭州这座城市非常美丽的梦想。”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即将举行之际,杭州市委副书记、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主任叶明,向记者畅谈了杭州这座城市的美丽梦想。叶明说:“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日渐打响,杭州借助这个国家级、国际化的平台,正在将她的美丽梦想变为现实。”

      打造动漫之都

    “让动漫成为一种时尚和精神,弥漫整个城市” 

    “杭州的动漫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几年动漫企业发展到两百多家,产量全国第一;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动画片推荐数量全国第一;网商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去年动漫节交易额达106亿,参加人数达160万,中国国际动漫节已永久落户杭州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动漫节。”

    今年的动漫节活动,杭州市提出的口号是:“动漫我的城市,动漫我的生活。”对此,叶明解释说:“动漫应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城市的一种品质。我们希望动漫能够真正走进城市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提出‘动漫我的城市,动漫我的生活’这个口号,要让动漫渗透到生活的各领域,让动漫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弥漫整个城市,让每个人都‘动漫’起来。现在杭州的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动漫课,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动漫,通过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休闲旅游城市,同时它又应该是一座动漫之城,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打造动漫之都。”

    把杭州打造成全国创意中心,这是杭州美丽梦想的一部分。统计数据表明,杭州去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11.8%,仅次于北京,已走在全国前列。叶明说,杭州近年非常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第一、二、三产业,这个“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将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结合,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转型。文化,已经渗透到杭州人生活的每个环节,已经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发展为杭州人的一片创业新天地。“当然,真正实现这个梦想,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他说。

     云集文化名人

    “希望有一天,在杭州背街小巷邂逅世界一流大师”

    谈及第二个梦想,叶明说:“我们希望有一天,每个杭州人和每个到杭州的人都能在西湖边,在西溪湿地,在杭州任何一条背街小巷很随意地邂逅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师、大家,那时,杭州这座文化名城将成为中国的文化重镇,将是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名人云集之地。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第二个梦想!”

    杭州市曾是一块出过文豪的土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一流大师云集,鲁迅曾执教于此,夏衍曾生长于斯,郁达夫、李叔同、吴昌硕、梁实秋,章太炎,群星璀璨,辉耀中华。然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杭州却衰落了,大师寥寥、大家匿迹。

    但是,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杭州近年却突然爆发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大批文化名人名家涌向杭州,刘恒、邹静之、余华、麦家、林谷芳、赖声川、蔡志忠、朱德庸,甚至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数十位文艺大家纷纷落户和定居杭州,杭州广揽天下英才、博纳寰宇精粹的大手笔引得国人一片惊诧。

    杭州何以能短时间如此密集地引来这么多名人名家?叶明说,对这个问题,著名作家余华和麦家都有他们的体会和认识。他们认为,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对文化人非常尊重。余华说,“这种尊重和宽容让我很感动。”麦家说:“我和所有齐聚杭州的文化名人一样,首先是因为热爱这座城市,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领导对于文化人的重视,这种重视是真心实意的,真心希望文化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许多城市都觉得自己重视文化,但是真正能够说到做到,甚至做得比说的更多的,只有杭州。”

    叶明说,“杭州这座城市,如果单从某个方面来看,可能不如其他城市。比如,自然景观有的人可能更喜欢桂林、青岛,经济发达比不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历史文化也不如北京、西安、南京,它们都是几朝古都,对外开放比不上上海等城市,杭州既无矿产,又无港口,也没有政策优势。但是,将下列这些特点集合起来,杭州优势立显:人才优势——有浙大、中国美院、浙江传媒、西泠印社等一批名校名社;环境优势——自然环境秀美,创业环境和谐,政策环境宽松;市场优势——区位条件优越,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社会需求旺盛;产业优势——有一大批文化企业,有中国国际动漫节这一国家级动漫会展平台;文化优势——数千年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综合优势便成为吸引名人名家的原因。”

