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那里有卖烟的:【确定穴位位置的正确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6:08:12

【确定穴位位置的正确方法】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楼

《黄帝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在传统中医推拿按摩中,确定穴位的方法一般共有三种:一、根据体表的一些特定标志来定位取穴,即“体表标志法”;二、将身体各部分分别折量成几等分来定位取穴,即“骨度折量法”,各点之间的距离度数称为“折量寸”;三、根据手指的比量来定位取穴,即“指量法”,用于比量的手指特定部位的长度称为“指寸”,也称其为“同身寸”。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度量法虽然都称为“寸”,但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度量衡中的“寸”,而是中医推拿按摩中专用的特殊的“寸”,二者决不可以等同视之,否则势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一、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分两种:一、固定标志,即根据骨骼或肌肉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的轮廓、发际、手指或足趾、?头乳?、脐窝等定位取穴;二、活动标志,即根据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活动时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定位取穴。

  在临床治疗中,“体表标志法”多数要与“骨度折量法”及“指量法”配合起来使用。

  二、骨度折量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身体不同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的等分折量寸。依此折量法,无论一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在相同的部位皆按相同的比例折量成相同的长度,即“折量寸”,人长则“寸”长,人短则“寸”短,如此方才能够正确的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

  人体各部位“骨度折量寸”分度如下:

  头、面部位“骨度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

    眉间(印堂穴)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

    眉间(印堂穴)至后发际正中再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18直寸;

    两额角(头维穴)之间9横寸;

    两乳突之间9横寸(头后部)。

  胸、腹、胁部位“骨度折量寸”: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直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直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直寸;

    两?头乳?之间8横寸;

    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12直寸。

  背、腰部位“骨度折量寸”: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

    肩峰外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

  上肢部位“骨度折量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直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掌背横纹12直寸。

  下肢部位“骨度折量寸”: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16直寸。

  各部位“骨度折量寸”分度的图示如下:


  • 2009-3-25 09:4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楼

http://jinzcloveok.blog.163.com/blog/static/8019285320091610826193/
  • 2009-3-25 09:44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3楼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头乳?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头乳?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头乳?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 2009-3-25 09:46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4楼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头乳?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头乳?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头乳?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门肛?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 2009-3-25 09:46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5楼

按摸认准穴位画龙点睛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平均寿命很低。往往现在看来很小的疾病,在那时就足以夺去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可是古代的医生,却常常可以年逾古稀,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保持恬淡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外,自我保健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们将古人总结出的六个“特效保健穴”的自我按摩方法教给大家。

心脏的保护伞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①)。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图②)。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 2009-3-25 09:47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6楼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图③)。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棒摩按?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图④),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 2009-3-25 09:47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楼

  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图⑤)。

  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图⑥),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 2009-3-25 09:50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8楼

  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适宜症状: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图⑦)。

  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图⑧),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 2009-3-25 09:50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9楼

  关元穴:

  恢复老人青春活力

  适宜症状: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处(图⑨)。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 2009-3-25 09:5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0楼

  中脘穴:

  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图⑨)。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 2009-3-25 09:5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1楼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 2009-3-25 09:5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2楼

骨度分寸法
[日期:2009-01-13]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http://book.chinesemedicines.net/show.aspx?page=3&&id=937&cid=27

  • 2009-3-27 11:29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3楼


http://jinzcloveok.blog.163.com/blog/static/8019285320091610826193/

  • 2009-3-27 11:3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4楼

2
  • 2009-3-27 11:3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5楼

3
  • 2009-3-27 11:3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6楼

人体穴位图-人体全身穴位图-穴位图解http://www.mifang.org/am/pic/
  • 2009-3-27 11:35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7楼

