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2全文阅读:养山养水同享苏州好风景 836平方公里景区佩上护身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8:10:32

天平山景区的“十景塘”景点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赏景。 记者 杭兴微 摄

  □本报首席记者 徐蕴海

  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苏州又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需要更加迫切。其中,市域范围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既是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独特旅游资源,在让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可以世代传承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让更多人共享苏州优美的自然风景,聪明的苏州人把握住了平衡点。

  836平方公里景区佩上“护身符”

  所谓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根据这一定义,苏州划入风景名胜区的土地面积达到836平方公里。

  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茅晓伟介绍,在全国范围来说,风景名胜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而苏州符合风景名胜区资源条件的土地面积要占到市域面积的约10%。除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东山、西山、木渎、石湖、光福、甪直、同里、虞山8个景区和虎丘山、枫桥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外,还有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及的苏州市盘门,昆山市阳澄湖、淀山湖、常熟市沙家浜,张家港市香山、双山岛、凤凰山、东渡苑,太仓市浏河,吴江市东太湖等10个未定级的景区(总面积317平方公里),以及穹窿山、白马涧等其他风景名胜资源。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2009年10月1日起,《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正式施行。这一于江苏省内率先推出的地方性法规有着鲜明的苏州特色,特别是将苏州的风景名胜区细化到“市县级”,并明确了申请设立的条件、程序等内容,使所有景区有了“护身符”。

  科学规划则为景区确立了良性发展“轨道”。苏州境内的太湖风景名胜区下辖各景区,均从资源保护、发展空间、民生保障、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各景区还针对自身特点,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古村保护整治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修编。

  “生态补偿”引导全社会“养山养水”

  “景区区域内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风景名胜管理处处长金昌泉说,风景区一旦设立,在立足保护风景区资源的同时,对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都会有所限制。此前的调研表明,太湖风景名胜区在苏州市域内的8个景区,其所在地的财政收入和百姓生活水平都明显低于本市其他地区。“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不但为当地人,也为全社会提供了生态、教育、启智、游览等公共服务功能”,金昌泉认为,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养山养水,不仅是当地居民的职责,更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责任。
循着这一思路,在《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法规的形式得到确立,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弥补,从而鼓励与调动当地政府与群众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积极性,包括促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生态保护和修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 2010年7月12日,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突出以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为生态补偿重点,而这四个方面正是我市风景名胜区所涵盖的资源保护范围。

  各个景区管理部门更加大了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力度。 2009年,天平山重现“桃花涧”景观。桃花涧为明代万历时范仲淹后裔范允临建天平山庄时,在山庄东面借自然山水条件而建造的山林景观,然而近几十年,植物景观一度完全消失,涧水也因落叶、淤泥堵塞,日渐枯竭。 2009年,天平山管理处重新恢复了“峭壁回湍,桃则溪之”的美景。景区还计划于2012年恢复“攒立如莲花”的莲花洞景观,修复部分建筑,并疏理其周围已湮没的山路等。

  游客想看的也是好风景

  风景名胜区如果只是单纯地封闭起来,未免可惜;发展旅游却又难免会对资源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解决这一两难的问题,苏州正在逐步尝试。

  其实,从最终目的来看,游客的需求和景区保护并不冲突。金昌泉说,游客是冲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内涵而来的,而景区保护的目的正是希望世世代代都能享有美景。

  仅就眼前而言,许多方便游客、提升游览质量的举措,也是景区保护本身的需要。例如,近两年,苏州许多景区都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石湖景区拆除有碍景观建筑、违章搭建2000余平方米,实施了北入口景观、绿化、广场、停车场、栈桥等设施建设,启动了东部区域环境整治和建设工程,使山水田园风光带得以重现;西山景区对明月湾景点堆放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关闭了30多家采矿、建材、化工企业,拆除1万多亩太湖围网养殖区域,对3000多亩宕口、厂区进行复绿,使环太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东山景区新建的三山岛生态污水处理厂,方便游客,更解决了本土居民饮水和污水排放问题。

  开展各种游览活动则为景区带来了自我发展的活力。虎丘山景区的春季花会和秋节庙会,推陈出新,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光福景区的春季赏梅、太湖开捕节等活动,则使“香雪海”的梅文化和太湖土著居民的渔猎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传递给当代人。木渎景区的白象湾泼水节、虞山景区的牡丹花会等,都使更多市民、游客得以共享生态美景,进一步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当然,游客的纷至沓来,也为景区的保护管理带来了难度。“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金昌泉说,借鉴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的动态监管模式,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规划管理和利用情况也实行了动态监管,包括规划实施情况,水体、动植物、地质地貌等自然景物和园林建筑、宗教场所、文物古迹等人文景物保护的情况等,各景区都有专人实时在线向相关部门报送监管信息。太湖风景名胜区在苏州境内的8个景区,更是严格按照《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每年都要以书面形式上报景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的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