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姬ol妲己:十个光福人 就有一个做雕刻(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52:41

光福冲山佛雕,风格自成一派。

  □ 商报记者 吕晓华

  本报讯 正发力申报“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的光福镇,日前对该镇工艺雕刻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很是让人吃了一惊:如今全镇超过十分之一的人靠一把雕刀吃饭,玉、核、木、佛四大类雕刻去年销售6.59亿,占全镇GDP的30%。还不算因此带来的旅游观光等服务业的兴起。

  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光福镇有51623人,其中玉雕、红木雕、核雕、佛雕四大类雕刻的从业者共有5793人,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其中,各级各类具有职称的工艺美术师达148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11人,工艺美术师32人。老、中、青三代雕刻艺人共同支撑光福四大雕刻产业。2010年,光福镇GDP达21.7亿元,其中四大类雕刻的产值为7.79亿,销售收入达到了6.59亿,人均收入超3万元。从收购原材料,到加工,到雕刻、到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光福四大雕刻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光福镇农民的支柱产业。

  苏州是中国工艺最为繁盛的地区,明代的工艺美术就极为发达,涌现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能工巧匠,“苏作工艺”也成为中国精细典雅艺术风格的代表。到了今天,心灵手巧的苏州人依然坚守着工艺美术阵地,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苏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光福镇,便是苏州工艺的一个代表地区。

  光福雕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四大雕刻均有历史延续的传统。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四大雕刻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以迂里村、府巷村、邓尉村、东崦湖社区为中心的玉石雕刻;以福利村、邓尉村、香雪村为中心的红木雕刻;以冲山村为中心的佛像雕刻及东崦湖社区、邓尉村、冲山村、府巷村等核雕工艺生产基地。

  “大家能坚持下来,而且善于学习,善于创新,这是四大雕刻在今天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光福镇党委书记刘龙俊介绍,尽管过去的三十年里,整个工艺行业有过起伏,但光福人始终没有放弃这些手艺,而是继承和发展了雕刻传统,并不断创新。比如光福核雕,制作题材不断丰富,传统是以罗汉居多,而如今则花鸟虫鱼现代仕女无一不具备,并且增加了现代美术元素;而光福玉雕往年以量闻名,如今却有更多人在追求精品。据苏州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建庭介绍,光福不少玉雕从业者已经很具备精品意识,在苏州最重要的玉雕赛事——子冈杯玉雕比赛中获奖的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四大雕刻不仅创造了GDP,不仅给居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更已发展成为光福的文化名片,滋养了光福这片土地。光福核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玉雕、光福红木雕刻、光福佛雕等都已被列入苏州市及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福镇党委书记刘龙俊介绍,光福是太湖旅游大镇,而工艺雕刻集中体现了太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原汁原味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配套,也是光福最大的魅力之一。这几年来,光福不断加大投入,为工艺雕刻产业搭建平台,通过改造或新建工程,打造了光福工艺街、光福冲山佛雕街等,分别获得苏州市、吴中区商业特色街称号,工艺界航母——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也已起航,如今又正在努力申报苏州第一个“中国工艺雕刻之乡”。他说:“苏州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工艺雕刻是光福的优势和特色,更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做大工艺雕刻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认为,光福雕刻规模

  和质量的提升,不仅见证了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是苏州文化产业悄然壮大的一个缩影。
 延伸阅读

  四大雕刻越雕越美

  吴中区光福镇地处苏州西部太湖之滨,工艺雕刻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以玉雕、红木雕、核雕、佛雕为主要特色的“四大雕刻”。近年来,学雕刻,做雕刻,成为了当地很多人的致富之路。如今四大雕刻全面开花,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后继有人;不仅继承传统,而且创新发展。有意思的是,这几个雕刻产业,都算得上市场上最为吃香的工艺门类;冲着这些雕刻门类直奔光福的国内外收藏爱好者,可谓络绎不绝。

  玉雕

  玉雕古称琢玉。光福玉雕作为苏州玉雕的一个分支,与“苏作工”同为一脉。宋、元时,光福即生产玉器。明、清时,玉雕业十分发达,且不乏名家高手。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玉雕业凋零。解放后,玉雕业慢慢得以恢复。1976年,光福迂里、山墩、浩度等大队先后创办玉器厂,生产戒指、戒面、挂件等首饰。进入80年代,玉器生产得到较大规模发展,产品数量成倍增长,品种也有增加,除了生产首饰及小摆件外,还有玉碗、玉筷等餐具和香炉等大件。各式玉器、翡翠、玛瑙等工艺品,每年都送广交会展销,并销往全国各地,国外还远销至日本以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博得了国际市场的信誉。

  至90年代,光福的玉器生产进入高潮。为大力发展玉器生产,为玉器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光福镇政府在光福新区开辟建设“工艺街”,其后全镇玉器雕刻厂陆续迁入工艺街及附近,形成玉器一条街,玉器生产形成规模。 2000年,全镇从事玉器生产艺人逾千人,全镇玉石雕刻产值达1600万元。2010年,光福玉雕从业人员3808人,全年产值超3亿元,销售达2.82亿元。

  红木雕

  明代,“苏式”家具和小件摆设生产十分兴盛,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因材料以红木为主,故称红木作。作铺内又有木工、雕刻、油漆等专业分工。

  光福红木雕刻继承了中国明清苏州制造工艺的技艺,运用传统的卯榫结构,制造出劲挺柔婉、清新典雅、古朴凝重的苏式明清红木、紫檀家具及工艺小品。截至去年年底,全镇从业人员超过1200人。 2010年,红木雕产值超过3.5亿,销售额超过2.6亿。

  橄榄核雕

  核雕技艺是以广东一带的 “乌榄”果核为材料,进行雕刻创作。苏州核雕工艺精巧,造型活泼,线条明晰,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光福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如今,光福镇从事核雕产业的人数为299人,年产值1260万元,销售收入1105万元。不少核雕大师,成为了业界声名赫赫的名家大家,其中如光福核雕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陈素英,学艺从事象牙、橄榄核等雕刻已有30余年,擅长橄榄核透雕系列核舟、山水、亭台楼阁及圆雕人物,经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雕艺术风格,创立刀工隽秀、线条流畅、精细入微、作风写实的“陈派”。她的核雕作品 《东坡38人游舟》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核雕作品《山水楼阁图》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佛像雕刻

  苏州佛雕久负盛名,相传技艺得传于唐朝塑圣杨惠之。明清时,城内道堂巷有许多前店后坊的神佛店肆,承接江南各地寺院的神佛造像,还生产家供的各类小佛和菩萨像,时称“苏帮”,与安徽帮、宁波帮、南京帮并称四大流派。

  改革开放以来,冲山工艺雕刻师创作的佛教佛像,道教神像及外国神像远销普陀山、峨嵋山、五台山、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圣地及全国各地大小寺庙和日本、东南亚各国、美国等世界各地,如上海龙华寺的千手观音(国家级文物)、日本的太阳神(大圣金刚)、泰国的关公等。现光福佛雕从业人员将近400人,2010年产值和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