【丹田】 http://tieba.baidu.com/f?kz=562634128

【穴位按摩的禁忌】 http://tieba.baidu.com/f?kz=558180067

  • 2009-4-10 10:1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8楼

气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565655.htm

神阙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764.htm

阴交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942.htm

  • 2009-4-10 10:2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19楼

山西中医学院精品课程-针推系 http://www.sxtcm.com/wsjx/zjx/


太冲  太冲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2009-4-11 08:36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0楼

  印堂 Yintang 

http://baike.baidu.com/view/389372.htm
一)经外奇穴
  
〔类属〕
  中医腧穴。
〔类别〕
  经外奇穴。
〔出处〕
  穴位首见于秦汉《素问∶刺疟篇》;穴名首见于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定位取穴〕
  在面额部,当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1]
〔局部解剖〕
  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穴方选录〕
  1)治鼻渊、鼻塞∶ 印堂,配迎香,合谷。
  2)治失眠∶印堂,配神门,三阴交。
  3)治头重如石∶印堂,配攒竹。
  4)治急性腰扭伤∶印堂,配水沟。
  5)治梅尼埃病(内耳性眩晕症)∶印堂,配太阳,百会。
二)面相学部位
  印堂在玄学中属于面相学,有名“命宫”。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从印堂的宽窄程度、色泽、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运气的好坏,祸福吉凶。印堂饱满,光明如镜是吉利之相。人逢好运此部位有光泽、带红润。运气不好时,印堂晦涩,失去光泽。印堂低陷窄小,或有伤痕黑痣,不吉利之相,必定贫寒,而且克妻。
  印堂,是一个人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即我们的额头。发黑嘛,依印堂的色泽来分: 
  (1)显现红润黄明:代表著升官发财的吉兆。 
  (2)显现粉紫色:不是在热恋中,就是有新的甜蜜恋情将至。 
  (3)显现赤色:最近将有口舌是非的事情发生、大破财,或者是烦恼的事情。 
  (4)显现青色:要小心受到惊吓的事或者是事业上的挫败。 
  (5)显现黑色:意外灾祸很可能随时会发生,要小心行事。

  • 2009-4-15 09:4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1楼

  
  ①脉学名词。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少阴肾经动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
  ②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属足少阴肾经。输(原)穴,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咽喉痛,虚火牙痛,耳鸣,虚喘,咳血,消渴,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③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另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别名〗大溪穴,吕细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名解〗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肾经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 2009-4-20 09:59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2楼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
  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2009-4-20 10:0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3楼

复溜
  • 2009-4-20 10:0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4楼

复溜 Fuliu(KI 7)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功用】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宫子?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 2009-4-20 10:03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5楼

  一、水流
  涌泉涌泉,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不作高喷,称为涌泉。如济南市的趵突泉,就是在大自然中的一种涌泉。如果用人工设计不同压力及图形的水头,亦可产生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涌泉。现今流行的时钟喷泉、标语喷泉,都是以小小的水头组成字幕,利用电脑控制时间、涌出泉水而成。
  二、穴位 
   涌泉,经穴名。在足底。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跖屈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在口中舌下。南宋王契真编《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其气达心,其原上通舌下,名曰涌泉”。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撅、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腑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扬,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 2009-4-20 10:04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6楼

复溜 Fuliu(KI 7)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功用】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 2009-4-20 10:07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7楼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

也很有效。“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
  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由于此处能?激刺?

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

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

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

,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4.治疗低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

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另外,当全身慵懒、手脚冰泠、目眩、站着时头发晕时,在脚踝附近有两个穴位,可以达到效果。
  此穴位是在脚踝的正后面。用大拇指及食指抓住这两个点,以与前面同样的要领强力按压6秒钟,反

复做20次。

5.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

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如果患处

肿胀、发炎的话,不可压患处,而只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6.治疗感冒的穴位及指压法
  穴位是在颈后侧称为“大椎”之处。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在此隆起骨中

,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


  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一面作用旺盛,一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

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
 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如果还未能完全复原请再试试以下的治疗方法。
  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此穴位称为“风

