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1日游亲子游:说说佛教的“精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7:53:12

说说佛教的“精进”

作者:醉罢君山

 

常常见有人议论佛教,动辄说出世、迷信、消极等,佛教之真精神,是否真的如此,梁任公于百年前著有《论佛教与群治的关系》,已经给予逐一批驳。诚然,现实中的佛教给我们看到种种缺点,比如有些人生活失意而看破红尘,遁身空门,这不免让人觉得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场所;有些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就是烧香拜佛保平安,甚至还有人拿着猪头之类的祭品来供佛,真令人啼笑皆非。为了改变佛教在许多人心中的消极的观念,就必须从佛教的教义入手来阐发其积极的精神,这便是我写此篇的缘由。

与悲观消极相反,在佛教教义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勇猛精进”,那“精进”二字是什么意义呢?精进即勤劳、勤奋义。佛教的经典《唯论三十论》写道:“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也就是说,精进,就是对于善的事情要坚决修行,对于恶的事情要坚决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克治自己的懈怠心理,从而完善自己。

要做到精进,必须要具备勇悍的意志,勇悍是什么呢?《成唯识论》道:“勇表胜进,悍表精纯。”勇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而悍是意志精纯无杂;窥基大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勇而无惰,自策发也,悍而无惧,耐劳倦也。”勇乃是一种克服惰性的自策发力,而悍乃是无所畏惧,忍劳耐倦的意志力。所以从佛教经典所论中,我们见到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非消极的意识,熊十力先生也对勇悍给予概括:“勇者升进义,悍者坚牢义。”

根据精进的程度,佛教又划分为五种:第一,被甲精进,如勇将上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第二,加行精进,加强自身的策发力,坚固信念;第三,无下精进,不妄自菲薄,无挂碍无恐怖;第四,无退精进,遭遇苦境能坚忍不屈,坚猛心志;第五,无足精进,永无止境的精进,自强而不息。

所以,佛教的真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自励自强、奋斗不止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在古代的高僧大德中可以看到,象玄奘大师历艰难险阻,克服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种种困境,前往印度求学取经,而在印度求学中,又以其勇猛精进之心,成为印度境内第一流的佛教学者,被印度人誉为“大乘天”;又如鉴真大师,为了东渡日本宏法,前后计十二年六次渡海,虽然遭种种失败,即使双目失明,而不退其志,终于六十六高龄时到达日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这些佛门大师为我们作出精进的表率,这既是佛教之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今中华民族欲崛起,佛门欲重兴,更是不可不发扬此精神了。

 

注:

1、此文多处引用熊十力之学术成果,可参看《佛学名相通释》一书,故本文属编撰。

2、佛教精进之分类甚多,摘其要者:

(1)《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说精进有六种。(1)增减精进(ha^nivir!ddhi-vi^rya)︰谓四正勤,以二恶法减、二善法增故。(2)增上精进(moks!a^dhipa-v.)︰谓五根,于解脱法为增上之义故。(3)舍障精进(paks!avipaks!a-v.)︰谓五力,由彼障碍亦不能碍故。(4)入真精进(pravis!t!a-v.)︰谓七觉分,由建立见道故。(5)转依精进(parivartaka-v.)︰谓八圣道分,修道是究竟转依之因故。(6)大利精进(maha^rtha-v.)︰谓六波罗蜜,由于自利利他故。

(2)《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谓精进有被甲精进、转生善法加行精进、饶益有情加行精进。

(3)《成唯识论》卷九亦称之为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4)《摄大乘论》卷中举勤勇精进(唐译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唐译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三品。