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发的多少钱:河南票证经济系列之布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3:14
 

大河网-大河报

     事实上,和一些急需布票而无法得到的人一样,张笑也有过用钱购买布票的想法,但试了几次没成功。“大家手头的布票都不宽裕呀,很多人还不够用,谁会卖给你?再说了,政府也不准私下买卖布票,一旦被发现是要惹上麻烦的,别的不说,给你戴个投机倒把的帽子,就够丢人的了。”她说。

      上述说法在相关档案中得到印证:“本省民用定量布票允许消费者之间互相调剂使用,但不得买卖,其中工业生产和公共用布定额凭证购买的棉布,不得移作个人衣着使用。”

      当然,凡事都有变通。张笑的幸运,就得益于变通,也得益于她遇到了掌握一定便利的雇主,帮助自己实现了江苏布票与河南布票的兑换。

      “那时人口流动不像现在这样自由,数量也不多,但还是有的。政府也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些人的用布。”据河南省商务厅(前身为商业厅)退休干部赵老先生透露,1960年前后,省商业部门曾发布加强布票发放、收回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外省布票由发行与使用两地县、市商业部门协商,指定若干单位民用布票可互相通用,“比如工作调动、户口迁移我省或有其他原因,必须在我省购布的,经过审查,办理手续,兑换我省布票后才允许使用”。

      如此看来,当年张笑的情况属“其他原因”,而省与省之间布票互相通用指定的“若干单位”,也包括省机械厅。

      在张笑的印象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外省(市)布票才可以在河南彻底通用,“当时我拿着几张保存的江苏布票,在郑州百货商店很容易就买到了布。”她说。记者查阅档案发现,外省布票在河南通用的准确时间是1983年2月24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封锁,搞活市场,满足群众衣着需要”。

      档案这样记载:“即日起,外省布票在我省通用,不再办理盖章或兑换手续,购买凭票纺织、针织品时,不受数量限制。”

      60年代配额一律每人2.9尺

      经历了30年光景的布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面世的?河南民众享受了怎样的计划供应?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河南历来是产棉大省。自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棉花生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棉花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次调整了棉花生产和购销政策。

      “1954年,我国实行棉纱、棉布统购统销后,供求矛盾一下子变得突出起来,布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出来的。”省供销社一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1954年9月,国家决定实施凭布票购布后,河南和其他省份一样,立即关闭了棉布、棉花自由市场,由供销社实行棉布、棉花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向群众限量提供棉布。

      据了解,当时根据我国南北各地气候、城镇大小以及对于棉布的最低需求量制定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比如北京市每人每次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蓝布制服。北方冬季漫长又严寒的哈尔滨市,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而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人每次7尺4寸布票。

      “布票通常一年发放一次,非常珍贵,因此家里并不是按人均分配使用,而是全家人统筹安排,看谁最需要做衣服就集中买布给他做。有时需要量增大,布票不够使用,还要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据淮阳县供销社退休干部孟先生介绍,1960年严重灾害时期,我省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了一半以下,平均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3尺左右。

      据了解,从1961年3月起,我国包括毛巾、袜子、背心、棉布等在内的10种布料实行限量使用,甚至对高寒地区的补助以及牧民、军人、劳改犯等人群的供应标准,都一律比原指标削减了50%。据此,河南省商业部门于当年10月也做出了民用棉布定量标准。档案显示的此次标准是:“不分城乡,每人定量布票二市尺九寸;国家正式职工和机关、企业、厂矿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雇用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每人发布票三市尺。郑州、洛阳、三门峡3个开放城市市区内的15周岁以下儿童和超过15周岁的中等学校学生,每人发布票二市尺。同时,全省开始实行布鞋凭证供应,允许群众每人购买鞋面布1.5市尺,自做自穿……”

      “我知道当年山东一些城镇每人只发布票1尺6寸,比咱河南还少。”孟先生说,那时,农村基层供销社的棉布非常紧张,农民去买布都是以寸为单位扯,夏天穿的裤子很短,露着小腿肚,戏称“高调裤”。经济更困难的家庭,用从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子做衣服穿,走起路来哗啦哗啦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60年代布料紧张,但对驻我省的外国人员的布料供应,还是相当可观的。据档案记载:“外国使领馆人员、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凭商业部门发放的临时调剂布票,每人每年可领棉布、针织品100市尺,一般工作人员每人20~30市尺,来我省参观、访问的外宾每人可领20市尺……”

      终止叫停前一月刚说要“涨”

      纵观布票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发行、使用,还是品种、外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布票名目繁多,上世纪50年代初称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上世纪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其后统称“布票”。除普通布票外,还有军用布票、特种布票、化纤布票、辅助布票、临时布票、鞋面布票、奖售布票、布絮票等等。

      采访中,许多老同志对河南布票的设计印象深刻。据介绍,“文化大革命”前的布票,主要以“工农业生产”、“三面红旗”等为主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以“毛主席语录”、“工农兵”等为标志,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文化大革命”后的布票则没有象征性的文字和图案,比较朴素。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物资供应的逐渐丰富,布料市场逐步放开,布票的功能和作用慢慢萎缩了。1983年2月24日,河南宣布外省布票可在本省通用后不久,当年3月19日,河南省商业厅再次发出通知,称各种含棉混纺布以及纯棉中蚊帐布、网眼布、沙发布等,一律免收布票敞开供应。

      “那年春天,我们接到省里通知,说可免票处理一部分库存棉制品。农民们高兴坏了,纷纷抢购,不到入夏,我们就卖完了积压的3万多件汗衫、背心。”孟先生说,由于化学纤维、合成纤维材料的迅猛发展,造成了80年代初纺织品产量大幅增长,商业库存量猛升。

      布票的终止颇具戏剧性,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

      1983年10月14日,河南省商业厅下发了1984年我省城乡居民布票定量通知,此时每人发给的布票指标已上涨到16市尺。另外,还规定从1984年1月1日起,新生的独生子女每人可享受15市尺的布票补助,晚婚青年每对夫妇也可补助30市尺。

      “定量增加了,布票发多了,大家欢欣鼓舞,都鼓足劲准备大买特卖,补补往年缺衣少穿的亏。”省商务厅退休干部叶老先生说,“可是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又接到国务院的通知,说布票用到1983年12月就停止了,并要求传达到基层供销社,你说笑人不?”

      记者查阅档案发现,1983年11月12日,河南省商业厅向各地商业局、供销社、纺织品批发站发出电报通知此事。档案记载:“国务院已批准,从今年(1983年)12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免收布票,明年不发布票……现在,各种针棉织品、含棉混纺布等均已免收或临时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未发生冲击。估计,全国棉布免票销售问题不大……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省明年(1984年)的布票停止发放,对印好的布票妥为封存。”

      自此,风行中国30年的布票,比粮票提前9年取消了,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