门”,治疗要领同上(手无法到达请别人帮忙),连续做10次。

7.治疗高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慢慢的吐气,用两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此处6秒钟。
  在两脚的穴位各做3次。一天请做10次。
  每月不间断的做此指压法一年,无论多高的血压,亦可有很显着的疗效。

  • 2009-4-22 10:0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8楼

8.治疗更年期障碍的穴位及指压法
  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一

面慢慢的吐气,用稍微会感觉到痛的力量以大拇指继续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
  每天坚持不断的做,定会减轻更年期令人厌烦的症状。而且身心也会谐调,能愉快的渡过更年期。

9.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穴位与指压法
  治疗这样后遗症,“列缺”穴在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最具效果。此穴

位常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另外脚痛时,指压膝盖里侧中央称为“委中”的穴位最具效果。
  按压右手部“列缺”时,使右手放松,一面吐气一面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6秒钟。相反的,如果

是左手,则使左手放松,用右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
  委中是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也是一面吐气用力按压6秒钟。
  以上,每天反复做30次。

10.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
  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

尺泽”。“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迎香

”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吸一口气,将食指置于其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

秒钟。其次一面吸气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复10次就能治好鼻塞、流鼻水。?激刺?此穴道也能使嗅觉复活,

使你能辨别各种香味激起食欲。。

11.治疗假性近视的穴位与指压法
  假性近视和眼睛疲劳都是眼睛酸痛所引起。现在为你介绍消除眼睛酸痛的穴道指压健康法。
  ①轻按眼睛周围——将眼睛闭上状态的眼皮轻按到稍微有疼痛感。按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压眼窝。
  ②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叫“客主人”穴,只要指压此处视神经,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指压时一

面稍强吐气一面使用手掌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③“行间”是位于脚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这是治疗眼睛和肝脏的穴道。指压时一面吐气,一面强压

到稍微有疼痛感,如此重复2-3次。这个穴道对运动不足、暴饮暴食而引起的眼睛疲劳最有效。

12.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能治疗肩膀僵硬、酸痛的穴位有三处。一处是颈脖子左右2厘米处的“天柱”。第二处是“肩井”。

第三处是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使情绪好转的“膏肓”。
  指压这三处穴道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秒钟,如此重复10次,就可治愈肩膀僵硬、酸痛

13.治疗睑腺炎(麦粒肿)的穴位与指压法
  治疗睑腺炎,可以指压“二间”。将手握拳,在食指的第二关节有一深沟状,在沟状的顶端就是“二

间”。这个穴道在针炙上是很有名的穴道,请务必牢记。
 “二间”对治疗膝盖疼痛也非常有效
 
14.治疗脚气的穴位及指压法
  对脚气病有效果的穴位是在针炙治疗常使用的“足三里”凹洼的周围。
  找足三里的方法是使膝盖直立,使与膝盖相反的手的食指端向外侧,使食指的指根点置于胫骨上,抓

住胫骨骨端,摩擦膝盖。在膝盖住手处食指指尖就是足三里。
  缓缓的吐气,并一面强力按压此穴道6秒钟,反复做20次。
  每天反复做,与此同时,如刚才所述,需充分注意改善饮食生活。
  指压足三里,除了脚气病外,对各种的病症亦有效,例如神经质、头痛等也相当见效。


15.治疗口腔炎的穴位与指压法
  指压“口内点”对治疗口腔炎非常有效。“口内点”位于中指指根中央,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

压6秒钟,如此左右各做10次,每天做3回,就能治愈口腔炎和疼痛。指压“口内点”,对其它口内疾病也

很有效。

16.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中脘”是治疗胃肠病不可缺少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央。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使劲地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中脘指压法如果

在胃痛时采用的话,效果更佳,它与过酸性和减酸性无关。
  过酸性的话,指压“阳陵泉”。它位于膝盖呈直角时外侧腓骨小头之下,?激刺?时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

