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申请流程:苏州古城墙之千古盘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8:22
苏州古城墙之千古盘门     尚存的苏州城墙中,有一个全国之最: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水陆并峙的古城门,而这个城门也因此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其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此门就是现在作为景区的盘门。盘门也是一个从春秋建城到现在没有变过的城门,镇守着苏州古城的西南角。

    “北观长城雄,南看盘门秀。”对比曾经作为抵御异族入侵,连绵不绝的长城那样的雄伟粗圹,苏州盘门城墙显得那样小巧,那样缺乏气势;再比北京城墙、角楼,或者正阳门箭楼的巍峨霸气,苏州的盘门似乎就又显出了其玲珑秀气的一面。不过如果你去过平遥古城,再回过头来看看苏州的城墙,看看盘门,又会发现盘门是高大的,是富有肃杀之气的。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或是有种这样的疑惑,城门城墙之间怎么有那么多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古代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的。苏州自古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城,春秋时是以一个诸侯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来建的。历次地毁城事件后(南宋金兵屠城、元代拆毁城垣、清代天国起义)苏州每次顽强地修建都是按照当时规定的大城市的筑城标准来建造的。尽管大城市的城垣,不论城门、城墙还是城楼的规模比较大,但也不能去和皇城京城来比,也 不能和作为国门的城墙来修,不然一顶谋反的帽子扣下来,可是谁都无法顶得住的。

    说盘门稍欠雄伟、缺乏粗圹的话,个人以为这是对的;说盘门玲珑秀气,个人以为也是对的。不仅是现在,就是从手头收集到的那些老照片来看,夸张地称其旖旎却还不为过。这一切,都拜水所赐,都拜周边的景致所赐。或许这就是古人所理解的,温柔乡中硬骨头都能磨酥的道理吧。苏州这个红尘之地,也怨不得后人指责是个纸醉金迷的城市,谁叫我们的古人就把柔弱的水和担负军事防御的城门连在了一起,而这些水门陆门还都建得那样秀丽动人。

    当然春秋那时,吴人是尚武的,秦末还有那八千江东子弟跟随霸王横扫中原。自唐宋来,吴地慢慢从武变文,到了唐宋,经济的突飞猛进、士大夫阶层奢靡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苏州。也是在宋代,城河上渐渐出现了吴门桥的前身,附近慢慢立起了瑞光塔。盘门一下子从偏重防御的关隘,成了世人传颂的一方胜景。这就是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盘门三景”。

    盘门三景,其重点自然还是盘门。伍子胥指挥民众夯土筑城后,在城市的西南开了一个水陆门,用意是比较明显的,就是防御南方。南方是世仇越国,越人很多生活在山林中,对蛇有一种与生具来的恐惧感。古人迷信得很,伍子胥不会脱离这个迷信的行列,于是在这城门的上面,悬一木刻的小蛇,以镇越人。这城门也就用了这弯弯曲曲的小蛇来命名——蟠门,后来年代长了,也就成了盘门。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基本都是元后重建的,而元之前的城墙,基本只能看到一些遗址残迹。

    盘门这座门有特色,也很值得细细品味。在盘门可以见到中国在冷兵器战争时期,城池的大多数防御手段。从城外开始来看,走近盘门粗略地一看,只能见到高高的城楼,却没有办法看到这座城门的正门。原来在城门外还有一小圈城墙,门则开在了这外圈城墙的北侧,与正城门并不处于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外圈城墙与城门连接后,中间形成的一块空地,这外墙连着的空地就是瓮城,也是防御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敌人来袭攻破瓮城城门,这时主门关闭,同时瓮城放下千斤闸。敌人前部突进的部队,就会被圈在瓮城之内。此时正应了一句“关门打狗”和“瓮中捉鳖”,堵在两道千斤闸之内的敌军部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四周的箭支、滚油、滚石和檑木,结果大多都是悲惨的。

    与瓮城和主门并列的是水门。江南水乡是水网交错的,水系也是交通的干道,当年的越军就是由水路攻入吴国的。两千五百年前,越军由胥江长驱直入,到了胥门准备一鼓作气攻入城区,谁知指挥官抬头见到了胥门上悬挂着的伍子胥的头,子胥的灵魂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突然就双目睁开、怒发篷张,胥江之水也瞬时掀起了大浪。越军感觉这里不能久留,于是转道盘门,一攻而入,盘门从此成了苏州的伤心门。