     传承历史文脉

    “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

    杭州市重视文化建设,对发展文化不遗余力,这是由杭州这个城市的坐标和基因决定的,叶明这样认为。他说,杭州历来就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连历代皇帝派到杭州的官员都是文化大家,白居易、苏东坡、蔡襄、范仲淹,一个个非大师即巨匠,是他们共同为杭州确立了坐标:文化名城。从此,文化这一城市基因就在杭州代代相继,延续下来。

    叶明说,杭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岁月为这座“美丽华贵的天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杭州人文精神的不竭源泉,奠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是按照历史确立的城市坐标,秉承着这座城市的基因,今天的杭州市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异乎寻常。叶明特别指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就一再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培养更多文化名人,培育更多文化名企,生产更多文化名品,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努力打造“人文杭州”。黄坤明说:建设文化名城、打造“人文杭州”,需要有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是杭州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城市人文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带动力;需要一大批文化名企,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力量;需要一大批文化名品,要进一步提高重要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遵循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家创造力,营造更好氛围。

    “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太重要了,文化是根,是魂,重视文化,这是时代对城市管理者的要求。”叶明说。“前30年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现在社会正处在大转型阶段,社会矛盾凸现,浮躁、浮夸、浮华之风日盛。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座城市始终处在浮躁中,是很难保持清醒的。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就显得更为紧迫。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城市宁静下来,在现阶段,文化担当着更重要的使命。”

    叶明指出:一如黄坤明书记指出的,文化名城要有文化名人、名家、名品、名作和名企。本世纪以来,杭州为创建文化名城制定了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营造适合文化人生活、居住、创作的环境。2007年出台的“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每年用3000万来培养和引进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引进后,市里帮助解决住房、工作室、子女读书等问题。许多文化人为杭州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而来。台湾的蔡志忠2009年第一次参加动漫节就被杭州吸引,宣布要把后半生托付给杭州,要“老死在杭州”。李敖曾表示年纪大了不再来大陆了,去年第一次来杭州就被吸引,表示他不但还要来,还准备在杭州建一个李敖书屋。杭州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重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在一次聊天中,余华说他一直在体制外,对体制不适应。我说,是我们的体制要适应你们,而不是让你们适应我们!余华感动了,终于来杭州定居。赖声川问:让我们来,杭州有什么要求?杭州市委、市政府说:没要求,我们不要你们歌功颂德,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杭州就是以这种开放的心态、广纳涵容的气度和胸怀迎接他们。因为杭州是中国的杭州,文化人创作的作品属于杭州,更属于中国,这也是杭州对国家的贡献。

    有人担心,杭州对文化的重视能否延续?叶明对此充满信心。他认为,杭州重视文化是从自然禀赋和城市坐标出发作出的选择,杭州这座城市充满文化基因,古代皇帝都知道,派到杭州的官员必须懂文化,何况今天。叶明谦虚地称自己不是文化人,只是正在努力学文化。“只有懂文化和懂文化人的人,才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合格的管理者。”他说,“西湖最核心的价值是文化,西湖每个景点都是文化积淀而成,去掉文化,西湖就只是个大水库。因此,杭州哪一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和珍惜杭州最宝贵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这是杭州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杭州市人大主任、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昨天的杭州,文化星空群星璀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改革开放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天的杭州,必将再创文化辉煌。回眸过去,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直面现实,杭州文化活力倍增;展望未来,杭州必将再创文化辉煌。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杭州这座城市和城市管理者的梦想正在外化成具体的政策措施,物化成西溪湿地、西湖风景秀美的环境,转化成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氤氲于杭州的山岚雾霭中,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人来杭州居住和创业。我国古代有竹林七贤,有唐宋八大家,在当代名家云集的杭州西溪,若干年后会否出现“西溪×贤”或“西溪×大家”?当我们这个民族为大师、大家缺失而担忧,当“钱学森之问”这一世纪性难题叩击国人的心灵时,杭州的梦想实现之日,会否将是“钱学森之问”破解之时?

    我们有理由期待!

    本报记者 叶 辉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