钟,如此重复10次,会使制酸作用活泼,不会打酸嗝。
  减酸性的话,只要指压“足三里”。指压要领同前,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如

果弄错过酸性和减酸性,会产生反效果,因此必须多加注意。

  • 2009-4-22 10:0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29楼

17.治疗老花眼的穴位及指压法
  眼睛是胃肠的穴道所支配,因此指压“胃肠点”就延缓身体老化,也预防眼睛老化。“胃肠点”位于

手掌生命线的正中央。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约6秒钟,每回做20次,每天做5回。指压左手则对右眼

有效,指压右手则对左眼有效。
  其次采用相同要领指压后颈左右2厘米处穴道,此处穴道是有名的“眼点穴”和“天柱穴”。

18.治疗肋间神经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在手背距横纹三指幅处有“外关”。在小脚趾和第四趾之间用指尖向上搓,到了尽处就是“临泣”穴

。指压时只要在这两处穴位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压6秒钟,左右各按10次就能去除疼痛。

19.治疗麻疹的穴位及指压法
  脚部第二趾趾根下的3厘米左右处称为“里内庭”,一面缓缓的吐气6秒钟,用两手的食指及中指强力

按压至会痛。重复做30次。
  另外,在耳朵上“麻疹区”的穴位,这个穴位用火柴棒之类的东西一按压,就会感觉到痛。
  以拇指与食指由前后用力夹住此穴道,连续按压6秒钟。此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反复做20次左

右,麻疹大体痊愈。

20.治疗目眩、头昏眼花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头晕目眩的穴位称为“中渚穴”,是在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

有力量脱落的感觉。
  此穴位对目眩、站起来头昏眼花会马上见效,请务必记住。

21.治疗膀胱炎的穴位及指压法
  首先将肚脐到耻骨连成一线,将线五等份,由下算起1/5处的穴位称为“中极”。此穴不但能增强精

力,对泌尿系统也有特效。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慢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
  其次是指压脚底中央稍近趾侧凹穴的“涌泉”采用同样要领指压10次。指压治疗膀胱炎必须有耐性,

要能持之以恒,才能使你脱离苦海。

22.治疗气喘发作的穴位及指压法
  为防止气喘,在突出的第7颈椎下的“大椎”,与其左右2厘米处,有一称为“治喘”凹洼附近的穴位

,非常有效果。
  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用力按压6秒钟,重复做3次。此,会使气喘舒适。
  在突然发作时,指压胸骨旁的“俞府”及“或中”可达到效果。俞府是在锁骨正下面。以和前面同样

的要领,稍微按压6秒钟。
  将此重复10次以上的话,则在痛苦前,发作会制止。

23.治疗疾病性气喘的穴位及指压法
  指压脊椎的“心俞”“厥阴俞”等周围的穴道,能扩大气道,使心脏舒服,对气喘有直接的效果。
  心俞是在第5胸椎与第6胸椎中间左右2厘米之处,厥阴俞是在第4胸椎与第5胸椎中间左右2厘米之处。

24.治疗怯寒症的穴位及指压法
  以下四个穴位指压时,请把大口吸的气缓慢吐出,每6秒钟按压一次。
  全身寒冷的情况,以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称为“气海”

,做6次。
  治疗脚部寒冷的穴位称“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

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做20次。
  肩膀及手腕寒冷的情况,治疗上半身寒冷时的穴位,称为“申脉”。在脚踝根的凹洼处。做20次。
  腰部寒冷的情况。此穴位称为“腰之阳关”在第四腰椎与第五腰椎间的凹洼,做10次。

25.治疗妊娠恶阻的穴位及指压法
  镇静呕吐、恶心,指压称为“天柱”的穴位是最有效果的。另称为“女三里”的“三阴交”亦有效果


  天柱是在后颈凹洼稍微下方左右2厘米之处。用两手握拳的同时,一面吐气,每隔一秒钟强力敲打。

每十次做一组,一面稍做休息,做十组。
  三阴交是从脚部内侧的脚踝,沿着骨至6厘米左右以上之处。此亦以与前面相同的要领敲打,做三组

。请每一组左右相互敲打。

26.治疗闪腰、慢性腰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上仙点”位于第5腰椎正下方凹处,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就能使疼痛减轻