    盘门的水门设有两道,不仅水道狭窄,而且城门低矮。其作用就是不允许大型的作战船只通过,在前后水门均设有水闸防护,两水门间辟有防守官兵登船检查的小型码头。在古代,水师要突破这样的水关的确是有很大难度的。

    我至今只到盘门游玩过三次,一是在念小学的时候,叔叔带着我,游览了一遍。那时盘门的城楼才刚刚修建,瓮城之内和城门里都是小商贩摆的地摊,一般出售的都是一些不知真假的小件古董。城门内外、吴门桥前后都是民居,窄窄的小路上有一些农村里出来的菜农摆的小摊子。周围很乱,沿着城墙也密密地都是后来修建的住宅房子,远处的瑞光塔也是一种缺乏维修的样子,在城河边看盘门三景,能够深切体会到的,是一种市井的喧杂。到了再次参观盘门,已经是十几年后了,我刚从部队退伍,几个远方的战友和我一起来到苏州,于是有了盘门的一游。盘门成了景区,瑞光塔被圈了进来。城门外的整治刚刚开始,但吴门桥下的居民区依旧是老样子,南门路还是那样的狭窄,护城河边连接着的就是附近工厂的装卸码头,护城河中仍一片繁忙。最近这次,就是今年了,时间又隔了将近十年,随行的人变成了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如今的景区以及周围的环境完全称得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景区之内的完善和连通,城墙外部的民宅全部拆除,变成了一条依托城墙存在的景观带。城河以外的南门路,也因为环古城整治工程的落实,变得美了秀气了,变得有看头了。城墙成了最早那时的样子,游人驻足,也能感受到那份肃穆和端庄了。只是少了那份喧嚣,一时间还真有些不太习惯。

    现在的盘门,实在是相当完整的了,城墙之上的跺堞、女儿墙、马道,配以铁炮、投石机,恰恰是一副明清时代城防的阵势。只是城楼边的那面招展的旌旗上的那个“吴”字,似乎有些许的不应景。称不上雄关、当不得要隘,但是这座双层檐歇山顶城楼上的匾额却是极其耐人寻味的。城门东面悬匾“水陆萦面”,匾下对联“古吴城阙川原北,旧国干戈战伐多。”城楼西面的匾上书写“吴中锁钥”,有联“水接帆樯山分紫翠,桥通吴地市到珠玑”。匾额说出了盘门这个古老城门的特点和重要性,而两副楹联则道出了盘门的古韵、今风以及城市的景色。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城西的山水见不到了,但是还能看看水绕城楼、看看跨水拱桥、看看灵秀古塔,邀三五知己在城楼畅论吴越争霸、品味古城兴衰,倒不失为一件美事。

    盘门的城墙遗迹向北,几乎可与胥门相接,往东延伸到了南门。长长的城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如果说起那秀字,还当真要归功于盘门内外那几座建于宋元明清不同年代、不同大小、不同形制的砖石桥。作为盘门三景之一的吴门桥,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整个苏州最高的一座三孔石拱桥,意为步入吴门的第一桥。另外,在城门外,与吴门桥组成一个折角景观,古纤道组成部分的水关桥;城门西南盘溪与外城河交汇口附近的吉水桥(目前状况不佳,缺乏维修,北侧有部分坍塌现象);城门东南,凡婴儿满月、婚丧喜事均要绕桥而过,祈求“兴隆”的兴龙桥等,都是显示苏州水文化、显示江南造桥技艺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是盘门景区之内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50年了,很多城市都在恢复建设当年拆毁的城墙城门。苏州似乎没有跟风,却依托盘门、胥门、阊门、葑门等残存的、修缮的城墙城门,依托那宽宽的护城河,打造起了一个秀丽的环古城风光带。这个作为政府实施工程的景观带,在某些方面,何尝不是梁思城当年构思的城墙公园的翻版呢?(苏州古城墙结束)

                                 尖兵 2008-6-10 同程网首发随拍盘门城墙

















城河的桥吴门桥



水关桥

兴龙桥

吉水桥

内城河

城墙公园

城河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