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石家庄路程:北京中医医院朱韪教授谈面神经麻痹的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36:24

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俗称面瘫、口眼歪斜。在临床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其病因目前尚不肯定,许多患者与过度紧张、劳累、感冒,或耳后及面部受风(如直接吹电扇、空调等)等诱发因素有关。朱韪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对面瘫的治疗颇有心得,临床疗效显著。一般来讲,他将面瘫分为风寒型、风热型、风热夹湿型,肝肾阴虚型。本病虽为外邪所至,但正气不足为其本,故治疗原则应标本兼顾,对青壮年患者体质尚强壮的,治疗应以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或疏风清热化湿为主,尤其在病之初期应以治标为主。在病之恢复期可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法。对年老体弱者,应标本兼治,既要疏风通络,也要健脾益气、调补肝肾等等。对于针灸来讲,除了取面部穴位外亦根据辨证分型加用肢体远端配穴。同时可配合服用汤药,如牵正散、补阳还五汤加减。内调外治,疗效更佳。手法操作方面,患病初期,因面神经处于水肿阶段,如中医所言,病邪在表。故针刺直轻浅,以得气为度,尤其面部穴位不要深刺,针入三分左右为好。风寒型者,可加大椎、风门穴拔火罐,或以艾条悬灸法,以助其解表散寒、疏风通络之力。风热型者,可加大椎、翳风穴刺络拔罐以疏风清热。对于恢复期患者,面部穴位可用透刺法以加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如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迎香、承泣透睛明、迎香透睛明、下关透颧髎、颧髎透四白、内地仓透颊车等,均可根据面神经损伤情况及面部肌肉运动受限情况灵活选用。对于恢复较慢者,可加艾条灸法。以地仓、下关、牵正、巨髎、合谷穴位为主,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恢复后期,面部肌肉运动基本恢复,但仍觉肌肉无力者,可加局部闪罐方法,以面部皮肤充血发红发热为度,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进一步恢复。

曾治疗一54岁女性患者,因受风寒,第二天发现右侧面部肌肉运动不利,去协和医院就医,诊断为“面神经炎”遂来我门诊针灸治疗。其症状为:右侧面瘫,恶风寒,颈部及耳后拘紧不适,舌淡苔薄,脉浮稍紧。辨证属风寒袭络,筋脉失养。

治疗:(1)中药

羌治10g 防风10g 川芎10g 白芷10g

白附子10g 白僵蚕10g 全虫6g 茯苓10g

苏木15g 红花6g 陈皮10g 甘草10g

针灸面部取穴:

(2)穴位:

地仓透颊车、阳白、攒竹、四白、下关、翳风、远端穴位:合谷、外关、列缺、翳风、风池。

手法:面部穴位浅刺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

远端穴位用泻法,以疏风散寒,并加大椎穴位拔罐、翳风穴用这红外灯灸法。

按语:患病之初,风寒束表,阻碍经脉,治宜疏风散寒通络,故针刺宜浅,手法不宜过重。加大椎拔罐以加强疏风解表散寒之功。翳风穴正置耳后,在内临近面神经的位置,此穴加温灸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面神经水肿的恢复。

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连续治疗5次以后,面部肌肉运动开始明显恢复。第六诊时,因风寒表证已解故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治疗如下。

(1)中药

生黄芪20g 当归15g 杭芍15g 川芎10g

防风10g 白附子6g 白僵蚕10g 白芷10g

全虫4g 茯苓12g 陈皮10g 王不留行15g

红花6g 甘草6g

5剂,水煎服。

(2)针灸取穴:面部取穴基本不变,远端穴位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手法操作:面部穴位针刺较初起稍深,多以透刺法为主,得气为度,同时用远红外灯照面部15分钟。远端穴位用补法,以达益气养血活血之效。共经过10次治疗,患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