。另一种方法是将双膝站直后弯曲,加压折邹顶点也有效。

  • 2009-4-22 10:0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30楼

27.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
  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激刺?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头乳?的水平线相交处。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即可止痒。
  其次,以和前面相同的要领一面吐气一面按压叫做“太白”,即在脚拇趾下部,大骨外侧的穴位大约

按20次。如此,因湿疹而引起的红色斑疹便会消失。

28.治疗食欲不振的穴位及指压法
  指压第6、7胸椎,能使食欲中枢产生显着的功效,能使食不振渐渐治愈。第6胸椎右侧、第7胸椎左侧

是穴道所在,指压时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后将手收回,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30次。
  这种穴道指压法必须在餐前一小时进行而且餐前尽量少吃甜味料、白砂糖这些会减低食欲之物。还有

,时常保持情绪稳定也能防止食欲不振,有烦恼事情的话,最好将它忘却,可以多活动或干自己感兴趣的

事。将心理的不安去除后,食欲就能随之产生。

29.治疗手腕筋肉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肌肉疼痛以指压“肩井”和“手三里”最有效。“肩井”位于?头乳?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指压时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和食指,两肩同时捏到稍感疼痛程度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其次是指压手三里,要领相同,左右手交替指压10次,如此便能去除手部肌肉疼痛。

30.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的穴位及指压法
  首先趴着,将肌肉放松。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此肌肉外侧凹处

是“天柱”,我们所要寻找之处就是“天柱”。凡治疗颈部以上异常之处,都离不开“天柱”。它与视神

经也有关,能使眼睛爽朗明亮。
  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其次是指压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的“大椎”

。指压时要颔同前,重复10次。此穴对颈部、肩膀、手腕、背部的异常也很有效。

31.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关节痛并不仅限于膝盖,有时脚脖子、手腕、手臂也会感到疼痛。指压“膝眼”对治疗关节痛非常有

效。现在简单介绍此穴道。
  “膝眼”位于将膝盖折成直角时,在它的下面凹处。指压时用双手中指,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

钟,如此左右各做10次,每天做3回。则关节疼痛在不知不觉间就可去除。

32.治疗下痢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下痢的穴位,一处是位于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的下痢穴。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

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第二处是“天枢”。它位于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指压时先放松筋肉,深吸一口气,一面缓缓吐出一

面同时轻压6秒钟,气吐尽时才将手离开,如此重复10次。

33.治疗月经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此介绍对月经痛非常具有效果的两个穴位。
  一个称为“三阴交”是女性病症中不可欠缺的穴位,又叫“女三里”对妇女并颇有疗效。
  三阴交是从脚部内侧的脚踝,沿着骨往上四指压至最疼处。一面缓缓的吐气,每隔6秒钟用力按压一

次,重复20次。
  其次,指压称为“内关”的穴位。内关是在手腕的内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

中央。
  一面缓缓吐气,用力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
  如此,月经痛便会消失。

34.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道位于两腿后侧正中线上。但是所谓正中线并非指整条线,要在按压会有疼痛感

之处才有效。会疼痛处由上向下,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5次。一条腿压完后换另一条

腿。

35.头痛
 头痛不必吃药,用此摩擦法即可治疗。一旦头痛,就立刻将大拇指压于左右的太阳穴上,一边用力压

,一边做旋转的动作,共计做三十六次。注意每次按压后要稍微抬起拇指,并换气后再进行按压。这点一

定要注意。
  患有慢性头痛或严重头痛的人,持续做此太阳穴摩擦法,一定可以解除您的痛苦。但此摩擦法并非对

所有头痛都有很好的疗效,太阳穴摩擦法对于因血管原因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两侧太阳穴

附近的头痛疗效更是显着。

36.摩擦肩部可治疗五十肩
  肩膀有几处穴位,其中肩井穴的摩擦对肩酸、肩膀疼痛最有效,而肩外俞穴的摩擦则对气喘、咳嗽有

效,风门穴的摩擦对于肺病、支气管炎有效,同时对于脸部苍白、皮肤干燥也有帮助,不但具防止肌肤粗

糙、湿润的功劳,也有预防感冒的效果。

37.摩擦手臂可治便秘、强化肠胃
  手臂上布满着许多可以锻炼五脏六腑的经络与穴位,特别是位于外侧有与肠胃相关的经络与穴位。当

一个人有了便秘情况时,只要拼命地摩擦手臂即可;它能从体内治疗痔和气喘病,并且有改善体质恢复体

力的功劳。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宫子?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茎阴?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 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取穴方法: 内踝尖上直上3吋,约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三阴交穴源流
  三阴交与足太阴
  1 三阴交首见于《黄帝明堂经》,部位在“内踝上八寸”;
  其中“三阴”指足太阴---三阴交,在宋本《千金》中作足太阴交;
  2 六朝后,三阴交部位,除《千金》《圣惠》等书引文中作“八寸”外,所有文献均作“三寸”;
  3 六朝前,“足太阴”位置“内踝后白肉际陷骨宛中”《医心》;
  4 六朝后,足太?部阴?位移至“内踝上三寸”---十二经脉穴中唯一过于手足腕踝关节;
  5 混淆源头:《灵枢 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后世医家多理解为内踝上三寸,从而引起“足太阴”穴部位改变;
  6 六朝时,足太阴与三阴交并未混淆;
  7 六朝后,三阴交(足太阴交)与足太阴相混;至《千金翼》中“足太阴穴在内踝上一夫,一名三阴交。”至此彻底混淆;
  8 宋以后,为了避免混淆,像“足太阴”这样的腧穴名不再使用,而将内踝上三寸处成为“三阴交”,但其主治症仍沿用“内踝上八寸”之“三阴交”穴主治症,并非“足太阴”主症;
  9 自唐代,“三阴交”之“三阴”已被理解成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从而被视为三阴经交会穴,一直沿袭至今。
  ―――黄龙祥《学术史大纲》
  杏林耕读整理

  • 2009-4-30 10:17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63楼

  三阴交 Sanyinjiao (SP 6)
类属
  中医腧穴。
类别
  1)足太阴脾经经穴。
  2)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
出处
  《针灸甲乙经》。
穴名释义
  本穴是足三阴经交会处,故名。
别名
  承命,下之三里,太阴。
定位取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母(足旁)长屈肌。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主治病症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操作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孕妇不宜针。
文献摘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 2009-4-30 10:20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65楼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隐神经和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的大隐静脉,神经和静脉并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头肌(腱)的前方,进入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由胫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 

【功用】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功能性?宫子?出血,痛经,带下,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宫子?下垂,难产;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    

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6.其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2.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3.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4.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 2009-4-30 11:54
  • 回复
  • 百群争鸣
  • 23位粉丝

66楼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阳陵泉!!!!

  • 2009-5-1 08:47
  • 回复
  • 百群争鸣
  • 23位粉丝

67楼

  足厥阴肝经
  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
  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 2009-5-1 09:00
  • 回复
  • 百群争鸣
  • 23位粉丝

68楼

  足厥阴肝经http://baike.baidu.com/view/94717.htm
  • 2009-5-1 09:01
  • 回复
  • 百群争鸣
  • 23位粉丝

69楼

内踝尖 Ne ihuaijiān

  [类别] 奇穴

  [别名]踝尖(《类经图翼》),吕细(《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释名] 内踝,指足踝关节内侧之凸起处,穴在其上,

故名内踝尖。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局部解剖] 有小腿十字韧带;在胫骨前肌腱与趾长屈肌

之间;其下有拇展肌。

  [主治] 脚内廉转筋,诸恶漏,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

桃体炎。

  [方例] 

  脚内廉转筋:内踝尖(灸)、三阴交、照海。

  牙痛:内踝尖、颊车、合谷。

  白虎历节风痛:内踝类(灸)、外踝尖(灸)。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1寸,局部酸困。艾灸5壮。

  • 2009-5-1 09:12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0楼

  漏谷穴 Lòu gǔ(SP7)
  〖取穴方法〗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疾病〗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漏谷穴 足太阴络。
  〖别名〗太阴络穴。
  〖穴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 2009-5-1 09:15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1楼

地机  地机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一说: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2009-5-1 09:15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2楼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该处即是。
治疗功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 2009-5-5 13:18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3楼

  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深化研究
  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对胃蠕动的影响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对胃分泌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 ,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②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 2009-5-5 13:19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4楼

  调整铜锌失调 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 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 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 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配伍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 2009-5-5 13:19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5楼

  人中 
  针灸学名词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历代医家认为,人中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闻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为什么?激刺?人中会出现一定的急救作用呢? 
  其一,?激刺?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研究表明,节律性?激刺?、边续弱?激刺?或边续强?激刺?人中易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 
  其二,?激刺?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边续弱?激刺?可引起持续性吸气兴奋,边续强?激刺?可引起持续性吸气抑制,适当的节律性?激刺?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虽然?激刺?人中对血压和呼吸这两个重要的生命指征都有影响,但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有利。例如,边续?激刺?引起的吸气兴奋和吸气抑制导致呼吸活动暂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不同的?激刺?手法对呼吸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充分发挥升高血压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呼吸活动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激刺?最为合适,可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每分钟掐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此外,掐人中或针刺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系联?,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 2009-5-6 10:51
  • 回复
  • 争鸣时代
  • 177位粉丝

76楼

  印堂 Yintang
一)经外奇穴
  
〔类属〕
  中医腧穴。
〔类别〕
  经外奇穴。
〔出处〕
  穴位首见于秦汉《素问∶刺疟篇》;穴名首见于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别名〕
  曲眉(唐代《千金翼方》);光明(唐代《新集备急灸经》)。
〔定位取穴〕
  在面额部,当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1]
〔局部解剖〕
  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穴方选录〕
  1)治鼻渊、鼻塞∶ 印堂,配迎香,合谷。
  2)治失眠∶印堂,配神门,三阴交。
  3)治头重如石∶印堂,配攒竹。
  4)治急性腰扭伤∶印堂,配水沟。
  5)治梅尼埃病(内耳性眩晕症)∶印堂,配太阳,百会。
〔文献摘录〕
  《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两额两眉间出血。
  《新集备急灸经》∶患大风病,两眉中名光明穴,灸随年。
  《玉龙经》∶子女惊风皆可治,印堂刺入艾来加。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针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依上补泻,可灸七壮。
二)面相学部位
  印堂在玄学中属于面相学,有名“命宫”。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从印堂的宽窄程度、色泽、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运气的好坏,祸福吉凶。印堂饱满,光明如镜是吉利之相。人逢好运此部位有光泽、带红润。运气不好时,印堂晦涩,失去光泽。印堂低陷窄小,或有伤痕黑痣,不吉利之相,必定贫寒,而且克妻。
  印堂,是一个人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即我们的额头。发黑嘛,依印堂的色泽来分: 
  (1)显现红润黄明:代表著升官发财的吉兆。 
  (2)显现粉紫色:不是在热恋中,就是有新的甜蜜恋情将至。 
  (3)显现赤色:最近将有口舌是非的事情发生、大破财,或者是烦恼的事情。 
  (4)显现青色:要小心受到惊吓的事或者是事业上的挫败。 
  (5)显现黑色:意外灾祸很可能随时会发生,要小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